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王成祥 一個畫家的藝術人生

作者:佚名 2009-11-21 20:48 來源:不詳

我為有這樣的好大哥而自豪和驕傲!
在大哥離去的幾年間,我的心頭經常纏繞著一種難以言狀的情緒,多少次與大哥夢裏相會,還是像過去一樣談藝術,討論戲劇,討論繪畫,我甚至在夢裏還說,原來大哥沒有死,這樣的夢我多想一直做下去,可夢醒了,我的枕頭濕了……

這是我的好同學,現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羅寧在回憶著名的劇作家,他的大哥《羅鐵寧評說》一書後記裏麵的一段話。
我之所以以《藝術家的境界人生》為文章標題,用最能體現主人翁內心話語作為導語,也是我對像羅鐵寧這樣,經曆坎坷,把藝術和歡樂留給人們,自己卻背著家庭、生活的重托,承擔著作家本能的一種壓抑,把精神、境界、作品和歡樂留給人們,自己卻在情感交替的矛盾中遠去的千千萬萬大哥的懷念,也使我深感我的同學羅寧能在自己漫長的成長、創業、發展道路上,有這樣一位慈悲指點前程的大哥,感到高興。同時,也對我的同學能在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工作、生活壓力,在無限度地為大哥、為他的二哥付出,超常規消耗自身能量的過程中,還能不斷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感到無比的自豪…..

為了自己的事業
我的同學羅寧出生在關中偏僻的一個小鄉村,在童年時經曆了60---70年代中國農村那缺吃少穿的艱難歲月,在學生時代曾看著父親為了一家人的吃飯,彎著腰,在饑餓中背起那沉重的糧口袋從28公裏外的車站一步一步邁回家時那艱難佝僂的背影,羅寧回憶說:“這個背影對我來說,刻骨銘心,以至於後來每次回家,都要站在村口那棵記載我童年生活的皂角樹下,長久的沉思。腦海裏每次都浮現著40多年前,父親從遠處一步一步走來那艱難的身影,直到父親去世、直至現在……”
正是這種艱難環境下的成長曆程,塑造了羅寧,使他身上一直有一種敢於挑戰自我勇氣和立誌改變命運的毅力。不斷激勵著羅寧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頑強拚搏。而在常人眼裏的羅寧則從骨子裏滲透著農民那樸實無華的品德,這為他以後成就事業奠定了基礎。所以,凡是知道羅寧的人,都會用很敬佩的口氣說:“羅寧真不容易啊。”
那還是在黨校上新聞班的時候,我們班36名學員,有32名是脫產學習,羅寧則是邊工作,邊上學的4名學員之一。當時的老師和班主任抓的都比較緊,年齡大一些的同學,就是拚著命,一堂課不拉,也很難過關,而羅寧當時還兼著《文化藝術報》的編輯部主任,繁忙的報紙編輯采訪任務,繁重的照相、劃版、名目繁多地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已經使他應接不暇,可每門課程的考試、每節課的重要講座階段,他都會蹬著他那個半新不舊的自行車,從鍾樓旁邊的西一路,往吉祥村的黨校趕。在第一年,羅寧和我住一個宿舍,所以我對他了解更深,也使我被他的精神所折服。如果第二天考試,他第一天晚上肯定來,到了幾乎都在10點之後,臉上帶著長時間工作上的疲倦,而且幾乎連寒暄的時間都不給自己留,就向我要老師劃出的考試重點,一遍一遍反複的記、反複的寫,我有時實在陪不下來,就打起了盹,迷蒙之中,見他把台燈壓的很低很低地,手上不停在寫啊寫。當我6點起床時,已經不見了他的身影。怕影響學員休息,他拿著書本在離宿舍很遠的廣場上背誦。超強的毅力,超人的記憶力,使他每次交卷都是第一個,若下午還繼續考試,他會和我們在一起簡單的吃頓飯,接著考試。如果隻考一門,等我走出考場,他就早已經不見人影了。因此,整整兩年的黨校生活,學生和老師都對羅寧沒有什麼了解,班主任老師說:“我幾乎每次都是從窗戶上看到羅寧提前交卷出校門的背影,從來不知道他是什麼時間進校門的,羅寧真不容易啊!”羅寧曾十分感慨地說:“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和同學老師交流交流感情,這是人生最難得的機會啊!可我能來學習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能脫產,首先要以工作為重,影響了工作領導就不讓去。”兩年的黨校學習,我經常看到,羅寧將每周要幹的工作,按時間、按輕重緩急密密麻麻的列上一張紙的計劃,每周如此。而在此期間,羅寧隨文化藝術團出國考察,辦出了高水平的個人國外攝影作品展、舉辦了大型的前蘇聯馬戲團來西安演出等體現陝西接待水平的大型國家級活動,展示了陝西文化大省的文化品位,還編著了《博風擊浪》、《熱情的目光》兩部表現陝西改革開放成果和文化領域動態活動思考的著作。
