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甲; 從效忠論中國養老
作者:佚名
2009-11-22 11:02
來源:中國煤炭新聞網
效忠最初是調解長者與小輩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孝被抬到了極高的地位,成為一切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起點,並做為封建倫理綱常的基礎。封建統治者就是用孝束縛著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孝的原則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異,子不敢不同”。封建統治者重孝的目的是為了效忠,顯然以孝治天下,本身就包含了倫理和政治雙重意義。在封建思想 文化的熏陶下,人們總是認認真真地行孝,孝順父母的意識逐漸成為中國家庭的內在動力。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僅有物質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老人害怕孤獨,樂於和兒孫生活在一起,於是在長輩與晚輩之間形成一種強烈的群體感情,這就構成了家庭結構變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種牢固的封建家庭關係,成為一個團結的整體,具有強大的保護職能,共同保護家庭成員和財產 安全。每個家庭成員都脫離不了家庭生活,更脫離不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而且家庭還有一定的穩定性,每個人都重家庭,輕個人,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榮,個人便可以忽略,為了維護家庭內部的和諧,個人必須各安其分,在人倫規範所界定的範圍內,將自己的社會角色演好,而個人的真實意見和感受則慎藏於角色、行為之後。於是又形成近代家庭的內聚性和封閉性,主觀上要求贍養老人必須在家庭內部進行。
中國傳統社會自實施君主專製 製度以來,國家權力日益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權模式下,統治者為了確保統治權力,努力造就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和絕對服從的心態。孝的本意是順從和“無違”,將孝擴展到政治關係方麵,就形成了“以孝移忠”的思想觀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業績的形象代表。在傳統社會,老年人是知識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國泰民安和國運長久的象征。乾隆三下江南,其間五六次都有百歲“人瑞”迎駕道旁,他認為是“太和之氣”,“用征壽世”的吉兆。顯然,當老年人被賦予國運和德治的象征意義時,家庭養老就不隻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因此,曆朝曆代的政府官員都將維護家庭養老作為國家任務進行推動。政府強力推行家庭養老的標誌有三:第一,有負責相關事務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或專司其職的官員;第二,有保障家庭養老的 製度和 法規;第三,有維護家庭養老的思想觀念和道德。中國曆史上的家庭養老是通過民政部門主管,縣級機構直管,吏部考課,監察部門分察,孝 文化灌輸等逐漸納入政府行為範疇的。現代社會中國農村家庭養老方式麵臨的挑戰 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社會經濟現代化以及人口流動的過程中,中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開始麵臨許許多多的挑戰:
一、家庭規模縮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1982年到1990年兩次普查之間,家庭戶規模從4.3人/戶降到3.97人/戶,到199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平均家庭戶規模降到3.9人/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為3.44人/戶。中國的家庭結構也轉變為以核心家庭為主體的結構,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總數的67.31%,其中父母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82年增長4.92個百分點。家庭戶平均規模的縮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導致純老年戶不斷增加。1990年四普時城鄉合計60歲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單身戶和一代戶中所占比例為25.6%。據1992年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12個省市的一份調查,老人中一代戶的比例,城市達到41%,農村達到43%。生育率下降、子女減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還使得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料產生了許多困難。子女多意味著老年人有較多的支持來源,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使得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變得異乎尋常的困難。總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養老功能弱化,同時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也意味著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經濟供養之外還麵臨生活不便、照料不夠、精神苦悶等問題。
二、競爭壓力增加、人口流動加快、代際傾斜嚴重。
現代社會人口流動越來越快,大量農村的年輕人進城打工。迫於崗位的競爭壓力,忙於工作和事業,使他們無暇顧及老父和老母;同時,一些青年夫婦較重視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問題,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都向獨子或獨女傾斜,產生了“重幼輕老現象”,這對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實際的生活質量都產生了負麵影響。
三、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患病率、傷殘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同時,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超過75歲之後),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會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將更多地需要日常護理、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這一切必將加大家庭的負擔,也必將導致年輕人消極拒養老人情緒的增加。 各種挑戰因素的結合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開始瓦解和分化,這就是子女養老和在家養老相分離的態勢,而且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過去傳統模式下那麼密集和經常了。這是傳統家庭養老 製度在現代化衝擊下的一種變革。導致這種變革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以下兩個因素正在逐漸突出:第一,兩代人的居住偏好。喜歡分開過,是現代人特別是青年人的時尚,也可以說是人的現代性的一種表現。對我國14省市的一項調查表明,2/3的農村青年婚後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在老人那一端,也有個圖清靜、少麻煩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遷因素。子女不在身邊,在外地學習或工作,條件不成熟,兩代人隻好分居兩地。顯然,作為家庭養老,無論是傳統模式抑或現代模式,有二個基本因素決定家庭養老的質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關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經濟實力、健康狀況、人際關係。在農村,傳統孝道觀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經濟實力的弱小,決定了養老質量的下降,也決定了養老社會化存在的空間正在形成。
現代社會,中國農村的養老方式已不再是單一的家庭養老,而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多種養老方式並存的農村養老格局。許多新的養老方式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認真 03manbetx 比較研究不同的養老方式,尋求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 製度,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澄合礦務局王村斜井工會
上一篇:
電氣設備常見故障分析技巧與排除方法
下一篇:
王文亮: 提高職工民主管理工作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