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爺爺的半世農民生涯

作者:狗万manbet官网 2013-05-02 18:52 來源:狗万manbet官网

爺爺的半世農民生涯

馬萌

爺爺半世帶兵為官,征戰渭北,反滿複漢,投身革命。

爺爺半世從事農耕,教書育人,譽滿桑梓,受人尊敬。

我對爺爺的記憶緣於姑媽父親的口述家史,知道爺爺晚號半農,曾是舊軍人,半世為官半世務農教書育人,楊虎城部任子揚旅在虯龍原北興市鎮駐軍時,設立了一套縣級機構,爺爺曾任旅部書記,舊興鎮區區長兼教育局長。蒲城賈曲人、學者權佳果在他的作品集《權佳果回憶錄》中說,“那時中國已進入民國時代,社會一直在動亂之中。各種軍隊(其歸屬混亂得讓人實在難於搞清),經常發生不斷的混戰。從蒲城縣城到西麵的大鎮興市鎮,不過二十五裏。據說有些年縣城與興市鎮駐紮的是兩家的隊伍。於是以小小一道漫泉河為界,河東的百姓給縣城的軍隊交賦稅,河西的百姓則給興市鎮的軍隊交糧款。河東河西簡直是兩個政權、兩個國家。”這是有據可查的,《陝西財政大事記》記載,“(民國)16年(1927),陝西關中一些縣由駐軍把持並直接征收賦稅,如興平、同官、千陽、隴縣、渭南、蒲城興市鎮等。”據說,當時在興市鎮駐軍的有康振邦(老六)、任子揚等人的隊伍。

在我的記事中,蒲城鄉下虯龍原南宣化村老屋的方桌上曾供奉著曾祖母的遺像,像是畫師畫的,上麵有爺爺的中楷手書:“本生母 許太 夫人八秩慈影”,落款是“出男錫晉供奉”,錫晉是爺爺的名,字康侯,後來就以字帶名。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家裏為爺爺和祖母立碑紀念時,聽四伯說,舊社會時爺爺曾在國民黨的二軍任職,至於什麼職務四伯也沒說,我也沒弄清。後來我查閱陝西民國曆史並走訪當事人後裔,二軍是富平胡景翼將軍的國民二軍,胡景翼在接受直係馮玉祥改編後去了河南,後來又轉戰河北,與馮玉祥、孫嶽發動了著名的“北京革命”,推翻了曹錕賄選政府。爺爺沒有跟他的老領導離開陝西,他們駐守陝西渭北,留在蒲城興市鎮,他們那支部隊的頭是任子揚。

一直到九十年代末的時候,大姑父薛天福老人將珍藏了近四十年的爺爺自傳——《半農人生傳》交給父親,說前些年由於文革,沒敢拿出來,現在政治清明、社會和諧,嶽父大人的曆史可以重見天日了。這時候,家裏人這才徹底弄清了爺爺的生平曆史。《半農人生傳》是爺爺於1960年清明節書寫的,據記載:爺爺早年曾在縣城的堯山書院讀書,教書先生是本縣籍翰林院編修 周政伯 先生。關於周政伯的生平,我查閱了蒲城地方史誌,周政伯(1854~1929)名爰諏,字政伯,號幟山,晚號逸叟,又號漫上逸叟。蒲城三合鄉十裏鋪周家村人。幼時家貧,發憤攻讀,能文善書。清光緒十二年(1886)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後曆任翰林院撰文、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國史館提調、武英殿提調、功臣館編書處纂修、講習館總辦等,以扈從慈禧太後和光緒帝葬東陵定梓宮有功,隨帶加一級。宣統帝登位時又加七級。他仕途暢達,春風得意。封贈之典,推及旁親。曾、祖、父三世皆贈資政大夫。曾祖母、祖母、母皆贈夫人。妻亦誥 夫人。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他即日掛冠歸裏,杜門謝客。歲時祭祀,墓塋拜掃,仍穿戴清朝冠服。民國13年(1924),自撰墓誌銘,記述平生官曆,字裏行間,充滿失主的痛苦和對往日榮華富貴、朝廷恩寵的無限眷戀。墓誌碑記,均不書民國名號。14年(1925),蒲城孔教會成立,擔任會長。著有《蒲城文獻征錄》、《正俗編》、《毛詩義平》、《五代史論》等。

