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杜鵑專家相聚百裏杜鵑杜鵑資源調查有新發現
中外杜鵑專家相聚百裏杜鵑
杜鵑資源調查有新發現
為了更好地合理開發和利用杜鵑資源,進一步摸清百裏杜鵑自然保護區杜鵑資源家底,做好杜鵑旅遊這篇文章,應百裏杜鵑黨工委、管委會的邀請,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項目部官員文香英女士引薦,2013年3月26日至4月25日,國際知名杜鵑專家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教授大衛﹒張伯倫教授(David Franchlin Chamberlain)、國內著名杜鵑專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長芹研究員、愛丁堡大學的植物學教授理查德教授(Richard Ian Milne)以及百裏杜鵑科研所的科研人員等一行10人組成中外聯合考察組,對杜鵑屬植物資源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研究。
考察組深入各個景區,對百裏杜鵑自然分布的杜鵑種類進行詳細分類鑒定,成果顯著。一是發現亮毛杜鵑(Rhododendron microphyton Franch.)、毛柄杜鵑(R. valentinianum Forrest ex Hutch. )等6個新分布種。二是確認1988年百裏杜鵑第一次科學考察時列為疑存種的美容杜鵑(R. calophytum)、鹿角杜鵑(R. latoucheae Franch.)等4種杜鵑在百裏杜鵑有分布。三是發現較多的自然雜交杜鵑品種。專家們一致認為在百裏杜鵑林區杜鵑自然雜交現象嚴重,這在國內其它杜鵑集中分布的地區較少見,這種現象為以後杜鵑新品種的培育以及杜鵑產業化商品化提供得天獨厚的優勢。考察組還對疑似雜交後代的植株進行科學采樣,並將在昆明植物研究所進行後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通過這次聯合考察,不僅科學地體現景區杜鵑資源的豐富程度,而且為下一步進行杜鵑新品種的培育和珍稀瀕危種類的保護工作打下基礎。專家建議,百裏杜鵑區內的杜鵑資源豐富,雜交變異嚴重,有的種類數量稀少,且有部分為特有種,是杜鵑研究和開發利用的資源寶庫,因此應加大科研和保護力度,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培養科研隊伍,抓好區內珍稀杜鵑的就地和遷地保護工作;要及時申報和繁育雜交品種,並在景區綠化美化中推廣應用;要利用其雜交變異現象,培育更多有觀賞價值的杜鵑品種,發展獨具特色的杜鵑花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