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餘石:初識古琴

作者:餘石 2012-07-23 17:00 來源:淮南礦業集團

初識古琴,還是在80年代,我國發行的一套《民族樂器》郵票上。見到實物,己經到90年代初,在合肥一家古玩店裏,已經沒了弦,從陳舊度來看,確是一個古物,且明確標明非賣品。而真正被其美妙的“大音無聲”所打動,更是到了05年,在一位書法老師的作品陳列館中,由一部DVD放出的古琴《陽關三疊》、《長門怨》、《普安咒》等名曲。於是乎,我才真正體會到所謂的“孔子聽琴三月不知肉味”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之說。於是乎,我便經常關注古琴這一民族樂器中的魁首。在一次偶然之機,我到淮南書店買書法教材,隨手碰到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廣陵派傳人戴曉蓮女士的《學好古琴》音像光諜,以及《古琴教程》之書,這又勾起了那難以忘懷的琴思。於是乎,就買了下來。這一來便與古琴結下了難舍難棄之緣。

古琴的起源:古琴,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和瑟都是我國彈撥樂器的始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它誕生於上古時期,有說是神農氏作琴:“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亦有說舜帝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可見,古琴最初形製應是五根弦。後經周文王加一弦,周武王又加一弦,故成為當今的七弦琴,亦稱瑤琴。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裏曾多次提到古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琴瑟在禦,莫不靜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

古琴的構成:古琴的製作,亦稱斫琴。據史料記載,製琴技藝在漢代業已基本定型。其基本構成簡單地說就是,二塊木頭中央挖空,上下粘合形成一個共鳴箱,再縛上七條弦。其實它的製作非常考究,一般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六寸,象征六合,琴麵上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閆月。其琴麵拱圓,底板平坦,與古時的天圓地方說相應和。架弦的嶽山,龍齦,支琴的雁足,發音的龍池與鳳沼等形象與神奇的比喻,蘊涵了古時人們對青山綠水的喜愛與對華夏文明的執著追求。

為了能達到充分的振動,麵板多用桐木、鬆木、杉木等鬆質木料製成,而且是木材越老越佳。所以一些古舊老房的梁枋和出土的棺槨老木均為上佳選材,因為質地疏鬆通透,所具有的共鳴效果就好,琴底主要反彈聲波,因此多用樟木、楠木等硬木製作,故有麵桐底梓之說。製成的琴身上漆,漆胎裏還會摻上鹿角灰、八寶灰(即金粉和孔雀石、瑪瑙、翡翠等珍貴玉石碾碎混合)。十三顆徽有鏍鈿、玉石、金銀多種質地,調弦的琴軫也有木頭、象牙、牛角等材質。絲織的穗更為古琴添上了幾分秀美。古琴的七根弦,在古代大多是用純絲線製作而成,我們常說的“絲竹之樂”,其中的絲就是指以琴為代表的古代弦樂器。而現代社會為提高古琴的音量,多以尼龍繩裹鋼絲製成,音色、音量與絲弦大不相同,絲弦音量小,古韻足,適合二三知已雅聚或個人獨自於室內彈奏。鋼弦音量大,古韻稍欠,適合聚會,也可通過擴音在舞台演奏。

古琴的形製: 古琴的造型也十分優美,南宋田芝翁所輯《太古遺言》,是我國最早載有古琴樣式的琴論專著,上麵繪有三十八種琴式,常見的為仲尼式、伏羲式、連珠式、落霞式、蕉葉式、神農式。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製的不同有所區分。琴式的取名,多來自發明者的名號、神話傳說,曆史典故或自然現象。各種名稱都有著自身的特定含義,最具代表的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琴”。蔡邕的“焦尾琴”、齊桓公的“號鍾琴”、楚莊公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東漢的蔡邕既是彈琴的聖手,又是作曲家,還是製琴大師,他在吳地時,有一次鄰家燒柴做飯,他聽到柴木在火中發出清脆的爆裂聲,知是良材,立即向鄰人索要出來,製成琴後果然音色優美,因琴尾帶有焦痕,故被人們稱為“焦尾琴”。

在古代,古琴是沒有商品的,由於工藝複雜,各個朝代都是由皇帝命琴工造琴,民間能造琴的不多,宮廷造的琴被稱為“官琴”。而民間造的琴被稱為“野斫”,由此也束縛了古琴的發展和普及。

