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裏礦區千米井下搞科研
近日,記者到黑龍江七台河礦區采訪,踏進礦井罐籠的那一刻,心還是有點懸著,畢竟是要下降到500米的深處,但是看看身邊的礦長、總工,特別是黑龍江科技學院的教師們,記者就平靜了。他們就像井下安全生產的保護神,有他們在,還擔心什麼!
2003年,黑龍江礦業學院為了適應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新形勢,從偏遠的煤城雞西搬遷到了哈爾濱市,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學院。離煤城遠了,名字改了,這個曾經依托煤炭行業起家的學校,還能很好地為“煤”服務嗎?7年過去了,人們欣喜地發現,在為地方經濟、為煤炭行業服務的深度與廣度上,黑龍江科技學院邁出了嶄新的步伐。
工作站建在一線
科研和企業需求“黏合”
2010年,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召開科技大會,重獎自己的科技人員,黑龍江科技學院教師李鳳義作為“局外人”,也受到了獎勵。近10年來,李鳳義一直堅持“紮”進煤礦搞科研。從礦業集團管理層到煤礦第一線,從科研人員到井下工人,提起李鳳義,都豎起大拇指,稱他是“不在冊的礦上人”。
堅持在煤炭生產第一線搞科研,為基層解決問題,是黑龍江科技學院的傳統。但是,過去的這種服務,多半停留在零碎的、分散的、小規模的項目上,缺乏大項目,也缺乏科技力量的整合。
為了推動高校與企業間的實質性合作,2008年,黑龍江在高教強省的規劃中,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全力推進裝備製造、煤電化等“五大工程技術研發平台”建設。黑龍江科技學院抓住這一機遇,在牽頭高校煤電化平台的建設中,專門成立了煤炭研究院,調配了30個編製充實科研力量。同時,在全省4個煤城建立了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站,有專職人員負責與企業的協調及項目的對接。
工作站建在生產第一線,能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和現狀,同時作為學院的派出機構,隨時將這種需求反饋給學校,並協調組織相關學科專業進行攻關,工作站就像黏合劑,將學院科研和企業需求緊緊聯在一起。
近日,記者到雙鴨山機電裝備有限公司采訪,看到公司的大門上還掛著“黑龍江科技學院特種裝備研發中心”的大牌子。在機修車間,一台急傾斜煤層高效鑽車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過去上千斤的鑽機每換一個工作位置,都必須人工搬動,然後再安裝固定,整個過程要兩三個小時,而黑龍江科技學院項目組研發的急傾斜煤層高效鑽車,裝在特製的活動平台上,不僅移動方便,提高了鑽孔效率,而且可以完成多個角度的采掘。
黑龍江的煤礦情況極為複雜,火、水、高瓦斯、薄煤層什麼狀況都存在。比如急傾斜煤層(煤層傾角45°以上)開采時,角度大、工作麵作業困難、機械設備穩定性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黑龍江科技學院的攻關隊伍利用長鑽孔鬆動欲裂爆破技術,在工作麵下巷進行一次爆破,煤體崩落後滑落至下巷,這樣就不需要人在煤層工作麵作業,鑽孔、裝藥、爆破、放煤等工藝僅在下巷即可完成,實現了真正意義的“無人工作麵”。
服務“立地”生根
隨行業變化調整科研教學
一花引來百花開。建設科技創新大平台,宗旨是以科技助推地方經濟發展,但收獲的卻不僅僅是“服務”這一朵盛開的奇葩。科技大項目不僅解了企業的困境,受到企業的歡迎,而且也濃厚了學院的學術氛圍,提升了學院的科研水平。過去教師手中課題比較少,而現在幾乎忙不過來;多年來,科研論文數量少質量低,可僅2010年一年,教師進入國際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三大檢索的科研論文就超過200篇。
課堂教學也發生了變化。一般工科教材都落後於現實,課本上的知識很可能在實踐中早已被淘汰,教師卻還在向學生灌輸,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如今,教師在第一線感受到了煤礦行業的最新變化、最新技術,能夠很快反饋到教學上,學生得到的是最鮮活的知識。
采訪中,主管科技的副院長郝傳波接到了省發改委打來的電話,通知他去參加一個有關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方麵的谘詢會。郝傳波說,現在不光是企業重視與學院的合作,像省發改委、工信委、煤監局等高層決策部門也十分重視學院的意見和建議。學院也能及時得到國家有關煤炭行業發展與改革的最新信息,從而調整自己的科研方向乃至教學,這樣,需求和培養真正形成了良性互動。
與煤有關的專業開展得熱火朝天,起初,人文學院的教師有些發愁:“他們那些專業可以和企業結合做科研項目,而像社會學、政治學等怎麼結合?”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點子,煤礦就是一個特殊的小社會。圍繞著企業文化、礦工心理,礦難產生的社會問題,不都是具有“煤”特點的人文專業選題嗎?思路打開,教師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起來了。
如今,黑龍江科技學院已經形成了以煤炭為主的礦產資源勘探、安全開采、加工轉化、礦山機械設計與製造、礦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係統完整的礦業科技服務與學科專業。(下轉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