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孝義為先,盡孝源於安全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孝”,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把“孝”視為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基礎和發展前提,認為孝是美的之首,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古有虞舜孝感動天,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今有陳毅探母,鄧小平贍養繼母等鮮活事例,還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等諸如此類,無不折射出孝文化的光輝。從這個意義上說,贍養父母,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之事,乃做人之根本。為子女者當懂得感恩,崇尚孝道,做好分內之事。
眾所周知,中國正在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據全國老齡辦2012年的調查顯示,空巢已成為我國老年人的主流生活狀態。我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高達49.7%,部分大中城市甚至達到70%。在孤獨狀態下,甚至有老人花錢“買孝”,雇人來陪自己聊聊天――12年前趙本山小品《鍾點工》中的笑話,今天卻成了現實。
其實當代的年輕人並不缺“孝心”,但在白熱化的競爭壓力下,很多人都身不由己。某都市
有時評人士表示,雖然,如今在外打拚的年輕人都要無奈麵對無法常回家陪陪父母的現實。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工作忙為借口,忽視了對父母的關心,特別是對父母健康的關心。很多都市人常常想,等以後有了錢,有了時間,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其實,孝敬父母可以從點點滴滴做起,關注父母的健康,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重要方式。
百善孝為先,這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並不是給予父母親多大的物質需要,而是在心靈和精神上陪伴著他們,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卻包含了我們對父母的關心和愛。記住父母親的生日和他們愛吃的東西,這些都比給許多物質方麵的東西更能讓他們感到高興。孝,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的,而是要付出行動的。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親聊聊天,不讓他們感到寂寞和孤獨,幫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孝順父母分為三種境界:養父母之身;安父母之心;成父母之誌。養父母之身就是要奉養父母,經常回家照料父母的生活,給父母買點禮物。安父母之心就是在上學的時候好好學習、跟同學好好相處;上班以後,跟同事領導處好人際關係,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別讓父母擔心。成父母之誌就是要立身行道,回報父母,為父母增光。
現在我們要做到的就是養父母之身和安父母之心,用新二十四孝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現在作為兒女的我們,整天忙於工作,在班後應該常常給父母打個電話聊聊天,回家陪陪父母,在工作時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時刻謹記安全生產理念,不能讓父母操心、擔心、憂心。
孝字拆解開來就是老的上半部分和子,可以理解為人老了需要兒子背負。因此,子女身上就有了責任,踐行安全工作的理念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任,也是對父母、家人負責任,是對父母盡孝的一種表現。
希望通過這一活動,能激發每名員工的孝心,營造出良好的孝敬氛圍,從而推動中國孝文化的複興。今後我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常問好,講禮貌,讓父母舒心;少空談,多幫忙,讓父母省心;
求上進,走正道,讓父母放心;勤學習,苦鑽研,讓父母開心;
遇難事,勤商量,讓父母稱心;遇矛盾,能寬容,讓父母順心;
忌盲從,不遷就,諫父母真心;重感恩,孝父母,鑄社會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