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2004-2010)
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2004-2010)
發布部門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
發布日期 20031222
施行日期 20040101
(2004~2010)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目 錄
一、形勢、現狀與需求…………………………………..………1
1.麵臨的形勢……………………………………………………1
2.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8
3.安全生產科技需求…………………………………………15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17
1.指導思想……………………………………...………………17
2.發展思路……………………………………………...………17
3.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目標……………………………………17
三、重點任務…………………………………..…………………18
1.以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加強安全
生產理論創新,逐步建立安全生產理論體係……..…19
2.以重要工業領域共性、關鍵性安全技術開發為
重點,加強安全生產技術創新,逐步建立完善
安全生產技術體係……………………..…………………21
創新,逐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並與國際接軌的安全
生產科學管理體係………………………………………23
4.以提高本質安全度為目標,加大…先進、適用安全
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及時淘汰落後技術裝備,
實施安全技術示範工程………………………………24
5.用高新技術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
推動安全科技產業化……………….……………………24
6.以強化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和保障為宗旨,加強
安全生產科技資源的整合和協調,逐步建立和
完善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25
四、保障條件和措施……………………………………………28
1.創造有利於安全生產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28
2.加強領導和協調,推動安全生產科技工作…………29
3.多方籌集資金,增加安全生產科技投入………………29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31
5.建立安全生產科技激勵機製……………………………..32
6.以技術標準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產
業升級,實施技術標準戰略……………………………32
7.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價
值觀,實施人才戰略………………………………….…33
8.加強安全生產科普工作,培育和發展安全文化……34
9.擴大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34
附件1 8個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重點領域.………………35
附件2 60個優先發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36
附件3 100項重點推廣技術……………………….….………40
附件4 8項安全技術示範工程……………….....…………….45
附件5 6個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47
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
(2004~2010)
安全生產作為保護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誌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本質內涵,也是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聲譽的具體體現。我國麵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對安全生產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實施科教興國、科技興安戰略,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是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必由之路。按照安全生產和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安全生產科技發展做出戰略性的部署,製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以指導政府安全生產科技工作和全社會安全生產科技研發、技術推廣活動,逐步使我國安全生產工作步入健康、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對全麵提升我國安全生產水平,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形勢、現狀與需求
1.麵臨的形勢
(1)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但依然嚴峻,安全生產發展對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黨和政府曆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事業,確定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力度,相繼在監管體製改革、法製建設、02manbetx.com 責任追究、深化專項整治,以及資金投入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舉措。
安全生產監管體係得到加強和完善。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綜合管理全國安全生產工作。地方各級安全監管機構調整穩步推進,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了專門的安全生產監管機構。針對機構調整後的新變化,各級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建立健全了相應的工作製度,確定了工作重點。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確定了抓好“三件大事”、建設“六大支撐體係”、推進“五項創新”,確立了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總體工作思路,並已全麵起步。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麵負責、群眾監督參與、全社會重視支持的安全生產新格局正在形成。
安全生產法製建設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法》的頒布執行,使安全生產事業進一步法製化、規範化。出台了一批與之配套的安全生產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大批安全生產法規、規章正在製定過程中,使安全生產各方麵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
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取得成效並繼續深入。通過各部門和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等行業和領域的安全整治取得重大進展,關閉取締了一批非法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礦山、小作坊。
安全生產長效機製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黑龍江省出台了《關於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決定》,在安全技措專項基金、風險抵押金、工傷保險、約束激勵機製等方麵做出明確規定;四川省開展“百個安全生產示範鄉鎮”活動,使基層安全生產工作有了一個好的活動載體。
安全生產事業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關注安全、珍愛生命”的安全生產氛圍日漸濃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生存的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安全生產的關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追求人-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成為首要共同目標。通過全社會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和大力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全萬裏行等活動,全民安全意識普遍得到加強。
通過五十多年的艱苦努力和以上各方麵的工作,我國安全生產事業不斷取得進步,整體安全生產水平有所提高,安全績效有所改善,實現了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並趨於好轉。
但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期,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均衡,安全生產基礎工作薄弱,與經濟高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生產02manbetx.com 總量仍然居高不下,部分地區和行業甚至呈上升趨勢,因02manbetx.com 死亡人數持續增加。屢屢發生的重特大02manbetx.com 更具突發性、災難性和社會危害性。2002年,全國發生各類事故107餘萬起,死亡人數近14萬,每天平均死亡380餘人;平均每天發生7.2起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每周發生2.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每月發生1.2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別重大事故。工礦企業中,以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最為嚴峻,事故起數與死亡人數分別占全國工礦企業總數的31.12%和46.87%,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分別占全國工礦企業的86.15%和86.31%。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也不容樂觀,2002年,全國發生化學事故592起,死亡1551人,同比均有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趨勢,2002年,共發生交通事故773137起,死亡109381人,同比分別上升2.4%和3.3%。更應注意的是,2002年事故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以上的10個省基本都是經濟大省,其中8個省的事故死亡人數增加幅度超過GDP的增長幅度。
我國職業危害也十分嚴重。有50多萬個廠礦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危害,接觸粉塵、毒物和噪聲等職業危害的職工在2500萬人以上。近年來,每年新發職業病例數均在萬例以上,且逐年上升,增長率超過10%。根據衛生部的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累積發生塵肺病人581377例,疑似塵肺者60多萬例,每年約5000人因塵肺死亡。全國有1000萬工人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其中約1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疾病。每年發生各類急性職業中毒事故200多起。
各類事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聯合國秘書長指出,因工傷和職業病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於全球GDP的4%。中國工程院的研究報告表明,我國每年因各類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500億元(約占GDP的2%)以上。
我國嚴峻的安全生產問題還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部分省市日益增多的勞動爭議案件中涉及安全衛生條件和工傷保險的已超過50%。全國各地已多次發生因安全衛生問題激化而集體請願或上街遊行等事件。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我國安全生產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國02manbetx.com 死亡人數是世界上主要產煤國煤礦死亡總人數的4倍以上,百萬噸煤死亡率是美國的160倍、印度的10倍;百萬噸鋼死亡率是美國的20倍、日本的80倍;特種設備的事故發生率是發達國家總數的5~10倍;萬車死亡率約為美國的10倍;近10年民航運輸飛行平均重大事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航空發達國家的3.9倍。我國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形象和對外貿易。
安全生產科技基礎薄弱、安全科學技術落後於生產技術的發展,是我國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社會與自然條件的變化,我國安全生產工作麵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於涉及安全生產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還遠未解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要求的安全生產支撐與保障體係尚未形成;隨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生產規模擴張、工業就業人員急劇增加,經濟快速增長與安全生產基礎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礦產資源的長期大規模開發,埋藏於淺部的高品位礦產資源日益枯竭,大批礦山過渡到深部開采,水壓、地壓、地溫、瓦斯壓力都有相應增加,自然條件在不斷惡化,煤與瓦斯突出、衝擊地壓等災害的複雜性和治理的難度在加大;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無論是老裝置的改造還是新裝置的建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成為共同趨勢,超大型、高參數、長周期、高風險的生產裝置、儲存裝置的日益增多,對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輸送易燃、易爆介質的長輸管道、城鎮輸配係統管道在大幅度增長,電梯、大型遊樂設施等呈現迅猛發展之勢,電網由區域電網向全國電網過渡,高電壓、遠距離和交直流混合輸變電技術在推廣使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水上交通步入高速發展時期,這些都造成危險因素的種類增多和危害程度的增加;隨著我國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成分、經營方式呈現多元化,私營、個體企業大量湧現,大量新型特種設備的湧入,使安全生產管理及其監督監察的難度和複雜性加大。可以預料,如不采取確實有效的措施,我國安全生產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非常嚴峻,事故發生率仍將在高位徘徊,2005年各類事故死亡人數可能突破15萬,2010年超過18萬。事故的種類增多,事故防範、處理的複雜性和技術性將增強,一旦發生事故造成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會更加嚴重。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交通、建築等行業和領域仍將是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重點。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安全生產在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安全生產現狀與需要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獨生子女逐漸成為就業主體,人們對生產活動中安全健康的需求正逐步增加。競爭的國際化,安全生產越來越多地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國際貿易。
依靠科技進步,創造本質安全化作業條件和作業環境,是安全生產發展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必然選擇。
(2) 安全科技資源急需整合,布局需要優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國家科技體製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活動的結構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科學和技術充分滲透、交叉、融合發展,科技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導。原有的安全科技資源的屬性及研究重點也已發生了重大變革,安全科技力量趨於分化。需要對安全科技隊伍按市場規律進行整合,並處理好市場機製與國家意誌的關係,動員、引導、吸納全社會各種可能的科技資源投入到安全生產科技發展之中,促進安全生產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3) 經濟全球化趨勢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國際分工大規模重組,資源配置在全球範圍進一步展開,世界經濟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革,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國際競爭的主導因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所在。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麵臨重大機遇。在加強安全科技創新的同時,注意吸收、利用國外和其他領域的先進科技成果,提高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此外,經濟一體化也必然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科技創新資源競爭加劇,使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麵臨新的挑戰。需要及時搶占安全生產科技的製高點,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安全生產事業越來越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安全科技是安全生產的基礎和保障,安全科技發展必須有所超前,已在國際上形成廣泛共識。
世界各國建立了安全生產科技體係。美國建有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研究院、事故傷害預防與控製中心,礦山安全監察局下設有技術中心,專門進行安全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工作,高等院校也通過與政府鑒定協議的方式進行安全生產科技工作。英國有40多個從事安全生產科研工作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俄羅斯聯邦礦山和工業安全監察局下設有工業安全科技中心。
發達國家安全科研投入主要來自政府財政撥款。企業的投入主要是滿足安全生產和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的需要,並由企業自主決定。美國政府撥付給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研究院和事故傷害預防與控製中心的經費逐年增加,2002年達到4.1億美元,礦山安全監察局技術中心每年的經費也近千萬美元。英國安全與健康局每年掌握專項科研經費,專門用於安全生產科技問題研究。
發達國家的安全科技達到較高水平,為安全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在危險辨識和風險評估方麵,普遍發展了先進的危險辨識、評估技術,幾十年前就開展特種設備安全評估、壽命預測和風險評估技術研究,建立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庫;在危險源監測、預警方麵,已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可以對大型承壓設備進行在線檢測,對埋地燃氣管道腐蝕和泄漏實施不開挖在線檢測監測,紅外成像技術和激光掃描技術已應用於天然氣管道的泄漏檢測之中;在災害事故防治方麵,通過采用先進的安全技術,已基本控製重特大災害事故,研究重點逐步轉移到創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在應急救援方麵,普遍建立了完整的體係和先進的技術裝備,保證快速反應、協同作戰、應對準確和責任落實;在安全技術標準方麵,標準體係完善、數量多、可操作性強、修改及時是發達國家的共同特點;在安全生產信息化方麵,已普遍利用現代網絡化技術建立先進的信息管理係統,實現統一管理、數據規範和資源共享。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安全生產科技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成為我國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安全生產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立了一批專業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安全科技隊伍。建設了國家消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粉塵爆炸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安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重點研究開發基地。在安全學科建設方麵,已形成三級學位教育,目前設立安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46個,設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26個,博士研究生教育8個。在企業有數以萬計的科技人員活躍在安全生產第一線。
安全科學體係建設取得進展,已初步解決安全科學的學科理論及其科學技術體係結構模型問題。1992年,《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中,將“安全科學技術”列為國家一級學科;1997年,確定了安全工程師職稱;2002年,國家建立了注冊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製度。
安全生產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八五”期間,開展了“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與評估”、“在役鍋爐、壓力容器安全評價與爆炸預防技術研究”和“煤礦重大惡性事故防範”等國家科技攻關研究。“九五”期間,開展了“城市重大危險源及監控預警係統”、“在役工業壓力管道安全評估與重要壓力容器壽命技術研究”和“改善煤礦安全狀況綜合配套和關鍵技術研究”等國家科技攻關研究。“重大工業事故與大城市火災防範及應急技術研究 ”列入“十五”國家攻關項目之中。此外,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 計劃)、國家和地方自然科學基金、各省市科委科技資金中都安排了部分安全生產科研項目。企業為預防和減少事故損失,在安全科技方麵也有一定的投入。同時,民間資本開始進入安全生產科技領域。通過以上途徑,我國在安全科學基礎理論與應用、重大工業事故預防預警與應急救援、重大危險源監控、安全科學管理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科研成果。2002年,國家對83項安全科技優秀成果進行了獎勵。
科技對安全生產事業產生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石油工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係(HSE)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有力推動了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了與國際接軌。鐵路運輸通過加大安全科技投入,采用先進的安全技術裝備,提高基本運行的本質安全能力,明顯減少了各類事故,為鐵路四次提速創造了基礎。礦山通過引進、開發和推廣使用正壓氧氣呼吸器,使礦山救護隊的作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提升了礦山應急救援整體水平。安徽省淮南煤業集團通過開展瓦斯治理科技攻關,瓦斯抽放量由1996年的600萬m3提高到2002年的1億m3,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實現了安全高效、穩產高產,煤炭產量由1996年的1000多萬噸提高到2002年的2335萬噸。據初步測算,20世紀末,安全生產的科技貢獻率達到25%。
安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安全裝備產業已基本形成,數以萬計的專業生產廠家生產安全產品。安全科研院所通過企業化改製,正向科技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一體化方向發展。
安全生產信息化產業高速發展。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安全監測監控的重要性,促進了各類傳感器、數據傳輸技術、信息接口和GIS、GPS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的大量應用,提升了安全生產信息化水平。
安全防護產業初具規模。各種安全防護裝備、用品、用具對保護人員的安全健康起到巨大作用,促進了安全防護產業的發展。各種功能型材料等的不斷開發並產業化,使安全防護產業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
安全中介機構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安全技術服務、谘詢產業的形成,發展了相關技術。經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審核成立的安全評價機構已超過100家。作為安全生產整治重要內容的安全評價工作正在全國範圍內展開。
但我國安全生產科技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科學技術整體中屬於發展落後領域,尚不能為安全生產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障。目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 強化安全科技對提升安全生產整體水平的可操作性政策、法規薄弱。沒有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要求、與安全生產的作用和地位相適應、能夠有力推動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
(2) 安全生產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嚴重滯後於安全生產實踐。沒有形成能夠指導安全生產工作的理論體係,對安全生產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屬性及其規律、方法等的研究嚴重不足。對“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和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等安全生產領域的重大問題及其辨證關係,缺乏具有明顯說服力的理論依據,未能從理論上進行充分、科學、合理的闡述。
(3) 安全生產科技整體水平不高。安全科技成果的數量、質量、轉化率和科技工作的貢獻率不能滿足安全生產事業發展的需要,長期製約安全生產的一些共性、關鍵性問題尚未攻克;安全生產的科研儲備和預研匱乏。
(4) 安全生產技術基礎薄弱。缺乏對安全技術標準體係、計量體係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係的研究,安全技術標準缺口大、技術水平低;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係不健全。
(5) 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工作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和技術性,但目前缺乏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手段落後,技術含量低,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安全生產事業發展的需要。
(6) 安全生產科技力量趨於分散,科技工作缺乏整體性。經過體製改革,原有科研規劃、計劃、體係全部被打散重組,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定位、內容、重點領域和方向等等方麵都沒有統一、權威的定論,部分原有安全生產科研單元投奔高收益、高回報領域,科技支撐與保障功能急劇下滑,有些專業領域甚至出現缺位;各專業領域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溝通和協調機製,未能充分利用國外和相關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動安全科技的發展;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尚未發揮應有的作用。
(7) 安全生產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安全生產科技工作作為以社會公益性為主導的事業,其投入應以政府投入為主,但在各行業主管部門相繼撤消後,無論在絕對數還是在相對數上均呈現下降趨勢,且沒有明確的、可靠的資金渠道,與國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企業的安全生產科技投入非常有限,不能解決製約安全生產的基礎性、關鍵性科技問題。
3.安全生產科技需求
安全生產事業的發展對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產生巨大的科技需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麵:
(1) 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政策環境。安全生產與人口、環境、資源同屬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應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生產事業的相關政策應屬國家的基本政策。需要建立與安全生產在經濟、社會、國家安全中地位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科技政策和措施。
(2) 係統的、能夠指導安全生產實踐的理論體係。既為國家安全生產宏觀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又為企業安全生產微觀管理提供理論基礎,並為安全工程技術實踐提供理論指導。為此,零散的研究力量急於整合,單項的研究急需係統化。
(3) 共性、關鍵性、綜合集成安全技術與裝備。通過“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攻關,研究、開發了一批共性、關鍵性安全技術,但為數有限。許多嚴重製約安全生產的關鍵性問題尚未攻克,且隨著工業生產的高速發展,危險因素的種類增多,災害防治的複雜性在增加。急需開展共性、關鍵性、綜合集成安全技術的研究開發,提高對重特大災害事故的防範控製水平,提升安全防護水平。
(4) 先進安全生產管理技術。需要大力開展安全評價技術、重大危險源管理技術、安全信息技術、安全生產責任體係、事故預防與工傷保險相結合機製等的研究,促進安全生產管理體製和機製的創新。同時,提高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的針對性、時效性和科技含量,開展監管手段的創新,實現關口前移,也是當務之急。
(5) 安全科技與安全生產、社會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安全科技應麵向安全生產,安全生產要緊緊依靠安全科技。在安全生產事業中,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安全科技發展提升安全生產事業的整體水平。
(6) 安全生產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安全生產法》的頒布執行,對與之配套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的製訂提出更高的需求;安全生產科技發展和企業技術升級需要技術標準的支撐和促進;加入WTO後的新形勢需要安全生產技術標準盡快與國際接軌。
(7) 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的研究與建設。建設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為安全生產及其監管監察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是提高安全生產科技含量,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保障和促進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工作,是目前我國安全生產之急需。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1.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全麵實施科技興安戰略,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本著突出重點、緊密結合國情和以人為本的原則,整合和引導社會科技資源,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科技保障體係,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對安全生產的貢獻率,全麵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發展思路
以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為中心,堅持安全科技麵向企業安全生產、麵向政府監管監察;構建科技創新、檢測檢驗與物證03manbetx 、技術推廣與服務、法規標準、信息共享和智力資源六個支撐平台;以安全生產理論研究為基礎,開展共性、關鍵性重大安全科技攻關,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安全技術示範工程的建設,使安全科技成果總體接近或在某些方麵達到國際水平。
3.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目標
滿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要求,提高安全生產及其監管監察的科技含量,為降低事故發生率,大幅度減少重特大災害事故,提升國家安全生產整體水平,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具體目標是:
(1) 初步形成安全生產理論體係框架,在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災害發生機理等8方麵有所突破。
(2) 通過共性、關鍵性重大安全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重特大災害和危險源監測、預警、防治、應急救援、事故03manbetx 處理技術、安全管理技術等方麵,開展60項重大安全科技攻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總體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
(3) 提升企業安全生產技術水平,重點推廣100項先進、適用技術,建立8個安全技術示範工程。
