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沛:川南第一民居-----夕佳山
在川南萬裏長江第一城宜賓市江安縣城南二十公裏處,有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名居——夕佳山。
夕佳山民居解放前是一黃氏家族的住宅。黃氏家族是在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從湖北的江夏遷居“入川”的(湖廣填川者)。據說黃氏家族並非入川時就看上了夕佳山,最早在這裏居住的是一戶姓席的人家,因姓席的人家牽連了一樁人命案,為了躲避災禍才不得不把田地與房屋賣給了黃氏家族。
至於夕佳山名字的由來,也有很多種表達,如錫佳、錫家、夕嘉、西佳、夕家、夕佳等,雖然說法不一,書寫不同,但音還是相近的,誰都會有依據認為自己是對的。不過,現在用的名字還是叫“夕佳山”,我猜有兩層含義:一是席家住的山,這是本意;二是風景優美的山,這是寓意。無論從曆史根源的角度03manbetx
,還是從現實願望的角度研究,都不得不承認夕佳山的確是非常美麗的地方。
夕佳山民居坐落在一座山腰上,座南朝北,占地105畝,建築麵積10056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23間,大小天井11個。采用木柱穿逗式和小青瓦蓋頂結構,平麵組合為複合式四合院,縱深三進。以文魁門、前廳、堂屋為一軸線,向左右兩邊對稱而建。整個建築不但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合有序,而且裝飾雕刻藝術精美,寓意深刻。它是我國民居建築中不可多得的奇葩。1988年民居成立了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此民居聲名鶴起,遊人不絕。
走進夕佳山,你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風水極好的院落,牆院的大門前是一個池塘,左右栽有大榕樹,院內的兩側各有一口水井,按地師的說法是螃蟹之穴。一度時期,牆內的水井被充填,據傳主人的眼睛就瞎了一隻。在大門前邊不遠處,有一根雙鬥桅杆,也叫文星鬥,是考取恩科舉人的標誌物,取得功名的象征。在封建社會裏,凡是朝門外立有桅杆之家,來人“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否則就是犯法,有欺君之罪。雙鬥桅杆有13米高,下插石墩孔內,杆上兩鬥,下鬥比上鬥大一倍,它是封建社會科舉和等級製度的佐證。
進入大門,實際上就走進了文魁門,傳說“文魁”是掌管人間讀書人的天神,他的筆點中了誰,誰就會中“狀元”,人們很尊敬和供奉他,都希望其朱筆會點中自己或家人。
在堂屋的前廳正門窗戶中央,雕飾著“漁樵耕讀”的故事。“漁”講述的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故事,後來演變成了“年年有魚”的借托之意。“樵”講述的是“伯牙撫琴”,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耕”講述的是大舜農耕的故事。“讀”講述的是梁山伯、祝英台在“尼山攻書”的深情場麵。
窗上還雕有“麒麟吐玉書”的故事,相傳孔子在未成聖人之前,有個夜晚他與弟子顏會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見東方百步之遙有隻受傷麒麟,叫去救它。早上醒來,師徒倆都說起此事,倆人就憑著興趣去找,果然找到了那隻受傷的麒麟。孔子把受傷的麒麟帶回家精心治療,不久麒麟的傷就好了。麒麟為了報答孔子,離開時吐了“三部玉書”給他,孔子讀後就成了聖人。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是否真實有待考究,說明了人們對文化知識的渴求。
前廳也獨具特色,正麵由“十四關、二十八扇”木質雕花門帶窗組成,雕刻著係列的吉祥圖案和民間傳說。如終身吉祥如意、梅蘭菊竹、鬆竹梅、馬奔財鄉、團福、長壽、連升三級、西鳳三祝、雙喜臨門、福祿壽喜、萬福、萬喜、福山、壽海、暗八仙等,使你目不暇接,拍案稱奇。這個前廳房上的底瓦是以棱形的幾何圖案裝飾的,在清嘉慶二年前,每匹底瓦的底麵各書寫了一個字,內容是“四書”、“五經”上的文字,連起來就是文章。據說是教育小孩所為,小孩愛讀“望天書”,這樣就會在寓教於樂中達到目的。真是獨具匠心,不愧大師傑作。
在前廳的通道上有一個雞冠罩,也叫“花罩”。雕飾著百鳥朝鳳、深山藏古廟、歸來馬蹄香、六尺和尚三尺宣紙、魚躍龍門、野鹿含花(衣祿繁華)、鹿鶴通泰(和合通泰)等,“福”與“壽”字穿插其間,含意為滿門都有福與壽。上麵還有濃密的瓜蔓,是取於《詩經》大雅“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寓意子孫後代如瓜果和藤蔓一樣延續不斷。
民居有兩座寬敞的陽樓,東西各一座,也稱“宴樂樓”,是舉辦紅白喜事的地方。舉辦各種活動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是在上有蓋、下有遮、人有坐的地方舉行。中西合璧的陽樓正麵每棟樓有十三個窗戶,上麵塑有野鹿含花、吉慶有餘、終身吉祥圖案,還有用篆字堆成的福、祿、壽等。每棟樓總長28米,徑深8米,非常寬敞,一次可擺五十桌宴席,也算空前盛大,使人感歎!
