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 難忘記者生涯
作者:佚名
2009-11-22 11:02
來源:中國煤炭新聞網
新聞宣傳的十一年,是我生命長河中最斑斕最光輝的十一年,是充滿幻想和詩意的十一年。那年五月一日,經過安徽日報社、安徽人民廣播電台幾位老師短暫的崗前培訓,就走馬上任了。“無冕之王”的耀眼光環,初生牛犢的無邪無畏,青春勃發的浪漫情懷,把自己抬高到一種虛高的位置,自己儼然成為真理和公義的化身,進廠下鄉跑機關,躊躇滿誌,一路春風,每每想起,總有一種如夢如幻如詩如歌的快意和滿足。
處女作 剛上班,就有同學給我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徐淮公路大修,車輛駛入宿州段必須從蕭桃公路南下,繞道丁裏區一些村莊,然後進入徐淮路。這些村莊的村民截路堵車,故意將司機帶進泥濘小路,公然上車搶劫、訛詐。一小時後,我孤軍深入,來到事發現場,以行人的身份在那條鄉村道上慢慢行走,仔細觀察,用心打聽,牢牢地記在心裏,連夜趕寫了一篇《雁過拔毛當休矣》的短文,用“委堯”的筆名,以讀者來信的形式,發表在《安徽日報》“監督哨”和《安徽法製報上》。那時的輿論監督威力還是相當大的,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公安機關很快介入,道路很快暢通,涉嫌人員很快受到懲治,我也從中獲益良多,“無冕之王”的美感陶醉了我好長一段時間,這篇短稿奠定了我在當地新聞界的地位,對我後來的記者生涯產生巨大影響,直至半年以後,同事們還拿“雁過拔毛”說事。
高產期,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社會主義陣營傾刻間不戰自潰,紛紛倒旗落馬,國內也陷入一片迷茫。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並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解決了人們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慮。這個講話標誌著繼毛澤東思想之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偉大曆史性飛躍的思想結晶——鄧小平理論的最終成熟和形成。這次南巡談話為當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定了調,全國掀起學習“談話”和十四大報告的高潮。我也主動隨文教工作組下鄉宣傳。
那段時間,除公費訂閱的報刊外,我還訂閱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多家新聞單位的業務刊物,我搜集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市場經濟的著名論斷,日夜研讀,我把丁裏、皇藏兩區作為我理論學習的實驗場,發展通訊員隊伍,開展業務培訓,製定稿酬獎勵政策,每日增補采寫 計劃,滿腦子都是寫作,“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確是那段生活寫作的真實寫照。
深入地學習,不斷的探索,新的信息源源不斷地湧入,新鮮的想法總是汩汩地冒出。我將這些信息穿插合並,動用我當時能夠掌握的一切新聞資源,把那些零碎的表象的東西,通過挖掘深化,不斷地變成消息、通訊、特寫、評論、專訪或報告 文學。此後的三年裏,市委機關報幾乎每份報紙至少有我一篇各類題材的新聞稿件。
在全省組織的大型農機化會戰現場,我作為當地新聞機構的派員,與省報及各專業媒體的記者們拚搶。考慮到他們會用消息或通訊,於是我獨辟蹊徑,用目擊的手法,從全景的角度入手,撰寫了一篇《壯哉!農機化》的現場目擊。該篇目擊,我不惜筆墨,鋪張熱烈,烘托磅礴,寫景、議論、對話交叉進行,大氣沉著,斬釘截鐵,結果那麼多媒體的記者們,隻有我的稿件與省報的記者並駕齊驅,刊登在安徽日報頭版位置。
