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煤礦緊急避險係統設計方案範例

作者:佚名 2012-01-26 22:32 來源:本站原創

  前言

  ××煤礦位於××省××市××鎮境內,分屬××、××兩市管轄,距××市約3千米,距離××市約12千米。地理坐標北緯××′××″~××′××″,東經××°××′××″~××°××′××″,西南部以××鐵路保護煤柱線為界,淺部以煤層露頭為界,北部與××煤礦相鄰,東北部以F33斷層為界。井田東西走向長6.5公裏,南北傾斜寬1.5~5.7公裏,麵積16.11平方公裏。

  礦井由南京煤炭設計研究院設計設計生產能力90萬噸/年,2006年核定生產能力為220萬噸/年。礦井於1996年5月1日井筒開工建設,礦井開拓方式為立井暗斜井聯合開拓,一水平標高為-505m,二水平標高為-850m,三水平為-1030m。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並列抽出式。目前一水平已開采結束,礦井生產及開拓主要集中在-850m水平及-1030m水平。

  全礦地質總儲量22694.1萬噸,其中能利用儲量(A+B+C+D)14814.2萬噸。在能利用儲量中,工業儲量(A+B+C)11406.2萬噸。其中高級儲量(A+B)6394.1萬噸,占工業儲量56.1%。遠景儲量(D級)3408.0萬噸,可采儲量5251.6萬噸。本井田範圍內可采,局部可采煤層共7層,分別為2上,3,6,10下,15上,16上,17層。

  采煤方法為走向長壁後退式綜合機械化采煤法及綜采放頂煤采煤法。

  ××煤礦井下存在發生衝擊地壓、水災、火災、瓦斯煤塵爆炸等災害02manbetx.com 的可能性,對井下礦工生命安全造成潛在危害。

  為進一步提高煤礦安全防護和應急救援水平,確保在井下發生緊急情況下,為遇險人員安全避險提供生命保障,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以及《煤礦井下避難所試點建設基本要求》(試行);煤安監司函辦[2009]34號,《國家煤礦安監局辦公室關於做好煤礦井下避難所(救生艙)建設試點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文件要求,結合××煤礦實際情況,受××煤礦委托,編製完成了《××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初步設計》。

  一、設計依據

  1、《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

  2、《煤礦井下避難所試點建設基本要求》(試行),煤安監司函辦[2009]34號

  3、《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關於建設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係統”的通知》,安監總煤裝[2010]146號文件的通知;

  4、《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安監總煤裝[2011]15號文件的通知;

  5、《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係統”建設完善基本規範(試行)》;

  6、關於印發《××省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魯煤安管[2011]51號文;

  7、《煤礦礦井井底車場硐室設計規範》(MTT5026-2009);

  8、《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範》;

  9、《煤礦安全01manbetx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頒布,2010年1月21日實施;

  10、《煤礦安全工程設計》;

  11、《煤礦安全01manbetx 》2011版;

  11、××煤礦提供的相關技術資料。

  二、設計指導思想

  1、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結合礦區安全生產實際情況,圍繞煤礦井下可能出現礦井火災、煤塵爆炸、瓦斯爆炸等災變情況,使礦工在應急避難裝置的掩護下成功避險或等待救援,保障職工生命安全;

  2、根據礦井采掘期間實際及可能發生的災變情況,合理建設緊急避險設施,合理設置避災路線,科學編製應急預案

  3、緊急避險係統與煤礦原有監測監控、人員定位、壓風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聯絡等係統相互連接,在緊急避險係統安全防護功能基礎上,依靠其他避險係統的支持,提升緊急避險係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實現井下各避難所與井上指揮中心平台實現雙向信號傳輸;

  4、在符合相關要求,滿足使用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成本,節省工程投資;

  5、因地製宜地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

  6、盡量利用原有的巷道、不增加開拓費用;

  7、避難所及各係統設備選型留有餘地,能充分滿足區域內避難人員數量的需求,包括生產人員、管理人員及可能出現的其他臨時人員,按規定留有一定的備用係數。

  8、緊急避險設施的設置與礦井避災路線相結合,緊急避險設施設置清晰、醒目的標識。緊急避險係統並隨井下采掘係統的變化及時調整和補充完善,包括緊急避險設施、配套係統、避災路線和應急預案等。

  9、設計是按照礦方所提出的開采3號煤層時的基本情況做的,其他煤層暫未考慮。

  第一章礦井基本情況

  第一節礦井概況及地質特征

  一、礦井概況

  ××井田即原××煤田之東北部××井田,地理坐標東經116°50′12〃~116°54′00″,北緯35°33′12″~35°36′10″。西到京滬鐵路保護煤柱線,東北部以×××礦為界,南隔×××斷層與×××礦相鄰。

  該井田為衝積平原,地勢平坦,大部為農田。××、××、××三條鐵路在××交彙,335國道橫貫井田東西,各村間均有簡易公路相連,交通便利。

  礦井於1996年5月開工建設,2001年1月1日正式移交生產,設計年產量90萬噸/年。2006年核定生產能力為220萬噸/年。礦井主采3煤,采煤方法為走向長壁後退式綜合機械化采煤法及綜采放頂煤采煤法。全礦共布置3個回采工作麵,8個掘進頭進行生產。

  礦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分區式上下山開拓,設有主井、副井(兼回風)。礦井共分三個水平、一水平為-505m水平,南翼通過軌道下山(進風)、皮帶下山(回風)、回風下山(行人)、三條暗斜井與-850水平相連接。北翼通過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13采區皮帶下山、兩條暗斜井與-850m水平相連接。-850m水平通過軌道下山(進風)、皮帶下山(回風)、進風行人下山(進風)、三條暗斜井與-1030m水平連接。

  二、主要地質特征

  (一)煤層

  在本水平設計範圍內,共有煤層三層即2上煤、2煤及3煤層,其中2上煤、2煤賦存不穩定,本區內不可采,3煤為主要可采煤層,平均厚度8.5m。

  3煤位於山西組下部,距山西組底界10米左右,下距三灰50米,區內共有15個鑽孔揭露,兩極厚度6.91~9.32米,變化不大,結構簡單,說明3煤原始沉積穩定。3煤的直接頂板為灰黑色或深灰色粉砂岩、砂質泥岩,厚度1.0~2.5米,均厚1.5米,含植物化石多,老頂為灰白色巨厚層的中粒砂岩,層理不明顯,暗色礦物多,局部相變為細砂岩,堅硬,層理類型多。3煤直接底板為砂質泥岩,局部為粉砂岩,厚度0.7~1.5米,平均1.0米,老底常常為細砂岩,厚度2.0~5.5米,3煤底板岩石中常見FeS2礦物。

  (二)3煤的頂底板岩性特征

  1、老頂多為灰白色巨厚層中粗粒砂岩,堅硬,厚度在4.20~26.0米之間,平均厚度在12米左右,直接頂為細砂岩為主,有時為細砂岩和粉砂岩互層,厚度2.0~6.0米,平均3.5米;偽頂為泥岩,厚度0.05~1.0米,易碎,含植物化石。根據檢測,砂質泥岩及粉砂岩的抗壓強度562~967kg/cm2,孔隙率1.9~4.5%,泥岩的抗壓強度為491kg/cm2,屬中等穩定—穩定頂板。

  2、3煤的直接底以泥岩、砂泥岩、粉砂岩為主,孔隙率2.3~3.8%。泥岩厚度1.0米,根據揭露情況,泥岩遇到水常常膨脹底鼓。粉砂岩厚度1.5米,含植物化石及黃鐵礦晶體,較硬。3煤的老底為細砂岩,堅硬,含黃鐵礦,厚度範圍在2.5~5.70米,平均厚度3.5米。

  (三)構造

  區內構造以斷層為主,斷層展布方向以北西向為主,F18斷層以北逐漸出現北西向斷層和北北東向斷層構造相交,深部斷層明顯的受嶧山斷層影響,而上部的斷層構造受×××斷層控製。另外局部發育小型褶曲構造,規模不大。

  根據××煤礦《建井地質報告》的成果,整個井田按照斷層構造的複雜程度劃分為3個區。

  構造相對簡單區:

  位於F14斷層和F1斷層之間,F1斷層即為×××斷層,該區斷層相對數量較少。

  構造中等區:

  在F14斷層與F27斷層之間,該區分布一定數量的落差大於50米的大型斷層,主要有F18、F19、F19-5、F25、F24等,斷層主要展布方向為北西方向,斷層展布規律性強,整體上形成向南西下降的階梯狀組合,往西北方向斷層構造逐漸複雜,煤層完整性逐漸降低,大型斷層之間雖然發育較多的中小型斷層,但是斷層之間保留了一定麵積的含煤地段。

  構造複雜區:

  F27斷層以東,斷層落差大而密集,相互切割,煤層破壞嚴重,控製程度較低。

  1.斷層

  區內斷層力學性質以壓應力為主,通過先扭後張的形變形成了張扭性斷層,通過勘探成果和上部水平揭露的情況看,斷層帶閉合性好,導水性差。本區斷層構造一般為正斷層,另外發育有四條逆斷層,多為中小或者小型斷層。

  根據上部兩個水平的開采揭露的斷層情況看,斷層構造的發育有如下特點:

  淺部水平的斷層組合形態不少表現為地壘和地塹,比如2106工作麵推進揭露的斷層組合形態為明顯的地壘和地塹。深部斷層的組合形態比較複雜多變,“入”字形、雁行式、共軛式等多種組合形態並存。

  正斷層多數為高角度斷層,基本在70°左右,斷層兩盤的煤層厚度變化一般不大,但是存在個別斷層兩盤附近煤層擠壓嚴重,煤厚變薄,甚至尖滅的現象。

  淺部及西南部構造受×××斷層影響比較明顯,深部構造則多數表現出受嶧山斷層影響的跡象。

  落差大於50米的大型斷層揭露時具有一定的寬度,有的寬度較大,如F14斷層,表現為多條斷層的組合形態,說明大型斷層為多期構造活動形成。

  斷層構造控製了煤層的賦存形態,破壞了煤層的完整性,受到斷層切割的地層往往破碎,使水文地質條件變複雜,給開采帶來較大困難。

  第二節礦井開采現狀及生產規劃

  一、開采現狀

  ××井主采煤層為3層煤,截止到2011年5月,礦井生產采區共有3個,共布置3個回采工作麵。分別為21采區2103工作麵、22采區2203工作麵、13采區1316工作麵。其中2103工作麵和2203工作麵均為傾斜長臂采煤方法仰斜開采,1316工作麵為傾斜長臂采煤方法俯斜開采。工作麵采用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方式,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全礦共布置掘進迎頭8個,準備巷道掘進頭4個、開拓巷道掘進頭4個。

  二、2012年礦井生產規劃

  預計2012年××煤礦計劃年產量220萬噸,計劃掘進進尺m。

  預計2012年6月份××煤礦采掘接續情況如下:

  采煤一工區回采3205工作麵、采煤二工區回采3203工作麵、采煤三工區回采3301工作麵、綜掘工區施工3207工作麵和3202工作麵兩順槽。掘二一隊施工-1030m北翼皮帶巷、掘二二隊施工-1030m北翼軌道巷。掘一一隊施工-1030m南翼軌道巷、掘一二隊施工-1030m南翼皮帶巷。機修工區在3206工作麵進行安裝工作。

  第三節礦井安全生產現狀及主要災害03manbetx

  一、安全生產現狀

  ××煤礦井下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埋藏較深,一般在690~1600m、地壓較大,煤塵具爆炸性,多種自然災害如衝擊地壓、煤層自燃、頂板、提升運輸等隱患多年來一直困擾礦井的安全生產。但是,××煤礦具有多年的安全管理經驗,通過充分預防治理目前礦井安全生產狀況良好,各類礦井隱患處於有效控製和及時處理狀態。

  二、主要災害03manbetx

  1、衝擊地壓

  2005年在開采-850m水平2106工作麵時首次發生衝擊地壓,根據有關規定定為衝擊地壓礦井,經煤炭科學總院北京開采研究所鑒定3煤為具有強衝擊傾向性煤層,3煤頂底板岩石為弱衝擊傾向性岩石,而且與開采深度關係密切。2006年2月15日在該礦2203工作麵掘進迎頭發生一次衝擊地壓02manbetx.com 死亡1人,輕傷5人。預計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預計三水平的煤層衝擊地壓傾向會逐漸增加,檢測和防治的難度會有所增加。

  衝擊地壓的危害:××煤礦所采煤層3煤具有強烈衝擊傾向性,如發生衝擊地壓02manbetx.com 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積聚在礦井巷道和采場周圍煤岩體中的能量突然釋放,產生的動力將煤岩拋向巷道,造成部分巷道堵塞或垮落;造成支架與設備損壞;還會引發瓦斯突出、煤塵爆炸、火災和水災;幹擾通風係統;嚴重時造成地麵震動和建築物破壞等。所以衝擊地壓是重大危險源。

  2、水災

  ××煤礦礦井生產不受地表水和大氣降水的影響,井下各含水層除奧陶係灰岩外均可疏幹,由於奧灰與17層煤垂直間距平均46.49m,將來下組煤開采時有突水的可能,需要采取疏降措施。礦井主要水害威脅為老空水、臨近礦井水害威脅和斷層水威脅。

  因采掘後廢巷及采空區積水,采掘工作麵接近或溝通時,積水可能進入巷道或工作麵,31采區與21、22采區相鄰,三水平開采時存在老空水水害。若老空、老巷積水排查處理不及時,長期積聚形成大量積水即有可能衝破隔離煤柱或密閉牆突然釋放,從而對臨近的采掘工作麵或巷道構成水害威脅。此外,巷道、老空積水對與之預透的采掘工作麵也構成水害威脅。

  從本井田鑽孔資料揭露來看,本井田內斷層自然狀態下導水性較弱。從礦井開采揭露來看,大多數斷層導水性差或基本不導水,隻有少數斷層將3煤頂板砂岩裂隙水導入井巷中,但一般湧水量不大於10m3/h,但是與××煤礦相鄰的×××煤礦在1994年3月由於對斷層位置和導水性了解不清造成突水,因此不排除礦井具有斷層出水的可能。

  ××煤礦東北於×××礦相鄰,屬××市管轄;西南隔×××斷層與×××礦相鄰。東南為×××煤礦,以上煤礦均留設了礦井邊界隔離煤柱。其中×××煤礦采空區存在大量積水,同時該礦存在越界開采的事實,故對本礦井的開采具有潛在的威脅。

  水災的危害:若相鄰煤礦發生突水淹井,潰入××煤礦,輕者造成礦井湧水量增大,增加礦井的排水費用,嚴重者進入下部水平,衝毀巷道、工作麵,造成礦井停產,人員傷亡,甚至淹井等重大02manbetx.com 。同時該礦封孔不良鑽孔較多,開采過程中容易溝通工作麵與各含水層的水力聯係。突然揭露易造成礦井出水。

  水災的危害極大,不僅可能淹沒工作麵、巷道,甚至可能淹沒整個礦井,造成傷亡事故和財產損失。

  3、瓦斯爆炸

  根據礦井-850水平瓦斯采樣化驗結果及曆年礦井瓦斯鑒定:礦井屬低瓦斯、低二氧化碳礦井。但由於區內構造複雜,煤層埋藏較深,局部地區瓦斯含量有可能增加。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應加強瓦斯管理,以防瓦斯聚集發生瓦斯爆炸事故。

  瓦斯爆炸的危害性:根據《××煤礦三水平安全預評價》該礦存在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其危險等級為Ⅳ級。危險程度為災難性的,一旦發生瓦斯爆炸,會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及係統嚴重破壞的災難性事故,必須重點防範。瓦斯窒息危險等級為Ⅲ級,危險程度為危險的,會造成人員傷亡和係統損壞,要及時采取防範對策措施

  瓦斯災害形式主要有瓦斯爆炸、瓦斯燃燒、瓦斯窒息。在礦井進入深部開采後,瓦斯湧出量有可能增加,應加強通風管理和瓦斯管理,並做好瓦斯的預測和防範工作,防止瓦斯積聚,杜絕引火源。

  4、煤塵爆炸

  ××礦於2001年9月,對-505m水平的1206回采麵煤塵進行爆炸性鑒定,鑒定結果爆炸指數為36.41%;於2006年6月對-760m水平的1113和-850水平的2101回采麵煤塵進行鑒定,鑒定結果1113麵煤塵爆炸指數為35.31%,2101麵煤塵爆炸指數為40.42%。委托鑒定單位分別是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和××礦業集團安全儀表計量檢驗站。

  ××煤礦目前開拓水平主要在三水平,煤層具有煤塵爆炸危險性。

  煤塵爆炸的危害:該礦在采煤和掘進過程中,存在煤塵爆炸可能性。預防煤塵爆炸的重點應放在防止、減少各個環節的產塵量和杜絕引火源上,在礦井采煤、掘進和運輸等各個環節中,必須采取爆破噴霧、轉載點、輸送機頭噴霧、衝洗巷道、風流淨化等綜合防塵措施,防止煤塵爆炸事故的發生。

  5、外因火災

  外因火災可以發生在礦井的任何地點,帶多發生在井口、井筒、井底車場、機電硐室、火藥庫以及安裝有機電設備的巷道或工作麵內。

  造成外因火災的主要原因為:存在可燃物和助燃物;存在著火源,主要有明火、化學反應熱、物質的分解自燃、熱輻射、高溫表麵、撞擊或摩擦、電氣火花、靜電放電、雷電等;使用非阻燃膠帶、非阻燃電纜;管理缺陷,違章指揮、違章操作。

  外因火災的主要危害為:產生明火,形成火災,燒毀設備、設施,造成係統損壞,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造成人員中毒、窒息;引起瓦斯或煤塵爆炸,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煤礦外因火災危險等級為Ⅲ級,危險程度為危險的,會造成人員傷亡和係統損壞,要及時采取防範對策措施

  6、內因火災

  2006年6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進行了煤層自然發火傾向性實驗,××煤礦所采3煤屬於Ⅱ類自然發火煤層,自然發火期為3~6個月,最短發火期為48天。

  造成內因火災的主要原因為:綜采、放頂煤工作麵留頂底煤,采空區有浮煤,回采率低;采空區漏風、采煤工作麵推進速度慢或未采取灌漿防火措施;煤層自燃;存在引火源:①電氣火花,電氣設備失爆、電纜不阻燃、短路或電火花等;②輸送帶火災,輸送帶不阻燃、設計安裝不當、無自動探測滅火裝置或失靈;③撞擊火花,設備或工具撞擊產生火花。④靜電火花,設備或工具表麵電阻超過300MΩ;管理缺陷,違章指揮、違章操作。

  內因火災的危害:產生明火,形成火災,燒毀設備、設施,造成係統損壞,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造成人員中毒、窒息;引起瓦斯或煤塵爆炸,對礦井的安全和生產造成嚴重威脅。

  第四節礦井通風

  ××煤礦礦井通風方式為“一進一回”中央並列式通風方式,即副井進風、主井回風。從一水平到二水平為“二進三回”,-850m軌道下山和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進風,-850m皮帶下山、-850m回風下山和13采區皮帶下山回風。從二水平到三水平主要為“二進一回”即三水平軌道下山、三水平進風行人下山進風,三水平皮帶下山回風。

  三水平投產初期礦井等積孔為2.77m2,後期通風困難時礦井等積孔為2.01m2,均屬小阻力(通風容易)礦井。

  礦井采用BDK-8-No24型對旋軸流式通風機通過調整葉片能夠滿足要求,風機效率高、噪音低、運行穩定。通風能力與風網風阻相匹配,工況合理。

  礦井通風係統合理、穩定、可靠、通風設施齊全,具有較強的礦井防災抗災能力,能夠滿足礦井安全生產的需要。

  第二章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的必要性

  一、建設井下緊急避險係統是提高礦井安全保障能力的需要

  從國際上看,南非、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采礦業發達國家,均頒布了嚴格的法律法規標準,對礦山井下避難的設置、維護和人員培訓等作了明確的規定,形成了井下固定避難室、移動救生艙、應急逃生和個人防護等成熟的實用技術及裝備。2003年和2004年,南非2起特大金礦發生停電和火災事故,分別有280人和52人躲避在井下避難垌室或救生艙中獲救生還。2010年8月5日智利聖何塞銅礦發生塌方事故,33名礦工被困井下622m深處,由於礦井建設了緊急避難所,礦工們在最初的17天裏,依靠每人每48小時吃兩湯勺罐頭魚、半片餅幹和半杯牛奶支撐到地麵上首批救援物資到達。救援過程中,營救人員設計了一種名叫“白蘭鴿”的救援器材,專門給礦工運送食品和藥品,通過通風管送至避難所。被形容為“膠囊”的救生艙,重250千克,內部裝備供氧、通訊和逃生設備,就是它最終搭乘33名礦工和救援人員依次從700米深地下逐一升井。

  時任國家安監總局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黃毅指出:“井下緊急避難所在此次救援中的作用非常顯著。險情發生之後工人進入避難所,這裏除為被困礦工提供食品、水和空氣流通等條件外,還可以提供溫度調節、排泄物處置等多方麵保障,是礦工生存的重要保證,也為救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因此,由於井下存在衝擊地壓、水災、火災、瓦斯煤塵爆炸等各類事故的可能性,對井下礦工生命安全造成潛在危害。建設井下緊急避難係統,能夠進一步提高煤礦安全防護和應急救援水平,確保煤礦在井下發生緊急情況下,為遇險人員安全避險提供生命保障。建設井下緊急避險係統是提升礦井安全保障能力的需要。

  二、建設井下緊急避險係統是認真貫徹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需要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規定:“強製推行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煤礦、非煤礦山要製定和實施生產技術裝備標準,安裝監測監控係統、井下人員定位係統、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壓風自救係統、供水施救係統和通信聯絡係統等技術裝備,並與3年之內完成。”

  2010年年5月19-20日,國家安監總局在山西潞安礦業集團召開了全國煤礦堅決遏製重特大事故推廣井下救生艙等避險設施現場會。國家安監總局副局長、煤監局局長趙鐵錘做了題為《完善“六大係統”,深化“專項行動”,促進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的講話,要求全國煤礦都要建設井下救生艙等避險設施,並在2015年前所有煤礦都必須建立“六大係統”。

  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通知要求“煤礦和非煤礦山要製定和實施生產技術裝備標準,安裝監測監控係統、井下人員定位係統、緊急避險係統、壓風自救係統、供水施救係統和通信聯絡係統等技術裝備,並於3年之內完成”。通知特別強調,要建立堅實的技術保障體係,強製推行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同時對建設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係統”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任務和時間要求,將“六大係統”建設完成時間提前到了2013年,嚴格規定“逾期未安裝的,依法暫扣安全生產許可證、煤炭生產許可證”。8月24日,國家安監總局、煤監局又印發了《關於建設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係統”的通知》。確定了“六大係統”實施的具體步驟:2010年底前所有煤礦全麵完成監測監控係統、壓風自救係統、供水施救係統和通信聯絡係統的完善工作;2010年底前中央和國有重點煤礦企業的所有煤礦全部建設完善井下人員定位係統,2011年底前所有煤礦全部安裝井下人員定位係統;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與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礦井及中央企業煤礦和國有重點煤礦中的高瓦斯、開采容易自燃煤層的礦井全部建設完成緊急避險係統;2013年6月底前全國所有煤礦全部完成“六大係統”的建設完善工作,切實提高安全防護水平。

  2011年1月25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聯合下發了《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安監總煤裝[2011]15號文)對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進行了規範。2011年3月8日××省煤炭工業局關於印發《××省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魯煤安管[2011]51號文,中明確了××省內轄區煤炭企業2012年6月底前,全省煤與瓦斯突出礦井、中央企業和省屬煤礦中的高瓦斯、開采容易自燃煤層的礦井,要完成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完善工作。2012年底前,全省存在高瓦斯區和瓦斯湧出異常區的低瓦斯礦井、煤塵具有強爆炸性礦井、水文地質類型複雜或受水害威脅嚴重的礦井,以及市縣屬煤礦中的高瓦斯、開采容易自燃煤層的礦井,要完成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礦要完成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完善工作。

  2011年3月20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係統”建設完善基本規範(試行)》的通知;(安監總煤裝[2011]33號文)對井下緊急避難係統建設要求進一步進行了完善。

  因此,建設完善“井下緊急避難係統”是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是以超前預防為主的“防災”和以應急避險為主的“減災”的有機統一,是堅持預防為主,有效降低事故危害程度、防範遏製重特大事故的綜合治理措施。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生產方針的具體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煤礦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也是落實國家強製推行的安全先進適用技術,認真貫徹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需要。

  第三章井下緊急避險係統

  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是指在煤礦井下發生緊急情況下,為遇險人員安全避險提供生命保障的設施、設備、措施組成的有機整體。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的內容包括為入井人員提供自救器、建設井下緊急避險設施、合理設置避災路線、科學製定應急預案等。

  井下緊急避險設施是指在井下發生災害事故時,為無法及時撤離的遇險人員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閉空間。該設施對外能夠抵禦高溫煙氣,隔絕有毒有害氣體,對內提供氧氣、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氣體,創造生存基本條件,為應急救援創造條件、贏得時間。緊急避險設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可移動式救生艙。

  第一節自救器

  一、自救器配備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第6條規定:“所有井工煤礦應為入井人員配備額定防護時間不低於30分鍾的自救器,入井人員應隨身攜帶。”

  目前,××煤礦勞動定員人數為3227人,其中下井人數為1872人。設計所有入井人員均配備一台ZH30D型化學氧隔絕式自救器,根據《礦井通風安全裝備標準》,備用數量按10%考慮,故礦井需配備2060台ZH30D型化學氧隔絕式自救器。

  ZH30D型化學氧自救器是一種利用化學生氧藥劑與人呼出的CO2和水汽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氧氣(產生氧氣的同時,呼氣中的CO2也被吸收)來供給人呼吸的個人呼吸保護裝置。適用於高瓦斯、瓦斯、煤塵突出、瓦斯及煤塵爆炸礦井,該類產品采用與環境隔離、自生氧、呼吸係統內部循環的結構設計,在事故環境中不受氧氣和毒氣濃度限製,可滿足遇險人員逃生需要的救護裝置,是礦工隨身攜帶和井下避難硐室(救生艙)存放的首選產品。其工作原理為:

  當人呼氣時,呼出的氣體經口具進入生氧藥罐,呼氣中的CO2和水汽與生氧藥罐中的生氧劑KO2發生反應生成氧氣(產生氧氣的同時,呼氣中的CO2也被藥品吸收)進入氣囊,吸氣時,氣囊中的富氧空氣經口具吸進人體,完成一個呼吸循環。當生氧劑產生的氧氣超出人體的耗氧量時,氣囊中的壓力會逐漸增大,當達到規定排氣壓力時,多餘的氧氣會通過設在氣囊中的排氣閥排出。

  其主要技術參數如下:

  工作原理:

  ZH30D隔絕式化學氧自救器為循環式閉路呼吸係統,人體呼氣進入生氧藥罐,藥罐產生的氧氣進入氣囊,貯存起來,呼氣時直接吸入氣囊中的氧氣。氣流在呼吸係統中繞行一周,與外界空氣完全隔絕。

  呼吸路徑:呼氣→口具→呼吸軟管→組合閥→呼氣軟管→生氧藥罐→呼氣中的水汽和CO2與藥罐體內的生氧藥劑反應產生大量O2→氣囊

  吸氣路徑:氣囊中氧氣混合氣→吸氣閥→呼吸軟管→人體肺部

  當生氧劑產生的氧氣超出人體的耗氧量時,氣囊內壓力逐漸增大,達到排氣閥排氣壓力時,排氣閥的閥門打開,排除多於氣體,保證呼吸正常進行。當氣囊內壓力小於排氣壓力時,排氣閥自動關閉。

  二、化學氧隔絕式自救器的使用、管理和維護

  1.攜帶待用時,任何場所不準隨意打開自救器上殼;如自救器外殼已意外開啟,應立即停止攜帶,作報廢處理。

  2.在井下工作時,一旦發現事故征兆,就應立即佩戴自救器,馬上撤離現場。佩戴自救器要求操作準確迅速。因此,使用者事前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和考試。

  3.佩戴自救器撤離災區時,要冷靜、沉著,最好勻速行走。

  4.在整個逃生過程中,要注意把口具、鼻夾戴好,保持不漏氣,絕不可以從嘴中取下口具說話。萬一碰掉鼻夾時,要控製不用鼻孔吸氣,迅速再夾上鼻夾。

  5.吸氣時,比吸外界正常大氣幹熱一點,這表明自救器在正常工作,對人無害,千萬不可取下自救器。有時在佩戴時,感到呼吸氣體中有輕微的鹽味或堿味,也不要取下口具,這是由於少量藥粉從藥層中被呼吸氣流帶來而產生的,沒有危害。

  6.當發現呼氣時,氣囊癟而不鼓,並漸漸縮小時,表明自救器的使用時間已接近終點。

  7.本自救器屬一次性佩戴使用產品。

  8.過期和已使用過的自救器,不允許修複使用。

  9.在佩戴過程中,萬一啟動裝置失靈,同樣可以使用,隻需向氣囊深呼一口氣,儀器照樣工作。

  維護保養:

  1.攜帶自救器應避免碰撞,跌落;不許當坐墊用;不允許用尖銳的器具猛砸外殼和藥罐;不能接觸帶電體或浸泡水中。

  2.長期存放處應避免日光直射,自救器應遠離熱源;不要與易燃易爆和腐蝕物品接觸和同放一室,存放室應盡量保持空氣清新幹燥。

  3.每班攜帶時,要檢查自救器外殼有無損傷,有無鬆動,如發現不正常現象應及時送自救器發放室檢查效驗。每班攜帶後,應將自救器外表麵擦幹淨。

  4、自救器由礦井集中管理,實行專人專用。各礦井應建立自救器發放室,發放室不應有易燃、易爆和腐蝕性物品,其溫度應在0~45範圍內,自救器發放室應配備氣密檢查儀、自救器專用稱重儀等。

