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網言】由“伯樂哭驥”想到的
有一則成語“伯樂哭驥”,典故是這樣的:春秋時,有個叫孫陽的人有一副識別千裏馬的好眼力,所以也被人稱為“伯樂”。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馬筋疲力盡地駕著裝鹽的車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蓋折斷了,尾巴被浸濕,皮膚也潰爛了,口水灑到了地上,汗水滿身流淌。被鞭打著爬到山路的中間,再也上不去了。伯樂遇到了它,從車上跳下來,抱住它痛哭,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千裏馬於是低下頭歎了一口氣,又昂起頭高聲嘶叫,那聲音直上雲天,響亮得就好像金石發出來的一樣,這是為什麼呢?他知道伯樂是自己的知己啊。
現實中,有些地方和單位總是慨歎“缺少人才”,常把引進高文憑、高職稱人才掛在嘴邊,但對於是否真正需要引進人才、如何科學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效用,考慮得卻不多,所以,出現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的“擺設”現象,還有的單位領導從小團體利益出發,甚至憑個人好惡,決定人才的去留和升遷,造成人才閑置性浪費。怎麼解釋這種現象?誰來解決這個矛盾?
目前,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拓展和延伸的“創先爭優”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要保證活動實在管用,推進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筆者建議還是要落實好胡錦濤同誌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的人才“以用為本”的方針,一方麵要破解“不被用”的難題,用當適任,把人才的素質能力與崗位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的競爭擇優機製,力爭把每個優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適的崗位;用當盡才,做到培養與使用相結合、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讓各類人才各展所長、各得其所。另一方麵要破解“不夠用” 的難題,深刻地把握人才成長規律和價值規律,培養人才、引進人才,清除製約人才發揮作用的各種體製性障礙,用伯樂愛護千裏馬那種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讓各類人才都能真正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台。(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