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救援礦工進入衝刺階段 剩餘作業仍麵臨挑戰

2010年10月10日,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中的聖何塞銅礦,智利救援人員正在救援通道外作業。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
智利救援人員9日上午打通聖何塞銅礦救援通道,著手在通道上部用鋼管加固壁麵、在通道底部實施控製爆破,預計12日開始用特製救生艙把受困礦工送往地麵。
救援進入衝刺階段之際,智利礦業部長勞倫塞·戈爾沃內提醒人們,剩餘作業仍麵臨不少挑戰,不可掉以輕心,“我們尚未救出任何一個人。”
打通通道
智利救援人員動用3套鑽孔設備,從3處入手挖掘救援通道。其中兩套設備在作業過程中多次偏離方向;另一套設備施工相對順利,在第33天打通這條通道。
施工人員克勞迪奧·索托告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隨著鑽孔設備逐漸接近受困礦工所在位置,施工人員必須越發謹慎,以防過度深入岩層,給井壁以及設備帶來過大壓力。
施工人員與井下礦工經由無線電保持聯係,由後者密切監控頭頂岩層是否出現鬆動跡象,以便及時叫停鑽孔作業。 “他們(受困礦工)告訴我們還需要鑽孔多少距離,”索托說,“這樣一來,作業過程受到良好控製。”
最後幾天作業難度尤其大。施工人員心裏緊繃著弦,“操作必須非常精準”。
9日上午8時5分,鑽頭成功鑽破最後岩層,抵達受困礦工所在位置。地麵上,礦工家屬和施工人員發出歡呼聲。
等待升井
打通救援通道後,施工人員著手清理這條625米長的通道,同時往通道內送入攝像機以評估通道安全係數。
施工人員索托說,地麵以下大約30米處壁麵呈現明顯裂痕。
救援人員打算用鋼管加固這條豎長通道的偏上部分,以防發生岩層塌陷。不過,加固作業本身存在風險,可能引發新的坍塌。
礦業部長戈爾沃內說,根據地麵指示,受困礦工9日下午在井下實施一次控製爆破,為特製救生艙提供升降空間。
這種救生艙配備氧氣筒、免提電話和可伸縮滑輪,僅可容納1人。按照當前救援進度,預計兩座救生艙12日開始輪流搭載受困礦工升井。
仍存挑戰
技術人員說,盡管救援工作進入尾聲,但剩餘作業仍麵臨不少挑戰。
例如,救生艙寬度大約53厘米,而救援通道寬度大約60厘米、且蜿蜒曲折。如何防止救生艙在升井過程中與通道發生碰撞、乃至引發通道坍塌,是一項技術難題。
一些礦工家屬提議,用鋼管加固整條救援通道。不過,不少工程師認為,加固作業本身存在風險,如果範圍覆蓋整條通道,會加大發生坍塌的可能性。
美國一家鑽探設備生產商負責人布蘭登·費希爾認為,用鋼管加固整條通道從技術角度看缺乏可行性,“根據我的經驗,無法做到這一步,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地下岩層非常堅硬”。
一些礦工家屬提出,如果不能百分之百保障救援通道安全可靠,他們寧願多等幾天。
礦業部長戈爾沃內9日晚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提醒施工人員不要放鬆警惕,“在最後一個人離開這座礦井之前,救援行動就不算結束”。(楊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