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芳:淺談對創新的理解
淺談對創新的理解
通訊員 王祖芳報道: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之源。這話說了多少年了,似乎都成了定義。其實,從大的方麵講,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從小的方麵講,創新對我們企業和企業職工也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可以肯定地說,人類社會之所以得以發展,靠的就是反複的實踐和不斷的創新。新製度、新社會秩序、新生產方式,在不斷更新改良中,不斷開辟出了新的時代。如果沒有創新,我們的社會將會止步不前。
同樣的,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創新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企業之所以能夠長久發展,靠的是紮實苦幹的作風,同時也需要開拓創新精神,而這種精神和靈感就來源於我們每天的生產活動中。公司每年都開展五小活動,員工借助於平時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積極提合理化建議,為企業節能降耗、優化工藝、安全生產獻計獻策,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
在創新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想清楚弄明白,到底創新是什麼。既然是創新,便不能墨守成規,但也不可過分標新立異。作為從事氯堿化工的科技工作者,工作態度更是離不開“嚴謹”二字,有些同誌錯把偷懶和僥幸心理劃為“創新”,自以為自立了門戶,實現了創新,認為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這種態度是萬不可取的。每一個工作步驟都是一道“安全鎖”,嫌麻煩、圖省事,自以為節省了時間,卻也“省”掉了安全。因此,正確看待創新,在遵章守紀的前提下,開辟新的思路,找尋新的方法,才能稱之為“創新”。
另外,我們常常也會進入另一個誤區,便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實際上,很多我們認為“老掉牙”的方法,往往是前人經過多少次實踐改良而來的,之所以能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就是因為其可靠性和實用性。所以,老方法不一定過時,相反,一些新技術反而因為未經驗證而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因此,創新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隻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才會不斷完善、不斷進步。
作為文學經典的《易經》就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看似變化無常的事物,必定存在一定的規律,如晝夜交替,四季變換。看似一成不變的事物卻也有著千般不同,萬般變化,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說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創新大概就是如此,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總要打好地基,才能“玩”出新花樣,而再怎麼“新”,其本質是不會變的。
所以,隻有腳踏實地工作,在工作中摸索,久而久之,深而深之,熟而熟之,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而有了“巧”,才會有“新”。那麼,就讓我們為了創新,為了進步,先從埋頭苦幹,認認真真,夯實基礎,踏實工作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