(4) 促進安全科技產業化的發展,安全技術裝備和安全防護用品產業滿足國內安全生產的需要。
(5) 6個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初步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介服務機構和政府部門連動的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體係有效運轉。
(6) 安全生產技術標準體係基本形成,安全技術標準的種類、數量和技術水平取得重大的進步,在重點領域與國際接軌。
(7) 安全生產的科技貢獻率2007年達到30%;2010年達到35%。
三、重點任務
根據安全生產科技需求和發展目標,2004~2010年間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重點圍繞以下方麵展開:
1.以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加強安全生產理論創新,逐步建立安全生產理論體係
理論研究是安全科技與安全生產發展的源泉,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緊密結合安全生產工作對理論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產理論研究的力度,對安全生產事業中重大現實問題進行理論研究,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對安全生產工作認識不清、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的問題,為國家安全生產宏觀管理、企業安全生產微觀管理和安全工程技術實現提供指導。重點集中在8大領域:
(1) 安全生產的哲學、社會學基礎。用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安全生產哲學問題,揭示安全生產的本質,建立科學的安全認識論和方法論;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曆史與現狀,03manbetx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對安全生產的影響與作用,研究安全生產社會學問題,探討安全生產在可持續發展、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中的地位和對經濟建設的保障促進功能。
(2) 安全生產科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安全生產的共性特點和規律,以及在特定環境下由安全向事故演變的共性原理,指導安全生產工作;研究安全生產法學理論,指導安全生產立法實踐;研究安全生產科學理論體係,構築安全生產科學的理論框架及其基本理論構成。
(3) 礦山重大災害事故致因機理及動力學演化過程。針對岩土體多相、非均質、各向異性的複雜環境特點和大規模采掘工程的誘變災害,研究氣-固耦合作用下,穩定與非穩定變形、破壞與狀態變化及轉化機理、條件與規律;氣-固耦合作用及突變動力學模型,為瓦斯煤塵爆炸、頂板災害、煤與瓦斯突出和岩爆的防治提供理論基礎;深部開采災變動力學與防治理論。
(4) 交通運輸事故預防與控製理論。針對鐵路運輸、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民用航空的安全生產特點,研究事故發生機理,以及對事故的預防、監控和應急救援的基本理論,指導交通運輸事故的預防與控製。
(5) 工業典型事故發生機理、動力學演化過程及其相關數學、力學、熱物理問題。針對高危行業的生產特點,研究火災、爆炸、危險品泄漏、特種設備事故等的發生機理和動力學演化過程,用數學、力學和熱物理理論揭示發生發展的規律,為事故預防和災情控製提供理論基礎。
(6) 工程建設安全生產基礎理論。針對各種土木、建築、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勘探、設計和建造活動中複雜災變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工程的損傷積累和災變行為的演化規律、失效模式與事故特征、人機環作用規律及安全監測與控製理論;研究工程在使用過程中的荷載與響應特性、災變行為與健康診斷。
(7) 安全經濟及管理理論。結合安全生產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經濟與管理問題,研究安全生產的經濟規律和宏觀調控機製理論,揭示國家政策與安全生產、安全生產投入與產出的基本規律;研究政府、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建立適應於安全生產的風險管理理論;研究安全統計學理論,指導安全生產統計03manbetx 工作。
(8) 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理論。分析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要素、內容以及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理論體係。
2.以重要工業領域共性、關鍵性安全技術開發為重點,加強安全生產技術創新,逐步建立完善安全生產技術體係
針對安全生產中的共性、關鍵性問題,加強重點攻關,提高對災害事故的控製能力、對重大危險源的辨識監控能力、應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處理能力,並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提供技術支撐。以煤礦、非煤礦山、石化及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建築等行業為重點。重點領域是:
(1) 重大危險源辨識與評價。針對高危行業生產環境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災變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各類危險點、危險源的辨識、風險評估和危險性分析先進技術;開發事故隱患診斷、鑒別、分級和化學品危險性鑒別與分類技術;研究特種設備(鍋爐、壓力容器、電梯、大型遊樂設施等)的失效模式、失效準則、風險評估、剩餘壽命預測等的關鍵技術;提高對災害和危險源辨識的科學性,為事故監測、預警和防範創造基礎。
(2) 重大危險源和事故隱患監測。針對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輸送電以及特種設備運行中的災變因素和危險源的特性,進行各種動態、連續監測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研究集監測、控製和管理為一體的綜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監控技術;研究智能傳感器、信號轉換接口、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和智能處理技術;研究在線損傷識別、模型修正、健康診斷監測技術;研究移動設備的自我監測、診斷和控製技術。
(3) 災害與事故預警。開展重大災害事故預警技術和預警係統的研究開發,建立各類重大事故預警與調控機製。研究埋地壓力管線(輸油、燃氣等)不開挖檢測、評價和預警技術;研究設備失效、構築物(地基、大壩、尾礦庫等)失穩監測預警技術。
(4) 災害與事故防治。根據災害事故的發生條件和影響因素的作用規律,開展針對性強的綜合集成防治技術的科技攻關;研究重大災變事故的預防措施、控製方法與技術以及抗災加固的先進材料、裝置和技術;研究特種設備、關鍵裝備失效事故的預防與控製技術。
(5) 應急救援。根據各類重大災害事故(包括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礦山、交通運輸、輸送電等行業或領域可能發生的重大災害事故)發生發展呈現的力學、理化特性,進行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重大突發災害應急預案、救災輔助決策及指揮調度係統、救災通訊係統;研究遇險遇難人員定位與搜救技術;研究有毒介質移動容器突發泄漏、長輸危險介質管道或埋地燃氣管道突發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裝備和減災技術;研究大電網事故下的社會應急技術。
(6) 事故調查與分析處理。根據災害事故的複雜性,利用現代數字模擬和虛擬現實技術,研究災害事故智能診斷和仿真模擬技術、重大事故調查分析技術與裝備;研究災害分析的精細模型、方法和現代試驗技術,提高事故分析的科學性、準確性和結案的及時性。
3.加強安全管理技術研究,促進安全生產管理機製創新,逐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並與國際接軌的安全生產科學管理體係
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低,技術措施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監管監察缺乏針對性、時效性,是我國安全生產狀況差、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大力開展安全管理技術和安全生產監督監察技術的研究,促進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機製創新,提高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的科技含量,實現安全生產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重點集中在安全生產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規律、安全生產責任體係、指標體係、安全生產信息化和網絡化相關技術、事故預防與工傷保險相結合機製等方麵。
4.以提高本質安全度為目標,加大先進、適用安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及時淘汰落後技術裝備,實施安全技術示範工程
根據安全生產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廣科技成果,組織實施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選擇技術上成熟、先進、適用的科研成果,經過充分論證,列入安全生產技術推廣計劃並發布,組織應用和推廣。2004~2010年,重點進行100項技術的推廣。每年可根據實際情況,從中選擇對安全生產有重大意義的安全技術,作為重中之重,加大推廣力度。
通過充分調研和論證,及時淘汰技術落後、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潛在危險的技術裝備。對存在重大事故隱患的技術裝備,予以限時、強製性淘汰。
實施安全生產技術示範工程,以點帶麵,促進我國安全生產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2004~2010年,建設8個安全生產技術示範工程,重點是重大危險源監控、奧運安全保障、三峽工程安全保障、石油化工設備安全、運輸設備安全監控、城市主要生命線安全保障、煤礦瓦斯綜合防治和礦山安全監測及信息化等領域。
5.用高新技術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推動安全科技產業化
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提升安全生產的科技水平。加大GIS、GPS和網絡技術在安全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力度,建立完善安全生產基本信息庫、信息管理係統和災害事故監控預警網絡;應用先進的探測、傳感技術,提高對災變因素的監控能力和礦山地質保障水平;應用新材料,改進安全裝備的質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安全可靠性;充分利用各種功能性新材料,提高安全防護用品的科技含量。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推動安全生產科技產業化。重點領域是安全生產信息化、網絡化技術,功能性新材料,故障快速診斷、無損探傷技術,非接觸式、高精度、高可靠性、綜合集成安全檢測技術與裝備,安全專用裝備,勞動保護用品,礦山地質安全保障技術,先進救援救助技術裝備等方麵。
6.以強化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和保障為宗旨,加強安全生產科技資源的整合和協調,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
體現國家意誌、麵向企業安全生產、麵向政府監管監察,關係公益性、基礎性研發和科技支撐的平台建設,是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重要工作。應根據安全生產及其監管監察工作的需要,將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安全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技術推廣與服務、法規標準、信息共享和人才建設統籌考慮,整合科技資源,培育安全生產中介機構,建立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科技發展與安全生產緊密結合的運行機製,搭建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大平台,推動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重點建設6個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
(1) 科技研發平台。以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以項目為紐帶,按市場經濟機製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資源配置。在組織形式上形成兩個層麵:①掛牌成立安全科學研究院、安全工程技術中心等安全科技重點研發機構,形成安全生產科技研發主要力量,從事安全生產基本理論、技術基礎、應用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② 通過項目招投標,吸納、兼容國內乃至國際最優秀、最先進的科技力量參與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造就高水平的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隊伍;③建立企業安全科技創新基地,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協同機製,多領域、多學科合作進行安全生產科技攻關。
(2) 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平台。以安全檢測檢驗機構、物證分析網點為主體,通過資格審核、授權和掛牌,準許從事安全生產檢測檢驗、物證分析和災害危險性鑒定工作;加強安全檢測檢驗技術、物證分析技術、災害危險性鑒定技術的研究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安全檢測檢驗、物證分析的水平和能力,為安全生產提供服務,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管提供支撐;加大對檢測檢驗工作的監督,促進依法檢驗,規範運作。
(3) 技術推廣與服務平台。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政府組織指導,對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整理、科學論證,發布推廣技術目錄,召開技術推廣會,提供技術谘詢和服務,完善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體係。以安全中介機構為主體,對技術服務人員實行資格認可或注冊製度,對中介機構實行資格審核和注冊,引導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其它社會力量,把發展安全中介機構作為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以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為方向,依靠市場運作,規範服務行為,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服務體係。重點扶持一批專業化服務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骨幹安全中介機構,支持基礎好的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谘詢、安全評價、科技評估機構等打造精品服務項目,樹立服務品牌和信譽,帶動安全中介服務機構整體水平的提升。重點領域是安全評估評價等方麵。
(4)法規標準平台。以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係、技術標準體係、計量體係為基本單元,完善安全生產法規標準平台;加強安全生產法規體係研究,逐步完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係,提高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正確調整安全生產中的各種關係;加大安全技術標準體係、計量標準體係建設力度,通過技術標準的完善與發展,引導、及時淘汰落後工藝、技術與裝備,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技術的發展,適應我國加入WTO後安全生產工作的需要。
(5) 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運用共建共享機製,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安全科技文獻與數據、信息網絡資源等進行戰略重組與建設。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開發高效的安全生產信息共享平台,加強科學數據和科技文獻資源的共享、自然科學資源的保存和利用,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整體提高。
(6) 智力資源平台。以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為核心,建立安全生產專家信息庫,為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加強安全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完善安全科學教育體係,安全科學盡快成為一級學科,以適應安全生產科技整體發展的需要。
四、保障條件和措施
1.創造有利於安全生產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
安全生產是重要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安全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應將安全生產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將其放在與環境、人口、資源同等重要的地位。國家安全生產發展規劃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安全生產科技投入納入財政預算。建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製來促進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一係列政策,使安全生產科技發展具備與其作用、地位相稱的財政和政策環境。
2.加強領導和協調,推動安全生產科技工作
科技進步是安全生產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決定性因素。各級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領導,切實提高對科技在安全生產事業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認識;製定和落實加快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創造有利於科技進步和科技人才施展才華的政策環境,真正把安全生產事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安全技術人員素質上來。
強化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在組織、指導全國安全生產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示範工程的職能,加強綜合安全生產科技管理和協調工作,努力提高宏觀決策水平;加強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技術預測工作,發揮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對國家安全生產重大科技決策的谘詢作用。
推進科技體製改革,實現計劃決策、管理和評價相對獨立,建立健全競爭、監督和製約機製;積極推行科技項目招投標製,建立科學公正的科技評估製度。
3.多方籌集資金,增加安全生產科技投入
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是以公益性為主導的事業,應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的投資機製和激勵機製,努力拓寬科技投入渠道,形成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及全社會的多元化投資機製。對重大安全科技項目,積極爭取列入國家科技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高技術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產業化計劃以及國家產業技術發展專項計劃等),取得國家的支持。國家應在相關資金渠道中加大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對安全生產的基礎性、共性、公益性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技術推廣、技術示範工程和6個支撐平台建設給予持。
對不能在國家相關科技計劃安排的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應建立安全生產科技專項資金,支持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6個科技支撐平台開展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技術標準製(修)訂、技術推廣和技術示範工作。安全生產科技專項資金應以國家投入為主,納入財政預算,按照“公開招標,擇優支持”的原則,安排每年科技工作。安全生產科技專項資金每年應不少於2億元。
要麵向市場,以需求為導向,加強政策性引導的支持,擴大科研單位與企業和社會的聯合協作,實現技術資本、人才資本、產業資本的優化組合,逐步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運用國家的有關政策引導企業安全生產技術進步;對企業投入進行的安全生產基礎性、公益性技術問題研究,實行減免稅鼓勵。
把能夠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項目推向市場,形成科研與開發的良性循環,並逐步形成安全產業鏈,積極爭取社會資金進入安全生產技術開發領域。
此外,要與工傷保險改革相結合,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事故預防與預測評價的基礎性研究。研究商業保險與事故預防相結合機製,吸納商業保險資金進行安全生產科技研發。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科技工作的開展需要基礎設施的保證。通過組織協調、聯合攻關協作,充分利用各種科技資源,做到優勢互補,為安全生產科技事業發展服務。
國家財政應加大在安全生產科技平台建設中的資金投入,加強國家級安全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安全檢測檢驗基礎設施、物證分析基礎設施、事故分析仿真模擬基礎設施的建設。關鍵技術設備的配置上至少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注意現有設備的配套,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切實滿足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工作的需要。
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應作為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應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安全生產信息共享平台應作好與國家科技數據中心、自然資源共享服務中心和科技文獻資源服務網絡的信息接口,並與相關國際組織、其他國家安全生產相關機構建立信息聯絡,及時跟蹤國際安全生產科技發展動態。
5.建立安全生產科技激勵機製
安全生產科技成果具備以公益性為主的性質,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社會效益。應建立安全生產科技激勵機製,引導和鼓勵優勢資源投入安全生產科技工作。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中,應根據安全生產科技成果往往涉及多行業、多領域,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彙的特點,應增加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負責組織推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數量,在社會公益類評審組內增設安全生產技術組,對安全生產科研成果進行統一評審。
應根據《安全生產法》的規定,建立國家安全生產科技專項獎勵製度,建立穩定的獎勵資金來源,規範評審程序,並逐步加大獎勵力度。
6.以技術標準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升級,實施技術標準戰略
安全技術標準是安全生產及其監管監察的基礎,也是國家經濟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建立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製訂安全生產標準體係表,組織、規劃和協調全社會包括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共同從事安全生產技術標準研究,盡快形成並逐步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標準體係結構;應跟蹤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的現行標準狀況及其潛在動向,使我國安全生產標準化體係滿足安全生產的需要,並逐步與國際接軌。
7.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實施人才戰略
創造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的環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風氣。在科技人員中大力弘揚“奉獻、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培養和造就優秀的安全生產科技人才。采取切實措施,吸引全社會優秀人才投身於安全生產科技工作。
推動安全科學教育體係的完善和發展。根據安全科學的跨行業、跨領域、綜合性、邊緣性特點,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將安全科學設立為一級學科,以推動安全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整體發展。
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培養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鑒於高危行業安全科技人才奇缺、整體素質下滑的嚴峻形勢,教育部門應對高危行業安全專業招生實行某些特殊鼓勵政策,吸納高素質人員進入安全科技領域。同時,注重安全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全麵提高其綜合素質,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資源,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保障安全生產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8.加強安全生產科普工作,培育和發展安全文化
加大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等公共媒體,傳播安全生產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實用安全技術;多方籌措資金,新建一批安全生產科普基地,鼓勵安全生產科普創作、展教品研製和科技書刊的出版;鼓勵各方麵專家學者走向社會,宣傳安全生產科學知識;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營造鼓勵安全生產科技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9.擴大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與國際組織、世界各國及民間的科技合作關係,不斷擴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國際安全生產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科學研究合作項目。
進一步拓寬與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的交流渠道,加強科技信息交流,跟蹤國際安全生產科技發展前沿動向,努力趕超國際安全生產科技先進水平。
附件1
8大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重點領域
1.安全生產的哲學、社會學基礎
2.安全生產科學的基本理論
3.礦山重大災害事故致因機理及動力學演化過程
4.交通運輸事故預防與控製理論
5.工業典型事故發生機理、動力學演化過程及其相關數學、力學、熱物理問題
6.工程建設安全生產基礎理論
7.安全經濟及管理理論
8.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理論
安全生產8個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需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技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科技計劃的支持。2004~2010間需資金8000萬元,其中,“十五”後兩年3000萬元,“十一五”期間5000萬元。
附件2
60個優先發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一、危險源辨識與評價
1.整套裝置的風險評估技術與危險分析技術
2.埋地油氣管線泄漏檢測報警及風險評估技術
3.石化生產過程中泄漏源的早期鑒別和定量監測技術
4.化學品危險性鑒別與分類技術
5.工程建設危險量測、評價和預測技術
6.煤礦重大災害危險源辨識、評估及分級標準
二、災害與事故的監測
7.重大危險源指標體係、監測與監控網絡化技術
8.高危化學品運輸動態監控管理技術
9.防止水上交通工具衝突與事故監控係統
10.礦井自燃火災連續監測與控製技術
11.礦山頂板離層、岩體變形、移動和破壞監測技術
12.井下隱蔽火源的探測技術
13.礦山工程地質災害分析、評價、監測與控製技術
三、災害與事故預警
14.重大事故預警與調控機製技術
15.工程建設事故監控與預警係統
16.海底輸油(氣、水)管線檢測、報警、關斷及維修技術
17.露天礦山高陡邊坡失穩預警與控製技術
18.深凹露天礦災害性小氣候預測預報技術
19.礦山突水突泥超前預報與防治技術
20.礦山突發性動力災害預測及控製技術
21.可燃性氣體(粉塵)爆炸動態監測、預警技術
四、災害與事故防治
22.海上油氣勘探安全保障技術
23.石油化工裝置長周期安全運行保障技術
24.安全防護用品和安全保護用具的關鍵技術
25.防止列車衝突、脫線、安全監控防護,確保安全運行的關鍵技術
26.災害性突水事故的導水通道高效精細探查技術
27.瓦斯災害易發區判識係統和物探技術
28.低透氣性高瓦斯鬆軟煤層瓦斯抽放成套技術
29.礦山深部開采安全生產關鍵技術
30.礦山尾礦壩(庫)、排土場失穩與控製技術
31.地下礦山和深凹露天礦山塵毒危害防治技術
32.可燃性氣體(粉塵)爆炸自動抑爆技術
33.防治礦山火災的新材料、抑製劑和新工藝
34.提高礦山通風係統可靠性和抗災變能力的優化技術與災
變時期的風流控製技術
35.采區高壓安全供電集中控製技術與裝備
36.安全監督、監察專用工具與設備
五、應急救援
37.工程建設事故動態數據庫、知識庫和專家係統
38.城市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指揮決策係統
39.礦山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預案及救災輔助決策係統
40.煤礦重大災害的救災技術與裝備
41.重大化學事故處理處置實時監控及信息傳輸技術
42.化學事故應急預案和應急搶險技術
43.以通風和預防瓦斯災害為主線的安全管理信息係統
44.礦山防災抗災的地理信息網絡
六、事故調查與分析處理
45.安全信息無線數據網絡係統
46.重大災害事故的搶險救災、現場勘察及鑒定技術
47.設備預防性保養和故障診斷技術
48.重大事故仿真技術與裝備
49.典型事故隱患快速智能診斷關鍵技術與設備
50.礦山典型災害的智能診斷和仿真模擬技術
七、安全管理
51.安全生產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規律
52.安全生產責任體係
53.安全生產動態監管機製、技術及決策支持係統
54.安全生產管理係統工程技術
55.安全生產指標體係
56.安全生產信息化、網絡化相關技術
57.安全經濟與安全生產管理關係
58.事故預防與工傷保險相結合機製
59.安全生產與從業人員安全素質關係及激勵機製
60.國家重大安全生產事故與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機製
安全生產領域的重大技術的研發,屬社會公益性研究,需國家有關部門在“863”、科技攻關、科技平台建設、高技術產業化等科技計劃中予以支持。開展上述60個重點方向的相關技術研究,2004~2010間需資金12億元,建議國家投入資金8億元,其中,“十五”後兩年2.5億元,“十一五”期間5.5億元。
附件3
100項重點推廣技術
一、煤礦領域
1.高效節能小礦井主要通風機
2.高效低噪聲對旋局部通風機
3.局部瓦斯積聚處理技術與裝備
4.采空區瓦斯自動抽放技術與裝置
5.本煤層長鑽孔超前預抽瓦斯技術
6.突出煤層定向長鑽孔預抽本煤層瓦斯技術與裝備
7.定向水平長鑽孔抽放瓦斯工藝技術與裝備
8.煤礦瓦斯抽放管道多參數監控係統及安全保護裝置
9.長鑽孔控製爆破防止突出技術
10.瓦斯、風、電閉鎖裝置
11.煤與瓦斯突出綜合預測技術與裝備
12.煤與瓦斯突出預測敏感指標及臨界值確定技術
13.爆炸危險性監控和自動抑爆技術與裝備
14.機掘、機采工作麵防突措施及配套裝備
15.煤與瓦斯突出監測技術與裝備
16.突出危險預報儀等便攜預測儀器
17.全礦井綜合監控係統
18.鄉鎮小煤礦安全監測係統
19.井下移動式製氮裝置及氮氣防滅火技術
20.三相固態泡沫防滅火新材料
21.膠帶輸送機監控技術
22.災變時期風流控製和決策支持技術
23.煤層注水技術與裝備
24.高壓噴霧與旋流濕式除塵技術
25.粉塵檢測技術
26.正壓氧呼吸器及新型救護器材
27.礦井提升係統安全保護技術
28.救災無線通信係統
29.動目標安全監測係統
30.基於GIS的通風管理技術
二、非煤礦山領域
31.非煤礦山安全信息管理與分析集成係統
32.非煤礦山采場地壓聲發射監測和預報技術
33.非煤礦山大麵積地壓災害控製技術
34.非煤礦山地下水災害帷幕注漿截流防治技術
35.露天礦山生態護坡防護技術
36.礦山工程地質災害信息係統
37.非煤礦山安全開采的全尾砂充填技術
38.高硫礦床礦石自然發火防治技術
39.深井礦山熱害防治技術
40.非煤礦山控製爆破與安全預測係統
41.爆破振動分析技術
42.地下礦山壓氣機械化裝藥成成套技術
43.井下鏟運機尾氣淨化技術
44.深部開采多級機站計算機智能通風係統
45.地下礦山風源淨化技術
46.高寒礦山通風防塵技術
47.噴射混凝土工作麵粉塵治理技術
48.可控空氣再循環通風技術
49.鑿岩工作麵局部淨化與除塵/通風技術
三、石化及危險化學品領域
50.軸承聲發射原位監測技術
51.油品儲運靜電危害防治技術和粉體靜電控製技術
52.油氣站庫安全檢測報警技術
53.臨氫裝置的檢測、評定、延壽、失效分析
54.基於定性仿真的在線故障智能診斷係統
55.作業環境有毒有害物質的分析及作業環境狀況評估技術
56.渦噴消防車
57.作業環境熱危害、噪聲危害、放射危害評價與控製技術
58.全國化學事故應急救援信息網絡及地理信息管理係統
59.全國化學品運輸信息管理數據庫
60.全國化學事故應急救援力量分布數據庫
61.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理技術
62.海上平台定量風險評估技術
63.計算機輔助深度HAZOP分析方法
四、建築、交通、公共安全等領域
64.基於GIS的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軟件
65.基於GIS的企業應急救援決策支持係統軟件
66.車站、碼頭、港口、危險貨物工廠等重大危險源、重大事故監測、報警係統
67.城市、地區重大危險源辨識監控、重大事故監測報警係統
68.車站、碼頭等基於GIS的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係統
69.重大道路事故快速報警、指揮係統
70.內河水運安全監控、事故報警和指揮係統
71.多功能應急救援指揮車
72.鐵路安全監控和事故報警、指揮係統
73.地區、行業小型企業過程化安全管理模式
74.地下大型硐室、地鐵、地下百貨商場等事故監測報警係統
75.交通運輸工具碰撞事故報警與應急反應係統
76.易燃易爆物料儲倉泄爆、抑爆裝置
77.冶煉作業環境中毒事故監測報警係統
78.車輛超速、超載連鎖保護裝置
79.火災、爆炸、泄漏等典型事故安全評價軟件
80.船舶故障快速診斷裝置
81.鐵路路況快速檢測分析、缺陷診斷裝置係統.