經過黨校兩年的馬列主義熏陶,羅寧畢業後很快擔當起文化藝術報總編輯的職位,90年代後期的中國新聞報紙市場上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呢?業內人士記憶猶新,報刊泛濫,已經使基層難以承受。國家不得不下決心整頓報刊出版市場,除黨報黨刊外,其它報刊國家再不養著,取消了行政命令性的攤派訂閱,同時還要取消一大批不符合條件刊物的刊號,吊銷執照。羅寧剛當總編就遇到了我國報刊史上從未遇到過的下馬威。在90年代後期,報刊的市場意識在一些辦報人的頭腦中還沒有完全轉過彎的時候,羅寧已經經過深刻反思,認識到了報紙是一種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須走向市場求生存。所以,他率先在報社班子會議上提出,報紙和產品一樣,報紙的認可程度完全取決於市場,而眼下的《文化藝術報》首先遇到的是走向市場後的生存發行大戰,我們一方麵要千方百計的轉變觀念,眼睛向下,站在讀者的角度,提高報紙質量,牢固樹立為讀者服務的意識;另一個方麵就是要開門辦報,抓發行,隻有量上去了,我們報紙的市場占用率才能提高,讀者才願意和你合作,報紙才不被市場所淘汰。對此,羅寧首先打破傳統的用人機製,從市場上招聘人才,在報紙經營最為困難時期,《文化藝術》報招聘的人才占到了報社固定人員的一半還要多,這樣不僅報紙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報社人員的結構和活力,為報紙參與市場競爭在機製和人才上奠定了基礎,同時,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發行上。有一年,經過羅寧的精心策劃,全部以市場行為,將全省縣級以上的文化局長邀請到西安高檔飯店,請陝西最著名的攝影師給每位局長照一張標準像,並放大裝框,兩天會議結束後帶回家。從而使文化藝術報的發行量由上年的幾千份,一下增長到3萬份。每當談起這段經曆,羅寧還抑製不住美好回味的興奮感,他自豪地說:“我到一些縣去,至今許多文化局長的家中還是掛著我當年給照的那張和偉人照同樣大的標準像。”
在文化藝術報轉機最為困難的創業發展時期,麵對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矛盾需要決策者去麵對,需要決策者以超人的毅力和精力去處理,而羅寧在繁重的工作麵前,還不忘擠時間,為自己充電。隻有中專專業繪畫水平的他,卻毅然要報考陝西美術學院繪畫專業的研究生。老師看到他已進入不惑之年,基礎又那麼差,還不能脫產靜下來專心學習,很是擔心,說專業課暫且不提,就英語一門也叫你難以應對。可羅寧硬是要補上自身先天不足這一課,他白天忙工作,傍晚顧不上吃飯就趕到附近的學校和在校學生一起上課,補英語,是班上年齡最大的學生,周末是人們放心休息的機會,可羅寧不管是在外地采訪,還是工作再忙,也要準時趕到美院,靜下心來,進行專業課的補習。
就這樣,通過一年多的奔波,羅寧終於收到了美院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
辛勤的付出,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本應該是件高興的事情,可此時的羅寧,反而顯得更加沉重了許多。不是因為研究生三年由於工作的原因,不能脫產學習。羅寧說:“這對於我,不算太難,因為通過自己的努力是能夠克服的。更重要的是正趕上全國報紙大整頓,類似像文化藝術報這樣的行業報紙,不太好生存,能否存在,都是個問題。文化藝術報當時幾十號人,通過大家兩年的苦心經營,剛擺脫困境,看到了曙光,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才能到良性循環的發展期,如果停辦了,幾十號人的吃飯就業成了大問題,而且展示陝西這個文化大省唯一的一張文化報紙,在自己手裏不複存在了,那時自己才真成了陝西文化的罪人,對上對下,都沒法交代。”
