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開采常用術語和科技名詞彙編
礦區規模—礦區均衡生產時期的生產能力。
礦區開發可行性研究—對礦區開發的必要性、主要技術原則方案及其技術經濟合理性進行全麵論證和綜合評價的研究。
礦區總體設計—對礦區建設規模、礦田劃分,礦山生產能力和建設順序,輔助和附屬企業的建設以及外部協作條件等進行的全麵設計。
礦區地麵總體布置—對礦區內企業工業場地、設施和居民生活區布局進行的全麵規劃。
井田境界—又稱“井田邊界”。礦井開采的邊界。
井田尺寸—按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大小劃分的礦井類型。一般分大型、中型、小型礦井三種。
露天礦規模—按露天礦設計年生產能力大小劃分的露天礦類型。一般分大型、中型、小型露天礦三種。
薄煤層—地下開采時厚度1.3m以下的煤層;露天開采時厚度3.5m以下的煤層。
中厚煤層—地下開采時厚度1.3-3.5m的煤層;露天開采時厚度3.5-10m的煤層。
厚煤層—地下開采時厚度3.5m以上的煤層;露天開采時厚度10m以上的煤層。
近水平煤層—地下開采時傾角8°以下的煤層;露天開采時傾角5°以以下的煤層。
緩[傾]斜煤層—地下開采時傾角8-25°的煤層;露天開采時傾角5-10°的煤層。
中斜煤層—又稱“傾斜煤層”。地下開采時傾角25-45°的煤層;露天開采時傾角傾角10-45°的煤層。
急[傾]斜煤層—地下或露天開采時傾角45°以上的煤層。
近距離煤層—煤層群層間距離較小,開采時相互有較大影響的煤層。
礦井可行性研究—對擬建礦井的必要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科學論證和具體03manbetx 的研究。
露天礦可行性研究—對擬建露天礦的必要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科學論證和具體03manbetx 的研究。
礦井設計—對擬建礦井的開拓、開采等主要生產係統、輔助環節、配套設施和安全措施等進行的全麵設計。
露天礦設計—對擬建露天礦的開拓、開采等主要生產係統、輔助環節、配套設施和安全措施等進行的全麵設計。
礦井初步設計—在礦井可行性研究基礎上,為選擇和確定擬建礦井重大技術決策的初步方案和所需設備,以及為編製礦井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總概算等進行的設計。
露天礦初步設計—在露天礦可行性研究基礎上,為選擇和確定擬建露天礦重大技術決策的初步方案和所需設備,以及為編製露天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總概算等進行的設計。
礦井施工設計—為礦井施工提供施工圖紙、預算和有關說明書所作的設計,包括礦井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露天礦施工設計—為露天礦施工提供施工圖紙、預算和有關說明書所作的設計,包括露天礦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礦井設計儲量—礦井精查地質報告提供的能利用儲量減少設計計算的斷層、防水、井田境界等煤柱後剩餘的儲量。
露天礦設計儲量—礦井設計儲量減去工業場地、地麵建築物、井下主要巷道等保護煤柱後乘以采區采出率所行到的儲量。
露天礦可采儲量—露天礦設計儲量乘以采出率所行到的儲量。
礦井可采儲量—礦井設計儲量減去工業場地、地麵建築物和構築物、井下主要巷道等保護煤柱後乘以采區采出率所得到的儲量。