82.燃氣泄漏報警裝置
83.無損探傷技術
84.壓力容器損傷快速檢測係統
85.哈龍替代滅火劑
86.便攜式紅外電氣線路檢測儀
87.災害環境的可視化技術
88.火災排煙探測係列裝置技術
89.阻燃材料
90.防止變電站全停保障技術裝備
91.起重機安全綜合保護係統
92.800兆列尾和列車安全預警係統
93.防止列車脫軌安全檢測監控係統
94.新型車輪軸探傷裝置
95.大型油輪泄漏油圍堵清除設備
96.汽車綜合性能快速診斷裝置
97.施工期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安全控製係統(SAC)
98.建築企業安全管理信息係統(CSMIS)
99.大模板支撐體係的安全改進設計
100.建築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和安全環境評價指標體係
安全生產的技術推廣工作,應采取國家注入引導資金,以企業投入資金為主的方式開展。開展上述100項技術推廣活動,2004~2010年間需國家注入引導資金3500萬元,其中,“十五”後兩年1000萬元,“十一五”期間2500萬元。
附件4
8項安全技術示範工程
1.重大危險源監控技術示範工程
實施重大危險源監控是有效控製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關鍵。技術示範的內容包括重大危險源監控實施程序、監控技術和監控模式、重要工業城市重大危險源監控網的建設與管理等。
2.安全奧運技術示範工程
應用先進的規劃、設計和危機處理技術,提高奧運場館和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改善和應用先進的建築安全生產技術,提高工程建設的安全生產水平;改善和應用先進的建築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確保先進安全技術和標準的貫徹實施等。
3.安全三峽技術示範工程
集水壩安全監測控製、水運安全和管理、水上應急救援為一體的綜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監控和應急救援示範工程。
4.以風險分析和控製為基礎的石油化工設備完整性管理技術(RBI和RBM)示範工程
基於石油化工設備的特點,實施風險分析和危險控製技術,從整體上提高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滿足石化裝置長周期運行需求,並充分優化設備的檢維修資源。
5.運輸車輛、船舶和高速鐵路安全監控技術示範工程
以高速公路、水上運輸為重點,采用運輸車輛船舶監控、預警技術,提高交通運輸安全保障程度,預防交通重特大事故。時速300km/h高速鐵路動車組運行動力學性能監測、高速動車組運行速度監控、信號CTC係統,線路、信號、供電係統設備動態檢測,調度指揮係統信息化。
6.城市主要生命線安全技術示範工程
城市燃氣管線監測與預警、地鐵和建築火災監測與消防、城市供電安全監測和預警等技術示範。
7.煤礦瓦斯災害綜合防治技術示範工程
煤層瓦斯抽放,煤與瓦斯突出預測、預警、監測和綜合防治技術示範。
8.礦山安全監測及信息化技術示範工程
礦山災害監測、預警的信息化技術及GIS、GPS技術在礦山安全生產中的應用,區域數字礦山安全工程。
安全技術示範工程建設需資金4.5億元。建議國家投入引導性資金1.2億元,其餘部分采取企業自籌和銀行貸款解決。“十五”後兩年國家投入引導資金4000萬元,“十一五”期間國家投入引導資金8000萬元。
附件5
6個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
1.科技研發平台
2.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平台
3.技術推廣與服務平台
4.法規標準平台
5.信息共享平台
6.智力資源平台
建設6個支撐平台需資金6.5億元。鑒於6個支撐平台的社會公益性,應采取國家投入為主,企業自籌為輔的方式進行建設。建議國家投入資金5.5億元,其中“十五”後兩年2億元,“十一五”期間3.5億元。
煤礦領域研究報告
(2004~2010)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
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目 錄
一、形勢與現狀 1
1.麵臨的形勢 1
2.煤礦安全生產的現狀 4
3.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存在的重大問題 8
4.煤礦安全生產的科技需求 12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13
1.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 13
2.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思路 13
3.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目標 13
三、重點任務 14
1.基礎理論研究 14
2.重點科技攻關研究 15
3.重點推廣項目 18
4.示範工程 22
四、保障條件和措施 22
1.搭建煤礦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建設煤礦安全科技創新體係 22
2.創建煤礦安全科技發展良好的政策環境 23
3.拓展資金籌集渠道,增加煤礦安全科技投入 24
4.加強煤礦安全科技發展支撐體係的建設,創造良好的運行機製 24
5.注重人才培養,實施人才戰略 25
6.建立有利於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文化環境 25
7.建立符合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特征的激勵機製 26
8.加強學術研討,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26
煤礦領域研究報告
(2004~2010)
安全是煤炭生產的頭等大事,安全對煤炭生產起著保證、支撐和推動作用,煤礦安全生產也是國家安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來年,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我國煤礦安全生產麵監的形勢、機遇和挑戰以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等方麵,又對煤礦安全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滿足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煤炭資源需求不斷增加的需要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高度上,來認識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實施科技興國、科技興煤、科技興安戰略,建立煤礦安全生產的長效機製,是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必由之路。因此,按照煤礦安全生產的客觀規律,製定適合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的科技發展規劃,以指導政府乃至全社會的煤礦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通過對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對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對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確保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
一、形勢與現狀
1.麵臨的形勢
(1)安全生產是煤炭工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的重要保證,安全生產越來越突顯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煤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始終占70%左右。預測到2010年煤炭占60%左右,2050年將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2000年全國煤炭總量為9.9億t, 2001年11.0億t,2002年煤炭產量盡管達到了13.9億t,仍不能滿足需求。當前,快速增長的經濟,對煤炭工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確保煤炭工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我國煤礦主要是井工開采,生產環境條件複雜,與其它行業相比,煤礦安全尤為重要。安全是煤炭生產的頭等大事,安全對煤炭生產起著保證、支撐和推動作用。保證煤礦職工的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是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我國國民經濟的能源供給問題。
(2)煤炭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煤礦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對煤礦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六大報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安全生產是煤炭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安全生產的各項工作要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正確道路上來,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煤礦的安全管理技術水平、煤礦災害事故的預警能力和防治水平、煤礦安全生產的監察技術水平。
(3)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的形勢依然嚴峻,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我國02manbetx.com 死亡人數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國家死亡總人數的4倍,百萬噸煤死亡率是美國的近200倍(2002年)、印度的12倍。煤礦災害事故的消極影響遠遠超過了經濟範疇,每發生一起事故,都會引起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使煤礦企業形象受到巨大損害,企業市場親和力受到削弱,嚴重的影響了煤炭企業後續發展的動力。我國嚴峻的安全生產問題還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和嚴重的環境危害,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電視、報紙和網絡等新聞媒體對煤礦災害事故進行深入的報道,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另外,我國嚴峻的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形象和對外貿易。
(4)我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趨勢為煤礦安全生產科技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科技創新能力是國際競爭的主導因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科學理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係列高技術成果,推動了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同時,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結合,促進了傳統產業技術進步,加速了傳統工業的高技術化,形成了新型工業化的產業發展模式。發達國家各類產業知識和技術含量不斷增加,科技和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格局中,取得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巨大技術優勢和高額經濟回報。進入新的世紀,國際競爭格局正從經濟競爭、資源競爭和科技應用競爭向科技原始性創新競爭演變發展,原始性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成為國家間科技乃至經濟競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煤礦的安全生產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迅速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的過程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煤礦的安全生產愈來愈影響國家之間的競爭和國際貿易。麵臨良好的國內外形勢,抓住機遇,勇於麵對挑戰,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是曆史賦予的責任。
2.煤礦安全生產的現狀
(1)煤礦自然條件差,災害多
我國大多數煤礦地質條件複雜,導致自然災害多,容易引發重大事故,給安全生產造成極大的困難。
煤礦瓦斯大,煤與瓦斯突出越來越嚴重,危險性增加。我國所有煤礦均為瓦斯礦井。在100個國有重點煤炭生產企業的609處礦井中,高瓦斯礦井占26.8%,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占17.6%,低瓦斯礦井占55.6%。國有地方和鄉鎮煤礦中,高瓦斯礦井和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占15%左右。部分局礦的情況更為嚴重,如淮南煤業集團公司所屬11對礦井均為突出礦井,平頂山煤業集團公司所屬的13對礦井也全部為高瓦斯或突出礦井。隨著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瓦斯湧出量不斷加大,煤與瓦斯突出危險也不斷增加,高瓦斯突出礦井數量也在增加。
自然發火危險性嚴重,比例大、覆蓋麵廣。據2002年的統計,原國有重點煤礦中有自然發火危險的礦井占51.3%。自然發火危險礦井幾乎在所有礦區都存在,因自燃而造成煤炭資源的破壞,每年達數十億元的經濟損失。
衝擊地壓危險性增大,個別煤礦十分嚴重。據統計,1999年17處大中型煤礦就發生1377次衝擊地壓,最大強度達到裏氏4級。遼寧省撫順礦務局老虎台煤礦,2002年發生各類衝擊地壓6127次,其中大於3級21次,平均每天發生衝擊地壓17次,嚴重威脅煤礦安全生產和城市的公共安全。
煤塵爆炸危險普遍存在,危害嚴重。我國煤礦爆炸危險普遍存在。2002年原國有重點煤礦有532處礦井煤塵有爆炸危險,占87.4%。小煤礦中91.35%煤礦的煤塵具有爆炸危險,其中高達57.71%的具有強爆炸性。
水文地質條件複雜,水害製約安全生產。我國大中型煤礦中,水文地質條件屬於複雜或極複雜類型的煤礦占25.04%。2002年,全國煤礦共發生水災事故146起,死亡463人,占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數的比例僅次於瓦斯事故。
煤礦熱害已成為礦井新的災害。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圍岩溫度提高,礦井熱害問題越來越突出。1999年,70處大中型生產井工煤礦的采掘工作麵最高氣溫超過《煤礦01manbetx 01manbetx 》的要求,其中26處超過30℃,最高達到37℃。
(3)煤礦數量多,大、中、小並存,差異大
我國煤礦數量多,超過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國家的煤礦總數。截止2002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煤礦26395處,國有重點和國有地方煤礦2704處,鄉鎮煤礦23691處。按礦井能力劃分,大中型煤礦532處,占煤礦總數的2.01%,小型煤礦25863處,占97.99%。
我國煤礦的生產能力分散。根據1999年統計分析資料,全國煤礦平均每處生產能力5.85萬t/a。其中,大中型煤礦總設計生產能力7.25億t/a,占全國煤礦總設計生產能力的41.43%,平均每處109.66萬t/a;中型煤礦342處,能力2.18億t/a,占16.6%,平均每處63.7萬t/a。這些數據充分反映出我國煤炭生產分散,生產集中度過低,大多數小煤礦安全生產技術與裝備水平低下、抗災能力差,給安全生產管理帶來困難。
(4) 煤礦機械化程度低,安全技術裝備不足
2001年,原國有重點煤礦的采煤機械化程度75.43%,綜采機械化程度59.42%,綜掘機械化程度15.03%。而原國有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機械化程度普遍較低,全國平均采煤機械化水平還不到40%。
2002年統計,原國有重點煤礦有35處高瓦斯突出礦井沒有按《煤礦01manbetx 01manbetx 》的要求配備瓦斯抽放裝備,47處高瓦斯和突出礦井沒有裝備瓦斯監控係統,占高瓦斯突出礦井總數的17%。現有煤礦多數礦的監控係統裝備不全,尚未實現網絡化管理,部分設備功能落後。44處自然發火危險的礦井,尚未建立防滅火係統。66 處礦井尚未建立防塵供水係統,占礦井總數13%的煤礦需要更換防塵供水管路。不少的礦井沒有安設防隔爆設施,既使配備了隔爆設施的礦井,設置的數量少,沒有達到01manbetx 01manbetx 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原國有重點煤礦的甲烷傳感器、便攜式甲烷檢測儀、光學甲烷檢測儀、甲烷斷電儀等必備的安全儀器儀表配備不足。有164處礦井50%以上的電氣設備超期服役。數量眾多的小煤礦安全裝備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備防禦災害的能力,多數小煤礦仍舊沿用落後淘汰的電氣設備,電氣防爆性能差,失爆率高。
(5)煤礦從業人員結構複雜,綜合素質差,管理落後
我國煤礦用人過多,農民輪換工等從業人員構成煤炭生產一線主體,整體文化水平低,素質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許多企業又不進行崗前安全培訓,違章作業現象嚴重。許多小煤礦經營者沒有基本的安全生產管理技術知識,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顧安全。據2000年的調查,30萬t以上大中型煤礦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2.67%,大專以上隻占5.44%,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占0.3%。30萬t以下小型煤礦中,中專以上職工平均每礦不到3人。另有資料表明,在現代化大型煤炭企業中,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曆的人數僅占職工總數的2.93%。2001年國有重點煤礦原煤生產人員效率為2.78t。
目前,我國煤礦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員憑主觀意誌和經驗進行工作,管理技術和手段落後。這種管理模式,由於受管理人員的知識、經驗和責任心的限製,很難適應礦井災害事故的複雜多變條件,這也是煤礦災害事故多發的原因之一。
3.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存在的重大問題
(1)煤礦重特大事故多
當前,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上呈現穩定好轉的態勢,但煤礦安全生產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煤礦是工礦企業中事故死亡人數最多的行業。2002年全國工礦企業共發生傷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其中煤礦企業共發生死亡事故4344起,死亡6995人,占工礦事故總數31.1%,死亡人數的46.9%。在02manbetx.com 當中,重特大事故多,並呈上升趨勢。2002年全國共發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12起,煤礦占了9起,分別占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的75%和66.9%。據統計,鄉鎮煤礦死亡人數占全國煤礦死亡人數的64%以上,事故次數占全國02manbetx.com 起數的60%以上。2002年鄉鎮煤礦占全國煤礦死亡人數的72.5%。
我國煤礦事故類型當中,瓦斯和頂板事故最為嚴重,在煤礦事故死亡人數中,瓦斯和頂板死亡人數占全國煤礦死亡人數的74%以上,事故次數也占全國煤礦事故次數的70%。2002年,全國共發生瓦斯事故743起,共死亡2407人,分別占全國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的17.1%和34.4%。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中,由於瓦斯(瓦斯爆炸和煤與瓦斯突出)引起事故7起,死亡357人,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占重特大事故次數和死亡人數的77.8%和85.6%。從事故起數統計,頂板事故是最嚴重的,頂板事故發生的頻率較高,死亡總人數較多,2002年,全國共發生頂板事故2364起,共死亡2766人,分別占事故次數和死亡人數的50.71%和34.69%。
由於煤礦事故多,死亡人數多,造成了我國煤礦的百萬噸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與先進采煤國家的差距很大。1999年我國煤礦的百萬噸死亡率為6.08,2000年為6,2001年為5.85,2002年為5,其中國有重點煤礦為1.25,國有地方煤礦為3.83,鄉鎮煤礦為12.1。國外先進采煤國家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非常低。2000年,南非煤礦的百萬噸死亡率為0.13,印度為0.42,波蘭為0.26,俄羅斯為0.46。2002年美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隻有0.025。由此可見,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工作與國外先進采煤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解決我國煤礦的安全生產問題已是擺在我們麵前的迫切任務。
(2)職業危害嚴重
我國原國有重點煤礦現患塵肺病人數約17.5萬人,而且每年還在增長,每年因塵肺死亡2500~3000人。這些數字還不包括職業危害更嚴重的原國有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煤礦的其它職業危害,如噪聲、震動等也相當嚴重。
(3)重大事故隱患和重大危險源大量存在
由於煤礦自然條件的複雜性,開采條件的多變性,而且存在著瓦斯、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往往可能存在於一個礦井,增加了礦井的不安全度。加上煤礦作業空間十分狹小,照明條件差,大量隱患存在於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和井下各個場所,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因此,煤礦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苛刻的作業條件,形成了大量的危險源和事故隱患。
(4)安全技術和裝備尚不能保障安全生產
由於對煤礦主要災害的致因缺乏深入研究,使得采取的技術措施針對性、可靠性和配套性不強,隻治標,難治本,還不能從根本上杜絕煤礦災害的發生。如煤與瓦斯突出的機理研究仍停留在假說階段,尚沒有成熟的理論來指導煤與瓦斯突出防治技術的開發和研究,致使突出事故時有發生。隨著煤礦向深部延伸,諸如延期突出、礦震、熱害、高地應力等災害更為嚴重,對這些災害缺乏必要的研究,還不能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煤礦安全裝備是防治煤礦事故的重要手段,在防治災害事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許多裝備存在適應性不強、可靠性差的問題。另外,麵對新出現的災害,缺乏必要的控製災害的專用裝備。煤礦安全的監測儀器儀表也存在著壽命短、精度低、穩定性差,滿足不了安全的需求。設備短缺仍是煤礦存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
(5)煤礦安全科技的投入嚴重不足
安全科研投入對煤礦安全生產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國家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直接投入不足,影響了煤礦安全科技的發展。由於煤炭工業部和國家煤炭工業局的撤銷,行業性科技攻關和原煤炭基金隨之取消,使得煤礦安全科技的投入明顯下降。由於我國煤礦企業長期以來執行的是低價位運營,企業效益差,無力對安全科技進行投入。據1999的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大中型煤礦中隻有191處有安全科研投入,僅占大中型煤礦的總數的36.77%,安全科研投入總計5878萬元,平均每礦不足10萬元。安全科技投入的嚴重不足,影響了對煤礦自然災害防治技術的研究。
(6)安全監察技術手段缺乏
煤礦安全監察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技術標準、技術法規、檢測設備及儀表等技術裝備的支持,以保證監察工作的科學、準確。煤礦災害事故的勘測與分析,事故模擬驗證、責任認定也都需要借助於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手段。但是,目前還未針對煤礦安全監察所需的技術和裝備進行研究與開發。比如在處理事故時缺少取證的技術分析手段;搶險救災時,缺乏救災通訊設備和快速救災裝備。因此,急需對監察急需的技術、儀表現裝備進行開發研究。
(7)行業技術基礎亟待加強
安全技術標準是指導、保障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是煤礦安全監察的重要依據,現行的數百個煤礦安全技術標準急需修訂以滿足當前安全生產的要求。近年煤礦因采用的新生產工藝技術而出現的安全問題,也需要製定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標準。
煤礦安全產品質量直接關係到煤礦安全生產。安全標誌的準入製度對確保進入煤礦的產品的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承擔產品安全性能檢驗的各質檢中心的檢驗裝備存在著設備老化、測試技術水平降低等突出問題,急需更新和提高。
4.煤礦安全生產的科技需求
(1)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建立適合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階段的科技創新體係;整合社會資源,建立煤礦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這是煤礦安全生產科技工作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
(2)加強煤礦安全的基礎理論研究,摸清災害的致災機理、發生演化過程,如煤與瓦斯的突出機理、瓦斯與煤塵爆炸機理等。攻克主要災害防災抗災和救災的重大理論問題及重大技術難題。
(3)對煤礦安全生產的關鍵性應用技術進行攻關研究,為控製礦山重特大事故提供有效的技術;發展煤礦安全生產的高新技術產品,並促進其產業化。
(4)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的市場機製,建立主要災害治理的示範工程。
(5)加強煤礦安全技術基礎性工作。健全和完善煤礦安全標準化體係,改善重大技術與裝備研發的實驗條件,提高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的能力,為煤礦安全形勢的全麵好轉提供技術基礎。
(6)解決安全監察工作的技術難題。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礦安全監察技術支撐體係,提高我國煤礦安全監察能力和水平。
(7)加強對生產技術進步所出現的新的技術難題進行攻關。
(8)加強煤礦安全科技的評估工作。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1.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
為實現黨的十六大所確定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發揮科技進步對安全與健康事業的促進作用,緊密結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抓好“三件大事”,建設“六個支撐體係”,推進“五項創新”的工作思路,貫徹“科技興安”的戰略思想,與實施國家科技發展綱要相協調,促進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建立。
2.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思路
整合全國煤礦安全科技資源,創立國家煤炭安全科技創新體係。在國家的支持下開展煤礦安全基礎研究、科技攻關;在國家資金引導下以企業投入為主,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建立示範工程。為國家煤礦安全監察提供技術支撐,為煤礦企業改造升級、提高安全生產水平提供技術保障。
3.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目標
以煤礦主要災害為對象,提高煤礦防災抗災能力和煤礦安全監察水平為重點,扭轉煤礦安全生產的嚴峻形勢為目的,在煤礦安全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礎上,攻克30項關鍵技術,推廣35項先進適用技術,建設5個災害治理示範工程,煤礦安全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構建新形勢下的煤礦安全科技創新和技術保障體係,建立國家和企業相結合的煤礦安全科技投入機製。為煤礦災害治理長效機製的基本形成、煤礦事故的有效控製、職業危害顯著降低、煤礦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的全麵提高提供技術支持和科技保證。
三、重點任務
1.基礎理論研究
煤礦安全科技的基礎理論研究是災害防治工作的源泉和根本。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揭示煤礦事故的致因和災害發生機理,摸清事故發生發展及演化過程,探索災害預測預報的敏感性指標或參數,尋找防止事故發生的途徑和方法。以煤礦事故因素——瓦斯、火害、水災、頂板和機電等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15項基礎理論的研究。
(1)瓦斯、煤塵爆炸機理及傳播規律
(2)承壓瓦斯在孔隙介質、鬆散介質中的滲流特性
(3)煤與瓦斯延期突出及預測的基礎研究
(4)煤自然發火熱物理特性及火源點探測基礎理論的研究
(5)礦井通風係統安全可靠性評價和優化設計理論基礎的研究
(6)突出煤層高產高效開采的安全基礎理論研究
(7)突出煤層放頂煤開采與突出危險性之間的關係
(8)深部開采條件下衝擊地壓防治技術研究
(9)礦井頂板災害發生機理及其控製技術研究
(10)礦用隔爆箱體防爆性能的評價方法和專家係統
(11)新的采礦方式和采礦環境下,煤礦水害突發機理、條件及關鍵控製因素的研究
(12)煤礦呼吸性粉塵和懸浮顆粒物的擴散特性
(13)煤炭中矽酸鹽粉塵的產生和稀土元素特性
(14)煤礦安全經濟理論研究
(15)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理論研究
2.重點科技攻關研究
針對煤礦安全生產中的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的技術問題,加強科技攻關,提高對煤礦主要災害的識別能力、監測預警能力、防治與控製能力;提高礦井的防災抗災水平、事故的搶險救災水平、安全生產管理的科技水平、事故的鑒定分析水平等。以危險源辨識、監測預警、災害防治、應急救援、事故分析處理、科學管理等6方麵為主線,開展30項重點科技攻關。
煤礦重大危險源辨識
以煤礦作業活動場所、巷道峒室及采礦影響範圍內的自然災害因素、機電設備為對象,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點、危險源進行風險評估、危險性分析,對事故隱患進行診斷、鑒別和分級。
(1)煤礦重大災害危險源辨識、評估及分級標準的研究
煤礦災害的監測預警
災害的監測和預警是防治事故發生的關鍵,加強對煤礦瓦斯煤塵爆炸的監測預警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的煤礦安全工作的重點,監測監控、預測預報和預警是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的前提和保障。
(2)瓦斯煤塵爆炸動態監測、預警技術
(3)煤礦突發性動力災害(煤與瓦斯突出、衝擊地壓、礦震等)的預測技術
(4)煤礦采掘工作麵、采空區自然火災連續監測與控製技術
(5)煤礦主要災害的預警技術的研究
(6)呼吸性粉塵濃度和沉積煤塵強度監測傳感器的研究
災害事故的防治
根據煤礦災害存在和發生的條件,有針對性地采取必要和準確的技術措施消除事故隱患,但現有的技術手段還不能滿足防災抗災的迫切要求,還需要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科技攻關。
(7)瓦斯災害易發區判識係統和防爆脈衝雷達的研究
(8)低透氣性高瓦斯鬆軟煤層瓦斯抽放成套技術
(9)高瓦斯煤層強化抽排技術及規模開發利用技術
(10)區域性煤與瓦斯突出預測及控製技術
(11)電磁輻射法預測衝擊地壓等動力災害的研究
(12)井下隱蔽火源的探測技術
(13)防治井下自燃和外因火災的新材料、抑製劑和新工藝的研究
(14)瓦斯煤塵爆炸自動抑爆技術的研究
(15)綜采工作麵實時跟蹤降塵成套技術的研究
(16)原位動態地質及誘發水害相關信息的適時監測、快速處理與災害預報技術與裝備
(17)非拆卸式安全礦燈的研發
(18)防範和控製災害性突水事故的導水通道高效精細探查技術
(19)采區高壓安全供電集中控製技術與裝備的研究
重大事故的應急救援與分析處理
我國煤礦主要是井工開采,一旦發生諸如瓦斯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突水等重特大事故,先進的救災技術和裝備是挽救生命、減少人民財產損失的保障。當前,井下無線救災通訊、井下人員的跟蹤管理、遇難人員定位等技術裝備是急需開展攻關研究並產業化的。事故的分析處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對災害發生的過程的智能仿真,勘察和技術分析都必須借助於必要的技術手段。
(20)煤礦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預案及救災輔助決策係統
(21)煤礦重大災害的救災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
(22)煤礦主要災害的智能診斷和仿真模擬技術研究
煤礦安全管理科學技術
傳統的煤礦安全管理依靠管理人員的主觀意誌和經驗來進行的。這種管理模式無法適應現代化礦井管理工作的需求。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礦山災害事故數據庫、知識庫和專家係統,提高煤炭企業的管理水平。
(23)我國煤礦防災抗災的地理信息網絡(GIS)
(24)以礦井通風和預防瓦斯災害為主線的安全管理信息係統研究
(25)重大災害現場勘察技術研究
(26)建立礦山災害事故動態數據庫、知識庫和專家係統
(27)礦井安全生產評價方法與動態評價係統以及評價的方法和標準
煤礦安全監察工作的技術保障
煤礦安全監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技術法規和標準的製定、煤礦安全裝備的監督檢驗、事故的責任認定等都必須強化技術的作用。
(28)為製訂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的標準體係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29)重大災害事故的搶險救災及其鑒定技術與裝備
(30)煤礦事故預防、工傷保險與安全監察機製的研究
3.重點推廣項目
我國煤礦大、中、小並存,技術裝備水平參差不齊。近年來煤礦安全科技經國家科技攻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下取得了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為了認真貫徹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提出的“先抽後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的十二字方針,推進安全生產工作。本著推廣先進、成熟、適用的科研成果,及時淘汰技術落後、安全生產程度低的技術與裝備的精神,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遴選出了7類35項煤礦安全技術與裝備重點推廣,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煤礦防治災害事故的能力。
礦井通風技術
推廣通風係統優化技術,提高礦井通風係統的可靠性和抗災能力;推廣高效節能的通風設備,提高礦井和掘進工作麵的風量供給,以及處理瓦斯積聚的能力。
(1)高效節能小礦井主要通風機
(2)高效低噪聲對旋局部通風機
(3)局部瓦斯積聚處理技術與裝備
(4)礦井通風參數測定技術與裝備
(5)通風係統優化技術
瓦斯抽放與防止瓦斯煤塵爆炸技術
