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簡介: |
山西省煤炭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
(征求意見稿)
編 製 說 明
《山西省煤炭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編製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 次
1 立項背景 1
1.1 任務來源 1
1.2 工作過程 1
2 標準製訂的必要性 2
3 國內外研究現狀 3
3.1 國內現狀 3
3.2 國外現狀 4
4 編製原則和技術路線 5
4.1 編製原則 5
4.2 技術路線 6
4.3 技術依據 6
5 主要技術內容 7
5.1 適用範圍 7
5.2 術語和定義 7
6 編製標準的基本方法 9
6.1 本標準的指標分類 9
6.2 評價指標的確定 9
6.2.1 環境狀況指標中評價指標的確定 9
6.2.2 生態功能指標中評價指標的確定 10
6.3 評價方法的確定 10
6.3.1 綜合指數法的確定 11
6.3.2 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11
6.4 綜合評價方法確定 11
7 參考資料 11
1 立項背景
1.1 任務來源
2006年國務院把山西省確定為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開采補償機製,製定和完善生態環境評價及監管製度。
為落實國務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製定並發布了《山西省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總體實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產企業要實行礦區生態質量季報製度和煤炭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年度審核製度,並進一步明確:加強礦區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科學研究,重視生態環境恢複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投資及工程實施效果的技術審核與評估;建設以遙感和地麵觀測站相結合,野外核查與室內糾正相補充的礦區生態環境綜合監測體係;將生態監測和生態質量評價納入環保等有關部門的日常監管工作中,全麵及時掌握煤炭開采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
然而,目前國內缺乏統一的考核體係和標準規範對煤炭礦山區域生態環境的狀況及變化趨勢進行綜合評價。為了支撐山西省煤炭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基礎工作,保障季報和年審製度的貫徹實施,山西省環境保護廳於2010年7月委托國家環境保護工業汙染源監控工程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開展山西省煤炭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的製定工作。
1.2 工作過程
國家環境保護工業汙染源監控工程技術中心在接到任務後,在收集和歸納總結國內外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山西省煤炭開采的特點以及生態環境主要問題,開展典型礦山生態環境監測水平現狀和需求調研,廣泛征求省內外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相關領域專家意見,構建山西省礦山生態環境評價標準體係,為實施全省煤炭企業生態環境年度審核製度和礦區生態環境質量季報製度,科學指導和評估礦山生態恢複治理工程的實施和績效,提供標準化的評價依據和技術規範。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環境保護廳組織召開了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研討會,來自省內各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就編製組提交的標準體係初稿進行了討論,並對製定標準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論證。
2010年9月,在資料收集與歸納總結的基礎上,中心對形成的《礦山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係(初稿)》進行了科學典型性的專家谘詢工作,主要采用調查問卷和研討會的形式。本輪谘詢工作共邀請專家8位,其中省內專家5位、省外專家2位和企業內部高級工程師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協調下,中心排出調研小組5組共計24人對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公司、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五大集團直屬的37座煤礦進行了現場調研和企業實用性需求的調研。通過現場實地勘察和企業對礦山生態環境評價需求的問卷調查,對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了進一步掌握。
2010年12月,針對標準規範中的具體問題,中心先後與國家環境保護部生態司、科技標準司,山西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互動研討,並初步確定了指標體係架構和評價方法的論證工作。
2011年3月12日,中心組織省監測站、省環科院、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專家召開《山西省礦山生態環境監測評價指標體係》評審會,對監測評價指標體係進行了逐條討論、修改。在此基礎上,於2011 年3月28日完成了技術規範征求意見稿。
2011年4月7日,由省環保廳科標處組織召開了《山西省礦山生態環境評價技術規範(征求意見稿)》專家評審會。
2 標準製訂的必要性
