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礦整合煤老板稱今非昔比:以前1天買輛奧迪
“今非昔比了。過去我的一天營業收入夠買一輛奧迪車。”山西大同禦河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老李告訴記者,山西煤礦沒有整合時,這樣的日子總讓人感到愜意。
2009年,山西煤炭整合啟動,“依煤而生”的大量民企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轉型。“這是生或死的抉擇。”老李說,與他有著相似處境的老板麵對轉型表現出手足無措,是就此隱退還是放手一搏,著實讓他們倍感壓力。
時間一晃五年過去了。與老李同時轉型的多位民企負責人認為,轉型之初打綠色農業牌是無奈之舉。離開傳統能源鏈條,就如同盲人摸象。目前,山西部分民企退出之後,餘下的隻能苦苦支撐。
融資難阻礙民企轉型
2014年1月 ,山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省長李小鵬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企業轉型:“實施財政、金融扶持政策,設立20億元創業投資基金支持創業,投入10億元支持中小微企業改造升級和科技創新,免征13.5萬戶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營改增’試點惠及企業2.79萬戶。全年小微企業新增3.57萬戶。”
“如果這10億元用在刀刃上,山西民企成功轉型的幾率會大大提升,一批本來很有前景的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就不會夭折。”老李告訴記者,反之民企連貸款都拿不到,政府層麵上的支持就是空談。
從2011年起,山西每年兩會期間都要談到民企轉型,並做出山西要發展,必須走“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切實抓好傳統非煤產業、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努力做到“依托煤而又不完全依賴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興於煤而不困於煤”的產業轉型路。
“這一風向標如果可以再細化,並輔之以緩藥才能標本兼治。”老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應對企業轉型存在的風險、投入大等問題,政府在原則上給予減息試圖降低民企風險,但銀行在執行力度上卻顯得不夠。
記者得到的一份山西應縣錦華科技公司申請報告顯示,第二期年產2萬噸精製草酸生產線項目總投資14800萬元,目前已完成項目總投資的75%。而資金缺口3700萬元已經導致整個項目停滯不前。
李明堂(化名)是專為企業申請貸款,並從中牟取好處費的“錢托兒”。
他告訴記者,為錦華科技申請貸款的不止他一人。“目前為民企搞錢難度很大,一方麵銀行銀根緊縮貸款額度有限,另一方麵用於民企的銀行信貸產品種類又很少。”
“錦華科技是山西的‘土著’企業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後來轉型的民企。”李明堂告訴記者,這也是眾多民企抱著資源紅利不願轉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企業家後悔草率轉型
2009年,就在山西民企為轉型駐足觀望時,山西官方提出減息、整治政務軟環境等一係列有利於民企發展的舉措,實際上這也是為民企的轉型注入一劑強心針。因此有關綠色農業等產業成為新晉商熱衷投資的重點。
“投資綠色農業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簡直就像‘熬鷹’。”老李告訴記者,前些年在資源上掘到的紅利正逐漸投入到農業上,看似每次投入不多,但積少成多,上千萬元資金已經成為企業的巨大包袱。
老李的遭遇並不是個例,山西臨縣李建新感同身受。