在陪同上級宣傳部門組織的采訪全國勞動模範王慶習的日子裏,新聞的十八般兵器被我嚐試一篇,最終我避開與上級記者撞車的可能,放棄了采寫他創業奉獻的老套,而以獨特的視角瞄準了他普通民舍的家居。這個思路一確定,我立即像注入了興奮劑一樣投入采寫 計劃。王慶習為人敦厚,生活極其節儉,在食堂打飯,別人掉在地上的一粒花生米他也得撿起來吃掉。但他對待公益事業,對待普通群眾的無私和仗義卻是人人稱道的,他在當地的故事婦孺皆知。為他的高風亮節所感染,一篇《億萬富翁和他的家》不僅被省報采用,而且不久還被收錄在李鵬總理題寫書名的《光輝的足跡》中。
此篇文章一發表,立即引起轟動。那年“七一”前,市委組織部邀請王慶習作專場報告,王慶習卻偏偏找到我,向我介紹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戀愛史。我本著為他立傳為社會樹標的嚴謹態度,把他的一言一行提煉升華,以此來詮釋黨的宗旨,用差不多一周的時間,完成了一篇長篇演講報告。報告的組織者一再囑咐王慶習,要他一定要向撰寫報告的作者致謝,感動得王慶習一散會就把感動傳遞給了我。
此後,采寫張長順的報告 文學《山水文章才破題》,采寫付介良的長篇通訊《正是創業好年華》,采寫蕭縣現代農業開發的大型調查報告《現代農業園區是怎樣建立的》等一批較高水準的新聞稿件相繼刊發,《現代農業園區》還直接引發了上級農業科研機構組織的現場研討會的召開。
就在那時候,在中國書協會員閻梓昭老先生的一再要求和指導下,我涉足了書畫界,並學會了裝裱;也就在那時候,我開始關注教育,寫了不少教育方麵的稿件,並被教研機構聘為兼職會刊的主編;還是在那時候,小有成就的感覺助長了我的自信,以至後來輕易地離開這個令我神往的新聞崗位。
我不知道沿著當時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我的記者生涯是否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職業巔峰,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後來的選擇影響了我的記者生涯的再次閃光,以致後來南下廣州,西進鄭州時,我的第一選擇還是新聞單位的采編業務。
人 生是一條單軌線,不能重複,沒有來回,在這條單軌線上,過往的一切都是積累,都是財富,都值得珍藏。我們隻能將過往收藏起來,踏踏實實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才不枉我們寶貴的生命。
作者 單位:內蒙古太興公司(內蒙古阿拉善右旗)
處女作 剛上班,就有同學給我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徐淮公路大修,車輛駛入宿州段必須從蕭桃公路南下,繞道丁裏區一些村莊,然後進入徐淮路。這些村莊的村民截路堵車,故意將司機帶進泥濘小路,公然上車搶劫、訛詐。一小時後,我孤軍深入,來到事發現場,以行人的身份在那條鄉村道上慢慢行走,仔細觀察,用心打聽,牢牢地記在心裏,連夜趕寫了一篇《雁過拔毛當休矣》的短文,用“委堯”的筆名,以讀者來信的形式,發表在《安徽日報》“監督哨”和《安徽法製報上》。那時的輿論監督威力還是相當大的,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公安機關很快介入,道路很快暢通,涉嫌人員很快受到懲治,我也從中獲益良多,“無冕之王”的美感陶醉了我好長一段時間,這篇短稿奠定了我在當地新聞界的地位,對我後來的記者生涯產生巨大影響,直至半年以後,同事們還拿“雁過拔毛”說事。
高產期,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社會主義陣營傾刻間不戰自潰,紛紛倒旗落馬,國內也陷入一片迷茫。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並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解決了人們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慮。這個講話標誌著繼毛澤東思想之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偉大曆史性飛躍的思想結晶——鄧小平理論的最終成熟和形成。這次南巡談話為當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定了調,全國掀起學習“談話”和十四大報告的高潮。我也主動隨文教工作組下鄉宣傳。
