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麵與文明
一次,和家人進麵館吃麵,各點一碗麻辣牛肉麵,我吃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呼喇、呼喇”的吸食麵條,老婆提出意見了:“吃麵非得要出聲嗎?一點不文明!”吃麵出聲,被老婆“上綱上線”了。
吃麵該不該出聲?千百年來中國人大多沒把它當問題,出不出聲是習慣而已。自打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開始接觸了一種叫西方文明的東西,特別是在 “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國人都在向西方看齊了。吃麵好像就不該出聲了。
前不久,我們到成都一朋友那兒做客,朋友請我們到一家有名的小吃館吃飯,剛坐定,進來一幫黃頭發、藍眼睛、牛高馬大的外國人。我們各要了一碗擔擔麵,朋友是吃辣椒的高手,將桌上的一碟新鮮辣椒倒入碗中,然後開始狼吞虎咽,一陣風卷殘雲,吮吸之聲如雷霆大作,最後倒湯入口,喉嚨呱呱作響,放下空碗,四下一看,十幾個老外全部投了驚愕的目光,如見到了外星人。我和老婆相視一笑,想打破窘態,不想,一個男老外用蹩腳的普通話說:“好大的肺活量喲!”其他老外哄堂大笑,我和朋友也哈哈大笑。朋友拿起餐巾紙抹抹嘴,鎮定的站起來,發表了如下言論:你們西方人吃麵不出聲,認為吃出了聲音很不禮貌,那叫西方文明,憋得難受。到中國來吃麵必須出聲音,那叫津津有味,是對這碗麵味道的認可和讚美,是對老板的尊重。如果老板給你一碗麵,而你本來認為這碗麵挺好吃的,你卻默不作聲、形同嚼蠟,那就是告訴老板你的麵太差勁了!那不是不文明了嗎?所以,你們到中國來要入鄉隨俗,吃麵時,必須要出聲,而且聲音越大越好,說明你才理解了這碗中乾坤,老板才會更高興!說不定還給你們免單。
老外聽了他的這番演講,連聲稱道“OK,OK”,隨後的場麵,隻能用“驚濤駭浪”來形容了。
吃完以後,我們仨正“凱旋”往外走,一個老外滿頭大汗的放下碗筷,笑著對我們說了句地道的四川話:巴適!
來到茶館,朋友意猶未盡,侃侃而談:其實,我們的老祖中早在幾千年前就對吃東西該不該出聲就有個說法了。
我驚奇不已的問:那本書上有得說?
朋友醮著茶水,在桌子上畫了一個上下各一陽、中間四陰的線條,一邊說:在《易經》裏麵,這一卦叫頤卦,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震,震為雷,雷出山中,正是春暖之際,天地養育萬物之時。上下的陽線也可代表上下嘴唇,中間的四根陰線則代表人的牙齒,此卦代表養生,即和吃有關。山在上不能動,雷在下是可動的,所以,人吃東西時是動下麵的牙齒而不是動上麵的,不信你試試,看能不能動上麵的牙齒而不動下麵。同樣,山不會出聲,而雷會發出聲音,如果這人吃飯完全不出聲音,表示雷被山壓住了,不能發出來。可以推測,這樣的人很是拘謹,或心中煩悶、驚恐,才一點聲音都沒有。既然是雷,就應該有聲,這樣才表示此人心中坦蕩、暢快愉悅。但是,任何事情都有限度,像我那樣吃東西聲音太大也不行,有時也給人肆無忌憚之嫌了。
老婆讚歎:“不愧是個美食家,吃碗麵你就能道出一大堆文化來。”
後來,在一本書裏見到,“吃麵條能不能出聲”是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分歧之一。其實,一種文明和另一種文明是沒有高下之分的,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是與其自身的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密切相關的,更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就像阿拉伯的女人把全身裹起來隻露出眼睛一樣,你能說別人文明或不文明?
至此以後,老婆再也不說吃麵不該出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