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個農民工在桑園……
作者:李建慶 王彤
2011-03-04 08:50
來源:本站原創
龍口市桑園
煤礦有限公司現農民工名,占員工的93%。近10年來,該礦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玉財以兄長之情帶隊伍,他對農民工關愛善待有加,努力為農民工創新工作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積極探索農民工在外務工與家裏農事兩不誤的有效途徑,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使農民工有尊嚴、體麵、快樂地工作和生活著。該礦連續9年榮膺煙台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集體及煙台市勞動關係和諧企業稱號。2010年,獲得省級
煤礦
安全程度評估5A級
安全生產礦井榮譽稱號。
破冰:從無錫則安到無人
安全
記得五年前,張玉財與朋友聊天時,聽說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周秦時期,惠山地界有座錫山盛產鉛錫,到漢初錫方盡,故置無錫縣。傳說東漢有樵客於此山下掘得古碑一方,碑上有銘文,曰:“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印證了當時社會的治安和無錫地名的變化情況。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玉財腦海頓時閃過一個念頭:既然無錫則安,作為一個企業
管理經營者何不來個循其道而行之,也來個“無人
安全”呢?這無人安全就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鬱結在他心頭,並為之苦苦探索多年的安全之門。
在張玉財看來,所謂無人安全,就是由此衍生的彈性工作新機製:即廢除建礦以來一直沿用的傳統輪休製,根據季節、銷售市場變化和礦井生產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完成生產任務和農民工工資收入不減的前提下,在農忙季節、節假日靈活地安排農民工的生產活動和集休天數,每月集中停產休班6至9天不等。他認為,這休班日,起碼就是農民工安全“
保險日”,它也是農民工打理責任田與處理家事的“及時雨”。
這靈感的獲得從根本上講,是源於張玉財對農民工的大愛,他與農民工多年來在井下一起摸爬滾打,建立了深厚的手足之情。
桑園礦於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建成投產以來,每年陸續招工進礦的農民工累計達數百名,他們大都來之周圍20多個縣市。特別是農忙季節,在礦上因掛記家裏農活,難免上班思想開小差,造成意外傷害,這給安全生產帶來潛在隱患。這隱患覆蓋麵廣、危害大,並且難覺察、難控製。張玉財曾刻骨銘心地記得在礦安全
02manbetx.com
03manbetx
會上,有二個
案例至今記憶猶新。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全礦50%的
工傷
02manbetx.com
,皆發生在傳統的節假日,或夏、秋農忙季節,由於惦記家裏的活,農民工在井下作業時心不在焉,不小心被頂落矸石或機械打、擠傷。2004年3月的一天,一農民工下夜班後,來不及休息就騎摩托急著回家給果樹打藥,在路上心神疲憊,會車時處理不當發生車禍身亡。張玉財聞聽此事當時心疼得的眼裏含著淚花,那慘叫聲至今似乎還在他耳邊回蕩……
近年來,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把汗水和熱情拋灑在煤海,用自己的青春為社會采掘著光和熱。農民工感人的勞動場麵和勞動姿勢以及他們憨厚樸實的性格,吃苦耐勞、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兢兢業業的敬業奉獻精神,時刻印在張玉財的腦海裏。他是企業的當家人,也是農民工的兄長,對農民工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了如指掌。這無意中成了他為農民工護航,率領他們追求光明和提升靈魂的神聖使命的原動力,更是他的責任擔當。張玉財出生在煙台市牟平區玉林店鎮占昌口村一個農民家庭,良好的家教和農村廣闊天地,給了他寬闊無比的胸襟和果斷堅毅的性格。他常說,“每個農民工的背後,都有許多無奈的故事。他們大都正值青、壯年,上有需要贍養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是家庭的頂梁柱,其中不少按政策生有二胎子女,真是傷不起,更是死不起啊!”
張玉財和其他公司黨委成員反複討論後,橫下一條心:打破安全瓶頸,以無人安全作為突破口,實行彈性工作新機製,堅決幹,馬上幹!
為確保能停得下、幹得上,張玉財和各分管技術的副經理跑現場、跑區隊、查資料,在辦公室、調度會、公司例會、專題調研會上,甚至在區隊班前會、上下班的路上與大家反複交談,征求意見,切磋方案。以挑戰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敢為人先的勇氣,衝刺既定的目標。一個個難題被破解、一個個關節被打通,一個個方案破繭而出,一張張藍圖繪製完成……。如,停工集休期間采掘麵的瓦斯的抽放、積水的排放、頂板的維護、設備維修,以及複工後生產班次的安排運轉以及生產
計劃的落實等,甚至細到每個農民工回家路程的遠近、家庭狀況……
截至目前,這無人安全衍生的彈性工作新機製,在山東省地方
煤礦尚屬首家,省煤炭工業局主要領導對該礦的這一
管理經驗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正如一位礦上農民工作的一首詩抒發的那樣:“在外打工不是客,礦上依然像家園,亦工亦農機製新,礦事農事兩周全。與時俱進豔陽天,礦工家屬笑開顏。朋友請到桑園來,一片和諧明亮天!”
