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勝:“七不出門,八不回家”的由來
“七不出門,八不回家”的由來
陳景勝
在平時或年關,人們通常說“三六九往外走”、“六六大順”、“九九歸一”,這是民間的吉利話。
古時候,七,諧音妻,指女人;八,諧音爸,指男人.中國傳統意識認為,女人主內男人主外,故有把女人稱為“屋裏人”把男人稱為“外天人”之別.“屋裏人”不宜出門在外,“外天人”不宜久留家裏,當這種風俗被披上迷信的外衣之後,就有了“七不出門八不歸”之說。
還有一種說法,七,諧音齊,齊出門,象征著出喪;八,諧音爬,爬著歸來,象征著在外不吉利。這是“七不出門八不歸”的另一種解釋。
“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這確實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育人們的話,正確的解釋是:七不出門,說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情,如果你沒有辦好的話是不能出門的。這七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因為以前女人是不能出門的或者是很少出門的。男人是一家之主,是當家的,如果你要出門的話首先要安排好家裏的基本生活,把老婆孩子的吃的問題解決了,這樣你才可以出門,出了門才能放心。八不回家,是說你出門在外有八件事必須做好,做不好是不能回家的,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件事是古代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
“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也可能與成語“七上八下”有些牽連。外出嘛,必須有個好心情,心情如果不好,亂糟糟的會把事兒辦好嗎?
出門前充分準備,出門後謹慎小心,這點到是應該提倡,可不能僅僅局限在初七初八這兩天,時時如此,天天如此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