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康堯:國慶回鄉隨想

作者:佚名 2009-11-21 20:45 來源:銅川市煤炭工業局

詩曰:國慶七天假期長,
攜妻帶子陪爹娘。
走馬觀花多感想,
不妨仔細聽我講。

一、福天寶地 美麗家園

出門上學、工作整整22年了,平時回老家都是當天去當天回,匆匆忙忙地,今年總算歇“十一”長假了。9月30日一大早就和妻子孩子一起出發回老家看望父母。

我的家鄉在興平馬嵬鎮,就是唐代楊貴妃楊玉環縊死的地方,現在楊貴妃墓經過整修已成為西安西線旅遊的景點之一。關於馬嵬和楊貴妃的史料記載,最著名的莫過於唐代大詩人鄭畋的《馬嵬坡》了: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馬嵬坡即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縣西。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危及長安,玄宗倉皇出逃。經過馬嵬坡時,扈從部隊因怨憤而嘩變,自行處死奸相楊國忠,並要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馬嵬之變 。

家鄉東距鹹陽市30公裏,104省道從村子旁經過。土地平展、肥沃,屬於半糧食半蔬菜作物生長區。一到夏季,滿地都是黃瓜、西紅柿、豆角等蔬菜,冬季則是一望無際白菜。農民盡管一年四季都很辛苦,但辛苦得到的回報讓他們很欣慰。
村子後麵有一處清泉,泉水清澈見底,一陣微風掠過,水麵掀起陣陣漣漪,泉邊垂柳婆娑搖曳。整個泉麵積有100平方左右,湧水量有兩個4寸管子那麼大,泉水終年咕咕長流,多少年來,周邊人生活、灌溉都用其水。我的兒時就在泉邊度過。據老人們講,這泉是五十年代蘇聯的專家發現並的加固修建而成。

前幾年,村子來了一遛小車,車上下來幾個老外,圍著清泉嘰哩咕嚕一番,最後用壺灌了些泉水走了。後來在公路邊,來了很多裝滿磚和水泥等材料的大車和許多工人,開始建圍牆,村裏人得到消息,老外把泉水回去化驗後得出結論說,泉水的水質特別適合做啤酒,於是經過聯係,在我們村邊要建一個大型啤酒廠,啤酒廠的名字暫定為:貴妃啤酒廠。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啤酒廠一直再沒建起來。

不管外麵的世事如何發展變化,我的父老鄉親依然在這片黃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地耕耘著。

二、老人發病,積極施救

9月30日中午,到鹹陽火車站後我們換乘1路公交車,車上乘客多,我和媳婦就在車門邊站著,車到某某站後(具體站名我忘記了),下車的人陸續朝車門處移動。這時,正在下車的一位老人左手緊握欄杆,身體僵硬地一動不動,後邊的乘客都催促著下車,我馬上意識到老人突發癲癇類病情,立即從後麵把老人抱緊,扳開老人的左手,讓老人慢慢坐在車門口歇歇,這時老人全身痙攣,手、腿抖個不停。司機及幾個乘客這時也下來了,待老人稍微平穩後,我們又把老人抬下車,打開他攜帶的馬紮凳,緩慢地扶他坐好,此時,和老人一起的另一個老人驚慌無主地坐在同伴身旁看著大家。司機(女的,30出頭)詢問老人,老人好像沒有完全恢複,一句也不說,問同行老人,隻說他們剛才商場出來,家在毛條路,再問老人有什麼病,同行老人說不知道。司機和另一個年齡較大的女乘客在老人外衣口袋裏翻著,試圖找到老人家裏地址電話或備用藥等,但什麼也沒有。

公交車不能就這麼硬等,但把老人沒有安排好也不能走。有人說,打120,我說,現在老人病情基本穩定了,打110吧,司機一聽,就打110,在此期間,那位年齡較大的女乘客不停的安慰老人。三四分鍾後,110警車來了,警察以為發生交通02manbetx.com ,就詢問老人和乘客,那位年齡較大的女乘客給警察說,這事與司機沒有一點關係,人家娃(指司機)忙前忙後地都沒走。警察最後對司機說,你可以走了,我們會盡快把老人送回家。
公交車又繼續前行。

三、譚老德高惠澤百姓 村人自發建廟紀念

國慶前夕,父親就給我說,村子裏要修建唐師爺廟,他想把屋後的大椿樹捐了,我說行呀,隻有你高興就捐吧。這次回家的第二天,父親就領著我和弟弟等去唐師爺廟轉轉。

說是唐師爺廟,其實隻是在塬坡間高幹渠的邊上挖了兩孔土窯洞而已。聽父親講,唐師爺本姓譚,也不是什麼“師爺”,但後來大家把音念轉了都把“譚”讀成了“唐”,加之其人德高望重,村裏大小人多少年來都尊稱其為“唐師爺”。唐師爺是甘肅張掖人,國民黨時期(具體時間父親也記不清)擔著書擔隻身一人走到這兒,就在爛土窯住了下來,在窯的周圍平整了一點土地,種些蔬菜、糧食等作物。唐師爺一生未娶,與人為善,且醫術高超,經常外出給村民看病,看病從不收一分錢,不喝主人家一口水,其人品、德行及威信特別好,村民也把他當做一家人看待,給其落了戶口,大人們經常讓孩子上塬給老人捎些玉米畛、小白菜、蔥等,學校安排學生每天下午給他屋裏送水,生產隊安排社員輪流為其打了兩孔嶄新的土窯,我的父親曾在1962年春上被生產隊安排打窯三四個月,直到夏收前夕。可見那時唐師爺和我們村的關係非同一般了。

