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煤花山礦“三張名片”樹礦山形象
攀煤花山礦“三張名片”樹礦山形象
近年來,川煤集團攀煤花山礦在打造“學習型企業,知識型員工”的過程中,以“內聚力量,外樹形象”為發展理念,使企業達到強基固本的同時,衍生出“三張名片”,為提升礦山形象營造了濃厚的氛圍。
煤礦工人在以往的社會形象中,定位於“傻、大、黑、粗”,而礦區在他人的映象中是“髒、亂、差”,該礦的“曆史”也不例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在毛主席“圈點”的三線建設中,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齊聚這塊被諸葛亮稱為“不毛之地”的西南邊陲(原渡口市,現攀枝花市),形成了“三線建設”時期,中國最大的移民城,曆史留下了“先生產後生活”的格局,該礦在彌補曆史遺留問題時,統籌兼顧,不斷創新思路,為建設現代化高產高效礦井、建構和諧礦區、提升職工幸福指數謀福址。
企業文化助推礦山建設
該礦在建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安全高效礦井過程中,廣泛發動職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讓具有煤礦特色的文化融入安全生產管理全過程。結合讀書活動,創辦網上黨校,狠抓礦、區(隊)兩級理論中心組學習的常態化,外聘專家到礦裏為幹部授課。對新上崗職工,進行安全知識、操作技能、崗位責任製等知識培訓,對全礦職工,利用已具備4A資質的培訓中心進行教育培訓,現在大部分職工已是一崗多證。
在井口、+1030m水平大巷、下延+900m架空人車站,建立了安全文化長廊外,涵蓋了煤礦安全法律法規、企業製度以及職工應知應會技能知識,從井上到井下安設MP3音樂播放器,全天候播放各類音樂、歌曲以及礦井的各項規章製度,利用宣傳畫冊、道旗、牌板、橫幅、櫥窗等永久性宣傳工具,大力宣傳安全理念、安全生產知識等,大力開展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演講、安全簽名、安全漫畫展等活動,充分發揮礦嫂、家屬協管會作用,以常吹枕邊安全風、井口送溫暖、“三違”幫教等形式,對廣大職工進行親情感化教育。
舉辦職工技能大賽,對參賽獲得名次的職工,除進行物質獎勵外,還大張旗鼓地宣傳,在全礦掀起比、學、趕、幫、超的競賽熱潮。近年來,該礦不斷投入大量資金,對棚戶區進行改造;對生活區違章建築進行了徹底清理和拆除;對礦內主幹道進行了改擴建;對辦公場所進行了翻新裝飾;對所有空地進行綠化、美化、亮化。礦容礦貌得到了極大改善。以文體活動為載體,陶冶職工情操。堅持小型活動月月有、大型活動不斷線,開展了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象棋、中長跑等活動,在重大節日開展文藝彙演,受到職工普遍歡迎,企業文化助推礦山建設。
職工業餘文化異彩紛呈
近年來,該礦的威風鑼鼓隊,不僅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威風,還打出了礦區的文化品牌。為提高100名鑼鼓隊員的表演水平,該礦工會選派優秀鑼鼓手,赴山西學習表演技藝。在大家的苦練之下,凡在川煤集團、攀枝花市等重要慶典活動中,都有威風鑼鼓隊精彩的表演,受到各地觀眾的一致好評,而今威風鑼鼓成為礦區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
近年來,在該礦A區的老年門球場上,鍛煉出一支礦區家喻戶曉的老年門球明星隊,在省、市大賽上屢獲殊榮,這支由離退休人員組成的門球隊1983年成立,現有隊員70餘人,最多時達到300餘人,隊員人均年齡60歲以上。該隊曾多次參加省、市門球比賽,1991年、1992年、1994年分別榮獲攀枝花市老年門球兩個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績,2006年榮獲四川省第十屆運動會第四名的殊榮,2010年在攀煤公司舉辦的“離退休人員第二十一屆康樂杯體育運動會”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礦區小藝人張諾。2011年8月5日,在香港首屆國際古箏大賽頒獎會上,來自該礦12歲的礦工之女張諾,榮獲少兒B組金獎。此事猶如一股強勁風暴,席卷整個礦區,她成了礦區的焦點人物,也成了家長和孩子崇拜的偶像。
而今,扇子舞、京劇、川劇變臉、秧歌等歌舞,已成了礦區的傳統節目。在衣食無憂的礦區,職工業餘文化異彩紛呈。
文學創作改變礦工地位
近年來,該礦隨著礦井機械化的成功運用,原煤產量和職工收入大幅度增長,職工在豐富業餘文化的同時,拿起手起的筆,用文字書寫美好的生活和礦區的變化,文學創作呈現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一本收集已發表的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的《花開礦山》首部職工文學集出版,在礦區引起強烈反響,激發了文學新人的創作熱情,也喚醒了停筆多年老作者沉寂的夢想。該礦為了發掘、培養文學新人、壯大職工文學創作隊伍,鼓勵文學作者謳歌時代、書寫礦山,用文學作品提升礦山形象,《花山》雙月刊雜誌,為文學新人刊發作品搭建了創作平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每年召開文學座談會、表彰會,還拿出資金,向發表文學作品的作者支付同等的稿酬。該礦成立了職工文學創作協會,現發展文學骨幹60餘人。已有市級作家協會和公司作家協會會員20餘人,在《人民文學》、《詩林》等國家、省、市和地方刊物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200餘篇,50餘篇入選10種文學集,部份作品在各種文學大賽上獲得好名次。
一位文學刊物主編為該礦文學作者輔導時,走進教室一看,驚訝地說“我到某縣講課時,隻有20多人,沒想到,一座隻有一萬多人的煤礦,文學作者就有60人!”
一位散文女作者,以優美的筆法,贏得了不少“粉絲”,一位網友和她聊天時認為,在煤礦生活的人,都是文化低,沒有素質的群體,在得知這位作者曾是他的“粉絲”時,又了解到該礦的一支文學創作團隊時,從此改變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因此,文學創作改變礦工地位。
攀枝花市攀煤花山礦黨委宣傳部:蔣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