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勝:馬年話說馬文化
馬年話說馬文化
陳景勝
2014年是中國農曆的馬年。“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馬在中國一直是英雄的象征。然而,從始祖馬到現代馬,它們足足走了5600萬年。馬年說馬文化,別有一番情趣。
什麼是“馬文化”?按照教科書的解說是:以反映人馬關係為內容,是人類文化的分支。它包括人類對馬的認識、馴養、使役以及人類有關馬的美術、文藝及體育活動等內容。
說到馬文化,就要從民俗幹支紀年、十二生肖說起。中國曆史發展到了春秋時期,幹支紀年已經成熟,廣大民眾計算時辰、計算年齡,就將深奧的天幹地支推算與生活中熟悉的動物結合起來,用動物來紀年、紀月、紀時。十二生肖的動物,有的源自民族的圖騰,如虎、龍、牛、馬等,有的與人類的生活密切聯係,如馬、羊、牛、雞、犬等。《詩經·小雅·吉日》裏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時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係已經確立並流傳。
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總結的那句中國人代代流傳的最響亮的名言的由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的,這匹由我們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龍馬,雄壯無比,力大無窮,追月逐日,披星跨鬥,乘風禦雨,不舍晝夜。
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與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時”——中午十一點至中午一點又稱“馬時”,易卦為“乾為馬”。
在中國,傳說古時的馬,有雙翅,叫天馬。它地上會跑,水中能遊,天上能飛,是一種極有威力的動物。後來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禦馬。天馬因玉帝寵愛,漸漸驕橫起來,時常胡作非為,一日,天馬出天宮,直奔東海要硬闖龍宮。守宮門的神龜帶領蝦兵蟹將一齊阻擋,天馬惱羞成怒,飛腿踢死了神龜。此事告到天宮,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馬雙翅,壓在昆侖山下,300年不許翻身。200多年後,人類始祖——人祖要從昆侖山經過,天宮玉馬園的神仙便給天馬透了信,並告訴天馬如何才能從山下出來,當人祖經過時,天馬 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來救我,我願同您去人世間終生為您效力。”人祖聽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馬所言,砍去了山頂上的桃樹,隻聽一聲巨響,天馬從昆侖山底一躍而出。
天馬為了答謝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來到人世間,終生終世為人祖效勞。平時耕地拉車、馱物、任勞任願,在戰時,披甲備鞍,征戰沙場,同主人出生入死,屢建占功。從此,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當玉帝準備挑選十二種動物生肖時,馬成了人類推選的動物之一。玉帝也因馬立功贖罪,有助於人而允許馬當上了生肖。
馬,它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的代名詞。現實生活中的馬,在所有的動物裏,與人最密切最親近最能溝通交流,對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文化。自春秋以來,中國曆朝曆代的開國帝王都是從馬背上贏得江山。在古代戰爭中,騎兵擁有無法比擬的機動力、衝擊力和行軍能力,騎兵就是王道。騎兵強,軍隊就強,國家就強,所以中國文學作品中有“馬上封侯”、“馬到成功”等成語,曆代文人雅士也寫下了大量讚馬頌馬的經典篇章,而曆代名馬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
龍馬精神、一馬當先、馬壯人強、萬馬奔騰、汗馬功勞、老馬識途、馬到成功……中國“馬文化”遍及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馬的精神,是忠誠,是高貴,是奔馳,是不可征服。馬的神韻,則是馬在與人類同生死、共榮辱的曆史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奉獻美的史詩。縱觀曆史,馬,從遠古的沙場塵煙中馳騁而來,雄渾、高昂、豪邁。幾千年來,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誠經曆了血與火的洗禮,隨人類的發展流動為一種精神,成就了源遠流長的神韻。馬,是保家衛國、懲惡揚善、匡扶正義的英雄征戰翱翔的翅膀。從人類的發展中去追溯馬的精神,更能感受到馬是人類最親密、最友善的朋友的真正含義。
馬的臉兒為何特別長。隻要仔細觀察馬的大長臉,就會發現它的腦袋並不長,而嘴巴倒又長又大。因為馬不能像牛那樣將沒咀嚼過的草料吞入到胃中先貯存起來,因此隻能依靠那張特別大的嘴。馬在大口吞食草料後,會不斷分泌出唾液,軟化和拌濕幹草,以便咀嚼、吞咽和吸收養分。所以說,馬的這張大嘴具有一定的“倉庫”作用。馬的長臉特別有利於進食時觀察敵情。它的眼睛長在臉的上部兩側,耳朵長在臉的頂端,向上高高豎起,這樣,當它的嘴巴伸進茂密的草叢裏吃草時,用不著抬頭張望,就能眼觀四麵和耳聽八方,預防敵害的突然襲擊。