夕佳山黃氏家族是世代書香門第之家,當然得有藏書閣。民居前院壩左右兩廂房的樓上就是藏書的地方,分東、西藏書閣。一般外人和小孩是不許上書閣的,樓上的梯道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動的。人下樓時拉下樓梯口的蓋板、下樓後端開木梯,人就上不去了,並且地麵的潮濕空氣也不會浸襲到樓上。每座藏書閣有三十多平方米,東閣主要藏“四書五經”之類的書,西閣主要藏醫書。據傳當年川南知名秀才蘇濟川先生就經常到此借閱書籍。今天看來,雖沒有“萬卷書樓”的雄壯,但也不失小家之氣勢。
堂屋在民居建築中居於中部,是具有祭祀、議事、慶典功能的屋子。傳說原來四川居民的堂屋正麵是沒有牆和門的,隻有“填川”者才建有牆和門,原因是當年“填川”者舍不得離開故鄉,不願拋棄祖宗,離開時背走了父母的屍骨和故鄉的泥土,供奉在堂屋內,選擇黃道吉日安葬父母的屍骨,泥土就一直供奉在堂屋裏,如遇水土不服,就將泥土拌水飲下,安然無恙。在堂屋正麵砌牆和裝門,主要防止被盜。
在堂屋的門檻外,有兩個雕刻精美的門墩,見方33公分,兩個一樣大小,上麵雕有“萬代富貴”、“人壽年豐”、“平安多福”、“平安多喜”、“壽喜多福”等圖案。門墩是建築物的標誌,也是內外有別的標誌之一。民間習俗規定:叫花子不能進朝門,春官不能進堂屋門。門墩就是供春官享用的特殊坐具。門墩製作精細程度和選材優劣,直接衡量主人地位高低和表現貧富狀況,其作用的確不可小視。
民居內有大小客廳三座,分下客廳、中客廳、上客廳。下客廳是接待下等人的地方,是議租議穀的商議之地。中客廳是接待中等人的地方,室內布置明顯好於下客廳。上客廳是接待貴客的地方,室內布置又明顯好於中客廳,且地勢較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道出了上客廳亮麗的風景線。
民居正屋的左次間,是洞房。洞房是人類社會從群婚製發展到偶婚製的產物。在我國古代北方的人們是以“穴居”為主的,到了偶婚製時代,假如某對男女有情有義後,他們就會自然地避開人群,找到自己稱心的洞穴居住,這叫合歡,也叫野合。為了不被別人打攪,他們會在洞口上用樹枝或雜草作標記,好比今天在洞房的門上貼婚聯一樣。這樣就與其他的洞穴分別開了,人們見到此洞後,就會知道其中住有新婚之人,不會輕易去打撓,讓他們盡享情侶之歡。此洞被稱著“洞房”,即洞作之房,後來專指新婚燕爾之屋。“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乃人生之幸事,洞房給人們帶來了難以忘懷的歡樂。夕佳山的洞房說來有點意思,洞房,在平常是民居內地位最高的女性之起居室,當家裏有人結婚時她讓出此房,供新人在此居住半年,此房實際上是民居的“內閣府”與集體洞房。昔日,房間裏鋪設了木地板,因年久失修,現存半間屋有木地板了,以至於拍《傻兒師長》電視劇入洞房一出戲時,飾樊傻兒的著名演員劉德一將地板踩了一個大洞,從而真正成了有“洞”之“房”。洞房是懸山穿逗式木質結構,寬敞而明亮。每當有新人喜結良緣時這裏便裝飾一新,喜氣洋洋。在新人拜過天地之後,這裏更熱鬧非凡了,先是伴隨著“鋪草幾哈哈,生女象朵花,花的花腳杆,花的花尾巴”,“帳鉤幾掛掛,生兒一壩壩”,“鋪草鋪一團,生兒中狀元”等“鋪床撒帳”儀式祝頌後,就進入了坐牙床、揭蓋頭、喝交杯酒、鬧洞房三天不分大小的喜戲場麵,使你一下子年輕了許多。雖然每次的儀式程序相同,但情調與感受不同,使你終身難忘。這間洞房,不知迎來了多少新人,也不知送走了多少“內閣大臣”,生生死死,花開花落本是自然萬物之規律,但這洞房始終散發出春天般的氣息。