推廣“九五”以來科技攻關的係列成果,提高低透氣性煤層、煤與瓦斯突出危險煤層的瓦斯抽放率,使礦井的瓦斯抽放率和抽放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推廣自動抑爆裝置,為采掘工作麵大型裝備提供安全保障技術和小煤礦防止瓦斯爆炸及傳播爆炸技術,提升小煤礦的安全保障能力。
(6)突出煤層定向長鑽孔預抽本煤層瓦斯技術與裝備
(7)定向水平長鑽孔抽放瓦斯工藝技術與裝備
(8)采空區瓦斯自動抽放技術與裝置
(9)本煤層長鑽孔超前預抽瓦斯技術
(10)煤礦瓦斯抽放管道多參數監控係統及安全保護裝置
(11)移動抽放泵站
(12)瓦斯、風、電閉鎖裝置
(13)爆炸危險性監控和自動抑爆技術與裝備
煤與瓦斯突出防治技術
推廣區域煤與瓦斯突出預測技術和日常預測技術,降低防突成本,提高突出礦井生產效率。推廣電磁輻射法,無線電波透視法等探測突出構造新技術,提高突出預測的準確性、推廣嚴重突出礦井綜合防突技術,減小突出災害次數,保障安全生產。
(14)煤與瓦斯突出區域預測技術
(15)煤與瓦斯突出預測敏感指標及臨界值確定技術
(16)長鑽孔控製爆破防止突出技術
(17)機掘、機采工作麵防突措施及配套裝備
(18)煤與瓦斯突出監測技術與裝備
(19)突出危險預報儀等便攜預測儀器
(20)煤與瓦斯突出綜合預測技術與裝備
安全監測監控技術
推廣總線式實時監控製技術,促進信息化技術在煤礦安全監測監控中的應用,提高監測監控技術水平,為安全管理和安全監察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21)全礦井綜合監控係統
(22)鄉鎮小煤礦安全監測係統
(23)各類便攜式安全測定儀
煤礦火災防治技術
推廣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監控技術、監控采空區等火災易發場所的火災隱患,減小礦井火災發生的次數和頻率,提高礦井安全生產水平。
(24)自然火災束管監測係統
(25)膠帶輸送機監控技術
(26)井下移動式製氮裝置及氮氣防滅火技術
(27)三相固態泡沫防滅火新材料
(28)自然火災的綜合防滅火技術與裝備
煤礦粉塵防治技術
推廣以降低呼吸性粉塵產生量為中心的防塵技術,改善作業環境,保護工人健康
(29)呼吸性粉塵采樣器
(30)通風除塵技術
(31)高壓噴霧技術
(32)煤層注水技術與裝備
應急救援技術
推廣一批新技術,提高對危險場院所作業人員的保護和救災人員自我保護能力和救災能力。煤為事故勘查提供技術手段,實現科學取證。
(33)氧呼吸器
(34)防爆攝錄係統
(35)救災無線通信係統
4.示範工程
目前我國在防治瓦斯煤塵爆炸、內外因火災、水害和圍岩破壞等方麵取得了重大進展,並逐步形成了我國煤礦災害治理的成套技術。針對我國煤礦主要災害的特點和主要災害類型,采用既有關鍵技術突破又有係統集成的成套技術與裝備,通過建立5個示範工程,每項示範工程在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礦井或礦區應用。
(1)煤礦瓦斯高效抽放技術示範工程
(2)煤與瓦斯突出綜合防治技術示範工程
(3)瓦斯監測監控技術示範工程
(4)煤礦自燃火災綜合治理技術示範工程
(5)水害防治示範工程
四、保障條件和措施
1.搭建煤礦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建設煤礦安全科技創新體係
安全科技創新是實現煤礦生產安全狀況不斷好轉的原動力。搭建良好的科技創新平台,不斷挖掘和提高煤礦安全生產科技的原始創新力,促進煤礦安全科技工作蓬勃發展。煤礦安全科技創新平台的建設堅持麵向煤礦安全生產、堅持煤礦安全監察,整合我國的煤礦安全科技資源,構建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和推廣、技術標準和法規、技術與產品監督檢驗的科技平台。
建設我國完善的煤礦安全科技創新的體係,促進科技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配置與整合,實現資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這個體係中既能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又能根據國家戰略和煤炭安全科技發展的迫切要求有效地動員和組織創新資源;既能夠激發各創新行為主體自身活力,又能夠實現係統各部分有效整合的煤礦安全創新體係。形成我國煤礦安全科技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裝備研製和成果推廣及示範的科研體係和隊伍。以市場為導向和重點,深化研究機構的改革,建立科研內部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良好機製。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三層科研機構網,確立煤礦安全科技的骨幹研究機構,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投入和組織的主體。建立與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相適應的科技評價體係。減少和簡化科研項目評估程序,完善評估的監督機製。
2.創建煤礦安全科技發展良好的政策環境
煤礦安全是安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礦災害的治理由於災害因素多、治理難度大,因此尤其需要有良好的政策來支持和促進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就是要建立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技發展和煤礦安全生產現狀完全適應的體製和政策的保障體係,建立煤礦安全科技發展良好的政策環境、體製環境和外部條件。煤礦安全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由於煤礦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國家應給與足夠的重視,把煤礦安全科技發展作為安全科技的重點來對待,把煤礦安全科技工作作為煤炭工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來對待。在條件成熟時,應製定獨立的煤礦安全科技發展計劃。
3.拓展資金籌集渠道,增加煤礦安全科技投入
煤礦安全科技發展屬於社會公益事業的範疇,煤礦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的複雜性給煤礦災害治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技術難題,加強煤礦安全科技工作是改善煤礦安全生產狀況的重要保證。資金投入是保證安全科技發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國家應當重視並加強對煤礦安全科技的投入,並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一方麵,國家應設立穩定的煤礦安全科技投入渠道;另一方麵,企業要增加對安全生產的投入,噸煤提取1元作為煤礦安全科技的科發基金,專款專用,並由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指導資金的投向。
4.加強煤礦安全科技發展支撐體係的建設,創造良好的運行機製
煤礦安全科技發展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情。煤礦安全科技的體係建設應由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統一進行規劃、建設和實施管理。
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各項工作由煤礦安全監察局的歸口部門進行管理:進行煤礦安全的科技規劃和年度計劃的製訂,管理煤礦安全科技基金項目的立項、審批、管理和鑒定驗收,組織學術交流和成果推廣會議,煤礦安全科技普及、教育培訓等。
加大對高校的基礎理論研究的科技投入;重點支持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進行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等工作;促進煤炭企業進行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和技術革新。形成三層科技發展創新工作機製。
完善煤礦安全產品檢測檢驗體係。以安全檢測檢驗機構為主休,加強安全檢測檢驗技術的研究和檢測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檢測檢驗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
健全和完善煤礦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完善煤礦安全量值傳遞體係。以技術標準促進煤礦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的升級,加強技術標準的製修訂工作,實施標準戰略,跟蹤國際標準現狀並逐步與國際接軌。
5.注重人才培養,實施人才戰略
建立和完善與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教育與培養體係,加強對安全科技人員特別是高級專業人才的鍛煉、培養和使用,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中的骨幹作用,並創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樹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環境。在穩定科研隊伍的基礎上,加強對優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注重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全麵提高人才素質。
6.建立有利於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的文化環境
廣泛宣傳和貫徹“科技興安”戰略思想,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傳播災區煤礦安全生產科技知識,推廣應用科學技術。加強安全科技文化的建設,出版安全科技的論著、專著和科普讀物,製作發行有關的音像製品,營造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真正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麵負責,社會監督支持”的安全生產工作新格局。
7.建立符合煤礦安全科技發展特征的激勵機製
煤礦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是社會公益性事業,科技的作用主要為社會效益。同時,鼓勵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在市場中實現其價值和取得相應的回報。鼓勵原始創新,對獲得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員進行獎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建議設立煤礦安全科技獎勵基金。
8.加強學術研討,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加強煤礦安全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生產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等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開展多種形式學術交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與國際組織、世界各國及民間的科技合作關係,不斷擴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國際安全生產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科學研究合作項目。
非煤礦山領域研究報告
(2004~2010)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
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目 錄
一、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形勢與現狀…………………………2
1.麵臨的形勢…………………………………………………2
2.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12
3.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需求…………………………15
二、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指導思想、
發展思路和目標……………………………………………17
1.指導思想……………………………………………………17
2.發展思路……………………………………………………18
3.發展目標……………………………………………………18
三、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重點任務………19
1.開展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領域基礎性研究……………19
2.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共性、關鍵性技術研究開發……21
3.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管理科學技術研究………………27
4.加大先進、適用安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及時淘汰落後安全技術裝備,實施非煤礦
山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 ……………………………29
5.用高新技術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
推動非煤礦山 安全科技產業化………………………30
6.開展安全生產科技保障技術研究,完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 30
四、非煤礦山安全科技發展的保障條件和措施…33
1.加強非煤礦山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 …………………33
2.促進安全科技發展的組織保障…………………………34
3.安全科技發展政策、法規和對企業
安全科技發展的要求…………………………………… 35
4.強化非煤礦山安全科技投入……………………………35
附件1 21個優先發展的非煤礦山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37
附件2 15項非煤礦山安全重點推廣技術……………………… 39
附件3 2項非煤礦山安全科技示範工程 ……………………… 40
非煤礦山領域研究報告
(2004~2010)
礦產資源是人類文明進步、國民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革命的基礎。人口、資源、環境和災害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四個基本因素,也是關係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四大基本問題。隨著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急劇增加。據統計,目前我國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取自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據預測,未來20年,我國對銅、鋁礦等礦產資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2~5倍,我國鋼鐵缺口總量30億t,銅超過5000萬t,精煉鋁1億t。
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已成為世界采礦大國。目前已有非煤礦山11萬多座,非煤、非油氣礦山的工業總產值1001.78億元,占GDP的1.12%。但非煤礦山的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2001年,全國非煤礦山共發生事故1313起,死亡1932人。根據初步估算,事故每死亡一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不低於10萬元,傷亡事故總損失約占GDP的1%~2.5%,照此計算,我國非煤礦山2001年由於死亡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0~25億元人民幣。麵對非煤礦山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對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發展合理規劃,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提升我國非煤礦山的安全生產技術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形勢與現狀
1.麵臨的形勢
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方麵增加了社會財富,促進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麵,由於我國非煤礦山開采技術相對落後,裝備水平低;同時,礦業開采秩序混亂,非法采礦屢禁不止,亂采濫挖給國有礦山的安全生產造成了巨大威脅,導致大量礦山災害(隱患)積聚、開采環境惡化,嚴重的礦山災害性事故呈上升趨勢,而且各類可導致礦山災害事故的潛在隱患增多,已嚴重影響我國非煤礦山的安全生產。我國非煤礦山特別是眾多的小礦山,安全生產條件差,每年因事故死亡人數在世界上最高,全國非煤礦山每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僅次於交通事故和煤礦安全事故,在各行業中位居第三位。安全生產形勢相當嚴峻,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製約了我國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通過對國家有關部委、行業協會和各省市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廣西柳州華錫集團、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公司、湖北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武鋼礦業公司、甘肅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雲南銅業公司、江西銅業公司、首鋼礦業公司、攀鋼礦業公司、貴州開磷集團等幾十家非煤礦山企業的調研,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
1.1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形勢嚴峻
1.1.1 非煤礦山工程地質災害事故增多
礦山工程地質災害是礦山安全事故的主要內因。目前,影響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的主要工程地質災害有:
(1) 地表塌陷
地麵下沉和塌陷是地下開采普遍出現的土地破壞問題。其中有代表性的金屬礦山有:凡口鉛鋅礦因疏幹產生地表塌陷1982個,範圍達675km2,受損農田約66.7km2,建築物撤遷7km2;山東萊州馬塘金礦因開采導致地表嚴重塌陷,致使萊州至招遠的國家級公路遭受嚴重的塌陷破壞而中斷交通,民房被毀;2002年5月22日,蘭坪縣金頂鎮南場鉛鋅礦發生地裂及地麵塌陷,導致10人被困井下,5人獲救,5人失蹤。金川集團有限公司二礦區雖然采用了充填法開采,但其地表已出現明顯的張裂縫和岩層錯動痕跡,這表明采場上覆岩層移動已發展到地表,並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2) 冒頂片幫和坍塌
頂板冒落一直來是最受關注的礦山安全生產問題。我國非煤礦山的統計資料表明,1987~1999年間,冒頂片幫和坍塌事故死亡人數占非煤礦山死亡人數的44%。在本次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的調查中,幾乎所有的地下礦山都將冒頂片幫和坍塌列為應解決的安全生產問題。
(3) 地下水災害
我國礦山地下水災害非常嚴重,其主要表現形式為突水淹井、海水入侵、破壞水資源、產生井下泥石流、引起地麵塌陷等。湖南水口山鉛鋅礦、廣東凡口鉛鋅礦、安徽銅陵安慶銅礦、冬瓜山銅礦、湖北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銅錄山銅礦、廣西高峰錫礦、武鋼程潮鐵礦、貴州開陽磷礦等一大批礦山都不同程度的遭受地下水災害的影響。如1994年底安徽銅陵冬瓜山銅礦主井在施工中多次被突水淹井;山東萊蕪礦穀家台二礦區1999年發生的特大井下湧水事故,造成29人死亡;2001年7月17日淩晨3時廣西南丹縣境內的大廠礦區拉甲坡錫礦和龍山錫礦因礦坑湧水,導致這兩個礦山同時被淹,死亡81人,造成慘重的傷亡事故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4) 深部岩爆
據統計,在未來的10~15年,我國將有近三分之一的有色礦山即將進入深井開采。冬瓜山銅礦已建成2條超1000m豎井來進行深井開采;湘西金礦開拓38個中段,垂深超過850m。此外,還有金川鎳礦、雲南會澤鉛鋅礦、凡口鉛鋅礦、乳山金礦、壽王墳銅礦等許多礦山都將進行深井開采。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深井開采的地壓加劇,岩爆發生的可能性加大,嚴重威脅人員和設備的安全,如紅透山銅礦目前開采已進入900~1100m深度,在1999年發生中等程度的岩爆,導致近100m長的斜坡道一次性崩塌報廢和部分采場停產。
(5) 露天礦高陡邊坡和排土場失穩
露天礦邊坡穩定性問題直接關係到露天開采礦山的經濟效益和安全生產,我國許多非煤露天礦山都不同程度的出現露天邊坡穩定性問題,如江西新餘鋼鐵公司良山鐵礦、江西銅業公司所屬的德興銅礦、永平銅礦、城門山銅礦、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銅錄銅山、攀鋼礦業公司、南芬露天礦、金堆城鉬礦、貴州翁福磷礦等礦山。攀鋼礦業公司石灰石礦發生過2次大的滑坡,滑坡總量達1900萬t,造成壓礦1550萬t,采礦生產能力減少一半,為滿足攀鋼生產需求,每年需購進石灰石原礦30~40萬t。
排土場安全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為:1)設計不規範,我國的排土場一直沿襲蘇聯時期的設計模式,不經過任何安全及穩定性評價,直接圈出占地,給出堆高等,給排土場的安全和環境留下隱患;2)由於我國人多地少,排土場大量占用耕地,且大多位於有一定居民區及大量耕地區域,也是安全工作的一大難題;3)我國排土場普遍堆置較高,存在滑坡及泥石流災害隱患;4)無相應的規範及安全01manbetx 01manbetx 。
1.1.2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重大隱患
尾礦庫和采空區是目前非煤礦山安全生產中的兩個重大隱患。
(1) 尾礦庫隱患
我國非煤礦山每年產出尾礦約3億t,基本上堆存在大約1500座尾礦庫中,其中80%屬於黑色、有色冶金礦山,其它行業占20%。這些庫中最大設計壩高260m,超過100m的有26座,庫容大於1×108m3的有10座。壩高小於30m的小庫占80%左右。但20%的大、中型庫的庫容占總設計庫容的80%。由於尾礦庫的建設標準低,築壩、維護、管理技術水平較低,大量的尾礦庫帶病運行,又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其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在這些尾礦庫中,正常運行的不足70%,相當數量的尾礦庫處於險、病、超期服務狀態,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隱患。甚至是災難,如2000年10月18日廣西鴻圖選礦廠尾礦庫壩體滑塌,死亡29人。
非煤礦山中有許多尾礦庫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的位於大江、大湖、重要水源地上遊,有的位於重要公交設施上遊,有的在密集的居民區上遊。如馬家田尾礦庫,設計庫容1.86×108m3,位於金沙江畔;包鋼尾礦庫,設計庫容6.9×107m3,麵臨黃河、包蘭鐵路;廣東大頂鐵礦尾礦庫,設計庫容5.5×106m3,位於著名的新豐江水庫上遊;雲錫牛壩荒尾礦庫,庫容3×107m3,位於個舊市之上,高出個舊湖250m;本鋼的小廟兒溝尾礦庫,設計庫容1.05×108m3,大壩下遊工業與民用建築密集;承鋼雙塔山尾礦庫,設計庫容7.25×106m3,下遊南側為白廟村,居民1300餘人,西側是兩個工廠的車間和住宅,北側是中小學、工廠、居民點。因此,保證尾礦庫的安全運行,解決尾礦庫安全隱患問題直接關係到礦區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2) 采空區隱患
礦產資源地下開采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區,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礦業開采秩序較為混亂,非法、無規劃的亂采濫挖在一些國有礦山周邊留下了大量的不明采空區是影響礦山安全生產的最主要的危害源之一。廣西大廠礦區、甘肅廠壩鉛鋅礦、銅陵獅子山銅礦、河南欒川鉬礦、雲南蘭坪鉛鋅礦、廣東大寶山礦等許多礦山都存在大量的采空區,致使礦山開采條件惡化,造成礦柱變形破壞,相鄰作業區采場和巷道維護困難等地壓現象,同時引發大麵積冒落和岩移,引起地表塌陷,空區突然垮塌的高速氣浪和衝擊波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破壞,采空區老窿的積水,形成突水隱患等,給礦山生產和安全帶來嚴重影響。
1.1.3 非煤礦山生產人員職業危害嚴重
非煤礦山井下通風係統為礦山八大係統之一,由於許多非煤礦山開采深度的增加,進入深部開采後,地溫增高,井下工作環境熱害嚴重;同時給深部采區新鮮風源供應與汙濁風流處理帶來困難。這些技術問題如不能很好的解決,不僅使這些企業存在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危險性,而且使正常的生產無法順利進行。
目前世界上70%的塵肺病人在我國,我國礦山塵肺病死亡的人數超過因工死亡的人數。礦山粉塵濃度高,地下礦山的粉塵濃度合格率隻有40~60%,露天礦隻有70~80%。隨著礦山開采深度的下降,深凹露天礦的大氣汙染等綜合性危害引人注目。防塵與防毒工作極為重要,這一工作關係到當前礦山存在的矽肺病、職業中毒和職業性癌等職業危害控製的程度。
噪聲是汙染礦山環境的危害之一,井下作業人員受其危害更甚。近年來,不少大型、高效、大功率設備的使用,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隨之帶來的噪聲汙染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井下設備具有聲源多、連續噪聲多、聲級高及噪聲譜特性多呈高、中頻等特點,加之井下工作麵狹窄、反射麵大形成混聲場,且噪聲隻能沿巷道延長方向傳播,對作業人員危害更大。
1.1.4 爆破安全問題突出
爆破安全在礦山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爆破安全問題可歸納為如下三類:由於爆破的力學效應(如爆破產生的地震波、衝擊波、噪聲和個別飛石)引起的安全事故;由於炸藥爆炸時的物理化學反應,即炸藥爆炸時產生的大量有毒氣體、電磁效應等引起的安全事故;爆破引起的突發性事故,如炸藥的早爆、拒爆和因操作失誤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礦山爆破引起的人身傷亡和設備損壞事故,在整個礦山事故中占有較大比重。隨著采掘工業的發展,露天礦爆破距礦山本身的工業場地很近,也有鄰近鄉鎮居民區的;地下開采礦山深孔爆破和大藥量的工程爆破等日益增多,礦岩物質形成高溫區引起炸藥自爆、早爆等,以及炮煙中毒等事故常有發生,最典型的是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縣義興寨金礦發生特大爆炸事故,至少有37名礦工遇難。因此,如何控製爆破的有害效應和采取保護措施,是礦山普遍重視的一個問題。
1.1.5 非煤礦山生產技術裝備落後
我國非煤礦山裝備水平低,尤其是地下礦山的裝備水平更低,不同規模的礦山差別很大。雖然主要的大中型礦山在采礦工藝技術方麵與世界先進水平較接近,但礦山的開采規模與勞動生產率卻相差甚遠,主要是由於我國非煤礦山的裝備水平低,除少數有條件的大型礦山采用了較先進的設備外,多數礦山的裝備隻相當於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眾多的小礦山采用的基本上仍是手工作業方式。由於上述原因,造成生產作業人員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安全隱患多,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提升運輸設備的安全問題。
1.1.6 非煤礦山點多麵廣,發展不平衡
非國有小礦山包括集體、鄉鎮、私營和個體等多種所有製的礦山,數量上占絕對多數。小礦山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的同時,由於重複建設、盲目發展,設計不正規,開采方式落後,大多數采用非正規采礦方法,裝備水平極低,多數采用手工作業方式。管理方式落後,安全管理製度不健全,從業人員素質低。隨意布點、非法生產、越層越界、破壞汙染資源、傷亡事故和職業病多等問題相當嚴重。
礦業秩序混亂、非法采礦屢禁不止。全國無證礦山占2.24%,有的民采礦山為了搶奪國有礦山資源,故意破壞國有礦山的生產係統,造成了國有礦山嚴重的生產和人員傷亡事故。
1.2 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安全生產提出更高要求
我國已基本上解決了人們溫飽問題,人們對生產活動中安全健康的需求正逐步增加,由安全引起的法律訴訟與日俱增,安全問題引起的社會惡性影響的輻射麵增大,一個勞動條件不好或職業病危害大的行業,招不進、留不住的現象已開始。這些外部“壓力”,必然要變成推動安全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1.3 時代態勢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近代科學技術和理論迅速發展,諸如計算機、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模糊數學、耗散結構、協同學、突變理論、灰色係統等,另外模擬實驗和仿真手段的發展,給安全科學提供了可供參考和應用的理論借鑒依據。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為礦山安全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越是現代化、高能量、高速度的運行設備,稍有疏漏,釀成的事故就越具有災難性。國際上整個職業安全衛生發展的態勢,也對我國礦山安全生產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就業與勞動安全衛生密不可分,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密不可分,就業政策要與安全政策一起考慮;必須建設安全文化,提高勞動者的素質。21世紀是人類保護自身安全與健康的世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促進非煤礦山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進步的關鍵。
2.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礦山安全生產科學實踐中,對礦山災害的成因、發生規律、破壞程度和防治方法等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對解決礦山安全生產中的重大安全問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非煤礦山的安全科技工作有了較大的發展。相關學科的發展促進了礦山安全科學技術的進步,“安全科學技術”正式列入一級學科(代碼620),迄今國內已有一批專門刊出礦山安全論著的刊物,如《礦業研究與開發》、《礦業科學技術》、《礦冶工程》等,已出版了一批礦山安全專著。國家對礦山安全減災工作曆來都高度重視,礦山安全生產法製建設不斷完善,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全麵,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規範,基本上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取得技術進步的同時,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安全事故呈上升趨勢,而非煤礦山安全科學技術進展緩慢,使得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嚴重滯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尚不能為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障。目前,安全科學技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 科學技術整體水平不高。礦山安全科研機構與科研人員的裝備水平和創新能力較差,一些影響非煤礦山重特大事故發生的本質——安全技術基礎工作薄弱;造成重大事故隱患的一些技術關鍵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安全科技開發和新技術推廣還沒有形成產業化的係統與機製。對災害的隱情、災害的預測預報,災害的誘發機製以及相應的災害防治措施等沒有進行係統而全麵的調查研究,從而導致對我國礦山安全生產方麵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與此同時,和國外礦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礦業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下,生產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低。
(2) 科研機構和人才短缺、應用基礎研究薄弱。安全生產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在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近年來,許多礦山企業困難重重,負擔沉重,礦業企業舉步維艱,麵臨著萎縮倒閉的危險,整個礦業經濟嚴重衰退。高等院校、科研、設計、設備製造等與礦山相關的專業或領域也嚴重萎縮,有的高校采礦專業停止招生,一些科研、設計院所也在轉向改行,造成非煤礦山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尤其是高危、艱苦的安全領域人才培養後繼乏人。導致我國非煤礦業行業安全生產科技基礎研究嚴重匱乏。這是我國非煤礦山行業一些典型的、突出的重大安全問題難以解決的基本原因。
(3) 安全監測技術裝備、生產設備的安全檢測檢驗落後。我國非煤礦山企業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技術裝備差別很大。安全監測技術裝備落後,大多數礦山基本上沒有配備相關的安全監測設備,缺乏專門的安全監測技術隊伍。由於沒有建立有效生產設備市場準入製度,強製性的檢測檢驗很少,在檢測儀器設備、檢測水平和管理方麵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4) 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投入嚴重不足。多年來,造成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國家與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麵的總體投入不足,特別是在礦山安全科技方麵的投入更是嚴重不足,一些大中型國有礦山企業根據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開展了一些科研項目的研究,但投入的經費有限,而大多數礦山,特別是一些經濟效益差、小礦山、民營礦山基本上在礦山安全科技方麵沒有投入。
(5) 法律法規體係、技術規範、條例不健全。我國非煤礦山行業法律法規、技術規範的建設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非煤礦山行業是一個安全問題突出的大行業,對安全生產方麵的技術要求、法律、法規的研究不夠,在礦山安全生產的設計、生產過程、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和評價等停留在定性的原則條款方麵,技術層麵的可操作性差,缺乏量化的技術指標。因此,應加強對非煤礦山行業安全生產技術規範的製(修)訂。
3.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需求
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安全生產事故呈上升趨勢。這一嚴峻的現狀必然會嚴重阻礙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建立和實現,使“預防為主”失去基礎。為此,針對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領域存在的問題和安全科技現狀,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對科技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政策環境。需要建立與安全生產在經濟、社會、國家安全中地位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科技政策和措施。
