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科散文:正月臨汾行(外一章)
第三次去臨汾的前一天,下了一場很大的雪,我和女兒六點鍾離家,天還在黑著,妻替我們提著行李,把我們送到路邊。第一趟公共汽車開過,我們沒有上,等待直接開往火車站的班車。班車是從礦上下來的,是礦上接送工人上下班的車,等了有近二十分鍾,車終於來了,黑暗中,我們上了車,和妻道過別,車啟動了,向下邊駛去。車駛出礦區,在向市區行進的過程中,車上的空氣說不出的壓抑,也說不出是什麼原因,車上很靜,許是由於冷的緣故,人們都不說話,裹緊各自的衣服,躲在座位裏。
車在行駛,忽明忽暗地從路邊的路燈下駛過,進入市區,車輛便多了起來,趕早班的人已在路邊的站牌下彙集,等待乘車趕往各自的目的地。我們來到火車站,比預計進站的時間早到了有四十分鍾,經過安檢進入候車大廳,由於春運,候車廳裏已經人聲鼎沸,擠滿了遠行的人們。我們在靠邊的地方找一空地落座,等待著檢票上車的放行。記不清是多少次了,在這樣的清晨,在這樣的等待人流中,我多次地往返出行,為了不同的目的去遠行。這次則不同,是為了女兒,為女兒的求學、藝考去迎風。在這個冬夜北方山城的清晨,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在蒙蒙細雨中乘車的情景,當時列車停靠在焦作北一無名小站,我當時隻有十五六歲,便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那漫長的等待與無助和聽天由命的臨時停車過程,在特定的年代和初入社會的心靈中留下了曠遠的回聲!回到現實中,已是中年的這次遠行,更像是去完成一項任務的過程,並沒有更多的激情與衝動。
三十分鍾轉眼便過去了,檢票口已開始有序地檢票放行,我和女兒檢票上車,在車上坐定,七點五十八分,車準時啟動。在這個山城冬夜的黎明,迎著晨風,我說不出此時的感覺與心情,隻知道目的在前方,在那個秋天被譽為“花果城”的地方。
車過榆次、太穀、平遙、洪洞。在進入洪洞的時候,手機響了,接通電話,是好友打來的,問我在哪裏?我說,在去臨汾的路上,並已經到了洪洞,過了洪洞,就到臨汾了。朋友說,沒事,一路順風,回來見。回來見!我說。我們在臨汾下車,已近中午,打車來到住處,略作休整,下午便趕到了山西師大。女兒首先考的是宜春學院,分麵試和筆試,麵試就在當天晚上進行,六點考到九點,女兒考的還算順利。筆試在第二天中午進行,這是女兒的長項,她學的就是文科,並善長作文寫作,況且女兒在學習之餘,在“新浪網”開設了自己的博客,寫了十多萬字的作品。第三天考的是中原工學院。女兒原沒計劃報考中原工學院,是在宜春筆試前入場的時候,她告訴我到中原工學院報名處看看,這一看不要緊,校方說根據女兒的成績考中原工學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樣一說,我便放心了。在女兒還沒有出來的時候,便給她報了名。女兒筆試出來後,對我說,你又擺平了!我笑了起來,說不是。你盡力就是了,餘下的事,是爸的事情,女兒笑了起來。
我和女兒走在暮色中的鼓樓大街上,臨汾的夜,是寂靜的,身邊不時有車駛過,我們向住地走去。回到賓館,已經近九點鍾了,夜深了。
第四天起來,天上飄起了零星的雪花,空氣中夾雜著一種濕腥的氣息,我們一出門,一股冷風迎麵撲來,我和女兒緊走幾步,來到路邊,招手上了一輛的士,向學校趕去。
北方城市的冷,是說不出的,那種刺骨的涼氣就像刀子一樣從人的衣服縫隙直往皮膚裏鑽,讓人從骨子裏感到寒冷和打顫。我看著女兒進入五號樓黃淮學院考場的門內,便轉身找尋避風的處所。在校園門口,有一階梯教室,師大也考慮到了家長陪考等候的不易,派人開了階梯教室,讓家長暫時在此避寒等候。寒冷的一天在女兒上下午的考試中過去了。第五天早上起來,天氣較前一天稍好了些,風似乎也小了一些。上午是個空當,沒有考試安排,女兒直睡到中午十一點鍾才起來,這些天,她太累了!連著考了三所學校六場次麵、筆試,在昨天回來的路上,女兒說,她一開始的兩場考試和第一次初來時一樣,心裏說不出一種抵觸情緒,很難進入狀態;不過,過後便好了,考的得心應手,發揮了自己的應有水平。