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儲量核實

作者:1345 2011-10-02 10:55 來源:本站原創

煤礦

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勘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二○年六月

煤礦

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提交報告單位:煤礦

采礦許可證號:51120017655

報告編製單位: 勘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主要編寫人:

報告審查人:

單位技術負責人:

單位負責人: 邱有前

提交報告時間:二○年六月

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摘要

煤礦位於 海棠鎮境內,直距約 22公裏 ,交通便利。屬獨立擴能礦井,擬設生產規模6萬噸/年,麵積0.858平方公裏。礦區位於雙馬槽向斜西翼,海棠斷層(F1)西側,為單斜構造,走向330°左右,傾向NE,傾角3242°左右。礦區內無大的斷層,見小錯動和裂隙,煤層局部見揉皺現象,構造屬二類。

礦區含煤地層為三疊係上統白果灣組, 500。該組下段含煤數層,可采、局部可采為C1C2煤層,煤厚分別為0.151 .62 、0.100.55米,層位穩定,結構簡單。煤質屬低灰、低硫、高熱值無煙煤,可作民用或工業用煤。礦山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工程和環境地質條件屬中等複雜,開采技術條件綜合為二類二型。礦井屬低瓦斯礦井,煤層不自燃,煤塵無爆炸性。

區內工作程度為普查階段。此次核實,該礦采礦權範圍內,截至200812月底,估算累計查明資源儲量145.6萬噸,其中保有資源量儲量84.2萬噸(原礦權範圍內4.8萬噸,增礦範圍限采標高內10.9萬噸,原礦權範圍內限采標高外15.8萬噸,增礦範圍內限采標高外52.7萬噸);累計動用(122b61.4萬噸。

綜上所述,原礦權範圍保有4.8萬噸(122b),增擴範圍及限采標高外保有79.4萬噸,為新增資源量。

本報告各種參數采用合理,數據準確,可作為礦山設計、規劃的地質依據。

主體詞: 煤礦、儲量核實、 縣

礦業勘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為了貫徹執行國務院《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及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19987號”文關於《礦產資源開采登記有關規定》和“川國土資發〔200733號”文《關於礦產資源整合中采礦登記程序及有關要求的通知精神》的精神,並準備采礦許可證變更登記資料,特委托貴單位對我礦丁家溝煤礦《關於煤炭資源整合中采礦權登記初審有關要求的通知》(川國土資函〔20071002號、《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DZ/T0215-2002進行補充地質勘查和煤炭資源儲量核實工作貴單位盡快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到我礦開展資料收集、現場調查、地質補充勘查和核實工作,並按《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規定》(國土資發〔200726號)、《“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實施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0740號)等相關技術要求編製《 丁家溝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我礦將盡力配合貴單位工作並提供礦山相關資料。

特此委托!

丁家溝煤礦

2007 4 18

承諾人(采礦權人): 丁家溝煤礦

法定代表人:

根據《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辦法》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工作的有關規定,承諾人對下列送審資料做出承諾,即保證送審資料真實、客觀、無偽造、編造、變造、篡改等虛假內容,否則,後果由承諾人自行承擔。

1《 丁家溝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包括附圖、附表及附件)中所涉及的礦山相關法律文件、最新的礦山開采、開發利用情況及相關的文字、圖件等資料等;

2、有效的采礦許可證複印件;

3、評審機構認為應當提交的與評審工作有關的其它資料;

4、本次資源儲量的核實經審閱,符合我礦實際,真實,可信,我方認可。

5、承諾人自願承擔由上述送審資料失實產生的後果。

承諾人: 丁家溝煤礦

20 6 28

丁家溝煤礦之委托,在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批複的擬設采礦權範圍內進行資源儲量核實,編製《丁家溝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為此作如下承諾:

1、井口坐標、井下巷道等測量工作,嚴格按照有關規範、01manbetx 要求進行,測量資料真實可靠。

2、井下實測煤點位置及其煤厚、結構數據真實可靠。

3、煤炭資源儲量核實報告中利用的以往資料(儲量核實報告,年度檢測報告等)無偽造、編造、變造、篡改等虛假內容。

4、煤炭資源儲量核實嚴格按規範、01manbetx 及有關標準要求進行,估算結果數據可靠。

勘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2 6 28

順序號圖號  比例尺

11地形地質、礦區範圍及井上下對照1:5000

22采掘工程平麵圖1:5000

33地層綜合柱狀圖1:1000

441-11-2地質剖麵圖1:5000

5 5 C 1煤層底板等高線及資源儲量估算圖1:5000

6 6 C 2煤層底板等高線及資源儲量估算圖1:5000

(正文內)

1地質勘查資質證書

2采礦許可證

3委托書

4承諾書(雙方)

5四川省煤炭資源整合辦公室文件

1前言.……………………………………………………………………1

1.1概況........................................................................................1

1.2以往地質工作概況................................................................9

1.3礦山設計、開采和資源利用情況........................................10

1.4本次工作概況......................................................................12

2地質礦產特征…………………………………………………………14

2.1區域地質概況......................................................................14

2.2礦區地質..............................................................................15

2.3含煤地層及含煤性................................................................16

2.4煤層......................................................................................17

2.5煤質......................................................................................18

2.6()生礦產......................................................................19

3礦床開采技術條件……………………………………………………19

3.1水文地質條件......................................................................19

3.2工程地質條件......................................................................23

3.3環境地質條件......................................................................26

3.4其他開采技術條件..............................................................28

3.5煤礦安全生產綜合評價及防治措施建議..........................29

3.6開采技術條件小結..............................................................33

4核實工作及質量評述…………………………………………………33

4.1核實工作方法......................................................................33

4.2地質工程質量評述..............................................................34

4.3工程測量及質量評述..........................................................34

4.4采樣、化驗及質量評述......................................................37

4.5探采對比..............................................................................38

5資源儲量估算…………………………………………………………39

5.1資源儲量工業指標..............................................................39

5.2資源儲量估算範圍、對象..................................................40

5.3資源儲量估算方法..............................................................40

5.4資源儲量估算參數的確定..................................................41

5.5風化帶及采空區邊界的圈定..............................................42

5.6礦體圈定和塊段劃分原則..................................................42

5.7資源儲量類型的確定..........................................................42

5.8資源儲量估算結果..............................................................43

5.9資源儲量估算中需說明的問題..........................................46

5.10資源儲量變化情況評述....................................................46

6結語……………………………………………………………………47

6.1成果評價..............................................................................47

6.2礦山開發的社會、經濟效益03manbetx ......................................47

6.3開采技術條件評價及需要防治的問題..............................48

6.4礦山生產地質及開發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49


1前言

1.1概況

1.1.1 目的任務

1.1.1 .1目的

為推進我省煤炭資源整合工作,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優化資源配置和礦山布局,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實現煤炭行業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省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了我省小型煤礦山(設計生產能力小於6萬噸/年的礦山)的煤炭資源整合(含獨立擴能)方案和煤炭資源礦業權設置方案的編製工作,並先後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和省國土資源廳批複了各市州的煤炭資源整合方案和煤炭資源礦業權設置方案,拉開了我省煤炭資源整合工作的序幕。

丁家溝煤礦是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7117以“川辦函〔20079號”文原則同意的獨立擴能礦井;省國土資源廳 20071227以“川國土資函[2007]1744號”原則同意設置的丁家溝煤礦礦業權;四川省煤炭資源整合辦公室於 2009 218 以“川煤整合函[2009] 3”《關於 煤炭礦業權設置調整方案的複函》原則同意 州提出的丁家溝煤礦礦業權設置方案的調整意見。為了完成資源整合後的采礦許可證變更工作,特委托 礦業勘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源公司”)對設置的采礦權範圍內的煤炭資源儲量進行核實,編製《 丁家溝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1.1.1 .2任務

本次煤炭資源儲量核實工作的具體任務是:確定煤礦區的地層層序;基本查明礦區範圍內可采煤層的層數、層位、厚度和煤類、煤質特征以及穩定程度;進一步了解礦區內的構造形態,基本查明礦區範圍內落差大於或等於 30的斷層,並對小構造的發育程度作出評述;對礦區範圍內的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環境地質條件及開采技術條件作出評價;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礦產的賦存情況;估算采礦權範圍內可采煤層的資源儲量,並提交儲量核實報告。

1.1.1 .3編製依據

本次儲量核實報告編製的主要依據是:

1、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7117《關於涼 州煤炭資源整合方案的複函》(川辦函〔20079號)

2、省國土資源廳 20071227《關於 煤炭礦業權設置方案的批複》(川國土資函〔20071744號)