(2) 係統的、能夠指導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實踐的理論體係。既為國家安全生產宏觀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又為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生產微觀管理提供理論基礎,並為安全工程技術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其重點是非煤礦山安全係統工程理論、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理及控製理論研究。
(3) 共性、關鍵性安全技術與裝備。隨著礦業的發展,危險因素的種類增多,災害防治的複雜性在增加。急需開展共性、關鍵性安全技術的研究開發,以防範和控製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其重點是重大災害的監測、預報、預防和控製技術與裝備,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和監控技術,事故仿真和模擬技術,礦山安全隱患的快速鑒定和監測技術,安全事故發生的應急救援、搶險技術和裝備等。
(4) 先進安全生產管理技術。包括安全信息管理和決策支持技術、安全評價技術、礦山安全投入決策等。通過礦山安全生產管理技術的研究,促進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機製和體製的創新。
(5) 安全生產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逐步完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係,以適應礦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加科學的修訂和製定各種標準和規範需要大量細致的研究工作。
(6) 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科學技術。強化非煤礦山安全監察,嚴格執法,提高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的針對性、時效性和科技含量,實現關口前移,已是當務之急。
(7) 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的研究與建設。建設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是關口前移,提高安全生產科技含量,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保障和促進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工作,是目前我國安全生產之急需。
(8) 安全生產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安全生產示範工程。由於非煤礦山行業安全生產科技水平較低,可用於礦山安全生產監測、檢測和檢驗等技術手段和裝備短缺,急需進行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為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提供更好的技術裝備;同時開展安全示範工程建設,為安全生產的技術進步提供試驗研究基地,形成安全科技促進礦山生產發展的典範,以帶動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科技的全麵發展。
二、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1.指導思想
科技興安,就是要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需要切實堅持基礎科研為先導,全麵推動安全生產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把科技擺在實現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的科技實力及向生產力轉化的能力。
(1) 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於“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的精神,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提高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技術水平。
(2) 緊密結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抓好“三件大事”,建設“六個支撐體係”,推進“五項創新”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健全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符合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非煤礦山安全科技體製;逐步建立科技組織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研究開發體係;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的有效的非煤礦山安全技術創新機製;實現高效、協調的宏觀科技管理和以法律法規為基礎的科學化管理製度;形成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以市場為主要手段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
(3) 造就一批優秀的非煤礦山安全科技人才,形成吸收科技人才的環境,吸收優秀科技人才投身於安全科技發展事業,為非煤礦山安全科技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2.發展思路
依托社會現有的科技力量,整合一切可能的社會資源,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和大型非煤礦山企業的基地輻射作用,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非煤礦山安全科技支撐體係和創新體係,建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為實現非煤礦山本質化安全生產提供技術保障。以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理論研究為基礎,開展共性、關鍵性重大安全科技攻關,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安全科技示範工程的建設,使非煤礦山安全科技成果總體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
3.發展目標
(1) 初步建立非煤礦山安全科學基礎理論體係,加強安全工程基礎理論、礦山工程地質災害動力學和預測等安全基礎性的研究,在2010年前取得4項突破。
(2) 以解決非煤礦山工程地質災害和重大安全隱患為重點,研究開發提高非煤礦山安全事故監測、預報和防治水平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為安全生產提供技術資源和技術導向。在2010年前攻克17項重大關鍵性技術,重點推廣應用15項應用技術成果,建立2個安全技術試驗研究基地和示範工程,初步形成安全生產產業化科技鏈。
(3) 建設3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構建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非煤礦山安全科技創新和技術保障體係,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介服務機構和政府部門連動的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體係高效運轉。
(4) 建立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符合WTO原則的非煤礦山安全技術標準體係。
三、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重點任務
為實現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的科技目標,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支撐係統,培養和造就一批優秀的礦山安全科技人才,形成數個技術力量雄厚、具有專業特色、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科研基地,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礦山落後的安全狀況和不良的國際形象,提高礦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1.開展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領域基礎性研究
理論研究是安全科技與安全生產發展的源泉,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緊密結合安全生產工作,以安全生產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產應用理論研究的力度,為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管理和安全工程技術提供指導,重點開展4個課題的研究。
(1) 礦山安全人機工程學研究。安全科學是一門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數學等的交叉科學,從根本上研究人類生產活動中預測安全事故的各項舉措,是一門尚未成熟、但正在迅速形成的科學,而礦山安全科學更是一門新學科,它是安全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礦山安全科學是研究礦山(主要是采礦和選冶)生產過程和非生產過程中人們自身和礦山安全的綜合性橫向科學。礦山人機工程學主要研究人、機、環境(人機結合麵)等因素之間的關係,其目的有二:一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最大經濟效益;二是保護礦山勞動者安全。
(2) 非煤礦山工程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與控製理論研究。研究礦山工程地質災害形成的過程、動力來源、作用機理、破壞方式與控製理論等是礦山災害學研究的重要部分,是實現災害有效監測、預報與科學防治的基礎。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大麵積地壓災害顯現規律、控製理論研究;2)深井礦山岩爆機理研究;3)非煤礦山岩層移動與地麵塌陷發育過程及機理研究。
(3) 非煤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理論研究。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既涉及自然科學理論,又涉及社會經濟理論,根據災害風險評估的需要,應將有關的理論融合在一起,形成相對獨立的理論體係、使礦山災害風險評估具有堅實的基礎。
礦山工程地質災害的預測重點是研究人工智能、神經網絡、遺傳算法、非線性科學的災害預測理論和方法。
(4) 深凹露天礦災害性小氣候預測預報理論。由於深凹露天礦采場的凹陷深度達到200~600m,坑內的大氣汙染物擴散十分困難,形成以大氣塵毒汙染為主的深凹露天礦災害性小氣候,坑內大氣汙染物濃度嚴重超標,造成礦工呼吸係統傷害,甚至危及礦工生命安全,礦山生產效率大大降低。有的礦山不得不關閉采場,停止正常的生產,給企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通過引進消化原蘇聯及歐美國家的先進深凹露天礦災害性小氣候預測預報技術和理論,結合我國礦山實際,建立我國自己的預測預報理論,達到預報準確率大於80%。
2.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共性、關鍵性技術研究開發
針對非煤礦山安全生產中的共性、關鍵性技術問題,加強重點攻關,提高對工程地質災害事故的監測和預防能力,對重大危險源的辨識監控能力,應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處理能力,並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提供技術支撐,開展12項重大課題科技攻關。
(1) 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煤礦山安全工程中的應用研究。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近幾年來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高新技術。VR係統輔助人類了解實際的礦山作業環境,進行風險預測和典型礦山事故的分析與再現等;通過傳感器或效能器等實現人機交互作用使用戶“浸入”所創造的環境中,實現災害識別、救災訓練。這種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對提高礦山安全生產,礦工的安全保護意識和係統優化設計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重點研究內容為:1)礦山生產環境風險評價的VR技術開發;2)礦山工作人員技術培訓的VR技術開發;3)礦山事故調查的VR技術開發;4)礦山災害研究的VR技術開發。
(2) 非煤礦山重大危險源辨識與監控係統研究。非煤礦山重大危險源辨識與監控是有效控製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關鍵,研究的重點內容有:1)非煤礦山危險源分類和分級體係研究;2)非煤礦山重大危險源辨識技術研究,包括辨識方法、參數的確定、辨識模型的建立;3)非煤礦山重大危險源監控實施方案研究。包括:重大危險源監控實施程序、監控方法、監控模式和監控內容;4)非煤礦山重大危險源監控網絡化係統研究。
(3) 工程地質災害監測與預報技術研究。重點研究方向為:1)GPS和GIS集成技術在生產安全監測中的應用研究,解決露天礦山滑坡和地麵塌陷災害及尾礦庫隱患的監測和預報問題。2)深井礦山岩爆多通道微震監測係統,實現礦山地壓災害預報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災害預報的準確率達到70%以上,不發生災害的準確率達到100%。3)采場地壓聲發射(AE)監測技術研究,開發出通道更多、功能更多更好的全波形聲發射儀器和具有現代波形信號處理技術的軟件,建立非煤礦山采場地壓預報和頂板安全快速分級方法。
(4) 采空區探測與處理技術研究。采空區是影響礦山安全生產的最主要的危害源之一。如何有效地解決存在空區隱患條件下的礦山安全生產技術難題,研究地下不明空區的先進探測方法和手段,以及岩層控製和空區處理技術是非煤礦山生產所麵臨的重大技術難題之一。我國非煤礦山對於采空區探測的技術手段和方法還比較落後,研究目標是探明地下不明采空區位置的三維分布,采取有效的控製措施,預防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5) 岩溶地麵塌陷和井下突(透)水、突泥超前預報與防治技術研究。我國非煤岩溶礦床分布廣泛,礦坑湧水量較大,地下水或流砂可能突然潰入並淹沒坑道甚至整個礦井,常常給礦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造成重大的生命及財產損失。本項目主要研究岩溶礦床水文地質特征、岩溶地麵塌陷及井下突(透)水規律,岩溶塌陷預測預警技術,井下突泥、突(透)水的超前探測、處治方法、配套施工技術。
(6) 礦山深部開采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究。據統計,在未來的10~15年,我國將有近三分之一的有色礦山即將進入深井開采,深部開采給安全生產帶來一係列技術難題:深井開采的地壓加劇,岩爆發生的可能性加大;地溫增高,井下工作環境熱害嚴重;給深部作業區新鮮風源供應與汙濁風流處理帶來困難。以上幾點也是礦山生產中的世界性難題,這些技術問題如不能很好地解決,不僅使這些企業存在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危險性,而且使正常的生產無法順利進行,對我國許多即將進入深部開采礦山的安全生產帶來許多隱患。研究的重點內容有:1)深井礦山岩爆動力災害預測與控製技術,通過對深部礦山開采岩爆危險性進行分析評價,在開采設計階段指導開拓係統的布置,決定合理的回采順序、工藝,以便從宏觀上消除岩爆的形成條件,並針對礦山岩爆條件下確定最優支護方法和措施。2)深部開采作業風流淨化技術研究與應用,提出科學、先進的現代通風技術,並在深部礦井實現高效、節能的集約化通風,解決深部開采作業區塵、毒有害物質汙染問題。3)深部開采作業區高溫熱害控製技術研究,改善深部開采作業環境,使井下通風和局部工作小環境氣溫達到國家標準,保護工人健康,提高生產效率。
(7) 露天礦高陡邊坡變形失穩監測與控製技術。邊坡變形失穩是露天礦主要的安全問題,邊坡變形失穩始終伴隨著整個開采過程,隨著露天礦山的不斷延深,礦坑的不斷加深加陡,邊坡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針對我國非煤露天礦山高陡邊坡失穩問題開展研究,提高我國非煤露天礦山邊坡失穩分析和防治技術水平,保證露天礦山的安全生產。
(8) 非煤礦山尾礦壩和排土場失穩和控製技術。排土場和尾礦庫是非煤礦山必不可少的重要生產設施,其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礦山能否正常的持續生產。根據目前非煤礦山存在的尾礦庫和排土場安全隱患,分析發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提出尾礦庫和排土場的安全評價標準和分析其安全狀況的有效方法;針對尾礦庫和排土場設施的特點,研究有利於尾礦庫和排土場安全的工藝措施和檢測、監測方法,完善我國原有的設計標準和安全管理規定。為非煤礦山尾礦庫和排土場設計規範化提供技術依據;預防和控製尾礦庫、排土場災害事故的發生。
(9) 非煤礦山意外爆炸事故預防及爆破有害效應控製。爆破是采礦的重要生產環節,也是一個危險生產環節,其安全性對礦山安全生產至關重要。研究目標是建立起科學的炸藥自燃、自爆危險性評價的判據,為非煤礦山爆破作業的炸藥選擇、安全裝藥條件的確定提供依據;最大限度控製爆破有害效應;研製新型安全爆破器材,保證非煤礦山爆破作業的安全。
(10) 深凹露天礦塵毒危害防治技術。重點研究內容為:1)爆破塵毒防治技術,研製低塵毒炸藥和低汙染爆破技術,降低其塵毒產生量80%左右,改善礦山爆破後的大氣環境質量;2)爆堆鏟裝防塵技術,研究開發荷電噴霧降塵技術及其移動式水霧噴灑設備、爆堆預濕防塵技術,降低礦山鏟裝作業的粉塵產生量的80%;3)高效路麵抑塵劑技術,重點研究有機高分子材料高效抑塵劑技術,開發成本低,抑塵效果佳、使用方便、技術含量高的高效路麵抑塵劑;4)深凹露天礦局部通風技術,研究深凹露天礦在逆溫層等災害性氣象條件下的局部強製通風技術,加速坑內大氣塵毒的擴散,降低坑內的大氣汙染物濃度,以保護礦工的身體健康,維護礦山的正常生產;5)深凹露天礦個體防護技術,研製特殊的礦工工作服,使礦工可以在高溫(露天礦內夏日的氣溫可達50~60℃)、大氣中的塵毒濃度超標的條件下工作,服裝輕便耐用,使用方便。研製特殊的淨化和空氣調節設備,使深凹露天礦主要生產設備的駕駛室內空氣質量達到國家工業衛生標準的要求,保護礦工的身體健康,提高設備生產效率。
(11)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檢測檢驗技術研究和測試儀器開發。我國非煤礦山產品市場,尚沒有建立有效的市場準入製度,一些關鍵(專用)生產設備及配件沒有進行嚴格檢驗,安全隱患大,給礦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這些本質上不安全的產品引發礦工人身傷亡事故的事件時有發生,嚴重製約著礦山安全生產的順利實施。因此,完善我國非煤礦山安標設備的檢測檢驗製度(包括強製性的檢測檢驗)是我國非煤礦山安標設備的當務之急。
(12) 非煤礦山井下塌方快速恢複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非煤礦山井下塌方嚴重威脅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部分礦山在塌方的同時伴隨大的突水,致使整個礦井淹沒,給礦山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研究目標是快速有效地為井下被圍人員提供生存必需品,並為其創造生存條件,降低死亡率;快速通過塌方區,減少井下人員被困時間,為營救贏得機會和時間;在第四係的流砂地層中防止返複塌方引起地麵大麵積塌陷;防止塌方過程中因突水造成整個礦井淹沒,盡快恢複生產。
3.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管理科學技術研究
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低,技術措施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監督監察缺乏針對性、時效性,因此,應大力開展安全管理技術和安全生產監督監察技術的研究,促進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機製創新,提高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的科技含量,實現安全生產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重點開展5項課題的科技攻關研究。
(1) 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管理技術研究。安全管理技術落後是造成當前礦山企業屢屢發生的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礦山安全管理是以礦山安全為目的,進行有關決策、計劃、組織和控製方麵的活動。科學合理地安排安全投入資金是搞好礦山安全生產、提高礦山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非煤礦山安全投入與經濟效益研究,合理的配置資源,優化安全投入方案,確立投資投向,評價安全投入的效果,建立安全投入體係,完善安全投入運作機製,以達到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效果的目的,促進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管理的科學化,提高整個非煤礦山係統的本質化安全。
(2)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宏觀決策與管理信息係統研究。建立起全國的非煤礦山安全技術信息支持中心,及時、全麵地收集、統計、整理和處理礦山安全事故信息資料以及其它與之有關的信息資料,並及時發布各種礦山安全信息,做到全行業安全生產信息資料共享。研究的重點和方向主要有:1)研究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信息網絡體係框架,進行非煤礦山安全信息網絡規劃設計;2)全國非煤礦山安全信息管理和決策支持係統;3)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管理信息係統的研究與開發。
(3)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調度指揮管理信息係統開發。研究礦山企業信息化技術,將信息技術直接應用於礦山生產工藝中,軟硬結合,實現采礦生產調度和作業的自動化,提高礦山安全生產水平。開發礦山綜合調度指揮管理信息係統,以為礦山生產指揮決策信息支持及高效安全開采為目的,集礦山安全、工況監測及生產調度信息的采集、實時傳輸處理、圖像/圖形顯示、圖形和數據存儲管理及輸出為一體。
(4) 建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基礎數據庫。安全生產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資料的支撐。由於非煤礦山企業點多麵廣,安全生產管理複雜,急需建立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基礎數據庫,以便於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對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狀況的有效監管。
(5) 非煤礦山安全評價理論、方法和標準研究。非煤礦山安全評價需要開展的科研工作有:1)非煤礦山安全評價指標體係研究;2)礦山重大危險、有害因素的危險度評價方法研究;3)非煤礦山安全評價計算機軟件開發。
4.加大先進、適用安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及時淘汰落後安全技術裝備,實施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
根據安全生產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廣科技成果,組織實施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選擇技術上成熟、先進、適用的科研成果,經過充分論證,列入安全生產技術推廣計劃並發布、組織應用和推廣。2004~2010年,在非煤礦山重點推廣15項技術。實施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以點帶麵,促進我國安全生產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2004~2010年,建設2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重點是礦山災害的綜合治理、重大危險源的辨識、監控。
5.用高新技術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推動非煤礦山安全科技產業化
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推動安全科技產業化,並以安全高技術產業化為重點。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是: 1) 安全生產領域的功能性新材料;2) 重大災害的實時監測、預報技術;3) 安全生產和微機管理的決策支持技術;4) 事故仿真、模擬技術;5) 故障快速診斷、無損探傷技術;6) 礦山安全保障技術;7) 礦山動力災害危險性綜合集成非接觸式連續監測技術。
6.開展安全生產科技保障技術研究,完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
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領導下,麵向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公益性、基礎性研究、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進行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的建設。根據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的需要,將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安全檢測檢驗、技術標準和人才建設統籌考慮,整合科技資源,培育安全生產中介機構,建立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科技發展與安全生產緊密結合的運行機製,推動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重點建設6個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
(1) 非煤礦山科技研發平台。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以項目為紐帶,按市場經濟機製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資源配置。掛牌成立非煤礦山安全科學研究院(所)、非煤礦山安全科學技術中心,並成立若幹個專業的非煤礦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如非煤礦山安全產生產檢測檢驗中心、非煤礦山事故分析鑒定中心、非煤礦山自然災害危險性鑒定中心、非煤礦山安全評價中心)等安全科技重點研發機構,形成安全生產科技研發主要力量,從事安全生產應用技術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提高我國非煤礦山的競爭能力。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科學數據和科技文獻的資源共享,自然科學資源的保存和利用。
(2)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檢測檢驗平台。為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基礎性工作,具備從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研和相關的檢驗及檢測條件,以安全檢測檢驗機構為主體,通過資格審核、授權,準許從事安全生產檢測檢驗工作;加強安全檢測檢驗技術的研究和檢測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檢測檢驗水平和能力;加大對檢測檢驗工作的監督,促進依法檢驗,規範運作。
(3) 非煤礦山安全技術推廣與服務平台。以從事非煤礦山安全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政府組織指導,對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整理、科學論證,發布推廣技術目錄,召開技術推廣會,提供技術谘詢和服務,完善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體係。以安全中介機構為主體,對技術服務人員實行資格認可或注冊製度,對中介機構實行資格審核和注冊,引導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其它社會力量,把發展安全中介機構作為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以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為方向,依靠市場運作,規範服務行為,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服務體係。重點扶持一批專業化服務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骨幹安全中介機構,支持基礎好的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谘詢、安全評價、科技評估機構等打造精品服務項目,樹立服務品牌和信譽,帶動安全中介服務機構整體水平的提升。重點領域是安全評估評價等方麵。
(4)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法規、標準體係平台。 當前礦山安全法律法規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有法難依,二是無法可依。實現礦山安全法製化建設,建立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需要,符合WTO原則、完善、關係協調的礦山安全法規、標準體係。將原各行業部門的安全法規、標準進行協調、歸並、修訂,及時變更執法主體,補充和完善新的規則和技術內容。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製和企業安全生產的自我約束機製,使礦山安全生產的法製、體製和工作機製統一協調,最大限度地減少礦山傷亡事故,促進企業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協調發展,創造出既有人、技術和環境和諧,又有個人勞動心情舒暢的礦山安全生產的新局麵。
(5) 信息共享平台。信息科技是信息時代發展最活躍、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它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目前非煤礦山要擺脫困境、實現飛躍發展,必須走與信息科技相結合的道路。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開發高效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整體提高。
(6) 智力資源平台。以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為核心,建立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專家信息庫,為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加強安全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強化和完善非煤礦山安全科學教育體係,使非煤礦山安全學科成為安全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適應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整體發展的需要。
四、非煤礦山安全科技發展的保障條件和措施
1.加強非煤礦山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
為建立和完善非煤礦山科技人才隊伍,必須要建立人才培養和激勵機製,隻有通過科研項目的支撐,讓從事礦山安全科研的科技人員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科研環境,才能首先穩定住科研隊伍,也隻有通過科研項目的實踐,才能促進科技人員自身的技術水平;在穩定科研隊伍的基礎上,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優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努力創造優秀人才健康成長的環境。建立礦山安全培訓教育中心,負責科研、監察人員和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從事安全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在礦山安全科技方麵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和合作,鼓勵和扶持有突出成績、有組織能力的技術骨幹走向世界,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科學研究合作項目。實施科技獎勵政策,對在安全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技術推廣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
2.促進安全科技發展的組織保障
麵對我國礦山安全生產技術保障的現狀,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安全生產技術保障體係已經迫在眉睫。由於目前礦山企業本身經營困難,科研能力不足,而礦山企業當前麵臨的安全生產問題有很多是比較普遍而有比較重大的問題。因此,在安全生產技術保障體係建設中要充分考慮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技術發展的特點,建立一個可靠、有效的礦山安全科研保障體係,盡快整合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研方麵的資源。
要保證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戰略思想的實施,實現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形勢的根本好轉,必須要整合非煤礦山安全科研資源,建立和健全各種不同層次的安全生產科技研究和開發機構,形成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開發,裝備研製和成果推廣及示範的科研體係和隊伍,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投入和組織的主體。
3.安全科技發展政策、法規和對企業安全科技發展的要求
國家應通過相關政策的製定和法規建設促進安全生產科技進步發展,建立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製條件下的礦山安全科技體製和政策保證體係。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製和企業安全生產的自我約束機製,使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的政策、體製和工作機製統一協調,促進企業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協調發展,創造出既有人、技術和環境和諧,又有個人勞動心情舒暢的礦山安全生產的新局麵。實現上述目標,礦山安全生產科技保障體製的建設要科學、完整、可行,必須有完善的法規體係,健全的組織機構,嚴密的監督管理程序,強有力的監督手段與措施。
4.強化非煤礦山安全科技投入
《礦山安全法》第三十二條對礦山安全技術措施費用的投入作出了相關規定,使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投入有法可依,但礦山安全技術保障體係的建設和有效運行還必須有國家投入的渠道。
