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軍:鹽阜農村60後童年春節的苦澀記憶
幸福的時光流逝得飛快,一轉眼間就到元宵節。節日裏,我喜歡觀察衣著鮮亮、時尚的小朋友們的舉動,看著他們快樂地燃放鞭炮、嬉戲玩耍,沉醉在他們那悅耳的笑聲之中。也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吧,總愛回憶往事,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60後童年有關春節的苦澀往事……
欲說“飽年”好困惑
說到“飽年”,可能是60後及以前那些輩份人“專利”。那“滋味”很難用言語表白清楚,更難體會其中的酸楚。在那物質極度貧乏的年月,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平常難得吃上魚、肉,更不用說花生、向日葵瓜子等休閑食品了。那時老人們常講:“無錢四大節,有錢天天節”,意思是再貧窮的人家,一年之中,清明、端午、中秋和春節這四大節日時,總要想方設法改善一下夥食;相比之下,經濟富裕人家就是天天過節了。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總要買幾斤肉、蒸點包子、備點花生、瓜子等。平日裏習慣粗茶淡飯的“草腸子”卻難以消化葷腥,用時髦話說:一下子“拿不住”!尤其是童年的我輩小夥伴們,稚嫩的腸胃難以消化,再加上衣衫單薄,保暖性差,幾乎個個都打飽嗝,噴油腥味,不思茶飯。這時大人們就說:這孩子飽年了。哎,什麼叫飽年啊,說白了就是沒福享受啊!
哭鬧要來的新衣服
過年要件新衣服,似乎是小孩子們十足理由。要真正得到虛榮心的滿足,那是頗費周折的事,不少孩子為此大傷腦筋。有的哭鬧、有的“罷吃”,各顯神通。那時很少有人家買得起成品衣服,至多是攥著幾張可憐的布票,扯幾尺花洋布,由母親親手縫製,想要新衣、新褲、新鞋、全身新,那幾乎是異想天開的奢望,不可能實現,能有一兩樣新就謝天謝地了。
那時候家家戶戶孩子多,“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是鐵的定律,我兄妹排行老七,印象中童年幾乎沒穿過新衣服,春節時我能穿上新罩衣,掩蓋住破棉襖就是天大的喜事。穿上新衣服後,家長們便約束孩子不能頑皮,防止把衣服扯壞。印象中那時的新衣服特別不結實,稍不留神便撕出口子,免不得招來一頓責罵。更多的時候,小朋友們穿上新衣服顯擺一陣後,便主動回家換上舊衣服再出去瘋玩,那才痛快……
痛徹心痱的“手足皸裂”
那年月,每到冬季,小朋友們手上、腳上常常會皮膚皸裂,稍不留神,開裂處便會滲出鮮血,凝成血痂,痛徹心扉。最常用的辦法是溫水洗手,然後抹點哈喇油,殊不知抹了哈喇油的手腳更易沾灰,一個冬天下來,好多小朋友的手和腳後跟都傷痕累累,慘不忍睹。究其原因,人窮水貴。那時候的農村糧食緊張,柴禾也很緊張。朋友曾對我親口講過他家發生的一件事:一天,他母親燒火做飯,才一半光景,灶屋已沒有柴草,望著漫天的大雪,他母親一邊流著眼淚,一邊把家中一張夏日的竹躺椅劈開生火……那時農村有暖水瓶的人家不多,冬天大多是用陶罐盛點水,放在煮飯後鍋灶灰燼裏捂點“溫水”,一家人共用那點洗臉水,常常輪到小孩子洗臉時,那水早已黑乎乎地變成醬油色了。而如今,再頑皮小孩的手伸出來都是倍嫩,營養好、保暖好、經常清洗,再擦上這霜那霜的,哪來還有手足“皸裂”?
想想過去,看看現在。隻不過二三十年,生活變化如此之大,真令人倍感欣慰,我想將來的日子還會更加美好!(張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