中國國家層麵的食物安全評估
作者:佚名
2007-04-07 18:00
來源:煤礦安全生產網
內容提要:本文采用實證研究和理論
03manbetx
方法,從糧食角度、食物角度、國際比較等諸角度對中國城鄉居民食物
安全狀況作了估計和判斷。結論為:1978年以來,中國城鄉居民食物
安全程度不斷得到提高;2001年,中國居民食物
安全處於較高的水平;與相近人均GDP水平的國家相比,中國的食物
安全也處於較高的水平。 食物安全 是任何政府都關心的問題,因為廣泛存在食物不安全,會影響到長期經濟發展速度甚至政權的穩定。進入20世紀後,中國的人口空前增長,耕地麵積的擴張和農業生產率提高均趕不上人口增長,加之嚴重的貧富不均和20世紀上半葉連年的戰爭,使得糧食供給和分配處於嚴重的不安全狀態。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人均糧食(包括大豆在內)占有量僅有208公斤。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基本國策之一。即使在國家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時期(1953~1980年),也一直盡可能地將農業資源集中於糧食生產,最大程度地壓縮其它農作物麵積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取向在技術進步的幫助下迅速提高了糧食生產量,1998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了曆史最高紀錄(超過5.1億噸),1949~2001年期間的糧食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7%;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
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長率得到了有效控製。在這兩種主要變化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得到了提高,1996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了20世紀的最高紀錄(414公斤/人)。糧食問題的初步解決和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使得中國政府的食物安全視野從集注於糧食逐漸擴展到全麵的食物種類,其結果是除糧食以外的食物生產也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本文對2001年中國國家層麵的食物安全水平做出基本評估。 一、相關概念、指標和方法說明 鑒於國內時常將食物安全和糧食安全兩個概念混用的情況,本文將區分食物與糧食兩個概念。中國的糧食概念包括穀物、薯類和非蔬菜類的豆類(主要是大豆);而食物的範圍遠比糧食寬泛,包括一切能向人類提供熱量、脂肪、蛋白質的正常可食物質,而不僅僅局限於糧食。因此,如果一國糧食達到安全水平時,一國也必然達到了食物安全水平;但食物安全並不一定需要糧食安全,即糧食不安全也並不等於食物不安全。這種認識將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廣泛、更符合客觀事實的視野。對一個具有豐富的糧食以外的食物資源的國家來說,這種認識能使國家食物安全戰略建立在更寬廣、更切實的基礎上。這種認識也有利於本文進行食品安全評估的技術處理。
評價國家層麵的食物/糧食安全指標往往采用糧食自給率、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貿易依存度、糧食供求關係、貧困人口比例、實物營養平衡關係、糧食供給風險程度等指標。這些指標均在某一側麵或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食物/糧食安全,但至今缺乏一個既能較好地綜合反映食物/糧食安全狀況、又易於使用的衡量指標。所以,本文在對中國食物安全程度進行總體估計時,將采用多項指標,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中國的食物(特別是糧食)安全狀況。 本文將首先從糧食角度來判斷國家層麵的糧食安全,因為糧食依然是中國居民食物營養攝取的主要來源,並且許多非糧食食物(例如肉、奶、蛋、水產品)也是在糧食性飼料的配合下得到的。接著,本文從食物角度來判斷國家層麵的食物安全,其基本方法是依據主要食物的熱量、脂肪、蛋白質三個指標來進行營養學判斷,以確定中國的總體食物消費水平是否達到營養學的合理範圍及其變化狀況。最後,本文將通過國際比較來確定中國現有食物營養水平的國際位置。 二、糧食安全角度的判斷 中國食物安全水平可以從構成其主要內容的糧食安全水平來得到一定的反映。這裏采用人均國內糧食占有量和糧食自給率這兩個指標反映糧食安全水平的變動狀況。 采用國內糧食生產的人均占有量指標雖然不能確定是否達到了一個安全水平,也就是說,人們不能簡單地說人均糧食占有量在350公斤時處於不安全水平,而人均糧食占有量在355公斤時就處於安全水平了,但通過對該指標的序列觀察至少可以反映出糧食安全程度的變動方向。 這裏采用對1949~2001年中國人均國內糧食占有量進行三年移動平均的方法來消除年際間的偶然變動因素(見圖1)。嚴重的天災人禍使得1959/1961年成為人均糧食占有量(人均226公斤)最低的年份,1996/1998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7.5公斤的最高水平。 1949/1951~1999/2001年期間人均糧食占有量以年均0.94%的速率增長。從這種人均糧食占有量的長期增長可以得出糧食安全水平在不斷提高的判斷。從現實情況看,1996~1999年連續四年的糧食大豐收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過剩,使得政府因糧食增產反而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嚴重的糧食過剩使糧食生產失去了增長動力,政府實際上放棄了刺激糧食生產的行動。從現實情況大概也可以看出,2001年,中國處於國內糧食供給存量大於需求的境地。 采用糧食自給率來檢驗中國的糧食安全水平時,可以發現,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是極其高的(大於95%),即使在糧食供給不足的