民居的左麵是學館,座南朝北,有三間半的規模,每間闊4米,深7米,間與間分開,獨成一室,前後都有大窗,便於通風采光,適宜學生學習。房周圍有百年黃角蘭樹發出香味,有池塘假山浮著睡蓮,栽有羅漢鬆,種有葡萄,鳥兒飛來飛去,非常靜謐。學館除培養自己的孩子讀書外,還要負責傭人以及其他大戶人家的就讀義務,當時知名人士朱長青、蘇濟川等都曾在此授過課。這種教書方式叫私塾,即雞婆學。就是一個老師獨立地教導幾個或十多個年齡大小不一的學生。人們形象地把他比喻為“一隻母雞帶一群小雞”,因此而俗稱。你別小看這雞婆學,就是這個學館,還培養出了黃中美這樣的舉人人才和一科中考取三名秀才的業績,民居中“三鳳聯飛”的匾額就是佐證。
在民居內有三組樹木別有韻味,一組是棕樹與榕樹。栽樹時特意把榕樹與棕樹合在一起,其目的取於《論語》中“中而不堅,庸而不易”。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含義。借樹名諧音而達意,這是一種特殊的宣揚方式。從植物看,棕樹生長在肥沃的土地上,榕樹則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兩樹栽在一起有著“化幹戈為玉帛”的美好願望。相傳,棕樹與榕樹是倆夫妻,因逃荒一同外出,當走到一石灘上時,榕樹妻子就走不動了,就叫其夫棕樹去乞討食物,討回來後大家吃。因怕其夫拋棄她,而叫其發誓。棕樹為了讓妻安心等候他,便說:“如果我尋到吃的不回來,那麼我就遭千刀萬剮。”後來其妻等死在石灘上變成了榕樹,其夫找到富貴而負了心,結果變成了千刀萬剮的棕樹。“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棕樹與榕樹共生一起,造就了民居的一大風景。二組是大棗樹與大榕樹。在封建社會裏,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福的儒家思想約束著人們,“棗”就是“早生子、早發財、早登科、早及第”的意思。榕樹就是風水樹,證明有根有底人家,即正經八道人家。倆樹既有“無聲勝有聲”的表白,又起到了“移步換景”的藝術作用。三組是羅漢鬆與菩提樹。據說,民居內的曆代黃老太婆都喜歡吃齋念佛,想免去一切災難,乞求來世好運。她們認為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和羅漢鬆下“涅槃”的,如果得到了羅漢鬆與菩提果,就會修成正果。
民居內還有繡樓,是當年小姐們居住的地方。東西兩邊有花園,風景優美。分別建有馬房、轎房、坑樓、土牢、碉樓、金庫、戲台、糧倉、客房等,幾乎是應有盡有,非常完備。是中西結合、南北結合的典型民居建築,富有別具一格的特色。
走出夕佳山,回頭遠眺,你會看到保護民居的三道圍牆。第一道是“刺巴弄”,由帶刺的灌木紮成的屏障。第二道是“箭竹林”據說地基有點虛,栽竹而補之,實際為防盜,內有數條狗看守。第三道是石頭牆。牆上布有槍眼,解放後收出了30多枝槍,當年主要是護院之用。
在民居的後山上,栽滿了楠木樹,長成了茂盛的楠木林,傳說地師看地時,覺得後麵的山不算綿長,故叫栽楠木補之,延續後代永久。民居的叢林中,聚集著數以萬計的鷺鷥鳥,每年二月來這裏生兒育女,十月又集體遷居它往,是一個鳥的“王國”,鳥的“天然樂園”,人的美好去處。
天地之和夕佳山,民居之魂在江安。告別了夕佳山,真沒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民居,竟然聲名遠播,拍攝的電影和電視有《草莽英雄》、《拂曉槍聲》、《傻兒師長》、《丁夢香破滅記》、《趙一曼》、《董竹君》、《花殤》等,中央電視台和省、市各種媒體都先後作過詳細報道,很多演員留下了動人感言。
我想,這座小小的院落一定會更加名聲大振,傳遍全國,走向世界,載入史冊。
深深庭院
大榕樹
夕佳山民居
院內的水塘
屋內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