露天礦可采儲量—露天礦設計儲量乘以采出率所得到的儲量。
儲量備用係數—為保證礦山有可靠服務年限而在計算時對儲量采取的富裕係數。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設計中規定的露天礦在單位時間(年或日)內采出煤炭或其它礦產品的數量。
煤層產出能力—曾稱“煤層生產能力”。煤層單位麵積內的煤炭數量。
礦井服務年限—按礦井可采儲量、設計生產能力,並考慮儲量備用係數計算出的礦井開采年限。
露天礦服務年限—按露天礦可采儲量、設計生產能力,並考慮儲量備用係數計算出的露天礦開采年限。
礦井開拓設計—為選擇礦井開拓方案及確定有關參數而進行的設計。
露天礦開拓設計—為選擇礦井開拓方案及確定有關參數而進行的設計。
采區設計—為選擇露天礦開拓方案及確定有關參數而進行的設計。
二、井田開拓和采區準備
[井田]開拓—由地表進入煤層為開采水平服務所進行的井巷布置和開掘工程。
立井開拓—主、副井均為立井的開拓方式。
斜井開拓—主、副井均為斜井的開拓方式。
平硐開拓—用主平硐的開拓方式。
斜井開拓—主、副井均為斜井的開拓方式。
平硐開拓—用主平硐的開拓方式。
綜合開拓—采用方井、斜井、平硐等任何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開拓方式。
分區域開拓—大型井田劃分為若幹具有獨立通風係統的開采區域、並共用主井的開拓方式。
階段—沿一定標高劃分的一部分井田。
階段垂高—又稱“階段高度”。階段上下邊界之間的垂直距離。階段斜長—階段上部邊界至下部邊界沿煤層傾斜方向的長度。
[開采]水平—運輸大巷及井底車場所在的水平位置及所服務的開采範圍。
輔助水平—在開采水平內,因生產需要而增設有運輸大巷的水平位置及所服務的開采範圍。
開采水平垂高—又稱“水平高度”。開采水平上下邊界之間的垂直距離。
礦井延深—為接替生產而進行的下一開采水平的井巷布置及開掘工程。
采區準備—采區(盤區、帶區)內主要巷道的掘進和設備安裝工作。
采區—階段或開采水平內沿走向劃分為具有獨立生產係統的開采塊段。近水平煤層采區又稱“盤區”;傾斜長壁分帶開采的采區又稱“帶區”。
分段—曾稱“小階段”、“亞階段”、“分階段”。在階段內沿傾斜方向劃分的開采塊段。
區段—在采區內沿傾斜方向劃分的開采塊段。
分帶—在帶區內沿走向劃分的開采塊段。
前進式開采—(1)自井筒或主平硐附近向井田邊界方向依次開采各采區的開采順序;(2)采煤工作麵背向采區運煤上山(運輸大巷)方向推進的開采順序。
後退式開采—(1)自井筒或主平硐附近向井田邊界方向依次開采各采區的開采順序;(2)采煤工作麵向采區運煤上山(運輸大巷)方向推進的開采順序。
往複式開采—前一采煤工作麵推進到終采線位置後,相鄰的後續采煤工作麵按相反方向推進的開采方式。
上行式開采—分段、區段、分層或煤層由下向上的開采順序。
下行式開采—分段、區段、分層或煤層由上向下的開采順序。
開拓巷道—為井田開拓而開掘的基本巷道。如井底車場、運輸大巷、總回風巷、主石門等。
準備巷道—為準備采區而掘進的主要巷道。如采區上、下山,采區車場等。
回采巷道—又稱“采煤巷道”。形成采煤工作麵及為其服務的巷道。如開切眼、工作麵運輸巷、工作麵回風巷等。
暗井—不直接通達地麵的立井或斜井。
溜井—用於自重運輸的井筒。
石門—與煤層走向正交(垂直)或斜交的岩石水平巷道。
采區石門—為采區服務的石門。
主石門—連接井底車場和大巷的石門。
大巷—為整個開采水平或階段服務的水平巷道。
運輸大巷—為整個開采水平或階段運輸服務的水平巷道。
單煤層大巷—為一個煤層服務的大巷。
集中大巷—為多個煤層服務的大巷。
