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軍:鹽阜農村60後的童趣瑣憶
兔年春節團拜,與幾位60後哥們喝酒聊天,酒至酣暢處,大家聊到童年時代砸銅板、滾鐵環、打陀螺的遊戲,那塵封已久的記憶瞬間被“激活”。60後成長在物質、文化生活極端匱乏的年代,那時沒有電視,更沒有網絡,書刊雜誌也難得一見,擁有幾本連環畫小人書就是了不得的財富。追求歡樂是人的天性,60後簡簡單單的幾樣遊戲,照樣把童年生活裝扮得五彩繽紛,時至今日仍回味無窮。現複製出來,供同輩們茶餘飯後一樂,也讓70、80、90後見識那早已消失的前輩們的童年生活遊戲。
“砸銅板”
那時出來“混”的小夥伴口袋裏總會隨身裝著幾塊銅板,神通廣大的會擁有十幾塊,那銅板也就是清朝時的“人民幣硬幣”,現在很難見到,偶爾會在古玩市場一睹“芳容”。“砸銅板”遊戲有幾種玩法,現介紹比較流行的2種。一種叫“砸銅板”,3-5個小朋友聚集在一起後,首先要亮 “工具”銅板,沒有的話可以向朋友借,借不到銅板的就取消參賽資格;其次要亮“本錢”,也就是兜裏少得可憐的一分、二分、五分幾枚硬幣,很少人掏出成“角”的紙幣的。找來一塊完整的磚頭,參加遊戲的小朋友每人在磚麵放一枚硬幣“入股”,再在磚頭對過2
60後還有一種遊戲叫“滾鐵環”,顧名思義,就是小朋友用一把鐵鉤子夾住約40公分直徑的鐵環滾動而行,鐵環上佩有小鐵圈,這樣鐵環滾動起來,便發出“鐺鐺”清脆的聲響。在那寂靜的村莊羊腸小道上,小小少年郎背者書包、滾著鐵環,一路響聲、一路笑聲,那定格的風景畫是何等的美妙!更為壯觀的是幾個小朋友滾著鐵環同行,那噪聲分貝震耳,能達到擾民的境界,這時往往會受到路過大人的嗬斥,小朋友們立馬收起鐵環,雀散而去、落荒而逃,灑下銀鈴一串……
“抽陀螺”
抽陀螺也是一種常見的遊戲,鹽阜話稱“陀螺”為“辣轉”。“陀螺”做法很簡單,取一截圓木棍,將木棍三分之一處削成錐體,在錐尖處細心地打上一隻鐵釘,目的是耐磨,還要在陀螺的上平麵裝飾幾個彩色點,陀螺就成功了;再取一根小木棍,在木棍末端纏上一根布條或棉繩做成“鞭”。玩法是用鞭纏好“陀螺”,然後快速地抽出鞭子,這時陀螺便立地而起、轉動起來,每當陀螺轉速下降要停止轉動之時,小朋友便立馬給它響亮地一鞭子,陀螺便乖乖地轉個不停,陀螺平麵上那幾個顏色的點立馬幻變出美麗的圓圈。抽陀螺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鞭子用力小了,或抽不到陀螺,它立馬便罷工;力氣用大了,陀螺便給抽飛了,也玩不成。更有那抽陀螺的高手,能讓陀螺旋轉前行、跳躍上下台階,一陣陀螺抽下來,小朋友們立馬頭上冒汗、兩腮紅若桃花,那時在冬季抽陀螺絕對是一件禦寒、健身的遊戲啊!
時過境遷,隨著物質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砸銅板、滾鐵環、抽陀螺等遊戲早已失傳,隻或多或少地封塵在60後的記憶深處,成為那代人美好的回憶。如果有機緣,那些遊戲也許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吧!(張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