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煤礦環境汙染應急救援預案

作者:狗万manbet官网 2013-01-07 16:30 來源:狗万manbet官网

  第一章 總論 11

  1.1 任務由來 11

  1.2 規劃編製依據 13

  1.2.1有關突發環境汙染02manbetx.com 應急處理的文件 13

  1.2.2相關法律法規14

  1.2.3有關技術標準與方法 14

  1.3 指導思想與原則 14

  1.3.1指導思想 14

  1.3.2應急預案編製原則 15

  1.4預案適用範圍 17

  1.5預案編製步驟與技術路線 17

  第二章 企業概況 18

  2.1 企業基本情況 18

  2.1.1公司簡介 18

  2.2 自然社會環境概況 18

  2.3 企業生產工藝與汙染環節 23

  2.3.1工業場地總平麵布置 23

  2.3.2生產工藝 24

  2.3.3生產過程中產品名稱和生產量 28

  2.3.4汙染產生環節 28

  2.3.5與環境有關的突發危險因素識別 31

  2.3.6行政區劃分與人口分部 34

  2.3.7社會經濟 34

  2.4企業周邊環境與保護目標 35

  第三章 應急組織機構和應急響應 38

  3.1 應急組織機構設置 38

  3.1.1應急組織體 38

  3.1.2應急組織機構聯係方式及主要成員 39

  3.1.3應急指揮中心及職責 42

  3.2 應急分組職責 43

  3.2.1現場指揮辦主要職責 43

  3.2.2現場救援小組 43

  3.2.3警戒與疏散小組 44

  3.2.4醫療衛生小組 45

  3.2.5通訊聯絡小組 45

  3.2.6電力保障小組 46

  3.2.7善後處理組 46

  3.2.8物資供應小組 46

  3.3 應急響應機製 47

  3.3.1應急機製運作 47

  3.3.2應急響應分級 47

  3.3.3通訊和報警 49

  3.3.402manbetx.com 發生應急響應 50

  3.3.5事後應急響應 53

  3.3.6應急結束與善後事宜 54

  第四章02manbetx.com 報告與通報 56

  4.1 報告程序 56

  4.1.1企業內部報告程序 56

  4.1.2外部報告時限及程序 56

  4.2 報告內容 57

  4.3 通報受影響區域及聯係方式 58

  4.4 24小時報警 59

  4.4.1 24小時報警裝置 59

  4.4.2 24小時有效的內外部通訊聯絡 60

  第五章 汙染02manbetx.com 現場應急措施61

  5.1 應急過程中使用的藥劑及工具 61

  5.1.1突發水環境汙染事件應急裝置 61

  5.1.2突發大氣環境汙染事件應急裝置 62

  5.1.3突發火災應急裝置 63

  5.2 應急過程中采用的過程技術說明 63

  5.2.1物理處置法 63

  5.2.2化學處置法 64

  5.3 生產過程中應解決方案 66

  5.3.1矸石自燃突發事故應急處理 66

  5.3.2地表塌陷應急處理 68

  5.3.3突發火災應急處理 69

  5.3.4瓦斯爆炸事故應急響應 74

  5.3.5礦井透水事故 77

  5.4 事故現場人員清點、撤離方式、方法、地點 82

  5.5 事故現場隔離區劃定與隔離方法 83

  5.5.1事故現場隔離區的劃定方式、方法 83

  5.5.2事故現場隔離方法 83

  5.5.3事故現場周邊區域的道路隔離或交通疏導辦法 83

  5.6 現場應急人員在撤離前、後的報告 84

  5.7 處置事故可能產生的二次汙染的處理措施84

  第六章 搶險、救援及控製措施85

  6.1 救援人員防護、監控措施85

  6.2 搶險救援方式 86

  6.3 現場實時監測及異常情況搶險人員撤離 86

  6.4 應急救援隊伍的調度 87

  6.5 控製事故擴大的應急措施 88

  6.6 事故可能擴大後的應急措施 88

  第七章 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及醫院救治 90

  7.1 受傷人員現場急救 90

  7.2 轉運及轉運中的救治方案 91

  7.3 藥物、器材儲備信息 91

  第八章 現場保護與現場洗消 93

  8.1 事故現場保護措施 93

  8.2 現場淨化方法 93

  8.2.1汙染源排查 93

  8.2.2汙染控製措施 94

  8.2.3洗消作業 95

  8.3 事故現場洗消工作隊伍 96

  8.4 洗消後二次汙染的防治方案 96

  第九章 事故現場的恢複和善後 97

  9.1 撤點、撤離和交接程序 97

  9.2 受影響區域的連續環境監測 97

  9.3 應急終止的條件 99

  9.4 事故後的生態環境 99

  9.5 應急終止程序 99

  第十章 應急終止後的行動 101

  10.1 應急解除通知 101

  10.2 環境應急設備維護、保養 102

  10.3 應急評價過程 101

  10.3.1應急過程評價內容 102

  10.3.2預警評價102

  10.3.3報告評價103

  10.3.4接警評價 104

  10.3.5智慧和協調評價 104

  10.3.6警報和緊急公告評價 105

  10.3.7其他應急過程的評價 105

  10.4 事故原因的額調查和責任確定 106

  10.5 環境應急總結報告的編製 107

  10.5.1環境汙染事故應急總結目的 108

  10.5.2應急總結的基本內容 108

  10.5.3應急總結的結論 108

  10.6 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的修訂 109

  10.7 事故損失調查 109

  10.7.1調查方法 110

  10.7.2直接經濟損失調查 111

  10.7.3間接經濟損失調查 111

  10.8 善後處置和保險112

  10.8.1受災的安置與撫恤 112

  10.8.2物資的清理與補償 112

  10.8.3保險與理賠 112

  第十一章 應急保障 114

  11.1 通訊、消防等應急設備保障 114

  11.2 現場搶險救護應急設備保障 114

  11.3 應急隊伍保障 115

  11.4 其他保障措施 116

  11.5 保障製度117

  第十二章 應急培訓計劃119

  12.1 應急救援人員培訓 119

  12.1.1基本應急培訓 119

  12.1.2特殊應急培訓 121

  12.1.3礦山救護隊的必備培訓 123

  12.2 員工培訓 123

  12.3 司機、監測人員培訓 124

  12.4 公眾培訓 124

  12.5 應急培訓記錄 125

  第十三章 演練計劃126

  13.1 演練原則和要求 126

  13.2 演練準備 126

  13.3 演練範圍與頻次 127

  13.4 演練組織 127

  13.5 應急演練的評價、總結與追蹤 128

  分預案: 129

  矸石自燃突發環境事故應急分預案 129

  第一章 事故類型和危害03manbetx 129

  1.1 《矸石自燃突發環境事故應急預案》的意義 129

  1.2 事故類型和危害03manbetx 129

  1.2.1煤矸石自燃原因03manbetx 129

  1.2.2煤矸石自燃的特征 130

  1.2.3矸石自燃環境危害效應 132

  第二章 矸石場綜合治理方案 135

  2.1 工程方案 135

  2.2 煤矸石場綜合治理工程措施 136

  2.2.1建防滲層、過水涵洞 136

  2.2.2矸石堆安全堆放措施 136

  2.2.3矸石堆擋牆工程措施 137

  2.2.4排水措施 137

  2.3 矸石場綠化工程措施 138

  第三章 矸石自燃應急機構及應急響應 140

  3.1 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 140

  3.1.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 140

  3.1.2指揮部職責 141

  3.1.3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各小組職責 142

  3.2 應急響應 144

  3.2.1預防和預警 144

  3.2.3應急預案的啟動 146

  3.2.4應急救援 146

  3.2.5應急結束 147

  第四章 矸石自燃應急處理措施 147

  4.1 矸石場自燃應急措施 148

  4.1.1挖除火源法 148

  4.1.2深孔注漿法 148

  4.1.3鋪網注漿法 149

  4.1.4泡沫法 149

  4.1.5表麵封閉法 149

  4.1.6注水法 149

  4.1.7護坡加固法 150

  4.2 現場應急處置其它措施 150

  第五章 矸石自燃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151

  5.1 應急隊伍保障 151

  5.2 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152

  5.3技術措施保障 153

  5.3.1注漿滅火工藝參數選擇 153

  5.3.2注漿噴灑操作與管理154

  5.4 組織措施保障 154

  第六章 矸石自燃應急培訓計劃155

  6.1 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 155

  6.2 企業周邊社會人員應急響應知識的宣傳 156

  6.3 培訓管理157

  第一章 總論

  1.1 任務由來

  環境汙染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環境災害事故事件,如在瞬間或較短時間內大量非正常排放或泄漏劇毒 、高劇毒或有毒有害化學品等汙染環境的物質,給民眾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造成重大汙染 、人員財產損失,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不同於一般的環境汙染事故,它沒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徑,發生突然、難以控製,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破壞性大,對人民群眾及生物生命安全危害極大。如果沒有相應的防範措施和安全生產管理方法,一旦發生生產事故,就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環境質量下降,各類環境汙染事故頻繁發生,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為防止汙染事故發生,國家出台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嚴厲處罰汙染事故單位和個人,並追究責任者法律責任,遏製環境惡化趨勢,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發展。

  為適應當前環境應急工作需要,規範企業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提高企業處置突發環境汙染事故能力,有效預防環境汙染事故,減輕突發汙染事故對環境的影響和對人民群眾的危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有關規定,山西省環境保護局頒發了《關於加強〈企業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的通知》,要求山西省各級環保部門要切實加強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

  晉中市環境保護局對此項工作十分重視,根據省內各個地市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編製工作情況,為了進一步推動晉中市工業企業這項工作的開展,為了預防和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維護企業和人民群眾的環境安全,晉中市環保局按照環境保護局《關於加強〈企業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的通知》的要求,頒發了《關於轉發〈關於加強〈企業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和《關於編製突發環境汙染案件應急預案的通知》要求汙染型企業落實環境應急工作,規範企業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提高企業處置突發環境汙染事故能力,有效預防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減輕突發環境汙染事故對環境的影響和對人民群眾的危害.

  煤炭資源在晉中市分布較為豐富,但由於開采條件艱苦和環境複雜,導致在開采過程中可能伴隨瓦斯災害 、水災、火災和粉塵災害等危害.為了保證煤礦安全開采,保障煤礦應急救援工作的及時有效,所以煤礦企業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應急救援係統.

煤礦企業有別於其他普通企業,本身具有突發事件較多、影響麵較大、損失較多的特性。而煤礦企業生產係統複雜、生產環節多、地質條件複雜多變、生產條件較為惡劣,更是要求其提高自身的應急能力水平,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

  煤礦企業突發事件應急能力是指煤礦企業應對、消除突發事件,使突發事件對企業人員、設備、設施等可能造成的傷害和破壞降到最小,從而盡快恢複正常生產的能力。它是隨著煤礦企業應急管理的發展而提出來的。

  煤礦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救援係統的建立有利於提高煤礦企業突發事故應急的能力和增強煤礦特重大事故的處理。一旦發生02manbetx.com 後首先能及時控製危險源,以防止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消除;其次盡可能的減少02manbetx.com 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以及降低事故對煤炭企業和社會的不良影響。

  煤炭企業作為汙染物排放大戶,對社會的環境保護責任重大。

  xxxx煤業有限公司按照晉中市環保局的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根據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編製大綱編製了《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進一步在工作中加以指導。

  本預案為xxxx煤業有限公司在突發環境汙染事故預報或發生時,必須遵守的基本程序、組織原則及實施方案。公司各單位應依據本預案和各自實際製定相應的應急措施和成立相應的應急機構,確保人員到位、措施到位、物資到位、行動到位。

  1.2 規劃編製依據

  1.2.1有關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處理的文件

  (1)山西省環境保護廳文件《關於轉發〈關於加強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晉環辦發[2009]325號)

  (2)晉中市環境保護局文件《關於編製突發環境汙染案件應急預案的通知》(市環發[2010]82號)

  (3)晉中市環境保護局文件《關於轉發〈企業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的通知》(市環發[2009]61號)

  1.2.2相關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5)《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7)《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1.2.3有關技術標準與方法

  (1)《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95-1996)

  (2)《企業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編製指南》

  1.3 指導思想與原則

  1.3.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關於加強〈企業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的通知》,貫徹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救結合的方針,加強企業環境保護管理,落實各項防範措施,消除汙染事故隱患,杜絕人為責任的環境汙染事故。通過編製重大環境汙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保證在出現汙染事故的情況下,能迅速、有序、有效地進行應急救援處理,降低汙染事故對環境、社會和企業的危害。

  1.3.2應急預案編製原則

  煤礦企業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的特點,但其應急能力應該貫穿於突發事件發生之前、中、後的各個過程,應急能力作用的發揮總體上取決於該企業的風險狀況及事件發生後人員、組織、資源等的應急能力水平,具體與企業本身的自然要素與社會要素、硬件設施與軟件環境、人力資源與體製資源、工程能力與組織能力等多方麵因素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有很大關係。

  公司針對可能發生的環境汙染突發事故實行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並協調一致原則、快速反映原則、信息共享原則、服從全局的原則,對各類事故實施應急搶險、應急救援、應急疏散、作好現場消除和消除危害後果。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遵循以下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

  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宣傳普及環境應急知識。建立和加強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機製,切實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快速反應、及時控製。

  (2)協調一致原則

  應急工作既要與公司日常行政管理、生產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管理、消除管理和突發事故管理協調一致,又要在應急工作實施過程中具有權威性:既要在應急工作時全麵調動公司內部各職能部門的力量,分級、分部門負責,又要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3)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原則

  環境汙染突發事故應急工作實行總經理領導、統一管理和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公司所屬單位部門應接受公司的總體指揮。堅持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一般工作服從應急工作的基本原則。根據突發事件的級別,實施分級控製、分級管理。不同等級的突發事件,啟動相應級別的預警和響應。

  (4)依靠科學、快速反應原則

  突發事故發生後,事件就是生命,各單位都要立即根據應急預案的要求,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不斷完善應急反應機製,強化人力、物力、財力貯備,增強應急處理能力;依靠科學,加強科研指導,規範業務操作,實現應急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

  (5)信息共享原則

  突發事故發生後,為確保應急工作指揮決策無誤,各單位要迅速上報事故情況。主要內容是事故影響範圍、人員傷亡、房屋倒塌及次生災害情況等。

  (6)服從全局的原則

  環境汙染突發事故應急工作是一項全公司係統工程,各部門都要迅速上報情況,了解受災範圍、人員傷亡和生產設施破壞情況等。

  (7)重視次生災害原則

  由於煤炭企業的生產過程具有易燃、易爆、汙染嚴重的特點,決定了事故發生後的次生災害將比較嚴重,甚至危害遠遠大於本身造成的災害。

  1.4 預案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本企業在生產工程中可能發生的或已經發生的,需要由公司負責處置或參與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工作。

  本預案所稱的環境汙染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危害社會、危及公共安全的環境事件。

  1.5 預案編製步驟與技術路線

  (1)編製準備

  成立預案編製小組、製定編製計劃、收集資料、初始評估、危險辨識和風險評價、能力與資源評估。

  (2)編寫預案

  (3)審定、實施

  (4)適時修訂預案

  根據有關標準和內外部實際情況變化,定期或不定期(一般1--2年)修訂和更新應急預案,不斷提高和完善應急預案水平。應急預案製定和實施的關鍵,在於努力提高決策層和執行層對“突發”事件或事故的判斷能力和處理能力。

  第二章 企業概況

  2.1 企業基本情況

  2.1.1公司簡介

  山西xxxxxxxx煤業有限公司前身為金山坡煤礦。2005年,xxxx煤業公司出資收購金山坡煤礦,並進行900Kta機械化采煤升級改造,2007年開灤集團有限公司參資入股,金山坡煤礦更名為山西xxxxxxxx煤炭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7月礦井完成升級改造基建主體全部工程。山西xxxxxxxx煤業有限公司位於xxxx市20km處的xxxxx村,行政區劃隸屬xxxx市xxxx鎮管轄。其地理坐標:東經112°05′39″~112°07′59″,北緯36°59′29″~37°00′59″。

  該公司距xxxx市20km,東距大運公路及南同蒲鐵路義安站15km ,緊臨xxxx—沁源公路,交通條件便利。

  2.2自然社會環境概況

  2.2.1地形地貌及水係

  本區地處太嶽山西麓的延伸部分,北鄰晉中盆地,屬中低山區。井田地勢起伏,衝溝發育。井田內大麵積基岩裸露,山頂黃土覆蓋形成梁、垣、峁等特征的黃土地貌。整體地勢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最高點位於井田東南部關子嶺,海拔標高1524.6m,最低點位於井田西北部溝內,海拔標高1232.2m,相對高差292.6m。

  井田內無常年地表水體及河流,僅在雨季溝穀有短時山洪。井田隸屬黃河流域汾河水係。

  2.2.2氣象與地震

  本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冬春幹旱多風,夏秋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10.9℃,其中一月氣溫最低,平均為-5.5℃,極端最低氣溫-21.6℃(1977年1月5日),七月份氣溫最高,平均為17.1℃,極端最高氣溫為38℃(1974年6月26日)。年平均降水量為571.85mm,多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蒸發量為1931.4 mm,是降水量的3倍左右。霜凍期為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無霜期為170天左右。最大凍土深度為80cm。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8306-2001(建築抗震設計規範),本井田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

  2.2.3區域經濟概況

  本礦井位於xxxx市,地處太嶽山西麓的延伸部分,土地貧瘠,當地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xxxx市煤炭資源豐富,煤炭煉焦工業發達。

  xxxx市建築材料豐富,礦井建設所用的建築村料,如磚、石材、砂、石灰、普通水泥等均可就地解決,鋼材、木材、高標號水泥等需由外地購進。

  2.2.4水源

  設攔水壩截流梨樹溝河水作為礦井建井初期及豐水季節地麵及消防用水供水水源,井下排水經處理後作為礦井地麵、地下生產生活及消防用水補充水源。

  2.2.5電源

  礦井兩回電源一回引自北辛武110KV變電站35KV母線段,另一回引自xxxx鎮35KV變電站35KV母線段,礦井供電電源可靠。

  2.2.6 地層及地質構造

  (一)井田內主要含水層: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奧陶係碳酸鹽岩岩溶裂隙含水層

  奧陶係在井田內地表未有出露。岩性為灰色厚層狀灰岩及泥灰岩,裂隙、溶洞較發育。主要含水層為中奧陶統灰岩,井田內ZK2-1號水文孔對本層含水層進行了水位觀測,其水位標高為923.49m,按千分之二的水力坡度推測井田內奧灰水水位標高在920.00~925.00m之間。

  2、石炭係太原組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岩溶裂隙含水層

  該組地層井田內地表有出露。含水層主要為四層石灰岩,K21、K22(四節石灰岩)、K3、K4石灰岩及中粗粒砂岩,四層灰岩平均厚度14.4m,井田內ZK2-1號水文孔對本層以上含水層進行了抽水試驗,單位湧水量0.0085~0.0169L/s•m,滲透係數0.02367~0.03850m/d,水位標高為1335.20m,屬富水性弱的含水層。

  3、二疊係山西組碎屑岩類裂隙含水層

  該組地層井田內地表有少量出露。含水層多為中、粗砂岩,平均厚13.35m,井田內ZK2-1號水文孔對本層以上含水層進行了抽水試驗,單位湧水量0.0100L/s•m,滲透係數0.0256m/d,水位標高為1333.68m,屬富水性弱的含水層。

  4、二疊係上、下石盒子組碎屑岩類裂隙含水層

  下石盒子組井田內出露麵積較小,上石盒子組井田內大麵積出露。含水層岩性為中、粗粒砂岩,該含水層埋深淺,風化裂隙較發育,易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由於地層切割,在低窪處常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排泄。單位湧水量0.012 L/s•m,滲透係數0.029m/d,屬富水性弱的含水層。

  5、第四係鬆散岩類孔隙水含水層

  第四係中、上更新統廣泛分布於井田梁峁上,其含水層連續性差,補給條件為大氣降水,單位湧水量0.17 L/s•m,屬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層。

  (二)主要隔水層

  1、山西組隔水層

  山西組上部、下部有穩定連續沉積的泥岩、砂質泥岩、薄層細砂岩地層,平均厚度10m左右,有相對隔水作用,可作為太原組灰岩含水層和山西組含水層之間良好的隔水層。

  2、本溪組隔水層

  本溪組地層為一套泥岩、粘土岩、鐵鋁岩為主的地層,夾薄層灰岩和砂岩,砂岩一般為泥質膠結,地層平均厚度17.00m,隔水性能良好,是含煤地層和奧陶係地層之間重要的隔水層。

  (三)可采煤層

  本井田內可采煤層為2、3、5、9、10、11號煤層,均為批準開采煤層,敘述如下:

  1、2號煤層

  位於山西組中下部,厚度0.58~1.00m,平均0.77m,不含夾矸,為賦存區穩定可采的薄煤層,頂板為泥岩,底板為泥岩,局部為砂質泥岩。該礦現在井田西部開采此煤層。

  2、3號煤層

  位於山西組下部,上距2號煤層10.34m左右,煤層厚度0—1.30m,平均0.78m,不含夾矸,為不穩定局部可采的薄煤層,其頂板為泥岩,底板為泥岩。

  3、5號煤層

  位於太原組上段中上部,上距K7砂岩平均10.83m。厚度0~2.01m,平均1.02m,含0-1層夾矸。為不穩定局部可采的薄煤層,其頂板為泥岩、砂質泥岩。底板為泥岩、砂質泥岩。

  4、9號煤層

  位於太原組下段頂部,K2灰岩為其直接頂板。煤層厚度0~2.69m,平均2.18m。局部含一層夾矸,為較穩定大部可采煤層。頂板為石灰岩,厚度平均1.61m,無偽頂,石灰岩質硬,易於管理。底板為泥岩,局部為砂質泥岩,厚度平均4.75m,泥岩質軟,遇水膨脹,不易管理。

  5、10號煤層

  位於太原組下段中部,上距9號煤層底平均4.75m。厚度0.70~2.20m,平均1.38m,含0~1層夾矸,為穩定可采的煤層,其頂板為泥岩或砂質泥岩,厚度4.75m,底板為泥岩,局部為砂質泥岩,厚度3.16m。