總回風巷—為全礦井或礦井一翼服務的回風巷道。
上山—位於開采水平以上,為本水平或采區服務的傾斜巷道。
下山—位於開采水平以下,為本水平或采區服務的傾斜巷道。
主要上山—為開采水平或輔助水平服務的上山。
主要下山—為開采水平或輔助水平服務的下山。
采區上山—為一個采區服務的上山。
采區下山—為一個采區服務的下山。
分段平巷—在分段上、下邊界掘進的平巷。
區段平巷—在區段上、下邊界掘進的平巷。
分層巷道—厚煤層分層開采時,為一個分層服務的區段巷道或分帶巷道。
區段集中平巷—為一個區段的幾個煤層或幾個分層服務的平巷。
分帶斜巷—在分帶兩側邊界掘進的傾斜巷道。
分帶集中斜巷—為一個分帶的幾個煤層或幾個分層服務的傾斜巷道。
采區車場—采區上山或下山與區段平巷或大巷連接的一組巷道和硐室。
煤門—厚煤層內正交(垂直)或斜交走向掘進的水平巷道。
聯絡巷—曾稱“橫貫”。聯絡兩條巷道的短巷。
掘進率—井田一定範圍或一定時間內,掘進巷道的總長度與采出總煤量之比。
煤柱—煤礦開采中為某一目的保留不采或暫時不采的煤體。如“工業場地煤柱”、“井田邊界煤柱”、“斷層煤柱”、“護巷煤柱”等。
三、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采煤工藝與回采巷道布置及其在時間上、空間上的相互配合。
[回采]工作麵—又稱“采煤工作麵”、“采場”。進行采煤作業的場所。
采煤工藝—又稱“回采工藝”。采煤工作麵各工序所用方法、設備及其在時間、空間上的相互配合。
長壁工作麵—長度一般在50及以上的采煤工作麵。
短壁工作麵—長度一般在50以下的采煤工作麵。
雙工作麵—同一煤層或分層內同時生產並共用工作麵運輸巷的兩個相鄰長壁工作麵。
對拉工作麵—兩工作麵相向運煤的雙工作麵。
煤壁—直接進行采掘的煤層暴露麵。
采高—曾稱“采厚”。采煤工作麵煤層被直接采出的厚度。
開切眼—曾稱“切割眼”。沿采煤工作麵始采線掘進,以供安裝采煤設備的巷道。
工作麵端頭—長壁工作麵兩端與巷道銜接的地段。
切口—曾稱“缺口”、“壁龕”、“機窩”。長壁工作麵內,為安放輸送機機頭、機尾的傳動部,或因采煤機械無法采到而在煤壁內超前開出的空間。一般在工作麵兩端。
始采線—采煤工作麵開始采煤的邊界。
采空區—曾稱“老塘”。采煤後廢棄的空間。
工作麵運輸巷—曾稱“運輸順槽”、“下順槽”。主要用於運煤的區段平巷或分帶斜巷。
工作麵回風巷—曾稱“回風順槽”、“上順槽”。主要用於回風的區段平巷或分帶斜巷。
破煤—又稱“落煤”。用人工、機械、爆破、水力等方式將煤從煤壁分離下來的作業。
爆破采煤工藝—又稱“炮采”。在長壁工作麵用爆破方法破煤和裝煤、人工裝煤、輸送機運煤和單體支柱支護的采煤工藝。
普通機械化采煤工藝—簡稱“普采”。用木杠方法破煤和裝煤、輸送機運煤和單體支柱支護頂板的采煤工藝。
綜合機械化采煤工藝—簡稱“綜采”。在長壁工作麵用機械方法破煤和裝煤、輸送機運煤和液壓支架支護頂板的采煤工藝。
掏槽—用機械、水力或爆破等方法從采掘工作麵煤壁或岩壁先掏出部分煤或岩石以增加自由麵的工序。
爆破裝煤—用爆破的方法將煤炭拋入輸送機內的裝煤方法。
循環—采掘工作麵周而複始地完成一整套工序的過程。
循環進度—曾稱“循環進尺”。采掘工作麵完成一個循環向前推進的距離。
旋轉式推進—采煤工作麵邊采邊旋轉一定角度的推進方式。
跨采—采煤工作麵跨在或跨越上山、石門、大巷等巷道的采煤方式。
整層開采—一次采出煤層全厚的開采方式。
分層開采—厚煤層劃分為中等厚度的若幹分層,再依次開采各分層的開采方式。
走向長壁采煤法—長壁工作麵沿走向推進的采煤方法。
傾斜長壁采煤法—長壁工作麵沿傾斜推進的采煤方法。
傾斜分層采煤法—厚煤層沿傾斜麵劃分分層的采煤方法。