唐師爺是在70年代初期去世的,去世時近90歲。之後那兒也沒有什麼人住了,但村裏人大小幾代人都知道唐師爺的故事。
唐師爺已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而是父老鄉親心目中一尊功勞蓋世的神。

前幾年,鹹陽市一個退了休的老太太因和兒媳婦關係不和,就一個人來到土窯住下,過上了休閑、僻靜的生活,老伴過來看到夫人心情很好就很支持,隨後老太太在窯周圍栽了很多樹種了一些花,把個土窯周圍收拾得很幹淨、很蒼翠。村上一些老婆婆們沒事就上那兒坐坐諞諞,人氣越來越旺。

現在重新修建唐師爺廟,是村上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提出的,建議一提出,馬上得到了村民廣泛相應,有錢的捐錢,有物的捐物。父親決定把屋後的大椿樹捐了,全家人都同意,第二天,村裏派人來就把樹挖了運走,父親特別欣慰。

我們幾個人在土窯前看到唐師爺廟正在緊張的修建中,匠人們有的在砌牆,有的做木工活,旁邊的樓板、水泥、沙子等都已到位,幾個老太太虔誠且顫巍巍地正用鐮刀刮著剛伐倒樹木的樹皮,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誠心和對唐師爺的尊敬。來這兒幹活的人都沒有工錢,隻負責管飯。

我能猜想到,落成後的唐師爺廟依山取勢,不拘一格,屋頂翹角飛簷、如鳥翼伸展,廟宇雕梁畫柱,與北莽山的雄渾旖旎融為一體,盡顯仙氣和恢宏。

村上定於農曆九月初六(公曆10月4日)為唐師爺廟上梁,蓋新房上梁這在我們當地農村是個大事,主人放炮掛紅,親朋好友祝賀,何況是修建唐師爺廟。

10月4日那天,我因有事沒有去看唐師爺廟上屋架熱鬧的情形,據聽說,那天去的人很多。我想,等下次回家,我一定要去看看修建好後的唐師爺廟,為唐師爺點上一炷香,以示尊敬。

四、艱辛的農村人

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盡管22年前,我跳出了農們,久居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性與城裏人不無一致,但我的心依然留戀農村,留戀在生我養我的家鄉,因為農村有我的父母和親人,是我的根。

中國改革開放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30年來,農村改革最大的成績是解決了中國13億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個了不起的成績。但吃飽飯後的農民如何致富、農村如何發展等等問題接踵而至。幾年前,河南省有個鄉黨委書記在“兩會”期間上書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就農村問題說了三句話——“農民最苦、農村最窮、農業最危險”。引起了總理的高度重視,之後,中央對農村問題從政策方麵多方傾斜,特別是取消農業稅、農村兒童免費上學等等惠農政策,深得十億農民的感激和歡迎。中國封建社會至今兩千年來,自古農民種糧納稅天經地義,但誰也沒想到,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政府徹底給農民減了負。

但農村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農民生活依然很苦。我的家鄉屬於中流吧,過去農民窮怕了,現在剛剛脫貧後不敢怠慢家庭發展,竭力通過種植蔬菜作物、勞務輸出、車輛運輸、機械加工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不管方式如何,家裏的幾畝地不敢丟,那是根本呀。

農民不顧夏日炎熱和冬季嚴寒,終年披星戴月,辛苦勞作,正因為懂得收入的艱辛,所以有了一點積蓄不敢肆意亂花,真正是“勤儉持家”,即勤又儉。

農民在飲食方麵一直很仔細,錢再多的人家也不會大手大腳地大魚大肉猛吃,依然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一般隻在逢年過節買幾斤肉就很不錯了,平時幾乎就不買菜,自家地裏有什麼菜就吃什麼菜,不會享口福,不像城裏人,有錢沒錢,飲食方麵從不馬虎,頓頓得要有肉,得炒幾個菜,不想做飯就下館子。農民有病依然硬扛,實在不行的話才去看看,如此下來,把小病養成了大病。

但農民在蓋房及婚喪大事上從不吝嗇,有俗語為證“娶媳婦蓋房,費錢沒王”。陝西人對房子特別講究,房子就是一家的“門麵”,因此暫時富裕後的農民,首先要把過去的磚瓦房都拆了蓋成兩層甚至三層小洋樓,牆體外表砌上瓷片,窗戶都是鋁合金,特別耀眼。難怪外地人說農民的樓房就像廟一樣。婚喪大事花費大不必多說。