  6、11號煤層

  位於太原組下段下部,上距10號煤層底平均3.16m。厚度2.35~3.80m,平均2.98m,一般含一層夾矸。頂板為砂質泥岩或泥岩,厚度平均為3.16m,底板為泥岩,厚度1.00m,局部為粉砂岩,為穩定可采煤層。

  2.3 企業生產工藝與汙染環節

  2.3.1工業場地總平麵布置

  在原基礎上增加一棟單身宿舍、一棟辦公樓和一棟體育館,同時適當調整了工業場地占地麵積。具體布置如下:

  生活福利區:該區分為辦公區和宿舍區,宿舍位於工業場地西北部,布置有單身宿舍、食堂、地埋式汙水處理設施及供應樓。辦公區位於宿舍區的西北,主要布置有辦公樓、閱覽遊藝室、停車場及籃球場等。該區有大門通過進礦公路與萬關線相連,內外聯係方便。

  生產區:位於生活福利區東南部,布置有機修間、主、副提升絞車房、混合井井口房、聯合建築、篩分車間、鍋爐房、機修間、設備庫、材料庫、空壓機站及材料堆放場。原煤由混合井提至地麵後經過輸煤皮帶走廊向東進入篩分車間,原煤經篩分破碎後通過輸煤皮帶走廊向東進入原煤儲存倉儲存,儲存倉通過倉下皮帶隧道與裝車倉相連,汽車外運;井下矸石由礦車運至矸石翻車機房翻矸後通過排矸皮帶隧道向南輸至臨時排矸場排放,篩分車間矸石及鍋爐房灰渣等亦通過排矸皮帶隧道輸至臨時排矸場排放。

  生產區東側布置有裝車倉,裝車倉向北通過運煤公路與萬關線相連,便於煤炭外運;生產區東北側布置有預留洗煤廠、地磅房、水倉及井下水處理設施;生產區北側布置有變電所及汽車庫。變電所緊鄰萬關線,對外聯係方便。

  2.3.2生產工藝

  (1)設計生產能力與服務年限

  xxxx煤業有限公司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900Kt/a,計算服務年限為18a.井田麵積5.7793km2,地質儲量57200Kt,可采儲量34320 Kt,主要開采2#、3#、5#、、9#、10#、11#煤層。

  (2)井田開拓方式

  根據煤層埋藏深度、地形條件、已完工程情況及後期開拓部署,該礦井采用斜井-立井綜合開拓方式。

  混合井: X=4097440.000 Y=19599667.000 Z=1380.500,井筒淨直徑8m,淨斷麵積50.3m2,裝備一對1t礦車單層二車多繩罐籠和一對9t多繩箕鬥,冷彎方管罐道,玻璃鋼梯子間,敷設排水、灑水管理及供電、通訊、信號電纜,承擔礦井煤炭提升,人員、材料、設備、矸石等輔助提升任務兼進風及安全出口之一。

  回風斜井: X=4096997.750 Y=19597715.440 Z=1262.38,斷麵為半園拱形,采用粗料石砌镟,傾角18°,斜長198m,淨寬4.2m,淨高3.2m,淨斷麵積11.5m2。回風井安裝的兩台型號為FBCD Z-NO.23/2×200主通風機(一台工作,一台備用)。

  (3)井下開采工藝

  采煤方法為走向長壁綜采采煤法。

  (4)主要設備

  1) 通風係統

  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分列抽出式,采用混合立井進風,回風斜井回風。

  礦井總進風4769m3/min,總回風5000m3/min。主扇采用FBCD Z-NO.23/2×200型対旋軸流風機2台,功率為2×200千瓦,1台工作,1台備用,主要通風機工作方法為抽出式。

設計回采工作麵通風為全風壓獨立通風方式;掘進巷道采用局部通風機通風;局部通風機為壓入式。井下機電硐室、消防材料庫、爆炸材料庫采用獨立通風。礦井反風采用主通風機反轉反風方式。

  2) 供電係統

  該礦供電為35kV雙回路供電,主供電電源引自北辛莊110kV變電站35kV母線段,輸電線路采用LGJ-120mm2絞線,線路長度20km;備用電源引自板峪35KV變電站35KV母線段,輸電線路采用LGJ-120mm2絞線,線路長度6.91km,兩回路電源任一回路均可擔負礦井全部負荷。兩趟電源線路一趟運行,一趟帶電備用。

  礦井地麵設35/6KV變電所,35KV係統設計選用JYN1-40.5型手車開關櫃10台,構成單母線分段係統。6KV係統設計選用KYN28A-12Z型中置開關櫃21台,構成單母線分段係統。35KV及6KV母線分段開關正常閉合,單母線運行。

  井下高壓采用6KV,采區低壓動力采用1140V及660V,照明及手持電鑽采用127V,遠距操作及信號回路采用36V。

  3) 提升運輸係統

  A地麵運輸

  地麵煤炭采用汽車運輸,煤炭外運與儲運能力可滿足礦井安全生產需要。

  B礦井提升

  混合立井主提升裝備一對9t四繩JDG-9/1104型提煤箕鬥,主繩選用28ZAA6VX33+SF1570ZZ(SS)443型四根鋼絲繩,尾繩選用P8×4×7-113×19-1470扁繩兩根,主提升機選用JKMD-2.8×4(I)E型落地式四繩磨擦提升機。副提升選用一對1t礦車單層二車四繩罐籠,鋼絲繩選用28ZAB6V×33+SF1670ZZ(SS)471型四根,尾繩選用P8×4×7-113×19-1470型扁繩兩根,提升機為JKMD-2.8×4(I)E型落地式四繩磨擦提升機。

  C井下運輸

  運煤係統,綜采工作麵安設有SGZ-764/400型刮板輸送機,順槽、邊眼及皮帶運輸巷安裝有SDJ-150型膠帶輸送機,集中運煤巷、煤倉上口運煤巷安裝有雙層膠帶輸送機,然後通過主井箕鬥提升至地麵。軌道大巷采用電機車牽引,工作麵回風順槽采用JD—11.4型調度絞車,作輔助運輸。

  4) 排水係統

  A 井下主排水泵房內共安裝MD155-67×8型水泵三台,配400 kW電動機;沿混合井井筒內安裝Φ219×9排水管兩趟,正常湧水時,一台工作,一台檢修,一台備用;最大湧水時,兩台工作,一台檢修。

  B 采區排水采用WQN20-70-9.2礦用隔爆型汙水潛水泵,管路選用Φ108×4無縫鋼管兩趟。

  5) 安全監控係統

  A安全監控係統

  已裝備並聯網運行的KJ95型煤礦安全監控係統,主要監測瓦斯、風速、負壓及主要設備的運行情況的信息。

  監控係統通過設置在井上下的監控分站和各相關地點的傳感器、遠動開關,來保障礦井安全、高效生產,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

  B人員定位考勤係統

  礦井裝備KJ69型礦用人員定位係統。地麵設有監控室,井上下共設有基本監控分站和識別傳感器。主要監測入井人員動態管理情況的信息。係統運行正常並有專人職守。

  6) 礦井防滅火、防塵灑水係統

  井下消防灑水采用靜壓灑水係統,由工業場地地麵一個200m3的消防灑水水池供給,由混合主井送至井下各用水地點。

  井下消防、灑水係統采用合流製,管網呈枝狀布置,管道由混合主井至井下各用水地點。在回采工作麵、掘進頭處設閥門、軟管及噴霧灑水器,在井底車場、消防材料庫、變電所附近設有消防栓,在井下膠帶輸送機巷道內每隔50m(其餘巷道內每隔100m)設置支管和閥門,定期清洗巷道,以減少二次揚塵;在采掘工作麵、轉載點、溜煤眼等處,設噴霧灑水裝置,降低揚塵。在總回風大巷、集中運輸巷各設水幕一道,淨化空氣。在沿途的管路上按照《煤礦安全01manbetx 》的要求設置了三通、閥門、轉載點噴霧、風流淨化水幕等防塵設施。采煤工作麵、掘進工作麵接軟膠管進行人工灑水降塵。

  7) 壓風係統

  井下開拓岩巷使用風鑽,地麵工業場地建有壓風機房1座,裝備有3台SA-5200A型螺杆空壓機。

  8)工業場地布置特征及防洪排澇設施

  工業場地位於井田公路邊緣,工業場地地勢高,廣場內各種建築和井筒口均高於本地區曆年最高洪水位,不存在洪水威脅。

  工業場地內外的地麵建築物等均按《01manbetx 》規定留設足夠的安全保護煤柱。場區內采用明溝和涵洞相結合的排水方式,把工業場區內的水流排至場外河溝。

  2.3.3生產過程中產品名稱和生產量

  在煤礦生產過程中根據生產工藝特點,除了采掘機械外部需要另外的原、輔材料。礦井的主要產品是原煤,副產品是從原煤中分離出來的煤矸石。

  礦井主采煤層為主要開采2#、3#、5#、9#、10#、11#煤層,年產煤量為90萬噸,每年排放矸石量為 萬t/a。

  2.3.4汙染產生環節

  (1) 生活汙水和礦井處理措施

  ①廢水汙染源

  主要廢水汙染源為生活汙水和礦井水。生活區汙水主要來自單身公寓和職工食堂所產生的廢水。生活汙水汙染物COD,BODS,SS,硫化物、石油類等。生活汙水由生活汙水處理站采用一套地理式處理設施進行處理,汙水站設備處理能力 m3/d,設備運行良好,實際處理汙水量約 m3/d,處理後水質良好,經監測,汙染物濃度均低於GB8978-1996《汙水綜合排放標準》以及排放限值要求,實現了達標排放。

  礦井水正常用水量為 m3/d,最大用水量為 m3/d,日排放量均約為 m3/d左右。

  ②廢水排放對地表水的影響

  礦井水主要汙染物為SS,采用沉澱池、調節沉澱、過濾、消毒燈淨化處理後複用於井下生產和消防用水,多餘部分補充選煤廠生產用水。

  (2)大氣汙染及防治措施

  礦區大氣汙染環節主要為:鍋爐房煙氣排汙、儲煤場麵源排汙、原煤運輸過程產生的汙染。

  xxxx煤業煤礦辦公區采暖采用 熱水鍋爐1台,生產區采暖采用 熱水鍋爐1台,礦井生產采用 熱風爐 台,熱風爐、鍋爐都配套 型脫硫除塵器。

  熱風爐、鍋爐煙氣經過淨化處理後各種汙染物濃度都低於《鍋爐大氣汙染排放標準》(GB271-2001)二類區Ⅱ時段標準。

  xxxx煤業煤礦原煤出井後經單軸振動篩進行篩分,塊煤經手選矸石後並入末煤儲煤場。該生產過程產汙環節包括:篩分過程、原煤轉載跌落過程。汙染物主要以煤塵為主。

  原煤運輸過程排汙環節主要為裝車、因超載和遮掩不嚴造成沿途拋灑、運輸揚程和汽車尾氣。

  (3)固體廢物

  煤礦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有矸石、鍋爐爐渣、除塵灰和少量生活垃圾產生。

  為保證矸石堆存不產生對環境的明顯影響,在矸石場投入使用的全過程中實施修築彙水泄洪、防滲處理、分層堆放壓實、綠化防塵等環境保護措施。

  根據矸石場的現狀及問題,結合礦方意見和專家建議、同類煤礦的治理經驗。煤矸石首先綜合利用,用作工業廣場平整的填充墊層,剩餘部分規範堆放,按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堆汙染控製標準》(GB18599-2001)標準對煤矸石及其堆場主要采取的綜合治理措施。

  對煤矸石及其堆場主要采取的綜合治理措施有:

  (1)在煤矸石堆場底部進行防滲處理。

  (2)在矸石場修建過水涵洞,保證從溝內山間下來的洪水能夠順利通過矸石場。

  (3)矸石堆安全堆放,分層堆放並用黃土壓實。

  (4)在矸石場溝外側入口處修建擋牆,防止矸石對滑坡瀉出矸石溝,對溝外的工業場地造成損害。

  (5)煤矸石場進行排水設計,在矸石場地溝的坡麵兩側布設集水溝,防止坡麵雨水彙入矸石堆。在矸石場底部及內側修建引水溝,把矸石場地的雨水引出矸石堆排入工業場地排水網,防止雨水彙集浸泡和衝刷矸石場外工業場地。

  (6)對矸石場地進行綠化,包括矸石溝兩側坡地 ,矸石堆封頂覆土後的綠化,擋牆外側的綠化隔離帶。

  鍋爐爐渣,供熱鍋爐產生爐渣隨矸石一通處理。生活垃圾,廠區和生活區內設置封閉式垃圾箱,集中由xxxx市環衛隊統一處理。

  2.3.5與環境有關的突發危險因素識別

  危險因素是指對企業員工造成傷亡和財產及設備造成突發性損壞因素。煤礦生產主要是地下作業,生產場所不斷移動,生產條件不斷變化,客觀上存在著水、火、瓦斯、粉塵、頂板等危險因素,生產條件差,自然災害多,危險程度高。

  本礦與環境有關的危險有害因素主要為:瓦斯和 煤塵爆炸、采掘工作麵冒頂、礦山爆炸、礦井水害、礦山火災,中毒窒息等。

  1) 礦井瓦斯:2006年至2008年我公司瓦斯鑒定結果為低瓦斯礦井,絕對湧出量為0.76 m3/min,但2004原金山坡一坑在2號煤層中曾發生過瓦斯爆炸事故,今天上組煤首采工作麵將進入2號煤,因此上組煤掘進施工及其它作業瓦斯管理為重中之中。

  從金山坡煤礦以往記錄以及改擴建至今未發生煤與瓦斯突出或二氧化碳突出,從井田周邊礦井開采曆史看,與本礦相似。故本礦井無煤與瓦斯突出或二氧化碳突出危險。

  2) 煤塵:經鑒定,我公司煤塵均具有爆炸危險。煤塵含量偏高的地點主要為采煤工作麵(尤其是采煤機組靠近煤壁的回風側、裝載點的回風側以及工作麵端頭、尾和回風巷),掘進工作麵50米範圍內。

  3) 火災:經鑒定我公司3、9、10、11號煤層自燃傾向性為I類,屬易自燃煤層,其它2、5號煤層自燃傾向性為Ⅱ類,屬自燃煤層。根據我公司煤層特征和開采方法、技術特點,潛在的礦井火災為外因火災,主要是井下存放和使用的各種潤滑油料、輸送機膠帶打滑、電氣設備、電纜等著火。而潛在的地麵火災地點主要是生產材料庫、供應庫房、煤場、地麵各機房及裝煤生產線、辦公樓、職工公寓、職工食堂。而防火管理製度執行不力,易燃物品堆積無安全距離,電纜電線發生短路起火、生電爐、明火、煙頭等也是引起火災的主要原因。

  4)水災:據地質報告,我公司2、3、5號煤層屬頂板進水為主的孔隙裂隙充水礦床,奧灰岩溶水對其開采無影響;9、10、11號煤層屬頂板進水為主的岩溶裂隙充水礦床,開采時有斷層導水及老空導水可能。我公司主要受井田邊界相鄰小煤礦越界開采(也是最大的礦井水害水源)。

  根據幾年來開掘工作獲得的資料,井田內有斷層和陷落柱存在,因此還有斷層和陷落柱導水危脅的可能。

  5) 衝擊地壓:從本礦井投產至今未發生衝擊地壓,從井田周邊礦井開采曆史看,也未發生衝擊地壓危險。故本礦井無衝擊地壓危險。

  6) 冒頂:主要為回采工作麵兩端頭、兩巷應力集中區、煤壁及通過地質構造帶或立體相交巷道的掘進作業中。不按01manbetx 作業超過最大空頂、使用不符合規定的支護材料或冒險作業等也是造成冒頂的主要原因。

  7) 爆炸材料和爆破作業事故:爆炸材料、危險物品主要為開掘工作中使用的電雷管、炸藥,修配工作中使用的壓縮氧氣、乙炔氣,職工食堂使用的液化石油氣等在運輸、使用過程中或儲存管理不當可能發生的爆炸,爆破作業事故主要是指在爆破作業過程中如加深殘眼、錯誤處理拒爆、殘爆、瞎炮、未設警戒、多人聯線、多人放炮等違章操作造成的炸人事故及催倒支護。

  8) 突發性停電:我公司采用雙回路供電,一回路工作,一回路檢修或備用,一般無突發性停電現象。但有在一回路檢修時,工作回路故障或其它原因的突發停電或電網故障停電可能,造成主要通風機、主排水泵停運、礦井提升停運,危脅礦井和人員安全。

  9) 地溫:根據資料及附近礦記錄,公司井下不存在礦井熱害。

  10) 提升運輸作業中的危險、有害因素識別與03manbetx

  A 礦井主提升可能出現的危險、有害因素主要有:提升過速、過卷、斷繩、鋼絲繩壓繩、井筒內滾物、提升容器施閘失靈、過放、電氣諧波造成人員傷亡或設施設備損壞等。

  B 井下斜巷運輸采用絞車運輸方式時:跑車事故。

  C 膠帶輸送機運輸:主要有膠帶打滑、倒轉、堆煤、斷帶、撕帶和電氣事故及膠帶火災事故等,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同時輸送帶著火後還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煙霧,造成人員中毒、窒息死亡。

  11) 供電係統:電擊觸電危險、線路斷線、線路杆塔倒杆、線路共振、線路遭受雷擊。

  12) 壓力容器:主要有壓風機、壓風包、壓風管道、蒸汽鍋爐、蒸汽管道、修配工作中使用的壓縮氧氣、乙炔氣瓶,職工食堂的液化石油氣儲氣瓶等。

  13) 機械傷害:主要為采掘機械;運輸機械;裝載機械;鑽孔設備;水泵、電機等轉動設備等。

  14) 地震危害:本井田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

  15) 冰凍危害:本地區冬季最低溫度可達-21.6℃。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為結凍期,凍土深度一般為0.55m,最大凍土深度為0.8m。因此,在冬季會出現井筒內淋水結冰和管路凍裂等危害,出現管路凍裂影響安全生產以及井筒冰塊掉下砸人等傷害事故。

  16) 潛在的食物中毒:我公司有職工食堂和班中餐食堂,存在因原料或食物變質、不熟或添加不符合規定的添加劑等造成的食物中毒的可能。

  2.3.6行政區劃與人口分布

  廠區附近主要村莊分布情況一覽表

  行政村方位距離(Km)人口(戶)戶數(戶)耕地麵積(畝)

  2.3.7社會經濟

  xxxx市以煤焦產業聞名於國,已成為當地的一項支柱產業。工業主要以煤焦產業為主。除此之外,紡織、機械、建材、化工、高新技術等產業也較為發達,為當地經濟的進一不發展注入了活力。農業作物主要有玉米、穀子、小麥、豆類等。

  2.4環境敏感區域及保護目標

  (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根據資料,xxxx市TSP超標率100%, PM10也超標率100%, SO2超標率40%, NO2所以監測數據均滿足環境空氣2級標準。

  xxxx市TSP、PM10超標嚴重,主要是由於孝義梧桐鎮焦化企業較多,以及區內煤礦等汙染所引起;這也是造成SO2超標的原因。另外,北方,氣候幹燥、多風少雨,也是造成TSP、PM10超標的主要原因。

  (2)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地下水質量較好,但有個別測點大腸菌群和細菌總數超標

  (3)執行標準

  廢氣排放標準:鍋爐、熱風爐廢氣排放執行GB13271-2001《鍋爐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中II時段二類區標準;廠界、矸石場無組織排放執行GB20426-2006《煤炭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表5標準。

  應急指揮中心,複雜協調事故應急期間各個機構的關係,統籌安排整個應急行動,保證行動快速、有效地進行,避免因為行動紊亂而造成不必要在事故損失。

  事故現場指揮機構

  事故現場指揮機構,負責事故現場的應急指揮工作,進行應急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度,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應急行動。

  支持保障機構

  支持保障機構是應急的後方力量,負責提供應急物質資源,包括各種救援器材、人員支持、技術支持、醫療支持等。

  本礦的支持保障機構由7個應急分組構成,分別是:現場救援小組、警戒疏散小組、醫療衛生小組、通訊聯絡小組、善後處理小組、物資供應小組、電力保障小組。

  信息管理機構

  信息管理機構負責係統所需一切信息的管理,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快捷地為應急服務。

  3.1.2應急組織機構聯係方式及主要成員

  (1)應急指揮中心主要成員

  中心負責人:xxxx

  職務:公司總經理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x

  中心聯係電話:xxx-xxxxxxxx

  中心主要成員: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2)現場指揮辦主要成員

  現場指揮辦負責人:xxx

  職務:公司生產副總經理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

  現場指揮辦聯係電話:xxx - xxx

  現場指揮辦主要成員:各生產隊隊長、調度室主任、技術部部長、通風部部長、車管部部長、後勤部部長、後勤水暖隊、土建隊、綠化隊隊長。

  (3)現場救援小組

  負責人:xxx

  職務:公司安全副總經理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

  小組辦公聯係電話:xxx - xxx

  小組主要成員:安檢部部長、調度室副主任。

  (4)警戒與疏散小組

  負責人:xxx

  職務:保衛部部長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

  小組辦公聯係電話:xxx - xxx

  小組主要成員:保衛部副部長、保衛部成員。

  (5)醫療衛生小組

  負責人:xxx

  職務:工會主席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

  小組辦公聯係電話:xxx - xxx

  小組主要成員:xxxx市第二人民醫院醫護人員。

  (6)通訊聯絡小組

  負責人:xxx

  職務:信控中心主任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

  小組辦公聯係電話:xxx - xxx

  小組主要成員:信息中心副主任。

  (7)電力保障小組

  負責人:xxx

  職務:機電副總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

  小組辦公聯係電話:xxx - xxx

  小組主要成員:機電部副部長、變電站站長。

  (8)善後處理組

  負責人:xxx

  職務:工會主席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

  小組辦公聯係電話:xxx - xxx

  小組主要成員:工會副主席、人勞部部長、後勤部副部長。

  (9)物資供應小組

  負責人:xxx

  職務:供應部長

  負責人聯係方式:xxx

  小組辦公聯係電話:xxx - xxx

  小組主要成員:車管部部長、供應部副部長。

  3.1.3應急指揮中心及職責

  應急指揮中心,負責協調事故應急期間各個機構的關係,統籌安排整個應急行動,保證行動快速、有效地進行,避免因為行動紊亂而造成不必要的事故損失。應急指揮中心的具體職責如下:

  (1)組織製定應急預案;

  (2)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調動;

  (3)確定現場指揮人員:

  (4)協調事故現場有關人員;

  (5)批準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6)確定事故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

  (7)事故信息上報及有可能受影響區域的通報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調動,協調事故的處理;

  (9)組織應急預案演練;

  (10)負責保護現場及相關數據;

  (11)負責組織預案的審批與更新;

  (12)負責組織外部評審;

  (13)事故後處理一切與媒體報道、采訪、新聞發布會等相關事務。(14)事故後負責查明事故原因,確定事件的性質,提出應對措施;如確定為事故,提出對事故責任人的處理意見。

  3.2 應急分組職責

  3.2.1現場指揮辦主要職責

  指揮中心辦公室在公司安全環保部,主要職責如下:

  (1) 協助總指揮組織協調各應急分組的工作;

  (2) 檢查督促事故預防措施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3) 組織學“應急救援預案的模擬學習工作”;

  (4) 指揮協調參與與應急救援的組織和人員,“預案規定的職責、任務開展工作”;

  (5) 迅速確定應急救援的實施方案,警戒區域,並組織實施;

  (6) 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事故現場應急行動;

  (7) 負責接受和安排省、市內外提供的緊急救援;

  (8) 負責指揮中心的日常事務和對外接待工作;

  (9) 負責現場人力資源和物資的管理。

  3.2.2現場救援小組

  現場救援小組主要職責如下:

  (1) 召集所屬人員在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參加搶險工作;

  (2) 針對不同的事故,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應急行動;

  (3) 配合上級部門派來的救援人員,挖掘、搶救人員和重要物資及完成其它搶險任務;

  (4) 盡量減少財產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

  (5) 負責事故達到控製以後,在技術部門或專家的指導下清理現場遺留危險物質的消除治理和處置現場危險物質,恢複各種設施至正常使用狀態;

  (6) 負責協調組織事故現場人員、設備的搶險,對發生的次生災害的搶排險工作(如明火、漏氣、漏電、爆炸、易坍塌建築物、構築物等);

  (7) 組織對爆炸、有毒、腐蝕性物品的搶險及安全的監督與排險;

  (8) 負責防範地質災害發生,提出應急治理措施;負責水源等環境汙染災害次生災害的緊急處理;

  (9) 協助技術部及時測定危險物質的組成成份及可能影響區域的濃度。

  3.2.3警戒與疏散小組

  (1)負責對事故現場的保護;

  (2)負責布置安全警戒,劃分警戒區域,實施定崗、定時封鎖,防止事故危害區外的人員進入;

  (3)禁止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危險區域,在人員疏散區域進行治安巡邏;

  (4)負責對現場及周圍人員進行保護指導,疏散人員、協助搶救傷員,立即對事故現場進行隔離;現場周圍物質的轉移,負責保護人員和財產的安全。

  (5)為搶險車輛、物資、設備及人員指引道路,並維護現場治安秩序和道路交通;

  (6)對震區鍋爐、危化品儲罐等特種設備的安全進行監管;

  (7)嚴密監視和排除可能發生的火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災擴大為次生火災;

  3.2.4醫療衛生小組

  醫療衛生小組主要職責如下:

  (1) 組織醫療搶救隊到現場開展搶救和醫治傷病員工作,並送往醫院途中的護理工作,協助省市衛生部門派來的醫療隊進行防疫救護工作,建立臨時醫療救護點和處置傷員;

  (2) 及時檢查監測突發事故區的飲用水源、食品衛生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製傳染病毒突發和蔓延;

  (3) 保障災區所需藥品、醫療器械的供應,負責救災食品、藥品安全的監督管理。

  3.2.5通訊聯絡小組

  通訊聯絡小組主要職責如下:

  (1) 負責盡快維修被破壞的通訊設施,保障救災通訊暢通,必要時災區可實施廣播通知,以保障搶險工作順利進行;

  (2) 保證公司與上級政府部門的通訊聯係暢通;

  (3) 架設公司指揮中心與各組織部門的臨時專用電話,搶修被破壞通訊線路,恢複通訊;

  3.2.6電力保障小組

  電力保障小組主要職責如下:

  (1) 迅速組織調集搶修隊伍,盡快恢複被毀壞的送、發、配電設施和電力調度通訊係統等,保證事故地點區用電,必要時啟動柴油發電機應急;

  (2) 對儲有可燃氣、液體的單位,必須堅持先搶修後供電的程序;

  (3) 協調、指導、監事故各單位盡快恢複被破壞的發、送、變、配電設施和電力調度通訊係統的功能,保證重要部位用電供應。

  3.2.7善後處理組

  善後處理組主要職責如下:

  (1)調運糧食、食品與物資,保證災區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疏散安置受災群眾、解決吃、穿、住等問題,協助醫療救護工作。

  (2)配合公司有關部門做好遇難者的家屬的安撫工作,協調落實遇難者家屬撫恤金和受傷人員的住院費問題,做好其他善後事宜。

  3.2.8物資供應小組

  物資供應小組的主要職責如下:

  (1) 組織供應事故救援所需的一切物資;

  (2) 組織車隊負責事故救援物資的輸送;

  (3) 協調財務部,提供應急物資和資金,全方位保證應急行動的順利完成。

  3.3 應急響應機製

  3.3.1應急機製運作

  應急機製運作流程,見圖。

  3.3.2應急響應分級

  (1)環境汙染事故分級;

  礦山應急等級響應機製是礦山應急救援體係運行的基礎,是保證應急救援活動快速、有效的技術關鍵。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體係的運行機製應當建立在國家礦山救援指揮中心、省礦山救援指揮中心、地區礦山救援指揮中心部門和礦山企業救援管理部門4級應急救援組織結構的基礎上。為了礦山事故應急救援有效展開和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依據事故災難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範圍等進行響應等級劃分,可將礦山事故應急響應級別分為4級:Ⅰ級(特別重大事故)響應、Ⅱ級(重大事故)響應、Ⅲ級(較大事故)響應、Ⅳ級(一般事故)響應。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的《報告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的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1987年9月10日),按照所造成的環境汙染與破壞的程度一般將環境汙染事故分成四級。

  Ⅰ 一般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由於汙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不含一萬元)的,屬於一般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

  Ⅱ 較大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較大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由於汙染和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不含5萬元)的;人員發生中毒症狀;因環境汙染引起廠方與群眾衝突;對環境造成危害。

  Ⅲ 重大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重大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由於汙染和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不含10萬元)的;人員發生明顯中毒症狀、輻射傷害或可能導致傷殘後果;人群發生中毒症狀;因環境汙染使社會安定受到影響;對環境造成較大危害。

  Ⅴ 特大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凡符合下類情形之一者,為特大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由於汙染和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萬元以上;人群發生明顯中毒症狀或輻射傷害:因環境汙染使當地經濟、社會的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對環境資成砰重危害。

  環境汙染事故的分級主要從兩方麵考慮:其一是根據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通過估算以金額衡量:其二是對人體的傷害程度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隻要其中一項達到的規定,即確定為該等級。

  (2)應急救援分級

  針對煤礦企業級的應急救援預案,企業內部的響應等級從低到高,可以劃分為:預警、現場應急、全體應急。

  Ⅰ 預警

  本級別包括發生影響礦井安全的所有事件。預警意味著事故可能就要發生,現場人員要履行其職責,向礦調度及相關領導彙報,可能需要動員井下作業人員采取恰當措施或人員撤離,甚至動員礦內地麵人員、資源協助工作。

  預警級別時,主要由礦井內部組織應急救援機構進行救災,但必須通報局相關領導和部門。可以請相關部門協助救災。

  Ⅱ 現場應急

  這個級別包括事故已經發生或升級,礦井重要部分需要關閉,要立即采取行動保護現場人員的事件。

  現場處於應急情況時,現場人員應履行他們的職責,可能需要礦外支援,要求礦內應急反應組織全麵啟動。

  Ⅲ 全體應急

  這個級別包括那些危險已經發生或升級,需要關閉礦井的事故。需要采取立即行動以保護現場人員和礦井設施,以保證人員的安全。

  3.3.3通訊和報警

  通訊和報警的主要指標包括:通訊和報警係統、報警程序、值班人員的職責。其中,通訊和報警係統是應急預案中很重要的部分。通訊和通知職能包括,建立並且保持一種用於完成下述任務的可靠的通訊能力;向應急指揮機構和應急救援人員發出警報、通知公眾,並且有效地管理對實際的或即將發生的緊急情況的響應。

  (1)報警程序

  報警程序規定了事故發生後,報警信息如何傳達至救援人員;事故應急過程中,各部門之間如何保持聯係,以便更好的協調,順利完成救援; 針對可能影響到的附近地區的人員,如何發出警示,通知相關人員遠離或撤出危險地帶。

  (2)值班人員的職責

  值班人員的職責是應急預案的關鍵要素之戶。一些事故應急案例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各應急人員的職責不明確,比如沒有明確的值班負責人、沒有明確規定值班人員的職責等,造成延誤最佳救援時機的情況出現。

  3.3.4事故發生應急響應

  礦井事故應急救援涉及多個部門,因此對應急行動的統一指揮和協調是應急救援有效開展的目個關鍵。建立分級響應、統一指揮、協調和決策的程序。對事故進行初始評估,確認緊急狀態,迅速有效地進行應急響應決策,指揮和協調現場各救援隊伍開展救援行動合理高效地調配和使用應急資源等。

  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是救援指揮機構。指揮中心各部門及成員按照組織原則和崗位職責,行使指揮和控製權利,承擔相應的應急救援責任。

  在接到公司報警信息後,由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宣布進入應急期,指揮中心督促檢查並責成有關部門做好相關應急工作。

  (1)預警行動啟動

  Ⅰ 應急預案啟動後,指揮中心成員未經批準不得外出,領導組成員不在或者有特殊情況時,按職務高低遞補。指揮中心辦公室進入緊急狀態,密切監視事故動態,保持聯係,注意異常情況,提出分析意見,並隨時報告事故發生的變化。

  Ⅱ 在應急期,指揮中心根據情況部署應急預案的實施工作,對應急活動中發生的爭議爭取緊急處理措施。

  Ⅲ 在發生火災時,工作麵人員要立即佩戴救生設備,按照避災路線迅速撤離災區。

  Ⅳ 指揮中心組織、督促有關部門對生命線工程和災害源采取緊急排查與防護,對重要危險源或物品實行關、停、並、轉措施,保衛部必須派人維護現場治安。

  Ⅴ 指揮中心負責組織督促、檢查各部門搶險救災的準備工作。

  Ⅵ 指揮中心負責組織做好平息事件謠傳或誤傳,確保社會秩序穩定。

  Ⅶ 指揮中心負責督促有關部門對救災物資的供給和對需救助對象的統計調查,確保無任何漏洞。

  (2)預警信息收集與確認

  Ⅰ 預警報告製度。各單位發現前兆異常、發現引發重大次生災害隱患,要及時報告指揮中心辦公室。

  Ⅱ 接警確認製度。指揮中心接到有關預警信息報告後,要及時準確記錄,立即組織確認。

  Ⅲ 報警通知製度。指揮中心將信息確認結果及時向領導反饋,並將確認信息及時報協調領導組辦公室進行核實、處理。

  (3)人員疏散

  在應急期,指揮中心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向預報區的人員提出避開撤離的勸告;情況緊急時,應當有組織地進行疏散;根據災情發展和周圍工程設施情況,指揮中心辦公室發布通知,必要時組織疏散(疏散地點選擇在空曠的地點如:辦公樓前)。迅速將警戒區及危險區內與應急無關的人員撤離,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由治安人員(井下為各班組負責人或救護隊員)清點疏散前後人數並上報,確保沒有人留在井下。沒有到達集合區人員的名單上報給企業應急救援總指揮,以確定是否啟動搜索和營救操作程序。由救護隊員組織危險區人員撤離、清點疏散前後人數並上報調度中心。

  (4)建立警戒區域

  事故發生後,應根據事故的情況及所涉及的範圍建立警戒區。建立警戒區域時應該注意:除救護營救應急人員和必須堅守崗位的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

  (5)物資、設備調用

  在應急期,指揮中心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用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阻攔;調用物資、設備或者占用場地的,事後應及時歸還或者給予補償。

  (6) 在應急期,公司各行動組和車間必須準備必要的值班日記,以便記下行動中的緊急情況。

  3.3.5事後應急響應

  事故發生後,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成員立即到達指揮中心(如指揮中心遭受破壞應在指定地點集合),並檢查、督促、指導各單位做好有關工作,事故單位應啟動相應的應急措施。

  (1)召開指揮中心和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緊急會議,聽取指揮中心辦公室有關災情的彙報和省、市人民政府有關救災的指示。研究布置災後恢複和重建工作,實施應急值班製度,對各應急組提出要求。

  (2)部署救災工作,落實指揮各部門的任務。指導所屬各單位組織開展自救、互救工作,動員所屬員工積極投入到救災工作中,想法設法減輕損失,恢複生產。

  (3)指揮中心辦公室要分類、核實、彙總災情,向公司和省、市人民政府報告所屬單位及所在區域的災情。確定並緊急調動救援隊伍,調撥救援物資,酌情向其他部門提出協助呼籲。並配合部署實施救災工作。建立應急保障數據庫。

  (4)通知公司內所有各單位和部門、各工作組迅速組織救災,維持治安、搶救傷員、安定民心,協調電力主管部門盡快恢複破壞的電力設施和電力調度通信係統功能等,保障電力供應;盡快組織人員恢複被毀壞的道路及其他有關設施,保證搶險救災車輛、人員通過和受災人員的疏散;配合省、市等部門開展救災工作和生產自救工作。

  (5)各應急工作組迅速召集各小組救援人員,根據指揮中心調度,準備救援工具、機械等,開始巡查,做好資金、物資的準備工作,緊急調運糧食、食品和救濟物品、物資,搭建臨時住所,保證職工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受災人員的安置。及時提供所需物品、醫療器械;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製產染病的爆發流行;及時檢查、監測飲用水、食品衛生,保證職工生命財產安全。組織查明次生災害危害或威脅,采取防禦措施,必要時疏散居民。

  (6)組織災後調查,總結經驗教訓,對應急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獎勵,對影響或破壞應急工作的給予處分、處罰。

  (7)事故發生時,事故單位應結合實際啟動各自應急措施,積極開展救災工作。

  (8)事故突然發生時,各單位和全體員工本著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則處理突發性事故,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切記不可隨便進行停送電等操作,防止因電短路引起火災、物料泄漏引起爆炸、火災等次生災害事故發生。對易於發生次生災害的地點和設施要采取緊急處置措施,並加強監視、控製,防止災害擴大。並會同指揮中心辦公室、財務處等有關單位和部門,對災害損失作出評估。

  (9)指揮中心辦公室、黨工部會同政府部門實事求是地向公眾發布災情等有關信息。

  3.3.6應急結束與善後事宜

  經公司和政府部門宣布解除緊急狀態,公司指揮部確認現場事故發生後的次生事故隱患已消除或得到控製,總指揮宣布應急結束。

  處理撫恤、補償、理賠等善後事宜。

  總結經驗教訓,表彰應急搶險有功的人員。

  對預案實施不力者開展責任調查和責任追究,對造成人為重大損失的按司法程序依法予以處置。

  依據應急工作及時修訂預案。

  第四章 事故報告與通報

  4.1 報告程序

  4.1.1企業內部報告程序

  當企業在生產運行過程中突發環境汙染事故時,對於爆炸、火災、泄漏等事故伴隨產生的汙染事故,必須立即通知企業內部的人員。

  可以使用警笛和公共廣播係統向企業人員通報應急情況,動員應急人員到崗,並提醒其他無關人員采取防護行動,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或進入安全避難點或撤離企業。

  一旦企業應急指揮中心決定啟動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協調和通訊聯絡部門就要負責保持各應急組織之間的高效溝通。

  4.1.2外部報告時限及程序

  根據《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規定:企業環境汙染事故的報告,如果企業環境汙染事故為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時,應在1h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告;為較大環境事件(Ⅲ級)和一般環境事件(Ⅳ級)時,報告時限明確規定為4h。

  如事故的性質小於上述事故,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的規定,企(事)業單位在事故發生後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汙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在事故發生後48h內,向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報告,說明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類型和排放汙染物的種類、數量、經濟損失、人員受害及應急措施等情況的初步報告;事故查清後,應當向當地環境保護部門作出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危害、采取的措施、處理結果以及事故潛在危害或者間接危害、社會影響、遺留問題和防範措施等情況的書麵報告,並附有關證明文件。

  如果礦井發生的火災對周圍區域造成危險,指定的通訊負責人應該與省、市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國家應急中心、衛生部門或環保部門保持聯係。他們應該得到對應急情況的簡單介紹和任何有必要的專門說明。

  “12369”環保熱線。2001年7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向社會公布了在全國統一使用的環境保護舉報熱線電話“12369”。環境保護舉報的受理範圍包括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事故,違反各項環境管理製度的行為及其他違反環保法律、法規、規章的事件和行為,對環境保護執法情況的監督等,從而及時發現事故苗頭,杜絕更大的環境汙染和破壞事故。

  4.2 報告內容

  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或速報)、確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

  初報(或速報)從發現事件後起4h內上報,速報是在事故發生後的48h內,將有關事故的基本情況上報。為了保證上報的時限,應盡量采用電話、電報、傳真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必要時應派人直接報告。

  企業向當地環境主管部門報告環境汙染事故時,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名詳細地址、電話、環境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汙染源、排放汙染物的種類、主要汙染物質、數量、人員受害情況、已采取的應急措施、已汙染的範圍、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趨向、當地氣象條件或水流情況、進一步處理措施和建議等。

  確報是指在速報的基礎上報告相關確切數據、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確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麵報告,在初期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

  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麵報告,是在事件處理完畢後在確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故的措施、過程和結構,事故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後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出具有關危害與損失的證明文件等詳細情況。

  處理結果可以規定在應急行動結束後的15d內報告。

  根據規定,重大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的地、市級環境保護部門應及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省級環境保護部門:特大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的地、市級環境保護部門除應及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省級環境保護部門外,還應及時報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按照相關規定或程序執行。

  4.3 通報受影響區域及聯係方式

  當汙染事故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處置能力或可能對周圍環境構成威脅,應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汙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和2004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企(事)業單位造成汙染事故時,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汙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

  突發環境汙染事故可能對周圍的環境構成威脅的區域,各自的聯係方式,見表

  xxxx煤業公司可能環境環境汙染影響區域聯係方式

  敏感目標聯係方式

  4.4 24小時報警

  4.4.1 24小時報警裝置

  在災害發生時,通訊報警也十分重要。有效的通訊網絡可以使災害現場及時與外界取得聯係,使外界及時了解和掌握災害的基本情況,進而采取措施,對災區進行救助。此外,暢通的通訊網絡還有利於協調各方麵的行動,使救災過程有條不紊。

  通信係統有這樣幾個層次:

  (1)災害現場指揮係統的通信;

  (2)現場與當地救援中心或救援指揮中心的通信;

  (3)現場與上級救援中心或救援指揮中心的通信;

  (4)通訊和報警係統也是衡量應急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事故發生後的救援通訊係統是井下應急救援的關鍵之一。應用於煤礦井下無線通信係統有小靈通、手機通信係統,礦用無繩電話裝置,礦用救災無線電通訊裝置,井下人員的精確定位係統,通過這些裝置可以滿足井下長距離的無線通訊和應急救援通訊的要求。

  4.4.2 24小時有效的內外部通訊聯絡

  應急信息溝通,首選有線電話。

  應急指揮中心,辦公電話:xxx - xxx。應急值班電話24小時安排有人值班。其他部門聯係電話,見應急救援領導組成員聯係電話。

  在有線電話線路損壞時,以對講機、手機保障救災通訊,同時全力恢複有線電話通訊。

  應急指揮中心負責人,手機號碼:xxx。該手機24小時開機。

  火災報警電話號碼為:119

  傷員救助電話號碼為:120

  警方救助電話號碼為:110

  5.1.3突發火災應急裝置

  為了防範突發火災事件,公司配置足夠的消防栓、滅火器、石棉被、消防桶、消防用鐵鍬、消防鉤及消防砂等滅火應急裝置。

  5.2 應急過程中采用的過程技術說明

  5.2.1物理處置法

  所謂物理處置法。就是指使用特製的機械工具來處置化學危險品事故的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關閥斷料

  是指關閉物料進入口的閥門,截斷氣體或液體化危品德輸入和泄漏量的操作。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僅限於設有閥門且閥門未被破壞的情況。

  (2)堵漏

  泄漏事故發生後,必須立即采取措施止住泄漏,以防止事故擴大造成更大的危害。堵漏操作就是利用堵漏槍、堵漏袋、木楔、堵漏膠對設備、容器、管道、閥門破損部位實施密封,以減少危害源的泄漏源,控製化危品的擴散範圍。對於小開口易燃易爆氣體、液體在著火情況下的堵漏,必須先冷卻和滅火,在滅火任務完成後再堵漏,而對於大開口並處於穩定燃燒的泄漏,實施滅火堵漏是不可能的。

  5.2.2化學處置法

  在化學災害事故的搶險救援中,關閥斷料或堵漏僅僅能控製危險源的危害範圍,但不能徹底消除化學毒物對人員和器材、環境已造成的危害。為了能及時、高效、徹底地清除化學品的危害,救援人員必須用化學洗消的手段來進行處理。這種利用某些化學試劑能與化學品進行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對事故現場的人員、器材和環境進行清洗消毒的方法叫化學處置法。

  (1)化學消毒的基本原理及化學方法

  Ⅰ原理

  利用化學試劑與某些危害(毒)物起化學反應生成無毒或低毒的產物,以達到清洗消毒的目的。

  Ⅱ常用方法

  ① 酸堿中和法:酸+堿→鹽+水

  ② 氧化還原法:毒害物(還原性)+氧化劑→無毒產物

  或: 毒害物(氧化性)+還原劑→無毒產物

  ③ 催化水解法:毒害物+化學試劑→無毒產物

  ④ 絡合法:毒害物+絡合試劑→無毒產物

  (2)常用的消毒試劑

  Ⅰ 氧化劑型消毒劑

  ① 漂白粉。此試劑為白色粉末,有效化學成分是:Ca(CLO)2。有氯氣味,40℃開始分解,具有氧化性,能滅菌,在水溶液中可使氰化物氧化解毒。實際運用中,將試劑按1:1或1:2與水調配成漿,可對混凝土表麵、本質以及粗糙金屬表麵消毒。按1:5調製成懸濁液可以對道路、工廠、倉庫地麵消毒。

