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寧願此生,淡如綠茶—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第一次接觸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還是1999年在重慶讀書的時候。那時我剛離開貧瘠的家鄉,來到成為直轄市不久的重慶讀書,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而陌生,一切又都是那麼冷漠與隔閡。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農家姑娘,驟然背井離鄉地來到繁華的大都市求學,困惑、茫然、自卑等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成天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終日鬱鬱寡歡。在師範校讀書的表哥,得知這一情況後,推薦我一定要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並說看了一定有好處。今日,依然記得當年看這本書的情景—在堰塘邊那片大竹林裏,坐在濃蔭的正午時光裏,一個少女如癡如醉地閱讀並憧憬著那寬廣而斑斕的外部世界,偶爾一縷陽光透過竹葉縫直射在書上,讓我在書中懷想著孫少安、孫少平、田曉霞、田潤葉他們,為他們的生活、愛情、命運魂牽夢繞。可那時我卻並不真正懂得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愛情以及他們同命運的抗爭…… 時隔十年後的今天,我已從一個不涉世事的女孩長大成人,並結婚生子,但我依然忘不了這本書曾帶給我的溫暖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當我在書店裏瞥見熟悉的書名時,第一反應就是像看到一位老朋友般走過去,輕輕地翻開。 《平凡的世界》描寫的是1975年以後,主要是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後,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倆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努力奮鬥所遭受的諸多磨難。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寫道:“他(孫少平)慢慢懂得,人活著,就得隨時準備經受磨難。他已經看過一些書,知道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經受許多的磨難……”無論是孫玉厚、孫少安、孫少平、金俊武、田福堂、田福軍、李向前等不同身份不同生活層次的人,他們都各有各的苦處與磨難。我出生在八十年代,那時中國農村才實行土地承包不久,物質極度缺乏,農民溫飽沒有解決。給我的印象就是家裏兩個人的土地居然要養四個人,這哪夠吃嘛!因此我家常常借糧吃。那饑餓的日子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很喜歡書中的孫蘭香,因為我小時候也像她一樣勤勞、懂事。從6歲開始我就幫家裏煮飯,那時個子還沒有灶台高,我就穿上媽媽的圍裙,搭一張小板凳站在灶台前熱菜熱飯。放學回家後還要幫家裏做洗衣、割草、喂豬等等家務活,小小的心靈記憶最深的就是家裏窮,不能像其他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小朋友一樣,吃水果糖或者是穿花衣服,童年的我從來沒有享受過任何物質帶來的歡愉。 書中少平父親的影子,就像中國大多數農民家庭的父親一樣,勤勞、憨厚、任勞任怨、自尊自強。在家裏窮得揭不開鍋的情況下,他居然先後供養了他的弟弟孫玉亭,他的兒子孫少安、孫少平和女兒孫蘭香上學。他寧願自己苦、寧願自己累,也不願兄弟、子女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由此,我想起我的父親,想起他那結實的臂膀在歲月的風雨中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力量,我的父親也老了。從挑行李送我到外地上中學的那一天起,父親就在快樂地蒼老著。每個周末,為了節省幾塊車費錢,我要走20幾裏的山路才能到家,那時很怕,很怕,可是父親卻對我說,這點路算得了什麼?以前他挑煤換鹽的時候一趟要走100多裏路呢。我沒有理由反駁我的父親,一是家窮,二是能讓我在家鄉最好的地區中學讀書,父親已經付出太多太多。初中三年,我就徒步走了三年,可是我無悔。相反我很感激我的父親,因為是他磨練了我的心誌與毅力。 《平凡的世界》真實地再現了生活中的各種苦難。有物質短缺帶來的生活苦難,也有那個時代造成的精神空虛苦難,可是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些先進的典型,如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倆不向命運低頭,在貧困與現實麵前,他們勇敢地選擇了麵對。這種不屈不屈不撓的精神一直以來深深地激勵著我。 所以,這一次在翻閱《平凡的世界》時,內心充滿著平實的歡喜與複雜的情感。現在,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今天,在大多數人以金錢的多寡為成功的標準的今天,我失落過,迷茫過,但是一想起小說主人公那份淡定而不懈地追求和對生活無限的熱愛,我就會告訴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再次合上《平凡的世界》最後一頁,空氣裏,漸漸飄滿了綠茶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