計劃經濟時代也是如此。國內許多人認為高於95%的自給率表明一國的糧食供給處於安全狀態,但簡單地利用這一指標數據做出的判斷是不充分的。例如,在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較低的1950~1960年期間,糧食自給率均在100%以上,顯然,這種高自給率是在壓製國內糧食消費的基礎上取得的。為了換取寶貴的外彙,中國不得不壓縮國內糧食消費來出口糧食。如果設想一國處於封閉經濟狀態,其糧食自給率必然是100%,但糧食供給可能仍然處於不安全水平。因此,糧食自給率指標應當與其市場環境聯係起來考察。隨著1978年開始的市場化改革,糧食生產首先得到刺激,但由於居民收入迅速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對糧食的需求相應擴大,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也依循國際常見的軌跡變化,糧食自給率有所下降,但一直沒有低於95%的糧食自給率。1997~2000年期間,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再次超過100%。這次的高自給率是在市場化和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0公斤水平的條件下得到的,並且庫儲量也在增加。這些情況基本反映了中國糧食充足的境況,從中可以窺見2001年中國糧食供給大於需求的基本事實。 三、食物安全角度的判斷 糧食供給狀況隻是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食物安全水平的狀況,如果一國的長期糧食供給已經使人民營養水平達到了生理營養學要求,該國也必然達到了食物安全水平。但如果糧食供給沒有達到生理營養學要求,也未必就能得出該國沒有達到食物安全水平的判斷,必須結合其他主要食物的攝入狀況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這裏,選擇貧困發生率、食物消費數量、食物能量供需平衡表指標來進行評估。 (一)貧困發生率角度的判斷 采用貧困發生率即貧困人口比例指標來衡量食物安全的理論依據在於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缺乏食物,隻有其中的一部分貧困人口缺乏食物,食物不安全實際上指的是這部分人,當這部分人口的比例較小時,就具有較大的食物安全水平。 中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1978年,農村約有2.5億人處於貧困狀態,貧困發生率高達33.1%,溫飽問題是貧困人口麵臨的主要問題。至2001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0.29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2%(表1略),也即是說,食物不足的人口要小於3.2%。農村貧困人口持續大幅度的減少,從一個側麵表明中國農村(也基本上可以說是全國)的食物安全程度在不斷提高。 如果考慮到統計意義上的貧困人口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食物不足(其中有一部分人處於溫飽與貧困
標準之間),再考慮到中國幾次提高貧困
標準線及其與物價變動的比較,食物不安全的人口的比例可能還要小。食物與糧食一起納入考察視野,這些主要食物包括糧食(貿易糧)、鮮菜、食用植物油、豬牛羊肉、禽肉、鮮蛋、水產品、食糖、乳製品和水果。 從中國居民食物消費量的統計數據(表2和表3略)可以看出,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呈現出下麵三個共同特征:①糧食直接消費量減少;②畜產品(肉、奶、蛋)、水產品和食用植物油的消費量在明顯上升;③蔬菜的人均消費量在下降。前兩個共同特征表明,居民食品趨向多樣化,從而使得糧食在食物營養來源中的地位下降。對於人均蔬菜消費量的下降,就城鎮來說,由於市場供給方式的變化導致淨菜率提高,城鎮實際人均蔬菜攝入水平的下降至少不像統計數據所顯示的那麼快,甚至可能沒有下降,目前,缺乏具體的數據來對此進行定量
03manbetx
;對農村人均蔬菜消費量的下降缺乏較好的解釋。在城鎮居民消費中還可以看到,水果的人均消費量在波動中緩慢上升。統計數據也未能反映出水果質量方麵的顯著改善和品種的豐富化的這些事實。現實中,農村地區的水果和乳製品消費也在增長,但目前缺乏係統數據的支持。通過表2(略)和表3(略)至少可以看出,居民的食品消費正在不斷趨向多樣化和豐富化,糧食在食物營養來源中的地位正在下降,這些正是食物處於安全水平的國際經驗特征。 上述數據還未包括在外飲食的人均食物消費量。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在外飲食在城鎮居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對在外飲食中肉類消費量的估計尤為重要。一些研究表明,在外飲食中肉、奶、蛋消費量要占到家庭內消費量的10%~20%(盧鋒,1998;袁學國,2001)。蔣乃華(2000)甚至認為,人均在外消費的肉類製品數量已從1984年的0.94公斤上升到2000年24.94公斤。但由於未能獲得在外飲食的實物消費數據,從而本文來自統計數據的人均消費水平與實際人均消費水平相比會產生一個偏低的傾向。如果再考慮到其它一些未納入統計的食品項目以及國家統計局住戶樣本收入水平的偏低狀況,大概可以判定,從統計數據得出的人均營養獲取量一般要低於實際的人均營養獲取量。 (三)營養學角度的判斷 食物消費量數據雖然反映了食物結構和數量的變化趨向,但並沒有給出一個營養學意義上的參考量。隻有達到營養學攝入量要求的食物供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食物安全。