  5.至少每季度進行一次氣密檢查,發現氣密破壞的要作報廢處理;受到劇烈撞擊有漏氣可能的自救器,應隨時進行檢查和作相應處理。

  6.過期和已報廢的化學氧自救器,由專業管理人員打開外殼,卸下氣囊組件,用水衝洗淨內部的生氧藥品,然後才能處理,切不可亂丟藥罐和藥品,以免引起火災和其它意外事故。

  7.保護帶為易損件,如損壞可向廠方購買。

  第二節井下緊急避險設施

  井下緊急避險設施是指在井下發生災害事故時,為無法及時撤離的遇險人員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閉空間。該設施對外能夠抵禦高溫煙氣,隔絕有毒有害氣體,對內提供氧氣、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氣體,創造生存基本條件,為應急救援創造條件、贏得時間。

  緊急避險設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可移動式救生艙。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安監總煤裝〔2011〕15號文規定,××煤礦緊急避險係統按照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可移動式救生艙三級救援救援體係。

  一、井下緊急避險設施建設原則及要求

  1、緊急避險設施的建設方案應綜合考慮所服務區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發生的災害類型及特點、人員分布等因素。優先建設避難硐室。

  2、緊急避險設施應具備安全防護、氧氣供給保障、有害氣體去除、環境監測、通訊、照明、人員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無任何外界支持的情況下額定防護時間不低於96小時。

  3、各緊急避險設施的總容量應滿足突發緊急情況下所服務區域全部人員緊急避險的需要,包括生產人員、管理人員及可能出現的其他臨時人員,並應有一定的備用係數。永久避難硐室的備用係數不低於1.2,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的備用係數不低於1.1。

  4、所有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都應建設井下緊急避險設施。

  其他礦井在突發緊急情況時,凡井下人員在自救器額定防護時間內靠步行不能安全撤至地麵的,應建設井下緊急避險設施。

  5、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應建設采區避難硐室。突出煤層的掘進巷道長度及采煤工作麵推進長度超過500米時,應在距離工作麵500米範圍內建設臨時避難硐室或設置可移動式救生艙。

  其他礦井應在距離采掘工作麵1000米範圍內建設避難硐室或設置可移動式救生艙。

  6、緊急避險設施應與礦井安全監測監控、人員定位、壓風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聯絡等係統相連接,形成井下整體性的安全避險係統。

  7、緊急避險設施的設置要與礦井避災路線相結合,緊急避險設施應有清晰、醒目、牢靠的標識。礦井避災路線圖中應明確標注緊急避險設施的位置、規格和種類,井巷中應有緊急避險設施方位的明顯標識,以方便災變時遇險人員迅速到達緊急避險設施。

  8、緊急避險係統應隨井下采掘係統的變化及時調整和補充完善,包括及時補充或移動緊急避險設施,完善避災路線和應急預案等。

  9、避難硐室應布置在穩定的岩層中,避開地質構造帶、高溫帶、應力異常區以及透水危險區。前後20米範圍內巷道應采用不燃性材料支護,且頂板完整、支護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特殊情況下確需布置在煤層中時,應有控製瓦斯湧出和防止瓦斯積聚、煤層自燃的措施。永久避難硐室應確保在服務期間不受采動影響,臨時避難硐室應在服務期間避免受采動損害。

  二、××煤礦井下緊急避險設施的布置

  (一)井下人員分布情況

  根據××煤礦井下勞動定員安排,全礦共布置3個回采工作麵,11個掘進迎頭進行作業。

  全礦下井人員當班最大定員486人,其中3個采煤隊,每隊26人,共78人。4個綜掘隊,每隊16人,共64人。4個炮掘隊,每隊12人,共48人。合計190人,其他輔助下井人員共296人。

  井下人員分布情況參照××煤礦開拓計劃,按照2012年6月底采掘接續計劃井下各迎頭采掘地點分布情況進行進行確定。

  根據2010年6月份~2011年6月份正常生產條件下××煤礦各單位下井人員分布規律統計,預計到2012年6月份井下人員分布情況如下:

  -505m水平人員一般在20~38人,平均34人。主要為機電工區人員12人、運輸工區22人。

  -850水平人員一般維持在34人左右,主要為機電工區人員12人、運輸工區22人。

  -1030m水平井底車場附近人員一般為44人,其中

  機關管理人員:最多時10人

  運輸工區人員:最多時22人

  機電工區人員:最多時12人

  -1030m水平車場采掘迎頭人員一般為374人,其中

  采煤一工區人員:2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23人(含瓦檢員等)

  采煤二工區人員:2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23人(含瓦檢員等)

  采煤三工區人員:2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23人(含瓦檢員等)

  綜掘一隊人員:1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13人(含瓦檢員等)

  綜掘二隊人員:1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13人(含瓦檢員等)

  綜掘三隊人員:1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13人(含瓦檢員等)

  綜掘四隊人員:1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13人(含瓦檢員等)

  掘一一隊人員:1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13人(含瓦檢員等)

  掘一二隊人員:1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13人(含瓦檢員等)

  掘二一隊人員:1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13人(含瓦檢員等)

  掘二二隊人員:17人(含安檢員)後路輔助人員13人(含瓦檢員等)

  機修車間安裝維護人員一般為16人(含安檢員)

  全礦每班下井人員為486人。

  井下人員分布表,詳見表3-2-1:井下人員分布規律表

  (一)井下人員分布情況

  -505m水平人員一般在20~30人,平均24人。該水平最遠工作地點距離副井口1560m(11采區軌道上車場),在主副井正常提升情況下,緊急情況時人員撤離到地麵需時不到30min,故對該區域人員不再考慮敷設應急避險設施。

  -850m水平工作人員一般在26~34人,按照最多工作人員考慮為34人選取。考慮到緊急情況下,-1030水平車場硐室附近人員能夠在30min內撤離到該地點最多人員為44人,其中:

  機關管理人員:最多時10人

  運輸工區人員:最多時22人

  機電工區人員:最多時12人

  故-850m水平應急撤離人員為78人,按照永久避難硐室人員容納係數1.2考慮,硐室容量應為93.6人,故選擇在該水平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下車場附近建設一容納100人的永久避難硐室,可以滿足應急需要。

  -1030m水平南翼共有兩個綜掘迎頭、兩個炮掘迎頭、一個回采工作麵,

  人員數量在154人左右,考慮到應急情況發生時可能滯留該地點的機關工作人員、機電工區人員11人,該地點可能滯留人員最多為165人。故考慮在-1030南翼建設2個容量為100人的永久避難硐室可以滿足要求。

  -1030m水平北翼共有兩個綜掘迎頭、兩個炮掘迎頭、二個回采工作、一個準備工作麵,以及部分機關、機電、運輸人員,人員總量為253人。

  基於該情況故考慮在-1030北翼2個容量為100人的永久避難硐室主要為3301工作麵、3206工作麵、3207工作麵以及-1030m北翼軌道巷、-1030m北翼皮帶巷、部分機關、機電、運輸人員準備。該區域人員總量181人,故考慮在-1030南翼建設2個容量為110人的永久避難硐室可以滿足要求。

  針對3205工作麵人員和部分運輸工區主要活動在32采區附近,其人員總量為72人,故考慮在32采區建設2個容量為40人的永久避難硐室可以滿足要求。

  同時針對各長度超過1000m掘進工作麵進行選配可移動式救生艙來確保迎頭工作人員安全。

  3203工作麵定員26人,選用容量為38人可移動救生艙可以滿足現場要求。

  3205工作麵定員26人,選用容量為38人可移動救生艙可以滿足現場要求。

  3301工作麵定員26人,選用容量為38人可移動救生艙可以滿足現場要求。

  3202軌道順槽定員16人,選用容量為38人可移動救生艙可以滿足現場要求。

  3202皮帶順槽定員16人,選用容量為38人可移動救生艙可以滿足現場要求。

  3207軌道順槽定員16人,選用容量為38人可移動救生艙可以滿足現場要求。

  3207皮帶順槽定員16人,選用容量為38人可移動救生艙可以滿足現場要求。

  3206準備工作麵定員16人,選用容量為38人可移動救生艙可以滿足現場要求。

  永久避難硐室設計采用鋼筋混凝土砌镟+錨網噴複合支護,噴射混凝土厚度為80mm,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砌镟混凝土標號C50,砌镟厚度500mm。硐室內表麵用10cm厚白水泥沙漿抹麵,硐室底板采用混凝土地麵,厚度100mm,鋪底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10,硐室地麵高於相鄰巷道底板不小於200mm。

  永久避難硐室采用向外開啟的兩道門結構。外側第一道門采用即能抵擋一定強度的衝擊波兼具防水功能,又能阻擋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密閉門;第二道門采用能阻擋有毒有害氣體的密閉門。兩道門之間為過渡室,密閉門之內為生存室。

  防護密閉門上設觀察窗,門牆設單向排水管和單向排氣管,生存室內設置不少於兩趟單向排氣管和一趟單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氣管均加裝手動閥門。防護密閉門抗衝擊壓力不低於30MPa,抗水壓不低於2Mpa。有足夠的氣密性和防水功能,密封可靠、開閉靈活;門牆周邊掏槽,深度不小於200mm,牆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強度頂級為C50,門牆與岩(煤)體接實,保證足夠的氣密性。除防護密閉門外,永久避難硐室還通過壓風係統、供電電纜與外界聯通,在牆體內應預埋管線。

  (三)永久避難硐室生命保障係統組成及主要技術參數

  永久避難硐室各生命保障係統布置詳見圖3-2-2。

  1.供氧係統

  (1)供氧係統的主要功能及要求

  由於煤礦井下發生煤與瓦斯突出、火災、瓦斯煤塵爆炸、冒頂等災害性事故時,都會致使避難硐室周圍環境伴有缺氧、有毒有害氣體出現。因此,避難硐室內必須設置向避險人員提供氧氣以保證其能夠維持正常呼吸的供氧裝置。供氧裝置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①避險人員在避難硐室內能夠呼吸到純淨的氧氣,氧氣濃度應在18.5%-23.0%之間;

  ②氧氣供給量及氧氣濃度必須滿足人體呼吸生理特點;

  ③氧氣供給時間必須滿足額定避險人員避難時不少於96h的生存時間;

  ④供氧裝置在井下特殊條件下不受環境影響能夠保證及時、可靠。

  (2)供氧方案選擇

  煤礦個體呼吸防護裝備目前主要有正壓氧氣呼吸器、壓縮氧自救器、化學氧自救器、過濾式自救器。這些個體呼吸防護裝備共同特點是使用時間短,正壓氧氣呼吸器最長的防護時間為4h,壓縮氧自救器、化學氧自救器、過濾式自救器最長的防護時間為45min,而且過濾式自救器對環境氧氣濃度要求大於17%。上述個體呼吸防護裝備防護時間短,有些需要經常檢查維護,隻能放在煤礦井下避難硐室內作為備用供氧設備或離開避難硐室逃生時供氧使用。經03manbetx 比較,永久避難硐室供氧方案采用壓風係統供氧和壓縮氧氣供氧兩種方式。

  (3)壓風係統供氧裝置

  ①避難硐室需風量計算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礦井壓風自救係統應能為緊急避險設施供給足夠氧氣,接入的礦井壓風管理應設減壓、消音、過濾裝置和控製閥,壓風出口壓力在0.1-0.3Mpa之間,供風量不低於0.3m3/min人,連續噪聲不大於70分貝。

  設計按人均供風量0.3m3/min,避難人數120人計算,所需總供風量為:0.3×120=36m3/min

  由於單趟壓風管路流量一般在20m3/min以上,兩趟壓風管理即可滿足供風需求。

  ②壓風係統供氧裝置利用礦井壓風係統作為氣源,壓縮空氣經壓風管路進入生存室,經過閥門後進入水、灰塵、油的三級過濾,經過預先設置的減壓器、浮子流量計、消音器進入氣體輸出端,為硐室內避險人員提供新鮮、舒適的空氣,並在永久避難硐室內形成正壓避免外界氣體侵入硐室。壓風係統供氧便於日常對裝置的壓力、供風性能等指標進行檢查,便於對裝置的組成部件進行維護及保養。其原理詳見圖3-2-3。

  ③主要技術參數

  人均供風量≥0.3m3/min;

  硐室內氧氣濃度18.5-23.0%

  減壓器入口壓力≥0.8Mpa、出口壓力0-0.6Mpa(可調節):

  浮子流量計量程0-10m3/min,分度值0.3m3/min。

  ④布置方式:在生存室座椅兩側布置4套壓風係統供氧裝置,裝置的入口通過管路與壓風係統管路連接。

  附圖:3-2-3壓風係統供氧原理示意圖

  (4)壓縮空氣供氧裝置

  ①避難硐室需氧量計算

  煤礦發生煤與瓦斯突出、瓦斯煤塵爆炸等災害事故時,有時礦井壓風係統在井下的管路會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必須有備用的供氧裝置,以應對地麵壓風係統遭到破壞時仍能有效的供氧。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緊急避險設施應具備自備氧供氧係統,人均供氧量不低於0.5L/min。

  設計按人均供氧量0.5L/min,避險人數120人,避險時間96h計算,所需氧氣體積為:

  0.5×120×96×60=345600L

  設計選擇工作壓力為15MPa、水容積為40L的氧氣瓶作為供氧氣源,每支氧氣瓶內可用氧氣體積為:

  △P×40=128×40=5120L

  式中:△P為氣體可用壓力差,△P=(13-0.1)Mpa=(129-1)大氣壓=128大氣壓故需氧氣瓶數量為

  5120(345600)=68支

  設計按人均供氧量0.5L/min,避險人數120人計算,單位時間內總供氧量為:

  0.5×120=60L/min

  由於災變期間進入永久避難確室避險人數可能隨時變化,為了有效控製不同數量避險人員時供氧量的輸出,設計選擇可調節流量計。

  ②工作原理

  壓縮氧氣供氧裝置配置及原理詳見圖3-2-4,該裝置是利用儲存在鋼瓶中的壓縮氧氣,通過供氧控製裝置為避險人員輸出規定數值的氧氣。在永久避難硐室兩側過渡室內放置的鋼瓶出口經高壓管路並聯後集中至減壓器,減壓器將來自於氧氣瓶中的壓縮氧氣進行減壓並輸出穩定的壓力至可調節浮子流量計,氧氣輸出量可根據避險人員數量進行手動調節。由於減壓器輸出穩定的壓力,因此浮子流量計調節值一定時,通過浮子流量計的氧氣輸出量不會隨氧氣瓶中的壓力變化而變化。壓縮氧氣供氧便於日常對裝置的壓力、供氧性能等指標進行檢查,便於對裝置的組成部件進行維護及保養。

  ③主要技術參數

  人均供氧量≥0.5L/min

  響室內氧氣濃度18.5-23.0%:

  供氧係統用的減壓器入口壓力≥15MPa、出口壓力0-0.5MPa(可調節);

  最大流量不小於60L/min

  浮子流量計量程。0-60L/min,分度值0.5L/min。

  ④布置方式:在永久避難硐室兩側過渡室內分別放置工作壓力為15MPa、水容積為40L的氧氣鋼瓶34支(共計68支)。兩側的氧氣鋼瓶經高壓管路並聯與減壓器輸入口連接,減壓器及浮子流量計放置在生存室牆壁上,方便避險人員調節、觀察壓力及供氧流量數值。

  附圖:3-2-4壓縮空氣供氧裝置原理示意圖

  2.過濾降溫除濕係統

  (1)主要功能及要求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緊急避險設施應具備有害氣體去除設施,處理C02的能力不低於0.5L/min人,處理CO的能力應能保證在2Omin內將CO濃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在整個額定防護時間內,緊急避險設施內部環境中CO2濃度不大於1.0%,CO濃度不大於0.0024%,溫度不高於35℃,濕度不大於85%。

  過濾降溫除濕係統是對避險人員在密閉的避難硐室中長時間呼吸所產生的及避險人員由硐室外帶入的C02、CO有毒有害氣體通過CO2和CO吸收劑進行吸收過濾,對由於人體散熱及來自於外部空間的熱源傳入而導致的溫升,以及由於人體呼出飽和濕度的氣體及人體汗液蒸發的濕度進行控製和調節。

  (2)工作原理

  過濾降溫除濕係統配置及原理詳見圖3-2-5,該係統是利用儲存在鋼瓶中的液態C02作為動力源和製冷介質,通過液態C02汽化吸熱對避難硐室內部環境進行溫度和濕度控製,並通過配備規定數量的C02和CO吸收劑對C02和CO進行吸收過濾。

  ①液態C02氣瓶數量確定

  人在輕微活動的條件下,發熱量約為102大卡/h•人,而液態二氧化碳汽化吸收大量的熱,汽化吸熱量約為90大卡/kg。

  設計按避險人數120人,避險時間96h計算,所需液態二氧化碳量為:

  90(120×96×102)=13056kg

  設計選擇工作壓力為15Mpa、水容積為40L的液態C02氣瓶,根據《氣瓶安全監察01manbetx 》,液態C02充裝係數為0.6kg/L,則需要的氣瓶總數為:

  40×0.6(13056)=544支

  因此設計配備544支液態C02氣瓶。

  ②空調〈過濾降溫除濕裝置〉數量確定

  每套空調每小時可以產生的製冷量約為6150大卡,96h總製冷量為:

  6150×96=590400大卡

  永久避難硐室所需要的空調數量為:

  590400(120×96×102)=2台

  因此設計選用2台空調。

  空調產生的冷凝水處理:在空調下方安裝一個接水盒,或用管路引流,通過過渡室排出到外部。

  ③C02吸收劑數量確定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有害氣體去除設施處理C02的能力不低於0.5L/min•人。

  設計按C02吸收劑處理C02量0.5L/min•人,避險人數120人,避險時間96h計算,

  共需處理CO2量為:

  0.5×120×96×60=345600L

  每盒C02吸收劑15Kg,對應的C02吸收量為1400L,需要配備的C02吸收劑數量為:

  1400(345600)=247盒

  因此設計配備247盒C02吸收劑。

  設計按C02吸收劑處理C02量0.5L/min人,避險人數120人計算,單位時間內處理C02量為:

  0.5×120=60L/min.

  ④C0吸收劑數量確定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關於"有害氣體去除設施處理

  一氧化碳的能力應能保證在2Omin內將一氧化碳濃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的要求以及人體呼吸產生的CO量為2mg/m3為計算依據,並考慮災害時期產生的CO氣體可能進入避難硐室內,且每個空調需要配備1盒CO吸收劑,設計配備3盒CO吸收劑(其中l盒備用)。

  (3)主要技術參數

  對C0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於0.5L/min·人:

  對CO的吸收(排除)能力應能保證在20min內將一氧化碳濃度由0.04%降到

  0.0024%以下:

  硐室內COz濃度不大於1.0%;

  硐室內CO濃度不大於0.0024%:

  空氣溫度≤350C、濕度≤85%

  (4)布置方式

  液態C02鋼瓶分別放置在與兩側過渡室相連的C02鋼瓶硐室內,每個硐室放置工作壓力為15Mpa、水容積為40L的鋼瓶272支(共計544支)。在生存室兩側分別放置空調l台,其出風口與硐室主軸線角度為3.50。液態C02鋼瓶硐室內的C02鋼瓶由銅管並聯後與空調相連。

  C02和CO吸收劑放置於永久避難確室座椅下的儲物箱中,當發生災害事故緊急避險時,管理人員應取出C02和CO吸收劑,並打開暴露於生存室中。

  附圖:3-2-5過濾降溫除濕係統

  3.壓縮空氣幕及壓氣噴淋係統

  (1)主要功能

  由於避險人員在開啟避難確室防護密閉門過程中會帶入CO等有毒有害氣體及煙塵,極易造成對避險人員的二次傷害。

  壓縮空氣幕的主要功能是將壓縮空氣鋼瓶中的壓縮空氣通過噴氣氣幕釋放大量的氣流將有毒有害氣體驅之門外,盡量避免有毒有害氣體隨著避險人員的進入市帶入避難硐室內。

  壓氣噴淋裝置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壓縮空氣與水的摩擦,產生非常均勻和細密的噴霧,以消除隨避險人員進入而帶入過渡室內的懸浮的煙塵,避免其進入生存室內。

  (2)工作原理

  壓縮空氣幕裝置配置及原理詳見圖3-2-6。儲存在鋼瓶中的壓縮空氣,通過減壓器經防護密閉門聯動開關至噴氣氣幕,當防護密閉門開啟時,聯動開關即刻開啟,空氣由氣幕向外噴出,當防護密閉門關閉時,聯動開關即刻關閉,阻止空氣噴出。

  壓氣噴淋裝置配置及原理詳見圖3-2-7。儲存在鋼瓶中的壓縮空氣,通過減壓器經設置在過渡室及生存室內的開關至空氣霧化噴嘴,同時,供水水管也通過壓力水過濾器、減壓器經設置在過渡室及生存室內的開關至空氣霧化噴嘴,利用壓縮空氣與水的摩擦,產生非常均勻和細密的噴霧,以撲滅避險人員帶入過渡室的火焰或消除過渡室內懸浮的煙塵。

  (3)主要技術參數

  ①壓縮空氣幕主要技術參數

  壓縮空氣減壓器入口壓力≥15MPa、出口壓力0-2MPa(可調〉、流量≥4000L/mino

  ②壓氣噴淋裝置主要技術參數

  壓縮空氣減壓器入口壓力≥15MPa、出口壓力0-0.6MPa(可調)、流量≥200L/min。

  供水水管減壓器入口壓力1.5-2.7MPa、出口壓力0-0.6MPa(可調)、流量≥3L/min。

  (4)布置方式

  在永久避難明室兩側過渡室內分別放置工作壓力為15MPa、水容積為40L的空氣鋼瓶18支,其中16支供壓縮空氣幕使用,2支供壓氣噴淋裝置使用。

  16支壓縮空氣幕使用鋼瓶中每8支通過高壓管路並聯後與減壓器輸入口連接,減壓器輸出口與防護密閉門聯動開關相連,兩個防護密閉門聯動開關經並聯後與放置在密閉門上方的噴氣氣幕相連。

  2支壓氣噴淋裝置使用鋼瓶通過高壓管路並聯後與減壓器輸入口連接,減壓器輸出口經開關與空氣霧化噴嘴相連,同時,供水水管與供水減壓器輸入口連接,供水減壓器輸出口經開關與空氣霧化噴嘴相連。空氣霧化噴嘴設置於密閉門上方。

  附圖:3-2-6壓縮空氣幕及壓氣噴淋係統

  4.環境監測裝置

  (l)環境監測裝置主要功能、組成及主要技術參數

  1)主要功能及組成

  永久避難嗣室環境監測裝置可用於采集和顯示硐室內外氣體(CO、C02、02、CH4等)濃度、溫度、濕度、壓力等,供硐室內避難人員掌握和判別災害環境,並根據桐室內配套救生設各及時采取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證遇險人員的安全。

  永久避難硐室環境監測裝置主要由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DXB120/24J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及避難硐室內外CO傳感器、C02傳感器、02傳感器、CH4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濕度計等組成。

  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正常工作時,一方麵用於向避難硐室內外CO傳感器、C02傳感器、02傳感器、CH4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逃生指示器、照明和通信設備等提供不間斷供電,另一方麵與DXB120/24J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以下簡稱備用電池箱)配合使用,向備用電池箱進行浮充電。

  DXB120/24J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是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配套使用的UPS備用電池箱。正常工作時,由主機向該備用電池箱進行浮充電,當主機的交流供電電源因故斷電時,自動由備用電池箱向該主機提供電池輸入供電,並經主機內部本質安全轉換,輸出本質安全電源,向避難硐室內外本安設備供電。

  避難硐室內外傳感器、濕度計全部使用國內技術比較先進的產品,以確保采集數據準確,為避難人員逃生提供最可靠的數據支持。

  目前礦井正在使用KJ90NB型安全監測監控係統,設計在避難硐室內設置一台監測監控係統分站及顯示屏,以實現礦井安全監測監控係統對避難硐室內外CH4、CO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測。

  目前礦井正在使用KJ236型井下人員定位係統,設計在避難硐室內設置一台人員定位係統分站及讀卡器,以實現礦井人員定位係統對避險人員進出避難硐室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避難硐室環境監測構件結構詳見圖3-2-7,環境監測裝置有關設備及材料詳見表3-2-2

  附圖:3-2-7避難硐室環境監測構件結構示意圖

  2)主要技術參數

  ①主要設計指標的確定依據

  在井下交流動力電源輸入方麵,目前我國礦井低壓供電係統動力電源的電壓等級為1140V、660V、380V、127V、36V。為提高供電效率,我國380V供配電設備在大多數礦井已升級為660V或1140V,同時,由於目前我國礦井的127V電源主要供井下照明或煤電鑽使用,電壓波動不太穩定,36V主要是設備內部控製線路使用,因此設計選擇660V和1140V作為UPS電源裝置的輸入電壓等級。

  在監測內容分類方麵,第一類是監測避難硐室內的氣體(COCO2O2CH4等)濃度、溫度、壓力等,可考慮設計一路大容量本安電源綜合供電;第二類時避難硐室內的數據采集顯示儀器及通信設備、照明等,可考慮設計一路大容量本安電源綜合供電;第三類是監測避難硐室外的氣體(COCO2O2CH4等)濃度、溫度、壓力等,可考慮設計一路大容量本安電源綜合供電;第四類是避難硐室外部聲光指示器、巷道逃生指示器等設備,可考慮設計一路本安電源供電。為保證電源供電的可靠性,第四路電源也可作為前三類電源的備用電源使用。因此,設計四路本安電源輸出,為提高各類負荷設備抗幹擾性能,此四路電源各自獨立。

  附表:3-2-2環境監測裝置有關設備及材料表

  序號設備及材料名稱型號及規格單位數量備注

  1直流穩壓電源箱KDW1140/12J台2避難硐室內

  2備用電池箱DXB120/24J台2避難硐室內

  3CH4傳感器KGJ7C台3避難硐室內、外

  4壓力傳感器GPD3台2避難硐室內

  5溫度傳感器GWP100台3避難硐室內、外

  6CO傳感器KGA21B台5避難硐室內、外

  702傳感器GYH25台5避難硐室內、外

  8C02傳感器GRG5H台3避難硐室內、外

  9濕度計台1避難硐室內

  10監測監控係統分站台1避難硐室內

  11分站電源台1避難硐室內

  12顯示屏台1避難硐室內

  l3人員定位係統分站台1避難硐室內

  41i讀卡器台1避難硐室內

  l5傳感器電纜l×7×7m100避難硐室內、外

  16四通接線盒JHH-4T個30

  在本安電源輸出方麵,考慮到各類災害氣體參數的監測位置主要集中在井下避難硐室內部和外部附近,線路損耗壓降不明顯,因此,宜采用12V輸出。在本安電源輸出容量方麵,由於一路電源綜合向多種設備同時供電,因此,額定輸出電流設計不小於1300mA,最大短路電流不大於1600mA。

  在備用電池或備用電源輸出容量方麵,確保最大本安負載情況下,供電時間不小於96h,由此計算出電池額定容量。在備用電池或備用電源保護方麵,確保裝置內部接線和外部電纜線路以及外部用電電路發生短路時,瞬間切斷電源;監視電池放電情況,發生過放電時及時提示或切斷電源。

  在電路設計可靠性方麵,首先保證蓄電池避免過充電而影響正常供電容量下降;其次是合理安排負荷供電,確保供電時間不小於96h。

  在電源裝置和備用電池裝置操作安全性方麵,考慮設置交流動力電源供電指示、電池浮充電指示、電池放電指示、各路本安電源供電指示,在安裝、維護時為保證電器設備整體防爆性能,設置隔離開關。

  ②大功率UPS礦用本安電源

  產品防爆型式為兩腔式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標誌為Exd[ib]I。交流輸入電源1140(660)V/400VA,允許電壓波動75%-110%;直流電池輸入參數24V/180Ah。輸出本安電源四路,輸出各自獨立。

  一UO:12.5V

  一IO:1600mA

  一CO:0.2UF

  一LO:2mh

  本安輸出距離:

  一向分站供電最大距離:≤5Om

  一向傳感器供電最大距離:≤5Om

  一電纜分布電阻:13.5Ω/km

  一電纜分布電容:0.047Uf/km

  ③大容量UPS備用電池

  DXB120-24J礦用隔爆型UPS備用電池裝置是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

  電源裝置配套使用的UPS備用電池裝置。

  該備用電池裝置是避難硐室的配套設備,與主機配合使用,可用於向避難硐室內外CO傳感器、CO2傳感器、O2傳感器、CH4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逃生指示器。、照明和通信設備等提供不小於9h供電的本質安全型電源。

  DXB120-24J礦用隔爆型UPS備用電池是采用特殊工藝的鉛酸膠體蓄電池,容量為120Ah。

  備用電池基本參數:

  ——產品防爆型式:礦用隔爆型

  ——產品防爆標誌:ExdI

  ——關聯設備名稱: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

  ——型號:LC-X12180

  ——電池電壓:12V×2,兩節串聯

  ——電池容量:120Ah

  ——電池重量:38×2kg

  ——端子型號:M8L

  電池浮充電參數:

  ——最高浮充電電壓:32V

  ——最大充電電流:2.8A

  ——充電形式:恒壓、恒流、涓流

  電池放電參數:

  ——最高放電電壓:32V

  ——截至放電電壓:22V

  ——最大放電電流:1.5A

  電池放電時間:

  ——間斷性放電周期:3min放電/9min停電

  ——間斷性放電時間:≥96h

  與主機連接電纜參數:

  ——型號:礦用橡套軟電纜,導線截麵≥2.5mm2

  ——最大連接距離≤1.0m

  ④配接傳感器、濕度計

  A.避難硐室外部環境參數

  CH4傳感器測量範圍的選擇應考慮瓦斯爆炸、應考慮瓦斯突出的測量;CO和CO2傳感器測量範圍的選擇應考慮瓦斯爆炸、煤塵爆炸和瓦斯與煤塵爆炸的測量;O2傳感器測量範圍的選擇應考慮測量範圍的下限值;溫度傳感器測量範圍的選擇應考慮火災或爆炸的測量。設計硐室外部參數確定如下:

  CH4測量範圍:0~100℅

  CO測量範圍:0~1000×10-6

  O2測量範圍:0~23℅

  CO2測量範圍:0~2.5℅

  溫度測量範圍:0~150℃

  B.避難硐室內部環境參數

  避難硐室內部環境參數的變化主要因為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避險人員進入過渡室時,盡管經過了過渡室內壓縮空氣幕和壓氣噴淋係統的洗禮,但在進入生存室時,不可避免地會攜帶一部分災害氣體如CO、CO2、CH4等進入生存室;另一種情況是避險人員長期在生存室內等待救援時,人體呼吸會排出CO2等有害氣體,並消耗大量氧氣,同時人體會釋放熱量和水分。

  另外,為防止有毒有害氣體侵入避難硐室,應保證避難硐室內始終處於不低於100Pa的正壓狀態,故應對硐室內外的壓力差進行監測。

  設計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硐室內部參數確定如下:

  CH4測量範圍:0~10℅高於1℅報警

  CO測量範圍:0~1000×10-6高於24×10-6報警

  O2測量範圍:0~23℅低於18.5℅報警

  CO2測量範圍:0~2.5℅高於1.0℅報警

  溫度測量範圍:0~150℃高於35℃報警

  壓力測量範圍:0~3000Pa低於100Pa報警

  濕度測量範圍:0~100℅

  C.傳感器、濕度計設置

  永久避難硐室生存室內設O2傳感器、CH4傳感器、CO2傳感器、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濕度計各1台,壓力傳感器2台,永久避難硐室兩側過渡室內均設O2傳感器、CO傳感器各1台,以監測避難硐室內的環境參數。

  永久避難硐室外部設O2傳感器、CH4傳感器、CO2傳感器、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各2台,以檢測避難硐室外的環境參數。

  傳感器安裝位置:距頂板300mm,距側壁200mm。

  ﹙2﹚原理

  ①大功率UPS礦用本安電源裝置是礦用避難硐室、移動式救生倉的配套設備。經國家礦用產品安全標誌中心和國家煤礦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初步審查,該設備命名為KDW1140/12J隔爆兼本質安全型UPS電源裝置,與DXB120-24J礦用隔爆型UPS備用電池裝置配合使用,向避難硐室內外CO傳感器、CO2傳感器、O2傳感器、CH4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逃生指示器、照明和通信設備等提供不間斷供電。

  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電路原理詳見圖3-2-9.