礦山安全科技發展屬於社會公益事業的範疇,特別是對於一些重大的礦山安全生產問題,礦山安全技術研究投入大、周期長,又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由於目前我國非煤礦山企業的經濟效益差,一般礦山企業不願意花大量的人、財、物力來進行安全技術的研究,而資金投入是保證安全科技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應積極爭取國家和社會對安全科研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同時拓寬經費渠道。一方麵礦山企業各級主管部門和礦山企業要積極通過國家對整個礦業政策的調整(如降低礦山企業的增值稅)增強礦山企業自身的競爭力等,從各方麵努力促使礦山企業經濟效益的好轉,可從礦產品銷售額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安全科技發展基金;另一方麵,在目前的情況下,主要應由國家各級部門立項,根據安全科技工作的需要,設立不同類型的礦山安全生產科研項目,同時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應通過有關渠道,爭取在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技術產業化、技術創新計劃中加大對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科技的投入,同時建立國家安全生產專項資金渠道,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和項目管理措施。同時應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安全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新產品,形成科研與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發展機製。
附件1
21個優先發展的非煤礦山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一、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領域基礎性研究
1.礦山安全人機工程學研究
2.非煤礦山工程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與控製理論研究
3.非煤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理論研究
4.深凹露天礦災害性小氣候預測預報理論
二、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共性、關鍵性技術研究開發
5.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煤礦山安全工程中的應用研究
6.非煤礦山重大危險源辨識與監控係統研究
7.工程地質災害監測與預報技術研究
8.采空區探測與處理技術研究
9.岩溶地麵塌陷和井下突(透)水、突泥超前預報與防治技術
研究
10.礦山深部開采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究
11.露天礦高陡邊坡變形失穩監測與控製技術
12.非煤礦山尾礦壩和排土場失穩和控製技術
13.非煤礦山意外爆炸事故預防及爆破有害效應控製
14.深凹露天礦塵毒危害防治技術
15.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檢測檢驗技術研究和測試儀器開發
16.非煤礦山井下塌方快速恢複技術與裝備的研究
三、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管理科學技術研究
17.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管理技術研究
18.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宏觀決策與管理信息係統研究
19.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調度指揮管理信息係統開發
20.建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基礎數據庫
21.非煤礦山安全評價理論、方法和標準研究
附件2
15項非煤礦山安全重點推廣技術
1.非煤礦山采場地壓聲發射監測和預報技術
2.非煤礦山大麵積地壓災害控製技術
3.非煤礦山地下水災害帷幕注漿截流防治技術
4.礦山工程地質災害信息係統
5.非煤礦山安全信息管理與分析集成係統
6.非煤礦山采空區治理(充填)技術
7.天井一次成井和深孔爆破成井技術
8.硫化礦床自燃發火防治技術
9.深井礦山熱害防治技術
10.非煤礦山控製爆破與安全預測係統
11.安全高效礦用爆破器材
12.地下礦山機械化裝藥成套技術
13.尾氣淨化催化劑和機外淨化係統
14.深部開采多級機站計算機智能通風係統
15.豎井提升安全保障技術
附件3
2項非煤礦山安全科技示範工程
1.廣西大廠礦區地下礦山安全綜合整治與工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與控製技術示範工程
2.以攀鋼礦業公司和江西銅業公司德興銅礦為露天礦邊坡、尾礦庫和排土場治理的示範基地
石油化工及危險化學品
領域研究報告
(2004~2010)
一、石化安全生產形勢與現狀
1.麵臨的形勢
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屬於我國的支柱性產業。目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從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到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鹽化工、農用化工、國防化工、精細化工等,已經形成具有20多個行業、可生產4萬多個品種、門類比較齊全、品種大體配套並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工業體係。據2000年的統計,石油化工生產銷售收入13000多億元,占全國工業的13.6%;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76億噸,居世界第三位;乙烯和合成樹脂生產能力居世界第五位;合成橡膠為第四位;化肥第一、染料第一、農藥第二、純堿第二、氯堿第三、硫酸第三。隨著我國化工行業的迅速發展,化工行業的企業規模、數量和就業人數也有了較大的增長,截至到2002年10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為289,670家,其中生產單位22740家,儲存單位10056家,經營單位124298家,運輸單位8903家,使用單位123005家,廢棄處置單位638家,其中劇毒化學品從業單位14896家。僅危險化學品生產環節從業人員人數就達5174104人。
由於危險化學品所固有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使得安全問題尤其重要。目前,我國的石油化工安全形勢比較嚴重,各類事故和職業危害頻繁,已成為製約我國石油化學工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全國各類傷亡事故總數居高不下,並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據統計,2000年發生化學事故416起,2001年發生化學事故564起, 2002年發生化學事故592起。2000年因化學事故傷亡2156人,2001年傷亡1421人,2002年傷亡1551人。另一方麵,近年利用危險化學品(尤其是劇毒化學品和爆炸品)犯罪已成為國際恐怖活動和國內犯罪分子慣常采用的一種形式,一些地區或部門對危險化學品特別是劇毒化學品和爆炸品疏於管理,使大量有毒有害化學品在社會上大量流散,唾手可得,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致使近年來利用危險化學品進行犯罪活動呈上升趨勢,各類化學品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如:2002年南京湯山毒鼠強投毒事件,造成38人死亡,431人中毒; 2001年陝西省榆林市橫山縣特大蓄意爆炸事故,造成70人死亡;2001年3月16日石家莊重大惡性爆炸犯罪案,死亡108人,38人受傷。
隨著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迅速發展,麵臨的挑戰和競爭是前所未有的,同時暴露出的問題也愈來愈多,特別是關於安全、健康、環境等方麵的問題和潛在威脅日益突出。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麵:
1)超大型石化生產裝置、儲存裝置的日益增多,重大危險源的數量不斷增加;
2)化學品經營、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大量流動危險源;
3)大量長輸油、輸氣的管線建設,由於橫跨不同地區,所處地理環境十分複雜,構成了新的危險因素;
4)由於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城市規劃管理的薄弱,很多化工企業建在市區,或十年前處於城市郊區但現在已被城市包圍,居民區、生產區混雜,特別是城市加油站、加氣站均建於市區,並有相當數量建在人口密集區,潛在危險性增大。
此外,從我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的安全建設和管理上看,可將企業分為4個檔次。第一檔是國際跨國大公司以獨資或合資形式新建的大型企業,它們設備和工藝技術先進,有先進的安全理念和管理方式;第二檔次即三大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大公司都有一整套企業安全衛生標準和安全管理製度。注意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以改善安全管理,職工素質相對比較高,設備設施狀況比較好,工藝技術也比較先進,所以三大公司的事故相對較少;第三檔次是化工係統縣以上6000多家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執行原化學工業部的管理製度,有安全機構和專職安全管理和技術人員,管理有一定基礎。但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相當部分企業的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逐漸削弱,職工素質也呈下降趨勢,設備更新和維護跟不上安全生產的要求,隱患較多,事故也相對較多;第四檔是鄉及鄉以下個體/集體化工企業,這部分企業絕大多數管理沒章法,法律法規意識淡薄,隱患多,事故也多。
2.石油和化工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石油和化工行業近年來開展了大量的安全科技研究工作,解決生產中的安全問題。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國內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十分重視安全科技工作,把“科技興安”當作保障安全生產的一項大事來抓,積極推行安全、健康、環境管理體係,並每年撥出一定的經費進行安全科技開發,保持了企業安全文化、總體安全管理水平屬國內較好。在安全科技進步工作中大力推進“觀念創新、製度創新、體製創新、技術創新”創新工程,在管理體係、技術工藝、裝備水平、安全監測和評價等方麵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實現了安全科技進步,促進了企業安全水平的提高。
自“八五”以來,國家在石化及化學品相關安全科技領域開展了多項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在重大工業事故預防技術方麵,“八五”期間開展了“重大危險源的評價與宏觀控製技術研究”,建立了我國重大危險源的確定標準及評價方法。“九五”期間,對該項目又進行了滾動研究,著重解決了重大工業火災、爆炸、毒物泄漏事故分析模擬技術、人為失誤預防與個體防護技術和油罐區安全監測與防護技術等。重大事故分析與模擬技術完成後可用於指導重大事故調查、分析工作,為事故處理、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作業人員防護技術是安全生產中保證作業人員健康安全的重要途徑,作為“九五”科研成果防靜電阻燃麵料和阻燃防護服已完成了工業化實驗進入產品開發和推廣應用階段。油罐揚沸火災監測等硬件產品開始作為商品化監測儀器推廣應用。
在壓力容器與管道安全評估與事故預防方麵,“九五”期間,重點擴展研究了壓力管道的危險源評價技術,缺陷檢測技術和安全評估技術,同時進一步深入探索在役壓力容器的壽命預測技術,解決帶缺陷壓力容器再用時間等技術關鍵。
“九五”期間我國在壓力容器與壓力容器缺陷檢測、安全評估與壽命預測技術和理論方麵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縮短了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在壓力管道缺陷檢測與安全評估方麵達到發達國家90年代初期水平,在壓力容器壽命預測方麵接近發達國家90年代中期水平。
在高危險(危害)作業環境評估與治理技術方麵,作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粉塵危害程度評估與治理方案最優化技術研究,結合現場流行病調查和實驗室驗證,首次應用神經網絡方法建立了塵肺危險環模型。應用分子毒理學、超微病理學等方法測試了43種典型粉塵的靶細胞和靶器官毒性,建立了粉塵毒性快速評價係統,提出了快速評價係統的技術要求和快速評價粉塵職業危害程度的方法。
“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典型作業環境粉塵危害治理技術研究”項目研究開發了雙區交變電場靜電凝並除塵技術,增強了粉塵凝並效果,有效地解決了微細粉塵的收集難題,綜合性能與國外同類技術相當。開發的不對稱預荷電靜電增強過濾除塵技術,有機地結合了粉塵靜電凝並與常規靜電增強效果,可顯著地降低過濾阻力,改善清灰性能,延長布袋使用壽命,提高微細粉塵的收集效果。還研究開發了寬通道長芒刺除塵技術,設備耗鋼量大幅度降低。采用長芒刺放電極,起暈電壓低,運行穩定,收塵率高。
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為代表的中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也十分重視安全科技。其中2002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有5項安全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安全科技成果獎勵(一等獎2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2項)。中石化一貫堅持安全生產是企業生命的思想,大力推行健康、安全、環境(HSE)管理體係,製定了《安全衛生科技“十五”發展綱要和2015年遠景規劃》,建有直屬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從事與石油和化工安全生產相關的應用技術研究和部分基礎科學的研究。自1999年以來中石化共委托安全工程研究院開展科研項目32項,投入科研資金6350萬元,其中項目經費1850萬元、實驗室建設經費2200萬元、科研基建經費2300萬元。
3.安全生產科技需求
由於受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限製,我國石化及危險化學品行業安全生產的科技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尤其在安全管理機製建設、危險化學品的監控、新型安全設備和材料開發、化學事故應急救援與最優化決策管理等技術方麵差距更為顯著。近期內,應在以下領域加大科學研究力度:
1)石化及化學品生產的安全規劃和風險評估、管理機製研究,主要問題涉及到法律法規體係研究、標準體係研究、安全管理長效機製係統的研究、風險評估理論研究。
2)實施危險化學品從生產、儲存、運輸到經營、廢棄全過程的動態“戶籍”式監控管理,尤其是劇毒品、爆炸品全程的監控管理,化學品運輸車輛的監控,長輸管道的監控管理。
3)化學事故應急救援和應急預案的技術研究,主要涉及的科學問題包括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數據庫、信息科學、自動控製、醫學、毒理學、法律等。
4)危險化學品“危機管理”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場所安全、環境保護、運輸、危險品管製、事故處理、公共健康、勞工和消費者保護等內容。
5)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淘汰現有汙染大、能耗高落後的生產工藝和設備設施。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1.指導思想
2002年底召開的黨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強調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高質量地保護這一代人和後代人的健康與環境,同時保障我國化工市場的有效功能和競爭性。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強化依法治理的觀念,以“三件大事”、“六個支持體係”建設為基本出發點,著眼於優化我國化學品安全管理的資源配置,堅持科技創新帶動企業安全發展,積極調動政府、企業和員工等各方力量,加大我國安全技改的力度,持續改進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最終實現我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長治久安。
2.發展思路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實施科教興國、科技興安戰略,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動員和吸收一切可能的科技資源投入到安全生產科技工作;以科技創新、關口前移、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為中心;麵向企業安全生產、麵向政府監管監察;建立完善安全生產基礎理論體係、技術基礎體係、科技創新體係和科技管理體係;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檢測檢驗平台、技術服務平台、推廣應用平台;開展共性、關鍵性重大安全技術攻關;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安全科技示範工程的建設;全方位提高我國安全生產科技水平。
3.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目標
2003~2010年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總目標:滿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要求;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體係,和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環境的科技創新與安全生產工作緊密結合的運行機製;具備以自主創新為主解決製約安全生產重大問題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產科技保障體係;為實現安全生產目標、提升國家安全生產整體水平,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具體目標:
(1) 初步建立起石化和化學品安全管理的基礎理論體係;
(2) 通過共性、關鍵性重大安全技術的研究開發,有效遏製和減少重特大化學事故,加強對重大危險源和劇毒化學品的有效監控、重特大生產事故預測,實施快速響應的化學事故應急救援,以及鍋爐、壓力容器、埋地管道的壽命預測與泄漏檢測。
(3) 開展以風險為基礎的設備檢查(RBI)和裝置維修計劃(RBM),降低設備檢維修成本,實現裝置的長、滿、安、穩、優運行。
(4) 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的質量、數量、轉化率有較大提高,在重特大工業事故的預測、預防與應急救援、重大危險源的辯識、監控等方麵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
(5) 重點在石油和化工領域推廣多項先進、適用技術;建立多項具有代表性的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
(6) 石化及化學品安全技術標準與基本國際接軌;職業安全健康標環境管理體係的認證工作與國際發展水平同步。
(8) 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初步建成,為安全生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完善安全生產信息網絡,提高安全生產管理與決策的水平與時效性。
(9) 建立注冊安全工程師製度,企業逐步實施安全總監製度,提高安全人員的技術素質。
三、重點任務
根據安全生產科技需求和發展目標,2004~2010年間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重點圍繞以下方麵展開:
1.以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加強安全生產理論創新
理論研究是安全科技與安全生產發展的源泉,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緊密結合安全生產工作對理論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產理論研究的力度,對安全生產事業中重大現實問題進行理論研究,為國家安全生產宏觀管理、企業安全生產微觀管理和安全工程技術實現提供指導。重點集中在5個領域:
(1) 安全管理技術研究。研究石化及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和影響。其中包括:
①化學品法律法規體係研究;
②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長效機製的研究;
③石油化工企業健康安全環境(HSE)管理體係的研究;
④研究製定化學品安全管理製度,與國際管理接軌;
⑤化學品安全管理標準化體係的研究。
(2) 災害風險評估理論研究。包括:
①石油及化工關鍵裝置要害部位的風險評估技術研究;
②石油及化工行業大機組風險評估技術研究;
③原油、成品油碼頭及大型罐區的風險評價技術研究;
④石油及化工行業設備設施定量風險技術研究
(3) 典型化學事故發生機理、動力學演化過程及其相關數學、力學、熱物理問題。針對化工行業的生產特點,研究火災、爆炸和危險品泄漏等的發生機理和動力學演化過程,用數學、力學和熱物理理論揭示發生發展的規律,為事故預防和災情控製提供理論基礎。
(4) 化工裝置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化工裝置的損傷積累和災變行為的演化規律、失效模式與事故特征、人機環作用規律及安全監測與控製理論;研究工程在使用過程中的荷載與響應特性、災變行為與健康診斷。
(5) 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理論。分析石油和化工工業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要素、內容以及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理論體係。
2.以重要工業領域中共性、關鍵性的安全技術開發為重點,加強安全生產技術創新針對石油和化工安全生產中的共性、關鍵性問題,加強重點攻關,提高對災害事故的控製能力、對重大危險源的辨識監控能力、應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處理能力,並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提供技術支撐。重點領域是:
(1) 重大危險源辨識。針對石油和化工行業生產環境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災變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危險點、危險源的辨識、風險評估和危險性分析先進技術,開發事故隱患診斷、鑒別、分級和化學品危險性鑒別與分類技術,提高對災害和危險源辨識的科學性,為事故監測、預警和防範創造基礎。
(2) 災害與事故的監測。針對石油和化工工業生產中災變因素和危險源的特性,進行各種動態、連續監測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研究智能傳感器、信號轉換接口、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和智能處理技術;研究在線損傷識別、模型修正、健康診斷監測技術,提高監測的準確性、時效性。
(3) 災害與事故預警。化學災害與事故的預警對於及時采取有效安全防範措施,最大限度控製事故的可能影響範圍和影響程度,保障職工人身安全具有重大作用。開展重大災害事故預警技術和預警係統的研究開發,建立重大化學事故預警與調控機製。
(4) 災害與事故防治。根據災害事故的發生條件和影響因素的作用規律,開展針對性強的防治技術的科技攻關,研究重大災變事故的預防措施、控製的方法與技術以及抗災加固的先進材料、裝置和技術。
(5) 應急救援。根據重大化學災害事故發生發展呈現的力學、理化特性,進行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研究遇險遇難人員定位與搜救技術;開發重大突發災害應急預案、救災輔助決策及指揮調度係統、救災通訊係統,提高應急救援的時效性、準確性、決策的科學性。
(6) 事故調查與分析處理。根據化學災害事故的複雜性,利用現代數字模擬和虛擬現實技術,研究災害事故智能診斷和仿真模擬技術、重大事故調查分析技術與裝備;研究災害分析的精細模型、方法和現代試驗技術,提高事故分析的科學性、準確性和結案的及時性。
3.加強安全管理技術研究,促進安全生產管理機製創新
大力開展安全管理技術和安全生產監督監察技術的研究,促進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機製創新,提高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的科技含量,實現石油和化工安全生產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重點集中在安全生產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規律、安全生產責任體係、指標體係、安全生產信息化、網絡化相關技術、事故預防與工傷保險相結合機製等方麵。
4.加大先進、適用安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及時淘汰落後安全技術裝備,實施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
根據安全生產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廣科技成果,組織實施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選擇技術上成熟、先進、適用的科研成果,經過充分論證,列入安全生產技術推廣計劃並發布,組織應用和推廣。2004~2010年,重點進行31項技術的推廣。每年可根據實際情況,從中選擇對安全生產有重大意義的安全技術,作為重中之重,加大推廣力度。
通過充分調研和論證,及時淘汰技術落後、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潛在危險的技術裝備,定期發布淘汰安全技術、裝備目錄。對存在重大事故隱患的技術裝備,予以限時、強製性淘汰。
積極推廣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提倡采用無毒替代有毒、低毒替代高毒,有計劃地限製使用或者淘汰危害嚴重的設備、技術、工藝、材料。
實施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以點帶麵,促進我國安全生產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2004~2010年,建設3個安全生產科技示範工程。
5.用高新技術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推動安全科技產業化
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提升安全生產的科技水平。加大GIS、GPS和網絡技術在化學品安全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力度,建立完善化學品基本信息庫、信息管理係統和災害事故監控預警網絡;應用新材料,改進安全裝備的質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安全可靠性;充分利用各種功能性新材料,提高安全防護用品的科技含量。
6.開展安全生產科技保障技術研究,完善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
應根據石油和化工安全生產及其監管監察工作的需要,將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安全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技術推廣與服務、法規標準、信息共享和人才建設統籌考慮,整合科技資源,培育安全生產中介機構,建立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科技發展與安全生產緊密結合的運行機製,搭建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大平台,推動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重點建設6個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台。
(1) 科技研發平台。按市場經濟機製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資源配置。構建石油和化工(化學品)安全技術裝備研發試驗基地,並建立研發中心,試驗基地為主的國家級安全技術研發體係,成立石油和化工安全工程研究院。以其為重點研發機構,從事安全生產基本理論、技術基礎、應用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
(2) 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平台。以安全檢測檢驗機構、物證分析網點為主體,通過資格審核、授權和掛牌,準許從事安全生產檢測檢驗、物證分析和災害危險性鑒定工作;加強安全檢測檢驗技術、物證分析技術、災害危險性鑒定技術的研究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安全檢測檢驗、物證分析的水平和能力,為安全生產提供服務,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管提供支撐;加大對檢測檢驗工作的監督,促進依法檢驗,規範運作。
(3) 技術推廣與服務平台。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政府組織指導,對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整理、科學論證,發布推廣技術目錄,召開技術推廣會,提供技術谘詢和服務,完善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體係。以安全中介機構為主體,對技術服務人員實行資格認可或注冊製度,對中介機構實行資格審核和注冊,引導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其它社會力量,把發展安全中介機構作為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以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為方向,依靠市場運作,規範服務行為,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服務體係。重點扶持一批專業化服務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骨幹安全中介機構,支持基礎好的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谘詢、安全評價、科技評估機構等打造精品服務項目,樹立服務品牌和信譽,帶動安全中介服務機構整體水平的提升。重點領域是安全評估評價等方麵。
(4) 法規標準平台。以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係、技術標準體係、計量體係為基本單元;加強安全生產法規體係研究,逐步完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係,提高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正確調整安全生產中的各種關係;加大安全技術標準體係、計量標準體係建設力度,使體係結構盡快形成並逐步完善,盡快與國際接軌。
(5) 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運用共建共享機製,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安全科技文獻數據、信息網絡資源等進行戰略重組與建設,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開發高效的安全生產信息共享平台,加強科學數據和科技文獻資源的共享、自然科學資源的保存和利用,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整體提高。
(6) 智力資源平台。以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為核心,建立安全生產專家信息庫,為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加強安全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完善安全科學教育體係,安全科學盡快成為一級學科,以適應安全生產科技整體發展的需要。
7.以技術標準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升級,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安全技術標準是安全生產及其監管監察的基礎,也是國家經濟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技術標準的完善與發展,引導、及時淘汰落後工藝、技術與裝備,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技術的發展,適應我國加入WTO後安全生產工作的需要。
建立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製訂安全生產標準體係表,組織、規劃和協調全社會包括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共同從事安全生產技術標準研究,跟蹤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的現行標準狀況及其潛在動向,使我國安全生產標準化體係滿足安全生產的需要,並逐步與國際接軌。
四、保障條件和措施
1.創造有利於安全生產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
國家要通過製定有關政策來促進安全生產科技進步發展,引導和鼓勵企業成為安全科學技術工作的主體;要將安全生產納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其投資納入國民經濟計劃;將安全生產科技規劃納入國家整體科技規劃和社會發展科技規劃之中,作為其有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積極鼓勵化工企業建立和完善安全研究開發機構,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合辦工程研究中心,鼓勵中小型企業采取聯合出資、共同委托等方式進行合作安全研究開發,強化企業安全科學技術開發的主體功能。
發展安全科學技術服務中介組織,提高資源配置效益。通過中介組織開展安全技術谘詢、安全技術開發、安全技術轉讓、安全技術信息服務等活動,加強技術供需之間的溝通,加速安全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發揮技術開發商在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麵的紐帶、橋梁作用,以優質的中介服務,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的優化組合,推動安全科技成果產業化。國家對技術中介服務組織推動成果轉化所需資金要給予信貸政策上的支持,對其技術服務性收入要製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2.加強領導和協調,完善安全生產科技管理體係
加快科技管理體製改革,轉變政府職能。要充分發揮中央、地方、行業各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宏觀管理、政策調控前提下,組織各方麵力量,在不同層次上相互銜接、補充、配套。國家科技發展計劃重點安排基礎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跨部門、跨行業、多學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關鍵和支撐作用的重大科技項目研究等。強化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在組織、指導全國安全生產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示範工程的職能,加強綜合安全生產科技管理和協調工作,努力提高宏觀決策水平;加強安全生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技術預測工作,發揮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對國家安全生產重大科技決策的谘詢作用。加強科技計劃管理,形成由各方專家參加對政府安全科學生產技術經費使用狀況和國家重大安全生產科技計劃的執行進行評估審議的機製。