古琴的音域: 古琴音色優美,深邃,擁有三種不同的音域,泛音:幽雅、飄逸、空靈,仿若天簌之音,故稱天聲;散音:深遠、雄渾、厚重、有如鍾磬之聲,故稱地聲。按音:細膩、柔潤、憂傷,有如吟唱之聲,故稱人聲。天地人三者相互補充,相互輝映,架構了古琴豐富的音樂藝術表現平台。也正因清、和、談、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們淩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那種吹蕭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之舉,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因此,古琴之藝被排在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也正因為此,有著數千年曆史的古琴藝術終於傳承到了今天。而且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06年5月,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古琴的發展: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之外,也盛興於民間。魏晉以後由於戰亂紛爭,古琴藝術才逐步集中到有些地位的讀書人之中,以象征才學與修養。春秋時孔子就是彈琴大家並還能作曲,可謂仲尼琴式就以此命名。他無論杏壇講學,還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以及《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經典名曲即產生於此。西漢時期就有文學家司馬相如以高超的琴藝博得卓文君之愛的《典故》。這一時期有桓譚著的《琴道篇》、蔡邕著有《琴賦》和琴操等。主要琴曲有蔡氏五弄,但沒有流傳下來。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阮籍就作有著名琴曲《酒狂》,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並作有琴曲《長清》《短注》《長側》《短側》嵇氏四弄。在刑場上還彈奏一曲《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這一時期主要琴曲還有《梅花三弄》、《碣石調、幽蘭》、《烏夜啼》等。

隋唐時期輯錄著作有《彈琴右手法》、《彈琴手勢譜》尤其到了唐代,將古琴藝術推到高峰。詩人劉禹錫就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這一時期不僅創出了減字譜,還產生了製琴大師。其中雷威製的“九雷環佩”,“大聖遺音”稀世名琴均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著名琴曲有《大胡茄》、《小胡茄》、《陽關三疊》等。

宋元時期有著名文人琴家歐陽修、蘇軾等,郭沔所作的琴曲《湘江水雲》為傳世佳作,還有《胡茄十八拍》《漁歌》《樵歌》等。明清時期重點是刊印出了大量的古琴譜集以及徐青山著的《溪山琴況》亦稱《二十四況》,是著名古琴美學理論著作。這一時期的琴曲主要有《漁樵問答》、《平沙落雁》、《水仙操》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的張孔山將《流水》一曲發展成為“七十二滾拂”,是流傳至今的典範之作。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我國近代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鍾的古琴《流水》,因此代表中國音樂。近代重點整理出了大量的古琴曲,主要有《長門怨》、《關山月》、《秋風詞》、《醉漁唱晚》、《憶故人》等。

古琴的記譜法: 古琴原是師傳口授藝術,早期是文字譜,一個指法要通過一句話描述記載下來,一首曲子甚至要有一篇文章的文字說明彈奏方法,非常繁雜。直到唐朝晚期,一個名叫曹柔的人,根據文字譜簡化,編寫而成減字譜,這是古琴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的每一字塊,是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成的複合字,這種譜式主要隻記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屬於指法譜,而音樂和節奏,基本上還是五線譜和簡譜打成。據統計現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傳至今的曲子,這筆豐厚的遺產使古琴成為當今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一件樂器。而這些都歸功於曹柔獨創的減字譜記譜法。因為唐代之前的大量古曲都失傳了,唯一一首南朝梁代的丘明傳的《竭石調、幽蘭》,文字譜,現存於日本東京博物館。

古琴的音樂風格: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製、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舒情的、典雅的美。古人將之概括為五靜,即“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因此具有非張揚性內斂性的特征。也最適宜夜闌人靜或深山野林之中溪水婉轉之傍演奏。由於受擴影設備限製,一般都用於自賞。因為這樣的環境才能與琴樂的風格和他所追求的意境配合。唐人王昌齡的《詠琴詩》讚美古琴聲音的魅力,“孤桐秘虛嗚,林素傳幽真。仿佛弦指引,遂見初古人,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高宴未終曲,誰能辯經綸”。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有一套完整的彈奏風格審美準則的,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豔、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辯而不詐、溫潤調暢、清回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準。所謂琴之德,都集中體現了中國儒道二家的精髓。“中正和平”、“清微淡遠”。前者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觀念在音樂上的體現,後者則為道家崇尚自然,隱逸山水、澹泊明誌、虛靜清遠,大音稀聲等思想和人生觀在音樂上的體現。

古琴音樂神聖高雅,坦蕩超逸,古人用來抒發情感,寄托理想,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因此,在古代人們並非隨時都會奏響古琴,名人大家彈奏古琴之前,往往都會沐浴更衣,於一雅室之中,焚香淨手,平心靜氣之後,才會彈起古琴,而且古代文人們大多以琴會友,不是知音來訪,一般都不會為人彈琴。當然在古代也有一幫專司彈琴的樂工,為有錢人或達官貴人演奏古琴。