  ② 三合二。化學成分是3Ca(CLO)2·2Ca(OH)2.作用和用法與漂白粉一樣,但使用效果更好且廉價,故常用。

  ③ 其它如臭氧(O3)、雙氧水(H2O2),硫酸銅(CuSO4)等。如當白磷灼傷人體時,可用硫酸銅(CuSO4)對人體皮膚進行洗消解毒。

  Ⅱ 酸堿型消毒劑

  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鈣、碳酸鈉、碳酸氫鈉等稀堿溶液可用於因酸(HCL、H2SO4、HNO3)泄漏所造成的事故的洗消。常用濃度為5%~10%;反之,HCL、H2SO4、HNO3等稀酸溶液可用於因堿(如氨水)泄漏所釀成事故的洗消。

  Ⅲ 絡合型消毒劑

  如硝酸應(AgNO3)試劑、含氰化銀(AgCN)的活性炭等能與氰化氫(HCN)、氰化鈉(NaCN)毒物反應,使CN-濃度降低而解毒。

  Ⅳ 溶劑型消毒劑

  ① 水 水是洗消中最常用的溶劑,目前常用的一些消毒劑都有水作溶劑調製洗消液。有時甚至可直接用水衝洗、浸泡、煮沸受汙染物體,使毒物分解,因此,用水洗消具有物理、化學兩方麵的作用,是使用最多的洗消劑。

  ② 酒精 酒精學名乙醇,是無色液體,易燃,可與水任意互溶,能溶解一些消毒劑和有毒物質,從而能提高消毒效果。

  ③ 煤油和汽油、苯、丙酮等 這些試劑不溶於水和無機消毒劑,但能溶解一些有機毒物,特別是粘度高的有機化合物,用水或水溶性消毒劑消毒效果差,而采用煤油或汽油效果好。因為它們是易燃液體,所以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

  5.3 生產過程中應解決方案

  5.3.1矸石自燃突發事故應急處理

  (1)自燃的矸石山不但放出大量的SO2、CO2,還釋放出大量的H2S和CO氣體,也析出一定量的S。H2S的汙染比SO2更為嚴重,而這一點往往被人忽視。

  矸石中的有機物在氧化分解過程中還生成一定量的氮氧化物和苯並(a)芘等有害物質,芘並芘係一種強致癌物質,它是由於煤和煤矸石不完全燃燒和裂解所產生的。苯並芘以氣相或吸附在煙塵中排入大氣。它在水中可溶性極低,在土壤中完全失效所需時間3~5a。

  總之,煤矸石自燃不僅嚴重汙染大氣,而且對周圍居民的健康影響非常巨大。

  除以上危害外,矸石堆積尚有矸石爆炸效應、平川堆積區的穩定效應和山穀堆積區的伴生效應等。

  (2)事故報警

  在矸石自燃事故應急處理過程中,報警起著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報警可以使應急處理工作始於事故初發期,便於災害的控製。在矸石自燃發生後的災情空白期,如何快速收集和傳遞災情,縮短災情空白期,是矸石自燃事故應急處理的關鍵。任何延誤時機的行動都可能會造成災害的擴大。因此,發生矸石自燃事故,除了積極通知本單位人員參加自救外,還必須迅速將事故有關情況向上級部門報告。

  (3)矸石自燃應急處理

  在矸石場填土封閉的運行期間,如遇到矸石自燃現象,可分情況采用如下滅火方法:

  深孔注漿法:在局部著火點將滅火漿液(石灰、黃土和水攪拌製成的乳漿,重量配比為1:1:1,用G3工程鑽機注至矸石山內部,由於漿液的滲透深度較深,可以直接接觸到高溫矸石,故滅火效果明顯。該法適用於頂部,由於斜坡上無法用工程鑽機鑽孔,隻能用澆灌法進行局部封閉處理。對於矸石山坡麵滅火可采用:鋪網注漿、護坡加固法。

  此外,由於鋪網注漿、護坡加固法能夠徹底切斷氧源進入矸石山內部,從而徹底滅火,故本預案推薦使用鋪網注漿、護坡加固法。

  鋪網注漿法:作硬化工程時,首先應對坡麵進行壓實,然後再在坡麵表麵鋪設200×200mm的金屬網,鋼盤直徑為Ф6~8mm。為固定金屬網,應在坡麵上每隔2×2m打上鉚杆,鉚杆要深淺相隔,深的打2m,淺的打1m。然後再向金屬網噴碎石水泥砂漿,噴鋪厚度為15cm。水平方向每隔50m斷開,成一獨立塊體,兩塊之間的硬化層重疊0.5m,期間夾上粘土,覆土封閉,矸石山複燃熄滅後再種植爬山虎綠化。

  護坡加固法:類似於鐵路路基護坡加固的方法,材料可采用料石或混凝土塊,混凝土塊可采用多角形裝,中部留有空檔,可填土種草。

  5.3.2地表塌陷應急處理

  (1)地表塌陷概況

  xxxx市xxxxxxxx煤業有限公司礦區井田範圍內主要為山地丘陵地區,樹林地、耕地和荒草地夾雜分布,同時分布多個村莊。受塌陷裂縫影響的區域主要為荒草地、樹林地和耕地。

  礦區地質災害表現形式一般以采空塌陷、地裂縫、地麵下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為主。

  (2)地表塌陷預防方案

  為了保護礦區範圍內以及周邊的環境保護目標,在煤礦開采過程中需要在特定區域預留保安煤柱。

  ① 斷層和陷落柱煤柱

  根據《xxxx市xxxx煤業有限公司改擴建建井地質報告》中的規定,落差大於或等於15m的斷層煤柱和全部陷落柱煤柱均按照50m水平寬度與其邊界平行設留。

  ② 工業廣場保安煤柱的留設

  根據《xxxx市xxxx煤業有限公司改擴建建井地質報告》中的規定,在工廠四周外推15m作為維護帶,然後新生界按45°角、基石按72°角推至各可采煤層,據此圈定各煤層建築物保安煤柱範圍。資源量類型定為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S11)。

  ③ 村莊建築物保安煤柱的留設

  根據《xxxx市xxxx煤業有限公司改擴建建井地質報告》中的規定,在村莊建築物四周外推15m作為維護帶,然後新生界按45°角、基石按72°角推至各可采煤層,據此圈定各煤層建築物保安煤柱範圍。

  ④ 邊界保安煤柱留設

  根據《xxxx市xxxx煤業有限公司改擴建建井地質報告》中的規定,井田和采區邊界保安煤柱分別按40和20m水平寬度平行邊界留設。井田內共留設邊界保護煤柱261.3t。

  ⑤ 巷道保安煤柱

  根據《xxxx市xxxx煤業有限公司礦井改擴建建井地質報告》中的規定,巷道保安煤柱按40m水平寬度平行邊界留設。

  ⑥ 采空區邊界保安煤柱

  根據《xxxx市xxxx煤業有限公司礦井改擴建建井地質報告》中的規定,采空區邊界保安煤柱按50m水平寬度平行邊界留設。

  5.3.3突發火災應急處理

  礦井火災是礦井重大災害之一,它無論對礦井生產、 井下設備,還是井下工作人員都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礦井火災事故造成的損失,應做好礦井火災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1)火災事故應急分級

  Ⅰ 預警

  本級別包括發生影響礦井安全的所有事件。發生下列情況之一,即應采取預警:

  ① 根據煤層自燃規律預測,可能會很快發生煤層自燃;

  ② 根據瓦檢元巡檢及束管監測的氣體數據分析,有CO超限或其它自 燃標誌氣體出現,或檢測到有局部溫度升高;

  ③ 發現有各種類型火災的跡象,但尚未快速蔓延;

  ④ 根據瓦斯員巡檢及束管監測的氣體數據,發現有瓦斯超限。

  預警意味著事故可能就要發生,現場人員要履行其職責,向應急指揮中心及相關領導彙報,可能需要動員礦井下作業人員采取恰當防滅火措施或人員撤離,甚至動員礦內地麵人員、資源協助防滅火工作。

  預警級別下,主要由礦井內部組織應急救援機構組織救災,但必須通報礦務局相關領導和部門。可以請通風、救護等部門協助救災,礦務局相關部門有協助救災義務。

  Ⅱ 現場應急

  當事故已經發生或升級,礦井重要部分需要關閉時,要立即采取現場應急行動保護現場人員。發生下列情況之一,即應采取現場應急:

  ① 低瓦斯礦發現井下明火;

  ② 低瓦斯礦局部CO嚴重超限並不斷增長,長期在井下工作對健康有影響;

  ③ 高瓦斯礦出現CO等超限自燃跡象,尚未發展為火災;

  現場應急情況下,現場人員應履行他們的職責,可能需要礦外支援,要求礦內應急反應組織全麵啟動,通風、救護部門、醫院等部門及應急人員協助救災。可啟動公司應急救援反應組織。

  Ⅲ 全體應急

  這個級別包括那些危險已經發生或升級,需要關閉礦井的事故。需要采取立即行動以保護現場人員和礦井設施,以保證人員的安全。發生下列情況之一需要采取全體應急:

  ① 大麵積CO嚴重超限並威脅到井下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② 低瓦斯礦大範圍火災發生、威脅到整個礦井安全並且采用礦內資源不能很快撲滅;

  ③ 高瓦斯礦井發生火災,或根據氣體分析可能已自燃。

  發生全體應急時,現場人員應立即向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或相關領導彙報,並積極疏散、自救和互救;要求礦井外援助以減輕事故的影響,公司應急預案要全麵啟動。

  (2)火災事故現場應急方案

  Ⅰ火災遇險人員緊急逃生及救助

  A 必要的技術、材料準備:

  為使遇險人員能夠在火災緊急條件下迅速脫離危險,需要作好以下準備:

  ① 編製井下各工作點火災逃生路線圖,並組織井下職工學習井下火災逃生路線和方案;

  ② 井下工作人員必須攜帶自救器,並掌握其佩戴方法;

  ③ 井下每隔一定距離配備一定的突發性火災滅火設備、通風和通訊聯絡裝備;

  ④ 調度室工作人員應掌握火災應急逃生、救災知識,以便接到火災求助電話時能在第一時間向遇險人員提供正確的逃生方案指導。

  B 井下遇險人員逃生

  ① 在發生火災時災區遇險人員逃生方案;

  a 立即佩戴自救器,按照避災路線迅速撤離災區,如不知道逃生路線,一般逆著風流逃離災區;

  b 立即通知火災可能影響的井下工作人員,迅速撤離到安全區;

  c 迅速彙報區、井或公司應急指揮中心;

  d 條件允許時,要立即切斷火災電源。

  ② 對於外因火災初起階段,安全尚未受到威脅的現場人員應:

  a 立即切斷電源;

  b 立即彙報通風區或礦調度;

  c 及時通知其他井下工作人員作好應急準備;

  d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撲滅火災;

  e 如安全受威脅,應立即佩戴自救器,按照避災路線迅速撤離災區,火災時的逃生路線,一般逆著風流逃離災區。

  C 對井下遇險人員救助:

  ① 礦應急中心、或礦調度、井區調度接到井下遇險人員求助電話後,應告知遇險人員逃生路線和自救、互救方案,並按照通報程序向各級應急救援相關領導彙報災情;

  ② 應急指揮中心負責人(安全副礦長)、或通風副總或總工程師應接到災情報告後。根據井下火情,判斷災情級別及影響範圍,下達井下人員疏散及應急救災命令,向救護中心提出救助請求,並向礦長、礦通風處與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其他領導彙報災情;

  ③ 井下工作人員,接到礦緊急疏散及救災命令後,應互相轉告,並迅速執行撤離及組織救災的命令;

  ④ 礦務局通風處、礦安全人員及領導根據災情初步到斷應急級別,如級別為全體應急,則立即通報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如級別為現場應急,則礦應急組織全麵啟動,並尋求相關救援部門支援;如級別為預警,公司應急指揮中心負責人(礦安全副礦長)及通風副總根據火情決定是否啟動礦應急組織,並指揮救災工作:

  ⑤ 礦上救護隊接到救災請求,應自帶救災應急設備,以最快速度趕赴救災現場,搶救遇險人員;

  ⑥ 各級應急救援組織一經啟動,各崗位人員立即行使應急救災職責,製訂遇險人員救助方案,並迅速實施救災方案。

  (3)火災應急撲救措施

  Ⅰ火災撲救

  當發現發生火災時,應立即通知應急救援中心的指揮組成員,組織有關人員,按照預先的分工,進行火災撲救。對於火災的初期,應首先考慮使用滅火器材進行滅火。當火焰較大,本公司人員不易控製和接近時,應盡快報警,同時組織人員撤離,並采取措施,控製火源,防止火災漫延擴散,作好現場的警戒工作。

  如遇硫酸著火,消防人員須穿全身耐酸堿消防服。滅火劑采用:幹粉、沙土、二氧化碳。避免水流衝擊物品,以免遇水會放出大量熱量發生噴濺而灼傷皮膚。

  Ⅱ滅火注意事項

  ① 發現火情後,各作業區應立即停止作業,做好相應防範工作,迅速投入到火災撲救工作中。

  ② 堅持“早發現,早撲救”的原則,立足在火災的初期將其撲滅。

  ③ 火災撲救時,一定要貫徹“速戰速決,集中兵力打殲滅站”的思想,堅持“救人重於救火,先控製後撲救”的原則。

  ④ 火災報警時,應說明著火單位,著火地點,著火物質,報警人員姓名等。

  ⑤ 要組織好現場的疏散與警戒,要引導無關人員及車輛及時通過各種安全通道疏散,防止發生人員擠壓、車輛碰撞而發生次生事故。劃出警戒範圍,嚴禁無關人員進入警戒區,影響滅火工作或不法分子破壞。

  ⑥ 當地消防力量到達後,事故應急救援指揮組應將指揮權移交消防隊,並詳細介紹火情,同時做好協調工作。

  5.3.4瓦斯爆炸事故應急響應

  隨著我國煤礦開采濃度和開采規模的加大,礦井瓦斯湧出量越來越大,煤與瓦斯突出的次數和強度也在不斷增加,瓦斯事故呈上升的趨勢。

  瓦斯爆炸後,不僅井下O2濃度會大大降低,而且還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統計資料表明:在瓦斯、煤塵爆炸事故中,死於CO中毒的人數占死亡總人數的70%以上。井下積聚瓦斯空間的體積在爆炸發生時會迅速膨脹,有害氣體是引起瓦斯爆炸重大傷亡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瓦斯爆炸事故發生以後,應急救援成為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最後一道關口,救援隊伍和指揮機構對事故做出的快速響應是礦山應急救援工作的基礎。瓦斯爆炸發生的時間不具有持續性,其救援方案也有另立於其他礦山事故。根據事故應急救援所需要發揮的功能,瓦斯爆炸事故應急救援響應機製可劃分為4個組成部分:事故報警、應急響應級別、應急避災和應急決策。

  (1)事故報警

  在事故救援過程中,報警起著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報警可以使救援工作始於事故初發期,便於災害的控製,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礦井和人員的安全狀況。在瓦斯爆炸發生後的災情空白期,如何快速收集和傳遞災情,縮短災情空白期,是搶險救災的關鍵。任何延誤時機的行動都可能會造成災害的擴大。因此,發生瓦斯爆炸的礦井,除了積極通知本單位人員參加自救外,還必須迅速將事故有關情況向上級部門報警。

  (2)應急響應級別

  依據瓦斯爆炸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事故性質、井下人員傷亡及企業直接經濟損失等情況從響應機製上,可把瓦斯爆炸事故響應等級從高到低設為Ⅰ級(特別重大事故)響應、Ⅱ級(重大事故)響應、Ⅲ級(較大事故)響應、Ⅳ級(一般事故)響應。公司內部的響應等級從低到高,可以劃分為:預警、現場應急、全體應急。

  (3)應急避災

  由於瓦斯爆炸發生具有突發性,在多數情況下,救援人員一時難以到達事故現場組織搶救工作,所以災區人員如何開展避災行動,對保證災區人員的自身安全和控製災情的擴大具有重要作用。

  Ⅰ 沿避災路線撤退分析。避災路線撤退法要求遇險人員熟悉井下通風係統和避災線路,清楚瓦斯爆炸源的位置、爆炸影響的範圍、爆炸後通風設施的破壞程度,並掌握瓦斯爆炸事故的自救方法,才能達到有效避災的目的。但避災路線撤退法還存在以下缺點:

  ① 發現瓦斯爆炸後,一般對瓦斯爆炸源的位置、範圍和爆炸後通風設施破壞程度不清楚;

  ② 井下避災路線一般是事先設計好的路線,不一定是事故後的最佳避災路線;

  ③ 井下遇險人員的避災無秩序性,使搶險救災指揮部難以確定救援的重點區域,難以做出科學的決策。

  Ⅱ 永久避難俐室避災分析。在瓦斯爆炸事故中,永久避難硐室是遇險人員無法撤出或一時難以撤出災區時,供遇險人員暫時避難待救得場所。永久避難硐室避災法在瓦斯爆炸時能夠起到較好的避災效果,但由於避難硐室可空間比較小,容納人員有限,且隨著工作麵得不斷向前推進,避難硐室距離工作麵也越來越遠,因此,遇險人員在碰到瓦斯爆炸事故時很難及時到達避難硐室。

  Ⅲ 臨時避難硐室避災分析。臨時避難硐室是在瓦斯爆炸事故後,遇險人員一時難以沿著趁災路線撤出災區或難以迅速到達避難確室時,應立即佩戴自救器,到附近的、掘進長度較長的、有壓風管路且瓦斯爆炸前正常通風但事故時斷電停風的掘進獨頭巷道內避災,等待礦山救護隊救援。臨時避難硐室避災法同樣具有較好的井下避災作用,能夠給眾多遇險人員提供避難場所,有利於對瓦斯爆炸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展開。

  (4)應急決策

  事故應急決策的結果直接關係到應急救援行動能否有效展開。目前我國事故應急救援決策仍然延續以經驗為主的救援模式,對各種應急信息的管理和調用仍然以手工為主,兼以各種分散的計算機報表,缺乏事故應急救援的針對性與及時性,以至於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展開的效果不理想。而目前,煤礦企業的計算機和網絡已經得到較高普及,可以為事故應急救援決策科學化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因此,建立煤礦瓦斯爆炸事故應急輔助決策係統(如圖5-14所示)有利於充分利用煤礦已有的應急信息,提高瓦斯爆炸事故應急救援決策效果。

  5.3.5礦井透水事故

  煤礦透水事故的應急,應包括水害發生前的事故預防和水害發生後的事故搶險救援兩大部分。

  (1)水害前的透(突)水預兆辨識

  導致煤礦水害的礦井充水水源,無論是來自地麵還是地下,均有源頭可尋;充水水源聚集起來對煤礦坑形成威脅,需要一定的充水通道和充水過程;有了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是否能夠潰決成災,需要一定的充水強度和前提與條件。因此,水害事故發生前,一般均會顯現出各種各樣的透(突)水預兆,有時這些透(突)水預兆還非常明顯,隻要能夠有效辨識,就可避免重大透(突)水事故的發生或大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失。

  (2)水害後的緊急處置

  Ⅰ 現場應急搶救

  水害事故一旦發生,應立即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指揮部應本著“積極搶救”的原則,爭分奪秒組織救援隊伍在現場實施緊急救援行動,與此同時,要向上級領導部門彙報,並向毗鄰單位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

  Ⅱ 初步分析基本災情

  救援指揮部應迅速有效地判定水災的性質,了解透(突)水地點、時間、透(突)水源、透(突)水通道、事故影響範圍、估計透(突)水水量等。要掌握水災範圍,搞清事故前井下作業人數及人員分布情況,判斷遇險人員可能避災的地點,科學地分析這些地點是否具有人員生存的條件,然後積極組織力量進行搶救。

  Ⅲ 分析判斷井下遇險人員可能的避災場所

  當分析判斷遇險人員可能避災地點位置高於外部透(突)水位時,這些地點應該有一定量空氣存在,遇險人員具有可能生存的環境。對於這種情況,應迅速利用打鑽或井下掘進巷道等一切可能的方法。向他們及時輸送新鮮空氣、必要的飲料和食物等;如果現場不具備打鑽或井下掘進巷道的條件,且井下積水又無法及時疏幹時,為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可考慮由潛水救護隊員潛水進入水災區進行緊急救護,將攜帶的氧氣瓶、飲料、食物和藥品等生存必需品送給遇險人員,以提供他們的基本生存條件。

  當分析判斷遇險人員可能避災地點位置低於外部透(突)水位時,透(突)水褲很可能直接湧入位置較低的平巷或下山等巷道,將他們淹沒,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地點已不具備人員生存的條件,誤入這些地點的避災人員,生還可能性不大;然而在這樣極其不利的條件下,曾經也出現過礦工成功獲救的案例。因為獨頭巷道內不可能全部被水淹沒,仍有空氣和氣泡存在,在這些地點避災的人員應該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如果避災的自救措互救措施得當,則完全存在生還的可能。

  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在救助這些避災地點的遇險人員時,嚴禁一切如打鑽或井下掘進巷道等破壞原有封閉不漏氣環境的救援措施,如果獨頭巷道的封閉條件被打破,使高度壓縮空氣外泄呈高水壓的外部透(突)水流會立即快速湧入低位置的巷道,淹沒致死遇險人員。因此,在這種條件下,最好、最有效的救援方法是加速排水。

  Ⅳ 加強通風

  防止硫化氫、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的積聚以及發生用人等意外事故。

  Ⅴ 綜合搶救救援

  根據透(突)水量的大小,要積極采取措施,實施疏、排、堵、截等水害事故搶險救援措施。

  Ⅵ 搶險救援汙水排放過程中要注意環境保護和衛生防疫工作。

  由於礦力的透(突)水水源有時本身就是汙染水撼(如老采空區積水),或雖然透(突)水水源本身是非汙染水源但透(突)水入媒礦坑後被二次汙染,所以這些汙染水被排放地麵後極易汙染地表和地下水環境以及土壤環境。