3.多方籌集資金,增加安全生產科技投入
逐步提高科技經費投入的總體水平,是促進安全科技進步、保障安全科學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廣開渠道,增加科技經費的投入。除通過申報國家級重點科技項目,爭取增加國家補助經費外,應有計劃地組織國家貸款的科技開發項目;把能夠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項目推向市場,形成科研與開發的良性循環;積極爭取社會資金進入安全生產科技領域。此外,要與工傷保險改革相結合,以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運用優惠的財稅政策誘導、刺激企業加大對企業安全科技開發的投入力度,除引導企業用好、用足現行的投入激勵政策外,要鼓勵企業增加技術儲備投入,使其能夠從銷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安全開發儲備金,做好企業的安全隱患整改,加大企業安全科研開發,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安全運行,提供動力、儲備後勁。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科技工作的開展需要基礎設施的保證。通過組織協調、聯合攻關協作,充分利用各種科技資源,做到優勢互補,為安全生產科技事業發展服務。發展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啟動、培育創新市場。
努力爭取國家財政在石油化工安全生產科技平台建設中的資金投入,加強國家級安全科學技術基礎設施、裝置和設備安全檢測檢驗基礎設施、石油和化工過程事故分析仿真模擬基礎設施的建設。關鍵技術設備的配置上至少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注意現有設備的配套,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切實滿足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工作的需要。
5.建立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激勵機製
安全科學技術與其它領域的應用科學技術有較大的區別,其成果往往體現在社會公益性方麵,另一方麵,製約和懲罰不安全行為的法律體係尚不健全和完善,導致安全技術的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或在短中期內較難體現。因此應建立安全生產科技激勵機製,引導和鼓勵優勢資源投入安全生產科技工作。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應對一些以公益性為主、社會影響大的安全科技項目采用招投標製,並保證經費,使科研人員安心工作。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中,應根據安全生產科技成果往往涉及多行業、多領域,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彙的特點,應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負責組織推薦安全生產科技成果,在社會公益類評審組織內設安全生產技術組,對安全生產科研成果進行統一評審。
應根據《安全生產法》的規定,建立國家安全生產科技專項獎勵製度(或稱“國家科技興安獎”)。建立穩定的獎勵資金來源,規範評審程序,並逐步加大獎勵力度。
6.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實施人才戰略
推動石油化工、化學品安全科學教育體係的建立,在各石油大學和化工大學設安全科學專業,鼓勵產學研相結合,大力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的安全科學研究人才,要注重培養專業知識紮實,工程設計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開發型人才,以及市場經驗豐富、既懂專業又善營銷的高級管理人才和有專業知識兼有領域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7.加強安全生產科普工作,培育和發展安全文化
突出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理念,維護員工的生命和勞動尊嚴的安全文化。加大安全科學的普及力度,充分利用書籍報刊、廣播雜質、電視等多種手段,全方位的進行化學品基本知識普及,努力營造以科學保安全促生產的文化氛圍。
8.擴大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積極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放眼世界,順應潮流,認真學習借鑒國外安全生產的先進經驗,結合國情加以吸收和運用。大膽采用國外安全生產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和先進的管理手段,促進我國化工安全生產工作的全麵創新。
積極發展與國際勞工組織、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等國際組織在化學品安全領域的合作,切實履行“作業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170公約”和“177號建議書”,對加入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安全和健康155 公約”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加快推進“安全培訓”、“安全生產法律研究”、“事故統計和報告製度”、“職業安全和健康管理體係”等國際項目的實施;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積極推行“注冊安全工程師”製度;開展化學品安全管理合作項目。認真籌備、精心組織在我國召開的各類化學品安全國際性會議,積極參與安全生產學術交流、技術展示、培訓、比武等國際性活動。通過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拓寬視野,取長補短,把化學品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附件1
22項優先發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1.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法規標準體係的建立
2.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長效機製的研究
3. 化學品危險性鑒別分類與風險評估體係研究
4. 民用有害化學品檢測與監控體係研究
5. 石油化工裝置長周期安全運行保障技術研究
6. 非正常工況操作指導係統的的開發與建立
7. 基於深層知識的石化過程故障診斷係統的研究
8. 過程安全多功能仿真實驗平台研究
9. 石化設備可靠性數據庫的建立
10. 設備預防性保養與故障診斷技術研究
11. 石化設備合乎使用性評價方法的研究
12. 石化生產過程安全檢測技術研究
13. 事故模擬仿真及事故分析技術研究
14. 石油和化工火災爆炸事故機理研究
15. 粉體輸送通風監控係統與適時惰化技術
16. 整套裝置的風險評估技術與危險分析研究
17. 海上石油設施定量風險評價技術的研究
18. 埋地油氣管線泄漏檢測報警及風險評估技術
19. 石化設備定量風險評價技術的研究
20. 石化裝置事故案例庫的建立
21. 重大化學事故處置實時監控及信息傳輸技術研究
22. 典型石化裝置應急預案的研究
附件2
31項安全重點推廣技術
1. 作業環境有毒有害物質的分析及作業環境狀況評估
2. 全國化學品運輸信息管理數據庫
3. 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置技術
4. 危險化學品場所安全標識技術
5. 石化裝備(管道)剩餘強度及剩餘壽命研究及推廣
6. 石化裝置在線故障智能診斷係統
7. 過程万搏manbet体育官网 模擬及其應用技術研究
8. 埋地管道的泄漏檢測與實時監控技術研究
9. 電子設備防雷擊電磁脈衝技術研究
10. 計算機輔助深度HAZOP分析方法
11. 油氣井井噴控製安全技術研究
12. 麵向安全的基於深層知識的數據挖掘軟件包的開發
13. 海上平台安全保障技術研究
14. 安全儀表在線檢測方法及檢測技術的研究
15. 設備故障精密診斷技術和延壽技術研究
16. 高溫、高壓設備的無損檢測技術開發
17. 臨氫設備的檢測、評定、延壽、失效分析
18. 油罐區防直擊雷、防靜電技術研究
19. 油氣站庫安全檢測報警技術
20. 油品儲運靜電危害防治技術和粉體靜電控製技術
21. 粉體環境下可燃氣在線檢測技術的研究
22. 石化裝置靜電在線檢測技術的研究
23. 高效液體、粉體消靜電器的研究
24. 金屬突出物與粉堆表麵放電危險的研究
25. 雷電感應、藕合模擬實驗技術及對防雷器件的快速檢驗技術
26. 石油及化工關鍵裝置要害部位的風險評估技術研究
27. 原油、成品油碼頭及大型罐區的風險評價技術研究
28. 過程風險管理技術研究
29. 石化生產過程中泄漏源的早期鑒別及定量檢測
30. 建立全國化學事故應急救援力量分布數據庫
31. 重大化學事故應急響應輔助決策與信息係統
附件3
3項安全科技示範工程
1.基於GPS的高危化學品運輸監控係統
2.研究製定並推廣符合石化的HSE管理體係
3.風險為基礎的石化設備完整性管理技術
交通運輸建築等領域研究報告
(2004~2010)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
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編 製 說 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必須依靠安全生產科學技術。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作為發展中國家,安全生產必須堅持“科技興安”戰略。圍繞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實現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的安全生產總目標,安全生產科技必須有明確的指導思想,製定科學的、適合國情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優先發展領域、急需的重大科學技術課題和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前沿重大理論問題,明確需要試點和全麵推廣的安全生產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藝。
按照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安排,由國家局安科中心、交通部、鐵道部、公安部消防局、清華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13家單位(部門)為主,組成了《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交通建築運輸等領域研究報告編製組(以下簡稱編製組),共同完成《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交通建築運輸等領域研究報告的編製工作。
編製組首先製定了《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交通建築運輸等領域的調研工作計劃,采用現場訪談、座談、問卷調查、資料檢索等多種方式進行了調查,完成了包括公安消防、公路運輸、鐵路運輸、交通水運、建築、兵器、機械、電力、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管理等領域的調研報告16份,基本涉及了除煤與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之外的領域。
編製組根據調研結果,在積極爭取多方專家參與,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後,編製了《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交通建築運輸等領域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研究報告》主要針對交通、運輸、建築、消防、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特種設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領域,分析了安全生產科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科技需求,明確了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總方針和工作指導思想,製定了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目標,規劃出安全生產理論研究優先領域5個、重大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優先領域15個、安全生產科技攻關項目24項、重點推廣項目41項、示範工程6個,提出了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保障措施和對策。
目 錄
一、形勢與現狀 1
1.安全生產科技麵臨形勢 1
2.安全生產科技現狀 2
3.安全生產科技存在主要問題 4
4.安全生產科技需求 8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11
1.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總方針 11
2.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指導思想 12
3.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目標 13
三、重點任務 16
1.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進理論創新 16
2.抓住共性、關鍵性問題進行重點攻關 21
3.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推廣優秀成果 34
4.進行成果整合,建立示範工程 36
四、保障條件和措施 37
1.建立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體係 37
2.加大安全生產科技投入 37
3.建立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 37
4.重視科技對生產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39
5.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39
6.形成尊重人才、重視科研的社會氛圍 40
7.加強人才培養,形成安全科研梯隊 40
《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
交通運輸建築等領域研究報告
(2004~2010)
一、形勢與現狀
1.安全生產科技麵臨形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必須依靠安全生產科學技術。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作為發展中國家,安全生產必須堅持“科技興安”戰略。
安全生產科技要發展,科技體製建設是關鍵。近幾年的體製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安全生產科技格局,但適應我國加入WTO後市場經濟新形勢的安全生產科技體製尚未形成。圍繞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實現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的安全生產總目標,安全生產科技必須有明確的指導思想,製定科學的、適合國情的中長期發展計劃,規劃優先發展領域、急需的重大科學技術課題和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前沿重大理論問題,提出需要試點和全麵推廣的安全生產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藝。
首先,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解決好安全生產戰線上廣大幹部職工關心的安全生產重大問題,必須依靠安全生產科學技術。舊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安全生產科技格局被打破,而新的適應我國加入WTO後市場經濟的安全生產科技新體製尚未形成,急需規劃出安全生產科技的新格局、新體製。
其次,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時期,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中,必須明確安全生產科技的地位、作用、任務和發展目標、發展戰略,使每一個安全生產科技工作者都為了安全生產科技任務、為實現安全生產科技目標而努力。安全生產科技是科技的一部分,安全生產科技規劃必須納入國家科技規劃。《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為國家科技發展規劃提供安全生產部分的內容,為各部委、省級科技規劃提供參考。
第三,安全生產科技投入的不足和基礎理論研究的滯後,製約了安全生產科技的健康、有序、快速發展,急需規劃安全生產優先領域和重大課題,以便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生產科研工作,解決安全生產中急需的問題。
編製《國家安全生產科技發展規劃》已成為安全生產科技工作中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務。
2.安全生產科技現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安全生產需求的不斷擴大,安全生產科技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安全生產科技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一大批實用科研成果的應用,全麵提升了安全生產水平。
(1)從“八五”期間首次開展《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與評估》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以來,“九五”、“十五”期間,連續開展安全生產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省市科委科技資金中,都投入部分資金,安排了安全生產科研項目。企業為預防和減少事故損失,也開展了一些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民間資金開始進入安全生產科技領域。通過廣大安全生產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在安全科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重大工業事故預防預警與應急救援技術、重大危險源監控、安全生產管理技術研究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科研成果,在預防和減少生產事故,保護勞動者安全健康和國家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2)初步形成了包括國家安全科研機構、省級安全科研機構、大學安全研究院所、企業安全研究院所和其他類安全研究機構等構成的多形式安全生產科研係統。
(3)建立了火災國家重點實驗室、爆炸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全檢驗與監測實驗室、防爆檢測實驗室等一批重點實驗和檢測檢驗基地。
(4)形成了本科(安全工程)、碩士(安全技術及工程)、博士(安全技術及工程)的三級學位教育體係,並設立了相關的博士後流動站和工作站。
(5)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單設了安全科學分類主題詞,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將“安全科學技術”列為一級學科,確定了安全工程師職稱和注冊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製度,安全科學體係建設取得很大進展。
3.安全生產科技存在主要問題
在安全生產科技發展中,還存在整體水平不高、理論發展滯後,安全生產監管缺乏有效科技支撐,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缺乏整體性和係統性,投入嚴重不足、科研力量不足、基礎薄弱、科研條件差等諸多問題,安全生產科技尚不能為安全生產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障。
(1)安全基礎理論研究滯後,發展後勁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安全生產工作的性質和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打破了以前勞動安全衛生監督管理的格局,有些人對安全監督管理機製和體製提出質疑。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中小企業生產事故發生率高的現象,給國家安全監督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強調先進生產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有些企業領導片麵追求經濟效益,忽視安全生產;隻顧眼前經濟發展,沒有認識到安全生產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後勁。這些問題如何解決,沒有形成安全生產基礎理論框架和體係。
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滯後主要表現在:
■對新形勢下安全生產的世界觀、方法論等缺乏研究,沒有形成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安全生產基礎理論方法體係。
■缺乏必要的安全基礎理論研究基地,理論研究力量缺乏、難以整合,難以抓住重大課題。
■安全生產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甚至有些基礎實驗室被拆除、被它用,在安全哲學、安全法學、安全經濟學、安全技術基礎科學方麵出現了嚴重不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的局麵。
■在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方麵,近年來缺乏高水平、高質量、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科研成果。其突出表現為安全生產基礎性研究落(滯)後,許多共性和關鍵性的安全基礎理論缺乏創新和發展。
(2)安全管理理論落後,對安全生產發展影響重大
近十幾年來,我國每年因各類事故死亡人數都在10萬人左右,如圖1所示,發生各類事故100多萬起。事故起因是多方麵的,但這些因素中管理意識、手段、方法和體係的落後是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來,長期的安全管理科研投入不足,造成了安全管理理論滯後,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體係落後的局麵,嚴重製約了安全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從安全生產管理角度看,最突出的問題是技術基礎工作較差,如安全技術標準數量少、指標落後,安全管理水平特別是中小企業安全管理水平遠遠落後國際水平。
(3)安全科研投入不足,難以組織重大攻關
受國家和企業在安全生產總體投入方麵的限製,安全科研投入嚴重不足,嚴重製約了安全生產科研工作的開展。主要體現在:
■經費不足,難以組織安全生產重大問題科技攻關,無法跟蹤國際安全生產科技先進水平。
■企業安全生產經費投入不夠,先進安全生產科研成果難以推廣應用。
■安全科技經費不足,直接影響了安全生產科研基地的建設和優秀安全生產科研人才培養,造成了安全生產科技資源的匱乏。
(4)法律法規研究不夠,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係不健全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係建設是一項艱巨、漫長的工作,每一個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製定,都需要大量的調查、實驗、試驗等研究工作,隻有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才能製定出適合國情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由於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研究不夠,使得很多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還停留在原勞動保護法規的計劃經濟模式下,原則性較強,操作性較差。
(5)重大危險源監管、事故監控預警和應急技術研究滯後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建成了大量的大型貯罐區和倉庫,這些貯罐區和倉庫貯存著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學品,一旦發生事故將造成重大人身傷亡和經濟損失,並對整個社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而我國現階段對重大危險源缺乏係統有效的管理,對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價和監控缺乏統一規範的要求。國外針對一些危險大的設備(設施),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其安全狀態實施遠程監控,及時發現問題並控製處理。而我國尚未建立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測、預測惡性事故發生的監控預警係統和應急救援係統,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應急救援預案和裝備有效的應急救援裝備,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無法預料和有效防止災難性突發事故。
(6)安全監測、檢測設備落後
目前我國工業化水平較低,設備和工藝水平與國外同類生產裝置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不能對關鍵生產裝置、重點生產部位和重要部位進行有效的監測控製。如在鐵路運輸中,行車質量不高,安全檢測手段相對落後,對鐵路道軌、機車車輛的檢測、控製水平較低,未形成監測網絡,對道軌、機車車輛中的事故隱患不能進行係統的檢測,因此對列車衝突、脫軌、火災、爆炸、斷軸、斷軌等重大事故不能進行有效的預防。又如埋地長輸管道和城市公用管道,土壤、環境對管道的腐蝕十分嚴重,極易引起管道的泄漏,而目前的監測檢驗技術滿足不了要求。再如我國公路運輸發展迅速,由於天氣、車況、駕駛人員以及管理等方麵的原因,高速公路事故頻頻發生,惡性事故不斷,目前在充分利用現代化監視、監測與計算機控製方法、利用監控手段指揮交通方麵,與國外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使得每年由於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近10萬人。
(7)針對中小企業的安全生產科研工作不夠
中小企業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中小企業的安全科研投入卻很少,近15年內沒有開展過針對性的重大科研工作,可供使用的成果也很少。因此,中小企業事故多發的局麵沒有改變。
(8)安全生產信息網絡建設落後,製約了安全科技發展
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發展迅速,已滲透到各個領域。但它們在安全生產管理、安全監察,尤其是在重大危險源監控以及災害應急救援等方麵的應用落後。應該努力發揮現代化技術手段在安全生產管理的作用。
4.安全生產科技需求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新時代,對安全生產科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
(1)加強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全麵推進安全生產理論創新。研究安全生產基礎理論體係,為安全生產提供重大指導作用,實現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的不斷創新。
(2)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和規範基礎研究,完善安全生產標準體係。安全生產標準和規範應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持續改進和提高,及時、科學的修訂和製定各種標準和規範需要大量細致的研究工作。
(3)開展事故發生機理、發展過程、影響因素及重(特)大事故控製技術研究。事故的發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隻有對其發生機理、發展過程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發生。同時進行重(特)大事故控製技術研究,提高預防和控製事故的水平。
(4)研究安全生產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淘汰落後的生產工藝、設備,提高設備和裝置的本質安全度。對設備和生產裝置安全性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不斷改進技術和工藝,從而提高設備和裝置的本質安全水平。加大科技投入,研究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型安全設備和檢測儀器,提高生產過程的本質安全度。通過自動化控製和隔離操作,降低事故發生時對人員的傷害程度和傷亡率。
(5)開展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和監控技術研究。應用已有的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和監控技術,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和評價,建立一個從生產經營單位、到地方城市、國家安全監察部門的重大危險源監控網絡係統,這對企業安全生產,對保護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安全,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以及對安全生產管理部門的決策都具有重要意義。
(6)全麵開展事故應急救援體係研究。包括研究並建立快速、有效的指揮係統網絡,以便在事故發生後能夠快速調動組織專家、搶險隊伍、醫療保障等相關的組織和人員;研究針對不同類型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以便保證搶險救援工作程序準確,反應靈敏;開發針對不同事故類型的搶險救援技術和裝備,以保證搶險救援工作的切實有效。例如鍋爐和壓力容器爆炸事故,大型儲罐(區)的泄漏事故,交通運輸事故,鐵路、公路、水路運輸中的毒物泄漏事故,城市地鐵和鐵路運輸事故等。
(7)開展事故後處理技術及退役設備、廢物的處理技術研究。研究事故發生後的控製技術,防止事故的擴大和蔓延。對退役設備、廢物的處理技術進行研究,減少處理退役設備和廢物過程中事故的發生及對周圍環境造成的破壞。
(8)開展設備的監測、控製技術研究。對關鍵設備進行監測和控製,提高設備的監測、控製水平,減少和預防事故的發生。在特種設備方麵,開展檢測與評估技術的研究。
(9)研究適合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的方法、技術、手段、體係、機製等,在中小企業中廣泛推廣人機工效學的技術方法,減輕工人負荷,改善人機環境,使工人從勞累、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脫出來。設計出不同行業、不同工作方式的人機工效學方案及相應的工具與設備,以最低廉的投入,最科學的方法,爭取獲得最佳的安全效益和經濟效益。要改變設備條件差、經費投入不足就難以解決安全生產問題這一過時的觀念,使人機工效學這項最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先進技術在我國中小企業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安全生產科學技術水平。
(10)進行信息和網絡化技術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將地理信息係統(GIS)、全球定位係統(GPS)、遙感係統(RS)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應用在災害和重大危險源監控、事故應急處理等方麵。
(11)針對個體防護裝備技術含量和普及率低、不能滿足防護要求的現狀,急需開發高水平的個人防護裝備和安全專業管理人員的技術裝備,特別要重視多功能防護材料的開發。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1.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總方針
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總方針是: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體現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思想,認真貫徹“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實現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的總目標,為堅定不移地抓好“三件大事”、加快“六個支撐體係”建設、努力推進“五項創新”、盡快構建“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麵負責、社會監督支持”的安全工作新格局,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
2.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指導思想
安全生產科技工作堅持以基礎研究為先導,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整合和引導社會科技資源,按照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安全生產技術保障體係的要求,堅持全麵推動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全麵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
(1)堅持“三個代表”,安全生產科技工作重點為關係廣大安全生產幹部職工切身利益的安全生產問題。
(2)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針對安全生產的實際問題,研究發展經濟與安全生產、社會發展與安全生產的關鍵性問題。
(3)緊緊圍繞安全生產的總目標,為了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減少生產事故和實現安全生產可持續發展,開展重大基礎理論、應用技術研究,特別注意安全科學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論的推廣。
(4)力爭建設若幹安全生產研究基地和示範基地,取得一係列安全生產科技新成果,推廣應用一批安全生產科技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
3.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目標
(1)安全生產科技總目標
跟蹤國際安全生產科技發展,集中國內外安全生產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安全生產急需的重大理論問題、應用問題進行重點攻關,在未來的十年內,使安全生產科技整體水平接近國際水平,爭取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製、重大危險源監控、事故預警和調控、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裝備、安全監測和事故防治等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或國際領先水平。
(2)鐵路運輸安全科技工作目標
按照鐵路跨越式發展的要求,研製開發、引進先進的安全技術裝備,逐步建立防止列車衝突的安全監控防護係統、防止列車脫軌的安全檢測監控係統、提速旅客列車安全檢測保障係統、道口安全防護係統、災害預警防護係統、貨物裝載加固和危險貨物運輸安全監測係統、事故救援快速搶險係統和行車安全信息網絡及綜合管理係統。在此基礎上,建成集監測、控製、管理和救援於一體的高度信息化的行車安全監控係統,使我國鐵路的安全技術裝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3)公路運輸安全科技工作目標