清末廢除科舉後,正當青年的爺爺歎息“時耶命耶”,之後上了新式師範學堂,畢業後在縣城內的東槐院——現在的蒲城清代考院任教。辛亥反正後,在地方上擔任過警察、農會、教育、賑撫局長等職務。陝西靖國軍時期,曾接受第四路胡景翼(笠僧,立生)司令命令,赴陝南策反黨佑卿,後來黨佑卿率部歸附靖國軍。原稿是說在“漢南”,據筆者考證,應該在今天陝南商洛市區域內漢江流域。作家桓亮在《辛亥革命在商洛》中曾說“十六日,張鈁令三標、五標步兵並炮隊開赴石坡、巡檢。十七日,大都督張鳳從華陰來函急催,令張鈁改變出師方略,仍以恢複潼關為要。張鈁遂令楊勉齋赴朱陽、虢略督師,攻靈寶;命黨佑卿赴巡檢、黑張督師出太峪”。之後,爺爺在國民革命軍第十路第三混成旅任旅部書記。後經多方查閱史料,並在眾多相關人物後裔的記憶中尋找答案,其中有楊虎城孫子楊瀚所著《楊虎城大傳》一書,“國民革命軍第十路”應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路(軍),司令為楊虎城,副司令為李子高,第三混成旅旅長為任子揚。渭南地方史誌在蒲城韓子芳的簡介中說,韓早年“曾在渭南尹大升團、興鎮任子揚旅當兵”,由此可見,任子揚當時在興鎮的部隊編製是旅級編製。據文史資料《十七路軍始末》,任是楊虎城部早期將領,靖國軍時期在楊部先後擔任連長、營長、團長。

在1934年(民國23年)前後,家中突遭變故,年屆五十的爺爺解甲歸田,回鄉居住。此後,爺爺再也沒有出去做事,在家鄉從事農耕生產。

爺爺事親孝。年幼時由於他的伯父無子,就聽從他的祖母 王太 夫人之命過繼給他的伯父伯母為子,正當在堯山書院苦讀書考取功名時,他的伯母 夫人因病去世,他強忍悲痛,忍疼割愛,回鄉為伯母守孝;後來遭受了一連串的打擊,先是殤了十七歲的長子,民國十八年關中特大年饉,在外麵做事的他,多方籌集糧食保住了兄弟四個一大家子人,據大姑媽後來回憶說,在年饉時曾祖母 許太 夫人饃籠籠的饃從來就沒斷過。這在當時,算得上一個不小的奇跡。據陝西地方誌記載,“民國十八年,天大早,全年無雨,渭水涸竭,車馬通行,禾苗枯死,顆粒無收,畝地換小麥一鬥,草根樹皮食之殆盡.災民為了生存,拆房賣地,鬻妻賣子。換糧糊口.無奈中壯者外逃求生,弱者坐以待斃,乞討者甚多,餓殍遍野。”說句實在話,從古至今,中國的農民最苦,被壓在社會的最底層,除官府和富豪的壓榨剝削之外,各種災害就是農民最大的殺手和不幸的一大根源。在饑荒歲月,農民變賣生存的命根子——土地,實在也是無可奈何之舉。一部《資治通鑒》,水、旱、蝗、震、人相食的記載比比皆是。長久以來,“民國十八年”在陝西關中人們的心中是幾個惡夢一樣的字眼,上了歲數的老人至今提起來仍是一臉的驚恐、悲戚,談虎色變。

爺爺教子嚴。從清末到民國,陝西關中地區旱災頻發,著名的有光緒三年、光緒二十六年、民國十八年年饉等。回鄉居住的爺爺親自從事農耕生產,農耕之餘給兒女、侄子侄女傳授文化知識,他為人清白,居官不貪,強調“身教勝過言傳”,鼓勵兒女從事教書育人的行業,在他的影響下,伯父、三姑媽、母親、堂姐都先後從事過教師職業。一生節儉的爺爺後來在年邁的時候,常常教育子孫要勤於耕作,珍惜糧食。

爺爺以拯救黎民百姓為己任。十八年年饉的時候,同盟會員、鄉黨米森若被任命為富平縣長米森若(1890~1954),字天霜。今蒲城荊姚鎮渡米村人。行八,人稱“八縣長”。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律係,畢業後回陝。曆任省議員,渭南縣長,河南新野縣長,西安留守辦事處主任,富平縣長。米在就任縣長後不久,特邀爺爺到富平赴任賑撫局長,救濟災民。爺爺盡心盡職,受到富平民眾的好評。抗戰爆發後,他毅然送伯父上戰場,東渡黃河,參加了著名的中條山戰役,英勇殺敵,保家衛國。

特大年饉後不久,曾祖母 許太 夫人去世,爺爺又為生母守孝,在家鄉虯龍原南北被傳為佳話,鄉黨們都知道原南衙道村(新社會叫蒲城縣甜水井公社宣化大隊北馬生產隊)馬 康侯老 先生是孝子。

解放後,爺爺被特要為蒲城縣政協委員,積極參政議政,在《蒲城報》上發表詩文,歌頌共產黨,歌頌毛主席,為地方的經濟、文化事業發展發揮餘熱。

作者單位: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三一隊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