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婆城老畫家劉光璧的礦山情結

作者:唐曉春 2011-05-13 21:36 來源:威達公司

劉光璧,威遠縣一位名噪半個多世紀的老畫家,卻與礦山有著不解之緣。

前不久的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筆者見到了這位傳奇老人。他臉頰略微清瘦,雖96歲高齡,但紅光滿麵,臉上皺紋不多,線條柔和,最能體現他的特色的是他那一撮如銀絲般的胡須,瀟灑而飄逸,給人以仙風道骨的感覺,談吐思維敏捷,中氣十足,吐詞清晰,三聲一笑,風趣幽默,豁達開朗,行動、反映、說話完全不像一個96歲的老人。寒暄幾句以後,自然而然的就聊到了他的坎坷的經曆和繪畫人生了,以及他與礦山的不解之緣。

得誌少年

解放前,劉光璧1906年出生在威遠縣新場一戶遠近聞名的大地主家,祖上留下不少土地和一個大宅院,僅土地每年收租兩百石(讀dan,計量單位,一石黃穀約為350市斤),除有大量的土地收租外,還有7部騾車和50多部板車(一部騾車通常配四匹馬,一部舊式板車要五到七人拉),當時的騾車就是很先進的交通工具了,專門在威遠、自貢、資中一帶搞運輸,通常是從威遠山區的煤礦拉煤炭到自貢或資中,又從自貢、資中拉鹽或其它貨物回威遠。趕騾車和拉板車的工人就有二百多人,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大型“運輸公司”,可算是日進鬥金的家庭了。

從小,劉光璧就經常隨父親到威遠煤礦采購煤炭,被當地特殊的穹窿地貌和優美的景色所吸引,加之他喜歡繪畫,特別喜歡中國畫,因此,每次到礦山,對綿延的群山、陡峭的山岩、枯藤老樹、山泉小溪流連忘返,用畫筆進行寫生。同時,對舊社會的“煤炭王”非人般的苦難生活深為同情。

15歲那年,劉光璧考入了當時的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後改為南弘美術學校)圖畫係,學習傳統的中國工筆畫,師從被稱為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馮建吳先生。期間,與馮建吳之弟——石魯(長安畫派主要創始人)一同習畫,互稱兄長,一起在學校度過了一段快樂而美好的時光。後來又在馮建吳先生仁壽縣的老家一同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畫派屬“北中畫派”(屬宮廷畫派),與徐悲鴻的“南中畫派”(屬文人畫派)形成南北兩大派係。劉光璧先後跟從馮建吳先生長達八年之久。從此,他就把中國傳統繪畫不光是當成一種愛好,而且成為了他畢生的追求。

回到威遠以後,他已是遠近聞名的畫家了。他一邊幫助父親料理、經營產業,一邊為人繪畫。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都以能珍藏他的畫為榮。工筆畫講究細膩和層次,一幅畫勾勒、暈染常常需要幾天或十幾天,然而,他卻有一種“不為稻粱謀,隻為養心智”超凡脫俗的儒家氣質,不圖名不圖利,有人求畫,他從不與人斤斤計較、討價還價。因此,他的豁達與超脫也同他的畫一樣名聲在外了。

開明地主

目睹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的劉光壁,對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和共產黨解放全中國的義舉早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快解放時,父親病死後將資產全部交給了他。解放軍剛到威遠,劉光壁就及時而慷慨的將所有財產交給了共產黨,包括所有的板車和騾車。問他是什麼原因使他這樣做,他笑著說:我早看出來了,蔣介石的天下結束了。

土改劃定成分時,政府給他劃了一個“開明地主”的成分,在當時整個威遠縣形成很大震動,和一些千方百計的隱瞞、轉移資產的地主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後來,土改工作隊要他一家五六口人搬出原來的大宅院,另安排他們住在一處簡陋的房屋。采訪時,我問他當時有啥想法,劉老笑眯眯的回答:“這是黨的政策嘛”。他的開明加之為人和善,劉光壁一家當時在佃戶中沒有民憤,土地改革中,周圍幾個鄉村隻有他及家人是唯一一戶沒有被批鬥的地主。

