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煤改縮減400家煤礦 自發合並為主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延龍 繼山西、河南之後,煤炭大省陝西煤改啟動4月有餘,至今已完成第一步——從522家煤礦企業減少到120家以內。
本網獲悉,這一階段性任務已在6月底完成,陝西省政府即將對整合情況進行檢查驗收,並確定下一步的整合目標——按照陝西省政府的計劃,在三年之內還將對煤炭企業進行進一步整合,以擴大企業規模,其目標是打造若幹年產量億噸級別、千萬噸級煤炭企業。
今年1月17日,陝西兩會期間,陝西省省長趙正永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正式提出,今年上半年,陝西省將實施新一輪煤礦整頓關閉和資源整合,6月底前將全省煤礦企業從522家減少到120家。
在形成的方案中,對於整合規模標準並未采取“一刀切”式做法,其原因是,由於當地煤礦資源分布、開采情況不一,盡管大量煤礦集中於陝北,但在陝南、關中地區,亦分布有不少數量的中小煤礦,“如果按照統一高標準,大量關中、陝南地區中小規模煤礦將麵臨關停,陝西的交通運輸能力相對薄弱,缺乏大規模水運能力,這會讓當地的火電行業陷入供給困境”,一位接近陝西省決策層人士對本網說。
陝西最終確定了“穩定渭北,積極建設彬長、重點開發陝北”的富有彈性的整合開發戰略,比如說,對於地處陝北的榆林市采取的標準是企業年產量原則上不低於300萬噸,據悉,對於關中一些城市的整合標準則要低於這個數字。
而對於整合步驟,當地官員說,陝西省政府並未圈定國有整合主體,而是充分放權,與地市簽訂目標責任書,“目標責任書涉及整合數量和規模,至於其具體方案,由誰整合、如何整合,則由市縣根據當地情況形成方案報批。”
不同於山西的“國進民退式煤改”,陝西省決策層認為,“在整個發展當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一些利益問題,要進行規範和調整,總的原則是向基層傾斜、向群眾傾斜。”
“基本上都是自發進行的”,一位神木縣煤礦業主說,“我們也明白自己的處境,如果不上規模就要麵臨斷電停產,所以很早就開始準備了,一些關係好的朋友、或者臨近的礦聯合起來,組建一個大規模的企業,來達到政府的這個規模要求。”
在榆林的另一個產煤大縣府穀,煤礦大多為民營或者鄉鎮、村集體所有,國有煤礦數量寥寥,大量村民是這些煤礦的實質股東。據稱,這些煤礦的整合亦基本采用了股份合並方式,村民依然是整合形成的新企業股東,照舊每年獲得分紅。
據上述神木縣煤礦業主說,當地的煤礦整合基本上都采取了這種聯合合並方式,很少有煤礦產權或股權的轉讓,這也意味著,這種民間自發的整合行動並未出現對現有利益格局的大幅調整。
甚至於,不止民營企業、集體企業之間通過這種方式整合,陝西省的省屬國企陝煤集團在此過程中參與整合若幹民營煤炭企業,亦是通過此方式實現,這被當地形象稱作“八寶飯式的混合所有製”。
當地官員認為,民營企業有做大做強的需求和壓力,這跟國企的發展規模訴求存在契合點,而“真正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共贏基礎之上的,唯有通過合作才能使雙方利益最大化。”
利益調整不僅存在於國企、民企之間,亦是央企與地方利益博弈已久的問題。但據稱,央企在此整合過程中,基本一無所獲,“沒有聽說那個煤礦被神華和別的企業收購或者兼並了”,上述神木縣煤礦業主說。
據悉,陝西進行煤礦整合的目標是:形成2個年產億噸、5個年產千萬噸的大型煤礦企業集團,產量占到全省總產量的60%以上;年產120萬噸以上大型礦井產量占到全省總產量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