古琴的彈奏方法:彈奏古琴的右手主要是四指八法,以托、劈、抹、挑、勾、剔、打、摘為基礎,從而演變出20多種手法。左手也是隻用四指,主要是按弦和點泛音,其中無名指還有另一指法跪指,即第一關節彎曲按弦,形如跪姿,這一指法是較難的一種,從中同樣演變出20多種技法,主要是綽、注、吟、猱。每一種指法都有縮減過的字為符號代表。學習古琴首先要記住這40多個具有最基礎的指法譜字。當然對減字拚合的指法譜沒有必要個個都背掉,隻需掌握讀識方法,舉一反三即可。所以欲學古琴者,千萬別被這認不得的字所嚇退。由此可見,古琴入門並非難事,當然要達到完全“自由”的境界也非易事。

古琴的流派: 古琴文化本身也是非常個性化的藝術,有人說:“自由”是古琴技藝的最高境界。當然自由之前,肯定需要有相當困苦的非自由階段。正如當代古琴協會會長吳釗所說:“要彈好古琴,更應追求技、藝、道三者的統一,首先要掌握紮實的演奏技術,然後要追求古琴音樂的藝術性,更要追求深刻的琴道,修身養性,超凡脫俗”。領會其深層的禪意與哲思,不能滿足於悅耳好聽,神采飛揚,從而背離“禪意”的傳統精神。

古琴也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一樣,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依據自己的文化修養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形成不同的風格。所以在琴的領域,也同樣有流派之說。時至現代,大致有“虞山”、“廣陵”、“浦城”、“泛川”、“九嶷”、“諸城”、“梅庵”、“嶺南”等著名琴派。每個琴派都擁有自己的琴家,形成巨大的社會影響,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瑰寶,為古琴的傳承和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古琴藝術的現狀:誠然,古琴作為中國民族樂器之王,其發展和普及實不相稱。由於古琴難做,好琴難求,撫琴者不多,聽琴者寥寥,確實是知音難覓,唐朝詩人王維那時就發出,“冷冷七弦上,靜聽鬆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不多彈”的感歎。在當今,高效率、快節奏的現代商品社會,更是如此。與西方樂器之王鋼琴、小提琴、吉他的普及,簡直不能提及。甚至不如二胡、琵琶、葫蘆絲等民族樂器的普及。盡管在“申遺”成功之後,這一現狀引起政府的重視,有關部門和協會也做出“從娃娃抓起,列入國家考級範圍”等舉措,使這局麵有所熱,但仍然十分緩慢。

筆者在反複欣賞教學音像以及研讀《古琴教程》,強記減字譜符號和左右手指法旨要以後實在按奈不住心中衝動。要買床古琴以試之,誰曾想訪遍本市十二大琴行競無一家有現存古琴,不少琴行老板不知古琴為何物。無奈在一家琴行預訂了一床,一月以後看到了琴,哪知“知音”現代體字破壞了整個琴的古雅。琴行老板還不錯,退給了預訂費。據說在琴行一年也沒賣出,又退回了“楊州”這個古琴製作廠家。最後還是在合肥一家沒有選擇餘地的琴行買了一床學習琴。有了琴總要拜師的。又不曾想,各家琴行無一琴師授琴,據說本市有幾個撫琴者,也都是自學自娛自樂的。在一偶然機會去南方出差,順道到了“廣陵派”發祥地楊州,也是瞎貓撞到“佛台”上,競然摸到了國內唯一一家而且是民營的,《楊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創建人華韻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州民族樂器研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田步高先生門下。這位先生,平易近人,即是音樂家又是企業家,七十多歲,平生為古箏、古琴的教學普及、琴箏改良研製含辛茹苦,更為古琴“申遺”工作做過重大貢獻。在他帶領下,參觀了博物館《萬琴堂》以及古琴古箏製造廠。他改良研製的古琴,得到了國內古琴權威機構的認證,較好地解決了音量和調弦方麵的缺陷。由於時間倉促,筆者隻買了一張帶有共鳴箱的琴桌,但訂下了琴下之約,幫助選擇一床好琴,拜其為師。

誠然,本人是古琴愛好者,也是初學者。在此對古琴進行初步介紹,其目的是想說,在這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的境況下,在追逐理想、放飛希望的行程中,我們礦區有更多的職工用片刻的時間去關注嚐試一下這一古老的樂器,可以稍事放鬆一下自己,也是對自己的業餘生活的豐富,更何況它還是一門不擾鄰裏,不吵家人的高雅超逸的藝術呢!
下一篇:陳大鳳:釣魚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