3四川省煤炭資源整合辦公室 2009 2 18 《關於 煤炭礦業權設置調整方案的複函》“川煤整合函[2009] 3

4、四川省煤炭資源整合辦公室《關於按啟動計劃加快煤炭資源整合進度的通知》(川煤整合函[2009]6號)

5、《 州甘 田壩-古家河壩詳細普查報告》(1969)

61/5萬《田壩幅》區測地質報告

71/20萬《石綿幅》區測地質報告

8、《 煤礦地質報告》(199912)

9、《 丁家溝煤礦礦山保有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200410)

10、丁家溝煤礦提供的生產實際資料及采礦許可證

11、現場訪問、收集、實測的有關資料

引用標準或技術01manbetx 規範:

1、《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

2、《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DZ/T0215-2002)

3、《地質勘查測量規範》(GB/T18341-2001)

4、《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範》(GB/T12719-1991)

5、《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範》(DZ/T0033-2002)

6、四川省礦產資源儲量核實有關規範指南

7、《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實施指導意見

8、《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規定》(國土資發〔200726號)

9、《“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實施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0740號)

10、《關於煤炭資源整合中采礦權登記初審有關要求的通知》(川國土資函〔20071002號)

11、四川省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工作的其它相關文件規定

1.1.2 位置交通

1.1.2 .1位置

丁家溝煤礦位於 縣城295°方向,直距約 22公裏 ,行政區劃隸屬 海棠鎮管轄,其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02°3322″,北緯:29°0316″。

根據煤炭資源整合辦公室批準的“關於 州煤炭礦業權設置調整方案的複函”,原則同意的丁家溝煤礦采礦權範圍東西長0.730 .82 公裏 ,南北寬0.831 .23 公裏 ,麵積0.858平方公裏。

1.1.2 .2交通

礦山經5公裏的礦山公路接石棉縣~甘洛縣的柏油路,距甘洛縣城公路裏程約 30公裏 ,距成昆鐵路甘洛火車站約 25公裏 ,交通較方便(見插圖1-1)

插圖1-1交通位置圖

1.1.3 礦業權設置情況

⑴ 原礦權情況,20086月取得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采礦許可證,證號5100000830328,有效期限自20086月至20096月,礦山設計生產能力3.0萬噸/年,充許開采C1煤層,限采標高+2260+ 2100 2009 年5 月19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審批了采礦權延續,采礦許可證號C5100002009051120017655,有效期自 2009519 2010519,限采標高+22602100米。礦區平麵範圍由4個拐點圈點,麵積為0.199平方公裏。拐點坐標見表1-1

1-1原礦區範圍拐點坐標表

6度 帶

3度 帶

點號

X

Y

點號

X

Y

1

3217185

18262238

1

3214854

34554461

2

3217460

18261868

2

3215119

34554085

3

3217789

18262120

3

3215454

34554328

4

3217556

18262510

4

3215232

34554724

開采深度標高

+2260+2100

⑵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 2007117以“川辦函〔20079號”《關於 州煤炭資源整合方案的複函》原則同意“ 海棠鎮丁家溝煤礦”為獨立擴能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由3萬噸/年提高到15萬噸/年;開采C1煤層,增采C2煤層。 200933,四川省煤炭資源整合辦公室以川煤整合函〔20096號確定生產能力由現有規模3萬噸/年擴建為6萬噸/年。

⑶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於 20071227以“川國土資函〔20071744號”《關於 州煤炭礦業權設置方案的批複》原則同意設置的 丁家溝煤礦礦區範圍。礦區範圍由5個拐點圈定,見表1-2

1-2批複的丁家溝煤礦礦區範圍拐點坐標表

6度 帶

3度 帶

點號

X

Y

點號

X

Y

1

3217185

18262238

1

3214854

34554461

2

3217421

18262252

2

3215090

34554469

3

3218164

18261371

3

3215810

34553570

4

3218479

18262180

4

3216145

34554370

5

3217563

18262485

5

3215238

34554698

開采深度標高

+2300+2100米標高

四川省煤炭資源整合辦公室於 2009 218 以“川煤整合函[2009] 3”《關於 煤炭礦業權設置調整方案的複函》原則同意對海棠鎮丁家溝煤礦礦業權設置方案的調整意見調整後的礦區範圍由5個拐點圈定,礦區麵積0.858平方公裏,拐點坐標見表1-3(1954年北京坐標係,1956年黃海高程係)

1-3丁家溝煤礦調整後的礦區範圍拐點坐標表

6度 帶

3度 帶

點號

X

Y

點號

X

Y

1

3217185

18262238

1

3214854

34554461

2

3217421

18261752

2

3215077

34553970

3

3218164

18261371

3

3215810

34553570

4

3218479

18262180

4

3216145

34554370

5

3217563

18262515

5

3215239

34554728

開采深度標高

+2260+2100米標高

該礦周邊無相鄰礦區、不存在礦權糾紛。

1.1.4 地形地貌及經濟

煤礦區位處川西南部的大涼山,屬川西南深切割中山區,總體構造為侵蝕地貌,地勢高差懸殊。礦區位於丁家溝西坡,總體地勢為北西高而南東低,區內海拔標高+2560+2160米,相對高差 400,地形切割中等,坡度15°~40°。

該礦居民以彝族為主,人口較少。農作物主要為玉米、洋芋、蕎麥等,糧食基本能自給。礦區植被不發育,多為灌木。屬經濟落後地區。

1.1.4 氣象水文及地震

一、氣象水文

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性、中高山氣候特征,冬春幹旱,夏秋多雨,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2 -16 ,一月均溫 6.6 ,七月均溫 24.5 ;全年無霜期318天,光照充足。年降水量850900毫米左右。69月為雨季。大風、低溫、冰雹是主要災害天氣。

該區屬大渡河水係一級支流(牛日河)上遊,礦區位處大渡河三級支流(丁家溝)源頭,水係不發育,主要為季節性溪溝,大氣降水由西往東泄入丁家溝。地麵坡度多在15°~40°,一般地表水和降水在極少滲透的情況下即從地表流出礦區,水文地質單元為排泄區。

礦山生產用水源於井口東邊的丁家溝,直線距離約70米,生活用水源於自掘水井,為第四係孔隙水,安裝水泵抽送至生活區附近的水塔或水池,用水水源基本能滿足擴大規模後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二、地震

新生代以來,川西南地區新構造運動主要為強烈的不均衡上升、遭受侵蝕切割和局部的相對沉降堆積,新第三係和第四係中發育的褶皺、斷裂說明了活動的強烈。自有文字記載以來,該區有感地震不斷發生。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該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 0.15g ,地震動反映譜特征周期0.45S,相當於區劃圖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區。區域穩定性較差。

1.2以往地質工作概況

建國以來,涼山地質隊、西昌地質隊、202隊、609隊、四川省第一區測隊及四川省煤管局煤田地質勘探公司普查隊、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等地勘單位先後在甘洛縣開展過不同程度的地質普查及調查工作。

1969年四川省煤管局煤田地質勘探公司普查隊在包括本礦區範圍在內的田壩至古河壩地區開展過地質普查,並提交了《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田壩-古家河壩詳細普查報告》。該次未進一步作深部探礦,沒有提交可供利用的資源儲量資料,僅供本次地質調查參考。

199910月,因企業辦理采礦權的需要,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對甘洛縣海棠鎮丁家溝煤礦區進行了地質勘查工作,當年12月提交了《 丁家溝煤礦地質報告》。

2002年因礦山需辦理采礦證延續登記,丁家溝煤礦委托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對煤礦進行儲量核實,該隊於200212月進入礦區進行野外及井下地質調查,後因礦業秩序整頓,室內資料的整理編製中途停止,直到200410月下旬才編製完成,提交了《甘洛縣海棠鎮丁家溝煤礦礦山保有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估算采礦權範圍內累計煤炭資源儲量50.03萬噸,其中動用量(111b)27.85萬噸,保有(332)資源量15.47萬噸,推測斷層帶(334)遠景儲量6.71萬噸。該儲量核實報告於200412月經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組審查通過,評審文號為川國土資彙字LC200422號, 20041228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儲量處備案登記,備案文號為:川儲備字[2004]341號。

1.3礦山設計、開采和資源利用情況

1.3.1 礦山設計

礦山於1990年初建礦,屬私營礦山企業,199912月取得采礦證後正式投產,礦山設計生產規模1.0萬噸/年。200212月~20049月,該礦按《涼山洲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頓工作的通知》(涼府發[2003]33)精神,停產整頓,完成了礦井巷道、通風和生產係統的整改,具備了安全生產基本條件,於200410月恢複生產。20086月取得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采礦許可證,證號5100000830328,有效期限自20086月至20096月,礦山設計生產能力3.0萬噸/年,充許開采C1煤層,限采標高+2260+ 2100

