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昌明:“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來到故人墳前,燒一遝紙,鏟一鍬新土,磕上幾個頭,或鞠上幾個躬,以表達對親人的哀思,這個傳統年年如此,代代相傳。那麼,“清明”節是怎樣起源的呢?
相傳在我國戰國時期,有個奸臣想害死晉國太子重耳,大臣介子推知道後,保護重耳逃離了晉囯,流亡囯外。有一天,他們在一座大山裏走迷了路,幾天幾夜沒有吃上東西,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再也無力走動。他坐在一破席子上歎惜道:“重耳一死事小,恐怕將來晉囯的百姓就很難康樂了。”介子推一聽,想到重耳於苦難中仍不忘百姓,真該盡心相助,於是,他跑到靜處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用火烤熟送給重耳。重耳接過後狼吞虎咽地吃個精光,還問:“哪來的肉,還有沒有?”介子推卷起褲腿說:“肉從這腿上來的。”重耳感動地說:“你這樣待我,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你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後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後的第十九年,終於回國做了晉國國君。他把流亡時期跟隨他的人都封賞了,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他才猛然想起來,覺得很慚愧,馬上去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就是不來。一打聽,才知道介子推不願見他,背著老母進了深山。於是,重耳派人搜山,可是荒山野嶺一個人影也不見。這時有人獻計,不如放火燒山,三麵點火,留下一方,介子推自會走出來。
重耳命令燒山,可是仍不見介子推出來,再進山尋找,才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依偎在一顆大柳樹下死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著大柳樹洞,洞內藏著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麵用鮮血寫著幾行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自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重耳看後十分感動,將介子推和他母親安葬於燒焦的柳樹下,並下令,今後每年這一天必定親自帶領臣民前來掃墓祭奠,燒一遝紙,鏟一鍬新土,鞠上幾個躬,以表達對故人的哀思和自省。第三年這一天,那顆死柳樹複活了,重耳就把這棵柳樹定名為清明柳,把這天定為“清明”節,這一習俗傳承延續下來,於是便有了“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