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菜地(柏鷗)
花園煤礦柏鷗
晚上,媽媽打電話給我,講了許多最近家裏雞零狗碎的瑣事和我兒子的趣事,末了她告訴我:她的菜地種的那些青豆收獲了,韭菜、小白菜、香菜也長勢不錯,翠綠水靈的可愛。電話裏媽媽說:“你忙你的,在礦上好好工作,孩子在我們這裏,你就放心吧!我們每天給他吃的都是綠色健康食品。等你回家,嚐嚐媽種的菜。”
放下電話,想想這些年來因為工作原因,我常常無法照顧兒子和丈夫,對他們的虧欠,一直是我的母親在幫我彌補;生活中本該我承擔的責任,也是由母親在替我承擔。俗話都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作為父母唯一的孩子,本就是他們全部的依靠。可是我不但照顧不了年過花甲的父母,反而還要父母為我操心我的小家。偶爾想起不能常伴膝下,心中總是充滿歉疚。好在兒子聰明、漂亮,似乎我也可以以此來寬慰自己:也許有孫子在老人身邊,對他們來說再忙、再累,也是幸福的。
父母住的房子是父親單位的宿舍,媽媽的菜地其實是宿舍裏廢棄的一條狹長的花壇。以前也曾開滿嬌豔的花兒,後來長滿了枝枝蔓蔓的雜草,花兒也就枯萎了。我懷孕的時候,媽媽每每買菜回來,都要抱怨菜場上沒有帶著蟲眼的蔬菜,說:連蟲子都不敢吃的菜,誰還能吃?因此媽媽打起了花壇的主意,去物業問過幾次,知道花壇暫時沒有重新補種的預算,她竟真的買來種子,開荒種地了。就這樣荒廢了幾年的花壇,成了媽媽的“自留地”。點下菜籽,澆點水、施點肥,那菜就如雨後的春筍一樣肯長。媽媽的菜地不大,大概六十多個平方,但媽媽種的菜,品種很多,有小白菜、油菜、香菜和韭菜,還有一架黃瓜和一壟辣椒。該鬆土時鬆土,該除草時除草,該施肥時施肥,該澆水時澆水,她精心地嗬護著這片菜地,細心地栽培著每一棵秧苗。時間一晃,兒子已經快三歲了。幾年來,小家夥每天都吃著媽媽種的蔬菜,真正的無農藥、無化肥、天然綠色,比市場上的菜口感好,也更鮮嫩。鄰居開玩笑說:你媽還挺時髦,在自家樓下玩起了開心農場。
隻有這一小塊地,媽媽每次摘菜都要親自動手,她從不舍得一棵一棵的采摘,而是隻挑揀大些的葉片摘下來,保留住根部和剛剛長出的嫩葉,讓它們繼續生長。她說:這樣我的孫子就每天都有新鮮的菜吃了。
我有時也喜歡站在媽媽的菜地邊凝視。看著每一片葉子碧綠舒展,充盈著旺盛的精氣神,我就會想到媽媽從樓上拎著水桶下樓時的艱難,想到媽媽連自己種的菜都舍不得吃。我知道,媽媽侍弄這塊小菜地,特別在意它的收獲,因為這些凡花俗果綴滿的枝頭,是一個母親最簡單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