2009 519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審批了采礦權延續,采礦許可證號C5100002009051120017655,有效期自 2009519 2010519,限采標高+22602100米。礦區平麵範圍由4個拐點圈點,麵積為0.199平方公裏。拐點坐標見表1-5

1-5原礦區範圍拐點坐標表

6度 帶

3度 帶

點號

X

Y

點號

X

Y

1

3217185

18262238

1

3214854

34554461

2

3217460

18261868

2

3215119

34554085

3

3217789

18262120

3

3215454

34554328

4

3217556

18262510

4

3215232

34554724

開采深度標高

+2260+2100

1.3.2 礦山開采

原礦井開采C1煤層,開拓方式為平硐加暗斜井,現主井坐標為X3215023.56,Y:34554621.27Z2152.17,風井口坐標為X3215188.76Y34554564.68Z2191.16,暗斜井落平標高 2103.95,暗斜井絞車提升,鐵軌人力運輸,電鑽打眼,放炮或手工落煤。采煤方式為走向長臂式,區內後退采煤法,采用自然垮落法和矸石回填相結合的方式管理頂板。中央並列式通風,主風機型號為FBCZNC7-11型,設置兩台(一台備用),電機功率為11KW;暗斜井機械抽水至平硐自流式排水。

采煤巷道沿煤層走向方向推進,采空區最大斷麵規格1.5× 5m ±。井巷圍岩穩定性好的地段采用自然巷,破碎及節理裂隙發育地段采用雜木架箱或發镟支護。礦體的開采主要集中在C1煤層的淺部+2200+ 2110m 標高。礦山供電為田壩變電站10KV,備用柴油發電機組,功率40KW,礦山變電所距井口約 50,矸石坪距井口 30左右。

正常生產時,全礦共有職工100人,其中管理人員18人。

1.3.3 資源利用情況及經濟效益

從建礦至2006年底,礦山累計產出原煤10.24萬噸,動用資源量12.8萬噸,回采率80%左右,資源利用尚好。

該礦直接以原煤出售,據了解,銷售價為198/噸,生產總成本120/噸,各項稅收38/噸,利潤40/噸左右。

該礦近三年來,總產量1.60萬噸,產值316.8萬元,稅收60.8萬元,利潤64.0萬元。

1.4本次工作概況

接受委托後, 公司隨即派出了工程技術人員,根據本次煤炭資源儲量核實的目的任務要求,在礦方的協助下,現場開展了地質調查、地形地質圖修測和地質編錄工作,對礦區範圍內的地質構造、主要可采煤層的厚度、結構及其變化情況、水文地質及開采情況等進行了觀測、了解,收集了以往地質資料和生產資料。對礦井存在的問題與業主交換了意見,因該礦區地質工作程度低,設置的采礦權範圍北部及深度無控製,設計並由礦方進行了補充勘查工作,於2008年~2009年在平巷基礎上沿煤層走向進行探煤,補充收集了煤層厚度,觀測了煤層變化情況。

在認真03manbetx 研究所取得的地質資料的基礎上,參照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規定》(國土資發[2007]26號)、《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DZ/TO215-2002)和《“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實施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07]40號)等01manbetx 規範編製了本報告。

野外完成主要工作內容及成果見表1-6

1-6野外工作的主要內容及成果表

時期實測

工程名稱

成果

使用儀器

備注

調

主井口

x

3215023.56

y

34554621.27

z

2152.17

單頻GPS

靜態觀測

風井口

x

3215188.76

y

34554564.68

z

2191.16

單頻GPS

靜態觀測

近井點

GPS1:x=3215020.61y=34554412.89 z=2248.53

GPS2:x=3215208.32y=34554608.08 z=2199.63

GPS3:x=3215016.37y=34554835.12 z=2192.58

單頻GPS

靜態觀測

主平硐

130

全站儀

防爆型

運輸大巷

450

全站儀

防爆型

地質調查

地質調查約1平方公裏,環境地質調查約1平方公裏,老窯調查一個

羅盤、GPS

井巷調查

500

皮尺、羅盤

工程觀測點

實測煤厚點5點,訪問煤厚點4點,井下產狀點10

羅盤、鋼卷尺

采樣

C1煤層煤樣1

地質剖麵

2條( 3300

圖切

資料收集

采掘工程平麵圖、井上下對照圖、各類生產資料

補充

調查

地質測量

地麵調查第四係地層1處,調查訪問老窯15個,產狀10

井巷調查

延伸探煤巷 420,實測煤厚點5

羅盤、卷尺

資料收集

新采掘工程平麵圖等

2地質礦產特征

2.1區域地質概況

2.1.1 區域地層

本區地處川西南部的大涼山中,區域地層由老至新有泥盆係下統的翠峰山組(D 1c )濱海相石英砂岩,坡腳組(D1p)淺海相的泥岩、粉砂岩;泥盆係上統曲青組(D2qj)淺海相灰岩和白雲岩;二疊係下統陽新組(P1y)淺海相灰岩;二疊係上統的峨眉山玄武岩組(P2β)火山噴出岩,三疊係下統東川組(T1d)河流相岩屑砂岩和粉砂岩,嘉陵江組(T1j)潮坪相的白雲岩、灰岩、粉砂岩;三疊係中統雷口坡組(T 2l )白雲岩和粉砂岩;三疊係上統白果灣組河湖相的砂岩、粉砂岩、炭質泥岩和煤;侏羅係下統的益門組和中統新村組的一套砂岩、粉砂岩。

2.1.2 區域構造

本區位屬甘洛雙馬槽~大橋向斜北西部,海棠斷裂北側。雙馬槽~大橋向斜北部較寬緩,南部較狹窄,兩翼地層傾角一般在2042°之間,向斜軸向347°,向斜軸部中心保存有侏羅係益門組地層,沿南北方向北部在響水河一帶仰起,南端在海棠一線被海棠斷層切割,致使寒武和奧陶地層逆覆於煤係地層之上,沿東西方向呈舒緩波狀起伏,兩翼露頭分別在郭家山主井口以西和範家溝一線,為複式向斜構造。

海棠斷裂延伸長> 40 公裏 ,其走向北西300°,斷層麵傾向北東,傾角70°,斷距> 300 ,顯正斷層性質。該斷層自海棠往大樹枝椏口方向切割破壞雙馬槽~大橋向斜,南北方向於海棠附近把海棠向斜切割分成了兩個部分,西翼三疊係地層保存較好, 東翼僅在北部地段有少量保留。

2.1.3 岩漿岩及變質岩

礦區邊緣帶有二疊係上統峨眉山玄武岩出露,未見其它岩漿岩及變質岩出露。

2.2礦區地質

2.2.1 地層

礦區及周邊出露地層由老到新為:二疊係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P2β),三疊係上統白果灣組(T3bg)

峨眉山玄武岩組(P2β):厚188250米,分布在本礦區南西外側,岩性為灰黑色、灰綠色似層狀玄武岩,其構造有致密狀、杏仁狀,柱狀節理發育。

三疊係上統白果灣組(T3bg):係一套瓣狀河滯留-邊灘-洪泛沼澤相含煤碎屑岩建造。該級可分為一段、二段:二段厚550餘米,主要岩性為砂質泥岩、泥岩及砂岩;一段厚 260m 左右,為該區主要含煤地層,主要岩性為泥岩、砂質泥岩夾砂岩及煤層(),一段按岩性和含煤性分為兩個亞段(詳見2.3)

第四係(Q):主要分布在溝穀及斜坡地帶,為風化殘積和衝積的砂泥碎石等組成,部分為開墾農地,厚16米。

2.2.2 構造

礦區位於雙馬槽向斜西翼,海棠斷層(F1)西側,地層呈單斜產出,其走向330°左右,傾向NE,傾角3242°,節理、裂隙發育。礦區內無大的斷裂,巷道內見小斷層及揉皺等現象,對煤層開采有一定影響。在F1斷層西側礦區外見有一組NESW向之向斜構造(S1),軸麵向東傾,傾角約70°,為F1斷層下盤牽引褶曲,對礦區煤層開采無大的影響。

2.2.3 岩漿岩

礦區內未見岩漿岩地層。

2.3含煤地層及含煤性

2.3.1 含煤地層

三疊係上統白果灣組一段(T3bg1)為該區主要含煤地層,按岩性和含煤性分為兩個亞段:

第一亞段(T3bg1-1)厚約 198,除底部為灰、黃灰色中-厚層狀含礫岩屑長石石英粉砂岩夾深灰色泥岩組成的韻律旋回外,其餘為黃灰、深灰色炭質泥岩、粉砂質泥岩、粉砂岩、細粒長石石英砂岩組成的厚37米向上變粗的數十個基本層序,下部及中上部共夾數層0.151 .62 的煤層(煤線),具水平層理、網狀層理、交錯層理,產植物化石(Ciathroperis.Pafozamtes),產瓣鰓類及腹足類動物化石。

第二亞段(T3bg1-2)厚約 60m 。黃色、淡黃色厚層狀泥岩夾灰黑色中粒砂岩,富含雲母。

2.3.2 含煤性

礦區內含煤岩係為上三疊統白果灣組(T3bg),含煤數層,主要賦存於一段第一亞段(T3bg1-1),其中具有經濟價值者2(C1C2)C1、煤層分布範圍大,大部可采,層位較穩定,C2煤層局部可采。T3bg1-1厚度 198,含煤層()總厚 2.57,含煤率1.3%。

2.4煤層

2.4.1 煤層特征

C1煤層:賦存於T3bg1-1中下部,出露標高2400 2550,下距二疊係峨眉山玄武岩約50米左右。全區大部可采,呈層狀、似層狀構造,下部以鏡煤、亮煤為主的塊煤,上部以暗煤為主的粉煤,塊煤和粉煤之間的分帶明顯。煤層結構簡單。根據9個實測煤厚點統計,煤層總厚度0.15 1.62,平均 1.10;純煤厚0.15 1.60,平均 1.10;可采厚度0.52 1.62,平均 1.10m。其直接頂板岩性為0.60 1.00的左右的灰白、灰黑色或黑色的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有時為砂質泥岩;老頂為褐黃色、灰黑色中厚層狀細砂岩(4 -8 );底板為褐黃色薄層狀細砂岩或砂質泥岩夾薄層泥岩。

C2煤層:賦存於T3bg1中下部,下距C1煤層32米左右。以鏡煤、亮煤呈條帶狀與暗煤相間,該煤硬度較大。層位較穩定,但厚度變化較大,經沿走向探煤證實,煤層往北變薄至不可采,屬局部可采煤層。結構簡單。根據10個煤厚點統計,煤層總厚度0.10 0.55,平均 0.34;純煤厚0.10 0.55,平均 0.34;可采厚度0.50 0.55,平均 0.52。該煤層頂板為褐黃色泥岩及砂質泥岩,泥岩中夾鏡煤、亮煤細小條帶,含黃鐵礦結核;底板為砂質泥岩或粉砂岩。

2.5煤質

2.5.1 煤的物理性質

采區內煤層主要由粉狀煤構成,煤質鬆軟,粒度不均勻,煤質物性較均勻,無明顯差別。

煤層顏色為灰黑色及黑褐色,玻璃光澤,條痕黑色,參差狀斷口,硬度中等,以亮煤為主,見少量暗煤,呈條帶狀或粒狀結構。

2.5.2 煤的化學性質

本次對丁家溝煤礦C1煤層進行了刻槽采樣,樣品由四川省煤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檢測,檢測結果:原煤水分(Mad)1.87%,灰分(Ad)14.12%,揮發分(Vdaf)3.16%,固定炭(FCd)82.72%,焦渣特征(1-82,發熱量(Qgrv.d)29.55 MJ/Kg,全硫(Std)0.49%,真相對密度1.77,為低灰、低硫、高熱值無煙煤。

2.5.3 煤的工業牌號和利用方向

據上述化驗資料,C1煤層屬低灰、低硫、高熱值無煙煤,工業牌號為A,編號為無煙煤三號,即WY03號。可作民用及工業用煤。

2.6()生礦產

礦區以往地質調查及實際開采過程中未發現有利用價值的共()生礦產存在。

3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3.1水文地質條件

3.1.1 水文地質條件現狀評價

區內地麵坡度多在1540°,目前礦井位置較高,水文地質單元為排泄區,一般地表水和降雨在極少滲透的情況下即從地表流出礦區。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岩裂隙水及少量孔隙水。

礦區屬以裂隙含水為主的充水礦床,礦坑充水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主要含水層為C1煤層頂板之上的砂岩和砂質泥岩中所夾薄層細~中粒砂岩,為一含水性弱的含水層(帶)。地表泉水少見。

當地的侵蝕基準麵標高為 2050左右,煤礦目前開采22602100米標高的煤層,位處當地侵蝕基準麵以上,開采方式為平硐暗斜井開采。井巷旱季較幹燥,局部地段濕潤,雨季偶有滴水、淋水。礦井湧水量20 -72 3/d。泵抽式排水。礦井排水疏幹導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但對區域水均衡無影響。就煤礦目前而言,其水文地質條件為簡單型。

3.1.2 礦坑充水因素03manbetx

礦區內未見大的斷裂構造。礦井主要充水含水層為三疊係上統白果灣組一段裂隙含水層和淺部老窯、采空區積水。

第四係孔隙含水層主要分布在地勢低窪和山麓地帶,為殘積、坡積、洪積物,結構鬆散,厚度一般1.06.0,主要為孔隙潛水,並受大氣降水影響,雨季含水量多,旱季含水量極少,該含水層對礦井生產影響不大。

白果灣組一段地層是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少量煤層組成的一套沉積岩。就其岩性而言,致密,砂岩孔隙率低,但由於岩層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地構造應力和風化的影響,岩層中發育一些裂隙並含有裂隙水。該裂隙水靠大氣降水補給,僅在雨季,礦坑頂板形成滴水;旱季,裂隙含水量極少,井巷中無積水。因此,該含水層雖為礦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層,但由於含水量少,對礦井生產不會形成較大的影響。

礦區淺部有較多老窯及存在較大麵積的采空區,其積水受大氣降水控製,雨季賦水量大,旱季小。充水途徑主要經采空區冒落帶或冒落裂隙帶進入礦坑。因此,礦山今後在生產過程中,應先探後采,以防老窯、采空區積水湧入礦坑,造成突水02manbetx.com

3.1.3 礦井水文地質類型

本礦山直接充水含水層為煤層頂、底板粉砂岩、細砂岩裂隙水,含水量少;其次為淺部老窯、采空區積水,雨季水量稍大,旱季小。因此,礦區的水文地質類型應屬二類一型。

3.1.4 礦井湧水量計算

礦井最低開采標高為2100米,當地的侵蝕基準麵標高在 2050左右,隨著井巷的增加、采深的延伸、采空區範圍的擴大,礦井湧水量將會增大,當煤礦的開采深度超過侵蝕基準麵標高後,其水文地質條件將由簡單而轉為中等複雜。上部采空區水、個別老窯積水以及地表水流,都將成為礦井突水的隱患。

根據礦井近年來排水記錄,經歸納後得出礦山湧水量最小為 20 3/d,最大為 72 3/d,一般為 35 3/d。礦井正處在擴能改造階段,改造後,生產規模擴大到年產6萬噸。因此,依據其生產能力和巷道的布置,本次將礦井今後生產的湧水量預測深度標高初定為2050水平。預算方法采用比擬法。計算公式為:

Q=Q1*(F1+F)F11 / 2

式中:Q——礦井預算湧水量(3/d

Q1——礦井采空區湧水量(3/d

F——2050m水平以上今後開采麵積(2

F760002

F1——采空區麵積(2

F1 303113 2

計算結果為:

礦井最大湧水量Q最大=80.523/d;最小湧水量Q最小=22.363/d;正常湧水量Q正常=39.143/d

本礦山湧水量的預算是建立在礦山擴能後正常排水量的基礎上,它不包含礦井突發性充水(如老窯、采空區充水)的湧水量,礦井使用時應區別對待。

據煤炭部門經驗公式:礦井冒落帶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為:Ht= 100M /(3.3n+3.8)+5.1,式中:Ht-冒落帶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m)M-累計采厚(本區采用1.95)n-煤層層數(本區為二層)。經計算,該礦井導水裂隙(含冒落帶)最大高度為 23.75m ,說明礦井與上覆的砂岩裂隙含水層可聯通。

綜上,礦區直接充水含水層為煤層頂板粉砂岩、細砂岩孔隙水,含水量少;其次為淺部采空區、老窯積水,雨季水量稍大,旱季小。因此,礦山要做好礦區範圍內的水文地質工作,查明礦井上部采空區、老窯積水及其它水文情況,確定采掘部署。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後掘”的探放水原則,發現有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撤離人員,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嚴禁邊探邊采。