人一旦能專注於事業,沒有了自己的虛榮心,有了一種為社會負責的責任感,什麼樣的奇跡都能出現。這句話在羅寧身上得到了實現。麵對新聞主管部門整頓文件一份接一份的傳達,撤銷整頓的會議一個接一個的召開,此時的羅寧深感到什麼叫責任。一定要把文化藝術報保住,不能被取消,而且要辦的比現在更好,羅寧在心裏默默念誦著,為自己打氣。那應該從何下手呢?他苦思冥想了一個多月,終於想出了出路,拋棄自己的一切私心雜念,決定直接向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寫信,闡述自己的觀點,說明文化藝術報不能被撤銷的理由。
羅寧的這封長信打動了時任陝西省委的宣傳部長王巨才,部長就此在信上批示;新聞出版及相關文化主管部門,文化藝術報是陝西文化大省文化發展的象征,應該保留,羅寧是個人才……
通過羅寧的努力,常務的批示,文化藝術報在整頓中得到新聞出版部門的高度重視,報紙不但沒有被取締,反而由以前的每周一期的對開小四版變成了對開四版的大報,並不定期出版書畫、攝影、戲劇等彩色銅板紙精美印刷專刊,推薦了陝西眾多書畫藝術新秀,不少現在已經成為活躍在陝西、乃至全國的知名人物,羅寧也順利完成了陝西美院三年的業餘研究生學習,拿到了研究生碩士學位,他撰寫的畢業論文《乾陵內壁畫究竟出於誰之手》的重大考古論文,除榮獲優秀畢業論文之外,還引起了許多研究唐朝文化及乾陵考古界的高度重視,稱讚它的價值,是唐文化研究的有效補充。
在曆史進入新千年之後,羅寧毅然放棄了自己苦心經營10年發展起來的《文化藝術報》,按照組織的安排,到陝西國畫院擔任書記兼副院長的工作。
羅寧在新的崗位上回憶他從事報紙工作那段崢嶸歲月時,深有感慨:“可以說是文化藝術報成就了我的一切,那裏有我的汗水和事業,那裏有和我並肩戰鬥多年,難以割舍的同誌情,有我的市場和廣大的讀者,但是,我的目標是畫畫,在這裏我更能有充足的時間向老師學習,使自己在自己所要追求的事業上有所建樹。”
在陝西國畫院的6年多時間內,他盡職盡責地幹好本職工作,充分發揮在文化藝術報幾年練就的協調攻堅能力,配合院長解決了許多遺留問題,力爭為老同誌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他們為陝西大唐文化事業的繁榮再做貢獻。同時,他自己的繪畫水平也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1999年3月羅寧出訪美國,同年8月在西安舉辦《羅寧訪美作品展》;2000年4月在中國深圳舉辦《羅寧等三人畫展》  ;2002年3月在日本京都舉辦《羅寧等三人訪日小作品展》  ;2004年1月在中國連雲港舉辦《羅寧等三人畫展》 ;2005年3月在日本京都舉辦《羅寧訪日作品展》;2005年9月在德國勃蘭登堡舉辦《羅寧等三人畫展》……
著名學者費秉勳先生在《讀羅寧人物畫》中評價到:羅寧的畫給人一股撲麵而來的鮮活生氣,讀他的畫,會感到一種青春的生命活力從畫麵從筆墨,從人物身上洋溢出來。用的仍然是中國畫的傳統材料,仍是訴諸中國畫的筆墨技法,但你會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他的畫風與別的人物畫家拉開著距離,顯示出更濃烈的時代氣息。羅寧的藝術語言是陽光而喜悅的,線條鬆活而流暢,這就像一個性格“喜拉”的人,言行活泛而自然,不僵不板不矜持,跟人一接觸便產生擋不住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羅寧之所以在繪畫這個高境界的殿堂裏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績呢?與他的藝術天賦和從小對藝術的追求,苦練基本功的分不開的,13歲上中學時,正是在文革讀書無用論盛行下,大批判、大字報貼滿了校園的角角落落,大哥羅鐵寧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如果再這樣下去,這一代人以後咋如何麵對生活啊?他為羅寧急,更為這一代人著急。“社會上的事情管不了,但我不能讓我的弟弟荒廢學業,要給他找到一條學本領,實現自我價值的謀生手段,我覺得畫畫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受時代幹擾的影響比較小……”(羅鐵寧日記)。羅寧受大哥的影響,從小就把自己的理想目標深深地紮根在繪畫藝術的肥沃厚土中,他的藝術天賦很快就表現出來了, 14歲畫的農民畫就在縣文化館舉辦展覽時選中展出,當羅寧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全縣展出,那種高興勁兒,超過了自己以後取得的所以成就。