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1992年春天,88歲的鄧小平南,也就在這一年,“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成為民間最流行的話語。在2001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首腦峰會上,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以這句話作為開場白,這句話寓意亞洲現在最需要的是發展。2004年,英國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了喬舒亞·庫伯·拉莫的文章《北京共識》,指出中國崛起的奠基人鄧小平曾經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開啟了中國20多年的飛速發展。
一句話語能夠和一個時代聯係起來,除了語言本身的直白和傳誦感外,更重要的是它來源於群眾的切身實踐,能夠直指群眾的深刻需求。
在那個時代,鄧小平認為,搞理論爭論,就會貽誤時機,錯過發展機遇。空洞的爭論無濟於事,真理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應該大膽地實踐,大膽地試,先不要下結論,幹了再說。
在1962年,一些農村地區為了應對饑荒和自然災害,自發產生了包產到戶、責任田等各種各樣的生產形式。這些變化,在黨內引起較大爭論。當年7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包產到戶”問題。鄧小平認為,哪種生產形式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他引用劉伯承經常說起的四川諺語:“不管黃貓黑貓,隻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陳雲等對此表示讚同。這隻是一次內部會議的講話,“貓論”並沒有傳播。當年7月7日,鄧小平接見出席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誌時,再次借用這句諺語來表述他對恢複農業生產和包產到戶的看法。這也是“貓論”第一次公之於眾。後來這句話變演變成了“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當然鄧小平也因為這樣的講話收到毛澤東的批評,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黃貓黑貓”這個比喻更被指責為“唯生產力論”,遭到批判。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貓論”成為了中國將社會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的一個理論標誌。1986年,鄧小平再度當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被摘登在《時代》周刊上。“貓論”的影響擴大到世界。
“抓到老鼠的當然是好貓”。不論過程如何,隻要抓到老鼠就行了。在特定的環境下,事實也是這樣。其實無論在哪裏,這句話總有合適之處。不論出身,不論學曆,不論資曆,不論背景,總之,你有本事就露出來、秀出來。社會就是你的大舞台,是你表演的舞台。做什麼事情都好,結果最重要,過程如何,我不管了,那時你的事情。
無論什麼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啦。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愛叫的貓是抓不到老鼠,愛吹的人做不到大事,隻要腳踏實地、辛苦經營、忍辱負重的人才是真正抓老鼠、做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