3.1.5 供水水源

礦山的生產生活用水,主要為溪溝水(丁家溝),距離約70米,尚能滿足礦山用水。

3.2工程地質條件

3.2.1 工程地質條件現狀評價

礦區內岩體構造類型為層狀結構,岩體主要為中厚層狀砂岩、泥岩夾煤層()的碎屑岩組,屬半堅硬-軟弱岩石類型。

區內煤層頂板為炭質泥岩、泥岩或砂質泥岩;底板為砂質泥岩、粉砂岩。節理、裂隙較發育,岩石較破碎,工程地質條件差。

根據區內各不同岩性、風化程度、裂隙發育程度及主要的岩石抗壓強度將區內岩石劃分為三個工程地質組:

鬆散軟弱岩組:主要為第四係,強風化的泥岩及煤層,該組結構鬆散,穩定性差,但該岩組遠離開采範圍,對礦井開采影響較小。但C1C2煤層頂板泥岩、砂質泥岩開采時易坍塌、垮頂,穩固性較差,對礦床開采影響較大。

半堅硬岩組:主要為層間裂隙帶中的碎裂岩、炭質泥岩,該岩組岩石穩定性較差,對礦床開采有一定影響。

堅硬岩組:該岩組主要為新鮮細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是礦床開采過程中的保護層。

區內煤層頂板為炭質泥岩、泥岩或砂質泥岩,底板為粉砂岩、砂質泥岩互層。井巷圍岩以砂岩、泥岩為主,多為軟~半堅硬岩石類型,裂隙不甚發育,穩固性相對較好,對礦床開采影響較小。但局部由於層間破碎,岩石裂隙發育,尤其是頂板岩石的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使井巷的圍岩穩固性變差,有可能發生井巷圍岩失穩02manbetx.com ,采空區空間相對較大,安全性有所降低。井巷局部節理裂隙發育和岩石破碎地段需發镟或架箱支護。

礦區內土層分布麵積小,主要在平緩地帶,其為風化殘積和衝積物,疏鬆、孔隙多,易隨地表水流失。

3.2.2 工程地質條件預測評價

目前,礦山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頂壓過大,尤其是淺部采區,巷道支護全部采用廂架支護。有時頂壓過大,廂架斷裂,造成冒頂、空頂現象,給井下生產帶來了不安全隱患。今後,隨著礦山生產規模擴大,采空麵積的增大,頂壓也會增加,巷道冒頂和垮塌現象很難避免。因此,礦山今後生產應加強頂板的管理,及時回填采空區,做到邊采邊回填,盡可能使采空區的空高減小,以便達到緩解采區巷道壓力、起到安全生產的作用。在采礦過程中應采用預留煤柱、坑木及條石支護,從上往下采用梯級式、後退式采煤,以防人為原因造成垮塌、陷落,特別是回采階段,均須邊采邊回填,避免誘發山體滑坡或地陷及地裂發生。

今後數年,礦山生產規模擴大和繼續向縱深發展,井巷圍岩穩定性基本保持現狀,但井巷及頂板管理工作難度將加大。生產中要加強對井巷、頂板管理技術基礎工作,摸索采掘活動時礦山壓力變化,為支護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加強作業規程“十關”的管理,消滅無措施作業,嚴格按01manbetx 進行敲幫問頂,嚴禁空頂作業。

3.3環境地質條件

3.3.1 礦區環境地質現狀

3.3.1 .1區域及斜坡穩定性

新生代以來,川西南地區新構造運動主要為強烈的不均衡上升、遭受侵蝕切割和局部的相對沉降堆積,第三係和第四係中發育的褶皺、斷裂說明了活動的強烈。自有文字記載以來,該區有感地震不斷發生,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該區地震峰值加速度為 0.15g ,地震動反映譜特征周期0.45S,相當於區劃圖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區。區域穩定性較差。

該礦屬於小型礦山,年生產規模較小。區內溝穀較發育,地麵斜坡15°~40°,與岩層傾向一致,呈順向坡產出,地形有利於地表水的排泄。隨著采礦的加速和暴雨季節,有可能對井口,礦部產生威脅。

礦山地質環境狀態基本穩定,區內除井口上方堆積層較厚,易垮塌或滑動外,其餘地段目前沒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按國土資源部國土環發[2002]27號關於《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分類原則分類,礦山地質環境條件複雜程度屬簡單類型。礦山多年生產情況表明,礦山開采沒有引起地麵坍塌、地裂、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

3.3.1 .2采礦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礦井開采產生的廢石,大部分回填采空區,運出井外的,於井口下方順坡堆放,易散失和帶入丁家溝內。礦坑水質受煤塵汙染為黑色,對溝水產生一定的汙染,但由於其水量較小,影響範圍較小。總體上講,礦山開采對水資源及環境影響較輕。

礦區煤係地層岩層結構較完整,物理力學性質較好,抗風化能力較強,現采區上方為荒坡區,煤層開采後,誘發地麵塌陷與沉降不明顯。該礦井排水疏幹,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和產生一定範圍的疏幹區,對耕作有一定的影響。但目前采空區麵積小,對地表水和地下水影響尚小。

3.3.2 礦區環境地質預測評價

3.3.2 .1穩定性預測評價

礦區地形坡度較陡,風化層較厚,節理及裂隙等結構麵發育,岩石破碎,隨著生產能力的增大,采空區進一步加大,冒落帶範圍加寬,造成地麵沉降與山體開裂及卸荷裂隙進一步發育,有可能產生滑坡和崩塌。邊坡穩定性是本區的地質環境問題之一,其邊坡為較不穩定級,尤其是主井口上方堆積層較厚,對坡腳地帶威脅較大,應加強監測。

據煤炭部門經驗,煤層采空後,影響的塌陷高度為煤層采高的100150倍,該礦平均采高為 1.10,塌陷高度應大於 110。礦井今後主要在深部開采,距地麵 150以上,對地麵及土地資源利用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小。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井巷快速延伸,采空區的增大,不排除采空區上方引起地麵變形的可能。

3.3.2 .2礦山固體廢棄物、礦坑水對水、土環境的汙染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井巷的快速延伸,排出井外的荒矸量必然增多,將增大對水、土環境的汙染。礦井生產排出的荒渣、矸石堆放於丁家溝岸旁斜坡地帶,如果不及時轉運和處理,在暴雨季節,可能造成因矸石堆放不當而引發的人為地質災害。礦坑水的排放量將增大,將在采空區上方形成新的疏幹區,對土地利用和農作物產生影響。

礦井生產規模小,荒渣矸石的排放量仍不大,礦坑水排放量仍較小,有毒、有害物質甚微,因此,對水、土環境的汙染仍較輕。

3.4其他開采技術條件

3.4.1 瓦斯

據涼山州經委涼經企業〔2007194號《涼山州經委關於2007年度涼山州各煤礦瓦斯等級鑒定結果的批複》,丁家溝煤礦瓦斯相對湧出量 8m3 /t.d,絕對湧出量 0.6m3 /min,二氧化碳相對湧出量4.57m3/t.d,絕對湧出量 0.033m3 /min,為低瓦斯低二氧化碳礦井。

根據煤層瓦斯賦存規律,隨著礦井開采深度的加大,煤層的瓦斯含量和壓力都會增高,瓦斯將是礦井最大的安全隱患,應高度重視礦井瓦斯管理和監測,加強通風管理,嚴禁瓦斯超限作業。

3.4.2 煤塵的爆炸性

2007525四川省煤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提供的該礦送樣檢測報告,C1煤塵無爆炸危險性。但該礦煤層主要呈粉末狀,井下幹燥,煤塵含量較高,雖然從建礦生產以來沒有發生過煤塵爆炸02manbetx.com ,但仍應引起重視,采取消塵、防塵措施並及時清掃煤塵易堆積地帶,防止發生意外。

3.4.3 煤的自燃發火傾向

2007525四川省煤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提供的該礦送樣檢測報告,煤層不易自燃,煤層自燃傾向等級為(Ⅲ)。該礦自建礦以來沒有發生過煤層自燃現象,但亦應做好廢巷和采空區的密閉工作,嚴防外因火源引發煤層自燃02manbetx.com

3.5煤礦安全生產綜合評價及防治措施建議

3.5.1 煤礦安全生產綜合評價

從水文地質條件的角度看:隨著開采規模的加大、采空區範圍的增加、采深的延伸,開采浸蝕基準麵 2050標高以上資源時,礦井水文地質條件依然為簡單型。煤礦區的主要含水層為各煤層頂板的砂岩,屬弱~中含水層,直接引起礦坑(突)湧水的可能性不大;頂板冒落直接影響高度約 30 m ,有可能溝通以往淺部老窯及采空區的季節性積水,對開采帶來一定的威脅。在今後的開采過程中應加強管理,按規定留設隔水保安煤柱,保證探放水作業正常進行,增設排水係統及設備的投入,確保煤礦的安全生產。