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是整個環境保護工作和環境科學研究的基礎。製定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環境政策、法律、環境管理規定和環境質量標準,必須要以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的數據作為科學依據。2006年國家開始試行《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提出區域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的指標和技術方法。然而,對於生態環境的監測和評價工作仍缺乏較為成熟的標準體係。此外,與煤炭行業環境保護相關的既有標準體係中,主要是從汙染物排放、清潔生產等單一的角度,如煤炭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等,缺乏綜合考慮“礦山開采活動脅迫—區域生態環境影響—生態環境恢複治理工程實施”的全過程,涉及環境汙染、地表景觀、地質環境、植被資源、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等多方麵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的綜合評價標準體係。
另一方麵,山西作為全國重要能源基地,煤炭開采造成的區域性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問題已經成為製約全省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全省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急需出台相關評價技術規範,為礦山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據,為礦山企業生態恢複治理工程的實施提供科學和標準化的指導。
因此,本標準的製訂將進一步推進山西省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切實改善全省礦山生態環境狀況,促進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麵協調發展,並對全國礦山生態環境評價的標準化工作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3 國內外研究現狀
3.1 國內現狀
我國的環境評價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城市環境汙染現狀調查和評價,如上海大氣質量指數、北京西郊大氣質量指數和水域有機汙染綜合評價等。80年代開始轉向工程建設項目的影響評價。80年代末以來,國內相關領域在城市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和農村從村級到縣級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麵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工作已經由環境單因素評價發展到區域環境多因素綜合評價;由汙染環境評價發展到自然和社會相結合的全麵環境評價;由城市環境評價逐步發展到水體環境、農田生態環境、海域環境、風景旅遊環境、居住區生活環境、工農業生產環境等多領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對於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的量化評價則是在近幾年剛剛興起,仍處於探索及初步研究階段。國內從2000年開始,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以遼寧省、吉林省等12個省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工作,2005年底完成了其他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工作,為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規劃製定及“十一五”規劃提供了較完整的礦山地質環境基本資料。各省、區、市采用多種方法對礦山地質環境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如模糊綜合評判法、加權比重法、圖層疊加法、層次分析法、有限差分法等,由此而在國內掀起了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研究的熱潮。2002—2006年短短的四年時間裏,從區域及單體的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研究到綜合的理論研究、從定性分析到定量評價研究,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飛速的發展。如表1所示,在礦山生態環境評價相關指標中,一方麵包含了常規環境要素的評價項目,如水、氣、固廢、土壤、噪聲等相關指標;另一方麵,重點關注由於礦山開采所帶來的主要生態破壞問題。例如在地質災害方麵,包括了地表裂縫、地麵沉陷及不穩定邊坡等;在土地利用方麵,包括廢棄地等相關指標;而煤矸石排放、堆積所導致的環境問題也是被關注的重點。
表1 礦山生態環境評價相關指標
類別 評價要素 指標 引用出處
自然環境相關 地質條件 地質構造;含水層;隔水層 顏智華,2009
劉美玲,2006
地形地貌 高程;相對高差 劉美玲,2006
景觀 景觀嵌塊;廊道 Blaschke Thomas等
水文條件 地表徑流量;地下水位;水網密度 Brent Tegler等,2001;
氣候氣象 氣溫;降水量;蒸發量;風速;風向;空氣濕度 陳橋等,2006
生態環境狀況 土地占用/利用 土地利用類型 索永錄等,2010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指數;豐度指數 陳橋等,2006
植被 植被覆蓋率;裸化率;植被總量與結構;珍稀植物;種群密度;生長量 索永錄等,2010;
陳橋等,2006;
劉美玲,2006;
宋國利等,2002
土地生產力 PH值;肥力;土壤容量;N含量;P含量 索永錄等,2010