  KDW1140/12J隔爆兼本質安全型UPS電源裝置為兩腔式獨立隔爆結構,即分為進出線接線隔爆腔和主隔爆腔,外殼全部采用Q235鋼板焊接而成,表麵采取嚴格的烤漆工藝,漆膜強度牢、耐腐蝕性好。

  為便於斷電維護,該主機主隔爆腔設有隔離開關,正常工作時隔離開關處於合閘狀態,維護時隔離開關處於分閘狀態。

  主隔爆腔內主要設有660V/1140VAC-220VAC400VA交流變壓器降壓、AC/DC變換器、UPS蓄電池浮充電單元和4路各自獨立的本質安全型直流穩壓電源;正常工作時,該主機直接向本安直流電源供電,同時向配接設備DXB120-24J礦用隔爆型UPS備用電池裝置充電或浮充電。當交流電源掉電時,由備用電池裝置作為備用電源自動投入本安電源轉換後向負載供電。充電板電路原理詳見3-2-10。

  主隔爆腔門蓋中央處設有觀察窗,用於顯示主機的各種工作狀態,如交流供電、向電池充電、電池供電和各路本安電源供電狀態指示等。

  接線腔內非本安進出線(660/1140VAC交流動力電源和備用電池裝置)與本安電源引出線分兩側布置,符合“本安”要求和規定。

  該主機主要由1140V隔離開關、電源變壓器、大功率AC/DC變壓器、浮充電模塊、DC/DC本安電源模塊和保護性熔斷器等組成。正常工作時,主機1140V交流動力電源經輸入側的隔離開關、電源變壓器和AC/DC變換器直接向4路本安電源模塊供電,由4路各自獨立的本安電源模塊向負載提供12V/1500mA的電源,同時,由AC/DC變換器經浮充電模塊向配接設備DXB120-24J備用電池裝置浮充電。DXB120/24J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源箱電氣原理詳見圖3-2-11,當交流電源因故停電時,DXB120-24礦用隔爆型UPS備用電池裝置通過主機內浮充電模塊控製自動投入放點工作,並通過浮充電模塊向主機內4路各自獨立的本安電源模塊供電。為保證備用電源向額定負載的供電時間不小於96h,內部浮充電模塊具有間斷性供電和斷電的智能化控製功能。當備用電池自動投入後,本安電源輸出分時工作,即供電3min,如此循環往複,當人為需要本安電源工作時,隻需按壓一下避難硐室內設置的JHC12J本質安全型數據采集監視器上的按鈕,本安電源輸出控製端即刻複位,並立即從新分時工作。

  當電池供電至供電終了時(出廠時設定放電電壓為21V),電池供電回路由浮充電模塊控製自動斷開,避免電池過放電造成電池損壞或影響使用壽命。電池供電電路斷開後,不能自動投入,隻有待交流電再次送電並充電後才能保證正常使用。

  ②大容量UPS備用電池基本原理

  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正常工作時,由主機向備用電池箱進行浮充電,當主機的交流供電電源因故斷電時,自動由備用電池箱向該主機提供電池輸入供電,並經主機內部本質安全轉換,輸出本質安全電源,向避難硐室內外本安設備供電。

  (3)環境監測裝置在避難硐室裏的布置

  環境監視裝置中的電源箱及備用電池箱放在電源硐室內,安全檢測監視係統分站及顯示器、人員定位係統分站及讀卡器、硐室內傳感器、濕度計放在生存室內,硐室外傳感器放在硐室外部。

  5.供電係統

  (1)供電係統主要功能、組成及主要技術參數

  1)主要功能及組成

  永久避難硐室供電係統的主要功能是:可用於永久避難硐室日常供電和照明;並在遇難避險時,提供不小於96h的應急供電和照明。

  我國礦井低壓供電係統動力電源的電壓等級為AC3300V、AC1140V、AC66OV、AC380V、AC127V等。煤礦井下避難硐室供電係統電壓等級為AC660V/127V和DC12V。其中避難硐室日常照明為AC127V,由照明信號綜合保護裝置提供;避難硐室日常供電為AC660V,由真空電磁啟動器提供;遇險避難時的應急供電為DC12V,為本安電源,由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直流穩壓電源箱和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聯合提供,滿足不小於96h的應急供電;應急照明由布置的熒光棒提供。

  永久避難硐室供電係統主要由礦用隔爆型真空電磁啟動器、照明信號保護裝置、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LED照明燈、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直流穩壓電源箱、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熒光棒等組成。其中礦用隔爆型真空電磁啟動器,輸入為AC66OV,輸出為660V,相當於動力總開關,為避難硐室UPS電源提供交流輸入電源,必要時可以通過真空電磁啟動器控製通斷電,對設備進行保護(短路、過載、漏電閉鎖)和維修;照明信號綜合保護裝置,輸入為AC660V,輸出為127V,相當於AC127V的供電開關,為隔爆兼本質安全型LED照明燈提供交流供電電源,並對AC127V線路進行漏電保護、短路保護、過載保護、信號保護;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直流穩壓電源箱和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源箱,日常為環境監測裝置、通信裝置等提供電源,應急時為環境監測裝置、通信裝置等提供不小於96h的後備電源;能夠為避難硐室提供高效、低功耗、高壽命、安全的日常照明;熒光棒,能夠為避難硐室提供安全、可靠的應急照明。

  2)主要技術參數

  ①QBZ-30/660(380)礦用隔爆型真空電磁啟動器主要技術參數

  防爆型式:礦用隔爆型

  防爆標誌:ExdI

  輸入電壓:AC660V/380V(三相),允許電壓波動75﹪~110﹪

  額定功率:20KW

  額定電流:30A

  保護功能:具有短路保護、過載保護、漏電閉鎖保護功能

  ②QBZ-2.5/660(380)M(A)礦用隔爆型全閉鎖照明信號綜合保護裝置技術參數

  防爆標誌:ExdI

  輸入電壓:AC660V/380V,允許電壓波動75﹪~110﹪

  輸出電壓:AC127V

  額定功率:2.5KW

  保護功能:具有漏電保護、短路保護、過載保護、信號保護功能;

  ③DJS36/127L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LED照明燈主要技術參數

  防爆型式: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

  防爆標誌:Exd[ib]I

  輸入電源:AC127V,允許電壓波動75﹪~110﹪

  額定功率:36W

  額定電流:≤0.3A

  ④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直流穩壓電源箱主要技術指標

  詳見“環境監測裝置”相關部分

  ⑤DXB120/24J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源箱主要技術指標

  詳見“環境監測裝置”相關部分

  (2)原理

  根據避難硐室日常供電和照明、遇險避難應急供電和照明的功能需求,設計了永久避難硐室供電照明係統。下麵分別進行闡述:

  ①電源係統

  目前我國礦井低壓供電係統動力電源的電壓等級為AC3300V、AC1140V、AC660V、AC380V、AC127V等。考慮到避難硐室空間有限,其電源部分不可能完全按照井下機電硐室的標準設計,從簡潔清晰的角度考慮,我們隻設計引入AC660V動力電源,通過照明信號綜合保護裝置提動電源,在遇險避難時,由UPS電源為環境監測裝置、通信裝置等提供直流本安電源。

  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定電源箱正常工作時,一方麵用於向避難硐室內外CO傳感器、CO2傳感器、CH4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逃生指示器、照明和信號設備等提供不間斷供電,另一方麵與DXB120/24J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配合使用,向備用電池箱進行浮充電。

  DXB120/24J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是KDW1140/12J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配套使用的UPS備用電池箱。正常工作時,由主機向該備用電池箱進行浮充電,當主機的交流供電電源因故斷電時,自動由備用電池箱向該主機提供電池輸入供電,並經主機內部本質安全轉換,輸出本質安全電源,向避難硐室內外本安設備供電。

  ②日常照明係統

  根據避難硐室的要求,設計選用了節能環保的隔爆兼本質安全型LED照明燈,其采用LED冷光源大功率發光元件作為光源,具有發光效率高,耗電低,工作溫度低,使用壽命長,體積小等優點。為確保照明質量,LED照明燈間隔距離設定在5m左右。

  ③避難應急照明係統

  遇險避難時,為給避難硐室提供應急照明,設計選用熒光棒作為避難應急照明係統,以確保照明安全和照明質量。

  熒光棒在硐室內的布置原則為:硐室兩側每隔1.5m左右各布置1個,具體可視情況調整。

  (3)供電係統設備布置

  永久避難硐室供電係統,由1台礦用隔爆型真空電磁啟動器、1台照明信號綜合保護裝置、20台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LED照明燈、2台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直流穩壓電源箱、2台礦用隔爆型備用電池箱、464個熒光棒(其中布置58個,備用406個)等組成。

  QBZ-30/660(380)礦用隔爆型真空電磁啟動器、QBZ-2.5/660(380)M(A)礦用隔爆型全閉鎖照明信號綜合保護裝置各1台,放置在電源硐室中。

  負責日常照明的DJS36/127L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LED照明燈共布置20台,具體布置情況如下:兩側過渡室各布置2台,生存室布置10台,兩側液態CO2鋼瓶硐室各布置2台,電源硐室、衛生間各布置1台。

  負責遇險避難時應急照明的熒光棒共布置58個(具體可視情況調整),具體布置情況如下:兩側過渡室各布置6個,生存室布置34個,兩側液態CO2鋼瓶硐室各布置4個,電源硐室布置2個。衛生間布置2個。

  6.通信係統

  永久避難硐室應設置直通礦調度室的電話,並可接入井下廣播係統站台,最大限度保證災變期間的通訊安全可靠。

  7.個體防護裝備

  (1)個體防護裝備選型及主要技術參數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避難硐室內應按額定避險人數配備隔絕式自救器,有效防護時間不低於45min。

  設計永久避難硐室配備ZYX45型壓縮氧隔絕式自救器,配備數量為額定避險人數的1.1倍,為132台。

  ZYX45型壓縮氧隔絕式自救器額定防護時間為45min,該自救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結構合理、性能穩定、使用方便等特點,其主要技術參數詳見表3-2-3。

  表3-2-3ZYX45型壓縮氧隔絕式自救器技術參數表

  外形尺寸

  (mm)質量

  (kg)額定防護時間(min)氧氣瓶額定壓力(MPa)定量供氧(L/min)

  227×177×962.14520﹥1.2

  (2)壓縮氧隔絕式自救器的管理和維護

  應按使用說明書進行保管和使用,凡開啟使用過的壓縮氧自救器,應有發放室進行刷洗、消毒、充氣和更換二氧化碳吸收劑,無論使用時間長短,二氧化碳吸收劑必須全部更換。

  壓縮氧自救器每半年檢查一次氣密性和氧氣壓力。二氧化碳吸收劑也應每半年更換一次,橡膠件老化嚴重的應及時更換。

  庫存的二氧化碳吸收劑每季度必須化驗一次,對二氧化碳吸收率低於30﹪,二氧化碳含量大於4﹪,水分不能保持在15﹪~21﹪之間的,不準使用。其粒度應符合產品說明書的要求。對新購進的二氧化碳吸收劑應抽樣化驗,不符合上述標準的不準使用。

  用於壓縮氧自救器的氧氣瓶必須按國家壓力容器管理規定,每三年進行一次水壓試驗。壓力指示表按檢定01manbetx 進行周期檢定。

  (3)個體防護裝置布置

  自救器放置在永久避難硐室座椅下部的儲物箱裏,每個座位下麵至少放置一台自救器,以方便避難人員取用。

  8.輔助設計

  為了給避難人員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保證避難人員健康安全,在永久避難硐室內設置有座椅、擔架、急救包、食品、飲用水、工具箱、滅火器、指示標誌牌、棋牌、衛生間等輔助設施。

  座椅:永久避難硐室內設置60個座椅(每個座椅坐2人),采用不鏽鋼製作,座位下麵是儲物箱,用於避難人員休息和放置照明熒光棒、急救包、食品、飲用水、CO2吸收劑、CO吸收劑、指示標誌牌、棋牌等。座椅分為4排放置在生存室中,中間兩排背靠背,兩側座椅靠背在巷幫上。座椅的主要技術參數如下:長×寬×高=1000×495×800mm。箱體部分尺寸:長×寬×高=1000×400×400mm。

  擔架:用於救治和運動傷員,選用救護隊用折疊擔架(6副),擔架主要參數如下:

  展開尺寸(L×W×H)1850×500×50mm

  折疊尺寸(L×W×H)930×500×70mm

  自重7k

  承重159kg:

  急救包:用於傷員的緊急救治和避險人員常備藥物的儲備。急救包中的藥品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選配。

  食品:避難硐室內配置壓縮餅幹,每人每天4塊。壓縮餅幹的發熱量約為1600KJ/塊,質保期為3年。放置在座椅下麵的儲物箱中。

  飲用水:用於避難人員生活用水,配置1000mL瓶裝礦泉水,每人每天2瓶,質保期2年。避難硐室內應接入礦井供水管路,並設專用接口和供水閥門,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為避險人員供水,並為在緊急情況下輸送液態營養物質創造條件。

  工具箱:放置必備的工具,用於避難硐室儀器設備的維修。工具箱設置在生存室內(靠巷幫),裝有工具和維修用的配件。

  滅火器:用於撲救避難硐室內因電源短路等引起的火災,設計配備4台幹粉滅火器。

  指示標誌牌:若幹,用於說明儀器設備的操作提示和警示。

  操作手冊:達到每人一本,以便閱讀。

  棋牌:為了緩解避難人員的緊張情緒,避難硐室內可以放置一些棋牌(根據需要而定)。

  衛生間:設計在永久避難硐室回風側設置1個衛生間,配備3個坐便器。

  四、臨時避難硐室

  臨時避難硐室是指設置在采掘區域或采區避災路線上,具有緊急避險功能的井下專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務於采掘工作麵及其附近區域,服務年限一般不大於5年。

  (一)硐室結構及井巷工程

  臨時避難硐室由1個過渡室、1個生存室和一個衛生間組成,硐室布置詳見圖3-4-10。各硐室的規格參數詳見表3-2-4、3-2-5。各硐室規格參數詳見表

  表3-2-4臨時避難硐室內各硐室規格參數表

  規格參數

  硐室名稱淨長(m)淨寬

  (m)淨高(m)斷麵

  形狀淨斷麵(m2)掘進

  斷麵

  (m2)支護

  方式有效使用麵積

  (m2)額定避險

  人數(人)

  過渡室(單個)54.83.54半圓拱14.5216.02錨網噴

  生存室274.83.54半圓拱14.5216.02錨網噴129.6120

  輔助硐室co2鋼瓶硐室(單個)452.3半圓拱11.513錨網噴

  電源硐室2.52.52.3半圓拱5.756.75錨網噴

  衛生間2.51.52.3半圓拱3.153.91錨網噴

  臨時避難硐室設計采用鋼筋混凝土砌镟+錨網噴複合支護,噴射混凝土厚度為80mm,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砌镟混凝土標號C50,砌镟厚度500mm。硐室內表麵用10cm厚白水泥沙漿抹麵,硐室底板采用混凝土地麵,厚度100mm,鋪底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10,硐室地麵高於相鄰巷道底板不小於200mm。

  臨時避難硐室采用向外開啟的兩道門結構。外側第一道門采用即能抵擋一定強度的衝擊波兼具防水功能,又能阻擋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密閉門;第二道門采用能阻擋有毒有害氣體的密閉門。兩道門之間為過渡室,密閉門之內為生存室。

  防護密閉門上設觀察窗,門牆設單向排水管和單向排氣管,生存室內設置不少於兩趟單向排氣管和一趟單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氣管均加裝手動閥門。防護密閉門抗衝擊壓力不低於30MPa,抗水壓不低於2Mpa。有足夠的氣密性和防水功能,密封可靠、開閉靈活;門牆周邊掏槽,深度不小於200mm,牆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強度頂級為C50,門牆與岩(煤)體接實,保證足夠的氣密性。除防護密閉門外,臨時避難硐室還通過壓風係統、供電電纜與外界聯通,在牆體內應預埋管線。

  (三)臨時避難硐室生命保障係統組成及主要參數

  臨時避難硐室各生命保障係統布置詳見圖3-2-12。

  1、供氧係統

  (1)、供養係統的主要功能、要求及供氧方案的選擇參見永久避難硐室相關設計。臨時避難硐室供氧方案采用壓風係統供氧和壓縮氧氣供氧兩種方式。

  (2)、壓風係統供氧裝置

  設計人均供風量0.3m³/min,避險人數44人計算,所需總供風量為:

  0.3×44=12.2m³/min

  由於單趟壓風管路流量一般在20m³/min以上,一趟壓風管路即可滿足供風需求。

  設計在生存室內靠近密閉門側布置一套壓風係統供氧裝置,裝置的入口通過管路與壓風係統管路連接。

  壓風係統供氧裝置的原理、組成和主要技術參數參見永久避難硐室相關設計。

  (3)、壓縮氧氣供氧裝置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緊急避險設施應具備自備氧供氧係統,人均供氧量不低於0.5L/min。

  設計按人均供氧量0.5L/min,避險人數44人,避險時間96h計算,所需氧氣體積為:

  0.5×44×96×60=126720L

  設計選擇工作壓力為15MPa、水容積為40L的氧氣瓶作為供氧氣源,每支氧氣瓶內可用氧氣體積為:

  ΔP×40=128×40=5120L

  式中:ΔP為氣體可用壓力差,ΔP=(13-0.1)MPa=(129-1)大氣壓=128大氣壓

  故需氧氣瓶數量為:

  =24.75支

  設計按人均供氧量0.5L/min,避險人數44人計算,為了有效控製不同數量避險人員時供氧量的輸出,設計選擇可調節流量計。

  設計在臨時避難硐室生存室內放置工作壓力為15MPa、水容積為40L的氧氣鋼瓶25支。氧氣鋼瓶經高壓管路與減壓器輸入口連接,減壓器與浮子流量計放置在生存室的牆壁上,方便避險人員調節、觀察壓力及供氧流量數值。

  壓縮氧氣供氧裝置、組成和主要技術參數參見永久避難硐室相關設計。

  2.有害氣體去除設施

  (1)主要功能及工作原理

  吸收劑處理

  吸收劑數量為:

  量為:

  0.5×44=22L/min

  ②CO吸收劑數量確定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關於“有害氣體去除設施處理一氧化碳的能力應保證在20min內將一氧化碳濃度有0.04%降到0.0024%以下”的要求及人體呼吸產生的CO量為2㎎/m³為計算依據,並考慮災害時期產生的CO氣體可能進入避難硐室,設計配備3盒CO吸收劑。

  (2)主要技術指標:

  對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於0.5/min•人;

  對CO的吸收和(排除)能力應保證在20min內將一氧化碳濃度有0.04%降到0.0024%以下;

  硐室內CO2濃度不大於1.0%;

  硐室內CO濃度不大於0.0024%。

  (3)布置反方式

  CO2和CO吸收劑放置於臨時避難硐室座椅下儲物箱中,當發生災害事故緊急避險時,管理人員應取出CO2和CO吸收劑,並打開暴露於生存室中。

  3.壓縮空氣幕及壓氣噴淋係統

  由於避險人員在開啟避難硐室防護密閉門過程中會帶入CO等有毒有害氣體及煙塵,極易造成對避險人員的二次傷害。

  壓縮空氣幕的主要功能是將壓縮空氣鋼瓶中的壓縮空氣通過噴氣氣幕釋放大量的氣流將有毒有害氣體驅之門外,盡量避免有毒有害氣體隨著避險人員的進入而帶入避險硐室內。

  壓氣噴淋裝置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壓縮空氣與水的摩擦,產生非常均勻和細密的噴霧,以消除隨避險人員進入而帶入過渡室內的懸浮的煙塵,避免其進入生存室內。

  設計在臨時避難硐室過渡室內放置工作壓力為15MPa、水容積為40L的空氣鋼瓶4支,其中3支供壓縮空氣幕使用,1支供壓氣噴淋裝置使用。

  3支壓縮空氣幕使用鋼瓶通過高壓管路並聯後與減壓器輸入口連接,減壓器輸出口經防護密閉門聯動開關與放置在防護密閉門對麵的噴氣氣幕相連。

  1支壓氣噴淋裝置使用鋼瓶通過高壓管路與減壓器輸入口連接,減壓器輸出口經開關與放置在防護密閉門對麵的空氣霧化噴嘴相連,同時,供水水管與供水減壓器輸入口連接,供水減壓器輸出口經開關與空氣霧化嘴相連。

  壓縮空氣幕及壓氣噴淋係統原理及主要技術參數參見永久避難硐室相關設計。

  4.環境監測裝置

  臨時避難硐室環境監測裝置可用於采集和顯示硐室內外氣體(CO、CO2、CH4等)濃度、溫度、濕度、壓力等,供硐室內避難人員掌握和判別災害環境,並根據硐室內配套救生設備及時采取自救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證遇險人員的安全。

  臨時避硐室環境監測裝置由KDW17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及避難硐室內外CO傳感器、CO2傳感器、O2傳感器、CH4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濕度計等組成。

  目前礦井正在使用KJ90NB型安全監測監控係統,設計在避難硐室內設置一台監測監控係統分站及顯示屏,以實現礦井安全監測監控係統對避難硐室內外CH4、CO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測。

  目前礦井正在使用KJ236型井下人員定位係統,設計在避難硐室內設置一台人員定位係統分站及讀卡器,以實現礦井人員定位係統對避難人員進出避難硐室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KDW17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監測監控係統分站及顯示屏、人員定位係統分站及讀卡器均設在臨時避難硐室生存室內。

  臨時避難硐室生存室內設O2傳感器、CH4傳感器、CO2傳感器、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濕度計各1台,臨時避難硐室過渡室內設O2傳感器、CO傳感器各1台,以監測避難硐室內的環境參數。

  臨時避難硐室外部設O2傳感器、CH4傳感器、CO2傳感器、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各1台,以檢測避難硐室外的環境參數。

  臨時避難硐室環境監測裝置有關設備及材料詳見表3-2-7

  5.供電係統

  煤礦井下臨時避難硐室供電係統的主要功能是:可用於臨時避難硐室日常供電和照明;並在遇險避難時,提供不小於96h的應急供電和照明。

  臨時避難硐室供電係統,主要由1台KDW17礦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穩壓電源箱、6台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LED照明燈和112個熒光棒(其中布置14個,備用98個)等組成。

  負責日常照明的DJS36/127L礦用隔爆兼本質安全型LED照明燈共6台,具體布置情況如下:過渡室布置2台,生存室布置4台。

  負責遇險避難時應急照明的熒光棒共布置14個(具體可視情況調整),具體布置情況如下:過渡室布置2個,生存室布置10個,衛生間布置2個。熒光棒在硐室內的布置原則為:硐室兩側每隔1.5m左右各布置1個,具體可視情況調整。

  表3-2-7環境監測裝置設備及材料表

  序號設備及材料名稱型號及規格單位數量備注

  1直流穩壓電源箱KDW17台1避難硐室內

  2CH4傳感器KGJ7C台2避難硐室內、外

  3壓力傳感器GPD3台1避難硐室內

  4溫度傳感器GWP100台2避難硐室內、外

  5CO傳感器KGA21B台3避難硐室內、外

  6O2傳感器GYH25台3避難硐室內、外

  7CO2傳感器GRG5H台2避難硐室內、外

  8濕度計台1避難硐室內

  9監測監控係統分站台1避難硐室內

  10顯示屏台1避難硐室內

  11人員定位係統分站台1避難硐室內

  12讀卡器台1避難硐室內

  13傳感器電纜1×7×7m30避難硐室內、外

  14四通接線盒JHH-4T個15

  6.通信係統

  臨時避難硐室設有與礦調度室直通的電話,並可接入井下廣播係統站台,最大限度保證災變期間的通訊安全可靠。

  7.個體防護裝備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避難硐室內應按額定避險人數配備隔絕式自救器,有效防護時間不低於45min。

  設計臨時避難硐室配備ZYX45型壓縮氧隔絕式自救器,額定防護時間為45ming,配備數量為額定避險人數的1.1倍,為22台。ZYX45型壓縮氧隔絕式自救器特點及主要技術參數參見永久避險硐室相關設計。

  自救器放置在臨時避難硐室座椅下部的儲物箱裏,每個座位下麵至少放置一台自救器,以方便避難人員取用。

  8.輔助設施

  為了給避難人員創造良好的生還環境,保證避難人員健康安全,在臨時避難硐室內設置有座椅、擔架、急救包、食品、飲用水、工具箱、滅火器、指示標誌牌、棋牌、衛生間等輔助設施。

  座椅:臨時避難硐室內設置10個座椅,采用不鏽鋼製作,座椅下麵是儲物箱,用於避難人員休息和放置照明熒光棒,急救包、食品、飲用水、CO2吸收劑、CO吸收劑、指示標誌牌、棋牌等。座椅分為2排放置在生存室中,兩側座椅靠背在巷幫上。座椅的主要技術參數如下:長×寬×高=1000×495×800mm。箱體部分尺寸:長×寬×高=1000×400×400mm。

  擔架:用於救治和運送傷員,選用救護隊用折疊擔架(2副),擔架主要參數參見永久避難硐室相關設計。

  急救包:用於傷員的緊急救治和避難人員常備藥物的儲備。急救包中的藥品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選配。

  食品:避難硐室內配置壓縮餅幹,每人每天4塊。壓縮餅幹的發熱量約為1600Kj/塊,質保期為3年。放置在座椅下麵的儲存箱中。

  飲用水:用於避難人員生活用水,配置1000mL瓶裝礦泉水,每人每天2瓶,質保期2年。避難硐室內應接入礦井供水管路,並設專用接口和供水閥門,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為避險人員供水,並為在緊急情況下輸送液態營養物質創造條件。

  工具箱:放置必備的工具,用於避難硐室儀器設備的維修。工具箱設置在生存室中間位置(靠巷幫),裝有工具和維修用的配件。

  滅火器:用於撲救避難硐室內因電源短路等引起的火災,設計配備2台幹粉滅火器。

  指示標誌牌:若幹,用於說明儀器設備的操作提示和警示。

  操作手冊:達到每人一本,以便閱讀。

  棋牌:為了緩解避難人員的緊張情緒,避難硐室內可以放置一些棋牌(根據需要而定)。

  衛生間:設計在臨時避難硐室設置1個衛生間,配備1個坐便器。

  四、井下緊急避險設施使用條件

  發生礦井煤與瓦斯突出、火災或瓦斯、煤塵爆炸等災變情況下,當災害無法控製時,災變區域人員應以配戴自身攜帶的隔絕式自救器循相應的避災路線盡快撤至地麵為最高原則,隻有出現以下情況時,才可就近撤至附近的緊急避險設施,在緊急避險設施的掩護下成功逃生或等待救援,以保障職工的生命安全。