那段時間,除公費訂閱的報刊外,我還訂閱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多家新聞單位的業務刊物,我搜集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市場經濟的著名論斷,日夜研讀,我把丁裏、皇藏兩區作為我理論學習的實驗場,發展通訊員隊伍,開展業務培訓,製定稿酬獎勵政策,每日增補采寫 計劃,滿腦子都是寫作,“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確是那段生活寫作的真實寫照。
深入地學習,不斷的探索,新的信息源源不斷地湧入,新鮮的想法總是汩汩地冒出。我將這些信息穿插合並,動用我當時能夠掌握的一切新聞資源,把那些零碎的表象的東西,通過挖掘深化,不斷地變成消息、通訊、特寫、評論、專訪或報告 文學。此後的三年裏,市委機關報幾乎每份報紙至少有我一篇各類題材的新聞稿件。
在全省組織的大型農機化會戰現場,我作為當地新聞機構的派員,與省報及各專業媒體的記者們拚搶。考慮到他們會用消息或通訊,於是我獨辟蹊徑,用目擊的手法,從全景的角度入手,撰寫了一篇《壯哉!農機化》的現場目擊。該篇目擊,我不惜筆墨,鋪張熱烈,烘托磅礴,寫景、議論、對話交叉進行,大氣沉著,斬釘截鐵,結果那麼多媒體的記者們,隻有我的稿件與省報的記者並駕齊驅,刊登在安徽日報頭版位置。
在陪同上級宣傳部門組織的采訪全國勞動模範王慶習的日子裏,新聞的十八般兵器被我嚐試一篇,最終我避開與上級記者撞車的可能,放棄了采寫他創業奉獻的老套,而以獨特的視角瞄準了他普通民舍的家居。這個思路一確定,我立即像注入了興奮劑一樣投入采寫 計劃。王慶習為人敦厚,生活極其節儉,在食堂打飯,別人掉在地上的一粒花生米他也得撿起來吃掉。但他對待公益事業,對待普通群眾的無私和仗義卻是人人稱道的,他在當地的故事婦孺皆知。為他的高風亮節所感染,一篇《億萬富翁和他的家》不僅被省報采用,而且不久還被收錄在李鵬總理題寫書名的《光輝的足跡》中。
此篇文章一發表,立即引起轟動。那年“七一”前,市委組織部邀請王慶習作專場報告,王慶習卻偏偏找到我,向我介紹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戀愛史。我本著為他立傳為社會樹標的嚴謹態度,把他的一言一行提煉升華,以此來詮釋黨的宗旨,用差不多一周的時間,完成了一篇長篇演講報告。報告的組織者一再囑咐王慶習,要他一定要向撰寫報告的作者致謝,感動得王慶習一散會就把感動傳遞給了我。
此後,采寫張長順的報告 文學《山水文章才破題》,采寫付介良的長篇通訊《正是創業好年華》,采寫蕭縣現代農業開發的大型調查報告《現代農業園區是怎樣建立的》等一批較高水準的新聞稿件相繼刊發,《現代農業園區》還直接引發了上級農業科研機構組織的現場研討會的召開。
就在那時候,在中國書協會員閻梓昭老先生的一再要求和指導下,我涉足了書畫界,並學會了裝裱;也就在那時候,我開始關注教育,寫了不少教育方麵的稿件,並被教研機構聘為兼職會刊的主編;還是在那時候,小有成就的感覺助長了我的自信,以至後來輕易地離開這個令我神往的新聞崗位。
我不知道沿著當時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我的記者生涯是否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職業巔峰,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後來的選擇影響了我的記者生涯的再次閃光,以致後來南下廣州,西進鄭州時,我的第一選擇還是新聞單位的采編業務。
人 生是一條單軌線,不能重複,沒有來回,在這條單軌線上,過往的一切都是積累,都是財富,都值得珍藏。我們隻能將過往收藏起來,踏踏實實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才不枉我們寶貴的生命。
作者 單位:內蒙古太興公司(內蒙古阿拉善右旗)
上一篇:
朱連齋: 我的“低調觀”
下一篇:
白曉光: 安全教育要處理好“四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