Dixon BM,2000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模數;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區域麵積 宋國利等,2002
劉美玲,2006
地質災害 地表沉陷 塌陷區數量;塌陷麵積;塌陷坑最大深度;積水深度;塌陷破壞程度; 陳橋等,2006;
Ki-Dong Kim等;
張進德等,2008
地表裂縫 地裂縫數量;最大地裂縫長度、寬度、深度;地裂縫走向;破壞程度
不穩定邊坡 相關定性指標
環境汙染 汙染物排放量 “三廢”產生量;排放量;堆存量;化學成分等 宋國利等,2002
大氣汙染 SO2;NOx;CO;煙塵;粉塵;總懸浮顆粒物 宋國利等,2002
地表水 PH;濁度;色度;電導率;DO;SS;COD;BOD;氨氮;總磷;總氮;銅;鋅;氟化物;硒;砷;汞;鎘;六價鉻;鉛;氟化物;揮發酚;石油類;硫化物等 宋國利等,2002;
Gavin M. Mudda等,2010;
Stuben D等,2001
地下水汙染 地下水位;開采量;pH、DO;COD;BOD;TOC;氨氮;硝酸鹽;亞硝酸鹽;揮發性酚類;氰化物;砷;汞;鉻(六價);總硬度;鉛;鎘;鐵;硫酸鹽;氯化物;大腸菌群 宋國利等,2002;
張進德等,2008
Gavin M. Mudda等,2010;
David J. Bellis等,2003;
土壤汙染 PH;有機質;鹽分;土壤顆粒;鎘;汞;鉛;鉻;砷;銅;鋅;鎳;六六六;滴滴涕;石油烴類; 宋國利等,2002
Stuben D等,2001
張進德等,2008
噪聲汙染 聲壓級(分貝)
環境治理 “三廢”處理
資源利用 “三廢”處理率 馬翔愛,2005;
張進德等,2008
土地複墾率
礦井水回用率
瓦斯利用率
煤矸石利用率
3.2 國外現狀
國外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70年代蓬勃發展,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一些先進技術尤其是遙感、全球定位係統和地理信息係統開始應用於環境科學領域。90年代以來,國外的環境質量評價無論是方法還是技術上都取得了飛速發展,而且針對評價結果進行環境方麵的改造、治理以確保環境質量的徹底改善。美國是最早開展環境質量評價工作的國家之一。它對大氣、水等領域的汙染綜合評價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如格林大氣汙染綜合指數和R.K.Hortom等提出的質量指數,以後又陸續推出了可呼吸的厭惡汙染物含量指數(MVRC)、橡樹嶺大氣汙染指數,極值指數、汙染物標準指數、水質質量指數(WQI)等。90年代初美國國家環保局實施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項目EMAP,該項目開始從國家尺度,評價生態質量狀況並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長期監測。
礦山環境問題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國際上礦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等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十分重視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國際社會對於礦山環境的關注集中體現在與礦業開發有關的環境法規與環境管理方麵,大部分西方國家均實行比較嚴格的礦山環境保護和礦山環境評估製度。
礦山環境評估製度是把礦山生態環境評價程序納入礦業活動的日常事務中,以法規的形式規定在采礦之前要對由於礦業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評估。隨著時代的需要,許多國家加速了礦山生態環境評價模型的研究,但這些模型由於研究者所處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所采取的指標體係也不一樣,所以形態各異。由於礦山生態環境評價發展較為緩慢,即使在發達國家,礦山生態環境評價工作仍然是一個難題。
在國外礦山環境影響評價(MEIA)方麵,許多礦業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俄羅斯)和一些經濟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日本、德國、英國等)都高度重視礦業與環境的關係。他們把MEIA製度賦予法律的形式,實現礦業開發與環境治理一體化進行,MEIA伴隨礦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在礦業中,強調公眾參與的作用,重視項目實施中和實施後的環境驗證與評價,強調區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近十年來,隨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礦山環境保護更加引起各國政府和礦業界的高度重視。礦產資源環境保護一體化已成為當前國際礦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4 編製原則和技術路線
4.1 編製原則
a)科學性原則
規範的主要內容應科學分級、層次清晰、權重適宜,並具有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擴展空間。
b)實踐性原則
分析山西省礦山生態環境現狀調研結果,按照評價技術規範編製總原則的要求,確定規範的體係結構和評價內容。評價過程應能夠客觀評價礦山生態環境長期、動態的變化情況。
c)完整性原則
根據礦山生態環境評價技術規範應服務於生態環境管理、績效考核及工程施工與驗收的要求,評價內容應能夠全麵反映礦山生態環境各方麵的變化情況。
d)可操作性原則
與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用,具有可操作性,促進礦山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製定過程中考慮監管部門的實際工作情況,確保評價所需的監測數據可用性;評價方法及評價過程科學、簡單、可操作性強。標準所涉及的數值要求,有合理的科學依據,突出標準的科學、合理與嚴謹。
4.2 技術路線
圖1 礦山生態環境評價技術規範編製技術路線圖