短壁采煤法—采用短壁工作麵的采煤方法。
煤房—直接采出煤炭的長條形房狀空間。
房柱式采煤法—每隔一定距離開采煤房,在煤房之間保留煤柱以支撐頂板的方法。
掩護支架采煤法—在急傾斜煤層中,沿走向布置采煤工作麵,用掩護支架將采空區和工作空間隔開、向俯斜推進的采煤方法。
偽傾斜柔性掩護支架采煤法—在急斜煤層中,沿偽傾斜布置采煤工作麵,用柔性掩護支架將采空區和工作空間隔開,沿走向推進的采煤方法。
倒台階采煤法—在急斜煤層中,布置成下部超前的台階形的工作麵,並沿走向推進的采煤方法。
正台階采煤法—又稱“斜台階采煤法”。在急斜煤層中,沿偽傾斜方向布置成上部超前的台階形工作麵,並沿走向推進的采煤方法。
水平分層采煤法—急斜厚煤層沿水平麵劃分分層的采煤方法。
斜切分層采煤法—急斜厚煤層沿與水平麵成?角的斜麵劃分分層的采煤方法。
倉儲采煤法—急斜煤層中將采落的煤暫留於已采空間中,待倉房內的煤體采完後,再依次放出存煤的采煤方法。
偽斜長壁采煤法—在急斜煤層中布置俯偽斜長壁工作麵,用密集支柱隔開已采空間,並沿走向推進的采煤方法。
長壁放頂煤采煤法—開采?度以上緩斜厚煤層時,先采出煤層底部長壁工作麵的煤,隨即放采上部頂煤的采煤方法。
水平分段放頂煤采煤法—在急斜煤層中,按一定高度分成若幹個分段。在分段內先采出底部工作麵的煤,隨即放出上部頂煤的采煤方法。
放煤步距—用放頂煤采煤法時,沿工作麵推進方向前後兩次放煤的間距。
放煤順序—放頂煤時,各放煤口放煤方式和次序。
放采比—用放頂煤采煤法時,上部放頂煤高度與下部工作麵采高之比。
自重充填—曾稱“自溜充填”。利用自重將充填材料送入采空區的充填方法。
機械充填—利用機械將充填材料拋入采空區的充填方法。
風力充填—利用壓縮空氣通過管道把充填材料送入采空區的充填方法。
水力充填—曾稱“水砂充填”。利用水力通過管道把充填材料送入采空區的充填方法。
注砂井—用貯存充填材料的砂倉和進行水砂混合的注砂室組成的充填設施。
充填步距—沿工作麵推進方向一次充填采空區的距離。
充填能力—充填係統單位時間內能輸送的充填材料的體積。
充采比—每采出1t煤所需充填材料的方方米數。
充填倍線—充填管路總長度與充填管路入口至出口的高差之比。
充填沉縮率—充填體經過一定時間壓縮後,其沉縮的高度與原充填高度之比。
四、礦山壓力與岩層控製
礦山壓力—簡稱“礦壓”,又稱“地壓”;曾稱“山岩壓力”、“圍岩壓力”。存在於采掘空間圍岩內的力。
礦山壓力顯現—在礦山壓力作用下,圍岩或支護物呈現的各種力學現象。
原岩—未受采掘影響的天然岩體。
原岩應力—曾稱“原始應力”、“天然應力”。天然存在於原岩內的應力。
采動應力—又稱“再生應力”;曾稱“次生應力”。受采掘影響在岩體內重新分布後形成的應力。
應力增高區—曾稱“集中應力區”、“應力增高帶”。岩體內采動應力高於原岩應力的區域。
應力降低區—曾稱“卸壓區”、“應力降低帶”。岩體內采動應力低於原岩應力的區域。
疊加應力—受兩個以上采掘工作麵影響而形成的合成應力。
自重應力—岩層自身重力引起的應力。
構造應力—地殼構造運動在岩體中引起的應力。
支承壓力—由於采掘空間原被采物承受的載荷轉移到周圍支承體上而形成的壓力。
前支承壓力—曾稱“臨時支承壓力”、“移動性支承壓力”。采煤工作麵煤壁前方的支承壓力。
後支承壓力—采煤工作麵後方采空區內形成的支承壓力。
側支承壓力—曾稱“殘餘支承壓力”、“固定性支承壓力”。采空區或巷道一側或兩側的支承壓力。
鬆動壓力—圍岩中鬆散或脫落岩塊自重對支護物產生的壓力。
變形壓力—圍岩變形、位移、膨脹對支護物產生的壓力。頂板—賦存在煤層之上的鄰近岩層。
底板—賦存在煤層之下的鄰近岩層。
偽頂—位於煤層之上隨采隨落的極不穩定岩層,其厚度一般在0.5以下。?