按照“嚴把三個關口,搞好一個監督”的道路安全管理要求,開展車輛管理、車輛綜合性能檢測、道路安全、駕駛員安全管理方麵的技術、設備、法律法規和標準方麵的研究工作,全麵提高公路交通安全和可靠性,力爭到2010年使萬輛車死亡人數下降到43人以下。
(4)交通水運安全科技工作目標
研究港口重大危險源、重大事故監控預警係統,開發油氣儲運火災爆炸事故後果預測技術,製定本行業的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標準、規範和條例,建立長江幹線船舶安全監控與船舶事故應急反應係統、內河船舶運輸危險貨物泄漏事故反應係統,研製海空立體救助體係,使交通水運安全科技在信息化、快速反應等方麵達到較高水平。
(5)建築行業安全科技工作目標
針對建築行業的特點,科技工作的重點目標是建築安全管理體係研究和先進機械設備研製,從改善作業環境入手,開發個人安全防護用具,使建築行業的安全科技水平與建築行業的整體水平同步發展。
(6)機械工業安全科技工作目標
研究和修訂機械行業的產品和安全技術標準,推進安全評價工作和安全健康管理體係的實施。依靠科技進步研究開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設備,使勞動保護設施先進、可靠、齊全。加快研究解決粉塵、噪聲和大件噴漆的安全措施。減少起重、機械、觸電傷害,降低事故頻率。開發適應於油庫、丙烷站、煤氣站、易燃液體和氣體儲罐、輸送管道等易燃易爆部位的報警裝置、濃度測定儀器和防爆措施。
(7)電力安全科技工作目標
按照保證向社會安全、穩定、可靠供電,提高電力係統經濟效益的總目標,注重研究和解決電力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安全技術問題。通過研究開發和技術引進,在輸電技術、配電技術、調度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電力安全保護技術等領域完成一批重大安全科研項目,為電力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安全技術保障。
(8)兵器工業安全科技工作目標
以兵器工業具有重大危險性的火化工生產、安全防護技術研究為主要科研方向,按照安全法律法規建設、抗爆抑爆安全結構工程研究與應用、火炸藥工藝安全、民爆安全技術、安全工程測試、靜電防護等專業需求組織科研項目,承擔起兵器工業建設中安全生產的責任和義務,努力開創安全技術研究的新局麵。
(9)特種設備安全科技工作目標
圍繞我國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架空索道、大型遊樂設施、起重機械等特種設備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等方麵開展係統的研究,並在相關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方麵取得突破性進展,力爭達到杜絕特大事故、遏製重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的目標,使我國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架空索道、大型遊樂設施、起重機械等特種設備事故預防與控製技術的整體水平接近或達到二十一世紀初國際先進水平,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提供安全保障。
三、重點任務
1.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進理論創新
基礎理論研究是科學研究持續、穩定發展的保障,是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基礎,安全生產基礎研究不僅要針對某個時期所麵臨的基礎理論,還要針對未來一個時期內重大理論問題。在最近一個時期內共設置8個重點研究方向。
(1)安全生產重大哲學問題與方法
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指導安全生產理論和政策研究,深刻揭示安全生產的內在規律。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安全生產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安全生產理論體係構成、要素及其層次關係;
■安全生產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
■安全生產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重大哲學問題。
(2)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理論體係
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是安全生產的主要工作之一,其理論體係是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創新的產物。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內容、內涵,今後安全生產基本工作格局。探索安全生產上升為基本國策的重要性,建立科學合理安全生產工作長效機製,對促進並保持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的重大意義。
■以“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為指導思想,為保護最廣大人民生命、健康與財產基本權益,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是必由之路。
■研究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形成由法製基礎、國家監察和工傷保險三個主要支柱的基本構架。
■結合政府公共管理的發展新方向,重點論述構建“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麵負責,群眾監督支持”的安全生產新格局。
■借鑒市場經濟國家安全生產監察的成功經驗成果,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企業、工會和職工群眾承擔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和需要發揮的作用。
(3)事故致因理論
事故致因理論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曆了近90年的發展曆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事故致因理論的認識不斷發展。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生產設備的高集成化、超細分化,高密度的人員、設備和信息流,具有超大能量的重大危險源,高信任度的操作模式,構成了現代和最近一個時期內的生產工藝特征,安全生產係統已經成為一個開放複雜宏觀巨係統。適應於開放複雜宏觀巨安全生產係統的事故致因理論研究應該針對如下的問題:
■開放宏觀複雜巨安全生產係統的基本特征,研究該係統的構成要素、各要素的層次關係和相關性。
■分析以往事故致因理論,說明它們的特點和解釋事故發生的基本出發點,研究這些理論對於開放複雜宏觀巨安全生產係統的適應性。
■研究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直接致因因素和間接致因因素以及它們與事故發生的關係。
■進行典型生產係統分析,如鐵路機車運輸係統、公路客運係統、民航調度係統、水上交通客運係統、旅遊安全係統、鍋爐安全操作係統、民用建築施工安全保障係統等的事故致因因素。
(4)安全生產科學研究中的數學、力學方法
安全生產學科屬於多學科交叉學科,在安全生產科學研究中需要使用數學、力學、物理學、計算機等工具、方法和手段。近年來,在數學、力學、物理學、計算機等方麵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神經網絡方法、分維分形理論、灰色理論、巨係統理論和方法、模糊數學理論、流變理論、博弈論和方法、離散數學理論和方法等都產生了很多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手段,研究如何把這些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手段應用於安全生產之中。在這方麵,優先研究方向有:
■開放複雜宏觀巨安全生產係統的神經網絡方法。一個開放複雜宏觀巨安全生產係統往往是一個輸出和輸入基本確定而不完全確定、但不能確定輸入與輸出關係的係統,要研究這種係統的輸入與輸出的關係,最好的手段就是采用神經網絡方法。主要研究如何運用神經網絡理論和方法解決安全生產問題,如事故發生機理、事故發展過程、應急救援演練、事故時期人員疏散的學習機製;建立典型安全生產係統的神經網絡模型;開發典型安全生產係統的神經網絡計算機軟件。
■安全生產事故預警和幹預理論研究。預警和幹預是預防事故發生的關鍵,得到了國內外科學研究界的普遍重視,很多工業化國家建立了經濟預警、災害預警、事故預警等預警機製、理論和方法,構築了強大的預警防線。我國在金融、宏觀經濟、社會保險等領域,借助具有事故仿真和強大知識庫的數據倉庫技術(不同於數據庫),正在研究相關的預警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該方麵的研究還是空白。主要研究安全生產事故的預警理論、方法和幹預機製。如重大生產事故的國家預警模型和調控模型,在國民經濟中安全生產基本建設宏觀調控機製和調控模型,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上交通運輸、兵器生產、特種設備等重大事故的預警機理、預警模型、幹預因素、幹預模型等。
■複雜多因素安全係統因素相關性的離散數學理論和方法。對於複雜多因素的安全係統,因素之間往往是具有相關性的。如對於集公安、消防、醫療救助、緊急救助等為一體的應急救援指揮係統,如何確保接報電話時刻處於等待狀態,就需要應用離散數學理論和方法來解決。主要研究內容有:交通運輸安全調度、應急救援指揮係統、集成化機械生產係統等典型生產係統的安全因素數學表示,各因素間的關聯度及其數學表示,各因素重要度及其數學表示等。
(5)事故發生機理與事故控製理論
交通、運輸、建築、消防、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特種設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行業事故發生機理和事故控製理論研究。包括:
■交通運輸駕駛人員、機械操作人員、建築工人、兵器工業生產等高風險生產場所工人的可靠性研究,測試他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生理、心理反映與事故發生的關係。
■交通道路規劃與事故發生關係的理論研究。交通線路規劃應考慮安全、土地(空間)使用、社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而安全是最重要的。研究道路安全規劃的理論、方法、指標體係,編製道路安全規劃實施指南。
■建築結構力學中安全相關理論研究。隨著建築規模的越來越大,建築物的固有風險也越來越高。在建築結構力學中安全相關理論研究重點有:深基坑開挖的安全控製理論、高層和超高層建築物的結構力學理論和方法、特殊環境(條件)下的安全施工理論和方法。
■事故狀態下人心理、行為模式、行為規律研究。包括:事故狀態下人們的心理反映,火災、爆炸、泄漏、機械事故等典型事故狀態下多層居民樓、開闊廠區、高密度人員集聚場所等典型場所的人群行為模式和行為規律。
■各類火災、爆炸、泄漏、機械、電氣事故發生的基本條件(環境)和發展過程研究。
■鍋爐、壓力容器、客運索道、大型起重機械等特種設備事故發生的基本條件(環境)與發展過程研究。
2.抓住共性、關鍵性問題進行重點攻關
在交通、運輸、建築、消防、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特種設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領域,涉及多項事故預測預報技術與裝備、事故防治技術與裝備、安全監測技術與裝備、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這些技術與裝備,是行業發展的支撐。要從上述行業安全生產的共性和關鍵性問題入手,組織安全生產各方麵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在安全生產科技研究開發方麵設立15個重點領域,開展24項重大安全科技攻關。
(1)重點攻關領域
1)重大危險源指標體係、監測與監控網絡化技術研究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價和分級技術以及適合國情的重大危險源監測與管理的信息化技術,開發用於重大危險源信息管理、監督管理輔助決策智能化、基於GPS數據傳輸、GIS可視化監測係統軟件。主要內容包括:
■各類事故危險性評價模型。通過大量的實驗和事故統計分析,建立定量化(QRA)風險評價模型,包括事故傷害與破壞範圍、事故發生概率以及危險性評價模型等。
■各類危險源的固有風險指標。在一種環境中的某個危險源的固有風險是一個定值,這種風險是由危險源本身屬性決定的,研究典型危險源的固有風險指標體係及其風險值。
■各類危險源的社會風險指標和管理措施風險指標。危險源的固有風險是不變的,而社會風險和各種措施管理等因素風險是變化的,研究危險源在典型環境中的社會風險和各種措施、管理等因素風險的指標體係及其風險值。
■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與分級關鍵技術研究。包括:運輸過程、危險建(構)築物、鍋爐、壓力容器、危險物品等重大危險源的辨識指標體係、定量化評價方法和分級指標體係;對各類危險源分級指標體係進行整合,研究重大危險源的分級管理技術。
■研製基於GPS數據傳輸、GIS可視化技術的重大危險源監測與管理係統。包括:完善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宏觀管理的數據支持機製,研製包括:危險化學品、法律法規、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應急救援設備、應急救援器材、重大危險設施(設備)、危險建(構)築物等的重大危險源數據庫;研究對重大危險源數據處理與監測管理輔助決策的數據挖掘係統;開發支持多主式通訊係統的現場總線協議、支持GPS數據傳輸、基於GIS可視化技術的重大危險源監測管理係統。
2)事故預測預報技術與裝備
正確的事故預測預報是預防事故發生的關鍵,近年來研究機構十分重視事故的預測預報技術與裝備的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事故診斷、事故模擬、事故仿真、事故再現虛擬場景技術與裝備等方麵。開發重點和方向包括:
■應用於飛機、船舶、車輛的智能化快速診斷技術與裝備。
■應用於管道、儲罐、風機、泵的無損探傷技術與裝備。
■火災、爆炸、泄漏的監測、檢測、報警技術與裝備,如各種原理的檢測傳感器、通訊報警設備等。
■火災、爆炸、泄漏、運輸設備(工具)碰撞的報警技術與裝備。
■廠房、庫房、地下硐室、地鐵、固定設備等開放空間、受限空間典型事故的虛擬現實技術與裝備。
3)事故防治技術與裝備
事故防治技術包括:防止事故發生的技術和控製事故擴大的技術。在這方麵的開發重點和方向包括:
■新型的安全專用材料,如耐火材料、防火材料、專用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等。
■安全生產工藝和手段及其配套技術裝備,如各種環境的安全爆破技術與裝備、防止交通運輸工具發生直接碰撞的技術與裝備。
■地下硐室、地鐵、地下商場等事故時期的快速封閉、快速隔離工藝、手段及其配套技術裝備。
■不同壓力、不同輸送物質管道的快速堵漏工藝、手段及其配套技術裝備。
■開闊水域液體(比重小於水)泄漏事故的快速圍堵、清理工藝、手段及其配套技術裝備。
4)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裝備
先進的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是確保事故控製、人員搶救的關鍵,我國從“八五”就開始該方麵的研究工作,雖然在某些方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成套技術裝備。這方麵的研究開發重點和方向包括:
■火災、爆炸、泄漏、鐵路交通、公路交通、水上交通等典型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製技術。
■事故時期的搶救和通訊技術與裝備。如:火災環境下搶救技術與裝備、長隧道重大交通事故快速救助技術與裝備,長隧道、地下硐室通訊技術與裝備。
■應急救援成套化技術與裝備,如多用途應急救援指揮車、便攜式中距離應急救援指揮係統、事故場景的可視化成套技術與裝備等。
■事故緊急逃生技術與裝備,如防火麵罩、各類防毒口罩、事故指示與安全標誌材料等。
5)城市應急救援體係建設關鍵技術
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大和城市功能的增強,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麵臨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城市要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各類事故和各類突發事件,必須對應急救援力量進行整合,協調一致。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城市應急救援體係要素、內容和建設模式。
■火災、爆炸、泄漏、交通事故等典型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製技術。
■城市事故特點以及人員疏散、交通管製的原則、範圍和實施程序。
6)重大事故預警與調控機製研究
通過對事故發生、發展與影響因素分析,研究生產事故發生、發展的過程,建立生產事故影響因素數據庫和調控因素知識庫,應用數學、力學、經濟學方法,建立國家生產事故預警與調控模型。主要內容包括:
■生產事故發生的動力學模型研究。
■分析生產事故發生趨勢與國家政策、立法、執法、安全監督等調控因素的關係,建立生產事故幹預模型。
■建立生產事故影響因素數據庫和調控因素知識庫。
7)重大事故仿真關鍵技術與裝備
通過對典型工業火災、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的機理及其數學物理模型研究,建立典型工業火災、爆炸、毒物泄漏事故過程數值模擬和仿真軟件係統,建立重大事故仿真實驗室,開發相應的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智能化計算機仿真軟件包,為根本改變我國重大災害性事故防治與處理的不利局麵提供係統的理論支持及科學的決策依據。主要內容包括:
■典型重大工業火災、爆炸、毒物泄漏事故過程數值模擬和仿真技術研究。包括:典型火災事故的機理及其數學物理模型研究及模擬仿真軟件開發;通過對典型火災事故進行實驗研究,探討火災事故發生的機理,在此基礎上開發典型火災事故的模擬仿真軟件;
■典型爆炸事故的機理及其數學物理模型研究及模擬仿真軟件開發。通過對典型爆炸事故進行實驗研究,探討爆炸事故發生的機理,在此基礎上開發典型爆炸事故的模擬仿真軟件;
■典型毒物泄漏事故蔓延的機理及其數學物理模型研究及模擬仿真軟件開發。通過對典型毒物泄漏事故進行實驗研究,探討典型泄漏事故泄漏、擴散的機理,在此基礎上開發典型毒物泄漏事故的模擬仿真軟件。
■受限空間火災煙流流態分析及計算機仿真技術。根據多孔介質滲流理論、火災氣體動力彌散理論、相似模擬理論及低溫氧化和熱傳導規律,設計製作受限空間火災發展趨勢3D模型係統及其輔助係統,研究火區流場特性與火災氣體運移規律、火災發展規律。建立三維非定常可壓縮和多組分氣體流動的數學模型,編製相應的應用軟件,對事故發生進行模擬重現。
■複雜係統重大事故智能診斷係統研究。包括:表達複雜係統深層知識的SDG建模理論及具體方法和對複雜係統深層知識的SDG推理算法及程序實現。通過對複雜係統運用SDG技術進行描述和建模的研究,最終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模型理論以及具體的建模方法。運用這些理論和方法所建立的SDG模型,可以有效地包容複雜係統內各子要素間的影響信息,而這些信息對於解決複雜係統的安全問題是完備和高效的。這一套SDG建模的理論和方法,一方麵支持對複雜係統劃分下的多級子係統的建模,另一方麵提供模型的複用技術。通過對複雜係統運用SDG進行搜索和定性推理的研究,最終提出搜索與推理的算法和引擎的程序實現。該引擎支持雙向推理,且提供高速、可靠的推理結果。最後,我們還將提供一套科學的檢驗方法,以對推理引擎的各項性能做出統一的度量。
■基於SDG推理的事故智能診斷技術。結合目前國際通用安全診斷方法,運用SDG來代替人工進行,從而提出一套新的、超越現有技術的安全綜合方法。該方法能夠完備地發現複雜過程係統中潛在的危險,以及這些危險發生的過程,為今後的解決複雜係統的事故分析問題提供依據。
8)安全特種材料與安全防護用品
在高風險作業場所,如接觸有毒有害物質、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接觸高壓電弧等,作業人員不得不暴露於可能致人員傷害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使作業人員免遭傷害的唯一辦法就是將作業人員保護起來。火災、爆炸、電氣等事故發生時,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損失,應采用不使災害傳播或減緩傳播速度的功能和專用材料是最佳手段之一。我國在該方麵的研究起步較晚,距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較大,在近期內主要研究內容有:
■阻燃、防靜電、防腐蝕性能材料的研製。
■輕型、低阻、高疏水的口罩材料研製。
■高反射性能的逆反射材料研製。
■火災、爆炸、毒物泄漏環境工作服裝研製。
■各類安全專用材料的檢測檢驗技術研究。
9)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及其支持技術
分析工業化國家的分級監察特點以及我國安全生產監察的需求,研究科學、適應國情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製、體製、手段、方法和程序。該方麵研究開發重點和方向包括:
■我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製,實施分級安全監察模式、方法和過程。
■交通、運輸、建築、消防、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特種設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分級監察指標體係和監察實施規劃。
■交通、運輸、建築、消防、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特種設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分級監察支持手段,如便攜式安全監察執法計算機及其決策支持係統等。
10)安全生產標準體係
安全生產標準是對安全生產過程、生產場所、生產設備和工具、生產人員的基本要求和準則,在生產過程中遵守安全生產標準是確保生產安全的關鍵。已有舊標準的修改、適應WTO新形勢的新標準製定、對未來可能的標準等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此來構築我國的安全生產標準化體係。
該方麵研究開發重點和方向包括:
■我國安全生產標準化體係的內容、構成研究,構築我國的安全生產標準化體係。
■交通、運輸、建築、消防、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特種設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領域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的製定。
■城市安全標準研究。包括:城市人的安全行為規範,為城市安全服務的各類設施、設備、用具、工具的安全標準,城市應急救援、安全保障標準等。
11)安全生產信息化係統
信息化帶動產業化,信息化是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安全生產信息化體係建設方麵,近期需要開展研究的重點和方向主要有:
■安全信息網站規劃設計,進行國家、省、市、企業的安全生產信息網絡規劃,研究我國安全生產信息網絡體係框架。
■國家安全生產電話舉報體係規劃設計,進行國家、省、市、企業的安全生產電話舉報係統規劃,研究國家安全生產電話舉報信息網絡體係框架。
■國家、省、市級的基於GIS的事故應急救援和基於GPS的事故指揮係統。
12)重大危險源監控體係
實施重大危險源監控是有效控製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關鍵,該方麵的研究與體係建設的重點內容有:
■重大危險源監控實施方案研究。包括:重大危險源監控實施程序、監控方法、監控模式和監控內容。
■國家重大危險源監控網絡化體係研究,包括國家重大危險源監控網絡體係需求分析、編製國家重大危險源規劃。
■國家、省、市級的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計算機軟件開發和基於GIS的企業重大危險源管理係統。
13)安全生產基礎數據庫
安全生產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資料的支撐,安全生產基礎數據庫建設是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國都十分重視安全基礎數據庫建設,建立了用於政府安全監督管理、安全評價、基礎安全生產數據儲備等各類數據庫。我國近年來也開始了安全數據庫的建設工作,但僅僅是十分初級的工作。目前,急需建立的安全基礎數據庫有:
■重大危險源數據庫。
■事故應急救援數據庫。
■安全評價基礎數據庫。
■勞動保護用品、安全產品數據庫。
■企業安全生產綜合情況數據庫。
■安全監督管理支持數據庫。
14)安全評價關鍵技術
安全評價是加強企業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安全評價可以減少、控製生產過程的危險源,降低發生生產事故的風險,減少事故的損害。目前一些工業化國家的安全評價主要以定量化個人固有風險評價方法為主。我國由於實驗基礎數據的積累、事故統計資料不完善等,安全評價還停留在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符合性評價階段。在安全評價方麵,近年來需要開展的科研工作有:
■典型生產工藝(過程)的安全評價方法研究。
■安全評價指標體係研究。
■個人固有風險安全評價方法研究。
■適應於國情和生產條件的安全評價計算機軟件開發。
15)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
建立和保持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作為企業安全管理的科學化、係統化手段,對全麵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該方麵的研究重點和方向有: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的運行模式研究,如要素運行模式、過程化模式等。
■交通、運輸、建築、消防、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特種設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企業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實施指南研究。
■小企業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實施指南研究,製定小企業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實施指南。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的管理理論、方法和模式,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的步驟、內容等研究。
(2)安全生產科技攻關項目
按照重點研究方向,設立24項安全科技攻關項目。
■重大危險源指標體係、監測與監控網絡化技術研究。
■城市應急救援體係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基於現代技術的應急救援決策支持與重點技術裝備研究。
■重大事故預警與調控機製關鍵技術研究。
■重大事故仿真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典型事故隱患快速智能診斷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究。
■基於GPS的移動重大危險源監控技術與設備研究。
■安全專用材料研究。
■安全防護用品和安全保護用具的關鍵技術研究。
■事故預防與控製的智能在線監控技術研究。
■水上交通工具衝突防止與事故監控係統研究。
■小企業事故預測預報成套技術與裝備研究。
■安全監督管理專用工具與設備研究。
■防止列車衝突安全監控防護與安全運行關鍵技術研究。
■交通道口安全防護與監控係統研究。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安全技術裝備等安全生產重大數據庫研究開發。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要素、程序與方法研究。
■事故預防、工傷保險與安全監察機製研究。
■企業新型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及其運行機製研究。
■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對策、措施研究。
■全球市場經濟環境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製研究。
■安全生產貿易爭端事件對策機製和措施研究。
■安全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與係列化評價軟件開發。
■小康社會安全生產指標體係研究。
3.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水平,推廣優秀成果
安全生產科技產業化的指導思想應該:首先要通過產業化提高我國安全生產的總體水平,圍繞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實現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的總目標;其次,要通過產業化帶動安全生產產業的發展,提高安全生產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產值。安全生產重點推廣技術有:
■火災、爆炸、泄漏等典型事故安全評價軟件。
■基於GIS的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軟件。
■基於GIS的企業應急救援決策支持係統軟件。
■車站、碼頭、港口、危險貨物工廠等重大危險源、重大事故監測、報警係統。
■城市、地區重大危險源辨識、監控、重大事故監測報警係統。
■城市事故應急救援體係建設。
■車站、碼頭等基於GIS的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係統。
■重大道路事故快速報警、指揮係統。
■內河水運安全監控、事故報警和指揮係統。
■多功能應急救援指揮車。
■鐵路安全監控和事故報警、指揮係統。
■交通、運輸、建築、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
■地區、行業、小型企業過程化安全管理模式。
■地下大型硐室、地鐵、地下百貨商場等事故監測報警係統。
■交通運輸工具碰撞事故報警與應急反應係統。
■易燃易爆物料儲倉泄爆、抑爆裝置。
■冶煉作業環境中毒事故監測報警係統。
■車輛超速、超載連鎖保護裝置。
■汽車綜合性能快速診斷裝置。
■船舶故障快速診斷裝置。
■鐵路路況快速分析、事故診斷裝置(係統)。
■燃氣泄漏報警裝置。
■自動超聲波無損探傷技術。
■移動危險源監控跟蹤技術。
■壓力容器損傷快速檢測係統。
■哈龍替代滅火劑。
■多功能應急指揮車。
■便攜式紅外電氣線路檢測儀。
■災害環境的可視化技術。
■便攜式安全監察執法工具。
■火災排煙探測係列裝置技術。
■阻燃材料新技術。
■防止變電站全停保障技術裝備。
■高壓帶電作業器具。
■起重機安全綜合保護新技術。
■800兆列尾和列車安全預警係統。
■防止列車脫軌安全檢測監控係統。
■新型車輪軸探傷裝置。
■鐵道路口障礙預警裝置。
■新型安全防護用品。
■大型油輪泄漏油圍堵清除設備。
4.進行成果整合,建立示範工程
按照安全生產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要求,建設6個示範工程:
■重大危險源監控體係建設示範工程。
■安全奧運技術示範工程
■安全三峽技術示範工程
■城市事故應急救援體係建設示範工程。
■建立與保持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係示範工程。
■在中小企業建立與保持科學化、係統化安全管理體係示範工程。
四、保障條件和措施
1.建立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體係
將安全生產科技作為科技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納入企業科技統一發展規劃之中。建立完整的安全生產技術開發體係和技術創新體係,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勵機製與監督機製,建立有利於安全科技成果的推廣利用和新技術產品產業化的政策環境和運行機製。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實現人員、資本的有效利用。樹立市場競爭觀念,建立市場競爭機製,提高效率和效益。
2.加大安全生產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證。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安全科技必須有所超前,從而可以保證和促進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隨著生產的發展,要繼續加大安全科技經費的投入。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和社會對安全科研和技術創新的支持,拓寬經費渠道。積極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安全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新產品,從成果轉化的效益中提出一定份額用於技術創新的再投入,形成科研與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發展機製。
3.建立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
安全生產科技基礎性工作重點應放在研究基地、實驗室建設、示範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方麵。
(1)研究基地建設
以目前的安全科學研究院所、大學為基礎,建立或加強專業化程度更高的研究機構(所),陸續建立下列專業化研究機構:
■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所。
■安全生產人機工程研究所。
■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所。
■各專業事故防治研究所。
■重大危險源監控中心。
■事故分析、處理中心。
■勞動保護用品檢測中心。
■安全生產技術裝備檢測檢驗中心。
■國家安全評價中心。
(2)實驗室建設
針對交通、運輸、建築、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領域應逐步建立國家、地方、行業重點實驗室:
■人機工程實驗室。
■安全材料實驗室。
■安全設備實驗室。
■事故分析模擬實驗室。
■安全評價實驗室。
■事故狀態人行為實驗室。
■交通、運輸、建築、機械、電力、輕工、紡織、旅遊、輕紡、冶金、鑄造、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教育等領域專業實驗室。
(3)安全人才培養基地
安全生產人才是最可貴的安全生產資源,安全生產人才的培養關係到安全生產的發展和未來。應該加強“安全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製定安全工程人才培養計劃、人才發展戰略,研究安全生產人才培訓的目標、方法和任務,研究安全工程各教材大綱和要求,組織編寫安全工程專業教材。
4.重視科技對生產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加強對安全生產領域重大的技術、管理問題的科研攻關,研究全國安全生產長效機製的重大基礎和應用項目,在安全防護技術、信息係統安全評估技術、重大災害評估技術等方麵,解決生產中的重大安全問題,特別加強安全基礎及前瞻性問題研究,為生產發展提供安全技術支撐,為安全生產提供可靠的安全技術保證。
5.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堅持國際化發展方針,在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跟蹤國際安全生產領域科技發展方向,引進、推廣國外先進的安全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促進安全生產水平提高。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培養安全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6.形成尊重人才、重視科研的社會氛圍
集中國內安全生產的專家學者,吸收國外安全生產專家學者參加,進行安全生產科普知識的推展,廣播安全生產科技的種子,定期和不定期舉行安全科普知識講座和安全生產科技成果展示交流活動,促進重視安全生產科研和注重安全生產科研成果推廣的社會氛圍,使安全生產科技成為名副其實的安全生產第一生產力。
7.加強人才培養,形成安全科研梯隊
注意引導我國具有安全技術與工程、環境與安全工程或與安全工程相近專業的大學,開展全方位安全科技人才的培養,爭取各方麵力量,創建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基金、安全生產優秀中青年科研基金等,建立優秀安全生產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