當時的扶風縣文化館老師田誌直,看了羅寧的畫,大為吃驚,14歲能畫出這樣的畫,是天才,一定會有更大出息的。田老師就成了羅寧的啟蒙老師,在手法、技巧上指點,並為羅寧創造一切條件。後來羅寧每次回扶風,都要帶著感恩的心情看望恩師田老師,他說:“我的文化課當時在全年級也是數一、數二的,隨便考一個大學都能錄取,但在田老師和大哥的影響下,還是報考了鳳翔師範美術專業。在校畫的《周總理和孩子在一起》,能入選79年省美協和科委辦的全省科普美術作品展,完全是田老師栽培和培養的結果,人生雖然漫長,但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關鍵的幾步。”可以說,是田老師的慧眼和啟蒙教育,為羅寧成就事業奠定了基石。羅寧也不辜負老師的厚望,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一直不斷地堅持學習著。他80年畢業分配到西安小學教美術,省城積澱濃厚的漢唐文化,使羅寧大開了眼界。他利用課餘時間,更加刻苦鑽研,拿上自己的作品,到西安日報社拜訪年輕的畫家王西京,他主動要求參加王西京舉辦的美術培訓班,在上課之餘去聽方濟眾、王子武等著名畫家在西安教育學院每周繪畫講座,在此期間,羅寧為全省的教育刊物畫插圖1000多幅。由於工作出色86年他調往西安師範任美術教師,因為是中專學曆,開始學校不認可,通過給學生試講後掌聲長達5分鍾,折服了在場所有老師。88年他又以出色的成績,調到文化藝術報,報社養不起美術編輯,羅寧開始兼一版文字編輯,他厚實的文化課功底,頓時展示了出來,為羅寧後來綜合素質的整體發揮搭建了廣闊的發展平台。

為了大哥和二哥
羅寧根據已故的大哥給他的百餘封信件和數10萬字的日記,神情地寫下了一部《大哥—羅鐵寧評傳》。著名劇作家陳彥作序這樣寫到:“羅鐵寧走了,無論作為一個作家的羅鐵寧,還是一個生命的羅鐵寧,他都給了人們太多的啟示,他的奮鬥史,告訴每一個活著的人們,隻有信念在,無論處在怎樣的生存境地,都會活出心靈的質量,活出生活的厚度和硬度。”這樣恰如其分的評論是對羅鐵寧複雜、暫短、悲劇人生曆程的中肯結論、也是對在承載著社會責任和家庭重擔的羅寧拚搏經曆的真實寫照,代表了眾多底層勞動者同命運抗爭所表現出的風采和樣式。
大凡從農村出來的要成就一番事業,一是要有機遇,二是要自己的不懈的努力,三是要有克服和戰勝各種意外的影響,尤其是戰勝自我的勇氣和毅力。羅寧說,他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再苦也不覺苦,再難的困難也能克服,拚搏的意誌始終不減弱的根本動力源,在於他有一個不尋常的家.有一個理解並始終在自己身後默默支撐自己事業的賢惠妻子,有他依靠、牽掛,而且可以忘乎所以地為他們付出的大哥和二哥。
羅寧的大哥羅鐵寧出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新舊社會交替的那代人,骨子裏麵就有一種報效國家,實現自我價值的基因,1963年,17歲的羅鐵寧在上中學時期,就在和祖母同睡一個土炕的煤油燈下創作了秦腔劇本《嫁妝鐮刀》,並且一炮打紅。被評為陝西省建國15周年來優秀劇本之一,報送文化部參加全國15周年優秀劇本評選,當時的電視並不普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向全國乃至世界播放,至今那個時代的人提起《鐮刀嫁妝》還記憶猶新。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就在農村生活苦澀中成長,並在少年成名的劇作家,在他以後為事業追求的40年光陰中,給人們奉獻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可作家一直受生活和感情上的困擾,最終沒有走出作家應該向往和追求的胸懷與境界,留下了一串串使人牽腸掛肚的遺憾和無法回避,無法解釋,又找不到答案的困惑,以悲壯的失敗人生軌跡,走完了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人生裏程。而就是這樣一個複雜而又崇高無尚的大哥,一直注視並把握著羅寧人生成長的航標,為羅寧提供了克難製勝,磨煉自我勇氣。直至離開人世後,還留下了展示才華,成就事業的平台。有人說,不是羅寧有多大的能耐,而是有這樣一個精神境界高尚的大哥,逼著他一步一步前行,成就了羅寧敢幹大事,能幹成大事,不被困難所屈服的人生方程式。