直接頂—位於煤層或偽頂之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移架或回柱後能自行垮落的岩層。
基本頂—又稱“老頂”。位於直接頂或煤層之上,通常厚度及岩石強度較大、難於垮落的岩層。
頂板穩定性—未經人工支護的懸露頂板在某一段時間內保持不冒落的能力。
堅硬岩層—強度高、節理裂隙不發育、整體性強、自穩能力強的岩層。
鬆軟岩層—粘結力差、強度低、易風化、有時膨脹、自穩能力差的岩層。
破碎頂板—岩層節理裂隙十分發育、整體強度差、自穩能力胝的頂板。
人工頂板—曾稱“人工假頂”。分層開采時為阻擋上分層垮落矸石進入工作空間而鋪設的隔離層。
再生頂板—分層開采時上分層垮落矸石自然固結或人工膠結形成的下分層開采的頂板。
上覆岩層—煤層或采掘空間之上的岩層。
離層—采掘空間上方相鄰岩層沿層理麵產生分離的現象。
自然平衡拱—曾稱“冒落拱”、“壓力拱”。采掘空間上方岩層破壞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拱形結構。
原生裂隙—岩體生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裂隙。
構造裂隙—岩體生成後受地質構造作用而形成的裂隙。
采動裂隙—岩體受采掘影響而形成的裂隙。
岩石軟化係數—岩石水飽和試件與幹燥(或自然含水)試件的單向抗壓強度的比值。
普氏係數—全稱“普羅托季亞科諾夫係數“;曾稱”岩石硬度係數“。區分岩石堅固程度的係數,其值等於岩石的單向抗壓強度(Mpa)除以10.
岩石粘聚力—曾稱“岩石粘結力“、”岩石內聚力“。岩石內部相鄰礦物顆粒表麵分子之間的吸引力。
岩石內摩擦角—岩石破壞極限平衡時剪切麵上的正應力和內摩擦力形成的合力與該正應力形成的夾角。
岩層控製—為控製由采掘工程引起的圍岩及岩層變形、移動和破壞而采取的各種技術措施。
[工作麵]頂板控製—曾稱“頂板管理“。采煤工作麵工作空間支護和采空區處理工作的總稱。
垮落法—使采空區懸露頂板垮落後充填采空區的岩層控製方法。
充填法—用充填材料充填采空區的岩層控製方法。
緩慢下沉法—在采空區後方利用頂板下沉和底板隆起的特性任其自然合攏的岩層控製方法。
煤柱支撐法—在采空區中留適當寬度煤柱以支撐頂板的岩層控製方法。
回柱—從將要廢棄空間中撤出支柱(架)的工序。
放頂—通過移架或回柱縮小工作空間寬度使采空區懸露頂板及時垮落的工序。
初次放頂—采煤工作麵從開切眼開始向前推進一定距離後,通過人為措施使直接頂第一次垮落的工序。
無特種柱放頂—曾稱“無密集柱放頂”、“無排柱放頂”。在工作空間與采空區交界線上不專為放頂架設任何特種支柱的放頂方法。
強製放頂—采空區中頂板難以自行垮落時采用爆破等方法強近頂板垮落的方法。
放頂距—曾稱“放頂步距”。想念再次放頂的間隔距離。
端麵距—曾稱“梁端距”。采煤工作麵支架頂梁前端至煤壁之間的距離。
無支柱距—工作麵中靠近煤壁第一排支柱與煤壁之間的距離。
冒頂—又稱“頂板冒落”。采掘工作空間內或井下其它工作地點頂板岩石發生墜落的02manbetx.com 。
頂板破碎度—端麵距範圍內冒落高度超過0.2或0.3的頂板麵積與其總麵積之比。
頂板單位破碎度—又稱“頂板破碎指數”。折算成端麵距為?時的頂板破碎度。
