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洪水災害 想起玉樹救災
作者:佚名
2010-08-30 14:48
來源:中國煤炭新聞網
【本網訊】“今年災害太嚴重了,全國各地到處發生洪水泥石流,看見這些災害使我想起了青海省玉樹縣,4月14日7點49分,發生的7.1級地震”。這是8月20日川煤集團芙蓉公司玉樹抗震救災英雄陳益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一番話。
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害已經過去幾個月了,大家可能已經淡忘,但對曾經參加過“5.12”汶川、青海省玉樹縣兩次大地震的川煤芙蓉公司通風防災部,副部長,陳益能擔任抗震救援隊隊長,帶領隊員前往災區救援永遠也忘不掉。
他回憶說,玉樹發生地震後,川煤芙蓉公司救護大隊接受上級命令,奔赴災區抗震救災。該隊當天乘軍用飛機到達玉樹機場在等客車的時候,看見從玉樹陸續運來了需乘飛機到外地救治的危重傷員,他和隊員們還未適應突然到達的4100m海拔的高原,顧不上高原反應潛在的危險,立即帶領隊員投入到轉運危重傷員的工作中。從候機大廳外到臨時安置傷員的地點距離近100m,他們一口氣轉運了35名傷員,直到接他們的客車到達。在客車上的一個小時時間內,多名隊員由於在機場抬傷員時連續工作,體力消耗過度,出現了較嚴重的高原反應,頭昏腦脹得厲害,心跳和呼吸達到120次和30次,個別隊員出現了嘔吐。
他回憶說,玉樹發生地震後,川煤芙蓉公司救護大隊接受上級命令,奔赴災區抗震救災。該隊當天乘軍用飛機到達玉樹機場在等客車的時候,看見從玉樹陸續運來了需乘飛機到外地救治的危重傷員,他和隊員們還未適應突然到達的4100m海拔的高原,顧不上高原反應潛在的危險,立即帶領隊員投入到轉運危重傷員的工作中。從候機大廳外到臨時安置傷員的地點距離近100m,他們一口氣轉運了35名傷員,直到接他們的客車到達。在客車上的一個小時時間內,多名隊員由於在機場抬傷員時連續工作,體力消耗過度,出現了較嚴重的高原反應,頭昏腦脹得厲害,心跳和呼吸達到120次和30次,個別隊員出現了嘔吐。
14日14時,他當接到上級要求出征的命令,來不及與還在坐月子的妻子說更多的話,便帶隊踏上了征途。妻子一直守在電話機旁,多麼希望丈夫能打來電話報平安,但是電話一直沒響。直到15日到達災區的中午才抽空打電話向家裏報平安,隻有一句話:“我們到了,你要照顧好自己,不多說了,我幹活了!”。陳益能的老家在南溪縣農村,前不久,他鄉下的哥哥被檢查出患了癌症,已經是晚期。陳益能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傷心,沒有去看哥哥。他說“隻有舍小家保大家,災區人民至上,才能構建和詣社會”。
記得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陳益能在漢旺災區第一個開通了衛星通信係統,把重要災區信息及時傳遞給國家安監總局,為抗震救災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使更多的被困群眾獲得了救治的機會。這次他帶隊伍到達災區前就宣布了“不許吃災民的任何東西,哪怕是喝一口水也不行,不許從災區帶任何物品回家,哪怕是買的也不行”的禁令。隊員們強忍了饑渴,硬是兩天沒有喝水。在整個救援過程中也嚴守紀律,受到了災區人民和指揮部的表揚。
在一個星期的救援工作中,他帶領的救援隊克服了風餐露宿、無水無電、無吃無住和嚴重的高原反應,抵抗沙塵暴、高寒低溫,冒著生命危險,在危房中挖出2名遇難者,挖出的財產價值超過1000萬元。在難民區對62名輕傷員進行了醫治,抬運出被困的7名危重傷員上救護車送往外地救治。在後階段的搜救工作中,他們為特別困難的災民送去價值10000元的食品,以及價值2000元的藥品。陳益能還把從成都買來的兩頂帳篷捐贈給了災民。
在一個星期的救援工作中,他帶領的救援隊克服了風餐露宿、無水無電、無吃無住和嚴重的高原反應,抵抗沙塵暴、高寒低溫,冒著生命危險,在危房中挖出2名遇難者,挖出的財產價值超過1000萬元。在難民區對62名輕傷員進行了醫治,抬運出被困的7名危重傷員上救護車送往外地救治。在後階段的搜救工作中,他們為特別困難的災民送去價值10000元的食品,以及價值2000元的藥品。陳益能還把從成都買來的兩頂帳篷捐贈給了災民。
據陳益能說,平時在通風防災部的工作很忙,家裏坐月子的妻子和小孩也需要照顧,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再加上做個4次手術的鼻炎、鼻出血,身體比其他隊員都虛弱,在出發前最擔心的就是鼻出血不止和承受不了高原反應。在玉樹的第一天晚上,各隊員均出現了高原反應,頭痛厲害得無法入睡,陳益能也不例外,整個晚上都不能入睡。但陳益能在隊員和指揮部領導麵前卻裝得若無其事,硬說自己沒有高原反應,以鼓舞隊員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更好的發揮英雄隊伍的救援能力,搶救出更多的受困災民。
在玉樹抗震救援工作中,陳益能始終按照指揮部的指令展開搜救工作,圓滿地完成了抗震救災任務,為四川8600萬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抗震救災時不忘黨的戰鬥堡壘作用,成立了臨時抗震救災黨支部。提高了救援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非黨隊員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全部申請火線加入中國共產黨。
上一篇:
廣西右江小龍礦:礦工子女多誌氣
下一篇:
科學預防 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