遠譜:從抱西瓜到撿芝麻
作為一家之長,張玉財為把有限的資源“吃幹榨淨”,他探路前行,使農民工有飯吃和吃飽飯,既有近思,又有遠慮。
資源是賴以生存的根本,桑園礦現賦存煤炭資源隻能勉強幹5年,資源臨近枯竭。在采掘生產中,大家對張玉財常說得“既抱西瓜,又撿芝麻”這句話牢記心懷,情有獨鍾。單對采煤麵來講,正規布置的大采麵比喻成“西瓜”,複收邊角等不好采的小采麵比喻成“芝麻”。從辦公樓到機、運、轉單位,從一采區到五采區和六采區,提起“既抱西瓜,又撿芝麻”這節能減排、采盡摳淨的話兒,在大家的心目中,那就是他們的魂。
早從2005年起,麵對一層煤與二層煤多個采麵煤柱回收難、采場壓力大、淋水大、環境惡劣、順槽通風、行人困難、全國地方礦目前唯一的3.4米炮落煤大采高作業、工作麵片幫掉頂、支柱鑽底、打眼遇砂岩等困境,桑園人以“敢問路在何方”的勇氣和戰略決策,在前無經驗可借鑒,甚至科教書都沒有的情況下,張玉財及黨委其他成員和生產組織
管理人員摸著石頭過河,克服重重困難,天天深入井下察看現場、動腦筋、想辦法……
真情換得人心聚。困境麵前,采煤隊110多名農民工毅然衝在最前麵。大家拿出對企業的忠誠心和認同感、感恩企業、回報企業的勁頭,發揚
煤礦工人特別能戰鬥精神、頑強拚搏、嚴格
標準、狠抓支護質量,確保安全作業,多個采麵俯、仰采煤新工藝獲得成功。根據礦壓顯現規律、大膽采用順槽沿空留巷先進技術、優化巷道
設計、兩麵對拉,克堅渡難。他們像秋天在豐收田野裏收獲莊稼那樣珍惜寶貴的煤炭資源,那陣勢,那場麵可謂氣壯山河、感天動地、撼動人心!尤其是今年2月份,5201工作麵雙麵對拉和巧過老巷技術堪稱經典。
2005年到2010年的五年間,礦安全出煤110萬噸,創造價值4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回收邊角煤、殘存煤和安全生產上為今後積累了寶貴豐富的經驗。
張玉財不但通過節能減排、革新挖潛、苦幹巧幹,率領農民工走在“十二五”的路上,他和黨委一班人還著眼於為農民工“十三五”開拓新資源,確保大家碗裏也有飯吃、還要吃飽、吃好。
去年初,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該公司簽訂了該礦區壓煤村莊之一北沙姚家村整體搬遷協議,屆時可延長礦井服務年限約5年。這完全靠自已的經濟實力,開了龍口礦區村莊搬遷的先河,做了新農村建設的推手,為公司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完成了這五年與下五年的有效契合。
春灑煙雨絲,潤物細無聲。每當談起這些成績時,一臉儒雅謙遜,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張玉財總是淡定地說:“成績是大夥幹得,其實我隻是做了我應該做的工作。現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農民工問題,煤礦又是農民工集中的用工單位,工作苦、累、險、髒,這些‘草根’農民工,理應受到社會的重視、理解和支持。這方麵我們做得還不是最好,相信別的企業也會這樣做的。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關愛善待農民工是我們今後矢誌不渝追求的目標!”
善待:從大河有水到小河滿
這些年,張玉財在黨委會上多次強調:農民工滿意不滿意,歡迎不歡迎,是黨委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檢驗企業建設成果的唯一
標準。生產發展了,效益好了,企業這條“大河”之水才能惠澤農民工的“小河”之水永不枯竭。直到現在,礦上幹部職工仍不時提及發生在身邊的一些變化。
“ 多年來,倡導關愛善待農民工,是公司黨委的一項光榮傳統。公司堅持薪酬、榮譽、情感的長效激勵機製,讓農民工由技能匱乏到又紅又專、由掙錢吃飯到創造財富、由短期務工到當家作主、由打工者到新時期產業工人的四個根本性轉變,使農民工成為礦山建設的生力軍。現在,全礦農民工已有80人入了黨, 735人被錄用為合同製工人,有60人擔任了正、副班長,20人擔任了中層幹部,3人走上了公司領導崗位。”
“2005年至2010年的五年間:公司的農民工不但“五金一險”齊全,而且每年增資一次,上五年的增資額是前五年增資額的四倍,農民工年人均工資由2005年的1.9萬元,提升到2010年的2.9萬元,增幅為152%,去年起將建礦以來一直不變的工齡補貼、取暖費分別提高了3倍和8倍;投資1000多萬元,先後對職工宿室供暖、兩堂一廳、礦區道路、亮化綠化等進行了建設和改造。還包括
文化建設、福利發放、扶貧濟困等方麵工作。”黨委副書記王永陽如是說。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礦上有個叫譚美華的農民工,原籍是重慶萬州區分水鎮郎家嘴村。前些年為生計輾轉到山東打工,先後到過十幾家工廠幹苦力,受盡一些私營老板的惡意拖欠工資的苦頭。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桑園礦當了一名采煤工,一幹就是十幾年沒挪窩。前年春節探親回老家,當他把礦上善待農民工和企業規範
管理的情景講給鄉親們聽時,村民就像聽一個天方夜譚的故事,感歎不止。臨返礦時一個姓鄧的親戚纏著他,非要跟他來山東礦上工作。那親戚現已來礦工作一年多了,親身體會到了企業的溫暖和關懷,感覺這裏一切都好,比老譚講得還美滋!
相關鏈接,供編輯老師參考 張玉財,男,漢族,出生在煙台市牟平區玉林店鎮占昌口村一個農民家庭,現年45歲,高級
工程師。1989年,山東
礦業學院地質係畢業後分配到煤礦工作。自2001年起,任龍口市桑園煤礦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2005年任該礦董事長至今。任職近10年來,共獲得省、部級等各項集體榮譽稱號27次,個人榮譽稱號12項。現是龍口市黨代會代表、煙台市人大代表。
該礦井現年核定生產能力為18萬噸。國有獨資公司。2010年繳納稅金為16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