  (一)災變情況下,災變區域安全出口被煤與瓦斯突出、火災、瓦斯煤塵爆炸、冒頂等封堵,人員無法撤出時,應就近撤至附近的緊急避險設施,在緊急避險設施的掩護下等待救援。

  (二)災變情況下,災變區域人員循相應的避災路線撤至地麵的過程中,經過緊急避險設施,其自身攜帶的隔絕式自救器安全防護時間不足,無法保證能安全撤至地麵或其它安全地點時,人員應進入緊急避險設施更換自救器,然後再循避難路線盡快撤至地麵。

  五、移動救生艙

  可移動式救生艙是指可通過牽引、吊裝等方式實現移動,適應井下采掘作業地點變化要求的避險設施。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安監總煤裝〔2011〕15號)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應建設采區避難硐室。突出煤層的掘進巷道長度及采煤工作麵推進長度超過500米時,應在距離工作麵500米範圍內建設臨時避難硐室或設置可移動式救生艙。

  其他礦井應在距離采掘工作麵1000米範圍內建設避難硐室或設置可移動式救生艙。

  由於××煤礦回采工作麵普遍推進長度在1200m以上,礦井擬在距離礦井1000m範圍順槽內設置可移動式救生艙。救生艙放置在專門開掘出的硐室中。

  (一)硐室結構及井巷工程

  巷道淨寬4.2m,牆高1.8m,拱高2.1m,深度視救生艙長度進行布設。巷道頂部使用φ22×2500mm等強樹脂錨杆,幫部使用φ22×2200mm右旋全螺紋樹脂錨杆,間排距均為800×800mm,每根錨杆配2卷K2370樹脂錨固劑。錨杆托盤規格為:長×寬×厚=150×150×10mm,錨杆托盤加墊木托盤,規格為長×寬×厚=150×150×30mm,巷道頂部使用φ12mm鋼筋加工而成的鋼梯。巷道頂部采用φ21.6×8000mm低鬆弛鋼絞線錨索+GDⅡ140/20型T形鋼帶進行支護。錨索保證入岩深度必須達到2m,沿巷道方向布置,鋼帶與鋼梯關係為“壓二留一”,鋼帶間排距1200mm×1000mm.金屬網采用8#冷拔絲編織網孔為40×40mm經緯網。金屬網搭接量不小於120mm,扣間距不大於120mm,采用14#鍍鋅鐵絲雙股雙排扣菱形綁紮。

  (二)硐室防止衝擊地壓措施

  根據《煤礦井下緊急避險係統建設管理暫行規定》:避難硐室應布置在穩定的岩層中,避開地質構造帶、高溫帶、應力異常區以及透水危險區。前後20米範圍內巷道應采用不燃性材料支護,且頂板完整、支護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特殊情況下確需布置在煤層中時,應有控製瓦斯湧出和防止瓦斯積聚、煤層自燃的措施。永久避難硐室應確保在服務期間不受采動影響,臨時避難硐室應在服務期間避免受采動損害。以及《××省煤礦衝擊地壓防治規定(試行)》:開拓巷道及永久硐室應布置在岩層或無衝擊危險的煤層中,服務期不超過2年的硐室可以布置在解除了衝擊危險的煤層地段內,保護帶寬度不得小於3.5倍采高。××煤礦煤厚平均8.5m,選定保護帶寬度30m可以滿足設計要求。

  可移動式救生艙安放硐室防衝主要采用區域監測、臨場預測預報相結合的方案。具體設備和方法如下:

  區域監測——微震監測係統;

  臨場預測預報——工作麵衝擊地壓在線監測預報係統;

  1、微震係統監測

  ××煤礦已經安裝××礦山研究總院的SOS微震監測係統,該係統能夠監測礦山井下開采引起的衝擊礦壓及微震事件,微震預測衝擊地壓危險時,主要采用震動時釋放能量的大小來確定衝擊地壓發生的危險程度,通過03manbetx ,宏觀劃定危險區域。

  2、衝擊地壓實時監測預報係統(CRMS)

  ××煤礦工作麵兩順槽都是動力災害監測的區域,在可移動式救生艙安放硐室附近30m範圍內布設鑽孔應力計,監測煤體內部應力變化及超前支承壓力變化情況。如果監測的應力增速較快或鑽孔應力波動變化劇烈時,應及時進行衝擊危險預測預報。在鑽孔應力計附近使用大鑽孔卸壓,直至危險解除。

  以連續監測一定範圍的煤層相對應力變化為基礎,通過應力變化實時監測和設定的預報數值,對工作麵的動力災害進行監測預警,判斷危險區域,消除衝擊地壓對移動救生艙的影響。

  3、鑽孔卸壓解危參數

  覆蓋式鑽孔卸壓鑽孔直徑分為兩種,一種直徑110mm,鑽孔間距不超過3m,一種直徑94mm,鑽孔間距不超過2.5m,孔深均為20~25m,確保孔深應達到高應力集中區。

  在覆蓋式卸壓基礎上根據監測情況在異常點兩側及對側各2m共計4個孔進行卸壓,根據卸壓情況確定是否繼續實施鑽孔卸壓。

  對鑽進過程中的動力現象(卡鑽、吸鑽、煤粉超標、煤炮等)作好記錄。

  施工工具:大鑽:ZQJ-300/6架柱支撐式氣動鑽機;小鑽:ZQSJ-90/2.4A架柱支撐手持式氣動鑽機。

  (三)救生艙生命保障係統組成及主要技術參數

  ××煤礦救生艙將選用具備生產資質的正規廠家生產的,具有煤安標誌的成熟產品,容量為38人的救生艙作為××煤礦三級應急救援設施。其生命保障係統組成及主要技術參數參見設備說明書。

  五.井下緊急避險設施管理措施

  (一)日常維護管理措施

  為加強避難硐室的日常維護管理,切實做好硐室內部各種設備的檢修維護,急救物資的更新補充,確保避難硐室始終處於完好備用狀態,須遵守如下規定:

  1.××煤礦應建立緊急避險係統管理製度,確定專門機構和人員對緊急避險設施進行維護和管理,保證其始終處於正常待用狀態。

  2.加強對避難硐室具體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培訓內容為避難硐室係統、結構、01manbetx 等,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考試合格後,持證上崗,做到專業化維護管理。

  3.緊急避險設施內應懸掛或張貼簡明、易懂的使用說明,指導避險礦工正確使用。

  4.應定期對緊急避險設施及配套設備進行維護和檢查,並按產品說明書要求定期更換部件或設備。

  (1)壓風(供氧)、供電、通訊、監測監控等係統,由分管的專業科室進行監管。相關業務科室要製定具體的管理辦法,明確管理程序、辦法和責任人。

  (2)每天應對緊急避險設施進行1次巡檢,設置巡檢牌板,做好巡檢記錄。煤礦負責人應對緊急避險設施的日常巡檢情況進行檢查。

  (3)必須按規定及時效驗、更換硐室內各種儀器、儀表,確保其正常運行。

  (4)應保證儲存的食品、水、藥品等始終處於保質期內,外包裝應明確標示保質日期和下次更換時間。

  (5)每月對配備的高壓氣瓶進行1次餘量檢查及係統調試,氣瓶內壓力低於額定壓力的95﹪時,應及時更換。每3年對高壓氣瓶進行1次強製性檢測,每年對壓力表進行1次強製性檢驗。

  (6)每10天應對設備電源進行1次檢查和測試。

  (7)每年對緊急避險設施進行1次係統性的功能測試,包括氣密性、電源、供氧、有害氣體處理等。

  5.避難硐室的檢修維護

  (1)經檢查發現緊急避險設施不能正常使用時,應及時維護處理。采掘區域的緊急避險設施不能正常使用時,應停止采掘作業。

  (2)硐室內的氧氣供給、監測監控、通訊、人員定位及其他係統必須始終保持完好備用狀態,因檢修需要,必須辦理檢修申請,按照程序審批後方可作業。檢修完畢後,應立即恢複各係統,並保證正常運行。

  (3)日常檢修維護過程中,發現設備、設施故障無法排除時,應及時與廠家聯係進行維修。

  6.除專業維護、專項檢查(參觀)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隨意進入避難硐室。

  7.企管、財務等部門要明確硐室內各種材料、設備、物質的供應程序,確定避難硐室日常管理的物質保障。

  8.避難硐室應納入應急救援係統

  (1)作為應急救援體係要進行專業管理,同時要定時進行技術培訓,確保每位員工都會使用。

  (2)演習期間,人員進入避難硐室後,要嚴格執行避難硐室的相關規定。

  9.避難硐室外側兩出口前後50m範圍內不得放置雜物,確保暢通。

  10.應建立緊急避險設施的技術檔案,準確記錄緊急避險設施設計、安裝、使用、維護、配件配品更換等相關信息。

  (二)緊急避險應急管理措施

  1.快速、有序進入避難硐室

  (1)當發生各種災害時,在無法升井的情況下,相關地點的作業人員,按照所在地點的避災路線,進入避難硐室。

  (2)當人數較多時,各隊組跟班隊幹部、班組長要加強組織協調,進入避難硐室時要井然有序,防止擁擠事件,提高進入效率。

  (3)進入避難硐室後,各隊組班長必須及時清點人數,同時認真檢查及時掌握本隊組人員的健康情況。

  (4)必須按避難硐室的各項規定操作各係統、設備。

  2.有序、高效組織施救

  (1)由礦當班帶班礦領導、業務科室科長擔任避災硐室現場第一負責人,如果上述人員不在現場,有安全經驗豐富、熟練掌握煤礦各種事故應急救援知識、對周邊巷道環境熟悉的跟班班組長或安全生產骨幹擔任避災硐室現場第一負責人。

  (2)現場的一負責人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整個避災硐室的人員健康情況,並利用一切通訊手段,盡快與地麵救援指揮中心取得聯係,及時準確彙報事故及人員情況,並接受地麵救援中心的指揮。

  (3)現場第一負責人必須進一步明確責任、分解工作,成立臨時救援指揮體係,實現統一指揮、統一行動。要安排專人具體負責與地麵救援指揮中心保持聯係,對硐室內部各係統、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檢查控製,對硐室環境進行檢測。

  (4)進入避難硐室的人員必須聽從指揮,必須保持冷靜、有序、盡量節省體力消耗。

  (5)現場第一負責人要組織對受傷人員的進行必要、及時的救援。

  (6)現場第一負責人必須加強硐室內各資源的管理,做到統一管理、傷員優先、合理使用。

  3.快速、有序組織撤離

  (1)在接到地麵救援指揮中心的指令或者避難硐室無法保證人員生存的情況下,現場指揮人員必須結合現場情況,認真組織,確保有序、快速撤離。

  (2)撤離前現場指揮人員必須規定聯係方式,確保撤離過程中始終保持聯係。

  (3)撤離前必須提前安排好傷員救治轉移。

  (4)撤離前現場指揮人員必須認真清點人數。

  六、井下緊急避險設施安全技術措施

  (一)避難硐室防護密閉門及門牆必須堅固,必須有足夠的氣密性,以確保在發生礦井火災或瓦斯、煤塵爆炸時,防護密閉門能承受不低於0,3MPa的抗衝擊壓力,並能抵禦高溫煙氣,隔絕有毒有害氣體,使其不能進入避難硐室。

  (二)壓縮空氣幕必須安全可靠,防護密閉門打開,人員進入避難硐室時,壓縮空氣幕能夠及時自動打開,以阻隔有毒有害氣體進入避難硐室。

  (三)硐室內有CO2等窒息氣體,硐室外有CH4、CO等有毒有害氣體,因此必須對硐室內環境進行監測監控,一旦硐室內氣體指標超限,必須立即采取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以防止CO2鋼瓶泄漏及外部有毒有害氣體侵入對避難人員造成危害。

  (四)硐室正常維護期間,照明、監控等供電均由井下變電所供電,供風由礦井的通風或壓風係統提供,當發生事故,電力供應和通風、壓風供應中斷時,必須啟動備用電源和壓縮氧氣裝置,並確保及時、可靠,並能滿足額定防護時間內避難硐室的電力消耗和人員呼吸所需的氧氣供應。為此必須製定專門的安全技術措施。

  (五)避難硐室驗收前,須對各配套裝置安全性進行評估和鑒定。

  七、井下緊急避險設施建設工期

  永久避難硐室建設工期預計為110天。

  單個臨時避難硐室建設工期預計為90天。

  避難硐室建設工期詳見表3-2-8、表3-2-9

  表3-2-8永久避難硐室施工工期預計表

  項目施工時間(天)

  硐室施工80

  各生命保障係統安裝及調試25

  緊急避險應急演練4

  驗收1

  合計105

  表3-2-9單個臨時避難硐室施工工期預計表

  項目施工時間(天)

  硐室施工70

  各生命保證係統安裝及調試15

  緊急避險應急演練4

  驗收1

  合計90

  第三節避災路線

  一、衝擊地壓時避災路線

  避災原則:發生衝擊地壓時人員不再靠近衝擊地壓事故損害區域,盡早撤離該工作麵。

  1、采煤工作麵(3203工作麵、3205工作麵、3301工作麵)避災路線

  (1)軌道順槽

  避災路線一(人員在事故地點及工作麵以外側):事故地點→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移動救生艙)→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避災路線二(人員在事故地點及工作麵之間):事故地點→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工作麵皮帶順槽→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2)皮帶順槽

  避災路線一(人員在事故地點及工作麵以外側):事故地點→軌道皮帶聯絡巷→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移動救生艙)→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避災路線二(人員在事故地點及工作麵之間):事故地點→工作麵皮帶順槽→工作麵→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2、掘進工作麵(3202兩順槽、3207兩順槽)避災路線

  避災路線:事故地點→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移動救生艙)→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二、水災時避災路線

  避災原則:發生水災時人員盡早撤離事故損害區域,迅速升井。

  1、采煤工作麵(3203工作麵、3205工作麵、3301工作麵)避災路線

  避災路線:工作麵迎頭→工作麵軌道(皮帶)順槽→工作麵聯絡巷→32采區集中皮帶巷→三水平進風行人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2、掘進工作麵(3202兩順槽、3207兩順槽)避災路線

  避災路線:工作麵迎頭→工作麵軌道(皮帶)順槽→工作麵聯絡巷→→32采區集中皮帶巷→三水平進風行人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3、掘進工作麵(-1030南北兩翼軌道皮帶大巷)

  避災路線:工作麵迎頭→-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進風行人下山聯絡巷→三水平進風行人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三、火災、瓦斯煤塵爆炸時避災路線

  避災原則:發生火災時人員盡早撤離事故損害區域,不能跨越火區,盡快進入新鮮風流。

  1、采煤工作麵(3203工作麵、3205工作麵、3301工作麵)避災路線

  (1)軌道順槽

  避災路線一(人員在事故地點及工作麵以外側):事故地點→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移動救生艙)→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避災路線二(人員在事故地點及工作麵之間):事故地點→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工作麵皮帶順槽→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2)皮帶順槽

  避災路線一(人員在事故地點及工作麵以外側):事故地點→軌道皮帶聯絡巷→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移動救生艙)→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避災路線二(人員在事故地點及工作麵之間):事故地點→工作麵皮帶順槽→工作麵→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2、掘進工作麵(3202兩順槽、3207兩順槽)避災路線

  避災路線:事故地點→工作麵軌道順槽(工作麵移動救生艙)→工作麵聯絡巷→-1030m軌道大巷(永久避難硐室)→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翼軌道巷(永久避難硐室)→13采區進風行人下山→-505m北翼軌道巷→-505m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第三節應急預案

  一、衝擊地壓時應急預案

  (一)、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分析

  1、事故類型

  其類型可分為:重力型、構造型、複合型。

  2、事故可能發生時間

  事故無明顯時間性。

  3、危險程度分析

  (1)、衝擊地壓事故危險源分析

  2003年4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開采研究所進行了煤層衝擊傾向性鑒定,鑒定結果為3煤層具有強烈衝擊傾向性,我礦煤層本身彈性高,含水率低,采深大,在高應力壓縮下,積存了較多的彈性能,頂板為中等以上硬度,具有弱衝擊傾向性,頂板有多層堅硬厚層岩石,構造多,構造殘餘應力釋放引起衝擊地壓,因此具備了產生衝擊地壓的客觀因素,易發生衝擊地壓事故。

  (2)衝擊地壓事故危險程度分析

  發生衝擊地壓時易引起巷道變形、摧毀,支柱彎曲、折斷,人員傷亡等。

  (二)、應急處理基本原則

  1、及時彙報

  事故發生後,現場人員及時通過電話等方式向礦調度室、工區值班人員彙報事故的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人員情況、事故性質、影響範圍及發生原因等)。

  2、先確認後處理的原則

  現場處理前必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認事故現場的安全保證程度,製定應急救援方案,必要時先對危險區域進行處理,防止事故的擴大。

  3、以人為本的原則

  應急處理把保障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采取的方案措施必須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為出發點,既要考慮被救人員的安全,又要保證救援人員的安全,遇險人員被營救出後,先在現場進行急救再升井,防止貽誤最佳搶救時機。

  4、統一指揮原則

  應急救援必須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進行,避免盲目采取行動影響事故救援工作的開展和造成事故的擴大。

  5、自救互救原則

  應急救援過程中,被救人員根據現場條件積極開展自救工作,配合外圍救援工作。

  (三)、組織機構及職責

  1、應急組織體係

  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組織結構圖

  2、指揮機構職責

  (1)、指揮部職責:

  ①全麵負責應急救援工作,包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②組建現場指揮部,確定指揮人員、救援隊伍,配備救援器材和裝備。

  ③指揮調度應急隊伍和資源配置,包括搶險救災、醫療救護、保衛和救援物資、善後處理等。

  ④批準本預案的終止。

  (2)、總指揮職責

  ①根據現場的危險等級、潛在後果等,決定本預案的啟動。

  ②負責應急行動期間各單位的運作協調,部署應急策略,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完成。

  ③指揮、協調應急程序行動及對外消息發布。

  ④事故或突發事件超出礦處置能力時,向集團公司、政府應急救援機構提出救援申請。

  (3)、副總指揮職責

  ①協助總指揮組織或根據總指揮授權,指揮完成應急行動。

  ②向總指揮提出應采取的減輕事故後果的應急程序和行動建議。

  ③協調、組織應急行動所需人員、隊伍和物資、設備調運等。

  (4)、成員單位職責

  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各成員單位職責:

  ①安監處:參與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對事故有關責任人按照規定進行處罰。

  ②防衝辦: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③生產技術科: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

  ④機電科、機電工區:負責事故應急過程中管轄範圍內的電力恢複;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⑤地測科: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負責提供有關圖紙資料。

  ⑥通防科、通防工區: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負責冒頂區域具有足夠的新鮮風量;負責冒頂區域氣體的檢測。

  ⑦調度室:負責應急值守、接收、處置各單位上報的突發事件信息,及時報告礦領導,並根據領導指示上報集團公司、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調度有關救援力量參加救援工作;下達各項救援命令、跟蹤、續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負責保障應急過程的通訊暢通;負責應急物資調運工作。

  ⑧黨政辦公室:根據礦領導指示,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參與事故報告起草和信息發布工作;參與事故後勤保障。

  ⑨黨群工作部:參與事故報告起草和信息發布工作;根據礦領導指示及時與新聞媒體聯係,協助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參與事故賠償等善後處理工作;協助做好職工穩定工作。

  ⑩勞資社保科:參與賠償、工傷保險等善後處理工作。

  11財務科:負責應急救援各項費用的計劃和及時撥付,確保救援資金及時到位。

  12物資供應站:負責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工作。

  13久益醫院、礦醫務室:負責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工作,派遣醫療救護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救治,並做好藥物及醫療器材儲備。

  14總務科:負責搶險人員的食宿等生活事宜。

  15保衛科:負責人員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

  16運搬工區:負責井口檢身並及時運送人員和救災物資,滿足搶險需要。

  17采、掘、機修工區:負責核實本單位施工範圍內的人數,及時采取措施組織安全撤離,並如實詳細地向礦調度室彙報事故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人員情況、事故性質、影響範圍及發生原因等),隨時接受指揮部命令,完成有關搶險任務。

  (5)、應急救援小組及職責

  根據事故類型和應急工作需要,指揮部下設6個應急救援小組。

  (1)現場指揮組。由礦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礦長和總工程師任組長,礦分管副總工程師和有關業務科室(安監處、生產技術科、機電科、通防科、調度室、地測科)、應急救援隊伍、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有關技術專家組成。

  職責:實施指揮部製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對事故危害程度和範圍、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及時處理突發災變;指導應急救援隊伍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包括關停設備、設備檢測等工作,及時控製危險源;提出事故防範措施建議;為恢複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2)醫療救護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久益醫院、礦醫務室、煤管科、洗煤廠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現場醫療救護、受傷人員轉送和衛生防疫工作。

  (3)警戒保衛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保衛科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人員疏散、戒嚴、救援隊伍引導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必要時經指揮部批準,向集團公司保衛處或地方公安部門提出支援申請。

  (4)後勤保障組。由礦分管後勤的副礦長任組長,礦調度室、物資供應站、黨政辦公室、財務科、機電工區、通防科、總務科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調度和供應,環境監測、應急通訊保障、電力供應,各項搶險費用的計劃和撥付,並監督資金使用情況,食宿接待、車輛調度等工作。

  (5)善後處理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黨群工作部、勞資社保科等部門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傷亡人員家屬安撫、工傷保險、理賠等事故善後處理工作。

  (6)信息發布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黨群工作部、黨政辦公室、安監處等部門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信息發布工作,根據礦領導指示,及時與新聞媒體聯係,協助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負責事故報告起草工作。

  3.2.5上級應急救援指揮(超出礦應急處置能力的事件)

  事故超出礦應急處置能力時,由指揮部向集團公司或政府有關部門請求支援,在上級主管部門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人員到位後,指揮部和下屬各搶險救援小組按照“歸口”原則,立即歸屬上級各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服從其調配。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設立礦壓觀測、微震監測、配備專職人員。按規定組織編製礦壓與支護質量監測、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

  4.1.1衝擊地壓的監控方式、方法

  我礦的衝擊地壓監控主要采用微震監測、電磁輻射儀監測和鑽屑法三種。以微震監測係統監測準確的定位震源、評估振動能量、提供震源參數,電磁輻射監測儀進行衝擊危險區的監測,同時采用鑽屑法對電磁輻射監測儀監測出的衝擊地壓危險區域進行進一步的監測,結合微震監測來預防預測衝擊地壓。

  4.1.2衝擊地壓預防

  衝擊地壓防治工作執行《煤礦01manbetx 》、《衝擊地壓煤層安全開采暫行規定》(原煤炭工業部【87】煤生字第337號文)外,礦製定下發《××煤礦衝擊地壓防治實施細則》,按照《××煤礦衝擊地壓防治實施細則》的要求具體開展衝擊地壓防治工作。

  4.2預警行動

  當現場出現以下征兆時,必須立即發出警號,撤出危險地點,要及時通過電話或其他方式與外界取得聯係,向礦調度室彙報情況。

  (1)采掘工作麵過斷層、褶皺及煤層變化異常區域時。

  (2)巷道兩幫煤體拋出,將巷道堵塞甚至完全充實巷道空間時。

  (3)采煤工作麵液壓支架活柱下縮速度加快、下縮量增大、支柱被壓折壓彎或整體向一方傾斜推倒;掘進工作麵前探梁被壓扁及支護遭到破壞等現象。

  (4)工作麵煤壁片幫速度異常,程度嚴重,導致頂板裸露失去支護時。

  5信息報告程序

  事故發生後,事故單位要及時做好上報工作,安監處統一負責礦事故信息的接收、報告、初步處理和統計分析。

  5.1信息報告與通知

  (1)發生事故後,現場人員要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並立即報告調度室或本單位負責人。礦調度室、安監處或單位負責人立即報告集團公司調度室、安全監察局和××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有關部門。必要時可越級上報××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礦調度室、安監處及上級各有關部門實行24小時值班製度,接收事故報告信息,應急值守電話為:

  1、礦調度室電話:6800068029

  外線電話:××

  2、礦調度室應按順序通知的有關領導和單位電話(見附表)

  3、集團救護大隊電話:××

  4、集團××煤礦救護隊電話:68112

  5、集團救護大隊駐××中隊電話:68119

  6、集團調度室電話:××7108030(傳真)

  7、分局電話:××

  (2)事故初期采用電話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人員傷亡情況、環境受影響麵積及程度、事故潛在的危險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在補報的基礎上核實有關確切數據,12小時寫出事故書麵報告報集團公司調度室,報告內容:

  ①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

  ②事故簡要經過、遇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③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④事故搶救處理、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製情況,並附示意圖;

  ⑤需要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⑥事故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5.2礦內部信息傳遞

  礦調度室在接到事故報告後,應按照事故管理規定立即向礦有關領導和有關科室負責人報告。

  (1)發生輕傷事故、一般非死亡事故和一般僥幸事故,調度室立即向礦值班領導,分管安全生產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報告。

  (2)發生重傷以上人身事故或二級以上非人身事故,或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事故,礦調度室立即報告礦值班領導、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

  6應急處理

  6.1響應分級

  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礦井控製事態的能力,將事故響應等級別分為Ⅰ級、Ⅱ級、Ⅲ級。

  (1)Ⅰ級:造成人員傷亡或一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同時彙報集團公司。

  (2)Ⅱ級:造成人員重傷或二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

  (3)Ⅲ級:造成人員輕傷或三級及以下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和本單位,由事故單位實施現場處置方案。

  6.2響應程序

  事故發生後,事故發生單位立即啟動現場處置方案,礦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根據事故有關管理規定立即報告集團公司。

  礦按下列程序和內容響應:

  (1)調度室接到事故報告後,立即組織撤人並報告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並根據領導指示,通知各成員單位負責人在規定時間內到指定地點集合。指揮部立即組成並領導、指揮救援工作。

  (2)調度室和安監處進一步了解事故情況,收集事情有關信息,及時掌握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情況,並向指揮部及時報告。

  (3)現場指揮組根據現場情況協同指揮部進行事故初始評估,劃分現場工作區(危險區、緩衝區、安全區),及時研究製定搶救方案和安全措施

  應急響應程序圖

  (4)指揮部根據救援工作需要,協調調動有關人員和專家、應急救援隊伍奔赴現場實施救援。

  (5)根據事故情況,協調調運有關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

  (6)根據受傷人員情況,調動醫療救護隊伍趕赴現場進行救治和指導。

  (7)在事故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事件)無法得到有效控製,搶救組和現場指揮組要立即向總指揮部彙報。指揮部請求上級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6.3處置措施

  (1)回采工作麵發生衝擊地壓事故後的避災路線:

  ①當進風巷發生衝擊地壓時

  進風巷側人員:衝擊地壓發生地點→進風順槽→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回風巷側人員:衝擊地壓發生地點→回采工作麵→回風順槽→工作麵聯絡巷→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②當回風巷發生衝擊地壓時

  進風巷側人員:衝擊地壓發生地點→回采工作麵→進風順槽→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回風巷側人員:衝擊地壓發生地點→回風順槽→工作麵聯絡巷→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2)掘進工作麵發生衝擊地壓事故後的避災路線:

  衝擊地壓事故地點以裏人員要靜待救助。事故地點以外人員按以下路線避災:

  事故地點→掘進本巷→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1)衝擊地壓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儲備由救護隊、生產技術科、通防科、采掘工區、供應站負責儲備和管理,並保障救災物資、設備足額儲備,狀態完好。

  (2)儲備資源不能滿足救災需求,需動員和征用社會物資時,指揮部及時請求上級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支援。

  表1

  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表

  序號備品名稱單位數量序號備品名稱單位數量

  1單體液壓支柱棵1015管鉗把4

  23.8m長鋼梁根2016皮帶刀把4

  3備板塊60017安全帶條5

  4道木根20018Ф12.5鋼絲繩米200

  5手動加壓泵台219風煤鑽鑽頭個20

  6卸載把手把420鑽杆根30

  7伸縮梯付1212吋鋼管米500

  8撬棍把10224吋鋼管米500

  9木鋸把223鉗子把5

  10鎬把26246吋鋼管米500

  11方鍁把7825Ф21.5鋼絲繩米500

  12尖鍁把6226經緯網片100

  13平板鍬把227手持式風動鑽機台1

  14編織袋隻7028Ф32PVC管米50

  衝擊地壓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

  ××煤礦3煤頂、底板經過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開采研究所鑒定,得出如下結論:

  (1)××煤礦3煤層在煤層衝擊傾向性分析中屬於3類,為具有強衝擊傾向的煤層。

  (2)××煤礦3煤層的頂、底板都具有較高的單軸抗壓強度。

  (3)××煤礦3煤層的頂板岩石衝擊傾向性在分類中屬於2類,為具有弱衝擊傾向性的岩層。

  (4)××煤礦采深達1000m左右,煤岩體內壓力較高,儲存的能量較多,易發生衝擊地壓。

  (5)在實驗過程中,××煤礦3煤層的煤樣呈脆性破壞,說明它具有瞬間釋放大量能量的性質。

  (6)××煤礦3煤頂板有多層堅硬、厚度大的岩層,厚層堅硬岩層斷裂時釋放大量的彈性能易引起衝擊地壓。

  (7)××煤礦構造多,構造殘餘應力的釋放易引起衝擊地壓。

  本處置方案適用於××煤礦井下發生的衝擊地壓事故。

  1.2區域和地點

  衝擊地壓的發生區域為-850水平以下3煤頂、底板區域。

  發生地點一般為回采工作麵的兩順槽。

  1.3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衝擊地壓顯現強度特征一般為弱衝擊、強衝擊、彈射、礦震、岩爆、煤炮、衝擊波、彈性震動等,常伴有煤岩體拋出、氣浪等現象;其發生突然、劇烈,衝擊波力量巨大,瞬間摧毀巷道、采煤工作麵和設備,傷及人員,影響礦井生產。

