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南紅柳林礦業公司以科技創新助推企業卓越發展
科技引擎 創新發展
神南紅柳林礦業公司以科技創新助推企業卓越發展
截止6月份,神南紅柳林礦業公司各基層單位上報崗位創新項目239項,評審鑒定了128項,自2012年以來推廣應用創新項目263項,取得經濟效益在500萬元以上。
近日,該公司的《生活汙水處理站MBR新技術應用研究》、《陝北礦區建設一流現代化礦井綜合技術和管理研究》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第六屆陝西省煤炭工業科技二等獎和三等獎。
在集團公司、神南礦業公司科技工作大會上,該公司帶式輸送機動態設計及關鍵裝備研究項目獲得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帶式輸送機動態設計及關鍵裝備研究、7m超大采高綜采自動化工藝與工作麵總體配套技術研究、煤礦采空區及巷道精確定位技術研究與應用等5個項目分別榮獲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水泵機械密封實驗改進、手搖式自動升降機探頭懸掛器、機尾端頭支架加裝側護板等6個項目分別獲得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二、三等獎。並分別榮獲集團公司、神南公司“2011-2012年度職工創新活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推動企業卓越發展
今年以來,該公司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加大科技投入,營造了良好的幹事創業環境。以解決安全、生產、技術、管理難題為宗旨,建立和完善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機製,把製約安全生產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技術攻關的課題,把重大災害防治過程中的難題作為科研創新的專題,把涉及到能夠為民生創造條件的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作為科研創新的命題,使科研創新實現了人文性、針對性、實效性。一是積極應用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最先進的煤礦裝備、設施、工具,依托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初步建立了以“技術裝備智能化、人員操作智能化、安全管理智能化”為主要內容的智能化礦井建設體係,安裝了15205智能化綜采工作麵,7月15日,綜采工作麵智能化建設實現了聯動成功,標誌著該公司綜采工作麵智能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為企業的安全生產和“零”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強科研技術的研發工作。與中國礦業大學、西安煤科院等有關科研院校合作,開展了礦井安全管理智能化研究、建設本質安全型礦井技術研究等,破解安全生產重大技術難題。三是積極推廣使用新技術、新裝備。成功使用了7米大采高支架,安全回采了25202綜采工作麵;借鑒神東綜采工作麵回撤經驗,改變了傳統金屬網支護工藝,使用了柔性網支護,安全回撤了15204工作麵;在掘進工作麵成功試驗了除塵風機。安裝了電力監測監控係統並投入應用,實現了供電係統的遠程控製。據悉,該公司今年立項科研課題19項,已初步完成了綜采工作麵智能化研究項目,目前,其他項目正在順利實施。
以“崗位創新”為突破 有效解決生產實際難題
該公司把崗位創新作為推動公司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大力開展全員崗位創新活動,放低門檻,完善激勵機製,製定了全員崗位創新管理辦法,出台了獎勵創新狀元50萬元、第二名10萬元、第三名5萬元……第三十名1萬元的獎勵政策,讓員工的創新思想不斷湧流,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著力解決安全、生產、技術、管理中的難題。員工圍繞一台設備、一個工具、一段工作區域、管理方法、技能提升等多個方麵,掀起了你追我趕、爭先恐後的崗位創新熱潮,創新成果斐然。2012年,各基層單位申報創新項目793項,評審鑒定了488項。截至今年上半年,各基層單位申報創新項目239項,評審鑒定了128項,為公司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注入了活力。例如:圍繞一台支架,一個月就有6項創新。手動閥是控製端頭支架升降移動的關鍵部位,由於清煤裝載機經常碰觸,影響安全操作,李華玉對手動閥的方向進行了改造,防止了機械碰創。二次,他又加裝了防護盒,防止其他人員誤操作。胡儉為提高操作係統的安全可靠,將機械手動閥更換為先導電磁閥,使控製操作更簡單、更方便,並減輕了維修人員工作量。李華玉又不斷琢磨,在控製部分加裝了安全防護罩和安全鎖,專人專用。李濤看到別人都在創新,也不甘落後,在人員操作區域增設了大側護板,保障了操作人員的安全。劉學華則在端頭支架上加設了三組噴霧,降低了煤塵。就這樣,一台超前支架,在一個多月不斷發生著變化。同時,一台膠輪車就有16項創新,一條皮帶係統就有36項創新。通過對創新項目推廣實施,保障了安全,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王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