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勝:新“二十四孝”其實是一麵鏡子
新“二十四孝”其實是一麵鏡子
陳景勝
8月13日,全國老齡辦、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心係係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新“二十四孝”行為標準,為我們製作了一塊敬老孝親的模板。對於正在進入老齡化時代的中國來說,對於年輕人壓力很大的現實來說,這種提醒非常有必要。
新“二十四孝”行為標準很好,是因為它不是愚忠愚孝的訓教思維,不是沒有內容的空洞話,而是觸及了很多現代人容易忽略的內容。新“二十四孝”行為標準出爐,基本都是人們力所能及的小事,也算是一種於時懼進。新“二十四孝”中的每一條,似乎都不難做到,可認真對照起來,能全部做到的人卻不多。用出台“24孝標準”的方式,來推動全社會敬老、愛老、助老,其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但具體問題還要具體03manbetx ,因為所謂的“標準”就像一把規定好了刻度的尺子,我們不可能用它來衡量所有的人。
我認為,孝順不應該隻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形式上的“孝”遠遠比不上內容上的“順”。還有,教父母上網也成了一條孝順標準,但這也要看父母究竟有沒有這樣的積極性,很多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再加上老眼昏花,你要他們上網無異於給他們找罪受。再有“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保險條例中就規定“年滿60歲的老人,必須體檢,體檢合格,才能給辦理,如果體檢不合格,就不予辦理”。兒女們想給辦保險,都不可能。所以說,提倡孝順是完全應該的,但沒有必要把標準定得這麼具體,這樣做很可能鼓勵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孝,卻可能給真正的孝順打了叉。
子女是否盡孝,關鍵還是要看其內心是否有感恩之心,是否懂得“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的真正意味。若有,則無論客觀環境多麼逼仄,總是能夠抽出時間去看父母,與父母溝通。否則,我們將“孝”的標準降得再低,也會有人找出各種理由、借口推諉、搪塞,那種“同居一室,形同陌路”的親情悲劇,我們看得還少嗎?我們長期以來喜歡誇獎稱讚一種人:為了工作,連父母最後一眼也沒有看到。這是很可怕的,工作真的比命還重要嗎?這種冷血的動物,即便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也不足為驕傲。造成這些冷血動物的,說到底是社會對“人”的漠視,導致人對“人”的漠視。
對於父母,我們兄弟姐妹五人,真是都很孝順,不是給買這,就是給買那,一有空就回家看80歲的母親和82歲的父親。我們兄弟姐妹五人都表示,要用自己的熱血年華、幸福的笑容和孝順之心,把父母的晚年編織成最美麗的那朵晚霞。子女盡孝,不是服從的一種表現,而是發自內心的親情,一種愛。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維係一個家庭、家族最重要的情感紐帶,也是營造一個家庭、家族和諧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美滿,社會自然也會和諧美好。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孝裏,我們能夠看得到人的獨立性,人的自由價值,以及人性的光輝。
人人都會老,孝道既是對曆史和昨天的維護,也是對明天的保障。當今國內的養老問題十分嚴峻。新“二十四孝”並非法律,其作用以倡導為主,不能解決一係列養老問題。不過,新“二十四孝”的出台,給政府的養老工作敲響了警鍾,希望相關政府部門引起重視,盡快出台孝之有效的管理辦法。
如果說,客觀上的空巢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避免的“社會悲劇”,那麼,盡量減輕父母心靈上的空巢感,則是為人子女們必須承擔的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講,新“二十四孝”行為標準,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麵反躬自省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