  1.4事故發生前的征兆

  衝擊地壓發生前一般沒有明顯的宏觀前兆,常由誘發因素引起,如爆破、頂板來壓、回柱(移架)等。通過對國內外大量衝擊地壓案例分析,可將衝擊地壓現象描述為以下主要特征:

  (1)衝擊地壓的發生與地質構造有密切關係,往往發生在褶皺、斷層及煤層變異性突出的部位,主要與構造應力的控製有關。

  (2)發生衝擊地壓的煤層頂板往往具有堅硬的岩層,堅硬岩層聚集高強度的彈性能,是衝擊地壓發生的主要能量來源。

  (3)發生在超前巷道的衝擊地壓,以巷道兩幫煤體拋出為主要特征,將巷道堵塞,甚至完全充實巷道空間。

  (4)發生在工作麵的衝擊地壓,一般表現為大麵積衝擊現象,衝擊地壓形成的煤體運動和衝擊波將支護體推倒。

  (5)發生在留有底煤的采場,衝擊地壓時,以底鼓和煤岩壓入采場空間為主要顯現特征。

  2應急組織與職責

  2.1成立應急自救小組

  組長:帶班區長

  副組長:當班班長

  成員:區隊全體作業人員

  2.2應急自救小組職責

  (1)專業教育、日常安全培訓。

  (2)組織指揮實施自救行動。

  (3)向上級彙報事故情況,發出救援請求。

  2.3人員職責

  (1)組長負責指揮衝擊地壓發生現場應急處理。

  (2)副組長負責帶領現場人員自救和互助。

  (3)小組成員服從安排,搞好自救,妥善避災。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1)發生衝擊地壓事故,現場人員應立即撤離危險區並報告調度室。

  (2)工區跟班人員、班組長組織人員進行自救。

  (3)設置危險警示標識。

  (4)為救護人員做好向導。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礦井發生衝擊地壓事故後可能伴生的事故主要有:頂板事故、瓦斯爆炸、煤塵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

  3.2.1頂板事故處置措施

  頂板事故執行《頂板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瓦斯爆炸、煤塵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執行《瓦斯及煤塵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3.2.2發生衝擊地壓區域人員撤離

  (1)回采工作麵發生衝擊地壓事故後的避災路線:

  ①當進風巷發生衝擊地壓時

  進風巷側人員:衝擊地壓發生地點→進風順槽→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回風巷側人員:衝擊地壓發生地點→回采工作麵→回風順槽→工作麵聯絡巷→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②當回風巷發生衝擊地壓時

  進風巷側人員:衝擊地壓發生地點→回采工作麵→進風順槽→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回風巷側人員:衝擊地壓發生地點→回風順槽→工作麵聯絡巷→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2)掘進工作麵發生衝擊地壓事故後的避災路線:

  衝擊地壓事故地點以裏人員要靜待救助。事故地點以外人員按以下路線避災:

  事故地點→掘進本巷→進風大巷→進風下山→井底車場→副井→地麵。

  3.3事故報告

  (1)發生事故後及時向礦調度室、本單位彙報。

  (2)彙報內容: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的簡要經過、遇險人數;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需要礦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3)彙報要求:彙報人員不得慌張,彙報時吐字清晰,彙報內容簡明扼要。

  4注意事項

  (1)因衝擊地壓發生的頂板冒落時,應認真觀察冒頂周圍的支護變化情況,及冒頂範圍。

  (2)處理冒頂時必須保證後路暢通無阻,並設專人觀察頂板的變化情況。

  (3)因衝擊地壓發生瓦斯爆炸的搶救前應先檢查爆炸區域的有害氣體情況,按照先搶救幸存者(先搶救重傷、後搶救輕傷)後運送死亡人員的原則,積極搶救受困人員。

  (4)對於由衝擊地壓引起的煤塵瓦斯爆炸事故,在處理時要注意戴上自救器決不能因為吸氣幹熱而把自救器拿掉。未達到安全地點前嚴禁取下鼻夾和口具,以免有害氣體毒害。

  (5)在場的幹部和有經驗的老工人要發揮核心和骨幹作用,組織和領導其他職工統一行動。

  (6)受困人員必須穩定情緒,盡量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節約照明。對傷員應注意保護與照顧。

  (7)現場人員應保持鎮定,判斷事故地點和自己的位置。堅定信心,同時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8)事故處理工作完畢後,值班人員要及時做好各項記錄。

  5發生事故後的通訊聯絡及外部救援

  5.1通訊聯絡

  1、礦調度室電話:6800068029

  外線電話:××3480899

  2、礦調度室應按順序通知的有關領導和單位電話(見附表)

  3、集團救護大隊電話:××-7108039

  4、集團××煤礦救護隊電話:68112

  5、集團救護大隊駐××中隊電話:68119

  6、集團調度室電話:0637-71080317108030(傳真)

  7、分局電話:0637-237167623716782371686

  水害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類型

  根據《××煤礦生產礦井建井地質報告》、《××煤礦生產礦井精查地質報告》,礦井開采3煤時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根據《××煤礦下組煤先期采區水文地質補充勘探報告》,礦井開采下組煤時水文地質條件局部複雜,總體為中等。礦井潛在的水害隱患類型主要有五類:采空區積水,3煤頂、底板砂岩水、三灰水、埋藏深斷層導通奧灰承壓含水層出水、第四紀衝積層水。

  1.1.1采空區積水

  我礦所有密閉中所留的底部措施孔均無水湧出,-850水平以上為仰采或沿走向布置的工作麵,證明該水平采後3煤頂、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層水均已疏幹,空區無積水。

  2007年,我礦進行了-850水平以下21采區第一個沿空送巷2103工作麵的掘進,工作麵已順利貫通,現正在回采當中,經實際對2105采空區進行放水,確定3煤頂、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層的水位為-916m,我礦-850水平以下均為俯采工作麵,因此-850下以空區存有少量積水。

  1.1.23煤頂、底板砂岩水、三灰水

  3煤層頂板砂岩含水層:以灰白色中、細砂岩為主,局部為粗砂岩,厚8.00~25.93m,平均18.65m。3煤頂、底板砂岩水為靜儲量,巷道掘進過程中僅出現少量淋水,易疏幹。

  三灰含水層:三灰距3煤底板50m,厚2.00~5.33m,平均4.5m。極易受斷層錯動而出水,同時受地壓影響,開拓、準備的巷道一般布置在3煤層底板中,距離三灰較近,因此三灰也為影響3煤開采的主要含水層。三灰實際揭露最大湧水量為-505水平炸藥庫58m3/h,一個月後變小,現已疏幹,因此三灰水為靜儲量,易疏幹。

  1.1.3埋藏深斷層導通奧灰承壓含水層出水

  礦井內斷層水對生產影響較大,現開拓及開采範圍內的13及22采區北部邊界斷層F18、21及22采區分界斷層F14斷層的深部為現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隱患。F18斷層落差0~420m、F14斷層在深部落差80~160m,造成石炭係或奧陶係各含水層與3煤層的對口補給或奧灰承壓含水層水沿斷層麵出水對3煤開采帶來隱患。

  1.1.4第四紀衝積層水

  本區煤層露頭為隱伏露頭,各采掘工作麵要嚴格按照《礦井初步設計》和《××煤礦建井地質報告》規定,煤層露頭向下留設垂深70m的第四紀防水煤柱,如果不按規定留設將對礦井生產造成威脅。

  1.2危害程度分析

  表1:

  表1:

  礦井水害情況隱患表

  水害類型分布特征危害程度危害後果

  采空區

  積水3煤全

  井田采空區積水普遍較為隱蔽較小直接影響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或造成傷亡;設施損害;並伴有瓦斯或有毒氣體溢出

  3煤頂、底板砂岩水、三灰水3煤全

  井田3煤層頂、底板砂岩水、三灰水為靜儲量,易疏幹簡單

  埋藏深斷層導通奧灰承壓含水層出水局部本區構造複雜,斷層發育,可能導致含水層對接或斷層導水,引發突水較大

  第四紀衝積層水煤層露頭附近嚴格按照規定,煤層露頭向下留設垂深70m第四紀防水煤柱簡單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l)以人為本,安全第一。

  (2)立即報告。現場最先發現突水預兆或水災的人員應盡量設法弄清水情,並立即向調度室、區隊報告,同時聽從調度室的指示。調度室及時通知值班礦領導和相關部門。水災規模大且失控,現場人員應立即向調度室彙報,並及時通知附近受威脅地區的人員,按照作業規程或《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中所規定的避災路線撤出。

  (3)統一領導,協調行動。在指揮部的組織協調下,迅速進行應急處置工作。

  (4)自救互救,安全搶救。事故發生初期,應積極組織搶救,並迅速組織遇險人員沿避災線路撤離,防止事故擴大。在事故搶救過程中,應采取措施,確保救護人員的安全,嚴防搶救過程中發生事故。

  (5)依靠科學,規範有序。采用先進的救援裝備和技術,增強應急救援能力。堅持事故災難應急與預防工作相結合,做好預防、預測、預警和預報工作,做好常態下的風險評估、物資準備、隊伍建設、裝備完善、預案演練等工作。逐步規範應急救援工作,確保應急預案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係

  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組織結構圖

  指揮部職責:

  (1)全麵負責應急救援工作,包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2)組建現場指揮部,確定指揮人員、救援隊伍,配備救援器材和裝備。

  (3)指揮、調度應急隊伍和資源配置,包括搶險救災、醫療救護、保衛和救援物資、善後處理等。

  (4)批準本預案的終止。

  3.2指揮機構職責

  3.2.1總指揮職責

  (1)根據現場的危險等級、潛在後果等,決定本預案的啟動。

  (2)負責應急行動期間各單位的運作協調,部署應急策略,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完成。

  (3)指揮、協調應急程序行動及對外消息發布。

  (4)事故或突發事件超出礦處置能力時,向集團公司、政府應急救援機構提出救援申請。

  3.2.2副總指揮職責:

  (1)協助總指揮組織或根據總指揮授權,指揮完成應急行動。

  (2)向總指揮提出應采取的減輕事故後果的應急程序和行動建議。

  (3)協調、組織應急行動所需人員、隊伍和物資、設備調運等。

  3.2.3成員單位職責

  (1)安監處:參與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護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負責或參與事故調查處理和事故報告起草工作;對事故有關責任人按照規定進行處罰。

  (2)地測科:參與礦井水災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援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3)生產技術科: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4)通防科、通防工區: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護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按照指揮部命令,負責調整礦井通風係統、監視主要通風機的運行情況和組織完成必需的通風工程。

  (5)機電科: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6)調度室:負責應急值守、接收、處置各單位上報的突發事件信息,及時報告礦領導;並根據領導指示上報集團公司、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調度有關救援力量參加救援工作,下達各項救援命令、跟蹤、續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負責保障應急過程的通訊暢通。

  (7)黨政辦公室:參與事故報告起草和信息發布工作根據礦領導指示及時與新聞媒體聯係,協助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參與事故後勤保障工作和事故起草工作。

  (8)黨群工作部:根據礦領導指示,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參與事故報告起草和信息發布工作根據礦領導指示及時與新聞媒體聯係,協助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參與事故賠償等善後處理工作,協助做好職工穩定工作。

  (9)勞資社保科:參與賠償、工傷保險等善後處理工作。

  (10)財務科:負責應急救援各項費用計劃和及時撥付,確保救援資金及時到位;監督應急救援資金使用情況。

  (11)保衛科:負責人員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

  (12)久益醫院、礦醫務室:負責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工作,派遣醫療救護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救治,並做好藥物及醫療器材儲備。

  (13)物資供應站:負責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工作。

  (14)總務科:負責搶險人員的食宿等生活事宜。

  (15)機電工區:負責事故應急過程中管轄範圍內的電力恢複及與上級供電部門的電力供應聯係。

  (16)運搬工區:負責井口檢身並及時運送人員和救災物資,滿足搶險需要。

  (17)采、掘、機修工區:負責核實本單位施工範圍內的人數,及時采取措施組織安全撤離,並如實詳細地向礦調度室彙報事故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人員情況、事故性質、影響範圍及發生原因等),隨時接受指揮部命令,完成有關搶險任務。

  3.2.4應急救援小組及職責

  根據事故類型和應急工作需要,指揮部下設5個應急救援小組。

  (1)現場指揮組。由礦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礦長和總工程師任組長,礦分管副總工程師和有關業務科室(安監處、生產技術科、地測科、機電科、通防科、調度室)、應急救援隊伍、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管理人員組成。

  職責:實施指揮部製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對事故危害程度和範圍、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及時處理突發災變;指導應急救援隊伍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包括關停設備、設備檢測等工作,及時控製危險源;提出事故防範措施建議;為恢複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2)醫療救護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久益醫院、礦醫務室、煤管科、洗煤廠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現場醫療救護、受傷人員轉送和衛生防疫工作。

  (3)警戒保衛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保衛科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人員疏散、戒嚴、救援隊伍引導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必要時經指揮部批準,向集團公司保衛處或地方公安部門提出支援申請。

  (4)後勤保障組。由礦分管後勤的副礦長任組長,礦物資供應站、黨政辦公室、財務科、機電工區、調度室、通防科、總務科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調度和供應,環境監測、應急通訊保障、電力供應,各項搶險費用的計劃和撥付並監督資金使用情況,食宿接待、車輛調度等工作。

  (5)善後處理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由黨群工作部、勞資社保科等部門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傷亡人員家屬安撫、工傷保險、理賠等事故善後處理工作。

  3.2.5上級應急救援指揮(超出礦應急處置能力的事件)

  事故超出礦處置能力時,由指揮部向集團公司或政府有關部門請求支援,在上級主管部門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人員到位後,指揮部和下屬各搶險救援小組按照“歸口”原則,立即歸屬上級各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服從其調配。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1)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煤礦水害防治“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後掘,先治後采”的十六字原則。

  (2)礦成立了礦井防治水領導小組,建立健全了防治水技術管理責任體係、地測防治水規章製度和崗位責任製。

  (3)防治水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地測科,負責礦井防治水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和日常管理工作(地測科根據礦生產計劃、年度規劃,編製水害防治計劃和預測預報;完善各種礦井水文地質基礎台帳;編製《礦井綜合水文地質圖》、《礦井充水性圖》等基礎圖紙;定期開展水害隱患排查與避水方案演習;做好斷層水、不良鑽孔的超前治理等水害防治工程工作;建立健全礦區地下水動態觀測網等。

  (4)提前做好不良鑽孔的啟封工作。

  (5)建立健全礦井完善的排水係統。

  (6)製定各項探放水措施,施工人員必須規範操作。

  (7)采空區積水監控。

  ①在采掘工程圖上標明積水區及其最窪點的具體位置和積水外緣標高,並外推60m用紅色圈出積水老空區的警戒線。當掘進工作麵進入積水警戒線後,必須超前探放水,並在距積水實際邊界20m處停止掘進,進行打鑽放水,在確保積水已被基本放淨後,才允許繼續掘進。

  ②以平麵圖、剖麵圖確切反映積水區與采掘工作麵的空間關係。要分析其主要的充水因素,預計可能的積水量和動水量。

  ③超前探放老空積水,同時要製定預防有害氣體溢出傷人的專門措施。

  (8)3煤頂、底板砂岩水監控

  礦井必須利用物探、鑽探等手段,提前查明采區、工作麵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並做好新水平、新采區和首采工作麵的探放水工作,建立健全采區和工作麵排水係統。當煤層頂板有含水層和水體存在時,應當觀測“三帶”發育高度。

  (9)斷層水監控

  ①應核準(包括補鑽探明)斷層產狀、位置,分析斷層帶的富(導)水性,並在平麵圖、剖麵圖上確定斷層與采掘工作麵的空間幾何關係。

  ②井巷通過導水或可能導水斷層前,必須超前探水。探水線(探水起點)至斷層交麵線的最小距離不得小於20m,預計水壓大於2MPa時應按比例增大。

  ③當井巷通過含(導)水斷層時,要嚴防來壓冒頂突水或遲到突水(突泥砂),並建議采掘部門采取相應的防水措施。

  ④對與強含水層連通的導水斷層,必須按規定留設防隔水煤柱。

  (10)灰岩水監控

  ①建立健全水文觀測係統,查明各含水層的水壓、水量等水文地質情況。

  ②建立水化學分析模型,當井下發生突水時,對突水點加密采集水樣,應用常規分析及聚類分析判斷地下水來源。

  ③監測導水斷層,通過導水或可能導水斷層前,必須超前探水,必須按規定留設防隔水煤柱。

  ④查明不同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係,構造斷裂發育。在構造複雜地段奧灰與十下灰、十三灰之間具有一定水力聯係,對開采下組煤具有潛在突水威脅。

  ⑤及時觀測疏放水量、水壓等變化情況。

  ⑥及時探測、分析各采掘工作麵的隔水層厚度、突水係數,為下一步安全可采提供依據。

  (11)第四紀衝積層水監控

  ①將第四紀防水煤柱準確及時的標注在采掘工程平麵圖上。

  ②采用先進的方法查明煤層露頭的準確位置,必須按規定留設防隔水煤柱。

  ③各采掘工作麵臨近防水煤柱時,及時下達水害通知單和停掘通知單。

  (12)井巷揭露的主要出水點或地段,要進行水溫、水量、水質等地下水動態觀測和分析,防止滯後突水。

  (13)下山掘進迎頭及有積水的巷道低窪點,必須按施工措施要求備好水泵,排水管路緊跟迎頭,出現湧水時及時排出,以免影響生產。

  (14)嚴禁在各種隔水煤柱中采掘;在水體下開采時必須上報開采方案設計,取得上級批準。

  (15)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後應及時觀測井下水文變化情況,並向礦調度室報告。

  4.2預警行動

  (1)超前預防:積極開展水害因素分析和預測工作。每年初根據采掘接續計劃,結合水文地質資料,全麵分析水害因素,提出水害分析預測表及水害預測圖。在采掘過程中,對預測圖、表要逐月進行檢查,補充和修訂,發現險情,應及時發出水害通知單,並報告礦調度室,通知可能有受水害威脅地點的人員撤到安全地點。

  (2)工作作業區異常:采煤工作麵、掘進迎頭或其它地點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有臭味等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采取措施,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3)當對水患地點進行探放水鑽進時,發現煤岩鬆軟、片幫、來壓或鑽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頂鑽等異狀時,必須停止鑽進,但不得撥出鑽杆,現場負責人應立即報告礦調度室,並派人監測水情。如果發現情況危急時,必須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然後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當調度室接到已發生水害事故的電話通知時,立即報告值班礦領導,啟動本預案,組織實施救援,必要時請求上級協調增援。

  5信息報告程序

  5.1報告程序

  事故發生後,事故單位按照規定要求及時做好上報工作。安監處統一負責礦事故信息的接收、報告、初步處理和統計分析。

  5.2信息報告與通知

  (1)發生事故後,現場人員要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並立即報告礦調度室或本單位負責人。礦調度室、安監處或單位負責人立即報告集團公司調度室、安全監察局和濟寧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有關部門。必要時可越級上報××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礦調度室、安監處及上級各有關部門實行24小時值班製度,接收事故報告信息,應急值守電話為:

  ①礦調度室電話:6800068029

  ②礦安監處電話:6806168063

  ③集團公司調度室電話:0637-7108030

  ④集團公司安全監察局電話:0637-7108038

  ⑤××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電話:0637—3420200

  ⑥××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電話:0637-2399611

  (2)事故初期采用電話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人員傷亡情況、環境受影響麵積及程度、事故潛在的危險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在初報的基礎上核實有關確切數據,12小時內寫出事故書麵報告報集團公司總調度室,報告主要內容:

  ①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

  ②事故簡要經過、遇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③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④事故搶救處理、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製情況,並附示意圖;

  ⑤需要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⑥事故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5.3礦內部信息傳遞

  礦調度室在接到事故報告後,應按照事故管理規定立即向礦有關領導和有關科室負責人報告。

  (1)發生輕傷事故、一般非傷亡事故和一般僥幸事故,調度室立即向礦值班領導、分管安全生產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報告。

  (2)發生重傷以上人身事故或二級以上非人身事故,或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事故,礦調度室立即報告礦值班領導、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

  6應急響應

  6.1響應分級

  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礦井控製事態的能力,將事故響應級別分為I級、II級、III級。

  (1)I級:造成人員傷亡或一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同時彙報集團公司。

  (2)II級:出現人員重傷或二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

  (3)III級:出現人員輕傷或三級及以下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和本單位,由事故單位實施現場處置方案。

  6.2響應程序

  應急響應程序圖

  事故發生後,事故發生單位立即啟動現場處置方案,礦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根據事故有關管理規定立即報集團公司。

  礦按下列程序和內容響應:

  (1)調度室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立即安排撤人,按照處置方案組織自救,並報告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並根據領導小組組長指示,通知各成員單位負責人在規定時間內到指定地點集合。指揮部立即組成並領導、指揮救援工作。

  (2)調度室和安監處進一步了解事故情況,收集事故有關信息,及時掌握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情況,並向指揮部及時報告。

  (3)現場指揮組根據現場情況協同指揮部進行事故初始評估,劃分現場工作區(危險區、緩衝區、安全區),及時研究製定搶救方案和安全措施

  (4)指揮部根據救援工作需要,協調調動有關人員和專家、應急救援隊伍奔赴現場實施救援。

  (5)根據事故情況,協調調運有關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

  (6)根據受傷人員情況,調動醫療救護隊伍趕赴現場進行救治和指導。

  (7)在事故搶救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事件)無法得到有效控製,搶救組和現場指揮組要立即向總指揮部彙報。指揮部請求上級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6.3處置措施

  (1)堅持“防、堵、疏、排、截”五項綜合治理措施。

  (2)立即報告。現場最先發現突水預兆或水災的人員盡量設法摸清水情,並立即向調度室和有關領導報告,聽從調度室的指示。

  (3)突水量小水害規模小,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迅速組織搶救,現場跟班區隊長和班組長組織現場人員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麵,設法處理封堵出水點,並利用現場排水設備進行排水。

  (4)突水規模大水勢不能控製,現場人員在立即向礦調度室彙報的同時,用最快的方法通知附近受威脅地區人員,按照《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或該工作地點《作業規程》中所規定的避災路線有序撤離,防止災情擴大。

  (5)指揮部首先聽取當日礦值班領導關於災情和已經下達的命令情況彙報,繼續組織撤人、停電,保證主要通風機、副井提升及壓風機、水泵的正常運轉。

  (6)指揮部結合災情實際,製定事故處理方案,迅速組織有關領導及專業組人員到井下現場救災,組織人力、物資保證搶險工作的正常進行。

  (7)指揮部根據現場需要,派救護隊偵察險情,查明原因,由專家組、地測科、通防科負責迅速分析突水、潰漿情況,向礦調度室彙報,提出處理措施和建議。由指揮部決定采用堵、泄、排等手段,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8)發生水害後,地測科加強水位、水壓、水量、水溫、水質的觀測;通防工區加強對突水地點的有害氣體檢測,現場職工及時沛帶自救器,防止有害氣體突然溢出。

  (9)機電工區保證中央泵房、采區泵房的正常工作。泵房人員在接到水害事故報警後,要立即啟動所有水泵,把水倉水位降至最低。如果湧水威脅到變電所、中央泵房、采區泵房時,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關閉防水密閉門。中央泵房、變電所值班人員必須堅守崗位,在未接到指揮部撤人命令前禁止擅自脫離工作崗位。

  (10)事故處理結束後,指揮部指定有關部門和人員收集整理事故資料,編製事故調查報告。

  6.4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1)水災事故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儲備由機電科、物資供應站負責儲備和管理,並保障救災物資、設備足額儲備,狀態好。

  (2)根據救援的需要,由指揮部隨時調集各種物資和設備。

  表2:

  水災事故應急救援物資與裝備

  序號物資名稱規格型號台數流量(m3/h)揚程(m)

  1清水泵BQW-30KW2100100

  2清水泵DA1-100X12250210

  3排沙泵QBK50一50/22KW35050

  4開關QBZ-604

  5開關QBZ-801

  6開關BQD-802

  7開關QJZ-3151

  存放地點:井下三水平車場值班電話:68762

  水害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

  礦井水害主要由采空區積水、3煤層頂、底板砂岩水、三灰水及斷層導通奧灰承壓含水層出水等造成,對人員、設施等危害重大。

  1.2區域和地點

  多發生在采、掘工作麵。

  1.3季節及危害

  水害無季節性;水害易造成多人傷亡事故。

  1.4水害事故前預兆

  (1)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有臭味等。

  (2)探放水鑽進時,發現煤岩鬆軟、片幫、來壓或鑽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頂鑽等異狀時,必須停止鑽進,但不得拔出鑽。

  2應急組織與職責

  2.1成立防治水應急自救小組

  組長:基層單位負責人

  副組長:基層單位副職、技術主管、隊長、班長

  成員:基層單位全體作業人員

  2.2應急自救小組職責

  (l)加強專業教育與學習以及日常安全培訓。

  (2)組織指揮實施自救行動。

  (3)向上級彙報事故情況,發出救援請求。

  2.3人員職責

  (1)組長負責指揮水害現場應急處理。

  (2)副組長負責帶領現場人員自救和互救。

  (3)小組成員服從安排,搞好自救,妥善避災。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1)發生水害事故,發現人員應立即報告礦調度室(電話:68000)。

  (2)施工地點跟班隊長、班長組織本班人員進行避災自救。

  (3)設置危險警示標識。

  (4)為救護人員做好向導。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1)預計水壓較大的地區探水前,必須先安好孔口管和控製閘閥,進行耐壓試驗,達到設計承受的水壓後,方準繼續鑽進。特別危險的地區,應有躲避場所,並規定避災路線。鑽孔內水壓過大時,應采用反壓和有防噴裝置的方法鑽進,並有防止孔口管和煤(岩)壁突然鼓出的措施。

  (2)探放采空區積水前,首先要分析查明采空區積水體的空間位置、積水量和水壓。當老空積水區高於探放水點位置時,隻準打鑽孔探放水,並撤出受水害威脅的所有人員。當鑽孔接近老空區,預計可能有瓦斯或其它有害氣體湧出時,必須有瓦斯檢查員在現場檢查空氣成分,如果瓦斯濃度異常,必須立即停止鑽進,切斷電源,撤出人員,並報告礦調度室。

  (3)打鑽放水前,必須估計積水量,根據礦井排水能力和水倉容量,控製放水流量;放水時,必須設專人監測鑽孔出水情況,測定水量、水壓,做好記錄。若水量突然變化,立即報告礦調度室。

  (4)當3煤頂板砂岩水或少量采空區積水(已探放)出現突水,並且水量小且規模小,現場跟班區隊長和班組長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就地取材,一方麵加固現場巷道支護,另一方麵全力組織排水,同時彙報礦調度室。

  (5)施工鑽進時,發現煤岩鬆軟、片幫、來壓或鑽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頂鑽等異狀時,必須停止鑽進,但不得拔出鑽杆,現場負責人應立即報告礦調度室,並派人監測水情。如果發現情況危急時,必須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6)井下發生水害後,事故現場不具備搶險條件或可能危及人員安全時,應立即用最快的方法通知附近地區的人員一起按礦井災害預防處理計劃中所規定的路線撤離。

  (7)發生水害事故後,受災區域的人員應撤退到湧水地點上部水平,而不能進入湧水附近的獨頭巷道。但是當獨頭上山下部唯一出口被淹沒無法撤離時,打開壓風管,在獨頭工作麵暫避,禁止潛泳。

  (8)位於透水點下方工作人員撤離遇到水勢很猛很高的水頭時,要盡力屏住呼吸,用手拽住管路等物體用力闖過。水頭過後,水勢減弱,可借助巷道壁或其它物體攀扶著往外撤離,直到安全地點。

  (9)遇險人員必須在本班班長帶領下按指定的安全撤離路線撤離。

  (10)當井下工作人員發現撤離路線已被水隔斷,要迅速撤至位置最高的地點,暫時躲避。被困人員應由當班班長(或有經驗的老工人)統一指揮,用現場電話與外界聯絡,彙報情況。如果現場電話損壞不通,要不斷敲打管路或鋼軌,不斷發出呼救信號。

  (11)礦井發生水害後,指揮部應以最快的速度安裝排水設備,分秒必爭地組織排水搶救工作,水泵房人員在接到透水事故報警後,要立即關閉泵房兩側的密閉門,啟動所有水泵排水。

  (12)在搶救中要根據水害事故現場的實際情況,組織指揮救災。當水淹沒了礦井的部分采區或下部水平的巷道,使部分人員受困,應從兩個方麵組織搶救:一是加固工作區巷道,加強空氣監測,迅速組織專業救護隊,搜救遇險遇難人員;二是應利用通往被淹采區的所有通道,組織力量,分頭安裝水泵排水進行搶救。