從工程地質條件的角度看:區內岩層結構較完整,物理力學性較好,抗風化能力較強。但隨著開采規模的加大、采空區範圍的增加、采深的延伸,來自頂板的壓力將加大,而井巷圍岩的穩定性基本沒有改變,若不加強對頂底板的管理力度,冒頂、垮頂的可能性將會加大。

從環境地質條件的角度看:本礦雖屬低瓦斯礦井,但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煤層的瓦斯含量和壓力都會加大,瓦斯是礦井的最大的安全隱患;本礦雖未發生過煤層自燃及煤塵爆炸,但煤層變質程度高,且主要為粉末狀,應起重視;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產生新的地麵塌陷(沉降)、地裂縫的可能性會減小;礦山固體廢棄物和礦坑水對水、土環境的汙染會有所加大。

3.5.2 防治措施建議

1)對礦區內的邊坡進行監測,加強對可能產生滑坡、崩塌、地麵沉降、山體開裂地帶的監控,避免誘發地質災害。

2)做好超前監測,對礦山生產可能產生的突水、瓦斯突出、井巷變形等災害進行及時預測,製定相應的防治方案。

3)合理配置通風量,隨時保持回風巷道的暢通。采取降塵、防塵措施,及時清除浮煤。

4)對礦山廢水、煤矸石等應按規定進行處理,廢水達標後排放,矸石合理堆放並設置擋牆,盡可能進行綜合利用。

5)通過退耕還林等措施恢複植被,防止因表土失水造成的水、土資源流失。

6)礦山規模雖小,但持續小範圍內大強度開采,對地質環境影響明顯,致使本區地質環境遭受影響。政府及有關單位應對其進行綜合設計,合理布局,科學開采。

7)由於采礦活動的持續進行,開采強度不斷加強,以及相互影響,地質環境將發生變化,應定期進行監測,不定期進行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及時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8)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做到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並重,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9)在礦井建設及生產過程中,必須加強通風和瓦斯管理,嚴格執行瓦斯檢測製度,保證風路暢通,井下各類通風設施應保持良好狀態,防止風流短路或漏風,保證滿足井下各用風點的風量,對采空區和廢棄巷道應及時密閉,當發現煤與瓦斯突出預兆時,應立即停止作業,先打排放瓦斯鑽孔排放瓦斯,經檢查無危險後方可作業。

按規定配備礦山安全儀器儀表,礦井的瓦斯檢測員、班組長、技術管理人員、放炮員、測風員等特種作業人員必須嚴格行使職責。

具體預防、治理瓦斯的安全技術措施有:

①石門揭煤前,必須製定石門揭煤防突措施,並認真組織職工學習、貫徹到位後再進行揭煤。

②在上部煤層、煤柱下的煤層采掘工作麵施工前,必須組織職工貫徹、學習防突措施,嚴格防突管理,堅持實施局防措施;工作麵配瓦斯監測係統並確保其靈敏可靠,配備專職瓦檢員。

③采掘工作麵風量分配應根據瓦斯湧出情況及時調整,嚴禁瓦斯超限和微風作業。

④加強瓦斯管理,保證通風設施完好,搞好局部通風。

⑤擺正治災和生產的關係,保證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災害治理,減少瓦斯爆炸、煤與瓦斯突出對礦井安全生產的影響。

⑥技術人員應隨時注意掘進磧頭的層位及構造變化的情況。逐步搞好瓦斯地質預測、預報工作,提高局部防突措施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增強礦井的抗災能力。

⑦在有條件的地方盡量將上山揭煤處的煤層巷道掘出,減少揭煤次數和煤與瓦斯突出威脅。

3.6開采技術條件小結

綜上所述,礦區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為裂隙充水礦床,屬二類一型;工程地質條件主要是煤層頂板易垮落,巷道壓力大,易空頂;環境地質問題隨著礦井生產規模擴大而增加,如淺部采區會引起地麵不均勻沉降,荒渣矸石的排放和礦井排水疏幹及礦坑水排放等會給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汙染。但總體礦山開采對環境地質影響不大,故工程地質條件應屬中等複雜程度,環境地質條件應屬不複雜。因此,礦床開采的技術條件綜合類型為二類二型。

4核實工作及質量評述

4.1核實工作方法

本次礦山儲量核實工作是在地質勘查、礦井地質、礦山測量等技術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其核實的工作為:野外填繪礦區內的地質界線和煤層露頭線,修測15000的地形地質圖;調查、實測礦區內的老窯及采空區;測定井口坐標、高程及井下工程巷道;描述並測量井下揭露的構造、煤層厚度、收集圈定采空區邊界;室內利用實測和收集的地質資料編製各種圖件和文字報告。

測量作業方法:利用靜態GPS做控製點,作為測量的起算的成果點。以近井點為起算點,在礦區範圍內及礦井巷道轉彎處設點以支導線形式組成導線網,水平角、邊長、垂直角的測定,采用南方防爆型二秒級全站儀施測一測回並自動記錄,內業成圖使用南方CASS5.1軟件成圖。

4.2地質工程質量評述

為了進一步了解煤礦區周邊的地質情況以及煤層的發育情況,在礦山技術人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GPS衛星定位儀,對該礦周邊開展了地質圖修測工作。對區內的地層、構造、煤層等進行了勘查;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條件進行了調查;對礦區範圍內的老窯的開采情況進行了調查訪問;井下實測了煤點及煤層產狀。因增擴範圍較大,無工程控製,礦方在原巷道基礎上沿走向進行了探煤控製,補充收集了煤點資料。給擴大區的資源整個野外地質工作方法正確,資料收集較充分,數據可靠。

4.3工程測量及質量評述

本次測量所測工程有:修測礦山地形、地物、測量井口和井下巷道。

4.3.1 測量作業主要技術依據

本次測量工作執行的主要技術依據:使用規範為《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範》(GB/T18341-2001),拓普康TOPCON靜態GPS測量用戶手冊、《全球定位係統(GPS)測量規範》(GB/T18314-2001)和《工程測量規範》(GB50026-93)。

利用測區的一個已知點Ⅱ等三角點(須家山),計算以此點為起算點。起始點平麵坐標係統是1954年北京坐標係,高程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係,中央指午線102度,3度帶成果。

4.3.2 GPS網測量

此次控製測量工作使用了三台Topcon單頻GPS接收機,共對3個近井點進行觀測,每個點觀測時間不少於60分鍾。在對近井點觀測數據進行解算和平差確保成果無誤後,再進行井下巷道測量。各項觀測誤差和計算限差均符合《規範》要求。

平差計算采用Pinnacle V1.0數據處理軟件平差,平差時先按WGS--84自由網平差,然後進行約束網平差,高程采用擬合的方法求得,平差後精度見表 4-3-1 及表4-3-2

4-1EGPS網點位精度統計表

級別

平差方法

最大點位中誤差

允許值(mm)

實測值(mm)

E

自由網平差

50

10.2

約束網平差

50

10.2

4-2EGPS網高程中誤差精度統計表

級別

平差方法

最大高程中誤差

允許值(mm)

實測值(mm)

E

高程擬合

50

1.04

精度概算:本次作業方法合理,展點未見異常,采用靜態GPS做控製點,南方防爆型二秒級全站儀施測,成果符合巷道測量精度要求,可滿足儲量核實使用。

4.3.3 近井點測量

近井點按規範規定的一級GPS測量精度要求施測,其精度在國家規定的精度範圍內,即最弱邊邊長相對中誤差不低於1/2萬,近井點的點位中誤差≤±50毫米,高程中誤差≤±50毫米。本次丁家溝煤礦施測了3個近井點,其坐標為:

GPS1X=3215020.61Y=34554412.89Z=2248.53

GPS2X=3215208.32Y=34554608.08Z=2199.63

GPS3X=3215016.37Y=34554835.12Z=2192.58

4.3.4 井下巷道測量

以近井點為起算點,采用南方防爆型全站儀施測。按支導線施測精度、采用極坐標法測量,其成果取位平麵及高程精度均取至 1mm 。各項觀測限差均符合《規程》及《規範》要求。

4.3.5 地形地質圖

所用地形地質圖係原礦方提供,源於《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田壩—古家河壩詳細普查報告》經放大、修測而成,本次以原有15000地形地質圖為基礎,進一步修測礦區及周邊地形坡度變化部分。