馬的耳朵有“表情”。馬耳朵除了作為聽覺器官外,還能表示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當馬“心情舒暢”的時候,耳朵是垂直豎起的,耳根非常有力,隻是時常微微地搖動;當它心情不好的時候,耳朵就前後不停地搖動;它在緊張的時候,就高高地仰起頭來,耳朵向兩旁豎立;它興奮的時候,耳朵一般都是倒向後方;當它在勞動後感到很疲勞的時候,耳根顯得無力,耳朵倒向前方或兩側;當它困倦而需要休息的時候,耳朵就向兩旁垂著;當它恐懼的時候,耳朵就不停地緊張搖動,而且不停地“打響鼻”。
許多帶“馬”字的俗語包含著很深的哲理。“好馬唔食回頭草”是一句激勵話,“好馬”就應該有能力把握住現在,努力吃完現在的“好草”,以後也就沒有去吃回頭草的必要了。“跋落馬”多指當官的出了問題被革職。“老馬顛倒騎”指古時的官老爺出門多坐轎,首次騎馬分不清前後。“驢頭唔對馬嘴”也有“驢唇唔對馬嘴”、“牛頭唔對馬麵”多種說法,喻答非所問或兩不相合。“行船走馬三分命”形容昔年船夫和馬夫這兩個職業的危險性。
馬姓曆史上,馬姓名人不少。比如,東漢經學家馬融,三國時蜀漢武將之一馬超,三國時期曹魏發明家馬鈞,五代時建立楚國的馬殷,“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關於馬姓的起源,目前流傳最廣的版本是:馬姓由“趙氏”而來。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戰功卓著,趙惠文王將趙奢封於馬服,稱“馬服君”,其子孫遂以“馬服”為姓,後改單姓“馬”。
“馬上體”。“馬上有錢!馬上有房、馬上有對象……”馬年已到,“馬上體”流行。生活中,我們常用“馬上”這個詞。有關馬上為何為“立即”之意,有以下三個版本解釋:版本一,古代有一個大將,皇帝病危,大將騎在馬上聽到了這個消息,沒下馬就直奔京城。後人用馬上代表立即之意;版本二,荀子從馬上掉下來,被後人稱“馬上就來”;版本三,在古代,“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在“馬上”就代表做好了準備。
拍馬屁。這個詞源於元朝。那時,蒙古族的普通百姓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此博得馬主人的歡心。可相沿很久以後,有的人不管別人的馬是否好壞、強弱,都一味地隻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人們就逐漸地把對他人的奉承稱為“拍馬屁”。
“木馬病毒”。木馬病毒無人不知,可是這“聞名於世”的病毒為何取名“木馬”呢?許多人都知道希臘人的“木馬計”,他們把士兵藏匿於巨大的木馬中,在敵人將其作為戰利品拖入城內後,士兵從木馬中爬了出來,與城外的部隊裏應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計算機世界中的木馬病毒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特洛伊木馬是指隱藏在正常程序中的一段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其隱蔽性極好,不易察覺,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網絡攻擊手段。
“馬拉鬆”。在體育界,人們管長跑叫馬拉鬆。其實,馬拉鬆一詞與“馬”無關,它原是希臘的一個地名。希波戰爭中,波斯王渡海西侵,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鬆海灣登陸。雅典軍奮勇應戰,在馬拉鬆平原打敗了波斯軍隊,史稱馬拉鬆之戰。為把勝利消息迅速告訴雅典人,雅典統帥派遣長跑優勝者菲迪皮茨從馬拉鬆跑至雅典中央廣場(全程42.195公裏)。菲迪皮茨一個勁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已上氣不接下氣,激動地喊道“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說完,就倒在地上死了。為紀念這一事件,在1896年舉行的現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設立了“馬拉鬆”賽跑這個項目,把當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裏程——42.195公裏作為賽跑的距離。
“神馬”。這幾年,“神馬都是浮雲”這句話挺火。“神馬”不是一匹馬,而是“什麼”的諧音。方言中說“什麼”為“shénmǎ”(神馬)。比如“這個是shénmǎ東西啊?”是說這個是什麼東西啊?
看來,這與馬有關的、無關的詞兒還真是不少。馬是人類的好朋友,有了這個字,真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農曆甲午馬年因為閏了個九月,故有384天。有人認為馬年是383天或385天,可能是因為前者在計算的時候忘記了1月31日這一天,後者可能是將陽曆2月誤認為29天。正月初一是農曆生肖年的開始,在2014年1月31日~2015年2月18日之間出生的小孩都屬馬。
2014年馬年的到來,在這個生肖進入交替的時機,在接下來的馬年當中,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奮鬥時機,因為我們都知道“馬到功成”,馬年是一個非常適合大家進行拚搏創業的年份。對於做好了準備的人來說,馬年就完全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應。
讓我們在馬年裏,大展宏圖,發揚龍馬精神,懲惡揚善,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