繪畫人生

土改後,政府安排劉光壁到威遠師範學校當上了美術教師,一幹就是十年,而當時學校要求教學生的是蘇聯美術教材,也就是西方美術。中國傳統國畫注重傳神,而西方美術注重寫實,所謂“教學相長”,這對於他的傳統中國繪畫又多了許多寫實的成分。六十年代,威遠師範學校停辦了,將他下放回農村。問他當時有何感受,他還是那句話“這是黨的政策嘛”。

每當談到繪畫,劉老眼中就有一種神采奕奕的光芒,他在傾注了畢生精力的同時,也在繪畫中尋覓到了幸福、快樂。

當我問及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時,他不假思索的說,在60年代四處“遊畫”的一段時光,也就是他被下放回農村的幾年,他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閑暇時間,請他去畫畫的人絡繹不絕,很多人喜歡他的工筆花鳥、山水,而他的仕女圖更是讓人感覺一紙難求。他先後在自貢三多寨、大安寨等地的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家一住就是幾個月,每天吃住不愁,潛心繪畫藝術,偶有誌同道合者造訪,他便以茶會友,走時多少給一點“潤筆費”即可。他在此期間遊曆大山名川,四處拜師訪友,鍾情於山林修竹,也多次到威遠煤礦進行采風,走一路畫一路,他的畫風也有了一種飄逸而灑脫,對傳統書畫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獨到見解。

八十年代,政府對他落實了政策,回到了學校。問他這時有什麼想法時,他還是很開心地說:“這是黨的政策嘛”。

這時,他的繪畫更加趨於成熟。市、縣每年的美術展都以他的作品為壓軸作品。一次縣裏舉辦對台宣傳畫展,他即興畫了一副新建成通車的威遠大橋,畫麵宏偉壯觀,氣勢磅礴,稱為畫展的亮點。劉光璧畫好以後,請在威遠煤礦當教師的我的父親為這幅畫題詩一首,如今隻記得最後兩句是“橋頭含淚望,何時回故鄉”,表達了期盼台灣同胞回歸的願望。

1984年,威遠縣舉辦慶祝建國三十五周年畫展,縣文化館邀請劉光璧參加,為創作一幅反映祖國建設的繪畫作品,他再次來到了當時全省煤炭生產基地的威遠煤礦進行現場采風,他頭戴草帽、帶上幹糧,身背畫板,在礦山住了三天,被新社會當家作主的礦工的精神風貌所感染,把礦山高聳的井架、繁忙的小火車、礦車、新建的廠房等元素納入畫中,將礦山蒸蒸日上的興旺景象展示在了世人麵前。他還是請父親在畫上題詞:“烏金出深溝,無處不風流。建國三十五,茅屋變高樓。”在後來的創造作品中,也不時有反應礦山和礦工的題材。

美好晚年

如今的劉光璧已經很少作畫,因為他一個耳朵失聰,一隻眼睛幾乎失明,但精神卻如此之好,言談中流露出幸福美滿的感覺,與老伴盧崇賢結婚72年從沒有紅過臉,相敬如賓,相濡以沫。雖然五個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們都輪流到老人家裏照顧老人,這幾月就是大兒子劉宗硯在家。

當問到老人的身體狀況時,他樂嗬嗬地說:我能吃能睡,現在還沒有查出有什麼病。問他平時吃什麼,他詼諧的說:能吃的東西我都喜歡吃。劉宗硯也插嘴道:父母從不挑食,有啥吃啥,什麼他都覺得好吃,也不講究穿戴,我們照顧起來一點也不費勁。我又問劉老是否喜歡煙酒,他說他這一輩子從不喝酒吸煙。問他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他兒子馬上說:他隻看新聞聯播,特別喜歡看國家領導人出來的場麵,新聞聯播一結束,他就去睡覺了。劉老現在的活動就是散步,每天上下午,兒子都要陪他倆到河邊公園散步,他步履輕盈,完全不像九十多歲的老人。有人總結了劉老的長壽之道,一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心態平和;二是家庭和睦,子女孝順;三是不挑食挑穿,生活平淡;四是喜歡運動,生活有規律;五是不沾煙酒。

如今,劉老的幾個弟子如餘水清、謝建國等已是當下畫壇“北中畫派”的領軍人物。在采訪時想看看劉老以前的畫作,他說:沒有留下來,全都給人了。其實,劉光璧老人留下的,何止是他的繪畫作品,他留下的更多的是豐富的人生和民族的精神。

上一篇: 聽 雨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