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陳景勝:白居易帶病養生成壽星

作者:陳景勝 2013-11-21 10:02 來源:狗万manbet官网

  白居易帶病養生成壽星

  陳景勝 搜集整理

  白居易又因何能獲高壽,獨享天年呢?

  白居易自小體弱多病,加上5歲起即學詩,29歲考中進士,完全是屬於封建時代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文弱書生。就是他30歲後先任諫官左拾遺,後任翰林院大學士也是仕途坎坷不順,三起三落,比起與之情誼篤深、生性豪爽的終生好友元稹以及與之同年生人但仕途較為順利暢達的劉禹錫,自然更多人生憂患和心理抑鬱悲苦,但其壽命卻比這兩位好友高。推究其長壽原因應該在於白居易通曉人生哲理及自然規律、心胸豁達、開朗樂觀,在養生保健方麵有獨到的見解和方法,這在白居易畢生的許多詩作中可以窺斑見豹。

  白居易16歲時就在其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首詩前六句蘊含生命與天地時空共興衰的現象,證明了年輕的白居易雖然生長在封建時代,但卻具有辨證唯物史觀,通曉生命哲理及自然規律。白居易還在其《逸老》一詩中寫道:“白日駸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適時即為好。”“適時”是認為人應該自覺適應自然規律;接著詩人又把人生的少壯與衰老視作一日中的勞與逸:“勞我以少壯,逸我以衰老”;同時認為隻有承認生命衰老的客觀必然性,注重養生才能延年益壽。這首詩中“順之多吉壽,違之多凶天”兩句更能說明詩人白居易一生遵循哲理及自然規律、樂天知命、修身養性。

  白居易心胸豁達樂觀,64歲時在《覽鏡喜老》一詩中寫道:“今朝覽明鏡,須鬢盡成絲。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贏。親屬惜我老,相顧興歎谘,而我獨微笑,此意誰人知,笑罷乃命酒,掩鏡捋白髭,爾輩且安坐,從容聽我詞。生若不足戀,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戀,老即多生時。”這首詩辨證、樂觀地論述了生命價值和生、老觀點,認為老是生的積累,人生既然可戀,老年則更珍貴,所以要珍視衰老,充分利用時間享受人生豐厚積累的快樂,不必悲天憫老;白居易這種豁達幽默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壽延年的根本。

  白居易54歲時初患白內障,後來又因墜馬傷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書難,辭官歸去緣衰病,莫作陶潛範蠡看”,所以白居易58歲時辭官退隱香山寺,但他絕不讓病痛所困,消極悲觀厭世,而是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靜和安樂康複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詩中所寫:“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藥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在醫學尚欠發達的唐代,白居易的白內障無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閉目坐禪養生。這在其晚年詩作《白香山詩集後集》卷十四《齋戒滿夜戲招夢得》中的“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禪”等詩句中亦可見打坐參禪是自居易老年養生的方法。

  因年老疾病而退隱的白居易卻以坐禪養生獲得高壽,享年75歲,這在唐代堪稱壽星。那麼坐禪養生又有何科學依據?首先,因為坐禪是通過調身、調心的方法進行靜坐習定;禪就是習定;習定是佛門僧眾修身養生的方法,故此習定在佛教中稱為坐禪或禪法。習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維、排除雜念妄想、止息雜慮使身心安靜。《南華真經·在宵》中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無形,無搖汝神,乃可延生”。這種習定坐禪養生法實質就是一種“靜養”。佛教教義推崇的“七靜”即平靜、安靜、寧靜、定靜、真靜、虛靜、靈靜,都是為了使坐禪者的形與神在多層次的靜養中獲得養生效應。這種靜息境界還使坐禪者享受到脫離瑣事煩擾、精神歸於淡泊恬靜的愉悅,進一步又能在“忘我”的愉悅中陶冶性情,這種精神愉悅的養生境界使詩人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詩中生動地描述:“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

  其次,坐禪靜息養生的良性效應還在人類和動物中發現很多有力證據,在中國佛教協會資料《高禪生卒年表》所載的571位高僧中,百歲以上的有12人;90歲以上的有42人;80歲以上的142人;70歲以上的361人;65歲以上的433人;這與封建帝王的壽命相比顯示出極大的反差;據統計,僧人中長壽者所占的百分率比長壽的封建帝王所占的百分率要高出10倍以上。終生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並且千方百計追求長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與物質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寧恬靜的高僧相比,壽命竟如此懸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禪習定自有獨到的養生之功。而在封建帝王中,武則天能突破“帝王壽短”的怪圈,享年82歲,也得益於坐禪習定:史載武則天從小隨母信佛(其母享年92歲),善能坐禪人靜,入宮後又到“感業寺”為尼三年,可想而知其“結跏趺坐”功深老到;以後當女皇執掌朝政時仍不忘常常瞑目靜息、調身調心追求延年益壽。在現代,西方科學家也曾經研究證實:習性恬靜的鸚鵡可活到8歲以上,而習性躁動不安的同種鳥類鷦鷯隻能活4年左右,其緣由是恬靜動物消耗體能少、生命體在恬靜中得到良好的休養調適。還有龜之長壽緣於靜伏蟄眠少食也是靜息養生的證明。這些事實正如明代著名醫學養生家張介賓在《類經》中所述:“心欲求靜,心靜而神亦靜,神靜而達養生之通衢也。故綿靜者延年,躁動者天壽”。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