4.3 技術依據
本標準的編製以國家和山西省環境保護現有法律、法規、標準為主要依據,同時參考生態環境領域內相關技術規範和設計手冊,結合國內外有關礦山生態環境監測、評價的文獻以及調研取得的礦山生態環境現狀資料,總結編製了本標準。其中涉及的法規、標準主要有:
GB3838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095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HJ/T192 《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試行)》
HJ446 《清潔生產標準 煤炭采選業》
HJ565 《環境保護標準編製出版技術指南》
5 主要技術內容
5.1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山西省煤炭礦山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技術內容。
本標準適用於山西省煤炭礦山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及動態趨勢的評價,評價區域為煤礦井田範圍,其它礦產的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可參照使用。
5.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與定義適用於本標準。
5.2.1 礦山生態環境狀況綜合指數
反映被評價區域生態環境綜合狀況,數值範圍 0~100。
5.2.2 汙染負荷指數
指評價區域單位麵積上接納的汙染物總量,反映被評價區域所承受的環境汙染壓力。
5.2.3 環境質量指數
指被評價區域內地表水水質、空氣質量等環境質量現狀,用於反映被評價區域環境質量的優劣。
5.2.4 廢物回收利用指數
指煤炭礦山企業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礦井水、煤矸石、瓦斯等二次資源的再利用水平,用於反映被評價礦山企業的清潔生產水平。
5.2.5 生物豐度指數
通過單位麵積上不同生態係統類型在生物物種數量上的差異,間接地反映被評價區域內生物的豐貧程度。
5.2.6 植被覆蓋指數
指被評價區域內林地、草地、耕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種類型的麵積占被評價區域麵積的比重,用於反映被評價區域植被覆蓋的程度。
5.2.7 地表破壞指數
指被評價區域內地表塌陷、地裂縫、滑坡等地表破壞狀況,用於反映被評價區域地表破壞程度。
5.2.8 土地退化指數
指被評價區域內風蝕、水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和工程侵蝕的麵積占被評價區域麵積的比重,用於反映被評價區域內土地退化程度。
5.2.9 二氧化硫排放量
指被評價區域內每年由於工業生產產生並排放的二氧化硫總量。單位:t/a。
5.2.10 氮氧化物排放量
指被評價區域內每年由於工業生產產生並排放的氮氧化物總量。單位:t/a。
5.2.11 COD排放量
指被評價區域內每年由於工業生產產生並排放的化學需氧量(COD)總量。單位:t/a。
5.2.12 氨氮排放量
指被評價區域內每年由於工業生產產生並排放的氨氮總量。單位:t/a。
5.2.13 煤矸石排放量
指被評價區域內每年由於工業生產產生並排放的煤矸石總量。單位:t/a。
5.2.14 礦井水利用率
指評價區域內礦井水利用總量占礦井水產生總量的比重。
5.2.15 煤矸石綜合利用率
指評價區域內煤矸石的利用總量占煤矸石產生總量的比重。
5.2.16 抽采瓦斯利用率
指礦井抽采瓦斯利用量占礦井抽采瓦斯量的比重。
5.2.17 地表塌陷
指礦山開采作用下,評價區域的地表麵發生的坍塌現象。
5.2.18 地裂縫
指礦山開采作用下,評價區域的地表麵發生的撕裂現象。
5.2.19 滑坡
指受礦山開采影響,由岩石、土體或碎屑堆積物構成的山坡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軟弱麵發生整體滑落的過程。
5.2.20 土地輕度侵蝕
評價區域內受自然營力(風力、水力、重力及凍融等)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下,土壤侵蝕模數≤2500 t(km2·a),平均流失厚度≤1.9 mm/a 的區域。
5.2.21 土地中度侵蝕
指評價區域內受自然營力(風力、水力、重力及凍融等)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下,土壤侵蝕模數在2500~5000 t(km2·a)之間,平均流失厚度在1.9~3.7 mm/a 之間的區域。
5.2.22 土地重度侵蝕
指評價區域內受自然營力(風力、水力、重力及凍融等)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下,土壤侵蝕模數>5000 t(km2·a),平均流失厚度>3.7mm/a 的區域。
5.2.23 降雨量
指被評價區域內年度降水總量。
5.2.24 歸一化係數
歸一化係數=100/A最大值
A最大值指某指數歸一化處理前的最大值。
6 編製標準的基本方法
6.1 本標準的指標分類
根據標準的編製原則,結合山西省煤炭行業特點,山西省煤炭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標分為環境狀況指標和生態功能指標兩類。
環境狀況指標主要參考《國家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狀況評價技術規定》進行選取,並結合煤炭行業特點,最終確定環境狀況指標包括汙染負荷、環境質量和廢物回收利用等,該指標用於評價煤炭開采對環境的汙染和清潔生產實施程度。
生態功能指標主要是參考《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進行選取,並增加煤炭生態環境破壞相關指標,最終確定生態功能指標包括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地表破壞指數、土地退化指數等,該指標用於評價煤炭開采對區域生態環境的植被、地質破壞等問題。
表2 指標構成表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評價指標
礦山生態環境狀況綜合指數 環境狀況指標 汙染負荷指數
環境質量指數
廢物回收利用指數
