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東:心馳神往聽禪韻
心馳神往聽禪韻
早就聽說《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禪韻之魅力,盡管離登封近在咫尺,但整日忙於文山書海而無暇問津,不免心中有些許遺憾。一次應同學聚會之邀而酒醉登封,隻得在賓館小住,睡眼朦朧中偶爾聽得同學談論音樂大典之神奇,一種心馳神往的感情觸動了我軟綿綿的軀體,何不趁著酒醉的靈感去欣賞純天然的音樂韻律呢。出於心有靈犀,同學們決定一起去聆聽那來自本土的天籟之音。我們沿著盤山公路一路飛奔,驛動的心早已飛到了少室山下,說實在的,少林武僧的表演多年前曾經見識過,電視上也常看到過少林武僧團的絕技表演,“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童子功”等博大精深的少林功夫已埋藏到了我的心底深處,而《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如初出閨房的少女一般猶含羞澀半遮麵,尚未見其廬山真麵目。天色漸漸變暗,山風拂麵頓覺清新自然,令人心曠神怡,放眼遠眺,群山層巒疊嶂,峽穀山石林立,依山就勢建造的廟宇,潺潺流動的小溪,鬱鬱蔥蔥的樹木,渾然天成的石拱橋構成了一幅立體水墨畫卷,令人歎為觀止。
踏入劇場,隻見一排排金黃色的蒲團整齊劃一地靜臥於劇場裏。山穀之間,我們聽著流水聲,坐於蒲團,迎風賞景,坐禪聽音,心情暢快淋漓,仿佛進入了禪武境界。在《牧羊曲》悠揚聲中拉開了第一樂章《水樂·禪境》,寂靜的山坳裏漸漸響起一陣陣叮咚聲,空穀之中的滴水聲,由遠及近,漸大漸密,在山穀中飄蕩,滌蕩著我們的心靈,塵囂往事早已飛到了九霄雲外,耳朵裏充斥著嘩嘩流水聲,從山穀間泄流而下,蕩起層層漣漪,伴著水樂奏起“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樂曲,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吟唱中坐禪麵壁的菩提達摩不再凝思,而是和著天籟之音練起了少林武術。體態婀娜的浣紗村姑從《山居秋暝》的優美詩境中翩翩走上石橋,步履輕盈,腳踏木盆,沐浴纖足,踏歌吟唱……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自然,幻影與溪流,月光與禪韻,僧侶與浣女,構成和諧完美的人間奇景。
忽然,一陣僧侶敲擊木魚之聲打破了剛才的禪境,第二樂章《木樂·禪定》漸漸掠過眼前,作為參禪念經的一種器物,被現代藝術名家編排成的木魚演奏曲講述著僧侶們成長的曆程,他們終日伴著木魚聲在石階上習武誦經,參禪悟道。牧羊女趕著羊群唱著山歌走過,雖把木魚聲打破,卻留給了人間最美的聲音,那一刻,禪,定格在了世俗的空間,形成了佛與俗的和諧相依的最佳美景。第三樂章《風樂·禪武》讓我再一次回味了禪武的大氣磅礴,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氣勢重現眼前,風鈴、風拳、風棍、風旗融為一體,風風幡動,意在風中,少林十八般武藝絕處逢生,武術表演呼呼生風,伴著美女彈奏的古箏樂曲在鬆月林濤間激蕩,讓人感覺在禪與武之間行走,一動一靜,亦文亦武,構成一副“萬壑鬆風”的壯麗景象。第四樂章《光樂·禪悟》讓人領略了現代聲光技術的變換莫測,春夏秋冬在自然的鼓樂聲中交替輪回,寒山、古寺、塔林、鬆林在明月的意境中形成美輪美奐的倩女光影,一幅幅美到極致的圖畫在眼前忽閃而過,梅花樁上的武僧如蜻蜓點水,時而高飛,時而潛水,似天地精靈般踏樁飛翔,影隨光動,光隨身動,美妙絕倫。雪景寒林,佛光塔影,遠逝高僧在幻境中出現,向我們講述禪宗故事,引導我們徹悟人生。而吉祥的燈佛與世俗生活的交疊場麵,表達了禪宗對生命萬物的肯與禮讚。第五樂章《石樂·禪頌》用現代音樂藝術凝練而成的遠古石韻讓人瞠目結舌,連連叫絕,石樂陣陣沁人心脾,讓人回想起一首歌《一個美麗的傳說》,確實,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雖然是神話般的傳說,但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遠古的人類也許就是用石器奏樂來歌唱自己的美好生活。且看,僧侶們敲打著石頭發出的天然樂調,在山林中孕育出極美的聲音,遠行求佛的高僧騎著白龍馬吹著長笛求取真經,載譽歸來。僧眾門伴著神韻念經頌禪,心境靜謐,超然物外,這是人性的極致,這是對自然的吟唱,對萬物聖靈的虔誠。
短短幾十分鍾的賞閱讓人流連忘返,這一曲在嵩山峽穀間演奏的具有遠古風韻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把禪宗和少林武術1500多年的曆史淵源再次重演,那讓人久久回味的水聲、風聲、木魚、石樂、牧羊曲、鳥語蟲鳴渾然天成,彰顯了天地萬物的和諧相處,燈光、舞蹈、功夫等相互交融,表現了現代藝術與遠古生活的柔美統一,這一切太美妙了,仿佛置身於神話般的世外桃源,樂不思歸。
聆聽禪宗天籟,回味人生百態,禪道的博大精深,人性的世俗淺薄,天地人和乃是禪法自然。其實,菩提本無樹,隻不過是人們靈魂的寄托罷了,我們欣賞禪的境界,但不能一味地追求虛幻飄渺的東西,我們渴望人性的完美,在現實中活出真實來那才叫完美,那些參禪悟道者又何嚐不是生活在塵世之中呢? (李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