正如羅寧在“大哥與我”開頭一段中寫的,一個人在他一生的成長中,常常有對他影響最大的人,這個人可能是他的老師,可能是他的父親,也可能是一位朋友,還可能是他的兄長。我即是後者。同時,命運也注定了羅寧為大哥能付出、也必須付出自己的一切。
1987年不管從政治環境、還是生活積累可以說羅鐵寧的創作已經到了高峰期,作家經過艱苦的努力,創作的新編曆史劇《秋鴻傳昭》在寶雞搬上舞台後,由於眾多的因素,致使這部在當時很能反映和折射時代特征的曆史劇,在當地產生出兩種不同的反響,此時需要有一個高水平、或者是上級領導看戲並做指導,而此時正逢元旦,羅鐵寧心急如焚,該從何處入手啊?
剛調入《文化藝術報》的弟弟羅寧出現了,他知道他的大哥為《秋鴻傳昭》的構思創作付出了多麼大的心血!他和其他編輯利用假期冒著嚴寒趕往寶雞觀看《秋鴻傳詔》,引起了劇團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後,羅寧又兩次邀請秦腔劇的知名人士、評論家去寶雞,為《秋》劇製造必要的社會影響,最終使《秋》劇參加了中國藝術節西部薈萃演出,受到了觀眾的肯定。
羅寧在《羅鐵寧評說》一書中,關於《秋》劇一段的描寫說:“關於戲劇《秋鴻傳詔》大哥先後給我寫過15封信,在大哥精神的鼓舞下,我也為此劇的成功做了些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曾帶著劇本幾次到省戲曲研究院請院長指點,夜裏用自行車帶著大哥去省公裏醫院看望住院的省劇協副主席……”
還有羅鐵寧編著的折子戲《殺嫂》,在羅寧的努力下,該劇演出不到半年時間,從山城寶雞到西安、繼而又走出陝西到山西,獲得中國戲曲金三角多項桂冠。
羅鐵寧一人工資,要負擔嶽父嶽母兩位老人,還要管教三個孩子,羅寧看在眼裏,放在心裏。1992年,他和妻子商量後將大哥初中畢業後未考入高中的二女兒羅湘毅帶到西安一起生活兩年多,待到孩子在一家公司打工得到鍛煉,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後,才送回到了寶雞,後來成為羅鐵寧離不開的好女兒。
羅鐵寧在他2003年1月30日的日記中這樣評說他的好弟弟:羅寧冒著大雪從西安來寶雞中心醫院病房探視,我和他交談了醫生提出去西安手術治療的事情,羅寧非常讚同,認為要不惜代價使手術成功而恢複健康,他留下了300元錢,叫女兒湘萍給我買了一台小收音機,以便在病床上收聽外麵的世界。
和西安羅寧弟聯係,預定4月份手術,我將籌款8萬元,其它由羅寧負責操作,事到此境,我感到輕鬆,終於有了希望。
這是發出內心,能代表羅鐵寧生命繼續延續的感人語言。通過羅寧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看以看出,大哥隻所以能同疾病頑強的抗爭,希望和寄托不僅來自於弟弟的經濟幫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支持。
陳彥在給《羅鐵寧評說》序裏寫到,羅寧能將他這樣一個,用自己精神力量支撐戰勝病魔的大哥,用遠近交叉的鏡頭和黑白相間的畫麵,極其冷靜地推到人們的麵前,讓人在熱淚湧流中,感知到了人世間,像羅鐵寧這樣千千萬萬個大哥的親和、柔軟和寬厚,在冷汗淋漓後,洞見到了大哥的忍耐、不屈的力量……
羅寧的二哥羅福寧是一個樸實無華,兢兢業業的農民,麵朝黃土背朝天,靠土地為生。在如今經濟飛速發展時代,不具備基本的經濟頭腦,種莊稼,能勉強維持生活就算不錯了,而羅福寧還要供養3個孩子上學,所以,經濟的重擔無疑又落在了羅寧肩上。大兒子勉強上完了初中,因經濟的壓力,不得不輟學幫父親種地。羅寧不想讓經濟問題阻礙下一代,使羅家後人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傳承下去,於是毅然將二哥正在上初中女兒的戶口落在了自己的戶口本上,接到自己的身邊,一是減輕二哥的經濟壓力,二是讓孩子能在城裏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成為家庭、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才。
二哥的小兒子中學畢業後,中考成績不很理想,按照二哥的想法,就此結束學業,當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羅寧堅決反對,說服大哥,就初中學的那點知識,當農民都不稱職,所以,他又四處奔波,為其在西安找學校,接受係統的技能專業知識學習……
在家庭問題上,妻子有時難免有時發幾句的牢騷,說姊妹好幾個,為什麼都叫咱來承擔?