  (13)在搶救水災事故中,要認真分析、判斷受困遇險人員的位置以及巷道狀況,判斷遇險人員是否有生存的條件。指揮部必須以搶救人為指導思想去部署各項搶救工作,不能看到水位己高於遇險者所在地點,就輕易地做出遇難人員已經死亡的結論,否則就會貽誤時機,使本應得救人員死亡。如果遇險人員所在地點是獨頭上山時,要按每人每分鍾消耗氧氣量0.237kg和呼出二氧化碳197kg計算他們的生存時間。如果氧氣量不能保證時,應采取措施打鑽孔輸送氧氣和食物等,保證遇險人員有足夠的等待時間,同時要抓緊時間排水,使堵在裏邊的人員能夠及時得救。

  (14)水害後,特別是老空區的積水突出後,往往會從積水的空間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如瓦斯、硫化氫等,在撤離時應采取如用濕毛巾掩住口鼻等措施,防止有害氣體中毒或窒息。

  (15)把溺水者撈救出水後,如果溺水者發生窒息,救護者應盡快把溺水者灌入胃裏的水控出來,然後及時進行人工呼吸。在進行搶救的同時,要派人立即向礦救災指揮中心報告,請求醫生趕來協同搶救,搶救成功後,立即轉至醫院。

  (16)人員被全部救出後,應做好受破壞巷道的維修、加固與清理工作。

  3.3發生水災事故的避災路線

  1、發生水災事故時,隻要不是獨頭上山,都要本著人往高處走的原則,從本工作地點就近進入上山巷道,從-505大巷經副井撤至地麵。

  2、獨頭上山人員要盡快從工作地點撤離下來,然後就近從上坡巷道撤退出來,直到安全地點。如果無法撤離,被困人員要保持鎮靜,向上撤到無水區,留一盞礦燈照明,其他關閉,靜坐待救。

  3、大巷和井底車場的人員,直接從副井撤至地麵。

  4、2202聯絡巷→2202軌道上車場→-850北翼軌道巷→13采區猴車尾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5、2203聯絡巷→2202軌道上車場→-850北翼軌道巷→13采區猴車尾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6、2202皮帶順槽→2202軌道上車場→-850北翼軌道巷→13采區猴車尾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7、2203軌道順槽→2203軌道上車場→-850北翼軌道巷→13采區猴車尾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8、-1030水倉外環→三水平軌道下車場→三水平軌道下山→-850北翼軌道巷→-850北翼第三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9、-1030南翼皮帶、32采區集中回風巷、-1030北翼皮帶巷→三水平回風下山→三水平軌道上車場→-850北翼軌道巷→-850北翼第三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10、-1030南翼軌道巷、-1030北翼軌道巷→三水平軌道下車場→三水平軌道下山→-850北翼軌道巷→-850北翼第三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11、3203皮帶順槽、3203軌道順槽、3205皮帶順槽、3205軌道順槽→32采區集中皮帶巷→三水平進風行人下山→-850北翼軌道巷→-850北翼第三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12、1316回采工作麵→北翼第四聯絡巷→-850北翼軌道巷→13采區猴車尾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13、2201回采工作麵→2201軌道上車場→13采區猴車尾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14、2109回采工作麵→2109軌道上車場→-850北翼軌道巷→-850北第一聯絡巷→-840北翼皮帶巷→回風下山→-505南大巷→副井→地麵。

  15、2103回采工作麵→-850南翼軌道巷→回風下山→-505南大巷→副井→地麵。

  16、2202回采工作麵→-850北翼軌道巷→-850北翼第三聯絡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北翼軌道巷→副井→地麵。

  17、-840煤倉→回風下山→-505南大巷→副井→地麵。

  18、-860煤倉卸煤點→皮帶下山→-505南翼皮帶聯絡巷→-505南大巷→副井→地麵。

  19、皮帶下山其它工作人員→-505南翼皮帶聯絡巷→-505南大巷→副井→地麵

  20、-850下車場→軌道下山→-505南大巷→副井→地麵。

  21、其他地點的工作人員遇水時,就近向高處的巷道撤離,選擇最短的距離快速到達如:軌道下山、皮帶下山、回風下山等,可以直通-505水平的巷道,從副井到地麵。

  3.4事故報告

  事故發生後,按照本預案有關規定,立即將事故情況上報集團公司調度室及安全監察局(值班電話:調度室0637-7108030、安監局0637-7108038)。並在事故發生後12小時內寫出事故書麵報告,逐級上報。事故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

  (2)事故的簡要經過、遇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3)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4)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並附示意圖;

  (5)需要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6)事故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3.5注意事項

  (1)所有下井人員必須按規定佩帶齊全安全防護器具。

  (2)采掘工作麵必須有工作、備用排水(砂)泵與水管。

  (3)安裝鑽機探水前必須遵守《煤礦01manbetx 》第二百八十八條規定;鑽探作業人員必須學習相關措施,持證上崗。

  (4)探放水鑽孔的布設必須符合規定要求。

  (5)探水鑽孔除兼作堵水或疏水用鑽孔外,終孔孔徑一般不得大於58mm。

  (6)探水鑽孔超前距離和止水套管長度應符合要求規定。

  (7)鑽放采空區積水以及搶險中,必須配有專職瓦斯檢查員。

  (8)探查後,需封閉鑽孔的應及時封閉。

  (9)對現場排水巷道注意做好加固,保證安全;想盡辦法與受困人員取得聯係。

  (10)受困人員必須穩定情緒,盡量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節約照明。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決不咀嚼雜物充饑;飲水時應選擇適宜水源,並注意用紗布或衣服過濾。對傷員應注意保護與照顧。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現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

  (11)長時間被困在井下人員上井應避開強烈的光線,不可吃硬質和過量的食物。

  (12)任何受困遇險人員禁止潛泳。

  瓦斯爆炸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類型

  瓦斯爆炸事故。

  1.2瓦斯爆炸誘因及危害程度分析

  1.2.1瓦斯爆炸誘因

  回采工作麵回風隅角、全煤巷道頂板離層高冒區、采空區瓦斯外漏、通風不暢的巷道等地點容易造成瓦斯積聚,易引起瓦斯爆炸。

  1.2.2瓦斯爆炸危害程度分析

  (1)產生高溫,火焰溫度達2150℃-2650℃,能引起火災,造成損失,易引起煤塵爆炸。

  (2)產生高壓,擊倒人員,掀翻礦車,破壞巷道,引起通風係統和設施損壞。

  (3)產生衝擊波,最高速度達1000m/s,峰值壓力5-8個大氣壓,最高可達20個大氣壓,擊傷人員,造成冒頂,掀翻礦車,摧毀設施,易引起頂板事故。

  (4)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主要是CO、CO2,CO濃度一般可達到0.4%以上,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

  (5)瓦斯爆炸易造成群死群傷。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1、統一指揮原則。搶險救災工作必須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和具體指揮下開展。

  2、自救互救原則。事故發生後,現場作業人員應立即啟動現場處置方案,開展自救和互救,礦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積極組織搶救,並迅速組織遇險人員沿避災路線撤離,防止事故擴大。

  3、安全搶救原則。在事故搶救過程中,應采取措施,確保救護人員的安全,嚴防搶救過程中發生事故。

  4、通訊暢通原則。井上下應設立專線指揮電話,並確保暢通。

  3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係

  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組織結構圖

  指揮部職責:

  (1)全麵負責應急救援工作,包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2)組建現場指揮部,確定指揮人員、救援隊伍,配備救援器材和裝備。

  (3)指揮、調度應急隊伍和資源配置,包括搶險救災、醫療救護、保衛和救援物資、善後處理等。

  (4)批準本預案的終止。

  3.2指揮機構職責

  3.2.1總指揮職責:

  (1)根據現場的危險等級、潛在後果等,決定本預案的啟動。

  (2)負責應急行動期間各單位的運作協調,部署應急策略,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完成。

  (3)指揮、協調應急程序行動及對外消息發布。

  (4)事故或突發事件超出礦處置能力時,向集團公司、政府應急救援機構提出救援申請。

  3.2.2副總指揮職責

  (1)協助總指揮組織或根據總指揮授權,指揮完成應急行動。

  (2)向總指揮提出應采取的減輕事故後果的應急程序和行動建議。

  (3)協調、組織應急行動所需人員、隊伍和物資、設備調運等。

  3.2.3成員單位職責

  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各成員單位職責:

  (1)安監處:參與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護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負責或參與事故調查處理工作;對事故有關責任人按照規定進行處罰;參與新聞發布工作。

  (2)通防科、通防工區:參與瓦斯爆炸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護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按照指揮部命令,負責調整礦井通風係統、監視主要通風機的運行情況和組織完成必需的通風工程。

  (3)生產技術科:參與瓦斯爆炸引起的頂板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4)機電科:參與瓦斯爆炸引起的礦停電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負責事故應急過程中管轄範圍內的電力恢複;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5)地測科: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的研究製定,提供所需圖紙資料。

  (6)調度室:負責應急值守、接收、處置各單位上報的突發事件信息,及時報告礦領導,並根據領導指示上報集團公司、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調度有關救援力量參加救援工作,下達各項救援命令,跟蹤、續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負責保障應急過程的通訊暢通。

  (7)黨群工作部:根據礦領導指示,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做好新聞發布工作;參與事故賠償等善後處理工作,協助做好職工穩定工作。

  (8)黨政辦公室:參與事故後勤保障、新聞發布和事故報告起草工作。

  (9)勞資社保科:參與賠償、工傷保險等善後處理工作。

  (10)財務科:負責應急救援各項費用的計劃和及時撥付,確保救援資金及時到位;監督應急救援資金使用情況。

  (11)保衛科:負責人員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

  (12)久益醫院、礦醫務室:負責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工作,派遣醫療救護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救治,並做好藥物及醫療器材儲備。

  (13)物資供應站:負責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工作。

  (14)集團公司救護大隊、礦救護隊:參與事故專項應急預案研究製定,根據事故應急救援方案,完成應急救援工作。

  (15)總務科:負責搶險人員的食宿等生活事宜。

  (16)運搬工區:負責及時運送人員和救災物資,滿足搶險需要。

  (17)機電工區:負責井口檢身及事故應急過程中管轄範圍內的電力恢複,完成有關電力搶險任務。

  (18)采、掘、機修工區:負責核實本單位施工範圍內的人數,及時采取措施,組織安全撤離,並如實詳細地向礦調度室彙報事故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人員情況、事故性質、影響範圍及發生原因等),隨時接受指揮部命令,完成有關搶險任務。

  3.2.4應急救援小組及職責

  根據事故類型和應急工作需要,指揮部下設6個應急救援小組。

  (1)現場指揮組。由礦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礦長和總工程師任組長,礦分管副總工程師和有關業務科室(安監處、通防科、生產技術科、機電科、調度室、地測科)、應急救援隊伍、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有關技術專家組成。

  職責:實施指揮部製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對事故危害程度和範圍、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及時處理突發災變;指導應急救援隊伍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包括關停設備、設備檢測等工作,及時控製危險源;提出事故防範措施建議;為恢複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2)醫療救護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久益醫院、礦醫務室等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現場醫療救護、受傷人員轉送和衛生防疫工作。

  (3)警戒保衛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保衛科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人員疏散、戒嚴、救援隊伍引導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必要時經指揮部批準,向集團公司保衛處或地方公安部門提出支援申請。

  (4)後勤保障組。由礦分管後勤的副礦長任組長,礦物資供應站、黨政辦公室、財務科、機電工區、調度室、總務科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取責:負責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調度和供應,應急通訊保障、電力供應,各項搶險費用的計劃和撥付,並監督資金使用情況,食宿接待、車輛調度等工作。

  (5)善後處理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黨政辦公室、黨群工作部、勞資社保科等部門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傷亡人員家屬安撫工傷保險、理賠等事故善後處理工作。

  (6)信息發布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黨群工作部、黨政辦公室、安監處等部門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信息發布工作,根據礦領導指示,及時與新聞媒體聯係,協助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負責事故報告起草工作。

  3.2.5上級應急救援指揮(超出礦應急處置能力的事件)

  事故超出礦處置能力時,由指揮部向集團公司或政府有關部門請求支援,在上級主管部門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人員到位後,指揮部和下屬各搶險救援小組按照“歸口”原則,立即歸屬上級各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服從其調配。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1.1監控方式、方法

  (1)采用KJ70N礦井安全監控係統監測礦井瓦斯隱患及重點瓦斯濃度變化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2)采用GC-5085束管監測係統,連續監測井下空氣成分的變化,對瓦斯重點管理區進行24小時監控,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3)專職氣體檢查員、專職瓦斯檢查員按規定檢查礦井各地點瓦斯濃度,發現異常及時彙報處理。

  4.1.2預防措施

  4.1.2.1預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1)優化通風設計,合理分配風量,保持通風係統的穩定性。各作業地點、硐室的風量、風速、溫度符合《煤礦01manbetx 》的要求。

  (2)采掘工作麵都應采取獨立通風,確需串聯通風時,要符合《煤礦01manbetx 》規定。

  (3)完善通風設施,並加強維護,不得損壞或隨意拆除。

  (4)杜絕無計劃停電停風,防止瓦斯積聚。停風必須撤出巷道內所有人員,並切斷巷道內一切電源,嚴禁在停風或瓦斯超限的區域內作業。

  (5)嚴格執行通防管理規定,臨時停工地點不得停風,否則必須切斷電源,設置柵欄,揭示警標,禁止人員進入,並向礦調度室報告。

  (6)掘進工作麵風筒出風口到迎頭距離:煤巷、半煤岩巷不大於5m,岩巷不大於8m。

  (7)臨時停風地點恢複通風前必須檢查瓦斯,並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第141條執行。

  (8)掘進中不得出現盲巷。確定為長期停風的巷道,必須在24小時內在巷道口不超過3m的地方打永久密閉。工作麵停采後45天內完成永久封閉。

  (9)啟封密閉必須製定內容包括排放瓦斯的專門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由礦輔助救護隊執行。

  (10)每月由礦總工程師組織排查一次瓦斯重點管理區,瓦斯重點管理區必須製定專門措施進行管理。

  (11)煤巷掘進必須實現“風電閉鎖”;采煤工作麵按規定安裝安全監控係統。

  (12)沿空掘巷沿空側破碎區域必須噴漿堵漏,采空區周圍采取區域性均壓措施,並定期測壓,檢查均壓效果,防止采空區瓦斯湧入采掘工作麵。

  (13)所有采掘工作麵開切眼停采線兩順槽開掘的硐室設計施工深度不應大於5m,在工作麵安完或撤完後,用粉煤灰袋等封閉嚴實,所有硐室在礦井采掘工程平麵圖上標注。

  (14)加強采煤工作麵回風隅角的管理,要正確合理調配工作麵風量,用好擋風簾和導風簾。

  (15)加強采煤麵在撤麵和封閉時的通風管理,適時調整通風係統。

  (16)加強巷道貫通管理,貫通必須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第108條規定,製定貫通施工措施,貫通後及時調整通風係統。

  4.1.2.2加強瓦斯檢查

  (1)巷道初揭露煤層時,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應製定探放瓦斯的安全措施。各普掘迎頭實行“一炮三檢”,煤巷、半煤岩巷掘進迎頭必須設置甲烷傳感器。

  (2)瓦斯檢查工必須嚴格執行瓦斯巡回檢查製度及請示彙報製度,不準空班、漏檢、弄虛作假,發現工作麵及其它地點發生瓦斯積聚或超限,必須立即停電撤人,彙報通防部門和礦調度室,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3)安全監測儀器、儀表必須定期校驗,及時挪移,確保準確有效。

  (4)搞好瓦斯預測預報,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

  (5)按規定應沛帶便攜式瓦斯報警儀或瓦斯—氧氣兩用儀的人員,下井時必須攜帶相關儀器,各采掘工作麵必須按規定懸掛便攜式瓦斯報警儀,采煤麵回風隅角和沿空掘進巷道還應配備瓦斯—氧氣兩用儀。

  (6)對高冒區、密閉前、采煤工作麵回風隅角等易積聚瓦斯地點,必須加強監測、檢查。

  4.1.2.3嚴格按規定控製火源

  (1)嚴禁穿化纖衣服下井。

  (2)主要通風機房周圍20m範圍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3)在井下和井口房,嚴禁采用可燃性材料搭設臨時操作休息室。

  (4)井下嚴禁使用燈炮及電爐取暖。

  (5)礦燈應完好,否則不得發放,嚴禁在井下拆卸、敲打和撞擊燈頭。

  (6)嚴格燒焊措施的審批,並認真貫徹執行。

  (7)做好防滅火注氮、注凝膠、均壓等防治自然發火工作,加強自燃的預測預報,對采煤工作麵、煤巷及半煤岩巷每班測定CO、CH4、溫度等參數。

  (8)井下所有電氣設備必須杜絕失爆,堅持使用檢漏繼電器。

  (9)禁止井下帶電檢修和挪移電氣設備。

  (10)局部通風機重新啟動前,必須檢查開關及局部通風機附近2Om內瓦斯,瓦斯濃度小於0.5%時方可人工啟動開關。

  4.2預警行動

  發現有事故征兆時,現場有關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並撤出受威脅區域,立即向調度室或單位負責人、安監處彙報。

  (1)警告標識警示:強製性、禁止性的警告、指令等,可用顏色、圖案、文字、符號等對具有安全危險性的地點、設備、設施等進行安全標示,提醒注意和警惕。

  (2)作業警示:在作業過程中,用語言或聲光信號等方式對作業行為進行警示。

  (3)重大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事件超出本單位、部門處理能力時,立即報上級部門,由上級部門協調處理。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可通過公文、廣播、電視、通信、信息網絡、警報器等方式進行。

  5信息報告程序

  事故發生後,事故單位按照規定要求及時做好上報工作。安監處統一負責礦事故信息的接收、報告、初步處理和統計分析。

  5.1信息報告與分析

  (1)發生事故後,現場人員要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並立即報告礦調度室或本單位負責人。礦調度室、安監處或單位負責人立即向集團公司調度室、安全監察局和××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有關部門彙報。必要時可越級上報××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礦調度室、安監處及上級各有關部門實行24小時值班製度,接收事故報告信息,應急值守電話為:

  ①礦調度室電話:68000

  ②礦安監處電話:6806168063

  ③集團公司調度室電話:0637-7108030

  ④集團公司安全監察局電話:0637-7108038

  ⑤××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電話:0637-3420200

  ⑥××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電話:0637一2399611;傳真:2371696

  (2)事故初期采用電話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人員傷亡情況、環境受影響麵積及程度、事故潛在的危險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在初報的基礎上核實有關確切數據,12小時內寫出事故書麵報告報集團公司調度室,報告主要內容:

  ①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

  ②事故簡要經過、遇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③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④事故搶救處理、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製情況,並附示意圖;

  ⑤需要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⑥事故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5.2礦內部信息傳遞

  礦調度室在接到事故報告後,應按照事故管理規定立即向礦有關領導和有關科室負責人報告。

  (1)發生輕傷事故、一般非傷亡事故和一般僥幸事故,調度室立即向礦值班領導、分管安全生產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報告。

  (2)發生重傷以上人身事故或二級以上非人身事故,或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事故,礦調度室立即報告礦值班領導、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

  6應急響應

  6.1響應分級

  針對事故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礦井控製事態能力,將瓦斯爆炸事故響應級別分為Ⅰ級、II級、III級。

  (1)I級:造成人員傷亡或一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同時彙報集團公司。

  (2)II級:出現人員重傷或二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

  (3)III級:出現人員輕傷或三級及以下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和本單位由事故單位實施現場處置方案。

  6.2響應程序

  響應程序圖

  事故發生後,事故發生單位立即啟動現場處置方案,礦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根據事故有關管理規定立即報集團公司。

  礦按下列程序和內容響應:

  (1)調度室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立即安排撤人,按照處置方案組織自救,並報告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並根據領導小組組長指示,通知各成員單位負責人在規定時間內到規定地點集合。指揮部立即組織成員並領導指揮救援。

  (2)調度室和安監處進一步了解事故情況,收集事故有關信息,及時掌握發展和現場救援情況,並向指揮部及時報告。

  (3)現場指揮組根據現場情況協同指揮部進行事故初始評估,劃分現場工作區(危險區、緩衝區、安全區),及時研究製定搶救方案和安全措施

  (4)指揮部根據救援工作需要,協調調動有關人員和專家、應急救援隊伍奔赴現場實施救援。

  (5)根據事故情況,協調調運有關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

  (6)根據受傷人員情況,調動醫療救護隊伍趕赴現場進行救治和指導。

  (7)在事故搶救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事件)無法得到有效控製,搶救組和現場指揮組要立即向指揮部彙報,指揮部請求上級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6.3處置措施

  (1)一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發現人員應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礦調度室按順序通知有關領導和單位。並立即組織災區及受威脅區域人員沛帶自救器按避災路線撤離現場。

  (2)發生災害時,由指揮部下令,調度室通知井下中央變電所及其他有關變電所停止向事故區域供電。

  (3)立即組織救護隊偵查,準確探明事故的性質、原因、範圍、遇險人員數量和所在位置,以及巷道通風、瓦斯情況,為製定救災方案提供可靠依據。

  救護隊員在進入災區搶救之前,應查明井下發生事故情況,製定控製風流及防止發生連續爆炸的措施。注意檢查沿途氣體情況、溫度變化情況,以確保救災人員的安全。

  (4)迅速組織兩個救護小隊搶救遇難人員。到達事故現場的小隊首先偵察爆炸區域的情況,檢查CH4、CO、CO2的含量,按照先搶救重傷、輕傷人員,後搶救遇難者的原則,積極搶救受困人員。在搶救受困人員中,要注意遇難人員的姿勢和倒向,做好記錄。在搶救中要嚴禁未沛用呼吸器的人員進入爆炸區域,防止中毒擴大事故。

  (5)在組織搶救遇難人員的同時,要組織人員向災區附近運送局部通風設備,準備迅速恢複爆炸區域的通風。

  (6)恢複送電時,必須經瓦斯檢查員檢查送電地區有害氣體濃度不超限,向救災指揮部彙報後,指揮部按照先送風後送電的原則,下令向指定地點逐級送電。

  (7)如果爆炸區域巷道距離較長、溫度高、煙霧大,巷道冒落嚴重,瓦斯濃度在允許範圍內時,可采取安裝局扇、逐段接風筒、逐段稀釋煙霧的方法進行搶救遇難人員,存在高溫和高濃度瓦斯時,不得采用此法。

  (8)救災過程中,指定專人檢查瓦斯和煤塵,觀察災區氣體和風流變化情況。當有爆炸危險時,救災人員必須立即撤到安全地點,采取措施排除爆炸危險後再重新進行搶險救災工作。

  (9)瓦斯爆炸後,可能造成巷道和通風設施的破壞,使通風係統紊亂,通風部門應根據救災需要及時調整通風係統。

  (10)有害氣體嚴重威脅回風流人員時,為緊急救人,在進風側人員已安全撤出的情況下,可采取區域或局部反風,解救回風側被困人員,但必須經過周密分析,慎重采取行動,避免造成事故擴大。

  (11)進入災區發現火源要立即撲滅,若火勢大,無法滅火或滅火無效時,應立即予以封閉。

  (12)瓦斯爆炸事故的避災、自救與互救方法:

  ①當井下人員發現附近有空氣顫動、噝噝的空氣流動聲音等瓦斯爆炸前的預兆應背向空氣顫動的方向,俯臥倒地,麵部貼在地麵,閉住氣暫停呼吸,用毛巾捂住鼻,用衣物蓋住身體。

  ②爆炸後,遇險人員應立即帶上自救器,並攙扶不能行走的傷員沿避災路線迅速撤至新鮮風流中,並立即彙報礦調度室等待營救。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1)瓦斯爆炸事故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儲備由礦輔助救護隊、通防工區、礦物資供應站負責儲備和管理,並保障救災物資、設備足額儲備,狀態完好。

  (2)儲備資源不能滿足救災需求,需動員和征用社會物資時,指揮部及時請上級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支援。

  附表1:

  瓦斯爆炸事故應急設備明細表

  序號裝備名稱規格型號單位數量備注

  1氧氣呼吸器台294H9台、壓縮氧20台

  2氧氣呼吸器AHG-2台4救護隊備用

  3自動蘇生器ASZ-30台2救護隊備用

  4自救器AZY-30台10救護隊備用

  5隔熱服套9救護隊備用

  6幹粉滅火器個15救護隊備用

  7快速密閉RG-15套2救護隊備用

  8風障塊2救護隊備用

  9氧氣檢定器CYB25型台3救護隊備用

  10一氧化碳檢定器台8礦、救護隊備用

  11光學瓦斯檢定器台8礦、救護隊備用

  12數字式瓦斯檢定器台10礦、救護隊備用

  13數字式一氧化碳

  檢定器CTB-lOK型台10礦、救護隊備用

  14便攜式多種氣體

  檢測儀G750台1救護隊備用

  15風表中、低速台10礦、救護隊備用

  16秒表塊6礦、救護隊備用

  17溫度計支10礦、救護隊備用

  18幹濕溫度計支5礦、救護隊備用

  瓦斯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瓦斯爆炸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

  瓦斯爆炸可能引起煤塵爆炸、頂板事故,造成生產係統破壞、安全設施受損,危及人身安全或財產損失。

  1.2事故易發生的區域

  采煤工作麵回風隅角、煤巷掘進工作麵高冒區等容易造成瓦斯積聚的地點,條件具備極易造成瓦斯爆炸事故。

  1.3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1)瓦斯爆炸事故發生無季節之分,任何時間隻要瓦斯爆炸的三個條件都具備,便會發生瓦斯爆炸。

  (2)瓦斯爆炸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產生高溫,能引起火災,造成損失。

  ②產生高壓,擊倒人員,掀翻礦車,破壞巷道。

  ③產生衝擊波,最高速度達1000m/s,峰值壓力5-8個大氣壓,最高可達20個大氣壓,擊傷人員,造成冒頂,掀翻礦車,摧毀設施。

  ④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主要是CO、CO2,CO濃度一般可達到0.4%以上,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

  ⑤易造成群死群傷。

  1.4事故發生前的征兆

  瓦斯爆炸事故發生前瓦斯濃度達到5%-16%。

  2應急自救組織與職責

  2.1成立瓦斯爆炸應急自救小組

  組長:礦總工程師

  副組長:通防科、通防工區負責人

  成員:通防科、通防工區、基層單位全體作業人員

  2.2應急自救小組職責

  (1)專業教育、日常培訓。

  (2)組織指揮實施自救行動。

  (3)向上級彙報事故情況,發出救援請求。

  2.3人員職責

  (1)礦總工程師負責指揮瓦斯爆炸現場應急處理。

  (2)通防科、通防工區所有管理人員負責帶領現場人員自救和互救。

  (3)服從安排,搞好自救,妥善避災。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1)發生瓦斯爆炸事故,發現人員應立即報告礦調度室。

  (2)施工地點跟班班隊長組織本班隊人員進行自救避災。

  (3)設置危險警示標識。

  (4)為救護人員做好向導。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瓦斯爆炸具有突發性、破壞性,應急處置措施主要是進行自救和互救,撤離事故現場。

  (1)聽到爆炸聲,須立即張大口,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避免爆炸所產生強大衝擊波擊穿耳膜,引起永久性耳聾),同時立即戴好自救器,就地臥倒,如邊上有水坑,可側臥於水中。

  (2)瓦斯爆炸後,現場人員保持情緒鎮定,切忌亂跑,在班組長統一指揮下,向有新鮮風流地點撤退或躲進安全地區,注意防止二次爆炸或連續爆炸的再次損傷。

  (3)若退路被堵,千方百計疏通巷道,盡快撤到新鮮風流中去,若難以疏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建立臨時避難場所,相互安慰,穩定情緒,等待救助,並有規律的發出呼救信號。

  (4)在可能的情況下,撤離險區後及時向礦調度室和本單位報告。

  (5)切斷災區電源,防止二次爆炸。

  (6)根據災區地點及波及範圍,製定救災方案,按方案進行有計劃的救災工作。

  3.3避災路線

  1、2201回采工作麵→2201軌道順槽→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2、2109回采工作麵→2109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3、2103回采工作麵→2103軌道順槽→-850m南大巷→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4、3205軌道順槽→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5、-1030北大巷→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6、-1030南大巷→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7、2203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8、2202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9、2202皮帶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10、1316備用麵→-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11、1122軌道順槽→-850m南大巷→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2、-840m煤倉→-840m變電所→-850m車場→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3、上倉定量皮帶→-505m南翼皮帶斜巷→-505m南翼皮帶聯絡巷→-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4、皮帶下山→-505m南翼皮帶聯絡巷→-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5、處在事故區回風流中的人員,應就近迅速通過風門聯絡巷進入進風巷,再沿進風巷撤到地麵,通過風門時,必須隨時將風門關好,以防風流短路,造成事故範圍擴大。

  3.4聯係方式

  發生事故後及時向礦調度室(電話:68000)彙報。

  彙報內容: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的簡要經過、遇險人數;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需要由礦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等。

  彙報要求:彙報人員不得慌張,彙報時吐字清晰,彙報內容簡明扼要。

  4注意事項

  (1)戴上自救器後絕不能因為吸氣幹熱而把自救器拿掉。未達到安全地點前嚴禁取下鼻夾和口具,以免有害氣體毒害。

  (2)撤退時控製行走速度,呼吸要均勻。

  (3)現場人員應保持鎮定,判斷事故地點和自己的位置。堅定信心,同時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4)在進風側時,迎風撤;在回風側時,迅速配戴自救器,盡快轉入進風側。注意連續爆炸的威脅。