新鄉學院的考試是最後一場,學校不進行麵試,直接考文化課,一次到位,主要考學生的文化功底。時間設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女兒說,到此刻,考不考已經無所謂,因為前邊已經考了三所學校,都屬於二本A類,和新鄉學院的檔次差不多,考的還算可以,何況這次既定的計劃已經完成,多考一所學校又能怎樣,最終還不是隻上一所。我不這樣認為,對女兒說,既然來了,有這個機會,多考一所,機會就更大一些,主要是取得合格證,這是所有家長的期望,你說是不!見我這樣說,女兒也沒有再堅持。
下午兩點整,看著女兒從新鄉學院考場出來,我們原計劃乘坐三點的車返回太原的,因返程的人太多,又加上正是春運返程的高峰,三點到五點的火車早已經沒有了坐號,我們隻好乘晚上六點的火車踏上了行程。回到家中,已經深夜十一點鍾了……
美麗荷葉坪
從五寨回來已經多天,處理完手中的事務和急待趕寫的幾篇文稿,這才靜下心來進入正常的狀態。這些天來,有關五寨荷葉坪的感覺,時常在心頭縈繞,有關文友們的一些美文,在網刊和報紙上均已過目,感覺之深是可想而知的。
這是一個午後,我靜靜地坐在家中,看過趙成建兄發在報紙副刊上的“太原市作家五寨溝采風側記”——《相約五寨溝》的文章後,又勾起了我對五寨溝自然風光的美好回憶:那美麗的原始森林和荷葉坪草原,那充滿蠻荒與綠色氣息的高山草甸,那一年四季蜿蜒不斷的清漣河水和那四季密密麻麻、重疊筆直的天然杉林,那清新的充滿動感氣息的獨特感受,是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所說不出的。仿佛到了異國他鄉,那種心靈的體驗,久久回繞心田,以至於在回來多日後,仍恍如昨天!
在回來後的當天晚上,我便寫下了《五寨溝情韻》的詩:
五寨溝的風光
與夫妻石的守望
在荷葉坪上
輝煌
幹海子的傳說
伴隨清漣河的歌唱
把古長城遺址上的牧歌
在今日唱響
荷葉坪上的荷葉
當真是一種設想?
幹海子的韻味
隨荷葉坪滾動的露珠
千年了,依然在草原上
幹涸著
那涼風舒卷的韻致
在此刻
給人以心靈的純淨與陶冶……
詩寫好後,總感覺意猶未盡,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境。後來又寫了一首《嫂子》,是有關少琳妻子的:
嫂子
眼睛會說話的嫂子
你是少琳妻
嫂子
你賢慧的個性
證明著自己的美麗
嫂子
你的一舉一動
都是一首荷葉坪上的詩
趙少琳,是這次采風的發起人、市作協副主席,更是一位詩人。他的詩靈秀、飄逸,極富感染力。他是和妻子、女兒全家一起成行的。立在美麗的荷葉坪上,穿行於四方林潮濕鬆軟的草地,一種真實的感受源自心底:
荷葉坪的美,猶如豐雨季節的幹海子一樣純淨美麗……
就在昨天,我還收到了穆茗堂主郭晟發來的短信,並在電話中,談了這次荷葉坪之行的感悟和郭晟采寫的有關荷葉坪的文章和圖片。郭晟是位有心人,他把這次對荷葉坪的感悟和拍的圖片製成網頁發了出來,看著那優美的文字和詩一樣的畫麵,一股清涼的感覺潤濕心田;再看那層林盡染的自然景色,如一幅幅丹青水墨畫,讓人生情和流連。荷葉坪的美,是用心體驗的,在這個夏天。
——我把自己的感受變成文字,記錄下來,也是對荷葉坪發自內心的讚歎。
高信生先生曾在《走進荷葉坪》的結尾這樣寫道:荷葉坪是神聖的,它居於蒼穹之下,坡梁之巔,厚重的綠色植被包裹的嚴嚴實實,顯得那樣純潔,那樣威嚴……人們像朝聖般擁來,對尋求精神的解脫和心靈安慰,荷葉坪又是幸運的。
……
然而回到現實,作為旅遊景點來說,荷葉坪又略顯僻靜和寒酸。我想,就目前來說,雖然由於各方麵的原因,荷葉坪的條件還不盡完善,服務設施尚有待改觀,但隨著宣傳的深入、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城市化的進程及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對尋求精神的人們來說,荷葉坪不失為今後乃至一段時期人們尋找精神的伊甸園。
你能說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