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外漢到技術精英——中興煤業選煤廠技術部部長韓士華
從門外漢到技術精英——中興煤業選煤廠技術部部長韓士華
第一次見到韓士華是在選煤廠的會議室裏,一眼望去,很顯眼,因為會議室隻有一個人帶安全帽,那就是他。有人開玩笑地問他,“韓工,您這時時刻刻帶著安全帽,敢情是怕咱這樓房冒頂不成。”他憨憨地笑一下,“習慣了,不戴還覺得短點啥,一會兒開完會還要去車間,就不摘了。”
就是這樣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對選煤技術如癡如醉的人,3年前他是帶著失望、排斥甚至是厭惡來到中興選煤廠的。“原本想在介休焦化廠就這樣安安穩穩地工作,但沒想到都32歲了還要改行,分到中興選煤廠後,開始慢慢調整心態,現在都愛上了選煤這份工作了。”提到3年前剛進中興選煤廠時的情景,韓士華至今記憶猶新。
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三年前韓士華對選煤一竅不通,三年後他成了行家裏手。作為一名技術人員,韓士華堅持以“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職業精神要求自己,對工作抱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在工作中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RC 粗煤泥分選機作為進口設備,其設備性能、結構原理比較複雜,不易掌握,他就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學習圖紙,看書;為了既能學以致用,又不耽誤正常的工作,每天下班後,他就拿著圖紙到車間現場一一對照實物,詳細地觀察,把技術參數牢記於心;下班後,回到宿舍,他對照書本、資料反複研究、琢磨,並參考大量的書籍,針對RC粗煤泥分選機控製麵板上所顯示的所有英文,查說明書查字典,在筆記本上作了詳細的總結和注解。廠裏的同事提到韓士華也總是讚不絕口,“韓工這個人研究東西比較透徹,又有耐心,隻要有問題就是不吃飯不睡覺都得解決”。就是這樣,韓士華用三年的時間,經過刻苦鑽研和實踐探索,他由一名選煤盲成長為一名選煤技術骨幹負責人。
經濟效益是硬道理
選煤廠在投產初期,由於中興礦原煤煤質與設計洗選工藝不符,煤量帶不上去,煤泥和中煤灰分低,在與選煤廠領導協商以後,韓士華先後參與了多項選煤工藝的改進,一是對煤泥水係統進行了改造,增加一台壓濾機和一台精煤刮板,更換一台精煤刮板,使浮選精煤脫水由原先兩台加壓過濾機處理改為兩台加壓過濾機和兩台壓濾機聯合處理,使選煤廠小時帶煤量達到設計要求,降低了諸多消耗;二是整體更換了兩台三產品重介旋流器,旋流器一段由圓筒型改為圓錐型,效果顯著,中煤損失降至5%以下,矸石帶煤降至2%以下。在此期間,他充分利用旋流器廠家來廠指導的機會,向他們請教現場出現的問題,爭取拿到更多的設備資料,自己再慢慢消化,有不懂的問題就虛心學習;三是他參與更換了351精煤磁尾分級旋流器,由900旋流器更換為8組350旋流器,大大提高了分級效果,減輕了浮選壓力,從而提高了浮選處理能力和浮選尾礦灰分;四是對精煤和矸石脫介係統進行改造,通過更換篩板、調整噴水等手段,同時製定嚴格的浮選藥劑製度,從而使尾煤灰分由50.24℅提高到56.34℅,浮選精煤回收率由75℅提高到79.38℅,通過以上改造使精煤回收率提高了近1個百分點,為企業創收近2000餘萬元,大大提高了選煤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同時韓士華也提高了業務知識,能夠在工作中及時處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實現工藝優化,保證產品質量合格。
創新培訓模式 打造一流員工隊伍
在負責選煤廠培訓工作期間,韓士華創新開展了“周二培訓、周四抽考“的培訓新方式,充分發揮選煤廠人才優勢,實行教考分離,不斷提高職工技術技能,為建設學習型選煤廠儲備了人才資源,為集團公司開展的“幹部上講台、培訓到現場”和“大辦教育,辦大教育”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趙飛加入了韓士華的團隊。對於每個剛進團隊的青年工人,韓士華都會為他們規劃一個方向,幾年後成為技師,幾年後成為高級技師,是在技術方麵發展,還是在管理方麵發展。他手把手教年輕人,幫助他們掌握操作技能。
“如何把書本理論和實踐結合好,師傅沒少‘折騰’我。”趙飛說,每天從車間回來,韓士華都會問許多問題,當趙飛答錯時,韓士華並不會馬上告知正確答案,而是讓他帶著問題,第二天去車間尋找答案。趙飛紮實的技術,就在一次次答案的尋找中,突飛猛進。
從“門外漢”到技術能手,再到創新帶頭人,韓士華僅僅用三年的時間就證明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這句話,而韓士華用他自強不息的奮鬥經曆,賦予了這句話更加深刻的內涵——
通過努力,韓士華不僅得到了該廠領導的肯定,而且還先後獲得山西焦煤 “創新能手”,汾西礦業“先進工作者”,中興煤業“五四青年獎章”的榮譽。
“這些成績是對我以往工作的肯定,而從現在這一刻起,還有很多創新的課題在等著我。我要帶著我的團隊重新出發。”韓士華說。
吳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