  Ⅶ 防止二次災害事故發生

  在井下排水疏幹後,開始下井偵察並實施搶險救援,由於透(突)水水流迅猛,水壓較大,故對巷道支護形成了破壞,同時由於水掩區井下采掘工程長時間被水浸泡,采掘工程極易發生冒頂、垮塌和邊幫破壞等現象,導致搶險救援過程中二次災害事故的發生。

  Ⅷ 道免生存環境的突然改變

  由於井下遇險人員長期處於一種缺氧環境,在搶險和運送這些遇險人員時要特別采取措施,防止突然改變他們已適應的井下生存環境和條件,造成不應有的二次傷亡。

  (4)水害後的自救互救

  Ⅰ 及時快速地通告災情

  井下透(突)水事故一旦發生,透(突)水點附近作業人員應立即用最快的通訊方式告知毗鄰地區人員,一起按照礦井災害應急救援預案所規定的撤退路線撤出。如果有些透(突)水事故湧水速度較慢,利用快速的通訊方式及時通告井下作業人員撤退,可避免惡性事故的發生。

  Ⅱ 首選逃生撤退路線

  在突水初期,水勢很猛、衝力很大,撤退人員一定要首先選擇聯接主、副井筒的大巷作為緊急逃生的首選路線。

  Ⅲ 確定臨時避災場所

  如果在逃生撤退路線過程中發現退路已被透(突)水隔斷,就要立即尋找井下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作為臨時躲避場所,並同時在撤退路線中和躲災場所的軌道或水管上定時敲打發出求救信號。人員撤退向高處走或沿上山方向進入上一個水平,僅僅是一個有條件的選擇,決不應該是一個首先的逃生撤退路線。

  Ⅳ 利用防水閘門或防水牆分區隔斷水源

  如透(突)水區已修建了防水閘門或防水牆時,在作業人員撤出後,要立即緊緊關閉水閘門或防水牆,使透(突)水水流被完全隔斷。

  Ⅴ 啟動所有排水設備,加大排水能力

  水泵房工作人員在接到透(突)水事故報警後,要立即關閉泵房兩側的密閉門,啟動所有水泵,把透(突)出的水盡快排出。在未接到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領導人的撤退命令之前,絕對不可擅自離開工作崗位。

  Ⅵ 采取有效地自救互救措施

  在井下躲避的生還人員,一定要立即啟動積極主動的自救互救預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避災空間保持必要的體力,采取必要的自救互救措施,心情平靜,適量呼吸,禁止活動,躺臥待救,相互幫助。

  Ⅷ 防止有害氣體的中毒和窒息

  透(突)水後,特別是老采空區的積水透出後,往往會從積水的空間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如硫化氫或瓦斯等。所以,在避災自救互救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有害氣體中毒或窒息。

  5.4 事故現場人員清點、撤離方式、方法、地點

  人員緊急疏散、撤離,迅速將警戒區及汙染區內與事故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撤離,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人員按照預定的緊急疏散路線有序地疏散、撤離。迅速撤離事故現場人員及泄漏汙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立即進行事故現場的隔離。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並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警戒人員,引導和監護此事的實施。

  本單位的人員疏散撤離至生活區辦公樓前廣場、食堂前、單身公寓前廣場。

  在撤離過程中應積極組織群眾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需要佩戴個體防護用品或采用簡易有效地防護措施,並有相應的監護措施。

  不要在低窪處滯留,要查清是否有人滯留在汙染區。

  迅速與周邊單位、社區負責人取得聯係,說明事故性質及疏散路線、區域,並協助周邊單位、社區進行疏散。

  5.5 事故現場隔離區劃定與隔離方法

  當發生汙染突發事件,有毒物質泄漏後能生成有毒蒸氣團,它在空氣中飄移、擴散、直接影響現場人員並可能波及居民區。大量劇毒物質泄漏可能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環境汙染。因此一旦有氯氣泄漏,必須進行危險區域的設定。

  5.5.1事故現場隔離區的劃定方式、方法

  事故現場隔離區的劃定要考慮影響汙染物擴散的主要因素:如風向、風力和主要危險源地點等。一般劇毒類汙染物緊急距離30米、白天疏散距離300米、夜間疏散距離1100米。對於一般泄漏情況,在無風條件下,小泄漏時隔離距離150m,大泄漏時隔離距離450m,嚴格限製出入。在有風的條件下,適當調整警戒範圍。

  5.5.2事故現場隔離方法

  警戒區域的邊界應設有警示標誌並有專人警戒。除消防、應急處理人員以及必須堅守崗位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

  警戒區域由警戒疏散組負責。

  劃分發生I級事故警戒區域;劃分發生II級事故警戒區域:劃分發生III級事故警戒區域。

  警戒疏散組在警戒線周圍設置警戒標誌或畫警戒線。

  5.5.3事故現場周邊區域的道路隔離或交通疏導辦法

  事故發生後,應根據化學品泄漏的擴散情況、所涉及到的範圍設立警戒區,並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幹道上實行交通管製;並且迅速請求當地政府及有關專業部門進行事故現場的主要幹道上實行交通管製,以便救援人員能夠迅速的到達事故現場開展工作。

  5.6 現場應急人員在撤離前、後的報告

  撤離前,現場應急搶救人員應將疏散的人數及事故現場情況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進行彙報,請求明示人員疏散線路、區域。

  撤離後,現場應急搶救人員應及時清點疏散人數,並在第一時間將事故現場處理情況向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進行彙報,妥善安排好已疏散人員。

  5.7 處置事故可能產生的二次汙染的處理措施

  在應急事故搶險處置過程中要規範處置操作,避免處置不當引起二次汙染或危險發生。

  火災、爆炸的現場清理,必須先經公安監督部門和上級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同意,並經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以免處置不當造成新的危害或更大損失。

  在汙染現場洗消過程中,合理使用洗消劑,防止過量殘留造成二次汙染。處理處置過程應采取汙染防治措施,防止汙染擴散,並對處置產生的廢水及其他等汙染物合理處背,避免二次汙染。

  第六章 搶險、救援及控製措施

  6.1 救援人員防護、監控措施

  現場防護裝置是為了保護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現場作人員免受化學、生物等汙染危害而設計的裝備,包括防護服、化學安全防護眼鏡、防護手套和各種呼吸器等,以預防現場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1)危化品泄漏事故處置必須挑選業務技術熟練、思想作風過硬、身體素質良好,並有較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組成精幹的處置小組(進入處置現場人員不得少於兩人)。

  (2)安排專人對防護裝備的安全性能進行仔細檢查,認真檢查空(氧)氣呼吸器的壓力等參數,詳細記錄每位進入、撤出泄漏現場的人員姓名和時間。

  (3)對執行關閥堵漏任務的人員還應使用噴霧或開花水流進行掩護。

  (4)時刻關注事故現場險情變化,發生危險立即撤離現場還應準備特效急救解毒藥物,有醫護人員特命。對中毒的人員應從上風方向搶救或引導撤出。

  (5)應針對泄漏物質的理化性質,穿(佩)戴不同的防護裝備。

  (6)呼吸係統防護:當處置過程中存在有毒氣體或有毒蒸氣,應佩戴防毒麵具。空氣中濃度較高時,應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氧氣呼吸器。

  (7)眼睛防護:眼睛對有毒有害氣體特別敏感,當呼吸係統防護未對眼睛進行防護時,應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8)身體防護:當有毒氣體或液體可通過皮膚吸收中毒時,應穿全密閉式防護服:在可能接觸腐蝕品時,應穿耐酸堿工作服:在處置易燃易爆品時應穿防靜電工作服。

  (9)手部防護:在沒有使用全密閉防護服時,應戴橡膠手套。

  (10)在易燃易爆品處置過程中,嚴禁使用未經防爆認證的通訊工具。

  6.2 搶險救援方式

  環保部門應根據現場情況.向應急指揮中心提出搶險與救援建議:根據環境突發事件的危害程度和不同化學物質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結合地質、氣象條件,提出疏散距離建議,提出向受害群眾提供基本現場急救知識和建議:提出通過加大供水深度處理、啟用備用水源、水利工程調節、終止社會活動、生產自救等措施減少汙染危害等建議。

  6.3 現場實時監測及異常情況搶險人員撤離

  對於汙染物質泄漏事件,應對現場進行實時監測,及時對事故現場正確判斷。

  如現場實時檢測中,情況較為複雜,監護人員應密切注意事故現場搶險人員狀態及其情況的變化,隨時通知搶險人員撤離。

  當現場有異常情況發生,或者引發二次事故的可能(或有事故擴大的趨勢)時,應及時對現場人員進行緊急疏散和撤離。

  在事故現場有異常變化情況下,監護人員應提前佩帶好正壓式呼吸器,穿戴好防護服立即進入事故現場通知搶險人員撤離現場,並做好搶險人員撤離後,事故現場的安全隔離工作。

  6.4 應急救援隊伍的調度

  應急救援隊伍由“應急指揮中心”統一調度,對事故現場的危險情況進行充分的估計,以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對待。“應急指揮中心”是公司應急最高領導機構。負責事故發生後現場救援組織、調度,對外報警、聯絡,事故善後處理。

  當確認突發事件即將或已經發生時,接警部門應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災情,啟動相關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指揮部,指揮應急分隊先期開展救助行動,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

  一般和較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由本係統、本單位調動應急隊伍進行處置。綜合性和重特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按照專業隊伍為主體、群眾性隊伍為輔助的原則,由應急指揮中心統一協調調動應急搶險救援隊伍。

  參與突發事件處置的各相關部門應立即調動有關人員和處理隊伍趕赴現場,有關組織或搶險隊伍應服從調動。在現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按照專項預案分工和事件處理01manbetx 要求,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共同開展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

  現場指揮辦應充分發揮專家組作用,及時對事件性質、發展趨勢、應急措施進行研究分析,提出應急處置建議,為現場指揮部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谘詢。

  相關單位和職能部門及時主動向現場指揮部和參與事件處的相關部門提供有關物資,為實施應急處置和開展救援工作提供便利條件。

  現場指揮部應及時做好現場控製、緊急處置、治安維護、人員疏散、保障安置等工作,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並及時掌握事態進展,隨時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情況。

  現場指揮部應隨時跟蹤、預側事態進展、發現事態擴大,可能超出自身控製能力時立即報告應急指揮中心調配其他應急資源,並及時向事件可能影響到的地區及相關部門通報有關情況。特別緊急時可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出預警。

  6.5 控製事故擴大的應急措施

  由“應急指揮中心”統一調度人員、物資開展救援工作。在服從事故搶險的前提下,由“應急指揮中心”及時與公司總部聯係,以確定部分停產或全公司停產,防止其它意外事故的發生,並確保將全公司的損失降到最小。

  6.6 事故可能擴大後的應急措施

  如發現事故有擴大的可能性,應急救援人員必須立即從現場撤離,向“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進行彙報,由“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實施應急措施。由公司應急指揮中心要上報縣應急指揮中心,請縣應急指揮中心準備或批準啟動縣應急指揮程序。

  當突發事件的事態進一步擴大,預計單靠縣應急指揮部現有應急資源和人力難以實施有效處置時,縣應急指揮中心應及時向駐軍、武警發出請求支援信息。請求支援信息包括:事件發生的性質、時間、地點、發展態勢,請求援助的人員、物資數量、到達的時間、地點、開進路線,聯係方式、協同辦法等。

  第七章 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及醫院救治

  7.1 受傷人員現場急救

  突發事件發生後,應急救援組織醫療救護隊伍進入事件現場.對傷員進行應急救治。

  事故發生時,不僅要立即撤出受威脅人員.更要了解災情、地點、範圍、事故性質.組織搶救並報告上級主管部門及救護隊,進行現場勘察及營救工作。

  當遇難人員被營救出之後,根據情況立即進行現場人工呼吸、包紮,並及時送往醫院搶救、治療。

  對於皮膚接觸有毒有害物質者,立即脫去汙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及清水徹底衝洗;對於眼睛接觸有毒有害物質者,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衝洗;對於吸入有毒有害物質者,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同時注意保暖,呼吸困難時給輸氧;對於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心髒按壓術,及時就醫。對於食入有毒有害物質者,給誤服者漱口、飲水、催吐,立即送醫院。

  要嚴格區分中毒人員的輕重緩急,按照“先重傷員,後輕傷員,先婦幼老,後青壯年”的原則,運送中毒人員到醫療急救站進行救治。

  醫療救護組根據需要設立現場救護中心,及時對受傷人員進行搶救和醫護,嚴重病人初步處理後及時送往附近醫院,必要時請求社會醫療機構進行救援。

  根據“分級”救治原則,按照院外急救和院內治療兩個階段組織實施救護。一般事件由公司應急救援中心負責院外急救,各級醫院負責後續救治。

  7.2 轉運及轉運中的救治方案

  在應急救援行動中,及時、有序、有效地實施現場急救與安全轉送傷員是降低傷亡率,減少小故損失的關鍵。

  現場救護中心及時對受傷人員進行搶救和醫護,進行一些簡單的衝洗、止血包紮處理。嚴重病人初步處理後及時送往附近的縣級醫院,必要時請求社會醫療機構進行救援。

  傷情特別嚴重的應及時報120進行急救。

  轉送傷員時,應當根據傷員的情況以及附近醫院的技術力量和特點,合理地轉送到相應的醫院,避免再度轉院。

  急救中心應當設置專門的區域停放轉運救護車輛,采取洗消措施,配備專門的醫務人員、司機、救護車輛負責受傷嚴重人員的轉運工作。

  醫療機構和急救中心應當做好患者轉運交接記錄。

  轉運救護車輛車載醫療設備(包括擔架)專車專用,車內配備防護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劑。

  醫務人員、司機穿工作服、戴手套、工作帽、防護口罩。

  7.3 藥物、器材儲備信息

  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所需藥物、器材,常用儲備物品如下:急救箱、止血帶、繃帶、消毒設備、消毒劑、小型洗消器、防毒口罩、救生衣、簡易防毒麵具等。

  第八章 現場保護與現場洗消

  8.1 事故現場保護措施

  突發事件發生後,現場救援的同時必須保護好事故現場保護工作,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因搶救傷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應當盡可能做出標誌 、拍照 、詳細記錄和繪製事故現場圖,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 、物證等。

  突發事件發生後,現場指揮人員應保持鎮靜,現場救援本著“先控製、後處置、救人第一、減少損失”的原則,果斷處理,積極搶救,指導現場人員離開危險區域,維護好現場秩序,組織有序疏散,防止驚慌造成擠傷、踩傷等事故。疏散較為困難時,更應沉著冷靜,不可采取莽撞措施。

  在現場救援的同時盡可能保護好生產設備和貴重物品,維護現場秩序,做好事故現場保護工作,上報公司應急救援中心事故有關材料,做好善後處理工作。

  8.2 現場淨化方法

  在應急處置過程中,控製和消除突發汙染是整個應急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和至關重要的工作。

  8.2.1汙染源排查

  對固定源(如生產、使用、貯存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的單位和工業汙染源等),可通過采取對相關單位有關人員(如管理、技術人員和使用人員)調查詢問方式,對企業生產工藝、原輔材料、產品等信息進行分析,對事故現場的遺留痕跡跟蹤調查分析,以及采樣對比分析方式,確定汙染源等。

  對流動源(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運輸)所引發的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可通過對運輸工具駕駛員、押運員的詢問以及危險化學品的外包裝、準運證、上崗證、駕駛證、車號等信息,確定運輸危險化學品的名稱、數量、來源、生產或使用單位:也間通過汙染事故現場的一些特征,如氣味、揮發性、遇水的反應特性等,初步判斷汙染物質:通過采樣分析,確定汙染物質等。

  汙染源排查的一般程序和內容:

  (1)根據接報的有關情況,組織環境監察、監測人員攜帶執法文書、取證設備以及有關快速監測設備,立即趕赴現場。

  (2)根據現場汙染的表觀現象(包括顏色、氣味以及生物指示),初步判定汙染物的種類。利用快速監測設備確定特征汙染因子以及濃度。

  (3)根據特征汙染因子,初步確定流域、區域內可能導致汙染的行業。

  (4)根據汙染因子的濃度、梯度關係,初步確定汙染範圍。

  (5)根據造成汙染的後果,確定汙染物量的大小,在確定的範圍內,立即排查行業內的有關企業。

  (6)通過采用調閱運行記錄等手段,檢查企業排放口、汙染處理設施及有關設備的運行狀況,最終確定汙染源。

  8.2.2汙染控製措施

  (1)切斷與控製汙染源

  通過采取停產、禁排、封堵、關閉等措施切斷汙染源,通過限產限排、加大治汙效果等措施控製汙染源。

  (2)減輕與消除汙染

  采用攔截、覆蓋、稀釋、冷卻降溫、吸附、吸收等措施防止汙染物擴散;通過采取中和、固化、沉澱、降解、清理等措施減輕或消除汙染。

  8.2.3洗消作業

  洗消是消除化學災害事故汙染最有效的方法。洗消主要包括對人員的洗消和對事故現場及染毒設備的洗消。洗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大量的清潔熱水,通過洗消設備對人員和設備進行噴淋衝洗;若清水無法達到實施洗消的效果時,必須用洗消藥劑與水均勻混合後進行洗消。

  (1)對人員的洗消

  當人員救助分隊將中毒人員運送到洗消站,洗消小組按照接待檢查、除汙更衣、噴淋洗消、檢測更衣、轉送醫院的程序進行洗消作業。如果發生的事故異常嚴重,對重度中毒人員可直接采取脫掉衣服衝洗,實施現場急救再迅速轉送醫院進行救治。洗消操作時,必須依照重傷員——輕傷員——婦幼——老年——青壯年的順序安排洗消,對於洗消後經檢測不合格者必須進行二次洗消。

  (2)對事故現場及染毒設備的洗消

  洗消小組可使用高壓清洗機、噴霧器、直流開花水槍等對染毒區域及其周圍進行反複的、大流量的衝刷。對於染毒的金屬和水泥結構的生產設施可噴灑消毒劑進行消毒精密儀器可用有機溶劑擦拭,洗消用水應加兌漂粉精、碳酸氫鈉等洗消藥劑。

  8.3 事故現場洗消工作隊伍

  對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質和可能對人和環境繼續造成危害的物質,應及時組織人員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後果,防止對人的繼續危害和對環境的汙染。

  事故現場汙染環境洗消工作,應以當地環境保護部門技術力量為主,在當地環境保護部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本礦應急機構環保部門的人員協助處理。

  如果事故嚴重,還要上報上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請上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安排現場洗消。

  在事故現場洗消工作中,要及時聯絡谘詢技術專家。

  8.4 洗消後二次汙染的防治方案

  汙染事故現場洗消後,要防止二次汙染,製定二次汙染防治方案,確保無二次汙染,並確認汙染控製徹底,不會有死灰複燃現象。

  第九章 事故現場的恢複和善後

  9.1 撤點、撤離和交接程序

  搶險救援行動完成後,進入臨時應急恢複階段,現場指揮部要組織現場清理、人員清點和撤離。

  搶救結束後,專家技術主要協助現場指揮部製定恢複生產、生活計劃,由現場指揮部組織實施。

  9.2 受影響區域的連續環境監測

  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應急監測,是環境監測人員在事故可能影響的區域,技照監測規範,在第一時間製定應急監測方案,對汙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影響範圍進行監測,分析變化趨勢及可能的危害,為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應急監測主要包含以下工作內容

  (1)製定急監測方案

  應急監測方案包括確定監測項目、監測範圍、布設監測點位、監測頻次、現場取樣、現場與實驗分析、監測過程質量控製、監測數據整理分析、監測過程總結等,並根據處置情況適時調整應急監測方案。

  (2)確定監測項目

  確定監測項目是應急監測中的技術關鍵,對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控製和處理處置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已知固定源汙染,可以從廠級的應急預案中獲得各種汙染物信息,如原料、中間體、產品中可能產生汙染的物質來確定監測項目:對於已知流動源汙染,可以從移動載體泄露中獲得可能產生的汙染物信息來確定監測項目;對於未知源汙染,監測項目的確定須從事故的現場特征入手,結合事故周邊的社會、人文、地理及可能產生汙染的企事業單位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來確定監測項目。必要時谘詢專家意見。

  (3)監測範圍和布點

  監測範圍確定的原則是根據事發是汙染物的特性、泄露量、泄露方式、遷移和轉化規律、傳播載體、氣象、地形等條件確定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的汙染範圍。在監測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按照人群密度大、影響人口多優先,環境敏感點或生態脆弱點優先,社會關注點優先,損失額度大優先的原則,確定監測範圍。如果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有衍生影響,則距離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發生時間越長,監測範圍越大。

  應急監測階段采樣點的設置一般以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發生地點為中心或源頭,結合氣象和水文等地形條件,在其擴散方向合理布點,其中環境敏感點、生態脆弱點、飲用水源地和社會關注點應有采樣點。應急監測不但應對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汙染的區域進行采樣,同時也應在不會被汙染的區域布設對照點位作為環境背景參照。在尚未受到汙染的區域布設控製點位。對汙染帶移動過程形成動態監測。

  (4)現場采樣與監測

  現場采樣應製定計劃,采樣人員必須是專業人員。采樣量應同時滿足快速監測和實驗室監測需要。采樣頻次主要根據汙染狀況、不同的環境區域功能和事故發生地的汙染實際情況爭取在最短時間內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距離突發環境汙染事件發生時間越短,采樣頻次越高。如果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有衍生影響,則采樣頻次應根據水文和氣象條件變化與遷移狀況形成規律,以增加樣品隨時空變化的代表性。現場采樣方法及采樣量、現場監測儀器和分析方法可參照相應的監測技術規範和有關標準,並做好質量控製和保證及記錄工作。監測數據的整理分析應本著及時、快速報送的原則,以電話、傳真、監測快報等形式立即上報應急指揮中心、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9.3 應急終止的條件

  滿足下列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終止條件,即可終止應急工作:

  (1)事故現場得到控製,事件條件已經消除,並確認徹底不會有死灰複燃的現象。

  (2)汙染源的泄露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製以內,且事件造成的危害已經被消除,無繼發可能:繼續監測24小時以後符合標準要求。

  (3)所有受傷人員得到安置。

  (4)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並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於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9.4 事故後的生態環境

  事故如果對當地生態環境有明顯不利影響的,要在事故結束後調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範圍,同時提出可行的生態環境恢複治理方案上報當地環境主管部門批準執行。事故如果不涉或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很微小的,可以不執行此步驟。

  9.5 應急終止程序

  應急終止的程序如下:

  (1)現場指揮部確認終止時機或由事件責任單位提出,經現場指揮部批準:

  (2)現場指揮部向所屬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下迭應急終止命令:

  (3)應急狀態終止後,相關類別環境事件專業應急指揮部應根據政府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直至其他補救措施無需繼續進行為止。

  第十章 應急終止後的行動

  10.1 應急解除通知

  應急解除後要通知本單位及相關部門事故危險已解除。

  (1)由應急指揮中心根據檢測結果和現場的實際情況,宣布本次事故已解除,應急結束。通知本公司解除警戒,應急人員撤回原單位,進入正常生產階段。

  (2)通過電話和新聞媒體通知周邊村、鎮和有關單位本次危險已正式解除。

  10.2 環境應急設備維護、保養

  應急解除後,需要對環境應急設備徹底檢查。

  及時組織人員收整器材。對在染毒區域使用過的偵測儀器、空氣呼吸器、通信電台、照明器材等不能用水洗消的器材,應擦拭幹淨以後裝車;水帶、水槍、抽吸泵、防護服裝、洗消帳篷、警戒標誌以及流經洗消汙水的管線、設備等應集中進行反複洗消,直至檢測合格擦拭幹淨後才能裝車撤離現場。

  特別是在應急過程中使用過的設備,按照應急設備儲備管理處提供的設備清單,清點數量,檢查設備的性能和質量。

  數量不足的要補齊,性能和質量不能滿足要求的必須更換新的設備。

  對於能夠使用的設備,要根據該設備的維護保養說明進行適時的維護保養。

  10.3 應急評價過程

  10.3.1應急過程評價內容

  對應急過程實施回顧評價有助於總結應急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為改進今後的事故應急工作提供借鑒,同時為對事故應急工作中各方的表現進行獎懲提供依據。

  應急過程的主要評價內容如下:

  應急救援行動包括:接警與通知、指揮與控製,警報及緊急公告,通訊。事態監測與評估,警戒與治安。人群疏散與衛生,公共關係。應急人員安全,消防和搶險,泄漏物控製及消除等。在評價過程中,需了解緊急預案中規定各部門在應急過程中所賦予的職責與義務。

  據此,從預警環節開始到事故應急過程結束,應調查事故應急救援行動中各環節是否達到相應的汙染事故應急預案中的要求,必要時調查國內外相似事故的處理情況,從而對汙染事故的救援行動進行評價,同時為同類事故的預防提供借鑒。

  通過聲像取證,錄製了解汙染事故當事人陳述及受害人介紹事故發生情況的陳述等,結合現場環境檢測結果,進一步分析事故的責任主體。

  10.3.2預警評價

  調查企業是否已編製應急預案,企業在發生汙染事故時,是否立刻實施應急程序,評估該企業是否有能力把事故造成的汙染控製在本企業內如需上級援助時是否已在展開緊急搶救時立即報告當地縣(市)政府環境汙染事故應急主管部門,是否積極投入應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同時還應調查當地政府主管部門是否已建立有一個標準程序的報警係統,將環境汙染事故發生、發展信息傳遞給相應級別的應急指揮中心,根據對事故狀況的評價,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

  10.3.3報告評價

  調查企業是否在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一級負有監管責任的單位發現突發環境事件後,4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相關專業主管部門報告,並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

  同時應調查報告的內容是否根據事實,是否有瞞報、虛報或漏報現象等。

  10.3.4接警評價

  調查接報人接收到來自自動報警係統的警報,是否已指派現場人員核實,並同時通知救援隊伍做好救援準備或其他符合實際的規定。

  如果接到人工報警時是否問清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單位、事故原因、事故性質。危害程度、範圍等,是否做好記錄並通知救援隊伍同時向上級報告。

  10.3.5智慧和協調評價

  重大的環境汙染事故的應急救援往往有多個救援機構共同完成,因此,對應急行動的統一指揮和協調是有效開展應急救援的關鍵。因此,應調查是否已建立統一的應急指揮、協調和決策程序,是否有效迅速地對事故進行初始評估,是否迅速有效地進行應急響應決策,建立現工作區域,指揮和協調現場各救援隊伍開展救援行動,合理高效地調配和使用應急資源等。

  可根據指揮協調主要內容進行判斷在事故發生後指揮和協調過程的行為是否得當。環境應急指揮部指揮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派出有關專家和 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應急指揮工作: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及時向國務院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 監控工作;協調建立現場警戒區和交通管製區域,確定重點防護區域;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受災群眾返鄉時間。

  10.3.6警報和緊急公告評價

  調查企業是否已建立起防護措施和有效通訊機製,並已將防護措施及公眾疏散或是安全避難是的最佳方案通知以及指揮中心,當事故可能影響到周邊地區,對周邊地區的公眾和環境可能造成威脅時,是否及時啟動報警係統,向公眾發出警報和緊急公告,告訴事故的性質、對健康的影響、自我保護措施、注意事項等,以保證公眾能夠及時作出自我防護響應。了在緊急情況下,媒體很可能獲悉事故消息,應急組織中是否有專門負責處理公眾、媒體的部門,以防止媒體幹擾應急行動和錯誤報道事件。

  10.3.7其他應急過程的評價

  (1)通訊

  調查在應急行動中,所有直接參與或者支持應急行動的組織(應急中心、消防、警戒、環保、醫療衛生等)是否都能保持通訊正常和暢通,是否由於通訊的問題造成救援延誤。

  (2)環境監製

  應調查環境應急監製是否按規定的程序進行,響應是否速度.是否考慮到汙染的可能因素,監製結果是否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報告.

  (3)事態評估

  應評估應急過程中的初始評估是否正確,是否已監測和探明危險物質的種類、數量及危害特性,是否已正確確定重點保護區域以及相應的防護行動方案。

  (4)警戒與治安

  在評價中著重調查事故發生後的交通管製措施是否到位,以避免出現意外的人員傷亡或引起現場的混亂:是否能有效指揮危害區域的人員撤離,及時疏通交通堵塞;是否已做好維護撤離區和人員安置區場所的社會治安工作,保衛撤離區內和各封鎖路口附近的重要目標和財產安全,打擊各種犯罪分子:警戒人員是否盡力協助發出警報、現場緊急疏散、人員清點、傳達緊急信息以及事故調查等。

  (5)應急疏散方案

  人群疏散是減少人員傷亡擴大的關鍵,也是最徹底的應急響應。應當調查應急過程中是否對緊急情況和決策、預防性疏散準備、疏散區域、疏散距離、疏散路線、疏散運輸工具、安全庇護場所以及回遷等作出細致的規定和準備,是否落實已實施。

  臨時疏散的人群的臨時生活安置井保障必要的水、電、食物、衛生等基本條件。

  (6)環境事故應急措施和減緩技術

  根據事故後的跟蹤監測與調查結果判斷環境事故應急措施與減緩措施是否正確與落實,應急措施是否會引發新的汙染。

  (7)事故現場人員防護和救護

  事故現場人員的健康狀況是事故應急及時和有效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救援過程中現場人員的防護裝置是否足夠非常重要。事故現場人員的防護裝置是否足夠。

  調查當事故發生後救援人員是否迅速救護傷員,井迅速診斷以便及時進行正確救治,當原因不明、診斷不清的情況下,是否認真做好與其他疾病的鑒別工作,以免誤診,造成搶救的延誤和失效,並作出評價。

  (8)事故現場的恢複

  事故現場恢複是指將事故現場恢複至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基本狀態。應避免現場恢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並為長期恢複提供指導和建議,因此,需調查與評價在宣布應急結束、人群返回後是否對現場進行有效清理,公共設施是否已基本恢複,是否對受影響區域繼續進行環境監測以使汙染的威脅降到最低。

  10.4 事故原因的額調查和責任確定

  應急指揮中心或者委托成立事故調查組,調查一般事故的原因。

  如果事故級別較大,事故調查主要協助和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對重特大事故進行現場勘查、調查取證;協助和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對重特大事故進行調查分析;協助和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對重特大事故進行處理。

  通過事故原因調查,確定事故的責任主體。

  10.5 環境應急總結報告的編製

  事故應急結束後,由應急指揮中心組織各應急參與單位進行應急工作評價和總結,同時編製應急總結報告。

  10.5.1環境汙染事故應急總結目的

  重大環境汙染事故後總結的 主要目的是:

  (1)評價重大環境汙染事故對環境所造成的汙染及危害程度,井確定相應的經濟損失:預測評價事故汙染造成的中長期環境影響,並提出相應的汙染舒緩和環境保護措施。

  (2)評價事故發生前的預警、事故發生後的相應、救援行動以及汙染控製的措施是否得當,並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為重大環境汙染事故責任的確認及其處理提供依據。

  (3)重點是評價事故造成的短期實際環境影響與中長期環境影響並提出舒緩措施。

  10.5.2應急總結的基本內容

  重大環境汙染事故應急總結的基本內容包括:

  ① 汙染事故類型識別分析

  ② 汙染事故現場調查及環境應急監測

  ③ 確定事故汙染因子及其源項

  ④ 事故應急過程評價

  ⑤ 後果評價

  ⑥ 汙染損失評價

  ⑦ 汙染事故責任的認定

  ⑧ 編製環評報告書。

  10.5.3應急總結的結論

  環境汙染事故後的應急總結結論應圍繞如下問題展開:

  (1)環境汙染事故等級:事故發生的原因;事故責任的界定;事故汙染途徑及範圍。

  (2)事故汙染情況及後果;事故造成的損失;環境應急總任務及部分任務完成情況。

  (3)是否符合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的總要求。

  (4)采取的重要防護措施與方法是否得當;出動環境應急隊伍的規模、儀器裝備的使用、環境應急程度是否與任務相適應;環境應急處置中對利益與代價、風險、困難關係的處理是否科學合理。

  (5)發布的公告及公眾信息的內容是否真實,時機是否得當,對公眾心理產生了何種影響。

  (6)有何經驗及教訓;需要得出的其他結論等。

  (7)最後提出相關建議,包括:今後汙染源控製工作要求:汙染區域的生態修複方案;應急預案修訂的內容等。

  10.6 環境汙染事故應急預案的修訂

  (1)企業應對在演練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對事故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完善。

  (2)企業應在現場危險設施和危險物發生變化時及時修改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3)把事故應急處理預案的修改情況及時通知所有與事故應急處理預案的有關人員。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是要通過實踐考驗,證實該預案切實可行後才能實施。因此在演練評價和總結後,要根據評價、總結的意見,進行進一步的驗證,認為確實需要修正的預案內容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修正完畢,並予報批。

  10.7 事故損失調查

  10.7.1調查方法

  事故應急結束後,由應急指揮中心組織安排成立事故損失調查組,對事故損失進行調查。

  一般情況下環境汙染事故損失可劃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於事故損失的計算,主要采用“枚舉法”。羅列出損失項目,統計、估算或折算各項目的損失額,求和得出事故損失,常用“直間比”通過直接損失確定間接損失,並將非經濟損失通過一定技術轉換為經濟損失進行損失的計算。

  環境汙染事故後評估應先多方調查取得一係列基本數據或參數,然後按規範的方法對事故損失進行係統估算。

  經濟損失的分類: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損失。

  10.7.2直接經濟損失調查

  直接經濟損失,指事故直接導致的 、事故遏製前已形成的經濟損失以及為遏製事故損失擴大而產生的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包括:

  (1)財產損失:設備、工程設施、工具、材料、產成品、半成品等損毀造成的經濟損失;

  (2)環境資源損失:土地、植被、地表水、海域、地下水、林業資源、漁業資源、動植物、文物、風景旅遊景點的破壞或汙染的經濟損失。

  (3)人員傷亡損失:即人員傷亡造成的經濟損失,包括喪葬、撫恤、補助、醫療費用。

  (4)事故汙染控製費用、搶救費用和清理現場費用:主要是為了遏製事故發生、防止汙染繼續擴大或應急搶修的費用支出,包括投入的各種阻止汙染物擴散的物資,輔助使用的機器設備、環境汙染監測、事故調查處理、應急工作人員和事故處理專家的費用等。

  10.7.3間接經濟損失調查

  間接經濟損失,指事故遏製後發生的,與事故相關的費用的增加和收入的減少,間接經濟損失包括:

  (1)家屬安置遷移費用;

  (2)恢複生產費用;

  (3)恢複環境資源的費用;

  (4)由於事故而支付的違約金、罰金和訴訟費;

  (5)補充新職工的費用,包括招工、培訓、安置等費用;

  (6)事故發生後,由於事故搶救處理和恢複生產影響工時、生產能力的降低、采方案的變化、服務年限的縮短造成的經濟損失。

  (7)由於事故而使工效降低、企業聲譽下降、訂單減少造成的經濟損失。

  10.8 善後處置和保險

  對事故後的損失、損害進行善後處理,聯係保險公司協商索賠事宜。

  10.8.1受災的安置與撫恤

  (1)妥善安置、救治傷殘人員;

  (2)妥善安置死亡人員,做好災後防疫工作;

  (3)調動供水車,設立臨時供水點站;

  (4)組織搭建防災棚,安置因災害而無房或危房的職工;

  (5)完善糧食供應、臨時的食堂和食品專供點管理,保證職工基本生存需要;

  (6)協調社會力量,恢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10.8.2物資的清理與補償

  (1)組織醫療、剛才、木材、建材等物資供應部門或單位,對調用物資進行及時清理。

  (2)清查短缺物資或臨時征用物資,根據國家政策予以補償。

  10.8.3保險與理賠

  (1)聯係保險公司協商索賠事宜;

  (2)協調保險公司,及時進行保險理賠;

  (3)整理救助財務,製定發放方案,及時發放;

  (4)製定重建方案,合算重建資金,募集重建資金。

  第十一章 應急保障

  11.1 通訊、消防等應急設備保障

  應急設備的保管辦法在應急組織機構設置中已經確定,同時以文件的形式任命了所有設備的管理人員,具體管理辦法執行公司行政人事管理製度

  應急設備的保障還有如下措施:

  (1)消防設施配置圖、工藝流程圖、現場平麵圖和周圍地區圖、氣象資料、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

  (2)應急通信係統,主要有固定電話、手機等,小靈通、對講機、礦用應急無繩蜂窩電話等。

  (3)應急電源、照明,公司有自備發電機,可供照明和供水源使用,同時重點崗位配有電瓶應急燈,可供照明使用。

  (4)應急救援裝備、物資、藥品見下表。

  (5)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的安全、消防設施、以及人員防護裝備。

  (6)運輸危險化學品的車輛每輛配有4kg幹粉滅火兩具,應急袋一個,急救箱一個,箱內裝有急救藥品即亞硝酸異戊脂、硫代硫酸鈉、生理鹽水、注射器等。個人配備有工作服、浸塑手套、眼鏡等。

  (7)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後,立即啟動緊急情況處理程序,對警情做出判斷,迅速調度一切應急力量、救援設備、器材、物品等,為搶險救援贏得時間。

  11.2 現場搶險救護應急設備保障

  (1)在井下工作台,地下室,鼓風機室,鍋爐等場所設置了事故櫃,配備了必要的醫療急救箱,內有紗布、繃帶、剪刀、醫用膠布等,可進行簡單包紮。

  (2)在可能散發有毒有害氣體的崗位配備防毒麵具、濾毒灌等。

  (3)有酸堿等腐蝕性物料的場所設有衝洗裝置。

  (4)公司廠區內消防管網及消火栓,每個消火栓旁設置消防箱、工藝裝置各設有固定式消防給水豎管。

  (5)生產裝置內設置手提式滅火器,罐區設有固定式泡沫滅火係統。

  (6)變電所、配電室、中控室等重要場所設有二氧化碳滅火器。

  (7)主要生產區設置有消防栓,蒸汽滅火係統、幹粉及泡沫站等。

  (8)工程搶險應急,常備設備:柴油發電機一台,工具車、叉車、吊車各一輛。

  (9)後勤物資部常備相應的應急救援物資,供應急指揮中心需要時調用。

  11.3 應急隊伍保障

  (1)指揮中心成員保障

  接到地震或啟動本預案通知後,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根據指揮部的通知,立即趕赴指定地點就位,因特殊原因不能按照要求就位的,由相應副職代替。

  指揮部地點:

  ① 司調度室(應急指揮部中心公室);

  ② 保衛部辦公室(搶險救災辦公室),必須保障指揮部信息暢通。

  (2)指揮中心成員單位保障

  本預案啟動的同時,指揮部成員單位應立即啟動本部門應急措施,在各應急分組召集單位的統一協調下,接受公司指揮部的領導,負責落實指揮部的各項指令和搶險救災工作。

  11.4 其他保障措施

  (1)資金保障

  ① 要保證先期的物資和器材儲備資金投入,預備必要的補償資金

  ② 要擬訂搶險救災過程的資金調配計劃,保證搶險救災時有足夠的資金可供調配。

  ③ 會同保險公司等部門做好後期有關資金理賠、補償工作。

  ④ 要儲備和保證後期足夠的職工安置費用。

  (2)技術保障

  ① 建立並完善各部門、單位多種通信渠道,指揮部或成員單位要采用手機或對講機聯網等形式保障通信暢通,指揮部辦公室要設立值班室並負責收集各種通信資料。

  ② 應急相關技術資料的建立與完善由辦公室負責。

  (3)醫療保障

  ① 組織汾陽醫院駐廠醫務所全體人員開展醫療急救、衛生防疫。

  ② 組織救治急救器材、藥品。

  ③ 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實施心理救助。

  (4)物資保障

  ① 各單位自備事故應急救援所需的勞動保護用品、工具。

  ② 綜合部負責儲備手電20把,以備晚間急用以及必要生活用品。

  ③ 供應部要做好防汛器材的 儲備工作,另備鐵鍬100把、鎬50把、草袋或編織袋1000條。抬筐、扛子20套,雨衣,雨鞋150套,潛水泵5台等等。

  (5)安全和治安保障

  保衛部門加強對指揮部機關,要害部門。重大危險源,資金倉庫。救濟物品集散點,儲備倉庫等重要目標的警戒。

  保衛部門要協助事故單位加強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維護道路交通秩序,保障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6)緊急避難場所保障

  ①指揮部要規劃處可供受災職工疏散的路線和不同級別的臨時避難場所,並有明確的標誌。

  ②公司應建立健全避難場所的生活必備設施。

  11.5 保障製度

  為了保障應急救援工作的製度化,還要製定如下保障製度。

  (1)崗位及人員責任製;

  (2)值班製度;

  (3)培訓教育製度;

  (4)危貨運輸車輛安全管理製度;

  (5)應急救援裝備、物資、藥品等檢查、維護製度執行本公司的設備管理製度和倉庫物資管理製度;

  (6)安全運輸製度;

  (7)演練製度

  第十二章 應急培訓計劃

  12.1 應急救援人員培訓

  為了保證煤礦應急救援預案切實發揮作用,使礦井救護隊員在緊急情況下知道如何有效應對,在平時就應該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應急救援培訓分為基本應急培訓和特殊應急培訓。

  12.1.1基本應急培訓

  基本應急培訓是指對參與應急行動的救護隊員、一般礦工等進行的最低程度的應急培訓,要求應急人員了解和掌握如何識別危險、如何采取必要的應急措施、如何啟動緊急警報係統、如何安全疏散人群、應急救援中常用的心肺複蘇術(采用人工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法)等基本操作,比如中毒、窒息等常見事故的培訓。因此,培訓中要加強與滅火器操作有關的訓練,熟悉逃生路線,掌握本企業應急救援預案。

  (1)報警

  報警培訓的目的有以下幾個:①使發現災情的礦工在第一時間報警,充分有效地利用身邊的工具,如報警通訊係統、通訊設備等的使用;②使礦山救護隊值班員掌握如何發布緊急情況通告,如使用警笛、電話或廣播;③使應急人員了解和學會在現場貼出警告。接受報警培訓的礦工應掌握以下幾點:發現和得知事故現場的本礦職工應立即向值班員報警,如果是火災事故還應該同時向消防部門報警;值班人員接到報警後,若是重大事故,即按預案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人員並通知礦山救護隊成員。火速趕赴現場;指揮部立即向上級單位和當地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及政府公安等部門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和政府發出救援請求;報警和通訊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遇難遇險人員數量、事故類型、報警人的姓名和聯係電話等。

  (2)疏散

  疏散人員、保護事故現場的培訓主要在應急演練中進行。應急人員在緊急情況現場應安全、有序地疏散井下的被困人員,以免造成過多的人員傷亡。

  接受疏散培訓的人員應掌握以下幾點:發生事故時,若對現場人員和其他人員構成威脅,應在現場應急救援小組的統一指揮,迅速疏散可能受威脅區域內無關人員,沿安全通道撤離到指定安全區。對已撤離至安全區內人員,由後勤指定專人負責登記,清點是否遺漏人員,並做好說服、安撫工作,安定人心,配合支持救撥工作的開展。撤離人員必須等待搶險完成,事故現場清理無危險,並經指揮部信息發布人宣布緊急狀態結束後,方能回到工作崗位。針對不同的危險目標,有各自不同的疏散方法,具體應按照,礦山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或煤礦應急救援預案,規定的避災路線或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安全路線,將可能波及區域的人員迅速撤離。

  (3)自救和互救

  自救是指井下發生意外災變時,在災區或受災變影響和區域內的每個工作人員進行避災和保護自己的方法。互救是指在有效地進行自救的基礎上,去救護災區內受傷人員和方法。自救、互救應急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遭遇突發事故的現場急救方法、心肺複蘇術、創傷救護技術及如何處理急救現場等。

