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再累也要赴你們的約
——記中國礦業大學“心靈雙約”支教團赴寧夏固原彭陽小岔鄉支教隊隊長艾意
眼前這位男生中等身材,不高,20出頭,方臉,絡腮胡,講話時,憨厚的眼睛變得炯炯有神,這就是中國礦業大學“心靈雙約”支教團赴寧夏固原彭陽小岔鄉支教隊隊長艾意,雖然平凡,卻給人發自內心的感動。
“我是來赴約的”
談起這次支教的初衷,艾意這樣說,“去年離開這兒的時候,我答應過孩子們,明年的這個時候還會回來,這是我們之間的約定,我是來赴約的。”
艾意是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學院10級采礦專業的學生,去年7月,他第一次來到寧夏固原彭陽縣小岔鄉,同“心靈雙約”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其他8位成員一起在這裏度過了14天的支教生活。這期間,他吃苦耐勞、堅定執著,為了使自己迅速地融入教師角色,白天,他同孩子們朝夕相處,火熱地打成一片,和小岔鄉的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晚上,他還堅持備課、改作業直至深夜,有時候都顧不上吃晚飯。
如今,炎炎7月,暑假已經開始,艾意沒有回家,而是再次踏上了去小岔鄉的路,去年同他一起的隊員們沒有再次同行,一方麵是因為大二的學生暑期安排了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十分繁忙;另一方麵,從徐州到固原乘坐火車需要近20個小時的顛簸行程,是對體力的考驗。盡管如此,再忙再累,艾意還是決定“赴約”,他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說到就要做到,誠信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作為老師,我們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們的影響非常大,我們不能給他們樹立負麵榜樣。”這次支教,艾意除了“老師”外,還有一個新的身份“小岔鄉支教隊隊長”,愛心接力,他同11名隊員為小岔鄉的孩子們繼續撐起一片藍天。
寧夏南部山區的西北麓,山地占了總土地麵積的90%,幹旱少雨,植被稀疏,風沙蔽日,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小岔鄉生活上麵臨的主要問題是缺水。為了節約用水,艾意和隊員們學會了用最低的成本生存:盆,能用最小的就用最小的,省水;洗完臉的水不舍得倒掉,留著洗腳或是洗衣服;沒辦法洗澡,便5天洗一次頭發。
在這樣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苦條件下,究竟是什麼支撐艾意堅持下去無怨無悔?“我記得有一次,下著大雨,孩子們仍然跑到學校裏來上課,踩著泥濘的路,手牽著手打著傘來到教室,那學習的勁頭真的很讓我感動。還有些小孩早上來上學時直接是拿著小饃饃配著小麻辣條,喝著冷水,那些場麵……”孩子們艱難的生活處境和一雙雙對知識無限渴望的眼睛讓艾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負重擔的使命。他深深懂得,一切都需要自己的意誌力去忍耐和堅持。
為了當初那一句話的約定,他不遠千裏,不惜犧牲暑假寶貴的休息時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他生動詮釋了當代誌願者無私奉獻、播灑愛心的精神內涵,延續了西海固孩子對未來的夢。
孩子們最喜歡的“大胡子哥哥”
艾意擔任數學課和合唱課的教學老師。他的教學本上,工整地記錄著每堂課的教學內容。課堂上,他總是很嚴厲,一絲不苟。
而課後,艾老師就成了和藹可親的“大胡子哥哥”,臉上總是洋溢著親切的微笑。不知道是哪個小朋友第一個喊起,艾意有了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外號,小一點的孩子還會調皮地喊他“大胡子叔叔”或是“大胡子爺爺”,他也總是一笑置之。早晨有的孩子來得太早來不及吃早餐,艾意就把自己的食物拿出來,和弟弟妹妹們分享;還有幾個孩子家離學校太遠,中午來不及回去吃飯,艾意就把孩子們帶回住處,和他們一起吃飯;下午放學後他總是主動送家遠的孩子回家……在孩子們眼中,艾意熱情大方、樂於傾聽、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是個“孩子王”。
今年的支教活動中,有一個女孩總是自己一個人坐在教室的牆角,性格孤僻,不喜歡說話,目光有些呆滯,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遊戲。艾意耐心地和她交流後得知,這個13歲的女孩名叫李琴,患有癲癇病,因長期未能治愈,還患有輕微的精神抑鬱症。為了進一步了解李琴的病況,當天晚上,艾意就和4名隊員一起前往李琴小朋友家,進行探訪與慰問。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一個好教師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艾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了“好教師”的涵義,用自己的愛心和奉獻給小岔鄉的孩子帶來了知識和快樂。
從學生到教師,從隊員到隊長
如果說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是一件需要過程的難事,那麼去年艾意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很好地完成了這項轉換,而今年,環境依舊,學生依然,他卻麵臨一個更加艱巨的任務:上次他隻是一名支教隊員,而這一次他卻是此行的隊長,身上多了一份責任,多了一份對隊員的承諾。
他坦言,“有時候壓力就像我的行李一樣沉重,讓我覺得疲憊不堪。”作為隊長,艾意需要帶領11名支教隊員,協調整個支教活動的開展。他關心每一位隊員,每次吃飯總是先詢問每個隊員是否已經吃飽,然後自己才拿著飯盒進廚房,吃完飯後,又會幫著做飯的同學收拾碗筷。此外,安全問題是他最關心的,支教隊製定了一係列的安全措施,如家訪必須有男隊員,晚上去廁所必須有男隊員一起去,集體活動女隊員的安全責任到每一位男隊員等等。
“做隊長的,走到天邊也走不出自己的團隊。所以,力量在於人際。和每個隊員的關係都要苦心經營,結果是另一回事。為了團隊,要贏得每個人的支持,人和人難免有分歧,不改變自己的原則前提下,要多注意溝通、注意語氣、注意替對方著想。”艾意這樣真摯地說道。
為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一天的支教活動結束後,艾意總會組織支教隊員聚在一起開個短會,總結交流教學心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為支教活動更好的做出努力。
這裏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鮮花與掌聲,看似平淡的決定,背後卻深藏著一份對社會、對祖國的愛心和責任。點點滴滴的積累,平凡又平凡的疊加,成就了一曲美麗的奉獻之歌,在西海固的土地上回響。這樣實實在在的言行,質樸而真誠,正是當代青年良好精神風貌和崇高價值追求的展現。簡單、真實,卻如此感人、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