建築物及礦井巷道測量采用全站儀全野外采集數據方法,利用南方CASS成圖軟件內業成圖。

4.3.6 質量評述

GPS點計算成果表可知,GPS控製點布設方案合理,施測精度良好,成果符合《規範》要求。

4.4采樣、化驗及質量評述

(一)、采樣及質量評述

本次在丁家溝煤礦生產巷道磧頭用10× 10cm 規格刻槽采集C1煤層煤樣1件,采樣方法嚴格按照《采樣規程》進行,並及時包裝送驗,所采樣品質量符合要求。

(二)、化驗及質量評述

煤層煤樣化驗項目是根據業主和報告的需要選定的,其測試項目是:煤的工業03manbetx 、發熱量、全硫、煤層自燃和煤塵爆炸測試、煤層視密度測試等。樣品加工和測試是由四川省煤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完成,該站經四川省技術監督局質量認證和計量認證,可承擔煤炭樣品的分析測試和煤炭產品的監督檢查任務,分析測試結果質量可靠。

4.5探采對比

礦區未做過勘探工作,本次依據礦山的生產資料,評述礦井地質構造和礦體變化情況。

據礦井生產技術資料及對巷道的地質測量,礦區內未見大的斷裂和褶皺,但井下小構造較發育,煤岩層產狀變化不大。由於礦井以前開采深度較淺,巷道圍岩風化裂隙發育,並常見有小錯動及揉皺。岩層沿走向和傾向有一些起伏,但幅度小,總體屬單斜構造。

本礦開采C1煤層,據礦井生產資料反映,C1煤層成層狀,厚度薄~中厚,厚度0.151 .62 ,平均 1.10 ,礦區範圍內可采;煤層厚度沿走向和傾向有一定的變化,無規律性。煤層結構單一,無夾矸。新增的C2煤層僅局部可采,厚度在走向和傾向上變化大,厚度0.100 .55 煤層結構單一。

礦區含水層主要為頂板孔隙、裂隙含水。據礦方反映,淺部采區頂板雨淋作用稍大,尤其雨季明顯,深部頂板雨淋量變小,說明裂隙發育較少,含水量小。礦山目前總排水量為2072m3/d,湧水量小。

井巷圍岩以砂岩、泥岩為主,多為軟~半堅硬岩石類型,裂隙不甚發育,穩固性相對較好。采區多為泥岩,砂質泥岩,易風化,抗壓、抗剪力小,故采區巷道壓力大,常有空頂、掉塊現象。采區巷道底板耐壓、不底鼓、穩定。

礦山煤層瓦斯含量淺部低,從礦井生產的測試結果看,巷道瓦斯濃度均小於0.3%。但隨著礦山開采深度增大,其瓦斯含量將會增加。礦山自建礦以來未發生過煤與瓦斯突出現象,但據訪,該區小煤窯曾有瓦斯爆炸曆史。

礦區自生產以來,未出現過煤層自燃和煤塵爆炸事故。本次取樣測試,C1煤層屬不易自燃,煤塵無爆炸危險性。

目前,礦山開采深度均小於 500m ,故礦井地壓、地溫差異現象反映不明顯。

5資源儲量估算

5.1資源儲量工業指標

資源儲量估算的工業指標依據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關於印發四川省煤炭資源量估算指標(暫行)的通知》(川國土資函[2007]441),煤炭貧缺地區,傾角25°~45°,無煙煤最低可采厚度≥0.5米,結合目前甘洛縣境內各煤礦礦山生產實際情況,可將最低可采厚度降低,因此工業指標確定為:

最低可采厚度:0.40m

最低發熱量:12.5MJ/kg

最高硫分:3%

5.2資源儲量估算範圍、對象

資源儲量估算範圍,限於 2009218四川省煤炭資源整合辦公室以川煤整合函[2009] 3”《關於涼山州煤炭礦業權設置調整方案的複函》批複的礦區範圍和限采標高+2300+ 2100 標高內,估算對象為C1C2煤層。

5.3資源儲量估算方法

丁家溝煤礦批準開采的C1C2煤層呈層狀或似層狀展布,傾角平均37°左右,按《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DZ/T0215-2002)要求,采用煤層底板等高線地質塊段法,分塊估算,其計算公式為:Q=s.m.d/10. cosα

式中Q:資源儲量(萬噸)

s:塊段平麵積(千平方米)

m:塊段煤層平均厚度()

d:煤層視密度(容重)(/立方米)

α:煤層平均傾角(度)

5.4資源儲量估算參數的確定

塊段平麵積(s):用MAPGIS軟件在底板等高線圖上造區求出。

煤層厚度(m):塊段煤層平均厚度為塊段內及鄰近煤點采用厚度的算術平均值,見表5-1

塊段傾角(α):在煤層底板等高線圖上用等高距法求取,同時結合井下實測產狀確定。

視密度(d):此次采用2004年的儲量核實報告中所采用的數值1.40t/m3C2煤層亦采用1.40t/m3

5-1煤層塊段厚度采用一覽表

煤層

塊段編號及資源儲量類型

厚度(m)/煤點

平均厚度(m)

C1

1-122b

1.17/11

1.17

2-122b

1.17/111.49/91.62/101.21/6

1.37

3-122b

1.21/61.49/91.62/10

1.44

4-122b

1.62/101.49/91.17/11

1.43

5-333

1.62/101.49/91.17/11

1.43

6-333

0.52/80.71/71.21/6

0.81

7-333

1.17/111.49/91.62/10

1.43

8-333

0.71/71.21/61.62/100.52/8

1.01

9-333

0.71/70.52/8

0.62

1

1.00/老窯11.17/111.49/9

1.22

2

1.21/61.49/91.17/111.00/老窯1

1.22

3

1.00/老窯11.21/61.49/9

1.23

4

0.82/40.52/81.21/61.49/9

1.01

5

1.00/老窯11.49/91.21/60.52/80.82/4

1.01

6

1.17/111.49/9

1.33

C2

1-333

0.50/20.51/3

0.51

2-122b

0.50/20.51/30.50/10.55/7

0.52

3-122b

0.50/20.50/10.55/7

0.52

4-333

0.50/10.50/20.55/7

0.52

5-333

0.50/20.51/3

0.51

1

0.50/10.50/20.55/7

0.52

2

0.50/10.50/20.40/老窯1

0.47

3

0.50/20.51/30.40/老窯1

0.48

5.5風化帶及采空區邊界的圈定

風化帶根據該區煤層展布、各礦井及老窯的揭露情況確定,沿煤層露頭線向深部斜長3050m確定為風化帶。

采空區根據實測和礦山企業提供的多年采掘資料,礦區內老窯分布的狀況,並結合原有資料綜合分析圈定。

5.6礦體圈定和塊段劃分原則

C1C2煤層在區內層位穩定,但厚度變化大,將礦區範圍內煤層厚度≥0.40m的煤層圈定為煤礦體,參與算量。

塊段的劃分,原則上以控製程度、煤層厚度、礦權等因素進行,具體以礦區邊界及限采邊界、原礦區邊界及限采邊界、風氧化帶邊界、采空區邊界、塊段分界線、可采邊界線、水平巷道等圈定塊段。

5.7資源儲量類型的確定

礦區內的C1C2為本次資源儲量估算對象。C1煤層采用厚度0.501 .62m C2煤層采用厚度0.500 .55m ,屬極薄~中厚煤層,沿走向、傾向變化較大,煤層結構簡單,無夾矸或夾矸極薄。根據《煤、泥炭地質勘查規範》(DZ/T0215-2002)要求,符合控製資源儲量的基本線距為500× 500m 。此次以巷道控製,確定為(122b)類型資源儲量,以巷道工程質量點走向外推 500m 、傾斜方向外推 250m 求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名塊段資源儲量類型確定基本滿足規範要求。

5.8資源儲量估算結果

5.8.1 資源儲量估算

資源儲量估算分煤層、原礦權範圍、增擴範圍和限采深度標高內、增擴範圍內標高外進行,估算結果見表5-2

5-2煤層資源儲量估算表

塊段及資源儲量類別

估算水平()

塊段平麵

(千米2)

傾角

()

采用厚

()

視密度

(/3)

資源儲

(萬噸)

