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靜:是脆弱還是不堪重負
2009年都市報上有這樣一篇報道:一位23歲的花季少女因不堪就業壓力自殺了,身後留下了一本十萬字的日記...
當時,這本帶血的日記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以千千萬萬的就業大軍相比,這位花季少女顯然是一個“失敗者”。她的失敗不是體現在沒有找到工作上,當時社會經濟不景氣、就業壓力大,很多比她學曆高的畢業生也很難找到工作。她的失敗在於她選擇了這麼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對抗她心中的“就業焦慮”。就業的焦慮固然是她放棄生命的念頭之一,還有更重要是她對父母的愧疚,她在日記裏寫到:“明知道家裏窮得叮當響,可為了自己將來能生活的好一些,家裏負債累累依然堅持讓我上學。為了我,父母省吃儉用,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可我現在一個堂堂正正的大學生竟然連個工作都找不到。別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輟學打工去了,逢年過節回來給父母帶新鮮東西、開開眼界,而我卻沒有能力為父母買任何東西。”其實,她所記錄的困境並不是她一個人的困境,在“知識改變命運”的感召下,尤其是中低階層更渴望通過上大學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但是現實中就無形加重了中低層家庭的經濟負擔,不少農村家庭都是靠借債來讀書。就業難的現狀導致這些大學生走出校門後又無路可走,對於這些負債讀書的學子來說,知識不僅沒有改變命運,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經濟壓力。
從個體悲劇的角度看,花季少女的脆弱是這場悲劇的根源;但是放在社會大環境裏解讀這場悲劇,她又不隻是個體的悲劇。她的離去更讓這個社會反思:是脆弱還是不堪重負。(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