  當事故發生時,礦工采取果斷、及時地自救互救措施,就可能減少傷殘和死亡的發生。礦井發生的事故不同、工人采取的自救、互救措施也有所不同。例如:當發生煤塵爆炸時、礦工應采取以下自救措施:①事故發生後,立即戴好自救器。如沒有準備自救器,最好用濕毛巾快速捂住口鼻。就地臥倒,如邊上有水坑,可側臥於水中。②聽到爆炸時,應迅速張大口,並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避免爆炸所產生和強大衝擊波擊穿耳膜,引起永久性耳聾。③煤塵爆炸後,切忌亂跑,井下人員應在統一指揮下,穩定情緒,向有新鮮風流的方向撤退或躲進安全地區,注意防止二次爆炸或連續爆炸的再次損傷。④在可能的情況下,撤離險區後及時向下調度、礦調度和局調度報告。

  12.1.2特殊應急培訓

  基本應急培訓提供了一般事故傷害基本常識的應急培訓,但並下一旦發生事故,礦工就很有可能暴露火災、瓦斯爆炸、煤塵爆炸、透水、冒頂等各種特殊事故危險中,僅掌握一般應急技能是遠遠不足以保護應急隊員的生命安全的,他們還應掌握一些特殊事故的處理措施和組織搶救技能。

  I 瓦斯爆炸

  組織煤礦救護隊員探明事故地點、範圍,迅速將受威脅人員撤離災區,搶救遇難人員;切斷電源,發現火源立即撲滅,防止連續爆炸;迅速恢複通風係統及被破壞的巷道和通風設施;迅速恢複提升及通訊係統。

  II 火災

  迅速探明火區地點、範圍和發火原因,組織受威脅人員撤離災區,組織搶救遇難人員,采取措施及時調節風量,防止事故擴大;切斷井下所有電源;根據已探明火區的地點和範圍,確定井下通風路線;在火災初期,應積極組織人力、物力控製火勢,直接滅火;當直接滅火無效時,就采用隔離滅火法,盡量壓縮火區,對火區進行封閉,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瓦斯爆炸。

  III 透(突)水事故

  撤出人員,及時關閉防水閘門,並規定順序和負責人,在現場排水設備能力不足時,應增設水泵和管路,並針對具體水災情況及時進行處理,必須保護排水設備及配電設備不被淹沒;在排水過程中,當有瓦斯從被淹沒區湧出時還要製定排隊瓦斯的辦法和措施,並在礦山救護隊的監護下進行工作,如在探水過程中發生透(突)水時現場作業人員必須往高處撤出,並通知所有受威脅區域人員和礦領導,鑽杆不得拔出,啟動水泵進行排水,切斷采區電源,要製定防止二次透(突)水的辦法和措施。

  IV 冒頂、片幫事故

  組織礦山救護隊員探明冒頂、片幫範圍及被埋壓、堵、軋人數和位置,並進行營救;盡快恢複冒頂、片幫區域的通風,如一直不能恢複的,可采用水管、壓風管向埋壓、堵、軋人員輸送新鮮風流;在事故處理過程中,必須由外向裏進行清理,並加強支護,加強敲幫問頂,防止再次冒頂片幫,必要時開掘專用巷道營救遇難人員,當大塊煤岩威脅遇難人員時,要用千斤頂等工具移動煤岩

  12.1.3礦山救護隊的必備培訓

  礦山救護隊還必須增加如下的培訓內容:

  (1)各種器件、工具的使用技能與知識;

  (2)任務的目的和如何完成任務;

  (3)與上下級聯係的方法和各種信號的含義。

  12.2 員工培訓

  員工應急響應培訓,每年培訓兩年,即三月份、九月份各一次,每次培訓時間為4小時,主要培訓內容為:安全警戒與應急疏散,以及本公司使用和生產危險化學的理化性能,自救、互救的一般方法。

  (1)報警培訓

  接受報警培訓的員工應掌握以下幾點:

  ①發現和得知事故現象和本礦職工應立即向值班員報警,如果是火災事故還應該同時向消防部門報警;②值班人員接到報警後,若是重大事故,即按照預案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人員並通知礦山救護隊成員,火速趕赴現場;③指揮部立即向上級單位和當地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及政府公安等部門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和政府發出救援請求;④報警和通訊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⑤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遇難遇險人員數量、事故類型、報警人的姓名和聯係電話等。

  (2)井下礦工的培訓內容

  ① 鑒別異常情況並及時上報的意識與能力;

  ② 處理各種突發事故的應急能力;

  ③ 自救與互救能力。

  (3)其他礦工的培訓

  其他礦工的培訓內容如下:

  ①作業現場具有哪些事故隱患;②各種信號的含義;③防護用品的使用和自製簡單防護用具;④緊急狀態下如何行動。

  企業法人和公司管理人員培訓

  此外企業法人和公司管理人員,還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參加管理部門組織的各種應急外部專業培訓。

  12.3 司機、監測人員培訓

  應急機構負責物資運輸和司機和環境監測人員也要參加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應急時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內容。

  運輸司機培訓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和服從現場應急指揮各種信號,保證物資和傷病人員的及時準確運送。

  監測人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汙染事故下非常規監測和程序和方法。

  12.4 公眾培訓

  礦井事故影響範圍較大,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因而需要通過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應急響應知識,提高周邊地區人員的災害意識和防災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每年6月份,借全國安全月活動之際,在社會上,特別是對周邊人員宣傳應急響應知識,宣傳本公司應急預案的基礎知識,以及周邊人員的自救、互救方法,疏散路線等知識。

  12.5 應急培訓記錄

  應急中心要製定專用的應急培訓記錄表,每次應急培訓要做好記錄。

  記錄內容包括:培訓的時間、地點、參加培訓人員、培訓方式、培訓內容等。

  應急救援培訓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講座、模擬、自學、小組受訓和考試等,演練和討論是兩種最常用和培訓方法。

  討論式培訓,即針對某一特定應急事件,讓接受培訓者集中在一起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學習如何應對。通常組織者會以向參與者描述某一特定的應急事件開始,讓每一個參與者在該事件中擔當某一特定角色。參與者以口頭講述的方式描述他們會如何應對該事件,並如何與其他角色進行配合。組織者會按照培訓的規則,引導參與者的思路,並會不時地在討論中加進一些新的變量,以將討論深入下去。討論通常會有一定的時間限製。討論結束時,組織者會對此次討論進行評價,並指出每位參與者的不足之處。

  討論式培訓的最大優點是能讓每個參與者不僅學會自己該怎麼做,而且也了解了其他人的想法,認識到自己該如何與其他人進行配合。

  第十三章 演練計劃

  13.1 演練原則和要求

  (1)演練原則

  ① 環境汙染突發事故應急演練,要堅持時效性和突出專業性的原則。

  ② 環境汙染突發事故應急演練,應以本公司為中心,必要時聘請教練輔導。

  (2)演練要求

  ① 參與演練人員由安環科每年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主要對象是公司主管人員、生產管理幹部,應急搶險分隊,救援分隊,醫療衛生小組等,以及公司全體職員。

  ② 演練內容以本公司可能發生的環境汙染事故及其搶救方法。

  ③ 參加演練的人員,必須認真參加,做好記錄,無故不到者按曠工處理,並接受第二次培訓。

  ④ 每期演練人員必須參加當期測試。

  13.2 演練準備

  由公司應急指揮中心負責編製演練方案與組織演練工作。每次演練方案經公司經理批準後實施。

  (1)演習的內容

  本公司演習主要內容為:凡涉及有可能影響本公司環保、安全生產發生的事故,如矸石自燃、火災、水災、瓦斯爆炸、水處理設施故障、冒頂塌方、地表塌陷等。

  ① 向企業外機構迅速通報。

  ② 當地支援機構的通訊聯絡。

  ③ 各種應急設施的啟動。

  ④ 應急小組任務的執行。

  ⑤ 實施程序的內容和充分性。

  ⑥ 相關應急設備的功能。

  ⑦ 執行分配任務的人員應急能力。

  (2)演習準備內容

  ① 本公司的平麵布置圖

  ② 消防設施配置圖

  ③ 疏散線路圖

  ④ 交通管製示意圖

  ⑤ 貯存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理化性能、貯存形式

  ⑥ 準備好各種滅火器、管認及各種工具等。

  ⑦ 準備監測的器械。

  ⑧ 各種情況的注意事項和安全措施

  13.3 演練範圍與頻次

  演練範圍在本公司井田範圍內,包括:井下操作麵、汙水處理設施區域,以及有危險化學品的生產、使用、貯存場所。

  演練頻次:每年演習一次,時間可以定在即3月份或9月份。

  13.4 演練組織

  演練組織與預案中的應急救援組織一樣,由應急指揮中心負責,製定每一次演習的具體方案。

  按照預案的要求,接警後應急組織各分組各人員各就各位,各負其責,統一聽從應急指揮中心和現場總指揮的號令行動。特別是救援、搶險、醫療、物資、警戒疏散等小組要及時到位各司其職。

  全公司員工按照應急指揮中心和現場總指揮的號令進行有序的疏散和撤離。

  13.5 應急演練的評價、總結與追蹤

  應急演練結束後,應急指揮中心要組織各分組對應急演練過程進行討論,分析演練過程的得失,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根據結論修改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學合理性。

  最後應急指揮中對本次演練的目的、意義、過程、結果、收獲做出評價、並記錄在案。

  分預案:

  矸石自燃突發環境事故應急分預案

  第一章 事故類型和危害分析

  1.1 《矸石自燃突發環境事故應急預案》的意義

  煤矸石自燃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據統計,我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矸石山發生過自燃,放出大量的SO2,H2S,CO,CO2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並伴有大量煙塵,對礦區環境造成嚴重汙染。

  編製xxxx市xxxx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矸石自燃突發環境事故應急預案,是針對一旦發生矸石自燃事故時,為防止事故惡化,保證迅速、有序、高效地開展應急救援行動,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危害、人員傷亡和降低事故損失而預先製定的有關救援計劃或方案。它是在辯識和評估潛在的重大危險、事故類型、發生的可能性、發生的過程、事故後果及影響嚴重程度的基礎上,對應急機構與職責、人員、技術裝備、物資、救援行動及其指揮與協調等方麵預先做出的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安排。其目的是增強公司對矸石自燃突發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

  1.2 事故類型和危害分析

  1.2.1煤矸石自燃原因分析

  矸石山自燃的因素既多又複雜(機理),據已有研究資料分析,可以概括為兩大因素:一是矸石中存在著可燃物,如煤岩中的絲炭、鏡煤、亮煤、及夾帶的硫鐵礦及塊煤、坑木等都具有可燃性,這是矸石自燃的內因;二是在傾倒矸石時,大塊矸石一般均翻滾在矸石山的底部,小塊矸石及粉狀矸石留在頂部,這樣就自下而上形成較多連通的空隙,它為矸石自燃提供了供氧的途徑。另外雨水、空氣中的一定濕度為黃鐵礦氧化提供了所需的水分,這是矸石自燃的外因。

  試驗證明,當空氣中濕度低於15%時,矸石的吸氧量隨濕度的增加而增大,煤的著火溫度隨水分的增加而降低。隻有當水分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阻止煤的氧化自燃。

  矸石山自燃一般易發生在斜坡,深度在4.5~7m之間,燃燒所發生的位置距矸石山表麵2~2.5m,並且燃燒一般隻發生在斜坡上。通過觀察在中上部冒煙處,其供氧則是從斜坡的下部進入並產生“煙囪”效應,空氣沿著斜坡的表層向上流動,而燃燒中心則在斜坡冒煙點下方約十幾米處。

  根據上述理論可知,煤矸石要發生自燃,必須具備以下4個條件:

  ① 含有能夠在常溫下氧化的物質或可燃物,即煤矸石具有自燃傾向性;

  ② 有氧氣存在;

  ③ 有使熱量積聚的環境;

  ④ 維持足夠的時間以達到引燃溫度。

  由此可看出條件①為煤矸石自燃的內部特征條件②、③和④是煤矸石自燃的外部條件,為此我們要想預防煤矸石自燃發火,就必須著重研究其可以人為改變的外部條件,進而想辦法抑製其自燃發火。

  1.2.2煤矸石自燃的特征

  煤矸石自燃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從矸石內部先燃燒;二是屬於不完全燃燒。

  (1)從矸石內部先燃燒

  煤矸石和自燃取決於供氧條件,供氧是沿著矸石之間的孔隙和孔道向內部補給的,矸石山內的中部有利於氧化反應生成熱的積聚,所以燃燒首先在這裏開始。自燃後,燃燒地帶具有燃燒中心的特性。

  (2)不完全燃燒

  煤矸石在堆積時,顆粒的形狀和大小是不規則的,從而在煤矸石之間形成孔隙和孔道。在自燃之前,這些孔隙和孔道首先為黃鐵礦和碳質可燃物的氧化提供空氣;在自燃之後,又可以為可燃物質燃燒補給空氣。由於煤矸石的燃燒在煤矸石山的中部開始,因此通過孔隙和孔道輸送空氣的速度比較緩慢;另外,孔隙和孔道所占容積較小,煤矸石內可燃物質不能與氧充分化合,也就是不能充分燃燒;所以,從整體上說,煤矸石燃燒是在供氧量不足情況下進行的,其燃燒性質屬於不完全燃燒。

  (3)煤矸石自燃的三個過程

  煤矸石的自燃與其他含碳物質的燃燒一樣,符合燃燒物理學原理,即必須經過緩慢反應——氧化自動升溫-穩定燃燒三個過程。

  (4)矸石自燃區域的劃分

  據研究:一座正在自燃的矸石山根據溫度高低概可劃分為三個帶:即燃燼帶,燃燒帶和未燃帶。

  燃燼帶處於矸石山的底部,溫度約為100~300℃,外觀呈灰白色或灰紅色;燃燒帶處於矸石山的中部,最高溫度可達1000℃;未燃帶處於矸石山頂部,溫度約為300~500℃。

  1.2.3矸石自燃環境危害效應

  (1)空氣汙染

  自燃的矸石山不但放出大量的SO2 、CO2,還釋放出大量的H2S和CO氣體,也釋出一定量的S。H2S的汙染比SO22的汙染更為嚴重,而這一點往往被人所忽視。

  矸石中的有機物在氧化分解過程中還生成一定量的氮氧化物和苯並(a)芘等有害物質。苯並芘係一種強致癌物質,它是由於煤和煤矸石不完全燃燒和裂解所產生的。苯並芘以氣相或吸附在煙塵中排入大氣。它在水中可溶性極低,在土壤中完全失效所需時間3~5a。

  總之,煤矸石自燃不僅嚴重汙染大氣,而且對周圍居民的健康影響非常巨大。

  (2)其他環境效應

  除以上危害外,矸石堆積區尚有矸石爆炸效應、平川堆積區的穩定效應和山穀堆積區的伴生效應等。

  ① 爆炸效應

  由煤矸石爆炸造成矸石雨傷人事件,國內外皆有報道。正在燃燒的矸石山,一俟冷水澆淋,產生溫度效應,可立即引起爆裂,由溫度差形成的氣浪可使不同粒徑的破碎矸石以拋物線的形式四麵噴射,酷似黑色冰雹,重者傷人致殘。

  ② 穩定效應

  矸石山堆積區的區域範圍除受矸石體積影響外,尚受矸石堆積高度及其周邊允許坡度的限製。一般而言,較低的矸石山可能獲得較大的穩定性,但較高的矸石山可能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占地少)。因此,決定其高度大小,需經技術、經濟比較後始級確定。矸石山的穩定性受矸石堆基礎岩土體的抗剪強度特性、矸石山本身結構和基礎岩土體孔隙水壓力、堆放矸石我、區的地表斜率、矸石堆高度以及它周邊的邊坡角等因素所控製。矸石山的高度及周邊的邊坡角均決定於矸石體和岩土體的抗剪強度。如果基礎的抗剪強度明顯高於矸石堆積的抗剪強度,則坡高、坡度二大參數則決定於矸石體的抗剪強度,反之亦然。矸石山的抗剪強度決定於矸石的類型、密度、級配和其孔隙水壓力。而密度與孔隙水壓力又決定於堆積時間長短、淋溶程度和堆卸矸石所采用的方法。鑒於廢矸石與岩土體基礎的穩定性均受孔隙水壓力和影響,故應避免跨過較大排水溝(含其它通道)堆放,或對矸石堆基礎以下的滲流通道采取有效措施。同時為了使水池和流入矸石堆基礎的地表水流量減至最小,應沿矸石堆上方坡開挖排水溝,以攔截和引導地表徑流,並將其引至計劃堆積的側向範圍以外。

  ③ 堆積河穀或丘陵地帶的伴生效應

  不論矸石堆積在河穀或丘陵地帶,都屬不穩定體。泥石流是固、液兩相物質在山坡或河穀內相互作用的產物。亦即矸石山作為泥石流的固體物質來源。如堆積區的河穀有一定的彙水麵積和適宜的坡度,在雨季一俟雨強達到60mm/h,即可爆發泥石流。我國煤矸石堆積區也時有滑坡、泥石流發生,隻是一般爆發規模小,頻率低和尚未造成人員財產重大傷亡而已,今後應加強這方麵的研究和監控。

  第二章 矸石場綜合治理方案

  為保證矸石堆存不產生對環境的明顯影響,在矸石場使用的全程中實施修築彙水泄洪、防滲處理、分層堆放壓實、綠化防塵等環境保護措施。

  2.1 工程方案

  根據矸石場的現狀及問題、結合礦方意見和專家建議、同類型煤礦的治理經驗。煤矸石首先綜合利用,用作工業廣場平整的填充墊層,剩餘部分規範堆放,按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汙染控製標準》(GB18599-2001)標準對煤矸石及其堆場主要采取的綜合治理措施有:

  (1)在煤矸石堆場底部進行防滲處理。

  (2)在矸石場修建過水涵洞,保證從溝內山間下的洪水能夠順利通過矸石場。

  (3)矸石堆安全堆放,分層堆放並用黃土壓實。

  (4)在矸石場溝外側入口處修建擋牆,防止矸石堆滑坡瀉出矸石溝,對溝外的工業場地造成損害。

  (5)煤矸石場進行排水設計,在矸石場地溝的坡麵兩側布設集水溝,防止坡麵雨水彙入矸石堆。在矸石場底部及擋牆內側修建引水溝,把矸石場地的雨水引出矸石場排入工業場地排水網,防止雨水彙集浸泡矸石堆和衝刷矸石場外工業場地。

  (6)對矸石場地進行綠化,包括矸石溝兩側坡地,矸石堆封頂覆土後的綠化,擋牆外側的綠化隔離帶。

  2.2 煤矸石場綜合治理工程措施

  2.2.1建防滲層、過水涵洞

  (1)矸石場防滲措施

  矸石場防滲采用膨潤土防水毯(GCL)。膨潤土和礦物學名稱為蒙脫石,按化學成分主要分為鈉基和鈣基兩大類。膨潤土具有遇水膨脹的特性,一般鈣基膨潤土膨脹時,其膨脹僅為自身體積的3倍左右,而鈉基膨潤土遇水時吸附自身重量五倍的水,體積膨脹到原來的15-17倍以上,將鈉基膨潤土鎖在兩層土工合成材料中間,起保護和加固的作用,使膨潤土防水毯(GCL)具有一定的整體抗剪強度,因而廣泛應用於環境工程中的廢棄物填埋場、地下水庫、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中,解決密封、隔離、防滲漏問題,效果好,抗破壞性強。

  (2)過水涵洞

  排水涵洞采用拱形斷麵,下部為矩形淨寬尺寸150cmx150cm,漿砌片石襯砌厚30cm;上部拱形半徑75cm,拱石厚30cm。在擋土牆下遊設消力池,沉沙池為矩形斷麵,塊石砌築並抹麵,內控尺寸長x寬x深為8.00mx2.00mx2.00m。

  排水涵洞工程量:排水涵洞長約500m,土方開挖186

6m3,漿砌石2219 m3、碎石墊層148 m3。

  2.2.2矸石堆安全堆放措施

  矸石從工業場地通過汽車拉入矸石溝,自溝底向上、向外堆存,用推土機將碎石推平,並通過推土機往返對矸石進行壓實。

  矸石采用分層(每3米為一層)碾壓工藝,矸石層之間采用厚度為0.4m的粘土隔開,壓實標準以水的滲透速率作為標準,即K滲≤1x10-5m/s。泄水建築物采用豎井形式,以排放施工期和建設期間不同高度的來水;棄渣過程中,邊排矸石邊進行碾壓。

  矸石堆放至溝頂後,需對矸石堆外邊坡進行整留,留出運矸道路,然後進行複土、綠化。在矸石堆表麵覆蓋厚度為0.6m的黃土層,然後營造防護林,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大氣汙染,並可改善生態環境。此方案需土1450m3。

  在矸石場將矸石分層堆置之後再覆土、壓實,可防止矸石自燃。為填土封閉的運行期間,若遇到矸石自燃現象,可采用深孔注漿法:在局部著火點將滅火漿液(石灰、黃土和水攪拌製成的乳漿,重量配比為1:1:1,用G3工程鑽機注至矸石山內部,由於漿液的滲透深度較深,可以直接接觸到高溫矸石,故滅火效果明顯。

  2.2.3矸石堆擋牆工程措施

  矸石場攔矸石采用重力式漿砌式攔

  圖2.1矸石堆綠化效果示意圖

  (2)沿溝兩側坡地設綠化帶,林帶寬度為10米,種植高大樹林如楊樹等,起到初期對矸石堆遮擋、屏蔽的作用。綠化樹種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樹種,栽種季節宜選擇在春季,草種選擇耐旱、繁殖力強的品種(樹種選擇見生態保護章節。)

  樹木栽種方式采用客土坑載,客土采用熟土及肥料按比例混合,肥料可用生活汙水站的汙泥。為了保證綠化和樹木成活率,要定時澆水。植樹中應注意排與排有一定差距,對林帶後的矸石堆起到遮擋、屏蔽的作用。

  (3)擋牆後綠化帶,進一步減少矸石場揚塵遠距離擴散。綠化隔離帶長70米,寬6米,采用分排用多行交叉種植常綠喬木、灌木,喬木株距2m,喬木間密植灌木。綠化帶呈帶狀密植,形成樹屏。喬木選擇側柏等易於吸、帶粉塵的樹木。

  第三章 矸石自燃應急機構及應急響應

  3.1 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

  3.1.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

  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包括:應急指揮中心,事故現場指揮機構,支持保障機構,以及信息管理機構。