局部冒頂—采掘工作空間或井下其它工作地點局部範圍內頂板岩石墜落造成的頂板02manbetx.com 。
區域性切冒—又稱“大麵積塌冒”;曾稱“大麵積來壓”。采空區內大麵積懸露的堅硬頂板在短時間內突然塌落而造成的大型頂板02manbetx.com 。
壓垮型冒頂—因工作麵內支護強度不足和頂板來壓引起支架大量壓壞而造成的冒頂02manbetx.com 。
推垮型冒頂—因水平推力作用使工作麵支架大量傾斜而造成的冒頂事故。
端麵冒頂—端麵距範圍內頂板岩石墜落造成的事故。
漏頂—長壁工作麵局部範圍內頂板岩石呈碎塊或碎屑狀冒落,形成空穴的冒頂事故。
片幫—礦山壓力作用下煤幫(壁)或岩幫(壁)發生塌落的現象。
頂板垮落—曾稱“頂板冒落”、“頂板陷落”、“頂板塌落”。回柱或移架後采空區內頂板自然垮落的現象。
頂板垮落角—曾稱“頂板冒落角”。頂板垮落後其斷裂麵與頂板層麵之間朝采空區方向形成的夾角。
不規則垮落帶—曾稱“不規則冒落帶”。采空區內頂板岩層垮落後岩塊呈雜亂堆積的岩層帶。
規則垮落帶—曾稱“規則冒落帶”。不規則垮落帶上部頂板岩層垮落後岩塊堆積排列較整齊的岩層帶。
岩石碎脹係數—岩體破碎後與破碎前體積的比值。
垮采比—采用垮落法時采空區內垮落帶高度與工作麵采高之比。
頂板壓力—頂板給支架的作用力。
初次來壓—基本頂初次破斷在采煤工作麵引起的礦壓顯現。
周期來壓—基本頂周期破斷在采煤工作麵引起的礦壓顯現。
動載係數—又稱“頂板來壓強度係數”。基本頂來壓期間工作麵支架上的載荷平均值與未來壓時平均值之比。
頂底板移近量—頂板下沉量與底板鼓起量之和。
頂底板移近率—頂底板移近量占移近前原高度的百分率。
頂板回彈—上覆堅硬岩層斷裂時頂板瞬時上升的現象。
頂板台階下沉—堅硬頂板破斷成岩塊後由煤壁至采空區方向呈台階狀向下錯動的現象。
頂板弱化—曾稱“頂板軟化”。通過注水或化學等方法使堅硬頂板岩體強度減弱的現象。
煤岩固化—通過注漿等手段增強煤體或岩體的自穩能力的技術措施。
底鼓—由於礦山壓力作用或水的影響,底板發生隆起的現象。
衝擊地壓—又稱“岩爆”;曾稱“礦山衝擊”。井巷或工作麵周圍煤岩體,由於彈性變形能的瞬時釋放而產生突然劇烈破壞的動力現象。常伴有煤岩體拋出、巨響及氣浪等現象。
礦震—井巷或工作麵周圍煤岩體中突然在瞬間發生伴有巨響和衝擊波的震動但不發生煤岩拋出的彈性變形能釋放現象。
恒阻支柱—受載達工作阻力後,壓縮量增加支撐力基本保持恒定的可縮性支柱。
增阻支柱—受載達工作阻力後,壓縮量增加支撐力基本保持恒定的可縮性支柱。
摩擦支柱—利用摩擦力產生支撐力的可縮性支柱。
單體液壓支柱—利用液體壓力產生工作阻力並實現升柱和卸載的單要可縮性支柱。
迎山角—在有一定傾角的煤層中安設支柱時,支柱與頂底板法線形成的3-5度的向上偏角。
特種支柱—為控製頂板而架設的不同一般的支護物。
放頂[支]柱—用垮落法時在工作麵與采空區交界線上專為放頂而安設的特種支柱。
墩柱—以液壓力動力實現升降、前移等運動的重型放頂柱。
支垛—在頂底板之間壘砌成垛狀的支承式構築物。
十字頂梁—在縱向和橫向均可實現鉸接連接的十字形金屬頂梁。
滑移頂梁支架—頂梁與支柱組合在一起,以液壓力動力,前後頂梁互為導向而前移的支架。
柔性掩護支架—頂梁與支柱組合在一起,以液壓為動力,前後頂梁互為導向而前移的支架。
