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有一個願望,去看看五十年前教過自己的小學老師——郭萬和。願望歸願望,見
郭
老師談何容易,半個世紀過去了
郭
老師在哪裏?上哪去找?後來聽說
郭
老師退休後回到原籍老家,怎麼聯係沒有線索,這事也就擱置下來了。但心中始終覺得有個未了的結。
我的小學是在峰峰一礦上的,教室是工人騰出的宿舍,桌凳是長木板釘在一起連體桌凳。記得教我們語
文課的
老師名叫郭萬和,當
時郭
老師二十多歲,高挑的身材,飽滿的額頭,白淨的臉龐,一雙睿智有神的大眼睛,看起來既文雅又帥氣。印象中
郭
老師的性格有點靦腆內斂,一說話就臉紅,但上起課來
郭
老師很嚴肅認真。他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和粉筆字,擔任我們班主任和少先隊輔導員期間,每逢開班會、少先隊隊會,他能用彩色粉筆幾筆勾勒出幾個美術大字作為會標,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
郭
老師不僅課教的好,而且很有藝術天賦,吹拉彈唱樣樣在行。曾擔任過我們的音
樂
老師,記得當時流行的《李雙雙小唱》、《誰不說俺家鄉好》等歌曲就是
郭
老師教會的。
那
時候郭
老師和我們所處的關係非常融洽,男女同學覺得
郭
老
師既是
老師,也像慈祥仁厚的長者,完全沒有師道尊嚴的隔閡,也沒有男女有別的矜持。
郭
老師當時是單身,住在大食堂後邊的一間宿舍裏,課餘時間常坐在門外的小廣場上拉拉二胡或吹吹笛子。我們的教室離
郭
老師的宿舍不遠,課餘時間
常到郭
老師的宿舍裏玩,一群天真無暇的男女學生,在
郭
老師宿舍裏嬉戲玩耍,
和郭
老師一起彈奏樂器,或玩撲克、下象棋,影響老師的正常休息,老師也從未有過怨言,總是麵帶微笑,和藹可親,盡量使每個學生都高興快樂。曾記得有一個學生不慎摔倒,頭上鮮血直流,
郭
老師看到抱起就往醫院跑,多少年過去了,這位學生見到
郭
老師還感動不已。
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食物是短缺的,同學們帶到學校一個野菜窩窩,大家也要分而食之。但精神生活是充實的,昂揚向上的革命歌曲不絕於耳。每逢重大節日,必有文藝演出,指導學生排練文藝節目,是
郭
老師的拿手好戲。記得1964年為了慶祝6.1兒童節,
郭
老師指導我們排演了一個小話劇——《一個台灣兒童》。劇情大意是,台灣有一個孤兒,無依無靠,靠在大街上給人擦皮鞋為生,受盡了地痞惡霸的淩辱。扮演台灣兒童的是我同班同學劉兆友。劉兆友聰明伶俐、思維敏捷,看到什麼就能用語言生動地描述出來,我和兆友是鄰居,常常一塊上學,上學路上就能口述一段優美的文章,
郭
老師常把他的作文,作為範文在班上宣讀。活潑的性格,搞笑的動作,又使他成為我班的“大活寶”,他裝扮的日本鬼子進村,周扒皮學雞叫的形象,至今仍清晰地記在我的腦海裏。
郭
老師讓他扮演台灣兒童真是慧眼識珠,經過幾天的排練,就到了演出日子,隨著大幕的拉開,身著破衣爛衫的台灣兒童上場、肩背木箱,手拿鞋刷,口中念到“擦皮鞋了,誰擦皮鞋啊……”稍候,一個闊佬惡霸上場了,扮演此人的名叫齊有山,長得又高又胖、頭戴皮帽,身著長衫,手拄文明棍,緩緩念到“清晨起來上街口,吃點酒肉穿心腸,今天是個星期日,我何不到街上去逛逛……”。看到擦皮鞋的兒童,就叫他為自己擦皮鞋,擦完後不僅不給錢,還把兒童打傷。我和索保生同學頭戴白毛巾,扮演兩個善良正直的農民,沒有一句台詞,隻是把受傷的台灣兒童抬下場,李長生同學在劇中扮演旁白的角色,用洪亮的聲音說到:“台灣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被打傷的台灣兒童三個月後……”演出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郭
