漵浦:廢棄煤礦“鏽水”威脅飲水安全
◆唐德智
地處偏遠的洑水灣鄉是漵浦縣的一個煤炭主產區,最高峰時轄區內有礦井10餘個,占全縣煤礦總數的80%。經煤礦整頓整合後,現仍保存有證煤礦3個。煤炭開采給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和破壞,主要是廢棄礦洞排出的“鏽水”汙染嚴重。
據調查,該鄉現有各類廢棄礦洞17個,直接排出“鏽水”的有9個。這些廢棄礦洞排出的“鏽水”,含有硫酸亞鐵、氧化鐵等物質,與井水、溪水混合後,發生氧化反應,水質轉成酸性,水色變成紅色,氣味腥臭,不能灌溉和飲用。據統計,現在和平、新田嶺、金橋、青江屯等4個礦區已有23處天然泉水(井水)受到汙染,占4個村天然泉水的70%,對1100餘戶4000多村民的飲用水造成了影響;新田嶺村的田衝小溪、臘板溪小溪,金橋村的紅崗山小溪,以及流經上述4個礦區村的青江溪4條溪流,全部被“鏽水”汙染,溪流水質常年一片紅色,直接影響了3000多畝農田的灌溉。
煤礦“鏽水”汙染問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產生以來,當地政府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精力、財力進行治理,但未能根治,最大困難是治理資金籌措困難。
縣政協委員向華為此提交《關於綜合治理煤礦鏽水汙染的提案》建議,在田衝小溪、臘板溪小溪分別建沉澱池、中和池以及配套煤礦汙水治理設施各一套;在話洪山溪口建煤礦汙水治理設施。初步治理需資金近70萬元,若實施徹底治理,預計經費在400萬元以上。
縣政府對此提案十分重視,專門召開協調會議,組織縣政府辦、政府督查室、環保局、國土局、煤炭局以及洑水灣鄉政府負責人進行協商,決定由相關部門向上級爭取恢複資金、治理資助和改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