氣囊支架—又稱“氣垛支架”。由幾個充入壓縮空氣的橡膠軟包摞起組成的,用來支撐頂底板和隔離采空區的支護構築物。
支柱密度—曾稱“支護密度”。單位麵積頂板下的支柱根數。
初撐力—支架或支柱支設時施於頂板的力。
[額定]工作阻力—曾稱“屈服力”、“屈服載荷”、“讓壓陰力”。液壓支架(柱)正常工作時,對頂板能產生的最大支撐力。
有效支撐能力—支柱或支架在工作麵的實際支撐能力。
支護強度—支架對單位麵積頂板提供的工作阻力。
支護剛度—支護物產生單位壓縮量所需要的力。
支撐效率—支架承受的載荷占其工作阻力的百分率。
支架可縮量—支架的最大結構高度與最小結構高度之差。
循環平均阻力—曾稱“時間加權平均工作阻力”。一個采煤循環內工作麵支架阻力的時間加權平均值。
抗壓入強度—煤岩體抵抗壓入能力的指標。通常以一定端麵積的壓模用靜力壓入底板煤岩體時的極限強度表示,用來反映底板煤岩體的鬆軟程度。
底板載荷集度—曾稱“底板比壓”。支架底座對單位麵積底板上所造成的壓力。
圍岩穩定性—曾稱“圍岩自撐能力”。圍岩靠自身強度保持平衡的能力。
動壓巷道—受采動影響或其它動力影響的巷道。
巷道斷麵縮小率—巷道變形縮小後的斷麵積占其原斷麵積的百分率。
無煤柱護巷—采區內不留巷旁煤柱的巷道保護方法。
沿空巷道—沿采空區邊緣布置的巷道。
沿空掘巷—完全沿采空區邊緣或僅留很窄煤柱掘進巷道。
錨梁網支護—金屬或塑料網、板梁和錨杆三種構件聯合使用的圍岩支護方法。
巷旁支護—沿空留巷時,在巷道靠采空區一側架設各種支護物的護巷方法。
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時,在巷道靠采空區一側進行充填形成條帶的護巷方法。
矸石帶—將掘進或采空區垮落的矸石壘砌在巷道殊途同歸或兩側用以保護巷道的帶狀構築物。
架後充填—又稱“壁後充填”。為使巷道支護受力均勻用充填材料填塞支護物與圍岩之間空隙的作業。
挑頂—在巷道中挑落部分頂板岩石的作業。
挖底—曾稱“臥底”、“起底”。在巷道中挖去部分底板岩石的作業。
五、特殊開采
“三下”采煤—在保障建築物正常使用條件下,采用專門的技術和安全措施開采建築物下的煤層。
鐵路下采煤—在保障鐵路運輸條件下,采用專門的技術和安全措施開采鐵路下的煤層。
水體下采煤—在保障安全條件下,采用專門的技術和安全措施開采湖泊、河流、水庫、澩等水體或富含水衝積層下麵的煤層。
承壓含水層上采煤—采用專門的技術和安全措施開采鄰近承壓含水層上的煤層。
安全水頭—不致引起隔水底板突水的最大承壓水頭。
帶壓開采—采用專門的技術和安全措施在石灰岩喀斯特含水層安全水頭範圍內開采其上的鄰近煤層。
部分開采—為減少地表和岩層移動,在煤層內采用采一部分留一部分的條帶式或房式等采煤法的開采方式。
協調開采—采用多個鄰近采煤工作麵,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保持一定關係,以部分抵消地表拉伸和壓縮變形的開采方式。
全柱開采—在建築物下的煤柱全長(寬)內,用一個或多個工作麵組成的回采線同時推進的開采方式。
限厚開采—為減緩采動對地表變形的影響,限製每次采高或總采厚的開采方式。
離層帶注漿充填—為減少采動對地表影響,通過鑽孔向煤層上覆岩層離層裂隙中注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