礦權範圍

C1

1-122b

+2125+2100

6

34

1.17

1.40

1.2

2-122b

+2155+2100

15

36

1.37

1.40

3.6

3-122b

+2155+2100

7

40

1.44

1.40

1.8

增擴

4-122b

+2100+2050

18

36

1.43

1.40

4.5

原礦權內限采標高外

5-333

+2050+1950

48

32

1.43

1.40

11.3

原礦權內限采標高外

6-333

+2150+2100

34

40

0.81

1.40

5.0

增擴

7-333

+2100+1850

57

36

1.43

1.40

14.1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8-333

+2100+1800

92

40

1.01

1.40

17.0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9-333

+2100+1800

127

42

0.62

1.40

14.8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1

+2155+2100

15

35

1.22

1.40

3.1

2

+2200+2155

69

35

1.22

1.40

14.2

3

+2350+2260

20

32

1.23

1.40

4.1

原礦權內限采標高外

4

+2260+2155

55

38

1.01

1.40

9.9

增擴

5

+2450+2260

115

38

1.01

1.40

20.6

增礦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6

+2100+2050

4

32

1.33

1.40

0.8

原礦權內限采標高外

小計

126.0

C2

1-333

+2300+2155

24

35

0.51

1.40

2.1

增擴

2-122b

+2155+2100

22

36

0.52

1.40

2.0

增擴

3-122b

+2100+2050

24

36

0.52

1.40

2.2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4-333

+2050+1950

41

36

0.52

1.40

3.7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5-333

+2300+2260

10

35

0.51

1.40

0.9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1

+2175+2120

31

35

0.52

1.40

2.8

增擴

2

+2260+2175

39

35

0.47

1.40

3.1

增擴

3

+2400+2260

34

33

0.48

1.40

2.8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19.6

145.6

5.8.1 .1累計查明的資源儲量

經計算,截止 2008 12 31 ,丁家溝煤礦礦區範圍內CC2煤層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為145.6萬噸C煤層126.0萬噸,C2煤層19.6萬噸),其中,原礦權範圍內22.1萬噸,增擴範圍限采標高內26.7萬噸,原礦權範圍內限采標高外20.7萬噸,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76.1萬噸,詳見表5-3

5-3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統計表

礦權範圍

煤層

資源儲量(萬噸)

合計

備注

(122b)

(333)

動用(122b)

原礦權

C1

4.8

17.3

22.1

4.8

17.3

22.1

增擴範圍

C1

1.8

5.0

9.9

16.7

C2

2.0

2.1

5.9

10.0

3.8

7.1

15.8

26.7

原礦權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C1

4.5

11.3

4.9

20.7

小計

4.5

11.3

4.9

20.7

增擴範圍內

限采標高外

C1

45.9

20.6

66.5

C2

2.2

4.6

2.8

9.6

2.2

50.5

23.4

76.1

15.3

68.9

61.4

145.6

5.8.1 .2保有資源儲量

經估算,截止 20081231,丁家溝煤礦礦區範圍內C1C2煤層共保有資源儲量為84.2萬噸,其中,C煤層73.3萬噸,C2煤層10.9萬噸。保有資源儲量84.2萬噸中,原礦權範圍內保有4.8萬噸(122b),增擴範圍限采標高內保有10.9萬噸(122b3.8萬噸、3337.1萬噸),原礦權範圍內限采標高外15.8萬噸(122b4.5萬噸、33311.3萬噸),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52.7萬噸(122b2.2萬噸、33350.5萬噸)。詳見表5-4

5-4保有資源儲量統計表

礦權範圍

煤層

保有資源儲量(萬噸)

備注

122b

(333)

合計

原礦權

C1

4.8

4.8

增擴範圍

C1

1.8

5.0

6.8

C2

2.0

2.1

4.1

原礦權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C1

4.5

11.3

15.8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C1

45.9

45.9

C2

2.2

4.6

6.8

15.3

68.9

84.2

5.8.1 .3動用資源儲量

截止 20081231,丁家溝煤礦累計動用61.4萬噸(包括老采空區和該礦采空區),其中原礦權範圍動用17.3萬噸,增擴範圍限采標高內動用15.8萬噸,原礦權範圍內限采標高外4.9萬噸,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23.4萬噸。詳見表5-5

5-5丁家溝煤礦動用資源儲量統計表

礦區範圍

煤層號

動用資源儲量(萬噸)

合計

(122b)

原礦權

C1

17.3

17.3

增擴範圍

C1

9.9

9.9

C2

5.9

5.9

原礦權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C1

4.9

4.9

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

C1

20.6

20.6

C2

2.8

2.8

合計

61.4

61.4

5.9資源儲量估算中需說明的問題

鑒於此次估算的C1C2煤層是以井巷見煤點外推進行的,尤其深部無控製,加之采空區主要係采礦方提供資料和調查的老煤窯分布狀況所圈定,所估算的資源儲量與實際可能存在一定的出入。故所估算的保有儲量可作礦山規劃、設計的地質依據,不作轉讓、拍賣或抵押之依據。

此外,本次因限采標高的問題,估算了原礦權增擴範圍內限采標高外(+21001800)的資源儲量68.5萬噸,這部分資源建議劃歸該礦開采,供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參改。

5.10資源儲量變化情況評述

2004年報告相比,本次估算資源儲量增加了95.6萬噸,主要原因為範圍增大所致。本次核實估算該礦截止 20081231,礦區範圍及限采標高內保有15.7萬噸(122b8.6萬噸、3337.1萬噸),其中,原礦權4.8萬噸(122b),增擴範圍及限采標高內10.9萬噸(122b3.8萬噸、3337.1萬噸)。增擴範圍內10.9萬噸,為新增資源儲量。

此外,礦區範圍內、開采深度+22602100米標高外(21001800m),尚保有122b+33368.5萬噸,其中122b6.7萬噸、33361.8萬噸。若劃歸該礦開采,其新增資源儲量應為79.4萬噸,其中(122b)10.5萬噸、(33368.9萬噸。

6結語

6.1成果評價

本次核實工作,采用了資料收集,實地調查測量及綜合研究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對礦井井口、風井口及主要井巷道進行了測量控製,修測了地形地質圖,詳細收集了礦區地層、構造、煤層煤點、煤質等相關數據資料,對礦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條件進行全麵的調查工作,同時收集了礦山以前的儲量核實報告和開發利用方案的文、圖、表。報告采用收集資料較充分,資源儲量估算方法正確,工業指標和參數采用合理,計算準確,文、圖內容較全麵,表達清楚,整潔美觀,質量符合要求。

該礦雖作一定的巷道探煤,但深部還是缺少控製,所以估算的資源儲量難免與實際有出入,可靠性受到影響。

6.2礦山開發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丁家溝煤礦開采的C1煤層,屬低灰、低硫、高熱值無煙煤,可作民用及工業用煤,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能源需求愈來愈大,煤炭缺口量將進一步加大,煤炭資源的開發,企業產值增加,利稅隨之增加,經濟都將會帶來顯著效益。

丁家溝煤礦經擴能後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原煤6萬噸,將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基礎燃料,企業產值增加,利稅隨之增加,經濟效益樂觀。

擴能後的甘洛縣海棠鎮丁家溝煤礦從業人員估計可達280人以上,既解決了一部分社會就業問題,又帶動了其它(如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其社會效益將是顯著的。

6.3開采技術條件評價及需要防治的問題

該礦開采技術條件綜合類型為二類二型,礦井屬‘低瓦斯’礦井,煤層不易自燃、煤層無爆炸性,就開采技術條件而言,隻要礦山加強管理,重視安全,繼續生產是可以的。

為使企業正常、安全、文明生產及規模開采,使礦產資源能夠充分、合理利用,有效地保護地質環境、自然環境,為國家、企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需防治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

1)在礦體開采過程中,嚴格按照“有效利用方案”設計進行,防止礦渣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2)廢渣(矸石)堆放場下應築防護堤,且應控製堆放規模,避免散失入溝。

3)在爆破作業過程中,應嚴格控製用藥量,防止震動過大,造成井巷圍岩穩固性變差,發生井巷圍岩失穩事故。

4)生產過程中認真做好通風工作,做好瓦斯管理及監測工作,確保安全生產。

6.4礦山生產地質及開發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由於客觀條件的限製,本次工作對礦區的老窯深度和積水情況及對本礦的影響未做更詳細的了解,在今後井下開采過程中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強調查工作和探水、防水工作。

(2)、礦山缺乏專門的煤田地質工作資料,深部無控製,在開采過程中應進行必要的探煤工作,提高控製程度,進一步落實資源狀況,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提供可靠依據。

(3)、以往生產過程中對基礎地質資料收集甚少,圖件標示欠詳盡。應加強礦井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圖件的完善工作,為礦山規範科學地開采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上一篇: 礦猴車安裝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