老師的藝術才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演出的情景我還曆曆在目。
1962年由於父親下放,我曾有過一段在河南內黃老家上學的經曆,受其影響,後來再回到礦上讀書,有兩件小事記憶猶新。一件是在農村上學上音樂課就是學唱戲,印象較深的是學會了常香玉演唱的《花木蘭》中“勸爹娘放寬心”一段戲,閑暇時就哼幾句,被同學們聽到後,都說我會唱戲,在一次聯歡會上,
郭
老師點名讓我唱這段戲,拗不過老師的點名和同學們的掌聲,我最終鼓足了勇氣唱了這段戲,
郭
老師或許認為我有點表演基礎吧,在以後的文藝演出中,常讓我扮演一些角色,之後,我更喜愛文藝了。
另一件事是一篇作文《記暑假裏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寫的是1963年在生產隊裏收麥子的事。麥子熟了,從廣播裏聽說大雨將至,生產隊發動社員搶收麥子,男女老少齊上陣,白天黑夜連軸幹,終於趕在大雨之前完成了收麥任務,我把這件事寫成了一篇作文,
郭
老師看到大加讚賞,在班內進行點評,我的作文第一次受到老師的表揚,後來還讓我用方格紙寫出來,參加學校組織的優秀作文展評。此後,我寫作文的積極性更高了。這一直影響到我的後來,1966年春季,正值植樹造林之時,我看到幾位女同學放學後不回家,給剛栽的小樹綁圪針,就寫了一篇《給小樹綁圪針》的通訊稿,發表在《峰峰礦工報》上,記得得到了三毛錢的稿費,高興極了,買成糖果全家品嚐。
我1972年參加工作以後,從開掘工幹起,後來轉到宣傳、文秘、政工崗位,幹起了“爬格子”寫材料的營生,一幹就是多少年。冥冥之中,總感覺
郭
老師在寫作方麵對我的啟蒙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每次同學相聚,大家都有同感,無論是寫作還是藝術都深受
郭
老師的影響。同班同學王宗華是個大才女,無論是寫作還是書法都很出色,再加上從事政工工作多年,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專業能力,並近六旬,還受聘於企業礦廠,幫助指導工作。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望
郭
老師的想法日漸強烈,宗華、長生、兆友等同學也都想見見五十年前的
郭
老師,幾經周折,我們打聽到了
郭
老師的地址——臨漳縣張村鄉木鍁劉村,終
於和郭
老師聯係上了。
9
月16日
,我們一行終於在臨漳縣城見到了郭老師,郭老師未想到在家鄉能見到五十年前的學生,兩眼濕潤,幾欲哽咽,宗華現場朗誦了兆友的一首詩《恩師難忘——獻給敬愛的郭萬和老師》。詩雲:“萬千人間事,和為先上先,恩念數十載,師生情相牽,桃杏花似錦,李棗沁丹田,滿目春秋色,天遠無心間”。把每句的首字相連為“萬和恩師,桃李滿天”。這首詩表達了五十年後,學生對老師的真情實感。
其實,
郭
老師教我的時間並不長,1963-1965兩年時間,其間,又有分班合班的調整,
郭
老師真正教我的時間也就一年多,1965年秋我就轉到了局完小讀書。為什麼一年多的時間,能給自己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
郭
老師正是:用博大的愛心無私地培養了他的學生,別無他求;用生命的燭光照亮了少年學子通向人生的光明大道,無怨無悔。
見到
郭
老師又想到了一礦小學能記起名字的
任玉榮
老師、
芮保芹
老師、
張曼萍
老師、
王家祥
老師、
袁愛珍
老師
和魏本厚
老師,也想起了曾在一起上學的蔣修義、趙記生、楊子壽、楊青山、張懷山、鄭愛民、鄭連民、劉金花、郭金慶、吳金水、嶽金堂等同學,我祝願五十年前的老師和同學永遠過得幸福、美滿、快樂——無論天上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