羅寧理解妻子的心情,理解妻子給這個家庭所付出的一切。曾經有一次,經常來家的一個同事,從電視上看到一個好像民工一樣的青年,昏倒在西安街頭,很像她在見過的羅寧在城裏打工的侄子,隨後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羅寧的妻子。當時,羅寧還不在家,侄子也沒有手機,也是夜裏下班時間,同單位也聯係不上,在萬分著急中,她按照同事提供的地址,連夜趕到現場,結果一個人也沒有,問過路的人,誰都不知道,妻子心急如焚,急忙趕回家和電視台聯係,經過反複的核實,再三證實此人不是自己的親人,而且昏迷的家人已經把當事人送往醫院時,這時,羅寧妻子才鬆了口氣。羅寧說,遇到類事這樣大大小小的事情,妻子都是一馬當先,維護了我這個複雜家庭的完整性和凝聚力。羅寧發出的肺腑之言:“我的妻子是偉大的,如果沒有她的鼎力相助,我也不會有今天,有自己的事業。”所以,每遇到妻子一時心裏不痛快時,他就耐心地解釋說:“一個人在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和家庭義務上,有的人是有那種能力,沒有那種境界,有的人是有境界而沒有能力,你有這方麵的能力還有境界,這是人生價值的拓展。咱現在的家庭情況都比他們強,有這方麵的能力,為什麼不去盡咱的一份責任呢?再說二哥的閨女是咱們要求接來的,咱既然把她接到城裏來,就要按照城裏人的人生軌跡規劃設計她的人生,這不僅是對孩子負責,對社會負責,也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如果不接到城裏,在農村她又是一種生活方式,也許她會生活的更加充實、富有。”
是啊!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決定了他的生存方式和價值取向,一個人從出生時的弱小長成強健;從無知變成學識淵博;小時侯品行惡劣,後來從懶惰、暴躁、驕傲、自私、嫉妒的性格中解脫出來,變得勤勉、溫和、謙虛、慈悲、善良,心地高尚;從貪玩的孩子變成誌向遠大、有所作為的人……這些都是他在良好環境中熏陶的結果啊!這一切能用金錢衡量嗎?不,它們應該用人生價值的尺度來衡量。羅寧說:人存在的價值就是對社會、對周圍的人產生積極作用,認為你的存在對他有用,你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人和人的交往,實際上是一種相互包容和促進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贏,如此和諧健康的人際關係,必能成就一番事業。
誠哉斯信。事實上,羅寧本身就是在大哥那榜樣力量的促進下,在相對寒微的環境中奮然攀行,披荊斬棘,才終於開創了嶄新的人生之路,收獲了沉甸甸的事業果實。如此看來,貧寒的際遇還須高尚的導引和不懈的抗爭,才是成就人生價值的土壤和條件,這一點,在羅寧複雜而又輝煌曲折的人生成長的征程上得到了踐行。

地址:陝西省銅川市陝西煤炭建設公司辦公樓中國煤炭報記者站
電話:13992961011
郵編:727000











下一篇: 張東來 山裏的雪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