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武:過事
在關中,常把結婚、死了人稱為過事。長到十七、八歲隻遇過二樁事,一個是父親過世;一個是二姐出嫁。給父親過事從嚴格意義上講,那不叫過事,既沒有那種人來人往、孝子滿堂場景的宏大。也沒有一個響器班的助興,父親一個人靜靜得躺在太平間的停屍位上,隻有我們姊妹四個守護在他身邊,很是淒涼。同樣,因為家裏沒有什麼親戚,二姐的婚事也辦得簡樸無味。直到20多歲參加了工作,搬到了礦區 一個擁有上萬人的住宅小區,才真正見到什麼叫過事。
無論是過白事還是過紅事,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在我的印象中,過紅事最熱鬧的當屬當地人。再娶親的車隊出發後,耍男方的父母就成了主戲,兩口子在被安排到小區的門口或是村子的門口迎侯著車隊的同時,都被裝扮成小醜的模樣。不管你平時有多麼的嚴肅、多麼的正統,但那天你必須放下架子來,聽候主事人的安排。這時你再看,男的頭上頂著一個酒瓶盒子做的七品官帽,臉上塗抹著一對紅臉蛋,脖子上還要掛一個牌子,上麵書寫為我
想抱孫子。左手捉著一根木棍,右手提著個銅鑼,在眾人得簇擁中,一邊挪移著一邊敲著鑼大聲叫喊著,我想抱孫子,等等類似的話語。
女人呢?此時,被前方的男人腰上的紅繩所牽連,一步一隨。在她的臉上同樣也是用大紅的油彩塗抹著兩個大紅蛋蛋,黑油彩描繪的胡須和額頭紋隨著麵部表情的移動而動,很是生靈活現。更為可笑的是紮四至五個不等的發髻,看著這與年齡不相符的扮相,不笑不由你。在這一天,如果主家和誰有過節,或是誰想和主家和解,都會在婚宴的酒杯雙觸中得到詮釋。在婚宴中給這老倆口抹鍋灰,又是一道別具風格的“菜”,而這道“菜”能否讓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樂開懷,就得憑那些與老倆口關係十分密切的人了,在我見過的耍得最好的,當數從脖子到臉塗抹成一體的黑色,黝黑色。此時的老倆口隻能咧著白亮亮的牙齒,陪著親朋好友傻笑。心裏早已是肺都快氣炸了,因為那黝黑是很難洗掉得,常會把臉上褪一層皮。
過白事,河南人的鬧是相當的厲害。哭欞、點酒、下葬,最有代表性。在這三部曲中,每一個環節都少不了響器班的參與。這些草台子搭班的人被稱為吹鬼子。四鄰五舍的人之所以能陪孝子們守夜到淩晨,多半是他們的功勞。不過時代的發展,已改變了吹鬼子們的很多做法,比如說:喪事該吹得是悲哀的調子吧!他們不,什麼歌曲流行吹什麼,什麼歌曲流行唱什麼,主家也不介意,隻圖求紅火人氣旺就行。
在我的印象中,哭欞是很費功夫的。到了晚上八點多鍾,在圍觀人的再三要求下,哭欞這個節目出場了。哭欞的人是響器班的一個女主角,她全身上下白衣素裹、頭頂白冠腳穿孝鞋,一聲淒厲的呼喚聲,讓人皮膚皺緊,眼窩淺的,鼻子一酸,淚已含住。在左拜右扣,左退右進中,對於老人讚美的話語和兒女對老人的別離難舍之情,被她煽情的表情和舉動,演繹的淋漓盡致,很多時是令喪者親人羞愧的,他們的眼淚和舉動是被這些人帶動的。如果主家有錢的,邀來兩家戲班子那就更好看了,一家和一家飆上勁的比,那場景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全場可以說是哭聲四起,令人感喟。但這也是主家所謀求的,往往這樣的哭欞要一個多小時方能結束,場麵也就可想而知了。
點酒也是過白事的一個大事,馬虎不得。隨著新觀念的不斷滲透,老理的點酒也在歲月中起了變化。繁瑣,嚴格得過法已被簡化。主要是現在的人細糧養得薄皮嫩肉經不起折騰,也太累人了。但整個過程還是很有看頭。哭欞過後,主事的人就會安排喪者家人祭奠亡靈。男尊女卑,一個一個過。這時做為男人,如果誰沒有按照主事人的安排,走錯了那一步或是忘記了哪一個環節,立馬有好事的夥計們招呼著給犯錯的人膝下支磚、屁股下插上大頭針按著跪下,花樣繁多懲罰性的舉動讓人看後忍俊。那個時候,受罰者眼淚和哭聲也是最為響亮和最多的,並不是真的想念逝者。而是肉體上的疼痛程度以達到無法忍受。
下葬是亡靈者在地麵的最後一天,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天。如果主家事先沒有侍候好打墓者,那可就糟了。先是墓道挖得有些小,靈柩放不下去,後是強放下去,棺木不是叫卡住,就是有可能來個倒栽蔥。道理很簡單,頭重腳輕。很顯然,各種配飾品就會全部湧上頭部,這在白事中是最可怕。宿命論者講是不吉利、對後人是不好的。雖說有點誇張吧,但是人的心理總會有點別扭。可往往這號事情常有發生,人們都會說主家不會來事,對主家大罵一通。罵過之後,事歸事、錯歸錯,亡者還要下葬,天堂的路是平是陡,就隻有靠逝者自己去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