  (5)注意躲避處的生存條件,有危險時,設法改善,條件允許時可以轉移。

  (6)逃避瓦斯爆炸災害時,按規定選擇安全條件最好、距離最短的路線撤離,人員嚴禁走含有有害氣的總回風道和皮帶回風巷。不可圖省事或有僥幸心理,也不能猶豫不決。

  (7)在場的幹部和有經驗的老工人要發揮核心和骨幹作用,組織和領導其他職工統一行動。

  (8)受困人員必須穩定情緒,盡量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節約照明。對傷員應注意保護與照顧。

  (9)飲水時應選擇適宜水源,並注意用紗布或衣服過濾。

  (10)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現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

  (11)在搶救受困人員中,要注意遇險人員的姿勢和倒向,做好記錄。

  (12)在搶救中要嚴禁不佩用呼吸器的人員進入爆炸區域,防止中毒擴大事故。

  (13)長時間被困在井下人員上井應避開強烈的光線,不可吃硬質和過量的食物。

  (14)事故搶救前先檢查爆炸區域的有害氣體情況,按照先搶救幸存者(先搶救重傷、後搶救輕傷)後運送死亡人員的原則,積極搶救受困人員。

  煤塵爆炸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類型

  煤塵爆炸事故

  1.2煤塵爆炸誘因及危害程度分析

  1.2.1煤塵爆炸誘因

  (1)煤塵本身有爆炸性;

  (2)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懸浮煤塵,如割煤、移架、放頂煤等;

  (3)運輸過程中各轉載點、落煤點易產生煤塵;

  (4)發生衝擊地壓易產生大量煤塵;

  (5)回風側易產生煤塵積聚;

  以上具備煤塵爆炸條件時,極易誘發煤塵爆炸事故。

  1.2.2煤塵爆炸危害程度分析

  (1)煤塵爆炸指數為-505米水平為36.41%、-760米水平為39.89%、-850米水平為40.42%,煤層有強爆炸性。

  (2)采煤工作麵、煤巷掘進工作麵,各落煤地點、運輸轉載點等產塵量大,形成煤塵堆積後,條件具備極易造成煤塵爆炸事故。

  (3)煤塵爆炸後產生的危害:

  ①產生高溫,火焰溫度達1600℃-1900℃,能引起火災,造成損失。

  ②可能會發生多次爆炸,易引發瓦斯爆炸、燃燒,摧毀礦井生產係統,產生高壓,擊倒人員,掀翻礦車,破壞巷道。

  ③產生衝擊波,最高速度達2340m/s,峰值壓力5-8個大氣壓,最高可達20個大氣壓,擊傷人員,造成冒頂,掀翻礦車,摧毀設施。

  ④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爆炸後產生2%-4%的CO,有時甚至高達8%-10%,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1)統一指揮原則。搶險救災工作必須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和具體指揮下開展。

  (2)自救互救原則。事故發生後,現場作業人員應立即啟動現場處置方案,開展自救和互救。礦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積極組織搶救,並迅速組織遇險人員沿避災路線撤離,防止事故擴大。

  (3)安全搶救原則。在事故搶救過程中,應采取措施,確保救護人員的安全,嚴防搶救過程中發生事故。

  (4)通訊暢通原則。井上下應設立專線指揮電話,並確保暢通。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係

  指揮部職責:

  (1)全麵負責應急救援工作,包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2)組建現場指揮部,確定指揮人員、救援隊伍,配備救援器材和裝備。

  (3)指揮、調度應急隊伍和資源配置,包括搶險救災、醫療救護、保衛和救援物資、善後處理等。

  (4)批準本預案的終止。

  3.2指揮機構職責

  3.2.1總指揮職責

  (1)根據現場的危險等級、潛在後果等,決定本預案的啟動。

  (2)負責應急行動期間各單位的運作協調,部署應急策略,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完成。

  (3)指揮、協調應急程序行動及對外消息發布。

  (4)事故或突發事件超出礦處置能力時,向集團公司、政府應急救援機構提出救援申請。

  3.2.2副總指揮職責

  (1)協助總指揮組織或根據總指揮授權,指揮完成應急行動。

  (2)向總指揮提出應采取的減輕事故後果的應急程序和行動建議。

  (3)協調、組織應急行動所需人員、隊伍和物資、設備調運等。

  3.2.3成員單位職責

  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各成員單位職責:

  (1)安監處:參與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護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負責或參與事故調查處理工作;對事故有關責任人按照規定進行處罰。

  (2)通防科、通防工區:參與瓦斯爆炸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護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按照指揮部命令,負責調整礦井通風係統、監視主要通風機的運行情況和組織完成必需的通風工程。

  (3)生產技術科:參與瓦斯爆炸引起的頂板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4)機電科:參與瓦斯爆炸引起的礦停電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負責事故應急過程中管轄範圍內的電力恢複;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5)地測科: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的研究製定,提供所需圖紙資料。

  (6)調度室:負責應急值守,接收、處置各單位上報的突發事件信息,及時報告礦領導,並根據領導指示上報集團公司、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調度有關救援力量參加救援工作,下達各項救援命令,跟蹤、續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負責保障應急過程的通訊暢通。

  (7)黨群工作部:根據礦領導指示,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負責信息發布工作;參與事故賠償等善後處理工作;協助做好職工穩定工作。

  (8)黨政辦公室:根據礦領導指示,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負責信息發布工作;參與事故調查和賠償等善後處理工作,協助做好職工穩定工作;參與事故後勤保障。

  (9)勞資社保科:參與賠償、工傷保險等善後處理工作。

  (10)財務科:負責應急救援各項費用的計劃和及時撥付,確保救援資金及時到位;監督應急救援資金使用情況。

  (11)保衛科:負責人員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

  (12)久益醫院、礦醫務室:負責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工作,派遣醫療救護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救治,並做好藥物及醫療器材儲備。

  (13)物資供應站:負責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工作。

  (14)集團公司救護大隊、礦救護隊:參與事故專項應急預案研究製定,根據事故應急救援方案,完成應急救援工作。

  (15)總務科:負責搶險人員的食宿等生活事宜。

  (16)運搬工區:負責及時運送人員和救災物資,滿足搶險需要。

  (17)機電工區:負責井口檢身及事故應急過程中管轄範圍內的電力恢複,完成有關電力搶險任務。

  (18)采、掘、機修工區:負責核實本單位施工範圍內的人數,及時采取措施,組織安全撤離,並如實詳細地向礦調度室彙報事故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人員情況、事故性質、影響範圍及發生原因等),隨時接受指揮部命令,完成有關搶險任務。

  3.2.4應急救援小組及職責

  根據事故類型和應急工作需要,指揮部下設6個應急救援小組。

  (1)現場指揮組。由礦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礦長和總工程師任組長,礦分管副總工程師和有關業務科室(安監處、通風科、生產技術科、機電科、調度室、地測科)、應急救援隊伍、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有關技術專家組成。

  職責:實施指揮部製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對事故危害程度和範圍、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及時處理突發災變;指導應急救援隊伍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包括關停設備、設備檢測等工作,及時控製危險源;提出事故防範措施建議;為恢複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2)醫療救護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久益醫院、礦醫務室等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現場醫療救護、受傷人員轉送和衛生防疫工作。

  (3)警戒保衛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保衛科所有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人員疏散、戒嚴、救援隊伍引導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必要時經指揮部批準,向集團公司保衛處或地方公安部門提出支援申請。

  (4)後勤保障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調度室、黨群工作部、黨政辦公室、礦物資供應站、機電工區、財務科、總務科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調度和供應,應急通訊保障、電力供應,各項搶險費用的計劃和撥付,並監督資金使用情況,食宿接待、車輛調度等工作。

  (5)善後處理組。由礦分管後勤的副礦長任組長,黨群工作部、勞資社保科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傷亡人員家屬安撫、工傷保險、理賠等事故善後處理工作。

  (6)信息發布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黨群工作部、黨政辦公室、安監處等部門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信息發布工作,根據礦領導指示,及時與新聞媒體聯係,協助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負責事故報告起草工作。

  3.2.5上級應急救援指揮(超出礦應急處置能力的事件)

  事故超出礦處置能力時,由指揮部向集團公司或政府有關部門請求支援,在上級主管部門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人員到位後,指揮部和下屬各搶險救援小組按照“歸口”原則,立即歸屬上級各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服從其調配。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1.1危險源的監控方式、方法

  (1)礦井配有足夠的測塵人員和測塵儀器,按規定布置粉塵測點。井下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每月至少測定2次,遊離二氧化矽、粉塵分散度每6個月測定1次。

  (2)建立健全綜合防塵管理體係,完善綜合防塵管理製度,確保所有防法設施靈敏可靠,使用正常。

  (3)綜采工作麵回風安裝了粉塵傳感器。

  4.1.2事故預防措施

  4.1.2.1預防煤塵爆炸的措施

  (1)井下要有完善的防塵管路係統,皮帶巷每50m設一個三通閥門,其他巷道防塵管路每100m設一個三通閥門,防塵用水須是淨化水,並保持足夠的供水量。

  (2)加強采煤麵煤層注水工作,確保注水效果,減少粉塵生成量,采煤機內外噴霧、轉載點噴霧、放煤口噴霧、負壓二次降塵及支架間噴霧必須保證完好,且正常使用。

  (3)進風大巷及回風大巷按規定安設淨化水幕,皮帶巷要求實現自動噴霧。

  (4)按要求定期衝刷積塵,杜絕煤塵堆積。

  (5)放炮使用水炮泥,堅持放炮前、後衝洗岩幫,放炮使用放炮自動噴霧。

  (6)采用濕式打眼,否則不準作業。

  (7)綜掘機堅持用好內外噴霧、轉載噴霧、除塵風機及其它防塵設施。

  (8)每月定期測定粉塵,將測定分析結果報送煤業集團公司、礦分管領導和有關部門。每季測定一次個體呼吸性粉塵,通過定量化的粉塵測定,檢驗綜合防塵措施實施效果。

  (9)井下防火。井下杜絕明火,電氣設備杜絕失爆;嚴格井下火區管理;使用煤礦安全炸藥,爆破時的裝藥量、雷管、炮泥等都必須符合《作業規程》有關規定;井下需要進行電焊、氣焊時,必須嚴格燒焊措施的審批,並認真貫徹執行。

  4.1.2.2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

  礦井主要通過安設隔爆水棚來隔絕煤塵爆炸。

  (1)主要隔爆水棚的安設位置:在礦井兩翼與井筒相聯通的主要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等巷道;相鄰的采區之間的集中運輸巷和回風巷道;相鄰的煤層之間的運輸石門和回風石門安設主要隔爆水棚。水量要求:按巷道斷麵計算,不小於400L/m2。

  (2)輔助隔爆水棚的安設位置:在相鄰的采煤工作麵間、煤層及半煤岩掘進巷道同其相連的巷道間、煤倉同其相連的巷道間、采用獨立通風並有煤塵爆炸危險的其他巷道安設輔助隔爆水棚。水量要求;按巷道斷麵計算,不小於200L/m2。

  4.2預警行動

  發現有事故征兆時,現場有關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並撤出受威脅區域,立即向調度室或單位負責人、安監處彙報。

  (1)警告標識警示:強製性、禁止性的警告、指令等,可用顏色、圖案、文字、符號等對具有安全危險性的地點、設備、設施等進行安全標示,提醒注意和警惕。

  (2)作業警示:在作業過程中,用語言或聲光信號等方式對作業行為進行警示。

  (3)重大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事件超出本單位、部門處理能力時,立即報上級部門,由上級部門協調處理。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可通過公文、廣播、電視、通信、信息網絡、警報器等方式進行。

  5信息報告程序

  事故發生後,事故單位按照《××煤礦安全獎懲條例》要求及時做好上報工作。安監處統一負責礦事故信息的接收、報告、初步處理和統計分析。

  5.1信息報告與通知

  (1)發生事故後,現場人員要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並立即報告礦調度室或本單位負責人。礦調度室、安監處或單位負責人立即報告集團公司總調度室、安全監察局和濟寧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有關部門。必要時可越級上報××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礦調度室、安監處及上級各有關部門實行24小時值班製度,接收事故報告信息,應急值守電話為:

  ①礦調度室電話:68000

  ②礦安監處電話:68061、68063

  ③集團公司總調度室電話:0637-7108031

  ④集團公司安全監察局電話:0637-7108038

  ⑤××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電話:0637-3420200

  東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電話:0637-2399611

  (2)事故初期采用電話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人員傷亡情況、環境受影響麵積及程度、事故潛在的危險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在初報的基礎上核實有關確切數據,12小時內寫出事故書麵報告報集團公司總調度室,報告主要內容:

  ①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

  ②事故簡要經過、遇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③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④事故搶救處理、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製情況,並附示意圖;

  ⑤需要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⑥事故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5.2礦內部信息傳遞

  礦調度室在接到事故報告後,應按照規定立即向礦有關領導和有關科室負責人報告。

  (1)發生輕傷事故,一般非傷亡事故和一般僥幸事故,調度室立即向礦值班領導、分管安全生產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報告。

  (2)發生重傷以上人身事故或二級以上非人身事故,或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事故,礦調度室立即報告礦值班領導、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

  6應急響應

  6.1響應分級

  針對事故危險程度、影響範圍和礦井控製事態能力,將瓦斯爆炸事故響應級別分為I級、II級、III級。

  (1)I級:造成人員傷亡或一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同時彙報集團公司。

  (2)II級:出現人員重傷或二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

  (3)III級:出現人員輕傷或三級及以下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和本單位,由事故單位實施現場處置方案。

  6.2響應程序

  應急響應程序圖

  事故發生後,事故發生單位立即啟動現場處置方案,礦立即啟動應急救援,根據事故有關管理規定立即報集團公司。

  礦按下列程序和內容響應:

  (1)調度室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立即安排撤人,按照處置方案組織自救,並報告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並根據領導小組組長指示,通知各成員單位負責人在規定時間內到指定地點集合。指揮部立即組成並領導、指揮救援工作。

  (2)調度室和安監處進一步了解事故情況,收集事故有關信息,及時掌握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情況,並向指揮部及時報告。

  (3)現場指揮組根據現場情況協同指揮部進行事故初始評估,劃分現場工作區(危險區、緩衝區、安全區),及時研究製定搶救方案和安全措施。

  (4)指揮部根據救援工作需要,協調調動有關人員和專家、應急救援隊伍奔赴現場實施救援。

  (5)根據事故情況,協調調運有關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

  (6)根據受傷人員情況,調動醫療救護隊伍趕赴現場進行救治和指導。

  (7)在事故搶救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事件)無法得到有效控製,搶救組和現場指揮組要立即向指揮部彙報。指揮部請求上級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6.3處置措施

  (1)一旦發生煤塵爆炸事故,發現人員應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礦調度室按順序通知有關領導和單位,並立即組織災區及受威脅區域人員沛帶自救器按避災路線撤離現場。

  (2)發生災害時,由指揮部下令,調度室通知井下中央變電所及其他有關變電所停止向事故區域供電。

  (3)立即組織救護隊偵查,準確探明事故的性質、原因、範圍、遇險人員數量和所在位置,以及巷道通風、瓦斯情況,為製定救災方案提供可靠依據。救護隊員在進入災區搶救之前,應查明井下發生事故情況,製定控製風流及防止發生連續爆炸的措施。注意檢查沿途氣體情況、溫度變化情況,以確保救災人員的安全。

  (4)迅速組織兩個救護小隊搶救遇難人員。到達事故現場的小隊首先偵察爆炸區域的情況,檢查CH4、CO、CO2的含量,按照先搶救重傷、輕傷人員,後搶救遇難者的原則,積極搶救受困人員。在搶救受困人員中,要注意遇難人員的姿勢和倒向,做好記錄。在搶救中要嚴禁不沛用呼吸器的人員進入爆炸區域,防止中毒擴大事故。

  (5)在組織搶救遇難人員的同時,要組織人員向災區附近運送局部通風設備,準備迅速恢複爆炸區域的通風。

  (6)恢複送電時,必須經瓦斯檢查員檢查送電地區有害氣體濃度不超限,向救災指揮部彙報後,指揮部按照先送風後送電的原則,下令向指定地點逐級送電。

  (7)如果爆炸區域巷道距離較長、溫度高、煙霧大,巷道冒落嚴重,瓦斯濃度在允許範圍內時,可采取安裝局扇、逐段接風筒、逐段稀釋煙霧的方法進行搶救遇難人員,存在高溫和高濃度瓦斯時,不得采用此法。

  (8)救災過程中,指定專人檢查瓦斯和煤塵,觀察災區氣體和風流變化情況。當有爆炸危險時,救災人員必須立即撤到安全地點,采取措施排除爆炸危險後再重新進行搶險救災工作。

  (9)煤塵爆炸後,可能造成巷道和通風設施的破壞,使通風係統紊亂,通風部門應根據救災需要及時調整通風係統。

  (10)有害氣體嚴重威脅回風流人員時,為緊急救人,在進風側人員已安全撤離的情況下,可采取區域或局部反風,解救回風側被困人員,但必須經過周密分析,慎重采取行動,避免造成事故擴大。

  (11)進入災區發現火源要立即撲滅,若火勢大,無法滅火或滅火無效時,應立即予以封閉。

  (12)煤塵爆炸事故的避災、自救與互救方法:爆炸後,遇險人員應立即帶上自救器,並攙扶不能行走的傷員沿避災路線迅速撤至新鮮風流中,並立即彙報礦調度室,等待營救。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1)煤塵爆炸事故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儲備。由救護隊、通防工區、億金集團公司供應站負責儲備和管理,並保障救災物資、設備足額儲備,狀態完好。

  (2)儲備資源不能滿足救災需求,需動員和征用社會物資時,指揮部及時請示上級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支援。

  附表1:

  煤塵爆炸應急設備明細表

  序號裝備名稱規格型號單位數量備注

  1氧氣呼吸器BG4台294H9台、壓縮氧20台

  2氧氣呼吸器AHG-2台4救護隊備用

  3自動蘇生器ASZ-30台2救護隊備用

  4自救器AZY-3010救護隊備用

  5隔熱服套9救護隊備用

  6幹粉滅火器個15救護隊備用

  7快速密閉RG-15套2救護隊備用

  8風障塊2救護隊備用

  9氧氣檢定器CYB25型台3救護隊備用

  10一氧化碳檢定器台8礦、救護隊備用

  11光學瓦斯檢定器台8礦、救護隊備用

  12數字式瓦斯檢定器台10礦、救護隊備用

  13數字式一氧化碳檢定器CTB-lOK型台10礦、救護隊備用

  14便攜式多種氣體檢測儀G750台1救護隊備用

  15風表中、低速台10礦、救護隊備用

  16秒表塊6礦、救護隊備用

  17溫度計支10礦、救護隊備用

  18幹濕溫度計支5礦、救護隊備用

  煤塵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煤塵爆炸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

  煤塵爆炸可能引起頂板事故,造成生產係統破壞、安全設施受損,危及人身安全或財產損失。

  1.2事故易發生的區域

  采煤工作麵回風巷、煤巷掘進工作麵等容易造成煤塵積聚的地點,條件具備極易造成煤塵爆炸事故。

  1.3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1)煤塵爆炸事故發生無季節之分,任何時間隻要煤塵爆炸的三個條件都具備,便會發生煤塵爆炸。

  (2)煤塵爆炸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產生高溫,能引起火災,造成損失。

  ②產生高壓,擊倒人員,掀翻礦車,破壞巷道。

  ③產生衝擊波,最高速度達2340m/s,峰值壓力5-8個大氣壓,最高可達20個大氣壓,擊傷人員,造成冒頂,掀翻礦車,摧毀設施。

  ④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主要是CO、CO2、CO濃度一般可達到2%—4%,最多可達10%,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

  ⑤易造成群死群傷。

  1.4事故發生前的征兆

  煤塵爆炸事故發生前煤塵濃度達到30~2000g/m3。

  2應急自救組織與職責

  2.1成立煤塵爆炸應急自救小組

  組長:總工程師

  副組長:通防科、通防工區管理人員

  成員:基層單位全體作業人員

  2.2應急自救小組職責

  (1)專業教育、日常培訓。

  (2)組織指揮實施自救行動。

  (3)向上級彙報事故情況,發出救援請求。

  2.3人員職責

  (1)總工程師負責指揮煤塵爆炸現場應急處理。

  (2)通防科、通防工區管理人員負責帶領現場人員自救和互救。

  (3)服從安排,搞好自救,妥善避災。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1)發生煤塵爆炸事故,發現人員應立即報告礦調度室。

  (2)施工地點跟班隊長組織本班人員進行自救避災。

  (3)設置危險警示標識。

  (4)為救護人員做好向導。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煤塵爆炸具有突發性、破壞性,應急處置措施主要是進行自救和互救,撤離事故現場。

  (1)聽到爆炸聲,須立即張大口,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避免爆炸所產生的強大衝擊波擊穿耳膜,引起永久性耳聾),同時立即戴好自救器,就地臥倒,如邊上有水坑,可側臥於水中。

  (2)煤塵爆炸後,現場人員保持情緒鎮定,切忌亂跑,在班組長統一指揮下,向有新鮮風流地點撤退或躲進安全地區,注意防止二次爆炸或連續爆炸的再次損傷。

  (3)若退路被堵,千方百計疏通巷道,盡快撤到新鮮風流中去,若難以疏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建立臨時避難場所,相互安慰,穩定情緒,等待救助,並有規律的發出呼救信號。

  (4)在可能的情況下,撤離險區後及時向礦調度和本單位報告。

  (5)切斷災區電源,防止二次爆炸。

  (6)根據災區地點及波及範圍,製定救災方案,按方案進行有計劃的救災工作。

  3.3避災路線

  1、2201回采工作麵→2201軌道順槽→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2、2109回采工作麵→2109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3、2103回采工作麵→2103軌道順槽→-850m南大巷→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4、3205軌道順槽→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5、-1030北大巷→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6、-1030南大巷→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7、2203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8、2202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9、2202皮帶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10、1316備用麵→-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11、1122軌道順槽→-850m南大巷→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2、-840m煤倉→-840m變電所→-850m車場→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3、上倉定量皮帶→-505m南翼皮帶斜巷→-505m南翼皮帶聯絡巷→-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4、皮帶下山→-505m南翼皮帶聯絡巷→-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5、處在事故區回風流中的人員,應就近迅速通過風門聯絡巷進入進風巷,再沿進風巷撤到地麵,通過風門時,必須隨時將風門關好,以防風流短路,造成事故範圍擴大。

  3.4聯係方式

  發生事故後及時向礦調度室(電話:68000)彙報。

  彙報內容: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的簡要經過、遇險人數;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需要由礦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等。

  彙報要求:彙報人員不得慌張,彙報時吐字清晰,彙報內容簡明扼要。

  4注意事項

  (1)戴上自救器後絕不能因為吸氣幹熱而把自救器拿掉。未達到安全地點前嚴禁取下鼻夾和口具,以免有害氣體毒害。

  (2)撤退時控製行走速度,呼吸要均勻。

  (3)現場人員應保持鎮定,判斷事故地點和自己的位置。堅定信心,同時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4)在進風側時,迎風撤;在回風側時,迅速配戴自救器,盡快轉入進風側。注意連續爆炸的威脅。

  (5)注意躲避處的生存條件,有危險時,設法改善,條件允許時可以轉移。

  (6)逃避煤塵爆炸災害時,按規定選擇安全條件最好、距離最短的路線撤離,不能猶豫不決。

  (7)在場的幹部和有經驗的老工人要發揮核心和骨幹作用,組織和領導其他職工統一行動。

  (8)受困人員必須穩定情緒,盡量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節約照明。對傷員應注意保護與照顧。

  (9)飲水時應選擇適宜水源,並注意用紗布或衣服過濾。

  (10)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現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

  (11)在搶救受困人員中,要注意遇險人員的姿勢和倒向,做好記錄。

  (12)在搶救中要嚴禁不佩用呼吸器的人員進入爆炸區域,防止中毒事故擴大。

  (13)長時間被困在井下人員上井應避開強烈的光線,不可吃硬質和過量的食物。

  (14)事故搶救前先檢查爆炸區域的有害氣體情況,按照先搶救幸存者(先搶救重傷、後運送死亡人員)的原則,積極搶救受困人員。

  井下火災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類型

  內因發火和外因發火

  1.2火災事故誘因及危害程度分析

  1.2.1火災事故誘因

  (1)回采工作麵采空區煤層自燃發火

  (2)全煤巷道煤層離層高冒區自燃發火

  (3)人為原因造成的井下火災

  1.2.2火災事故危害程度分析

  (1)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

  (2)產生高溫

  (3)引起瓦斯煤塵爆炸

  (4)燒壞設備和資源

  2應急處理基本原則

  (1)統一指揮原則。搶險救災工作必須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和具體指揮下開展。

  (2)自救互救原則。事故發生後,現場作業人員應立即啟動現場處置方案,開展自救和互救。礦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積極組織搶救,並迅速組織遇險人員沿避災路線撤離,防止事故擴大。

  (3)安全搶救原則。在事故搶救過程中,應采取措施,確保救護人員的安全,嚴防搶救過程中發生事故。

  (4)通訊暢通原則。井上下應設立專線指揮電話,並確保暢通。

  3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係

  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組織結構圖

  指揮部職責:

  (1)全麵負責應急預案工作。包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2)組建現場指揮部,確定指揮人員、救援隊伍,配備救援器材和裝備。

  (3)指揮、調度應急隊伍和資源配置,包括搶險救災、醫療救護、保衛和救援物資、善後處理等。

  (4)批準本預案的終止。

  3.2指揮機構職責

  3.2.1總指揮職責

  (1)根據現場的危險等級、潛在後果等,決定本預案的啟動。

  (2)負責應急行動期間各單位的運作協調、部署應急策略,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完成。

  (3)指揮、協調應急程序行動及對外消息發布。

  (4)事故或突發事件超出礦處置能力時,向集團公司、政府應急救援機構提出救援申請。

  3.2.2副總指揮職責

  (1)協助總指揮或根據總指揮授權,指揮完成應急行動。

  (2)向總指揮提出應采取減輕事故後果的應急程序和行動建議。

  (3)協調、組織應急行動所需人員、隊伍和物資、設備調運等。

  3.2.3成員單位職責

  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各成員單位職責:

  (1)安監處:參與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護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負責或參與事故調查處理工作;對事故有關責任人按照規定進行處罰。

  (2)通防科、通防工區:參與井下火災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組織、指導救護隊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按照指揮部命令,負責調整礦井通風係統、監視主要通風機的運行情況和組織完成必須的通風工程。

  (3)生產技術科:參與火災事故現場救災方案研究製定;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4)機電科:參與火災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研究製定;負責事故應急過程中管轄範圍內的電力恢複;參與分管業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5)地測科:參與事故現場救援方案的研究製定,提供所需圖紙資料。

  (6)調度室:負責應急值守,接收、處置各單位上報的突發事件信息,及時報告礦領導,並根據領導指示上報集團公司、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調度有關救援力量參加救援工作,下達各項救援命令,跟蹤、續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負責應急保障過程中的通訊暢通。

  (7)黨政辦公室:根據礦領導指示,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參與事故後勤保障。

  (8)黨群工作部:參與事故報告起草和信息發布工作根據礦領導指示,及時與新聞媒體聯係,協助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輿論;參與事故賠償等善後處理工作,協助做好職工穩定工作。

  (9)勞資社保科:參與賠償、工傷保險等善後處理工作。

  (10)財務科:負責應急救援各項費用的計劃和及時撥付,確保救援資金及時到位;監督應急救援資金使用情況。

  (11)保衛科:負責人員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

  (12)久益醫院、礦醫務室:負責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工作,派遣醫療救護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救治,並做好藥物及醫療器材儲備。

  (13)物資供應站:負責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工作。

  (14)集團公司救護大隊、礦救護隊:參與事故專項應急預案研究製定,根據事故應急救援方案,完成救援工作。

  (15)總務科:負責搶險人員的食宿等生活事宜。

  (16)運搬工區:負責及時運送人員和救災物資,滿足搶險需要。

  (17)采、掘、機修工區:負責核實本單位施工範圍內的人數,及時采取措施,組織安全撤離,並如實詳細地向礦調度室彙報事故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人員情況、事故性質、影響範圍及發生原因等),隨時接受指揮命令,完成有關搶險任務。

  3.2.4應急救援小組及責任

  根據事故類型和應急工作需要,指揮部下設6個應急救援小組。

  (1)現場指揮組。由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礦長和總工程師任組長,礦分管副總工程師和有關業務科室(安監處、通防科、生產技術科、機電科、調度室、地測科)應急救援隊伍、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有關技術專家組成。

  (2)醫療救護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久益醫院、礦醫務室等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現場醫療救護、受傷人員轉送和衛生防疫工作。

  (3)警戒保衛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保衛科有關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人員疏散、戒嚴、救援隊伍引導和維護秩序、交通等工作;必要時經指揮部批準,向集團公司保衛處或地方公安部門提出支援申請。

  (4)後勤保障組。由礦分管後勤的副礦長任組長,物資供應站、黨政辦公室、財務科、調度室、總務科、機電工區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調度和供應,應急通訊保障、電力供應,各項搶險費用的計劃和撥付,並監督資金使用情況,食宿接待、車輛調度等工作。

  (5)善後處理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黨政辦公室、黨群工作部、勞資社保科等部門和事故單位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傷亡人員家屬安撫、工傷保險、理賠等事故善後處理工作。

  (6)信息發布組。由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兼紀委書記任組長,黨政辦公室、黨群工作部、安監處等部門人員組成。

  職責:負責信息發布工作,協助做好事故現場新聞發布工作,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言論;根據礦領導指示,及時與新聞媒體聯係;負責事故報告起草工作。