陝西有一個作家在一篇文章中說道:農村人眼紅城裏人是真的,城裏人羨慕農村人是假的。我很讚同這句話,城裏人把農村人的生活想象得很好,比如想幹就幹,工作自由,糧食蔬菜都是綠色食品,沒有汙染等等,其實大多並不懂得農村人的生活,隻要你在農村生活兩個月,你就會大失所望。正因為如此,農村人才擠破頭往城裏進。上世紀八十年代最著名的電影《人生》就反映了巨大的城鄉差別,主人公高加林渴望城裏生活,最好成了時代的犧牲品。

記得有一個小品裏有這麼一句台詞:農村有城裏人的父母,城裏有農村人的夢想。現在的城市裏有多一半人都曾經從農村而來,因此,我期盼城裏人要多理解農村人,沒有他們的巨大付出和勤勞,城市將不知如何運轉。這也就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為什麼都是從農村開始的的理由。

五、農村老人生活艱難

每次回家,我都會和父母晚上坐在他們的熱炕上談天說地直到深夜。人到中年,加之小時候家裏貧窮,也就對父母更理解了,更尊重了,趁父母還健在,多陪陪他們也是一種幸福。節前,有朋友聽說我回老家就給我發短信說,子欲孝而親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希望多陪陪父母和家人。

父母經常給我說起村子老人的事,一般都是兒子或媳婦不孝虐待老人之類,當然說的人和事我基本都熟悉。如我家西鄰居,老母親和小兒子生活,媳婦經常不給老人吃飯。有天晚上,媳婦就隻做了三碗飯,沒有老人的,兒子一看,偷偷把自己的飯碗給了母親,一個人躲走了,媳婦看到老人端碗吃飯,直接把碗從老人手中奪去了。

村西頭還有一個老人,四個兒子成家後都生活得紅紅火火,母親和小兒子一家在一起生活,兒子前幾年蓋了新房,把母親一個人安排到屋後的舊房子住,新房與舊房地基相差半米多,老母親起居很不方便。夏季,老人絆倒後造成骨折,無法行走,沒有一個兒子給老人看病甚至買點藥,老人就孤單、痛苦地躺在炕上,吃飯時媳婦把碗從窗口寄進來,老人戰戰兢兢地吃完後把碗放在窗台上,下頓吃飯時依然用這個沒洗的碗。十幾天以後,村裏有人猛然想起了這位老人,幾個同齡人趕緊去看望,現場情景讓老人們大為吃驚和憤怒,老人不能動彈,吃、住、拉都在炕上,房子臭氣熏天。老人們立即找到幾個兒子,把老母親抬出房子,洗理一番,並責成幾個兒子輪流護理。幾天後,老母親魂歸九天,帶著無盡的傷心和歎息走了,這下四個兒子競大顯富貴,每家拿出幾千元為母親大辦後事,唱戲電影、樂隊歌舞,村裏人背後直唾罵。

我的父母算是村裏老人最幸福的了,盡管年齡大了,身體多病,但這幾年都是我們給錢看病,以致他們身體狀態還可以,村裏人都羨慕父母有三個好兒子,開玩笑說,要不是我們幾個弟兄好,父親早就把三周年過了。父親常對我們說,多虧幾個好兒子和好媳婦,實際上,我媳婦和弟弟媳婦都是知識分子,都知書達理,都很善良賢惠,尚若遇到(河東怒)獅(母老)虎式的媳婦,我們做兒子的想在父母麵前盡孝,也夠嗆。

城裏老人退休後一般都有積蓄及退休金,兒女不孝不要緊,自己經濟完全可以獨立,甚至還會接濟孩子。而農村老人在喪失勞動能力以後,就成了家庭具體說就是孩子們的“累贅”,地裏農活不能幹,孫子大了不讓帶,隻能看門做飯。這時侯,兒女媳婦孝順還能安度晚年,如若不孝順,就是老人的罪了,其實農村老人對晚年生活已經沒有過多的奢望,隻要平時不受餓,冬天不受凍就行了,就這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有時都難以滿足,農村老人受餓、受凍甚至挨打的現象不勝枚舉。當然也不是就說農村人不孝敬老人,主要原因還是經濟問題,農村男孩子到了20歲以後就結婚了,婚後很快分家獨立戶頭,再生2-3個孩子,負擔也很重的,單靠幾畝莊稼地根本維持不了家庭生活,農閑時打個短工,增加一點收入,幾乎沒有能力贍養父母,更不能說花錢看病了。如果家裏沒有男孩,父母老了後誰來贍養?這也是當前農村最突出的社會問題。

百善孝為先,善待老人是一種美德,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誰都有老的時候,誰也不想看到自己以後老了過著淒慘的生活。若父母去世後想孝敬那就晚了,因此在父母活著時就要善待他們,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每回一趟農村老家,我的心靈就受到一次震撼,但願這些震撼能時常提醒我,別忘了自己是一個地道的農村人。



上一篇: 爾 東:果園秋景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