  (1)應急指揮中心

  應急指揮中心,負責協調事故應急期間各個機構的關係,統籌安排整個應急行動,保證行動快速、有效地進行,避免因為行動紊亂而造成不必要的事故損失。

  指揮部總指揮:總經理;

  副總指揮:分管安全副經理 ;

  臨時指揮:安檢部部長。當總經理、分管安全副經理不在時,由安檢部部長任臨時指揮。

  管理成員:由各部門部長、各隊隊長,義務消防隊長、義務搶險隊長、後勤保衛隊長、急救組長、通訊組長組成。

  (2)事故現場指揮機構

  事故現場指揮機構,負責事故現場的應急指揮工作,進行應急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度,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應急行動。

  現場指揮人:第一指揮人:負責安全副經理;

  第二指揮人:安檢部部長;

  第三指揮人:事故發生區部門領導。在實際工作中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按以上排序誰最先到達現場誰負責指揮。

  (3)支持保障機構

  支持保障機構是應急的後方力量,負責提供應急物質資源,包括各種救援器材、人員支持、技術支持、醫療支持等。

  本礦的支持保障機構由7個應急分組構成,分別是:現場救援小組、警戒疏散小組、醫療衛生小組、通訊聯絡小組、善後處理小組、物資供應小組、電力保障小組。現場救援小組包括:搶險隊和消防隊。

  (4)信息管理機構

  信息管理機構負責係統所需一切信息的管理,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快捷地為應急服務。

  3.1.2指揮部職責

  (1)組織製定和修訂《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確定各小組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的調動;

  (3)確定現場指揮人員;

  (4)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

  (5)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6)落實工作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

  (7)負責危化品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調動;

  (9)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

  (10)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數據。

  3.1.3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各小組職責

  (1)現場指揮辦主要職責

  指揮中心辦公室設在公司安全環保部,主要職責如下:

  協助總指揮組織協調各應急分組的工作;檢查督促事故預防措施是否符合相關規定:組織學“應急救援預案的模擬學習工作;指揮協調參與應急救援的組織和人員。“預案規定的職責、任務開展工作:迅速確定應急救援的實施方案,警戒區域,並組織實施: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事故現場應急行動。負責指揮中心的日常事務和對外接待工作;負責現場人力資源和物資的管理。

  (2) 現場救援小組

  現場救援小組主要職責如下:

  召集所屬人員在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參加搶救工作:針對不同的事故,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應急行為:配合上級部門派來的救援人員,挖掘、搶救人員和重要物資及完成其它搶險任務;盡量減少財產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恢複各種設施至正常使用狀態;負責協調組織事故現場人員、設備的搶險,負責防範地質災害發生,提出應急治理措施;負責水源等環境汙染災害次生災害的緊急處理。

  (3)警戒與疏散小組

  警戒與疏散小組的主要職責如下:

  負責對事故現場的保護:負責布置安全警戒,劃分警戒區域,實施定崗、定時封鎖,防止事故危害區外的人員進入。禁止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危險區域,在人員疏散區域進行治安巡邏;負責對現場及周圍人員進行防護指導,疏散人員、協助搶救傷員,立即對事故現場進行隔離;現場周圍物資的轉移,負責保護人員和財產的安全;為搶險車輛、物資、設備及人員指引道路,並維護現場治安秩序和道路交通。

  (4)醫療衛生小組

  醫療衛生小組主要職責如下:組織醫療搶救隊到現場開展搶救和醫治傷病員工作,並送往醫院途中的護理工作;建立臨時醫療救護點和處置傷員;及時檢查監測突發事故區的飲用水源、食用衛生等;保障所需藥品、醫療器械的供應,負責救災食品、藥品安全的監督管理。

  (5)通訊聯絡小組

  通訊聯絡小組主要職責如下:負責盡快維修被破壞的通訊設施,保障救災通訊暢通,必要時可實施廣播通知,以保障搶救工作順利進行;保證公司與上級政府部門的通訊聯係通暢:架設公司指揮中心與各組部門的臨時專用電話,搶修被破壞的通訊線路,恢複通訊。

  電力保障小組

  電力保障小組主要職責如下:迅速組織調集搶修隊伍,盡快恢複被毀壞的送、發、配電設施和電力調度通訊係統等,保證事故地點區用電,必要時啟動柴油發電機應急;協調、指導、監督事故單位盡快恢複被破壞的發、送、變、配電設施和電力調度通訊係統的功能,保證重要部門用電供應。

  (7)物資供應小組

  物資供應小組的主要職責如下:組織供應事故救援所需的一切物資。組織車隊負責事故救援物資的輸送:協調財務部,提供應急物資和資金,全方位保證應急行為的順利完成。

  3.2 應急響應

  3.2.1預防和預警

  (1)危險源監控

  ①製定完善煤矸石場運行及維護管理製度、矸石場自燃事故應急預案。

  ②加強煤矸石場的檢查、維護、沉降檢查等,保證工作良好,重點加強汛期對煤矸石場的檢查與管理。

  ③預警行動

  (2)事故分級

  矸石場自燃、爆炸及潰壩事故按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範圍等因素分為四級:

  ①特大矸石場自燃、爆炸及潰壩事故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故:

  矸石場自燃、爆炸及潰壩造成重大人生傷亡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

  ②重大矸石場自燃、爆炸及潰壩事故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故:

  矸石場自燃、爆炸及潰壩事故為局部自燃事故,已經(或預期)造成事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對環境造成重大汙染。

  ③較重矸石場事故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故:

  矸石場出現自燃現象,事故已經(或預期)造成環境汙染事故,事故危急周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④一般矸石場自燃事故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故:

  矸石場煤矸石已經燃燒並冒煙,對環境造成一定汙染並威脅煤矸石場的安全。

  (3)預警級別

  預警級別依據環境汙染即將造成的危害程度、發展情況和緊迫性等因素,分為I級(特別嚴重)、II級(嚴重)、III級(較重)、 IV級(一般)四個預警級別,並依次采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來加以表示:

  I級(紅色)預警:矸石場煤矸石自燃、爆炸及潰壩造成重大人生傷亡事故和重大環境汙染事故。

  II級(橙色)預警:矸石場自燃、爆炸及潰壩事故為局部潰壩事故,已經(或預期)造成事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對環境造成汙染。

  III級(黃色)預警:矸石場煤矸石出現自燃現象,事故已經(或預期)造成環境汙染事故,事故危急周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IV級(藍色)預警:矸石場煤矸石出現自燃現象,對環境造成一定汙染並威脅煤矸石場周圍的安全。

  3.2.2事故報警

  儲煤矸石場事故發生後,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負責人及時掌握事故情況並向上級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彙報。

  在矸石自燃事故應急處理過程中,報警起著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報警可以使應急處理工作始於事故初發期,便於災害的控製。在矸石自燃發生後的災情空白期,如何快速收集和傳遞災情,縮短災情空白期,是矸石自燃事故應急處理的關鍵。任何延誤時機的行動都可能會造成災害的擴大。因此,發生矸石自燃事故,除了積極通知本單位人員參加自救外,還必須迅速將事故有關情況向上級部門報警。

  應急指揮中心,辦公電話:xxx - xxx。應急指揮中心負責人,手機號碼:xxx。

  應急值班電話24小時安排有人值班。其它部門聯係電話,見應急救援領導組成員聯係電話。

  3.2.3應急預案的啟動

  (1)事故發生後由當值班長立即向生產副總經理彙報,由生產副總經理根據事故情況,發布命令啟動執行本應急預案。生產副總經理向各應急小組下達應急預案啟動令,各應急小組緊急啟動本預案,各就各位,組織事故的應急處理。

  (2)生產副總經理彙報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通知各位副總經理和總工程師,組織所轄部門緊急啟動本預案,各部門人員接到命令後,迅速安排本部門人員各就各位。

  (3)通信聯係電話以公司下發的最新電話號碼薄執行。通信保障組,全力確保調度電話及通訊的暢通,確保值班長崗位直撥電話的暢通。

  3.2.4應急救援

  (1)矸石場事故發生後應急處理期間,應急救援辦公室指定專門值班人員加強值班。

  (2)有關應急工作組按照事故性質及應急等級,立即開展工作,組織、指導人員救護、現場初步調查和處置。

  (3)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副總指揮接受應急辦公室工作彙報,應急辦公室主任接受應急工作組彙報,並做出處置決策,指揮、協調做好人員搶救所需的人、財、物工作。

  3.2.5應急結束

  人員搶救及善後處理工作結束,煤矸石場基本恢複運行,由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宣布解除應急狀態。

  第四章 矸石自燃應急處理措施

  4.1 矸石場自燃應急措施

  在矸石場填土封閉的運行期間,如遇到矸石自燃現象,可分情況采用如下滅火方法:

  4.1.1挖除火源法

  挖除火源法是最直接也是相當有效的方法,在確定燃燒範圍後,挖出著火矸石,使其自然冷卻。當著火範圍不大時,該法實施比較簡單,成功率高。但對大麵積自燃,人員及設備難以進入火區,挖除火源工作量大,並有一定危險性。因此該方法僅使用於矸石山自燃初期或作為滅火方法的一種輔助措施。

  4.1.2深孔注漿法

  注漿法是目前國內外在治理自燃時都廣泛采用的滅火技術。工藝過程為先將滅火材料(一般堿性物質)製成一定濃度的滅火漿液,再在火區布置一係列鑽孔,然後用注漿泵將滅火漿液注入矸石山內部。當滅火漿液接觸到高溫矸石後,漿液的水分急劇蒸發,同時帶走大量熱量,使矸石迅速降溫。此時,漿液中的固體物質包裹在矸石表麵,或填充在矸石間的縫隙中,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注漿法是通過降溫與隔氧兩方麵的共同作用達到滅火目的。

  在局部著火點將滅火漿液(石灰、黃土和水攪拌製成的乳漿,重量配比為1:1:1,用G3工程鑽機注至矸石山內部,由於漿液的滲透深度較深,可以直接接觸到高溫矸石,故滅火效果明顯。該法適用於頂部,由於斜坡上無法用工程鑽機鑽孔,隻能用澆灌法進行局部封閉處理。對於矸石山坡麵滅火可采用:鋪網注漿、護坡加固法。

  此外,由於鋪網注漿、護坡加固法能夠徹底切斷氧源進入矸石山內部,從而徹底滅火,故本預案推薦使用鋪網注漿、護坡加固法。

  4.1.3鋪網注漿法

作硬化工程時,首先應對坡麵進行壓實,然後再在坡麵表麵鋪設200

200mm的金屬網,鋼盤直徑為

6

mm。為固定金屬網,應在坡麵上每隔2

m打上鉚杆,鉚杆要深淺相隔,深的打2m,淺的打1m。然後再向金屬網噴碎石水泥砂漿,噴鋪厚度為15cm。水平方向每隔50m斷開,成一獨立塊體,兩塊之間的硬化層重疊0.5m,期間夾上粘土,覆土封閉,矸石山複燃熄滅後再種植爬山虎綠化。

  4.1.4泡沫法

  泡沫法是向火區灌注泡沫滅火劑,用來隔絕氧氣和吸收熱量,以此降低矸石溫度,從而達到滅火目的。但矸石山時常經受風吹雨淋,所以很難保持泡沫的穩定性。

  4.1.5表麵封閉法

  表麵封閉法(覆蓋法)一般是在矸石表麵覆蓋黃土等惰性物質,來隔絕空氣防止自燃。這種方法最好先滅火再覆蓋,防治的關鍵是必須將覆土壓實後,降低黃土與矸石的滲透率,也就是減小矸石堆的孔隙率,是空氣不易進入矸石的內部,從而使矸石堆內物質缺少氧化反應條件,達到防止矸石山自燃的目的。此法尤其適用於新礦井未發生矸石山自燃的防治,即新矸石一般排出地麵就分層覆蓋黃土,並夯實充密。大約每2米後的矸石覆蓋1米厚的黃土,效果最佳。

  4.1.6注水法

  注水滅火法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操作簡便的防治煤和煤矸石自燃的技術措施。但是水分對矸石自燃的作用具有兩重性:當煤矸石的濕度增加到某一程度,其表麵將形成含水液膜,可起到阻止矸石和氧的接觸,即起到隔氧阻化的作用。同時,水受熱蒸發時能吸熱降溫,可消耗矸石在氧化時產生的熱量,因而熱量難以聚積,避免產生升溫現象,但當矸石的外在水分蒸發減少到一定程度時,矸石的外在水分可由原來的阻化作用轉變為催化作用,從而促使煤矸石氧化和自燃。同時注水法會形成水流通道,為氧化的進入提供了條件,由此又會引發新的矸石的自燃。所以,該方法隻能作為一種輔助措施加以使用。

  4.1.7護坡加固法

  類似於鐵路路基護坡加固的方法,材料可采用料石或混凝土塊,混凝土塊可采用多角形狀,中部留有空檔,可填土種草。

  4.2 現場應急處置其它措施

  (1)儲備足夠量的應急物資,如:架板、砂杆、水泥、砂子、磚、編織袋、油氈、潛水泵、鐵絲、鐵鍬、手推車、土工布等。

  (2)分析事故產生的原因,迅速製定事故搶救方案,組織成立搶險突擊隊,隊伍精幹,明確負責人和聯係方法,出現緊急情況時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並實施救援。

  (3)加強雨季汛期對煤矸石壩巡視檢查,對煤矸石壩滲水,裂紋及局部塌方現象及時采取措施,對垮塌壩體采取打樁、沙袋封堵等方式控製事故進一步發展;發現被雨水衝刷出坑洞時要及時進行回填。當大壩滲水時,立即找出漏點,用沙袋堵塞。

  (4)如確有危險,煤矸石場運行人員應立即撤離,廠內停止向煤矸石場排煤矸石,同時報告有關部門。在確定無危險時在進入現場檢查。

  (5)如夜間煤矸石壩有異響,運行人員應緊急撤離值班室,並盡可能用擴音器通知附近居民撤離。

  (6)煤矸石場運行人員應做好垮壩時的逃生預想,找好逃生路線,並進行事故演習;煤矸石壩下遊居民應分類製定逃生預案。

  (7)發生煤矸石場自燃或大麵積潰壩事故後,立即通知鎮政府及縣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疏散大壩下遊居民群眾,封鎖大壩下遊公路,禁止人員通行,直至險情結束。

  (8)各單位人員接到命令後迅速安排本部門人員各就各位做救援準備。

  第五章 矸石自燃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5.1 應急隊伍保障

  加強人員培訓,定期組織各級應急管理、救援人員進行業務知識及技能的培訓,提高員工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培訓、學習內容納入常規安全培訓計劃。保證事故處理的準確性、及時性,保障人員對緊急救護、救援裝置應用等項目的熟練程度。

  5.2 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1)滅火係統設備

  滅火設備主要由泥漿池、淋灰機、泥漿泵、分流器和輸漿管道組成,製漿機將粉碎的滅火材料製成符合要求的漿液,經泥漿泵加壓後,通過分流器使漿液平穩地注入到矸石山內部。

  (2)公司車輛必須保持良好狀態,儲煤矸石場潰壩事故時,應優先滿足受傷人員的救護需要;

  (3)加大公司衛生站資金投入,配備必要的醫療設備和藥品;

  (4)煤矸石場管理站配備足夠的防洪防汛救援物資,應優先滿足設備搶救需要。

  應急救援設備設施器材明細表,見表5.1

  應急救援設備設施器材明細表

  序號範圍設備、設施、器材所在部門

  1拆除設備設施破拆設備、叉車、推土機、金屬切割機、電焊機機電部、車管部

  2高空搶險設備設施單繩卷揚機、多繩卷揚機;登高車、梯子、安全繩、緩繩器機電部、車管部

  3建築搶險設備設施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工程運輸車機電部、車管部

  4地下救治設備設施強光照明、防護裝備、通風機、發電機機電部

  5消防設備設施、器材水帶、水槍、便攜式滅火器、消防車高壓水槍消防隊

  6個人防護設備氧氣呼吸器、防毒麵具、防護服、救生衣各部門自備

  7醫療支持設備救護車、擔架、夾板、氧氣、急救箱急救站

  8通信聯絡設備對講機、移動電話、電話、傳真機現場應急指揮部

  5.3技術措施保障

  5.3.1注漿滅火工藝參數選擇

  (1)漿液的配比

黃土中SiO2與AL2O3的含量大致為50%和30%,粉煤灰中CaO的含量在11%

,考慮到生成的低鈣水化物,則1

黃土完全反應需0.48kg的Ca(OH)2,由於過量的Ca(OH)2可以吸收矸石燃燒釋放SO2的,因此粉煤灰和黃土按1:2的比例加入。

  (2)漿液的濃度

濃度過大會影響滲透半徑,過稀則影響滅火效果。根據現場多次調試,15%左右的漿液即可在矸石的表麵形成一層致密層。在實際操作中,一般矸石溫度較高或需增加注漿深度,應相對增加注漿量,大致控製在1

2t/㎡,也可以矸石不再冒熱氣為準,在溫度較低處可減少注漿量,在矸石空隙率較大的地方應當以冒漿為準,或對矸石輾壓密實後再行注漿。

  (3)鑽孔密度

  漿液主要向重力方向滲透,水平方向滲透能力較小,在采用DN25注漿管,流量為2t/h,注漿30min的條件下,水平方向滲透範圍約0.5m,所以鑽孔間距確定為1m。

  (4)鑽孔深度

矸石的燃燒發生在矸石堆積完成之後,燃燒的深度較淺,多在距表麵2

3m的範圍內,在這樣的區域采用1.5 m長的注漿管;在燃燒區上仍不斷傾倒矸石,逐層堆放逐層燃燒,矸石的高溫區域很深,若是想一次性使整個區域降溫,則鑽孔需很深,這在技術上有一定難度。選定2.5 m的鑽孔深度,並適當增加注漿量和漿液壓力,使漿液滲透深度在5 m左右,同時由於漿液的包裹隔絕作用,堵塞了空氣流通的通道,使得氧氣無法進入矸石山內部,燃燒便會熄滅。

  5.3.2注漿噴灑操作與管理

  (1)漿液濃度

  泥水比或灰水比太大將會造成濃度不均、設備磨損加劇和成本提高的不良後果。反之,則會出現矸石山防滅火效果下降和水資源浪費的現象。一般矸石山防滅火初期灰水比可在1:8左右。

  (2)防滅火方法

  直接用一定濃度的漿液噴灑從井下不斷排出的矸石,對已自燃的矸石山,在燃燒火區采用深部注漿效果較好。

  (3)操作方法

  矸石山滅火時,操作人員應配戴勞保用品站在距火區5m遠的上風向位置。為了防止灰漿流失,在注漿噴灑前,最好將矸石山斜披挖成台階狀,以利於漿液滲透。泥漿泵在運轉過程中若溫度過高,應立即停泵,待溫度下降後再開泵。

  5.4 組織措施保障

  (1)修訂完善應急措施,認真進行應急演練,並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補充完善。

  (2)製定完善煤矸石場煤矸石壩重大危險源控製措施,加強儲煤矸石場煤矸石壩重大危險源的管理。

  第六章 矸石自燃應急培訓計劃

  6.1 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

  基本應急培訓是指對參與應急行動所有相關人員進行的最低程序的應急培訓,要求應急人員了解和掌握如何識別危險、如何采取必要的應急措施、如何啟動緊急警報係統、如何安全疏散人群等基本操作,尤其是矸石山自燃應急培訓以及爆炸事故應急的培訓。因此,培訓中要加強與滅火操作有關的訓練,強調危險物質事故的不同應急水平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1)使應急人員了解並掌握如何利用身邊的工具最快最有效地報警,比如使用移動電話、固定電話、網絡或其它方式報警。

  (2)使應急人員熟悉發布緊急情況通告的方法,如使用警笛、警鍾、電話或廣播等。

  (3)當事故發生後,為及時疏散事故現場的所有人員,應急隊員應掌握如何在現場發警示標誌。

  (4)疏散應急培訓,為避免事故中不必要的人員傷亡,應培訓足夠的應急隊員在事故現場安全、有序地疏散被困人員或周圍人員。對人員疏散的培訓主要在應急演習中進行,通過演習還可以測試應急人員的疏散能力。

  (5)火災應急培訓,如上述,由於矸石山自燃火災的危害性,對火災應急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要求應急隊員必須掌握必要的滅火技術以便在著火初期迅速滅火,降低或減少導致災害性事故的危險,掌握滅火裝置的識別、使用、保養、維修等基本技術。

  6.2 企業周邊社會人員應急響應知識的宣傳

  宣傳主要內容:

  確認矸石山自燃發生後能識別危險的跡象;

  了解所涉及到潛在的危險的後果;

  了解自身的作用和責任;

  能確認必需的防護措施;

  如果需要疏散,則應限製未經授權人員進入事故現場;

  熟悉事故現場安全區域的劃分;

  了解基本的事故控製技術。

  6.3 培訓管理

  以上培訓內容具體安排為每年一次,針對性內容培訓可不定期進行。

  安全科負責培訓管理工作,做好培訓記錄及評估和考核記錄。

  附件:

  1、主要生產設備一覽表

  2、地理位置圖

  3、廠區平麵布置圖、消防、緊急疏散通道圖

  4、汙水收集管網圖

  5、被報告人及聯係方式清單

渣牆擋護,擋牆斷麵尺寸為:牆長50m,牆高5m,牆頂寬1m,坡度1:1.05。

  2.2.4排水措施

  在矸石堆場上沿設置30cmx30cm的矩形的集水溝,減少坡麵來水彙入矸石處置場。矸石堆分層堆放每升高5m,設2m寬的平台,平台內側設30cmx30cm的集水溝,收集坡麵來水,排至矸石堆底部兩側的引水溝。

  在矸石堆底部兩和在擋牆內側距牆1m與牆平行方向修建引水溝,引水溝為50cmx50cm的矩形漿砌石通道。

  2.3 矸石場綠化工程措施

  (1)堆頂覆土及複墾綠化:當矸石堆放達到頂部時,及時進行覆土綠化,覆土厚度要達到農業複墾要求(0.8~1.0m)。為了良土壤增加肥力,可先期種植固氮類農作物,如豆類、薯類等1~2年,然後栽種側柏等植成水土保持林。矸石堆綠化效果示意圖見圖2.1。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