  3.2.5上級應急救援指揮(超出礦應急處置能力的事件)

  事故超出礦處置能力時,由指揮部向集團公司或政府有關部門請求支援,在上級主管部門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人員到位後,指揮部和下屬各搶險救援小組按照“歸口”原則,立即歸屬上級各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服從其調配。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1.1危險源的監控方式、方法

  (1)使用CO作為早期識別煤炭自燃的指標氣體,利用KJ70N安全監控係統識別,CO變化異常,及時進行早期預警。

  (2)使用束管監測係統,連續監測井下空氣成分的變化,利用抽氣泵將井下測點氣體經過束管抽到井上,經氣體選取器依次將不同測點的氣樣送往色譜儀進行分析。

  (3)在不破壞現有溫度的情況下,把溫度傳感器布置在煤炭的易自燃區域,觀測自燃溫度隨時變化的趨勢,從而判斷煤炭自燃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趨勢。

  (4)紅外線探測火源:

  ①進行防火預測;

  ②進行隱蔽探測,如果掘進巷道或采煤工作麵相鄰綜采麵采空區端頭鬆軟,煤體由於爆露時間長,極易發生自然,可用此法迅速確定高溫點的位置。

  (5)綜采工作麵初期(前200m),利用埋設的束管對開切眼附近的氣體進行監測,每天至少測定一組數據。

  (6)每周至少檢查一次采空區狀況(壓裂、漏風、留孔封堵、反水池有無水、反水池是否漏風情況),同時測定密閉內氣體成分、氣溫及水溫,並做好記錄備查。

  (7)所有采空區密閉內氣體濃度每月至少進行一次氣體分析,並檢查密閉牆的完好狀況及漏風情況。

  (8)停采線應埋設束管,並向停采線高位施工束管監測孔。

  (9)選擇風壓較低的采空區密閉牆附近,向采空區施工高位鑽孔,埋設束管監測采空區氣體情況。

  4.1.2事故預防措施

  (1)井下電氣設備必須安裝使用各類安全裝置;所有電氣設備杜絕失爆現象。

  (2)選用阻燃性電纜,凡未經電纜檢測站檢測的電纜不得下井使用,要按規定高度懸掛。井下使用的皮帶、膠管等橡膠製品,必須有合格證,下井前必須進行阻燃性測驗,不合格的禁止使用。

  (3)要經常檢查電氣設備運轉情況,按規定加注潤滑油,避免摩擦過熱引起火災。

  (4)井下和井口房內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如果必須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進風井巷和井口房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每次必須製定電氣焊措施,並嚴格遵守《煤礦安全規程》第223條的有關規定。

  (5)井口房和通風機房20m範圍內嚴禁煙火,不得使用火爐取暖及大燈泡取暖。

  (6)井下所有巷道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安裝消防灑水管路,地麵消防蓄水池不少於兩個,蓄水量不少於200m3。

  (7)井下使用的液壓油、汽油、煤油、變壓器油必須裝入蓋嚴的鐵桶內,有專人運送至使用地點,剩餘的汽油、煤油、變壓器油、液壓油必須運回地麵,嚴禁在井下存放。

  (8)井下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廢紙等必須放在蓋嚴的鐵箱內。用過的棉紗、布頭、廢紙等也必須放在蓋嚴的鐵筒內,並由專人定期送到地麵處理,不得亂仍亂放。嚴禁將剩油、廢油灑在井巷、硐室內。及時處理井下各類機電設備油脂滲漏情況,嚴禁機電設備大量漏油運轉。

  (9)嚴格井口檢身製度,嚴禁攜帶煙草、點火物品及穿化纖衣服下井。

  (10)加強預防地麵火災,防止地麵火災危及井下。

  (11)井下機電硐室、火藥庫、材料庫、變電站、液壓泵站、井下臨時油脂庫或硐室必須按規定配備滅火器材。滅火器的地點、規格、數量詳見井下滅火器配備表(附表1),機電硐室及火藥庫必須存有不少於0.2m3的滅火砂。滅火器材要定期檢查,及時更換,保證合格。井下工作人員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並熟悉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12)內因火災預防措施

  ①采區設計要把防治自然發火列為一項主要內容,保證回采率,減少丟煤,采用合理的開采順序,減少孤島開采。

  ②建立健全各項防滅火製度,加強職工技術和業務培訓,提高廣大職工的防滅火意識和能力。

  ③廣泛應用粉煤灰注漿工藝和技術,加強采煤工作麵老空區和其它地點的注漿(或注粉煤灰)防火工作,保證注漿量及注漿濃度,同時輔以撒阻化劑及汽霧阻化防火措施;在工作麵不具備注漿條件時,加大采煤工作麵汽霧阻化及撒阻化劑的措施實施。

  ④巷道掘進時應加強頂板管理,對高冒處、沿空側進行防火處理,並安裝溫度探頭監測煤壁溫度和束管進行取樣監測分析煤壁、采空區氣體變化情況。

  沿空掘巷的采空區一側及頂板進行噴漿堵漏處理,堵漏材料、噴漿質量必須滿足專項設計要求。凡沿空掘巷的掘進工作麵、皮帶機巷的機頭和轉載點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隔離式化學氧自救器。

  ⑥采空區周圍必須采取均壓措施,減少漏風,生產接續盡量避免采空區兩側同時回采或一側回采一側掘進,防止破壞均壓狀態,並合理選擇綜采工作麵進、回風路線。

  ⑦確定采區綜合防滅火措施,並加強監測和預測預報。

  ⑧優化通風係統,合理配風,加強巷道的修複和維修工作,降低通風阻力。合理選擇通風設施的位置,風門、擋風牆、密閉牆位置要選擇在圍岩堅固的地方,防止裂隙漏風,同時兼顧均壓防火要求。

  ⑨充分利用束管監測係統,對采空區及其它需要監測地點進行定期監測取樣分析。加強回采工作麵的監測工作,每周一次隅角氣體分析,做到對火災的早期預測預報,一旦發現發火征兆,必須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⑩定期檢修主要通風機,保證正常運轉,性能可靠;根據全礦井下所需風量合理選擇工況點。調整主要通風機葉片角度或改變主要通風機轉數時必須報礦總工程師與通風部門批準。

  4.2預警行動

  發現有事故征兆時,現場有關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並撤出受威脅區域,立即向調度室或單位負責人、安監處彙報。

  (l)警告標識警示:強製性、禁止性的警告、指令等,可用顏色、圖案、文字、符號等對具有安全危險性的地點、設備、設施等進行安全標示,提醒注意和警惕。

  (2)作業警示:在作業過程中,用語言或聲光信號等方式對作業行為進行警示。

  (3)重大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事件超出本單位、部門處理能力時,立即報上級部門,由上級部門協調處理。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可通過公文、廣播、電視、通信、信息網絡、警報器等方式進行。

  5信息報告程序

  事故發生後,事故單位按照規定要求及時做好上報工作。安監處統一負責礦事故信息的接收、報告、初步處理和統計分析。

  5.1信息報告與通知

  1、發生事故後,現場人員要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並立即報告礦調度室或本單位負責人。礦調度室、安監處或單位負責人立即報告集團公司調度室、安全監察局和××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有關部門。必要時可越級上報××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礦調度室、安監處及上級各有關部門實行24小時值班製度,接收事故報告信息,應急值守電話為:

  (1)礦調度室電話:68000

  (2)礦安監處電話:68061

  (3)集團公司調度室電話:0637-7108031

  (4)集團公司安全監察局電話:0637-7108038

  (5)××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電話:0637-3420200

  (6)××煤礦安全監察局分局電話:0637-2399611;傳真:2371696

  2、事故初期采用電話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事故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人員傷亡情況、環境受影響麵積及程度、事故潛在的危險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在初報的基礎上核實有關確切數據,12小時內寫出事故書麵報告報集團公司調度室,報告主要內容:

  ①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

  ②事故簡要經過、遇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③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④事故搶救處理、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製情況,並附示意圖;

  ⑤需要有關部門、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⑥事故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5.2礦內部信息傳遞

  礦調度室在接到事故報告後,應按照事故管理規定立即向礦有關領導和有關科室負責人報告。

  (1)發生輕傷事故、一般非傷事故和一般僥幸事故,調度室立即向礦值班領導、分管安全生產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報告。

  (2)發生重傷以上人身事故或二級以上非人身事故,或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事故,礦調度室立即報告礦值班領導、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

  6應急響應

  6.1響應分級

  針對事故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礦井控製事態能力,將火災事故響應級別分為I級、II級、Ⅲ級。

  (1)I級:造成人員傷亡或一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同時彙報集團公司。

  (2)II級:出現人員重傷或二級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由礦啟動應急預案。

  (3)Ⅲ級:出現人員輕傷或三級及以下非人身事故,彙報礦調度室和本單位,由事故單位實施現場處置方案。

  6.2響應程序

  應急響應程序圖

  事故發生後,事故發生單位立即啟動現場處置方案,礦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根據事故有關管理規定立即報集團公司。

  礦按下列程序和內容響應:

  (1)調度室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立即安排撤人,按照處置方案組織自救,並報告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並根據領導小組組長指示,通知各成員單位負責人在規定時間內到指定地點集合。指揮部立即組成並領導、指揮救援工作。

  (2)調度室進一步了解事故情況,收集事故有關信息,及時掌握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情況,並向指揮部及時報告。

  (3)現場指揮組根據現場情況協同指揮部進行事故初始評估,劃分現場工作區(危險區、緩衝區、安全區),及時研究製定搶救方案和安全措施。

  (4)指揮部根據救援工作需要,協調調動有關人員和專家、應急救援隊伍奔赴現場實施救援。

  (5)根據事故情況,協調調運有關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

  (6)根據受傷人員情況,調動醫療救護隊伍趕赴現場進行救治和指導。

  (7)在事故搶救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搶救力量不足,事故(事件)無法得到有效控製,搶救組和現場指揮組要立即向指揮部彙報。指揮部請求上級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實施擴大的應急響應。

  6.3處置措施

  6.3.1搶救和處理事故方案的原則

  (1)首先采取最迅速的措施撤出受事故威脅地點的所有人員。

  (2)迅速組織搶救災區的受困人員。

  (3)積極控製和消除事故。

  (4)在分派處理事故的具體任務時,屬於災區內的應指派礦山救護隊去完成;屬於災區外的,可由礦上組織其他人員去完成。

  (5)不論是災區外的和災區內的,凡與處理事故有關的任務,都必須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進行。

  6.3.2應急處置措施

  6.3.2.1外因火災應急處置措施

  (1)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的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辦法直接滅火、控製火勢,並及時報告礦調度室。

  (2)火區現場的區隊長、班組長應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區域內的人員撤離危險區,並組織人員利用現場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3)礦調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災報告後,立即通知有關人員,礦值班長在礦長和總工程師未到之前,應立即會同礦山救護隊、通防科科長、通防工區區長和機電科科長、機電工區區長等根據具體情況,組織營救災區人員和滅火工作。

  (4)根據火區情況,確定礦井通風製度,在通風井口、井筒內及井底車場內的硐室及進風大巷著火時,可采用礦井反風和使用風流短路的措施;礦井內其它地點發生火災時,應采取調整通風係統、減少風量、局部反風等措施,使火區有害氣體直接進入回風巷;在掘進巷道發生火災時,不得隨意改變原有通風狀態。需進入巷道偵察火情或滅火時,必須製定安全可靠的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5)搶救人員和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一氧化碳、煤塵及其它有害氣體、風流風向和風量情況,還必須采取防止瓦斯、煤塵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

  (6)在現場無法撲滅的情況下,由班組長、安全監察員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沛戴好自救器,有組織地按避災路線撤離危險區到新鮮風流中,直至地麵。

  (7)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在電源切斷前隻準用不導電滅火器材滅火。

  (8)對於油料著火不能使用噴水滅火,應使用砂子、幹粉等滅火材料。

  (9)用水滅火時,要從火源的外圍逐漸向火源中心噴射、滅火人員要站在上風側。

  (10)礦井發生火災時要正常控製風流,必須保證人員安全撤出,縮小火煙蔓延範圍,以降低損失,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①火源附近進風側修築臨時防火密閉,控製進風量,降低火風壓和火煙的生成,再采取積極的滅火方法,迅速滅火或控製火情。

  火災發生在分支風流,特別是救人時期,滅火階段不能采取局部通風機減風或停風措施,必要時還可以加大火區風量,以穩定風流,利於挽救遇險人員。

  ③盡可能利用火源附近巷道,將煙氣直接引入到總回風巷排至地麵。

  ④火災發生在采區內,首先注意防止風流逆轉,一般不采取減風措施,並根據瓦斯積聚的可能性,自然風壓和火風壓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等具體情況做出正確判斷,擬定合理的風流調節方法。

  ⑤機電硐室發生火災時,要關閉防火門或構築臨時密閉隔離風流。

  ⑥井下火災直接滅火法不能奏效時,必須迅速將火區封閉,然後采取有效的滅火措施。

  ⑦封閉火區時,要盡量縮小封閉範圍,減少火區氧氣的積存量,封閉時盡可能撤除器材、設備,以免腐蝕損壞。

  ⑧封閉火區的順序和火區的管理應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執行。

  6.3.2.2內因火災應急處置措施

  (1)井下發生自然火災的征兆有:

  ①采空區或井巷風流中出現CO,其發生量呈上升趨勢,風流中CO2發生量呈上升趨勢。

  ②煤炭、圍岩及空氣和水的溫度上升,溫度升高有時出現霧氣,巷道內有煤焦油味、鬆香味等。

  ③人處於發火區時有頭痛、悶熱、四肢無力等現象。

  ④發現上述現象之一就說明附近煤炭有自燃現象。

  (2)發現自燃現象後,要立即彙報礦調度室、值班礦領導及通風工區,撤出所有受威脅區域人員。

  (3)發現自燃征兆後,應立即查找漏風通道,判斷火區位置,同時應打鑽探明火源準確位置。

  (4)確定火源後,要采取消除火源、向高溫點注漿、壓注凝膠阻化劑等手段,使高溫點得到控製,直至消除隱患。

  (5)對發火地點應采取均壓措施,減少向發火地點供氧。

  (6)當其它措施無效時,應采取隔絕滅火法封閉火區。

  (7)啟封火區時,應製定嚴格的防火製度,嚴防火區複燃。

  發現自燃征兆後,應采取積極手段控製發火,應設立火區CO監測點,利用束管對火區進行連續監測並取氣樣化驗分析。

  6.3.3現場自救和互救

  (1)及時報告災情:事故附近人員應盡量了解判斷事故性質、地點和災害程度,並迅速利用各種辦法向調度室彙報,並通知相關人員了解災情。講清時間、地點、遇險人數等,看到的異常現象(火煙、飛塵等),聽到的異常聲響,感覺到的異常衝擊等,不可隨意推斷,以免給領導造成錯覺,影響救災。

  (2)積極搶救:根據災情和現場條件,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時投入現場搶救,將事故消滅在初起階段或控製在最小範圍,最大限度地減少人身傷害和損失。

  (3)安全撤離:撤退方向按避災路線奔安全出口。

  不具備搶救條件或危及人員安全時,應盡量選擇安全條件最好、距離最短的路線,迅速撤離危險區域。撤退時,注意防護。

  (4)妥善避災:如在短時間內無法安全撤離災區(通路冒頂阻塞、在自救器有效工作時間內不能到達安全地點等)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築好的或就近地點快速建築的臨時避難硐室,妥善避災。避災過程中,努力改善和維持自身的生存條件,延長生存時間,等待救援。

  ①冷靜、不驚慌,判斷事故地點和自己的位置。

  ②在進風側時,迎風撤;在回風側時,迅速配用自救器,盡快轉入進風側。注意連續爆炸的威脅。

  ③撤退困難,盡快進入支護完好的硐室躲避。

  ④注意躲避處的生存條件,有危險時,設法改善,條件允許時可以轉移。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1)火災事故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儲備由各施工單位、通防工區和億金集團公司物資供應站負責儲備和管理,並保障救災物資、設備足額儲備,狀態完好。

  (2)根據救援的需要,由指揮部隨時調集各種物資和設備。

  附表一井下滅火器材配置明細表

  序號地點配置滅火器材規格、數量、情況

  1-505中央泵房MFZL35幹粉滅火車一台,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4張,沙箱2個

  2-850中央泵房MFZL35幹粉滅火車一台,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4張,沙箱2個

  3-505炸藥庫MFZ8幹粉滅火器6個,消防掀6張,沙箱8個

  4首采變電所MFZL35幹粉滅火車一台,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5上倉變電所MFZ8幹粉滅火器2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6上倉驅動機室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7下山皮帶機尾MFZ8幹粉滅火器2個

  8-505北翼變電所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4張,沙箱2個

  9-700變電所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4張,沙箱2個

  10-760變電所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4張,沙箱2個

  11-850北翼變電所MFZL35幹粉滅火車一台,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122201變電所MFZ8幹粉滅火器2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13三水平變電所MFZ8幹粉滅火器2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14-750皮帶消防掀2張,沙箱1個,煤倉入口處配置MFZ8幹粉滅火器2個

  15-840南皮帶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16-840北皮帶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17-840煤倉MFZ8幹粉滅火器4個,消防掀2張,沙箱1個

  182201回采工作麵在集控室,油脂存放處,上下端頭等處共配備MFZ8幹粉滅火器12個,消防掀12張,沙箱6個

  192103回采工作麵在集控室,油脂存放處,上下端頭等處共配備MFZ8幹粉滅火器10個,消防掀10張,沙箱4個

  202109回采工作麵在集控室,油脂存放處,上下端頭等處共配備MFZ8幹粉滅火器10個,消防掀10張,沙箱4個

  21炸藥庫沙箱8個

  222.5米絞車房沙箱1個

  附表二

  井下-505m消防材料庫儲備材料、設備明細表

  序號設備名稱型號單位數量

  1消防水龍帶Φ100mmm100

  2消防水龍帶Φ80mmm100

  3消防水龍帶Φ50mmm200

  4普通消防水槍Φ50mm支6

  5普通消防水槍Φ80mm支1

  6噴霧消防水槍Φ50mm支1

  7噴霧消防水槍Φ80mm支1

  8變徑管節Φ80/50mm個3

  9泡沫滅火器6L個6

  10CO2滅火器3Kg個4

  11幹粉滅火器8Kg個6

  12接管工具套1

  13安全帶條2

  14繩梯副1

  15鐵鍁把4

  16斧子把2

  17消防桶個4

  18大鏟把4

  19抹子把4

  20鎬把4

  21沙m32

  22木板m31

  23木棒m31

  24編織袋條100

  25手鋸把1

  附表三

  井下-850m消防材料庫儲備設備、材料明細表

  序號設備名稱型號單位數量

  1消防水龍帶Φ100mmm100

  2消防水龍帶Φ80mmm100

  3消防水龍帶Φ50mmm200

  4普通消防水槍Φ50mm支4

  5普通消防水槍Φ80mm支2

  6噴霧消防水槍Φ50mm支1

  7噴霧消防水槍Φ80mm支1

  8變徑管節Φ80/50mm個3

  9泡沫滅火器10L個10

  10CO2滅火器3Kg個4

  11幹粉滅火器8Kg個6

  12接管工具套1

  13安全帶條2

  14繩梯副2

  15鐵鍁把4

  16斧子把2

  17消防桶個4

  18大鏟把4

  19抹子把4

  20鎬把4

  21沙m32

  22木板m31

  23木棒m31

  24編織袋條100

  25手鋸把1

  26鐵釘kg10

  272*2.2KW局扇台1

  28∮500風筒節10

  29單體支柱棵10

  30金屬網頁20

  31潛水泵台1

  附表四

  井上消防材料庫儲備材料、設備明細表

  序號設備名稱型號單位數量

  1消防水龍帶Φ100mmm100

  2消防水龍帶Φ80mmm100

  3消防水龍帶Φ50mmm200

  4普通消防水槍Φ50mm支4

  5普通消防水槍Φ80mm支2

  6噴霧消防水槍Φ50mm支10

  7噴霧消防水槍Φ80mm支10

  8變徑管節Φ80/50mm個30

  9泡沫滅火器10L個10

  10CO2滅火器3Kg個24

  11幹粉滅火器8Kg個60

  12接管工具套10

  13安全帶條12

  14繩梯副5

  15鐵鍁把40

  16斧子把12

  17消防桶個40

  18大鏟把24

  19抹子把14

  20鎬把40

  21沙m330

  22木板m310

  23木棒m310

  24編織袋條400

  25手鋸把1

  26鐵釘kg10

  272*2.2KW局扇台1

  28∮500風筒節10

  29單體支柱棵40

  30金屬網頁20

  31潛水泵台1

  井下火災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1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

  井下火災易引起煤塵爆炸、瓦斯爆炸,燒壞電氣設備,造成人員傷亡。

  1.2事故易發生的區域

  1.2.1易發生外因火災的地點

  機電硐室、火藥庫、材料庫、變電所、液壓泵站、井下臨時油脂庫或硐室、煤倉、皮帶巷。

  1.2.2井下易發生自然發火的地點

  丟失大量煤炭的采空區、壓酥的回采煤柱或沿空煤柱、回采工作麵的切眼及停采線、掘進巷道出現的頂板煤體高冒區。

  1.3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1)井下火災無季節性;井下火災易造成多人傷亡事故。

  (2)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

  (3)產生高溫。

  (4)引起瓦斯、煤塵爆炸。

  (5)燒毀設備和資源。

  (6)井下火災還會造成礦井局部甚至全礦性停產,凍結煤炭資源,嚴重影響礦井的安全生產。

  1.4事故發生前的征兆

  (1)外因火災無明顯征兆。

  (2)內因火災征兆:

  ①出現霧氣或煤壁、巷道壁掛有水珠。

  ②聞到煤油味、汽油味、鬆節油味或焦油味等氣味。

  ③空氣和從自燃區域流出水的溫度比平時高。

  ④工作人員有頭疼、悶熱、精神不振、不舒服、疲勞等感覺。

  2應急自救組織與職責

  2.1成立火災應急自救小組

  組長:基層單位負責人

  副組長:基層單位副職、技術主管、班組長

  成員:基層單位全體作業人員

  2.2應急自救小組職責

  (1)專業教育、日常培訓。

  (2)組織、指揮實施自救行動。

  (3)向上級彙報事故情況,發出救援請求。

  2.3人員職責

  (1)組長負責指揮火災現場應急處理。

  (2)副組長負責帶領現場人員自救和互救。

  (3)小組成員服從安排,搞好自救,妥善避災。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1)發生火災事故,發現人員應立即報告礦調度室。

  (2)施工地點跟隊長、班長組織本班人員進行自救避災。積極滅火,控製火勢,避免事故擴大。

  (3)設置危險警示標識。

  (4)為救護人員做好向導。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3.2.1外因火災應急處置措施

  (1)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的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製火勢,並及時報告礦調度室。

  (2)火區現場的區隊長、班組長應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區域內的人員撤離危險區,並組織人員利用現場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3)礦調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災報告後,立即通知有關人員,礦值班人員在礦長和總工程師未到之前,應立即會同礦山救護隊、通防科長、通防工區區長和機電科長、機電區長等根據具體情況,組織營救災區人員和滅火工作。

  (4)根據火區情況,確定礦井通風製度:

  ①在通風井口、井筒內及井底車場內的硐室及進風大巷著火時,可采用礦井反風和使用風流短路的措施。

  ②礦井內其它地點發生火災時,應采取調整通風係統、減少風量、局部反風等措施,使火區有害氣體直接進入回風巷。

  ③在掘進巷道發生火災時,不得隨意改變原有通風狀態。

  ④需進入巷道偵察火情或滅火時,必須製定安全可靠的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5)搶救人員和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一氧化碳、煤塵及其它有害氣體、風流風向及風量情況,還必須采取防止瓦斯、煤塵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

  (6)在現場無法撲滅的情況下,由班組長、安全監察員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佩戴好自救器,有組織地按避災路線撤離危險區到新鮮風流中,直至地麵。

  (7)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在電源切斷前隻準用不導電滅火器材滅火。

  (8)對於油料著火不能使用噴水滅火,應使用砂子、幹粉等滅火材料。

  (9)用水滅火時,要從火源的外圍逐漸向火源中心噴射,滅火人員要站在上風側。

  (10)礦井發生火災時要正常控製風流,必須保證人員安全撤出,縮小火煙蔓延範圍,以降低損失,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①火源附近進風側修築臨時防火密閉,控製進風量,降低火風壓和火煙的生成,再采取積極的滅火方法,迅速滅火或控製火情。

  ②火災發生在分支風流,特別是救人時期,滅火階段不能采取局部通風機減風或停風措施,必要時還可以加大火區風量,以穩定風流,利於挽救遇險人員。

  ③盡可能利用火源附近巷道,將煙氣直接引入到總回風巷排至地麵。

  (11)火災發生在采區內,首先注意防止風流逆轉,一般不采取減風措施,並根據瓦斯積聚的可能性,自然風壓和火風壓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等具體情況做正確判斷,擬定合理的風流調節法。

  (12)機電硐室發生火災時,要關閉防火門或構築臨時密閉隔離風流。

  (13)井下火災直接滅火法不能奏效時,必須迅速將火區封閉,然後采取有效的滅火措施:

  ①封閉火區時,要盡量縮小封閉範圍,減少火區氧氣的積存量,封閉時盡可能撤除器材、設備,以免腐蝕損壞。

  ②封閉火區的順序和火區的管理應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執行。

  ③井下盡量減少臨時設施且減少臨時設施使用時間。

  3.2.2內因火災應急處置措施

  (1)發現自燃現象後,要立即彙報礦調度室、值班礦領導及通防工區,撤出所有受威脅區域人員。

  (2)發現自燃後,應立即查找漏風通道,判斷火區具體位置。

  (3)確定火源後,要采取消除火源、向高溫點注漿、壓注凝膠阻化劑等手段,使高溫點得到控製,直至消除隱患。

  (4)對發火地點應采取均壓措施,減少向發火地點供氧。同時應設立火區CO監測點,利用束管對火區進行連續監測並進行取樣化驗分析。

  (5)當其它措施無效肘,應采取隔絕滅火法封閉火區。

  (6)啟封火區時,應製定嚴格的防火製度,嚴防火區複燃。

  (7)當下列條件同時具備時方可認為火區已經熄滅:

  ①火區的空氣溫度下降到30℃以下,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空氣溫度相同;

  ②火區內空氣中氧氣濃度降到5%以下;

  ③火區內不含乙烯、乙炔,封閉期間內一氧化碳濃度逐漸下降,並穩定在10PPm以下;

  ④火區的出水溫度低於25℃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出水溫度相同。

  上述四項指標持續穩定時間不得少於1個月。

  3.3避災路線

  1、2201回采工作麵→2201軌道順槽→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2、2109回采工作麵→2109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3、2103回采工作麵→2103軌道順槽→-850m南大巷→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4、3205軌道順槽→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5、-1030北大巷→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6、-1030南大巷→三水平軌道下山→-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7、2203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8、2202軌道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9、2202皮帶順槽→-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10、1316備用麵→-850m北大巷→13采區集中進風下山→-600m軌道巷→13采區軌道下山→-505m北大巷→副井→地麵。

  11、1122軌道順槽→-850m南大巷→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2、-840m煤倉→-840m變電所→-850m車場→軌道下山→-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3、上倉定量皮帶→-505m南翼皮帶斜巷→-505m南翼皮帶聯絡巷→-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4、皮帶下山→-505m南翼皮帶聯絡巷→-505m南大巷→副井→地麵。

  15、處在事故區回風流中的人員,應就近迅速通過風門聯絡巷進入進風巷,再沿進風巷撤到地麵,通過風門時,必須隨時將風門關好,以防風流短路,造成事故範圍擴大。

  3.4聯係方式

  (1)火災發生後及時向礦調度室(電話:68000)和本單位彙報。

  彙報內容: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故的簡要經過、遇險人數;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需要有關部門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等。

  (2)彙報要求:彙報人員不得慌張,彙報時吐字清晰,彙報內容簡明扼要。

  4注意事項

  (1)戴上自救器後絕不能因為吸氣幹熱而把自救器拿掉。未達到安全地點前嚴禁取下鼻夾和口具,以免有害氣體毒害。

  (2)撤退時控製行走速度,呼吸要均勻。

  (3)現場人員應保持鎮定,判斷事故地點和自己的位置。堅定信心,同時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4)在進風側時,迎風撤;在回風側時,迅速配戴自救器,盡快轉入進風側。注意連續爆炸的威脅。

  (5)注意躲避處的生存條件,有危險時,設法改善條件,允許時可以轉移。

  (6)逃避火災時,按規定選擇安全條件最好、距離最短的路線撤離,人員嚴禁走含有有害氣體的總回風巷和皮帶回風巷。不可圖省事或有僥幸心理,也不能猶豫不決。

  (7)在場的幹部和有經驗的老工人要發揮核心和骨幹作用,組織和領導其他職工統一行動。

  (8)受困人員必須穩定情緒,盡量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節約照明。對傷員應注意保護與照顧。

  (9)飲水時應選擇適宜水源,並注意用紗布或衣服過濾。

  (10)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現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

  (11)在搶救受困人員中,要注意遇險人員的姿勢和倒向,做好記錄。

  (12)長時間被困在井下人員上井應避開強烈的光線。不可吃硬質和過量的食物。

  (13)注意查清發火巷道入口處進、回風側有無積存瓦斯的地點,若有,應先行封閉,避免引起瓦斯爆炸。

  (14)在掘進巷道中用水滅火,要特別注意防止水蒸氣傷人或發生水煤氣爆炸。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