生態功能指標 生物豐度指數
植被覆蓋指數
地表破壞指數
土地退化指數
6.2 評價指標的確定
6.2.1 環境狀況指標中評價指標的確定
環境狀況指標中評價指標包括:汙染負荷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和廢物回收利用指數。以上指標主要依據山西省煤炭礦山環境現狀及國家相關生態狀況評價的要求而確定。
表3 環境狀況指標中評價指標的確定
二級指標 評價指標 指標確定依據
環境狀況指標 汙染負荷指數 在選擇《國家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狀況評價技術規定》中汙染負荷指數對應汙染因子的基礎上,增加十二五期間國家汙染物總量控製指標氮氧化物,並根據煤炭行業特點,將固體廢物排放指標更改為煤矸石排放量。
環境質量指數 參考《國家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狀況評價技術規定》中環境質量指數的設置,將本標準中環境質量指數也分為地表水和空氣質量兩個方麵,然後根據煤炭行業特點,將這兩方麵細化為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等汙染物指標。
廢物回收利用指數 結合《清潔生產標準—煤炭采選業》中的廢物回收利用指標,選取礦井水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抽采瓦斯利用率三個指標作為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中廢物回收利用指數的三個方麵。
6.2.2 生態功能指標中評價指標的確定
生態功能指標中的評價指標包括: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地表破壞指數、土地退化指數等幾方麵。以上指標是按照國家相關生態狀況評價的要求並結合煤礦企業實際情況確定。
表4 生態功能指標中評價指標的確定
二級指標 評價指標 指標確定依據
生態功能指標 生物豐度指數 直接參考國家《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中的生物豐度指數。
植被覆蓋指數 直接參考國家《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中的植被覆蓋指數。
地表破壞指數 根據目前山西省實際情況和國家相關政策,結合煤炭企業生態破壞特點,將該指標分為地表塌陷、地裂縫、滑坡三類。
土地退化指數 直接參考國家《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中的土地退化指數。
6.3 評價方法的確定
本標準參考《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中的評價方法,采用綜合評價法來進行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
綜合評價法的特點表現為:
(1)評價過程不是逐個指標順次完成的,而是通過一些特殊方法將多個指標的評價同時完成的;
(2)在綜合評價過程中,要根據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加權處理;
(3)評價結果不再是具有具體含義的統計指標,而是以指數或分值表示評價對象“綜合狀況”的排序。
綜合評價法的步驟
(1)確定綜合評價指標體係,這是綜合評價的基礎和依據。
(2)收集數據,並對不同計量單位的指標數據進行同度量處理。
(3)確定指標體係中各指標的權數,以保證評價的科學性。
(4)對經過處理後的指標再進行彙總計算出綜合評價指數。
(5)根據評價指數對評價對象進行等級劃分,得出結論。
6.3.1 綜合指數法的確定
本標準參考《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中綜合指數的計算方法,采用加權求和法對山西省煤炭礦山生態環境狀況綜合指數進行確定。
6.3.2 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本標準指標權重的確定原則:
(1)參考《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和《國家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狀況評價技術規定》中相關指標權重。
(2)對上述國家既有標準中未確定指標的權重,綜合考慮煤炭開采典型生態環境問題,采用專家直接賦權法確定。
表5 指標權重確定
二級指標 權重 權重確定依據 評價指標 權重 權重確定依據
環境狀況指標 0.40 根據《國家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狀況評價技術規定》中環境狀況指標和生態功能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 汙染負荷指數 0.35 專家直接賦權
環境質量指數 0.30
廢物回收利用指數 0.35
生態功能指標 0.60 生物豐度指數 0.20 ①參考國家《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和《國家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狀況評價技術規定》中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和土地退化指數的相對重要性。
②專家直接賦權。
植被覆蓋指數 0.25
地表破壞指數 0.30
土地退化指數 0.25
6.4 綜合評價方法確定
本標準參考國家《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中的綜合評價方法和評價分級標準將礦山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設置為兩個方麵,一為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二為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幅度評價。
7 參考資料
[1] 國家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狀況評價技術規定(暫行)
[2]《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範(試行)》,HJ/T192—2006
