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協調京藏高速擁堵“能源幹線”將迎運煤高峰
擁堵多日的京藏高速公路上周六終於出現轉機,新華社的消息稱,除內蒙古與河北交界地段大約有8公裏的車輛滯留外,其他路段“大擁堵”現象已經明顯緩解。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4日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表示,交管局已協調北京、河北、內蒙古三地成立了京藏高速公路疏堵保暢指揮部,努力促進擁堵問題的進一步解決。
隨著冬季取暖季節的臨近,電媒和取暖用煤需求將劇增,京藏高速麵臨著更嚴峻考驗。
運輸瓶頸
從表麵上看,此次“史上規模最大的擁堵”起因於與京藏高速平行的110國道維修,以及京藏高速沿途各地方,出於減緩交通壓力而采取諸如限流設卡、以罰代管等管理辦法。但京藏高速公路上一輛輛動輒10噸起的煤炭運輸大貨車,多少揭示了快速發展中的中國經濟正麵臨著的又一個瓶頸——能源運輸瓶頸。
從此次大擁堵發生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和河北來看,中國的能源運輸體係顯然還沒有為新晉的煤炭生產“一哥”內蒙古做好準備。
在國內多年的煤炭生產第一大省山西因進行煤改而產能大減之時,內蒙古卻通過大量投資擴大煤炭產能。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內蒙古煤炭產能超過6億噸,第一次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生產省區。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年,內蒙古調出煤炭3.3億噸,是全國最大的煤炭調出省區。
但內蒙古呼和浩特鐵路局僅能滿足約35%的裝車需求,大量煤炭運輸隻能通過公路。大量的運煤車輛湧向內蒙古,成為當地無法承受之重。
內蒙古交警總隊統計,京藏高速公路呼和浩特市至內蒙古、河北地段最大設計通行能力為每天2.08萬輛,而當前的實際流量已達到每天7.1萬輛,超出2.4倍。
“車多路少”,大量貨車帶來了擁堵。公安部上周六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數據稱,今年以來,內蒙古的大型重載車輛比去年增加了67.8%,而作為連接東部沿海地區與內蒙古的必經之地,河北的大型重載車輛也比去年增加了55.4%。
長遠之計
而對於這條脆弱的“能源幹線”而言,最大的挑戰或許還未到來,隨著冬季取暖季節的臨近,中國北方需要大量的燃煤作為供熱原料,陡增的能源需求將對京藏高速帶來怎樣的交通壓力可想而知。
麵對這種情況,公安部在上周末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協調北京、河北、內蒙古三省(區、市)交通管理部門,成立了京藏高速公路疏堵保暢指揮部,以加強省際聯動。
公安部同時表示,作為產煤重地的內蒙古,未來其煤炭的產出和運輸還將有增無減,要想徹底解決此路段的擁堵問題,應建立一條獨立的煤炭運輸路線。
事實上,在去年年初國務院通過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曾明確提出,要“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設,以山西、內蒙古、陝西煤炭外運為重點,形成若幹個煤電路港一體化工程,完善煤炭物流係統”。
該規劃還設計了未來中國的十大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正是其中之一。
8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三條能源通道同時開工,分別為內蒙古集通鐵路公司集寧至通遼鐵路增建二線擴能改造工程、錫林浩特至多倫鐵路增建二線擴能改造工程、新建正藍旗至張家口鐵路工程。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2009年底在一次內部會議上預計,隨著鐵路複線建設、電氣化改造和客運專線的運行,2012年以前,陝西、內蒙古、寧夏等省區鐵路煤炭運輸瓶頸將繼續存在。
而在能源專家看來,京藏能源幹線的疏堵之策,還在於內蒙古和山西這些產煤重地,將能源深加工等產業轉到當地,把一次能源的煤炭轉化為輕便易運輸的電力或其他化工產品再運出,這將是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