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元的煤礦為什麼賣不到“煤渣價”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南河溝鄉扒樓溝村價值2億元人民幣的國有煤礦被“賤賣”給山西晉保煤業有限公司一事繼續發酵,《法製與新聞》2012年12月25日跟蹤報道了此事,披露了評估、拍賣以及轉讓的過程。消息一經披露,引來公眾更強烈的質疑。
公眾對於扒樓溝煤礦“賤賣”的質疑集中在37.5萬元這個價格上,也就是說這個後來可以值數億元的煤礦當時為什麼會賣不到煤渣的價格?
首先是評估的問題。山西天華財務谘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了一份評估報告。該報告稱,扒樓溝煤礦總資產3563.42萬元,負債總計3526.12萬元,淨資產37.3萬元。由於報道中沒有披露評估報告。情況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在評估過程中,隻對扒樓溝煤礦的廠房、機器設備等資產及負債進行評估,而沒有對煤礦本身的礦產進行評估。另一種是評估包括了煤礦的礦產。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這個評估太不靠譜。對於煤礦來說,煤才是最重要的資產。第二種情況是對煤礦礦產的嚴重低估。否則,總資產何以隻有區區3563.42萬元?
煤礦的評估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開采能力,二是儲量。當時扒樓溝煤礦是國有企業,資金不足、設備落後是事實,開采能力有限,但是這並不等於永遠無法提升開采能力,隻要更新設備就可以。否則,為什麼一轉讓,開采能力就提升了。儲量的評估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評估時是找有煤層的地方打孔還是找沒有煤的地層打,這裏麵學問實在太深了。礦產評估師在評估報告裏采用什麼樣的參考數值,決定一座煤礦評估值的多少,評估值會相差非常大。這種“選擇性評估”在煤礦評估中經常使用。而實際上,據新華社報道,神達晉保煤業公司(山西晉保煤業有限公司的收購方)總經理兼礦長劉存祥表示,“根據2011年底的勘測數據,該煤礦的麵積為10.0724平方公裏,可采儲量為111.14百萬噸,采礦的垂直深度為100到160米。而在2007年轉讓時,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情況。”轉讓的時候,他們當然是不知道了。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是有人信了。
其次是轉讓的程序是否合法的問題。據《法製與新聞》報道,2007年11月8日,蘭金明、徐建軍、張懷寶以37.5萬元競得該煤礦。而在此之前的11月2日,扒樓溝煤礦在工商局已經更名為山西晉保煤業有限公司。山西晉保煤業有限公司在10月已經變更股東為張懷寶、徐建軍、蘭金明。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是內定的買家。更讓人感到蹊蹺的是,新華社報道,保德縣經信局局長菅混寬表示,“資料上寫著37.47萬元,是這麼個情況。淨資產為這麼多,交易價格也是這麼多,付款時間是2007年6月10日以前,一次付清,蓋章生效。簽字蓋章生效,它這個問題就說明白了。”也就是說,在6月10日以前,就已經付款並蓋章生效了,那11月8日的競拍隻是在“走程序”,做給人看的。這樣的程序有多少合法性,能體現多少的公平和正義?
如果評估報告是失實的,程序又不合法,那麼這次轉讓的合法性就可想而知了。且不說這次轉讓竟然能曆經五年的“曆史考驗”。而今,麵對媒體的不斷報道和跟進,麵對公眾的質疑,當地政府10月份成立了聯合調查組開始調查。然而兩個月過去了,依然“音訊全無”。當地政府的沉默,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如果公眾問:元芳,你怎麼看?元芳恐怕也隻能回答:大人,此事背後一定有一個天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