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飛京:今天我們究竟還敢吃什麼
今天我們究竟還敢吃什麼
近日,食品安全又擺上了公眾的視野,前有舌尖上的中國,後有餐桌上的鼠肉。根據公安部5月2日公布的“打擊食品犯罪,保衛餐桌安全”專項行動中情況,最令人側目的莫過於江蘇無錫公安機關打掉的一特大製售假羊肉犯罪團夥,該團夥購入狐狸、水貂、老鼠等未經檢驗檢疫的動物肉製品,添加明膠、胭脂紅、硝鹽等冒充羊肉銷售至蘇、滬等地的農貿市場,現場查扣的製假原料、成品半成品近10餘噸。我們不禁要問:食品領域製假造假為何屢禁不止,為何每每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才被查處。食品領域似乎成了老百姓以身試毒的“試驗田”。
毒藥薑、病死豬、老鼠肉……短短幾個月裏,爆出如此多的食品問題,更不用說富有中國特色的三胺奶粉、地溝油,國人似乎把無窮的智慧都用在了食品造假上。但從近期發生的幾期案件看,涉案者的造假手段其實並不高明,“掛羊頭賣鼠肉”摻加各種致毒化學品,隻要監管部門認真履行職責,查處並非難事。可這種低水平的造假和馬後炮式的監管,卻嚴重危害了公眾的健康。
我們究竟該如何保衛餐桌上的安全?這個犯罪團夥是在公安部的專項行動中破獲的,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需要這種專項打擊行動,更需要的是一種製度化保障和常態化監管。誠然,以次充好,以假當真的各類食品固然有商家利益熏心,道德淪喪的原因,但監管部門的的疏忽卻難辭其咎。我們的監管部門多數是計劃性的集中整治,“一陣風”而過,往往集中在某一時間段,少有隨機性、連續性地監督整治。而且在國內食品領域,實行的是主動送檢製度,這種製度抽檢概率低、風險小,也為不法商家提供了便利。監管不力,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百姓成為“小白鼠”,生命健康被忽視。
為什麼被曝光和查處的不法商販一個個都願意鋌而走險呢?除去了暴利的誘惑,懲治力度的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上海查處的利用一起雞鴨等加工成羊肉販賣案例,其黑作坊被繳獲的劣質牛、羊肉1200餘串,主犯王某僅僅被判刑1年。我國實行的《食品安全法》製定於2009年,然而4年前的法,相對於當前的食品安全形勢,已略顯滯後性,犯罪方式的不斷升級,犯罪手段的不斷隱蔽,致使法律一次次被踐踏。
縱觀近幾期食品安全案例,帶給我們的警示:一是,職能監管部門要加大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除了專項整治,更應加入常態化、隨機性的監管,對於監管失職者也應製定措施,追究責任。二是,立法部門要從快速應對形勢、彌補法律真空的角度出發,及時采取“二次立法”,重點加大對不法分子的懲治力度,殺一儆百,要對不法分子起到震懾作用。關於食品安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多次強調,這是天大的事,要讓不法分子付出昂貴代價。5月6日,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也指出,今年要建立最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製度。中央的表態及一係列舉動,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們也期望這不是一紙空文或曇花一現,老百姓的身體和感情真的容不得我們再折騰了。
董礦分公司 雷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