[3]《水汙染物排放總量監測技術規範》,HJ/T92—2002
[4]《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範》,HJ/T166—2004
[5]《汙染場地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6] 王啟瑞,才慶祥,馬從安.景觀生態評價方法在勝利露天煤礦環境評價中的應用.煤炭工程,2007
[7] 程建光,張裴,劉誌鈞.煤礦區環境質量評價理論及預警方法. 煤炭科學技術, 2006
[8] 李海燕,高玉慧,楊峰,羅春雨.黑龍江省景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0
[9] 王秀玲,張立寧.礦區生態係統健康評價理論與方法初探.中國煤炭, 2007
[10] 孫靜芹,朱文雙.現代礦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 礦產保護與利用, 2010
[11] 索永錄,姬紅英,辛亞軍.采煤引起的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係探析.煤礦安全, 2010
[12] 陳橋.黑龍江省礦山生態環境三維定量評價模型係統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2004
[13] 宋國利,劉海橋.論北方森林、農業、礦業開發生態環境監測指標.中國環境監測,2002
[14] 胡玉玲,王萍,張雷雷,戰麗麗.礦區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數據庫係統設計與實現.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
[15] 顏春,劉素紅,趙祥. 礦山環境遙感綜合評價指標的研究.遙感信息,2005
[16] 蔡博峰,劉春蘭,陳操操.王海華露天煤礦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方法研究—以霍林河一號露天礦為例.中國礦業
[17] 陳華麗,陳剛,郭金柱. Landsat TM 在礦區生態環境動態監測中的應用.遙感信息,2004
[18] 顧廣明,王麗,蔣德林,曹育紅.3S技術在煤礦區開發現狀及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煤田地質與勘探,2006
[19] 卓義,於鳳鳴,包玉海. 內蒙古伊敏露天煤礦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7
[20] 周春蘭.“3S”技術在礦山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研究——以攀枝花寶鼎煤礦為例.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1] 張安兵,張兆江,高井祥,劉新俠.GPS 用於礦區沉陷區地表高精度動態監測的可行性研究.煤炭學報,2009
[22] 陳巧,陳永富.QuickBird遙感數據監測植被覆蓋度的研究.林業科學研究,2005
[23] 屈振軍.大型煤炭開采項目采空塌陷區水土流失監測方法初探.水土保持通報,2009
[24] Kristen L,Strellec.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roposed Effluent Limitations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for the Coal Mining Industry:Remining and Western Alkaline Subcategories. Engineering and Analysis Division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2000
[25] Bai Z K,Zhao J K.Some problem about recla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opencast coal mine.Metal Mine Design&Construction,2000
[26] Liu Ling.The challge prediction of tlle eartll surface shape and enviroment impact assessment in congtmction projects for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Journa1 of An hui Nomlal UniVersity,1997
[27] Bill Reid.LongwaIl mining in South Africa.Coal,1994
[28] Rajendra Singh,Singh T N,Bharaf B.Dhar.Coal pillar loading in shallow conditions. Intem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and Geomechanics Abatracts,1996
[29] Henson H J,Sexton J L.Premine study of shallow coal seams using high resoltion seismi refilection methods.Geophysics,1991
[30] Holla L,Buizen M.Strata movemeni due to shallow longwall mining and the effect on ground Permeabilit.Aus IMM Bullefm and Proceeding,1990
[31] Spurgeon D J, Hopkin S P.Tolerance to zinc in populations of the earthworm Lumbricus rubellus from uncontaminated and metal contaminated ecosystems.Arch EnvironCont-am Toxicol,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