本文采用兩種方法來判斷中國是否達到營養學意義的食物安全。 一種方法是估計國內主要食物供給水平是否能滿足國民平均人日熱量要求,如果一國主要食物的國內供給水平大大超出人均每日熱量要求,該國的食物供給總體上處於安全狀態。本文利用中國的主要農產品產量數據估算人均擁有的主要食物,將其折合成統一的熱量單位(表4(略)的“熱量係數”),與人均每日熱量2600千卡的營養學基本要求相比較(表4略),從而估計人均食物國內供給水平是否達到營養學的熱量要求。由於這種方法具有較大的缺陷,因此,隻是用來做粗略的估計。 這裏必須指出,表4(略)的方法具有如下主要局限性:①未考慮部分產品的非食用用途,例如玉米作為飼料的畜牧利用以及工業利用,從而會導致一個偏高的估計。②未考慮進出口狀況,從而可能會在淨進口數量為正數時導致一個偏低的估計,在淨進口為負數時導致一個偏高的估計。③許多食物未能被納入計算,從而會導致一個偏低的估計。但盡管表4(略)的方法會導致一些估計偏高或偏低的估計結果。但從表4(略)中仍然不妨得出如下判斷:第一,中國的食物生產能力在不斷提高,使得人日熱量擁有量不斷提高,1978~2001年期間,人日營養熱量的年均增長率為2%。第二,盡管方法缺陷導致一些偏高或偏低的估計,但仍然不難判斷出,即使將這些偏高或偏低的估計因素考慮進去,2001年,中國國內生產的主要食物的熱量供給仍然大大高於營養學的要求(2600大卡/人日)。 將表4(略)結果整理後得到表5(略),從表5(略)可以看出,中國居民的營養熱量仍然主要來自於糧食。但在營養熱量供給結構中,糧食的重要性在下降,畜產品和油料的重要性明顯增強。 上述估算的數據基礎畢竟不是居民實際的食物消費量,這裏,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城鄉住戶調查數據(城鄉居民人均主要商品消費量)與營養學推薦
標準(人日熱量2600千卡、蛋白質72克、脂肪72克)相比較,來估計中國居民的食物消費水平是否達到營養學要求的食物攝入水平(表6略)。 表6(略)表明,中國居民在1985年時的人均熱量水平已經達到了合理的營養學要求,2000年,中國居民的人均熱量水平已經大大超過了營養學的要求。從中國目前日益增多的肥胖病現象也可以感受到,相當一部分居民已經處於富營養水平,引導合理進食倒成為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 中國居民的食物安全水平與收入水平有較大的正相關關係,將2001年與1995年的各項指標相比較,可以看到,收入較高群體無論在具體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指標上,還是在綜合性的熱量指標上,都高於低收入群體(表7略)。但同時也要看到另一個現象,即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之間的差距在縮小,這一特征往往是一國處於食物安全狀態的經驗特征。 四、中國食物安全水平的國際比較 上麵的
03manbetx
大體反映了中國食物安全水平的演變和2001年的狀況,從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印象:中國食物供給的總體狀態是安全的。本節試圖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判斷中國食物安全的國際地位。 1990年以前,中國的人均營養供給水平一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國人均熱量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量尚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中國人均熱量、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國熱量水平列世界第46位,與立陶宛、敘利亞、百慕大、巴巴多斯在一個水平上;人均蛋白質水平列世界第52位,與俄羅斯、巴巴多斯、多米尼加、利比亞在一個檔次;人均脂肪水平列世界65位,與毛裏求斯、智利、南非、日本在一個檔次。 如果與世界上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較,中國居民的營養水平是較高的。世界銀行采用兩種方法來衡量人均收入水平,即傳統的人均GNP和經過購買力平價(PPP)修正的人均GNP。這裏分別用世界銀行這兩種人均收入水平來進行比較。表10(略)是傳統的人均GNP水平下的人均營養比較,表11(略)是經購買力平價(PPP)修正後的人均GNP水平下的人均營養比較。兩種方法都顯示出2000年中國的人均熱量、蛋白質和脂肪營養水平都大大高於同等人均收入國家的相應指標。 五、結論和醒示 經過上麵多指標角度的估計和比較,基本可以判定:1978年以來,中國城鄉居民食物安全程度不斷得到提高;2001年,中國居民食物安全處於較高的水平;與相近人均GDP水平的國家相比,中國的食物安全也處於較高的水平。 但相對於上述判斷,有兩點必須指出:①國家層麵的食物安全隻是表明一國的食物總供給角度的安全性,並不意味著每個家庭都得到了食物安全,還要看食物安全網的狀況,安全網可能會因“網眼”過大而使得一些個別群體(缺乏足夠購買力的弱勢群體)未能受到保護。各國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證的窮人由不同的子群組成,按地理分布、職業、資產擁有狀況、種族、民族、年齡和性別的劃分而不同。各國都麵臨一個重要而難以解決的問題:在保證國家食物安全的同時如何保障家庭食物安全,中國也不例外。②盡管中國的食物安全不斷得到改善,並且至2001年已經處於一個安全狀態,但這並不等於中國具有未來的長期食物安全。對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國,保證自身的長期食物安全。
上一篇:
設備安全評價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
安全評價機構甲級資質材料、現場核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