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達煤業:員工“體麵勞動”的家園
本網訊 “五一”前夕,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勞模表彰大會致辭中指出“要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麵勞動”。為了落實好總書記的教導,山東亨達有限公司黨委采取“為員工辦實事”的方式,讓員工生活得“有體麵”、“有尊嚴”,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一、 讓勞動者為紮根煤海“笑”起來
由於社會曆史和傳統偏見形成的原因,很多群眾對煤炭工人從事的職業有所看法,潛意識裏把他們看做“煤黑子”,歧視性的稱呼他們“下煤窯的”、“下底的”,把采煤工作稱作“吃陽間飯,幹陰間活”。尤其是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多,很多家長寧願讓孩子待業在家,當“啃老族”,也不讓他們從事采煤行業。以至於煤礦企業在就業壓力這麼嚴重的情況下,依然招不到急需的高校畢業生。針對這種現象,山東亨達煤業的做法是,從各種渠道提高一線員工的尊嚴,從根本上鏟除偏見滋生的土壤。
薪酬上進行傾斜。2009年,在亨達煤業工作的一線員工全年收入高達33432元,高於公司人均收入9397元,是地麵科室同級別人員的2倍多。相當於當地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5倍。收入水平的提高,確保了員工生活的質量,增加了員工家庭的和諧度。
精神上進行激勵。每年的各種表彰活動,在名額的分配比例上,一線員工得到更充分的照顧,公司明確規定,“勞動模範”、“生產標兵”、“技術能手”均在一二線基層員工中產生,發獎儀式隆重熱烈,讓獲得榮譽的員工披紅戴花,榮登宣傳榜。其他員工,隻要有某方麵表現突出的,公司及時給予大張旗鼓的宣傳表揚。同時對員工家庭也有不同形式的激勵,“和諧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十幾項評比活動年年進行。讓員工生活在快樂和諧的環境當中。
二、 讓勞動者的工作環境“靚”起來
在亨達煤業,煤礦早已不是“黑乎乎,髒兮兮”的代名詞。特別是進入2006年以來,公司進行了具有“技術革命性”和“觀念顛覆性”的全麵礦區改造。礦區的低矮平房不見了,代之以嶄新的現代化辦公樓和生活住宅小區;落後的礦井生產條件不見了,代之以具有地方煤礦先進水平的配套生產和生命保障體係。從省市縣各級領導的現場評價就是最好的證明,“亨達煤業,每天都進步,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變化之快,讓人吃驚!”具有三十多年礦齡的老員工說得更有分量,“這哪裏是煤礦,咱這是地地道道的花園式城市。”
三、 讓勞動者為遠大理想“奔”起來
亨達煤業是一個富有40多年建井曆史的老礦。上世紀70年代初期,為了解決當地燃料緊張問題,解放軍高炮69師某部在寧陽城北茅莊境內開挖了當地第一座煤礦,設計能力15萬噸/年,1976年,煤礦移交菏澤地區經營。在計劃經濟年代,該礦井曾為駐地和菏澤地區的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1999年,根據形勢需要,煤礦進行了股份製改造。但是由於異地辦企所帶來的諸多困難,亨達煤業發展遭遇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製約瓶頸。2004年以後,公司新任領導班子決心逆境求生存,製定了公司長遠發展規劃,實施“人才強企、科技興企,集團發展、跨域發展”等項戰略,積極實施資源擴充和資本運營兩項運作模式,現在已基本形成了六個公司、兩套體係、一個智庫的“聯合艦隊”,2014年左右,企業將發展成為地跨魯、新、皖等省區的增勢強勁的綜合礦產類企業集團。屆時,公司員工對企業的依存度和向心力將更加增強。真正實現員工以企業為榮,企業以員工發展的共生共榮的繁榮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