“以紅棗為主的紅色農業產業鏈相對周期長,見效慢,因此外人隻看見我投入,鮮見回報。數百萬元的投資就是扔到水裏,也有個動靜,可我這企業卻做得平靜如水,讓人平添了些有勁使不上的感覺。”李建新告訴記者。
“沒有深入了解農業市場便匆匆轉型,作為企業家決策未免太過草率。”李建新說,在柳林經營煤炭生意時掙的錢已所剩無幾,而紅色農業的投入缺口仍在持續擴大。
李建新說,原本想象企業轉型是資源紅利吃盡時的華麗變身,現在看來,紅色農業讓他吃盡苦頭,甚至懷疑當初的投資取向。
山西古交洗煤廠負責人說,山西以煤為基礎的企業大部分都在吃老底子,煤質下降,生產過剩,市場日漸萎縮,資源紅利盤剝殆盡,上述原因導致山西民企發展遲滯。有數據顯示,2008年至今,全國民企達到百億元產值的增加239家,而山西隻增加了3家。
山西民企發展嚴重滯後
2013年8月,全國工商聯發布“2013年中國民企500強”名單,此次500強門檻從五年前的營收29.7億元提高到77.7億元。而山西民企入圍僅8家。
山西工商聯黨組書記楊臨生對上述入圍情況對當地媒體表示,山西民營經濟麵臨不足,數量和產業有一定差距。
他說,浙江入圍民企達到139家,穩居榜單首位,江蘇異軍突起,以93家位列第二。中部六省,山西與其他五省差距同樣很大,湖北以入圍30家民企占據頭把交椅,而山西則僅超越江西,排名中部倒數第二。
2014年2月,一位不願具名的民企負責人告訴記者,呂梁是山西省民企保有量最多的地區,雖說呂梁很多上規模民企沒有參與此次500強評選,但以他的企業營收與全國尤其是與江蘇民企暗中相比,2012年,江蘇以戶均250多億元位居榜眼,而他的企業隻有80多億元的年營收,這個差距很大,讓人感到沮喪。
山西潞寶集團董事長韓長安曾向媒體表示,潞寶集團目前以煤焦化工為主,涉及電力、物流、科技等多個領域,年營收達到百億元之多,但就是這樣驕人的業績如果與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比較,也顯得有些弱小。
山西民企的“羸弱”也表現在產業單一、缺乏競爭力、科技含量低等各個方麵。“山西8家入圍民企基本都是以煤為基的單一產業結構,後勁不足,缺乏整體競爭力。”上述呂梁民企負責人說,500強中,山東民企發展令人眼前一亮,50多家入圍企業,產業格局多樣,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獨樹一幟,底子雄厚,這與山西產業的單一格局形成強勢對比,而前者顯然占盡優勢。
擺脫“資源詛咒”
作為資源大省,山西企業在給全國貢獻煤電的同時,也深深傷害了自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山西廣靈羅疃村由於采空區全村搬遷等一係列惡果開始發端。
就在阜新被確定為中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6年後,國務院先後兩次公布了44個資源枯竭城市和地區的名單。在這些名單中,有“銅都”、“瓷都”、“煤都”、“汞都”,還有“黃金之城”、“石油之城”等。當年礦業興起時被冠以的美譽,而今成了尷尬的虛名;在這些名單中,就有山西的煤焦強縣孝義。
事實一再證明,資源用盡時,以煤為基的山西民營企業將會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不轉型就是等死,轉型相當於找死。”山西孝義煤焦民企負責人老張毫不諱言,“幹了十多年煤焦生意,現在企業突然要轉型,這個壓力實在讓人難以承受,而關鍵問題在於我對煤焦之外的行業很陌生。”
老張告訴記者,目前政府雖然出台了煤炭20條等自救措施,企業也可據此循環改造搞煤炭深加工,但資源枯竭時代已經來臨,“無米下鍋還談什麼延伸產業鏈”。
大同精煤集團相關人員同時表示憂慮,目前煤礦侏羅紀優質煤層開采殆盡,資源枯竭已初步顯現出來,企業轉型迫在眉睫。國企尚且如此,相對弱小的民企隻有強迫自己轉型,才可能存活下來。
運城籍在京商人王宇談到企業轉型深有感觸。“我在北京擁有上百畝綠色農業基地就是得益於及時轉型。”王宇告訴記者,轉型之初企業不可避免地遇到諸如宏觀環境不確定、融資難、創新力不足、稅費負擔重、人才短缺等問題。但資源的日漸枯竭讓我不得不頂著壓力,強迫自己走轉型的路子,事實證明這一步棋是對的。
眾多民企負責人認為,改善生態環境已上升至國家戰略,由此出台的諸如大氣治汙等措施已向企業發出最後通牒,轉型勢在必行。(中國企業報 實習記者 汪曉東)